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什么:普贤略谈《金刚经》(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25:34

普贤略谈《金刚经》(6

佛子普贤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见如来的形体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见到如来的形体。原因是师父如来您所说的形体,并非形体,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见。”佛又告诉须菩提说:“不但我的形相是这样的,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无不实的。若是识破了诸相都是虚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如来的法相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身相,这是讲他活着的相。“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佛是不可以身相来见的,拿身相来见佛,就错了。也许有人会问,寺院里为什么要弄个佛菩萨像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表法,另一个就是一种纪念,就相当于我们把死去了的亲人的相片挂在墙上。(这个我在讲《佛教的奥秘》系列时讲过,就不多说了。)真正的佛教,是反对个人崇拜的,主张依法不依人,所以我们信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而不是信仰释迦牟尼佛的肉身。换句话说,我们是因为释迦牟尼佛道德高尚而信奉他,而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长得好看而信奉他。就好比我们向雷锋学习,是学习雷锋的思想品行,而不是要让自己和雷锋长得一模一样。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佛菩萨的形像存在,您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您这一拜不是拜佛菩萨,是拜了您自己,您自己得救了。您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菩萨,哪怕就是拜一块石头,效果也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让一般人对着一块石头恭敬膜拜,别人多半会说我们是神经病,他就无法升起恭敬心,于是我们就塑了佛菩萨的形象。诚敬的一念专心,您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就叫“因我礼汝”,这话是释迦牟尼佛本人说的,是拜您自己。拜您自己的什么呢?就是您的心,您的诚敬。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形象认为是见佛,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以他肉身为师,那是著相。后面所说的“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一定有生死,哪怕活到一千岁,肉身最后还是要死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于外可以说是形象、现象,于内可以说是思想、境界。这里主要是说修行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凡是您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不实在的。我们知道,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所谓报身,就是来受报的身体。一切众生(这里的众生是不包括佛的,所以才有“如一众生未成佛”。众生如果已经是佛的话,就无所谓成佛不成佛了。)所有的身体都是报身,有的人很幸福,很舒服的过这一生,是他过去生所种的善因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人就会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这另外的身就是化身。理论上,成就越高,化身越多,所以佛的化身是最多的,不管您在哪里,您一起心动念,他老人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能够循声救苦,无刹不现身,就是因为他有无数化身。所谓法身,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不是心脏,也不是哲学上讲的意识,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所以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此,法身也叫金刚不坏身。“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法身。谁的法身?您自己的法身。为什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呢?因为法身是无相的。因此对于佛而言,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

若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她?它?)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比如这台电脑,就是金属和塑料组合而成的,(姑且这么说吧,分小了就是一堆原子,再细分就看不见摸不着了)这金属和塑料就是体,电脑就是相。您用它做成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它还是相。每种电子产品都有不同的作用或用途,这就是用。

一般道教所讲的打通奇经八脉、周天搬运,和密宗所讲的修通脉轮等,多半是侧重在修报身开始。通常情况下从五个方面入手:体态形式、意念活动、呼吸方式、气的运行轨迹以及上师加持。这样逐步修下来,一般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就陆续开了,但要开佛眼,那是极其稀有罕见的。因为这样的法门,必须同时具备八个条件。这八个条件是:法、侣、财、地、师、德、悟、缘。法是心法,既要得到正确的心法,又要得到正确的修法;侣是同修,没有同修的鼎力相助,几乎不可能;财是财物,衣食住行必须保障;地是环境,人事环境与当地生态环境、磁场能量至关重要;师是明师,真正的明师可遇不可求,别看名师到处都是;德是道德,五眼六神通出自至善之心;悟是悟性;缘是缘分。这八个条件,越放在后面,表示越重要。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越是重要的,越是最后出场。佛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修行学佛,如果一点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恐怕说不过去。这八个条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说,从修报身入手,成佛很难。有个成语叫“一佛出世”,意思就是极其艰难、罕见。

