美国最出名的演员: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 道家养生心得---[六、道家经典养生著作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0:41:28
按:《轩辕黄帝阴符经》,是与《老子》、《庄子》齐名的中华道家圣典。全篇仅有四百余字,言深旨远。全部经文从天、地、物、人、我五个方面,论述天人之道。尤为中华道家修炼所宗述,奉为丹学祖经之首。仙宗祖师张紫阳诗赞日:“阴符宝经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可见对其地位之尊崇程度。
【题解】阴,内含,无形。符,符合,顺应。通过内在无形之修炼,以符合天地之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字解】观,观察,体悟。执,按照,执行。
【释义】观察天道运行之法度,并且按照天道运行修炼自身,一切修道的理法都可以包括在其中了。修道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生道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层次越深,生道合一的境界越高,修炼的层次也就越高。故此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就等于明白了修道。这句话点明了全经主题,是全篇总纲。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字解】贼,贼害,戕害。五贼,乃指人身之眼、耳、鼻、口、意。见,识别,发现。昌,精进,成功。
【释义】天赋我以生命,即有眼、耳、鼻、口、意五贼,莫不戕害我身,使我堕入其中,尝受生老病死之痛苦,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在修道之人,则可识其贼性,探得造化之根源,使五贼颠倒,反而为我修炼之用。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意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思漏。如此可使得造化逆返,自能反夺造化,使“贼”化为“昌”,反会促进我之道成。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字解】心,指修道人之心。天,指身外之宇宙。
【释义】眼、耳、鼻、口、意五贼,其实皆系于一心,而反夺造化,亦在于一心之运用。此心乃空空洞洞、不执不失之道心,而非世俗顽妄之人心。其所反夺造化之源,在于体外之天地宇宙。由于色身有限,宇宙无限,要从无限之中施行反夺,才能获取无穷之造化。修成亘古不灭之先天元神,长生久视。“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大道之奥妙,早已揭示无遗。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字解】手,手掌,手通心,亦指自心。
【释义】人能认清五贼,追根溯源,还归本来,明白宇宙总持之根源,自然成为造化主人。此时无穷宇宙,如同在我掌中;万物变化,亦好似生于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变化,自心了然可知。这等气魄,若非修道之士其谁能之。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字解】机,时机(此经重在“机”字,包括所有的道功、道理、道法、道诀、道妙等。吾人修道,采药乃至得丹,一切火候,全须掌握时机)。立,遵循。
【释义】吾人未生之前,乃是元神混沌之体,谓之天性;既生之后,变成后天气质之性,谓之人心。天性既可化为人心,吾人自可明通此机,遵循天道,去除人心,返归天性。老子谓之“归根复命”,大道之根源在此。
天发杀机,易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字解】易,变易.变化。龙蛇,指水患地震。基,根基。
【释义】天发杀机,日月相蚀,,陨星坠落;地发杀机,洪水地震,起于四野;人发杀机,天反地复,动荡四起。要在人能合于天道,天人齐发,则万事万物之变化,可以定其根基。古人言:“天定胜人,人定胜天”。
以上虽言杀机,但是生杀互根,修道人须由此悟去,杀机即是生机。人能发杀机于天地,即是反夺生机于自身。丹经谓之“大死再活”,“置之死地而后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字解】性,指人心。邪,邪妄。三要,指耳、目、口三宝。
【释义】修道之人,要在杀机之中反夺生机,必须天人合发,即人心合乎天性。但是人心有巧有拙,务使巧伏为拙,使外拙而内巧,拙中藏巧,方才合乎天性。
伏藏之道,在乎九窍(即眼、耳、鼻、口、外肾、谷道)。九窍为邪妄出入之门户,而其关键在于耳、目、口三者。精通于耳,神通于目,炁通于口,动则外露,静则内藏。使动化为静,则三要皆成为三宝。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字解】火,指人之心火。木,木能生火,喻为元神。
【释义】钻木取火,古人经验。但火性太炽,则木反为火伤。比喻人之心火过旺,必伤元神。推之治国,其理相同。国家出了奸臣,祸国殃民,造成政局动荡之时,亦必崩溃。犹人炼意不净,妄念滋生,定有伤丹之虞。可见祸福生杀,太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识得其机,修之炼之,是为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字解】盗,逆取,反夺。宜,平衡,协调。
【释义】天生天杀,阴阳消长,乃顺行之自然。但是刑杀之机,亦是反夺生炁之机也,乃为逆行修道之枢要。天地从万物中反夺,万物从人中反夺,人从万物中反夺。三者互相反夺,配合平衡,才能合乎生杀之道,成为自然。
故日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字解】食,掌握,采取。动,发动。
【释义】欲求修炼,贵在能知生杀予夺之动机。按时采取,从天地万物中反夺生机,陶铸自身筋骨,才能成为乾健之躯。乘机发动,借生杀变化之机,反夺造化,安定自身。丹道修炼在每次超升阶段,都在掌握时机。
平常人只知后天思虑之神而为神,而不知先天不神之神方为真神。人要修道,先须使后天思虑之神,归于先天不神之神,空空洞洞,虚灵不昧,才能做到时至神知,机动神随,反夺造化,调理百骸,得成修炼之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字解】数,定数。定,周期。圣功,即修炼之功。
【释义】太阳东升西降,月亮晦朔弦望,皆有定数周期。小往则变大来,大往则变小来,阳大则阴小,阴大则阳小,此日月之出没。我能知往推来,食其时而动其机,采取日月精华,夺得天地正炁,自可完成修真证圣之功,神明亦由此而出。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字解】固,固然。躬,躬敬,谨慎。轻,丧失,夭折。命,生命。
【释义】盗机即反夺之机也,反夺造化之功,皆无形象可言,若有形象,便落后天,故天下无见之无知之。先有见知,便失其机。采炼之时,若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先天元炁,无形无象,不可见知,则能成丹。此时若动情识,迅即化为后天浊质,可以见知,必有走漏之危。即使追回采炼,亦不能成丹。此反夺之机,君子得之固然谨慎,信道奉行,可以修成大道。小人得之轻视造化,修功倾覆,反有性命之忧。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