佛教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入手。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一般是讲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而即身成就呢,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给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能够修到即身圆满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所以相比之下,念佛法门的要求实在是最低的,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行,到了那里再慢慢成佛。虽然从往生到成佛还需要经过无数大劫的努力精进,但最终一定是能够成佛的。因此龙树菩萨把净土法门划为易行道,因为比起其他的法门来说,的确容易得多。尤其是末法时期,道德沦陷,人伦尽丧,人们食苦饮毒习以为常,而不知实在是自己造作。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要用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给的这个四大色身,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您看过去肉身成就的很多啊,尤其是五百年前的藏地,肉身成就的有许许多多,可惜他们不太喜欢用文字记录,就算记录也只是记录一些很有名的密修者。其实不出名的肉身成就的,远远多于出名的。可是,现在呢?尽管法脉未断、法轮仍转,成就者又有几人?佛法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佛说的法,都是成佛之路,但学佛全在应机,对于您个人来说,只有对您应机的法,才是您应当一门深入的正法。

所以啊,在末法时期,《金刚经》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了。换句话说,了解一点《金刚经》常识实在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这次普贤利用闲暇,概略谈谈《金刚经》的初衷。

现在我们知道,《金刚经》的着重点是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再回过头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在上一篇中谈到“不住声香味触法”时,虽然没有点一些网友的名,但是提到了一些现象,可能引起了个别网友的不满,认为普贤实在太狂妄了,连一些著名法师也敢批评。唉,谁让佛教要提倡依法不依人呢?您不妨冷静想一想:您看到的佛菩萨形象或其他瑞祥是始终存在的呢?还是暂时的?您听到的念佛声音,是始终存在的呢?还是暂时的?您闻到的香味,是始终闻到的呢?还是暂时闻到的?是用功时闻到的呢?还是没用功时闻到的?您感到说不出来的舒服,是盘腿打坐时呢?还是没有盘腿打坐时?您的那个境界是长存的呢?还是暂时的?《中庸》里面有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您去修就多一点;也不因为您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正等正觉是非常平实的,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您再回头看看这部《金刚经》的第一章,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样子-------这样的样子,才是佛的样子。老子也说:“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所以我在《普贤谈西游》中,屡次强调“神通即魔”,因为在证得漏尽通以前,那些都是相。千万不要以为能够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听见普通人听不见的,闻到普通人闻不到的,知道普通人不知道的就了不起了,如果因此而自命不凡,其实已经沦为魔子魔孙而不自知。

所以我们修行学佛,一定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您才可以算是真学佛了,也就知道佛了。百川归海,为什么?因为海洋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最低啊!换句话说,您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的相不可以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著了。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恭请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7

 

普贤略谈《金刚经》(7

佛子普贤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须菩提向佛禀告说:“世尊!您所说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谓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无相真空的妙理,一般众生听了能了解相信吗?”佛听了就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能这样说。我说的法,虽是深妙,难道都没有相信的人吗?不但现在有人相信,将来也是会有的。就是到我死后,后五百岁,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经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为真。也就可以知道这种人善根深厚,不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乃是从无量佛所种得来的善根。这种人看到此经的一章一句,而能心净不乱,心信不疑。须菩提!我确信可以洞悉此种净信众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虚空漫无天际的无量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善根纯熟,已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且无法相,也无非法相。这又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众生,若心有所取相,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若执著此经章句,也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身心皆断灭,归于空无的一个错误的断见,也与著四相无异。所以于法相实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离法。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常告诉你们这些比丘,对于我所说的一切法,只是要你们假借此法而离相见性;假借此法使你们度脱生死的苦海。如果你们见了自己的本性,证了涅槃之乐时,就可以舍去此法。就好比编竹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就不须要再用筏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舍去,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文词,又为什么坚持不舍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这里的“不”,是通假字,相当于“否”。上一章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在须菩提提出怀疑的问题了,他说:师父您这样讲了以后,将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您这样讲,尤其《金刚经》这一种理论流传到后世,“生实信不?”他们能够真正懂得、能够相信吗?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够办得到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有这样看法。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佛接着对须菩提说了以下预言:当我死了以后,过五百年。为什么说过五百年呢?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时代,正法时代是五百年;正法时代结束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的时候,像法时代是一千年;像法时代结束以后是末法时代,因为佛经都成了摆设,人们错把佛像当佛,背离了佛教最基本的教义“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盲目进行偶像崇拜,根本不愿去对照佛经,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正法没落,所以叫作末法时代。所以他说,等我过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开就可以相信这个话了。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佛说你要晓得,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