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字解】师,兵事。修道与用兵理同。
【释义】双目失明之人,视不外漏,专一于耳,听觉反而灵敏;两耳失聪之人,听不外漏,专一于目,视觉反而灵敏。专心用于一处,便可得到平时用兵十倍的效力。反复不断地专一用心,则可得到用兵百万的效力。丹法与用兵相同,二者一理,运用之妙,都在专一。宋岳武穆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字解】心,指人心。目,指眼睛。
【释义】人生之初,心本虚空,随着长大,渐为外物所扰,遂而产生种种妄念欲想,损人心性,损尽则死。修道下手,还虚第一,盖“魔由心生,境由心造”,心若不虚,反而自惹魔障,毁我功修。故须收心离境,聚性止念,炼养神炁,以成大道。其机系于二目,神生于心,而发于目,此乃丹功之要妙枢机。举凡修炼之内视、采药、烹炼、养胎以至出神等等,均以二目为关键枢机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字解】天,指天空,喻天道。
【释义】天本空空洞洞,无识无知,毫无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时,育万物,大恩遂生焉。迅雷烈风均受其驱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隐含之力量,不可思议,修真悟道之士,当由此参证之。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字解】至,到,真正。余,余闲。廉,清廉。
【释义】至乐之人,心胸坦荡,性有余闲。至静之人,心性收敛,清廉不失。修炼之人,悟到虚静之时,心炁忽开,舒畅愉快,妙不可言,此即是至乐至静之境界。天道驱风使雨,运行四时,看似至私,而其作用于万物生化,却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实为至公。犹天性降之于人,虽为个人所私,其实贤愚皆同,人人均有。此乃天道大公无私,若至私而实至公也。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字解】禽,通“擒”,擒摄之义。
【释义】擒摄造化的诀窍,乃在于炁。所谓炁聚则生,炁散则死。生与死互为本根,生在何处,死在何处,人由男女而生,亦由男女而死。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由人心返还天性,为死处求生,是谓逆则成仙成道,即恩生于害;由天性降人人心,为生老病死,是谓顺则生人生鬼,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
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
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字解】愚人,常人,一般的人。我,指修道之人。
【释义】平常之人以天地文理为神圣,修道之人以随机应变为原则。平常之人以愚弄欺诈为神圣,修道之人以不言而信为神圣。平常之人以惊世骇俗为神圣,修道之人以和光同尘为神圣。这些都是修德之要,无德便不能培道。
道家认为,道在我身上就是德,没有德也就失去了道。有人做功出偏,或者功夫停滞,即是因为不注重修德之缘故。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字解】水,指肾水,在易象为坎卦。火,指心火,在易象为离卦。
【释义】以坎水填入离火之中,使后天坎离复变为先天乾坤。则后天之人心遂亡,而先天之天性遂现,修炼功夫可以成就。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
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
顺矣。
【字解】浸,浸润,充满。胜,主宰。
【释义】自然之道,主静立极,空空洞洞,无中生有,《老子》日:“清静为天下正。”天地万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满其中,天为阳,地为阴,因此阴阳之道主宰于万事万物之中。静极生动,阴极生阳,阴阳消长,互资互根。如此相推,则天地万物生生化化,自然而然,不失其序。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字解】违,违抗,改移。制,制订,采用。契,契合,规定。
【释义】圣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随意抗拒,因而采用至静之道。只有致虚守静,才能体悟天道,才能识别五贼,才能反夺造化。一切修为,都是在静中自然印证。能静自可合于天地之道,可以攒簇天道之气候,这是律历所难以规定的。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
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
象矣。
【字解】奇器,奇异之器。万象,万象变化。象,物象,指事物的本来面目。
【释义】有奇异之器,才能产生万象变化。易道八卦甲子之中,藏有鬼神莫测之机。阴阳相胜的法则,昭昭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了。
《参同契》、《悟真篇》等类丹经,多以卦象干支描述自身修炼中的阴阳变化,亦宗其义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名《清静经》。此经乃由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的义理阐发而来,文字精到,言简意赅。此经是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重要著作,是为性命双修之中“性功”的代表作,其主旨乃是专讲修炼心性,以“清静心”,体悟大道。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释义】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
【释义】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释义】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
【释义】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
动者静之基。
【释义】降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末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义】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皆可归于我身。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
而欲牵之。
【释义】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
自清。