我上高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各科分数加起来只考了几十分,比年级倒数第二名还低两百多分。为什么成绩这样差呢?刚考上高中时,因为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那时家境窘迫,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必须想法挣钱来维持家庭的生活的。由于松树的松果是可以换钱的,大概一背篼松果可以换二角五分钱,所以我们男孩子就去摘松果。一天,突然发现一颗长在悬崖边的大松树,也许是因为怕危险吧,上面结了许多松果,竟没有人爬上去摘。我当时喜出望外,心里盘算那上面的松果起码可以卖两三分钱,于是毫不犹豫就爬上去了。刚摘几个,突然起了大风,那树越摇越厉害。那树本来就有十几米高,那悬崖又有五六十米高,心里越来越害怕,突然之间就摔了下来。记得在空中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蜜多时”还没有念完,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命是保住了,但留下了严重脑震荡的后遗症。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我和我那年级倒数第二名的同桌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将来挣了钱好让我的父母过上和周围人差不多的生活。谁知道这话竟然让老师知道了!老师在班上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想考上大学?!只要你能够预选得上,我拿手板给你煎豆腐吃!八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十分偏僻,恢复高考后,专科都没有人考起过,考上大学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只准个别人报考,在高考之前要进行预选。结果呢?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原因很简单,到了最后一学期,脑袋好像突然开了窍,老师讲的什么我一听就明白了。只是当时不知道把过去学过的拿来看一遍,否则考个什么状元之类的,也算不了什么。不过当时也没有在意,能够考上就行,管他多少分。我的高考奇迹在当地沸沸扬扬地传了好几年,有的说是我家的祖坟冒烟了,有的说是运气好,就没有一个说是学佛的好处。这也难怪,我当年学佛是保密的,连我的家人都不知道。不管怎样,反正已经尘埃落定二十多年了,现在想来,感恩我的师父,是他老人家将我引入佛门的;当然也感恩观自在菩萨:那么高摔下来居然没有死。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样的人,听了我刚才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观念,他信得过的,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什么是净信呢?净信不是正信,净信比正信的层次高多了,它是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只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才能够生出净信。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前面说的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佛说,须菩提啊!我统统知道,我也亲眼看见这一种人,当下已经得到无上的福德,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报、大功德了。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有境界的都不是,而是一切无相,连无相也无。能够这样悟道的人,就得大福报。为什么?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的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为什么说他到达佛的境界呢?因为这个人已经达到无我相,无人相,真正净信了。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做得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一切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生则生,死则死,如同吃则吃,睡则睡,昼夜交替一般。道教的“大道无形”,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佛在《楞严经》中说了两句名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无法相”;“即一切法”,也就是“亦无非法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简单地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是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有位网友和我讨论山与水的问题,当时因为是私底下讨论,所以留了些情面,但现在因为是对大众讲,那么,就请恕普贤无礼了!看山不是山,那您肯定是幻觉,如果把山看成是水了,嘿嘿,最好去找个医生聊聊;但是,您要以为山就一定是山、水就一定是水,哼哼。“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股“气功热”,人们学习气功的那个热情呐,实在是高。为养家糊口,我也在教气功。有位气功大师对我说,你这个气功不好,尽管你说全身无处不丹田,可毕竟还是要意守;而某种气功就不需要施加意念。其实啊,不加意念,本身就是一种意念。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是佛说的一个结论:您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是佛法,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要想悟道,是在这个地方,是要真智慧。真正学佛不应该著相,也不应该不著相。“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著了相,就错了。您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那您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法”。那您说,我究竟该怎么办呢?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反正我告诉您的都不对,您可千万别照搬,免得“画虎不成反类犬”。您得自己生出智慧来。您的智慧不比我多,也不比我少,关键是您愿不愿意去开发出来,这个才是真智慧,与聪明不聪明没有半点关系。您把您的智慧生起了,就叫开悟了。不过,您如果觉得自己开悟了,得到了什么境界,您还是没有开悟。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因为这些道理的缘故,你们这些常随我的弟子,一定要明白我平常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干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