【释义】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释义】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漏泄于外,耳欲昕则肾炁漏泄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漏泄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漏泄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漏泄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漏泄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塞,阻塞吾人修道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释义】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能澄清、欲望未能遣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释义】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皆归于空空洞洞。此即《清静经》之“三观法门”,循此修证,可得常清常静。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全既无,
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
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义】以空空洞洞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自然就是真正清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
常清静矣。
【释义】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保持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改,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如此清静,渐人真道。既人真道,
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
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释义】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即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即可以传授圣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
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释义】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士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
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
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释义】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的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使人们的身心忧愁痛苦。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常清静矣。
【释义】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
静了。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按:《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又称《心印经》。此经阐明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理法,为中华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此经与《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珠连璧合,为中华道家修炼学“性命双修”的重要经典。
上药三品,神与炁精。
【释义】上药指最好的药物,三品即三种。内丹所用的三种药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称为“三宝”。有先天三宝、后天三宝之分别:先天三宝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后天三宝指思虑神、呼吸气和交感精。先天三宝可以成丹,后天三宝不能成丹。炼丹之人,妙在用性命双修之手段,使后天三宝返为先天三宝,再使先天三宝抟结成丹,则大道圆成。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释义】《老子》第21章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是描述此中景象。恍恍惚惚,指炁生之时,神住恍惚,方可采得真一之炁;杳杳冥冥,指精生之时,神入杳冥,方可采得真一之精。此两句皆指先天三宝发生之时,修持之中出现的景象。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释义】无者,性也,神也。有者,命也,罴也,精也(先天精即炁)。存无即存养元神,归于虚无。守有即保守元炁,谨藏勿失。神、炁、精三者抟聚一处,和合凝集,成丹之功,只在片刻之问。此谓“结丹”,结丹之所在下丹田。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释义】风,指呼吸。回风,指呼吸内转。先天三宝抟结成丹之功,还需运用呼吸,调节火候,混合一处,方可炼养大丹。大丹成就,约需百日时间。此即丹家所谓“百日筑基”之说,修炼至此则命功基本完成。然后“养丹”,养丹之所在中丹田。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释义】上帝’,指上丹田。经过结丹、养丹之功,就要将丹移至上丹田,准备出神。出神之后,即可身外有身,超脱生死,飞升天界,合于大道。修为至此,约需一纪(12年)之功。
知者易悟,昧者难行。
【释义】知者,指智者,指有智慧的人。昧者,指愚昧的人。有智慧的人容易领悟,而愚昧的人则难以实行。道谚日:“道不传匪(非)人”,匪人并不仅指坏人,愚昧之人亦属匪人,难以成道。故此修道之事,特别讲究选择人才。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
【释义】修持功深,与天地之炁合为一体。则周身包裹天光,举足如踏云端。呼吸培育,而炁愈清纯。浊阴之气日去,而清阳之炁日长。
出玄人牝,若亡若存。