感恩您的阅读,不对之处,在所难免,恭请教诲,阿弥陀佛!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8)》

 

普贤略谈《金刚经》(8

佛子普贤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吗?你认为我有说一定之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知道了解师父您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法。而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同时,也没有定法让如来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法,是无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会,不可以言说;是非法,又是非非法。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但我师父如来是如此,就是一切贤圣,皆用这个无为法自修。只是随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证悟就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释迦牟尼佛在前面说了一大篇,他想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了,看看学生们是不是听明白了,于是开始抽学生来答问。抽谁呢?当然抽班上学的最好的学生了,何况这个学生还一直跪在那里呢!唉!须菩提也跪的太久了,因此从这一章开始,我就尽量少说两句,也好让须菩提早点站起来呀。释迦牟尼佛连问了须菩提两个问题,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我,一个成佛的人,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你认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个东西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我平常在讲经说法吗?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须菩提回答说:稀有的世尊啊,弟子很抱歉,如果根据我学佛所了解的道理,没有一个定法叫做佛法。同时,也没有定法让如来可说的。佛法说白了就是教育人成佛的方法,佛说法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啊!您看普贤尽管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老师,可我的教育方法也很多啊,不太客气地说,嬉笑怒骂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有时甚至也适当体罚学生,这也是教育。因为教无定法,只要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材,我觉得什么方法都行。现在教师法规定老师不能够体罚学生,可我仍旧我行我素。可从来没有学生或家长去告我,原因是什么呢?虽然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这个定则就是您得爱这些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现在有些老师在背后被学生骂,当然,学生骂老师是不对的,每次遇到我都会教育这些学生,尽管他们通常不是我直接任教的学生;但是仔细想想这些老师也该被骂,谁让您把学生当成了追求名闻利养的工具了呢?为什么我的学生那么喜欢我呢?普贤一介凡夫,教育手段尚且多种多样,何况是人天导师的佛呢?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您是教育,给您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您一下,使您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如果说有一个一定的方法成佛,有个“悟”字的话,那佛法就是在骗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里有定法呢?既然没有定法,当然就没有定法可说了。三藏十二部,《金刚经》这样讲,《圆觉经》那样讲,《法华经》是一套,《楞严经》又是一套。哪种对呢?哪种都对!下雨出门,说是慈云法雨,运气好;太阳出来说慧日当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说慈云普覆,反正都好。所以我们修行学佛,您按照一部经来修就可以了,别人是怎么修的您不要管,各人修各人的,师父领进佛门,修行全靠自己。千万不要去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好。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好,没有高下之分。普贤这三十几年修行学佛,认真读了的只有《心经》和《西游记》,您可千万别学我,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无法复制。

《法华经》上有句话:“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还有一句话:“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寺院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这些方式都与实相不相违背,同真正的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这是《法华经》上的要点。所以《法华经》成为佛法的一乘法门,入世法、出世法,本质上没有差别,它所成就的是一样的。只是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有难易的不同而已。所以说,在家即出家,出家即在家,重要的是心灵的“出枷”。有的出家师父给我磕头,我恭敬接受,有的出家师父给我磕头,遭我训斥,道理就在这里。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接着回答,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法,您也不可抓住。您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您就上了您自己的当了。因为真正那个东西妙不可言,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佛法了。所以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非非法”,也不是没有固定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您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您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耶稣的道,释迦牟尼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佛经中有个比喻,叫盲人摸象。真正的道,就是那只大象,之所以每个盲人的感觉不一致,问题在盲人,不在大象。大象就是大象那个样子。盲人心目中的大象样子,与真实的大象产生了差别,那是他摸的不够全面,但是,他毕竟是摸到了大象的,总比那些没有摸到的盲人强。所以这五大宗教都是正教,起码他们都是教人向善的。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因为万象出自各自修行的层次,其实只有一只大象。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9

 