【释义】玄牝,指丹田。呼吸真炁,出入于丹田之间。此时由于身中真炁,变得至清至纯,所以感觉炁机似有如无,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释义】真炁绵绵不断,皆归丹田之中。丹田即吾人之根蒂,真炁进入,则根蒂坚固,长生之道得矣。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释义】人人各自都有元精在身,元精应当配合元神。
神合其炁,炁合体真。
【释义】元神还应当进一步配合元炁,元神、元炁、元精三者配合一处,吾人身体方可脱化,成为真人之身。
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释义】真,指先天之元神、元燕、元精。如果达不到元神、元炁、元精三者配合的真实效果,一切都是牵强附会之空谈。
神能人石,神能飞形。
【释义】元神变化,能够人于石内,能够飞形天外。所谓“散则成炁,聚则成形。”神通变化,不一而足。
入水不溺,人火不焚。
【释义】修炼成功,乃为真人。此时入于水中而不溺,入于火中而不焚。超越于生死之外,可以不惧一切水火灾难。
神依形生,精依炁盈。
【释义】神依于形体而存在,形须神立,形去神离。精依于内炁而充盈,精由炁生,炁竭精枯。归根结底,三者皆依于形体而生存。所以中华道家强调性命双修,且以形体长生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坚固不坏的形体,则神、炁、精三者失去依托,一切修为无从谈起。
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释义】能够保住形体坚固不坏,则神、炁、精三宝常常充盈。就象青青松柏一样,不畏严寒,永不凋残,而生机长存。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
【释义】三品指神、炁、精三宝,一理即一源也。炼丹所用三宝,乃为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既属先天真一,都是同一源头,故日三品一理。其实乃为先天大道生化而来,其中精微,妙不可言。惟实修可以知之,非拟议可以知之。
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释义】神、炁、精三者既来自同一本源,则三者不可分离。聚之则共存,散之则俱亡。故此修真之人,当常使神、炁、精三者常凝常聚,神不可离炁,燕不可离精,精不可离神。三宝既不离散,则丹基牢固,而大道可成。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释义】七窍,指耳、目、口、鼻等七窍,本来各有各的功能,不能互相代替。神、炁、精三宝抟聚一处,结成大丹。则人身各处,再无滞碍。玄关窍开.,则窍窍相通,自然七窍相通,皆有光明,内外照彻。
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释义】圣日圣月,指身中之日月,乃为人身阴阳二炁之精华。金庭,指黄庭,即丹田。修炼进入妙境,人身造化同乎天地,身中自可出现日月光芒,照彻于丹田之内。丹经云:“人身为一小天地”。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释义】得丹之后,一切神通都会出现,所谓“得其一,万事毕”。比之起初修道之时产生的小小变化,实有霄壤之别。此时浊重之躯,脱换为轻清之体。自然感觉身轻如羽,举步似飞。
太和充盈,骨散寒琼。
【释义】太和,指太和之炁。寒琼,指仙界。修炼至此,已然脱胎换骨。太和之炁,充盈全身。全身骨质,尽化为炁。周身之炁,与仙界打成一片。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
【释义】得丹之后,自会出现以上灵验。如果不能得丹,则有生命倾覆之危。故此丹道修持,皆须真修实证方可知之。倘若缺乏实际功修,仅凭道听途说或望文生义,妄谈效验,反有殒身之虞。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释义】内丹产于身中,不可于身外求之。而且无形无象,非白非青,亦不可以形色求之。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释义】诵,指诵念。持,指行持。万遍,即很多遍。这里告诉人们,学习此经不光要诵念,即不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同时还要在实际修炼之中去反复领悟,才能明白经文的真实含义。
《天元入药镜》
按:《入药镜》又称《天元入药镜》,唐崔希范真人著。宋曾慥述曰:“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日:‘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可见此部丹经在中华仙宗修炼之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吕祖诗赞日:“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元王道渊评云:“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
【题解】“药”指修炼内丹的三种基本药物精、炁、神(中华道家称为三宝),三种药物均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为元精、元炁、元神,后天为交感精、思虑神和呼吸气。先天为无形之体,后天为有形之物。只有先天三宝可以人药,以为修炼之本。“镜”者鉴也,意为向人们提供修道之镜鉴,以明丹道。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释义】先天炁和后天气,是修炼内丹的基本物质。先天元炁藏之于体内,后天呼吸之气求之于体外。二者均极其重要,直接关乎性命,若丧其一,则性命不存。此乃人体生命之本,故为内丹所用。修炼人手,在于使后天之气接通先天之炁,则内外相通,再以后天之气涵养先天之炁,培补亏损,归根复命。得此效验,体合虚无,昏昏默默,常日如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释义】日月运转之会合,喻言先天元神元炁之交并。元炁为先天之水,金能生水,为庚;元神为先天之火,木能生火,为甲。戊己为土,中宫为脾属土,即指丹田之所在,脾土又喻真意。以真意会合元神元炁于中宫丹田,即穷戊己以定庚甲之意。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释义】真炁会合,运行周天。此时须注意上下鹊桥,以防危险。上鹊桥者鼻窍也,下鹊桥者者谷道也。真炁行至上鹊桥,须舌顶上腭,开玄膺而闭天池,引之降下重楼,而人丹田。行至下鹊桥,须微撮谷道,以防漏失,导之经后三关而上升乾顶。在天象有斗转星移,在地理有潮涨潮落,皆为盈虚消长之机。人身真炁之变化,亦有进退抽添之机,合于天地造化。丹炁转到上鹊桥时,自觉两眉之间,有神光闪烁,故日“天应星”。丹炁由下鹊桥上升时,自觉元海之中,有热炁蒸腾,故日“地应潮”。其中周天火候,至精至微。若非师生同处细细推之,则不易全明也。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释义】巽为风,指外呼吸。坤为火,指丹田。此处指以呼吸之气推动先天真炁,以行周天。坤火为丹田之火,即真意发动于丹田。黄房,黄为土,亦指丹田。至宝者无上之宝,即接命长生之宝也。是说真意配合真炁,归于丹田之中,补充坤腹先天之炁,以为续命结丹之本。
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
【释义】水火即指人身阴阳二炁,即元神元炁。二者配合,必须相当。火大则水少,水少则易干;水大则火小,火小则易寒。差之毫发,皆不成丹。故丹书有“二八配合成一斤”之说,必须水火相当,方有既济之功。
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
【释义】铅龙、汞虎喻指人身之阴阳二炁。皆以其性而喻之:铅龙易升,喻阳炁;汞虎易降,喻阴炁。一升一降,皆不得配合。修道之人,不可纵放二物,当使真意驱使之,令其阳炁下降而阴炁上升,如此乃得二炁交合,以成内丹。
产在坤,种在乾。但至城,法自然。
【释义】阴阳二炁之交合,在中宫坤土,即丹田。交合所生之先天真炁,上升于乾顶。行功必须正心诚意,方能师法自然。如《阴符经》所云:“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倘若做不到诚敬,用心不当,反会丧失命宝。要知生尔处即杀尔处,故须谨慎。
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
【释义】如此作为,配合阴阳,就能盗天地之灵炁,夺自然之造化。攒簇一身五行之炁,会合人体八卦之机。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
【释义】使水升而不降,是为真水;使火降而不升,是为真火。如此水升火降,互相交合,水火相交,则性命合一,可以接命而不老。
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
【释义】真水升腾,流布于全体,温润脏腑;真火降暖,温熙于周身,薰透四肢。这些内景都在身中,修炼之人自有体验。
是性命,非神炁。水乡铅,只一味。
【释义】以上阴阳、水火、龙虎、铅汞等比喻,其实皆指先天之性命,而非后天之神炁。而此先天性命,本来合于天地。性命水火之配合,只在求取水乡之铅,即水经火炼所产之真炁。此为生人之初,一点真阳之炁,亦为丹头。
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释义】归根窍即丹田,复命关即泥丸。丹田为人生身受炁之根源,泥丸为返老还童之关键。修炼大要在于调动下面之水,以济上面之火,即水在丹田化而为炁,上升泥丸而补脑髓。所行径路,即颠倒水火,运行周天,贯尾闾而通泥丸。
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释义】功臻此境,人于玄妙。此时有真橐龠之玄机、真鼎炉之妙用,皆无形象之可言。乃系无中之有、有中之无,不可名状。此层内景,若非真师点明,功境到时,则不可测。
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
【释义】黄婆即真意,姹女即离火。水不能够与火交会,须凭黄婆真意而媒合之。水火交会所产之真阳之炁,初生可采,喻为黄芽,充满生机。采炼之时,勿忘勿助,须其自然,默默轻举。以此真阳之炁,作为丹头,点化全身阴质,以返先天未破之纯阳。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释义】一日一夜之内,十二时辰之中,凡皆炁动,时至神知。真意所到,皆可用功。盖功夫至此,已人自如境界,处处皆道之所在,时时发丹之光华。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释义】真水真火归于中宫,皆有中和土性,故为二土,二土为“圭”。刀喻慧剑,慧剑喻二目,二目为意之所发,乃指真意。真意所到,水火交合于中宫,产出真阳之炁,升于乾顶,化为甘露降下,谓之“饮刀圭”。内丹之道师法自然,合于天地,直通造化根源,故为“窥夫巧”。朔望、昏晓之时,皆有阴阳感合之机,修道之士须辨之识之,以合天地之道。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释义】火性易浮,而水性易沉,修炼之道,须使水升而火降,变成真水真火。然后相互配合,故须识浮沉。真意为主,而水火是客,修炼之法,须以真意攒簇水火,变成水火既济,否则水火各任其性,不得配合,客返为主,则妨碍功修,故须“明主客”。如此识得浮沉,辨明主客,则水火自然聚会,而无间隔。此四句重复以上原理,强调内丹之要,在于逆修返本。
采药时,调火功。受炁吉,防成凶。
【释义】水火聚会,生出真阳之炁,收摄此炁归于丹田,即为采药。采药之时,要掌握火候。火者心也,心主意,故火候之要,在于用意。用意太过,与用意不及,皆有水于火寒之虞,而有伤丹之凶险。故须将火候调至中和,恰到好处,方为真意,自然吉祥。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
【释义】火候既足,即须止火,沐浴温养,以防伤丹。天地至灵,造化严格。此中至为精微,不可大意。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释义】炼丹结胎之功,要看个人之秉赋,道基深厚,方可完成。最终脱胎神化,要看子午卯酉四正时,调神出壳,跳出肉体樊笼。大丹了手之功,非自悟可知,须求师传,可竟全功。
密密行,句句应。
【释义】以上功修,若能慎密行持,自然句句皆应。
《吕祖百字碑》
按:《吕祖百字碑》,唐末吕洞宾真人作。此篇虽止有百字,而简明深刻,概括了中华道家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是一部重要的传世丹经。
养炁忘言守,
【字解】炁:指先天内炁,非后天呼吸之气。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谓意守。
【释义】内丹养炁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炁。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人坐忘境界。如此则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炁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
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泯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人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虽日“忘言”而“守”,其实无守。二者似有分别,其理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炁。
降心为不为。
【字解】降心:降伏心念。为:做功曰有为。不为:做功之时泯去心念,致虚守静,曰不为。
【释义】一般人经常处于思虑念想之中,迷失本性,扰乱身心,不能自主,而不自觉察。修炼之士,须要降伏心念,无思无虑,归于虚极静笃。虽在做功,似乎有为,其实致虚守静,处于不为,谓之“为不为”,此中要妙,在于“降心”,对应上句“忘言守”之义,皆须降伏心念,方可做到。
动静知宗祖,
【字解】动静:一动一静,在于日常。动静二字,又可以解为男女,经曰:“男动女静”。宗祖:即先天本源,先天本性。
【释义】降心之后,为而不为。进入先天虚无之境界,方知动静之本源。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动即静,而不知动静之本源,在于先天之虚无。知其本源,方获究竟。否则动静流转,永无了歇,如何能够为而不为,忘其言守?动静亦为男女,男女之宗祖本源,在于父母未生之前,一点虚无灵明之性,为生男生女之先天根本。故此知其虚无,即是宗祖本性。
此句更加深一层发明前两句“忘”、“不为”之义,使人愈加体会虚无境界之高妙。
无事更寻谁?
【字解】无事:降心之后,知其宗祖虚无,便得无事。
【释义】既能做到“忘”、“降心”和“不为”,知其“宗祖”,自然人于先天虚无之妙境,返归生身之本源。此时便无“言守”、“为”、“动静”之扰,身心内外,湛然清彻,了无一物。如此人于虚无,且无虚无之相,本性亦化为虚无矣,复有何事于心?既得“无事”,修炼人于无为之境,何须追求有为之法,作茧自缚呢?故日“更寻谁?”纵寻亦“无”矣。
真常须应物,
【字解】真:身心虚无,谓之真。常:真性不动,谓之常。真常:即真虚常静,身心
虚无,不为外物所动。应物:应接事物。
【释义】前文皆言身体内部之功夫,此句则延伸至身外。
盖修炼之法,对内摄养身心固然重要,还必须学会对外应接事物,而能裕如,方为真修实功。况且修炼本身离不开日常生活,故此须在日常应接事物之中,磨练自性,方为真修行。
既得“无事”,自可达到真虚常静,仍须以此心态应接事物,以为磨练。即保持身心虚无,不为外物所动。如此应接事物,谓之真常应物。
应物要不迷。
【字解】不迷:不迷失,指不迷失宗祖本性。
【释义】此句紧扣上句文义,说明“真常应物”之作用,关键妙窍,在于不迷失宗祖本性。只有以先天虚无之宗祖本性,应对一切事物,才能做到万事万物不萦于心,如此自可在应接事物之中,仍然保持虚无灵明,本体湛然。此时自性,如同明镜相似,一尘不染,触物呈像,而明镜本身不留物象,应事接物,当与此同。
因此做功之时,得到安静虚无,非为难事,还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应事接物,仍能保持真虚常静,不为外境所动,方为真修炼。经得起火炼的金子,才是真金。泥坯经过烧炼,才能成为器物。现实生活就象一座大熔炉,时刻考验着修炼者的本性真心。可叹多少修士,在清静环境中,能够做到心平如水,一波不起;触及红尘万象,反而波澜横生,着相起魔,不知还归虚无,导致前功尽废,得不偿失,不堪收拾,可不慎之!
不迷性自住,
【字解】性:指先天虚无之自然本性。自:自然,即自然而然。住:住定,静定不动之谓。
【释义】此句由前两句应接外事,转入身体内部之景象。外行与内功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既以真虚常静,应接事物,而且真体不动,不迷先天虚无之宗祖本性,则虚无本体,静定不动,自然而然,性天澄彻。如同中天宝月,净扫迷云,一轮光满,太虚皆空。性功至此,已然规模。此时修炼者之自性,住定于先天境界,不为物动,方为自身真主人。
自开篇至此七句,皆言性功。中华道家内丹法主张“性命双修”,“性功人手,性功了手。…‘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于此可见性功之重要。吕祖此篇先讲性功,中有深意在焉。王重阳祖师创立北宗丹法,主张先性而后命,亦由此宗源而来。
性住炁自回。
【字解】炁:一阳初动之先天真炁。回:返回,即返归身内。
【释义】性住之后,归于先天虚无,静极生动,则一阳初动之炁,便会发生。既归先天。不堕后天,自可返归身内,归根复命。犹如太极图之阴阳鱼,流转不息,冲合互化,总在圈内。此炁既回,归于丹田,成为药物,以为丹母。
此句虽言命功,但以性功“自住”为前提,兼言性功与命功之关系,命功之成效取决于性功之住定,命功与性功密不可分,寓含性命双修之深意。
炁回丹自结,
【字解】丹:即精、炁、神三宝凝结之物,在身体内部经修炼而成,故此称之为内丹。结:凝结,团聚。
【释义】真炁既回,入于丹田。此时皆在先天虚无境界之中作为,故以精、炁、神三宝为药物,而为先天之元精、元炁、元神。既属先天,本为一体。自然和合凝集,团聚一处,结为内丹。
上文三句,一连用了三个“自”字,即:性自住、炁自回、丹自结,说明丹功过程自然而然的脱化情况。同时说明性功做好之后,命功之变化,势如破竹,节节贯通。
壶中配坎离。
【字解】壶:指下丹田,一云指身内。配:匹配,配合。坎离:指修炼内丹的两种基本药物,坎为水喻肾炁(浊则为交感精,清则为元精,即元炁),离为火喻心神(浊则为思虑神,清则为元神,即元性)。
【释义】真性既住,真炁自回,结丹之功,在于心。肾二者之匹配。心神与肾炁合,喻为坎离之交,水火既济,合为一体。在于卦象而言,则为后天之坎离二卦。坎水之一阳,投入于离火一阴之中;离火之一阴,填人于坎水一阳之内。如是交通,则后天之坎离二卦,变成先天之乾坤二象,以此比喻后天形质之身返还先天纯阳之体的过程。所谓纯阳,即剥尽后天之浊阴,尽化为先天之清阳,而成为乾健之躯。
阴阳生反复,
【字解】阴阳:指人身阴阳二炁,代表元炁、元神。反复:循环往复。
【释义】人身阴阳二炁,需要反复配合。阴阳二炁即元神和元炁,二者配合的过程循环往复。从最初的心息相依,迈入神炁合一;再由神炁合一,进入性命合一;性命合一之后,更要达到天人合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逐步凝结,不断提炼与升华,愈趋清纯,最后才能得到先天大药,结为内丹。
普化一声雷。
【字解】普化:即点化之意,周身百骸无处不到,故日普化。雷:借用《周易》“震为雷”卦,一阳生于下。比喻人身阳炁发动,威力如雷。
【释义】自身炁动,犹如震为雷卦,一阳生出,点化全身阴质。而且阳炁动处,其威如雷。一路飞腾,轰鸣震动,周身百骸皆有感应,如同雷声震动天地,普化万物,此真大丹境象。
白云朝顶上,
【字解】白云:喻人身丹炁之腾发,如同白云冉冉上升。“白”者喻其纯,“云”者喻其体。朝:上朝,即上升之意。顶上:头顶之上,指泥丸宫,又日昆仑,即大脑。
【释义】丹炁上升,如同白云,冉冉而上,升于头顶泥丸宫内。因其丹炁为轻清之质,故必上朝,直升脑府,丹家所谓“还精补脑”是也。
甘露洒须弥。
【字解】甘露:即丹炁所化之津液,如同甘露。须弥:即须弥山,本指天上的高山,此处借喻头顶之泥丸宫。
【释义】丹炁上升于泥丸,复自泥丸降下,至于口中,凝为甘露。此物咽下,甘甜软美,如同雀卵,实为丹炁所化之丹液,谓之“大丹服食”。
以上七句,谈命功,命功至此,告一段落。
自饮长生酒,
【字解】长生:即延长生命。酒:喻丹液。
【释义】性命功夫,至此成功,吞下丹液,决定长生。丹液周流,一罴贯通。此时修炼者如饮美酒,薰薰似醉,周身融畅,妙不可言。丹液咽下,自可延生保命,故日“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字解】逍遥:喻言得丹之后,无比逍遥快活,如同登仙一般。
【释义】既得大丹,自饮长生美酒。身心愉快,难以言述。丘处机祖师云:“如同哑子吃蜜,其味难说。”这种高层次的内丹境界,只有修炼者自己亲尝此中滋味,一般人不经真修实证,如何测知?故日:“逍遥谁得知。”陈抟祖师云:“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坐听无弦曲,
【字解】无弦曲:指体内景象,极有韵致,如同不用琴弦弹奏的曲子。
【释义】得丹之后,体内景象万千,极有韵致,如听无弦之曲。自己只须静坐体察,谛听其韵,如闻天乐,美在其中矣。盖此时已到自然无为之大化境界,故一切变化,纯任自然,自己惟须顺其自然而已。又回人做功开始之“不为”境界,功法圆满。但此时经过一番生命铸炼,较起初下手之“不为”,已然升华,进入更高层次。
明通造化机。
【字解】明通:明白,会通。造化:天地之生化。机:奥妙,机关。
【释义】上句言生理变化,此句言心理变化。
经过以上整个丹法过程的实际修证,乃得智慧开明,神通恢阔。丹书云:“人身若一小天地”,既知人身之运化,与天合一,则自然会通天地造化之奥妙。生化机关,如在我手,自身与天地同其造化,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修证到此地位,人心即是天心,一切顺应天道,虽是凡身,道枢在我,所谓“不失凡身得道身”。
以上四句,谈效验。现代社会上流传种种气功,动辄用意念、讲有为、求功能、夸灵异,皆与内丹主旨相悖。有心者细细参悟此篇文字,庶几可明。
都来二十句,
【字解】都来:概括说来。二十句:通篇共有二十句。
【释义】丹法修持的全部过程,概括说来就是本篇二十句的内容。一切丹理、丹法、丹诀、丹功、丹景、丹妙等等,全部包括在内。
端的上天梯。
【字解】端的:果然,的确。上天:升华、提高、深化、超越之后,登临仙界。梯:梯子,喻度人之梯航。
【释义】此二十句内容,即是升华身心境界、提高自我修养、深化生命智慧、超越有限人生的度人梯航。循此修证,自可领悟丹道之真谛,登临仙界,妙乐无极。此时“一日清闲一日仙”、“丹田有宝休寻道”是也。
最后两句,总说全篇。
《陈抟老祖睡功秘诀》
注:陈抟老祖,是中华道家极为著名的睡功修炼家。世传所谓陈抟睡诀,不止一种。此处丹诀三十二字,曾经吕洞宾和张三丰两位真人,予以肯定倡明,系中华道家睡功法诀之真传。
龙归元海,
【字解】龙,龙在天属阳,指心神。归,回到,返归。元海,即元炁之海,指丹田。
【释义】人在胎儿之时,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谓之胎息。脐内即丹田,此处为人先天元炁之海。下生之后,脐带剪断,这里逐渐失去功用,先天胎息变成后天肺呼吸。而人生身所受之先天元炁,则从此有减无增,慢慢消耗,致人走向死亡。修道之人,贵在能够返本还源,使后天返为先天,夺回损失之先天元炁,以归根复命。故须使心神返归于丹田之中,夺回生命造化之权,恢复先天,以合大道。
阳潜于阴。
【字解】阳,心为火属阳,代表人身之阳炁。。阴,肾为水属阴,代表人身之阴炁。潜,下降,潜伏。
【释义】阳潜于阴,即是心火降下,潜入于肾水之中。代表人身阴阳二炁,会聚于丹田之中。如是则心火不升,肾水不流,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水得火蒸,自然化炁,循行于周身内外,以成就修炼之功。
人曰蛰龙,
【字解】人,一般的人。蛰,潜伏,蛰藏。蛰龙,《易·乾》日:“潜龙勿用,阳燕潜藏。”《易.系辞下》日:“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传说神龙睡觉的时候,蛰伏于大海之内,谓之蛰龙,又日龙蛰之法。后以此义,比喻隐退。
【释义】一般的人,都说这是蛰龙隐藏的方法。陈抟老祖在此引用“蛰龙”二字,别有含义。《易.乾》疏日:“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于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于此时唯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若汉高祖生于暴秦之世,唯隐居为泗水亭长,是勿用也。”比喻贤能之士失时未遇,故作隐退之计,以求自保。陈抟于唐时举进士不弟,无意仕途,其后周世宗、宋太宗屡召人宫,欲赐官职而不受。陈抟在此表明自己睡功蛰藏之法,非世俗之人所谓怀才隐退之意。
我却蛰心。
【字解】蛰心,即上文“龙归元海”之意。
【释义】上句辨明非为蛰龙以退隐,此句言明乃是蛰心以修道。又且此法乃为心蛰丹田之功夫,非如同蛰龙模样藏身于水下,故云人日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
【字解】默,默默,静默,无声无息。藏,敛藏,藏起。用,心神之用,指后天思虑。又可释为功用,功效。
【释义】依照上法,静默敛藏思虑之心。又可释为蛰心之法获得功效,亦须敛藏,不可外用。
息之深深。
【字解】息,指胎息,因为上文已言“龙归元海”。深深,指呼吸直达丹田,故日深深。
【释义】如是用功,则呼吸出入于丹田之中,深之又深。
白云上卧,
【字解】白云,即天上白云,喻指仙境。卧,睡卧。
【释义】用功得效,则如同睡卧在白云之上。一指身外的感受,物我皆忘,犹如置身仙境,顿绝尘世。一指身内的景象苏绵快活,好象神仙之体,高卧云端。
世无知音。
【字解】世,世间,凡问。
【释义】获此效验,妙不可言。世间之人,无有得此境界者,故无知音。亦指自得其乐,难以言述,故无知音。
笔者按:对于此篇《陈抟老祖睡功秘诀》,吕祖题诗日:
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
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张三丰祖师既得火龙真人之传,直承陈抟老祖蛰龙法诀,特撰《蛰龙法》之跋,肯定了此诀三十二字系真传口诀,其文曰: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乃伪书也。‘随’卦象辞日:‘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日‘向晦宴息’而日‘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炁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
宴息,据《周易·随》象日:“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随卦为上泽下雷,雷为龙,寓龙藏于泽,比喻君子效之向晦,以入宴息。《勿药元诠》王龙溪云:“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不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使先天元神元炁,停育相抱,真意绵绵,开阖自然,与虚空同体。”  陈抟老祖睡功秘诀,虽仅三十二字,言简意深。复经吕纯阳、张三丰二真人之发挥,愈见真义。
【打印】【顶部】【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