普贤略谈《金刚经》(9

佛子普贤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了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这个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毕竟还是无福德性。然以人世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说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释迦牟尼佛又说:“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经,甚而只要为人演说此经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说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施福所得福德更多。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皆从这部《金刚经》缘生的。所以才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须菩提!但要注意般若并非佛法。意思就是本来就没有佛法可言,不过藉之以开悟众生,替它取名为佛法而已。所以所谓的佛法,并不是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释迦牟尼佛讲了一会儿后,又开始问须菩提了。佛的教育方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我们有的老师,上课喜欢满堂灌,把四十分钟占得满满的,从上课讲到下课,没有注意课堂反馈。您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启发式教学搞得多好!您上课不认真不行啊,因为他讲一会儿就要来抽您答问!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假如有一个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金、银、车渠、玛瑙等等,通通布施出来,分散给人家,你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这个福报太大了。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几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斤水果,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知道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所谓福报,在某个时候是福报,在另一个时候可能是痛苦,因为这个福报的本身是无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报,只有一个时期,福气享受过了那段时期,也是空,因为本身无自性。所以我说这人这样布施的结果,他所得的福报多啊!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是佛强调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什么理由呢?佛说我告诉你啊,须菩提!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彻大悟的诸佛,及一切佛,都是从这部《金刚经》里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佛劫,是圣贤最多的一个劫,所以叫做贤劫。这个贤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即将出世的第五位是弥勒佛(所以弥勒又叫做当来下生佛),以后一直下去,有一千个佛要来。佛说一切成佛的,得大彻大悟的,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悟道的,这个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最后的大彻大悟,都是从《金刚经》这个里面出来的;从般若,自己真正智慧里头透出来的。《金刚经》所讲的,是智慧透出来以后的一个报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从自我的智慧里透露出来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刚经》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从《金刚经》里来。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您从《金刚经》的文字上看,还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说些什么。佛在上面讲的那么好,多大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但是福报还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后佛法又被佛否定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什么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没有一个东西。这里说的没有一个东西不是断见,没有就是没有。换句话说,如果成了佛的人告诉您,他就是现在的佛,您尽管打他、骂他,那么他这个人是怪物,不是佛。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正的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非常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工作时工作,和任何一个平凡的人相比,表面上没有什么两样,决不搞什么特殊化。他生了病也一样吃药打针,出门也一样走路赶车,买东西也一样讨价还价,视力不好也戴眼镜。记得惟印法师第一次在江油公开露面(海灯法师圆寂时),还有人嘀咕:他不是佛嘛,怎么还戴眼镜?【释惟印,历史上第一个修习藏传佛教而被尊为活佛的汉族人,圆寂于白岩寺,肉身成圣。我在《普贤谈西游》里面提到过。】真正的佛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绝不会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您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您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说得不好听是著魔了。这就是《金刚经》的特点,所谓大般若经,智慧高到极点,一点痕迹不留,讲过以后,马上推翻。所以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10)

 

普贤略谈《金刚经》(10

佛子普贤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须陀洹时,是否要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斯陀含,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虽然当时的修行还是一生一灭,所以称之为一往来,实际上已无第二个生灭,心不著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那含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三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虽称为不来,其实是永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罗汉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四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来的生死,并不是另外有个实在的自性法,可以称之为阿罗汉。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这一章的意思很好理解,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主要是讲罗汉的修法,核心仍是应无所住。罗汉四果,一相无相;但是里面涉及到了不少名词术语,知道了这些名词术语是什么意思了,会更加利于理解,所以主要给大家解释这些名词。

佛法分成大乘小乘。小乘里面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一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像阿难、须菩提等,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语译音。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这种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仍旧算是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因此叫独觉,也叫做缘觉。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洹,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这些都是梵文译音。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什么叫见惑呢?这个见不是看见的见,是成见的见、偏见的见,是看法的意思,属于观念上的东西。见惑有五个,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什么叫思惑呢?这个思是思想的思,属于思想上的问题。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属于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预流果,断了五个见惑,但是,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如果七次往还人间时,不知道再进修,还是会后退的。修到了预流果的人,死后直接升天去了。在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人世间做人,这一种人称为再来人。他们是来人世间受报的,因为有些帐没有还,要来还帐,七还人间,生了死,死了生。其实社会上很多都是再来人,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

二果罗汉叫斯陀洹,中文的意思是一还果,思惑的根拔出来一点,死后再来一次世间,把所有的债务清了,就可以到另外清净的地方去。

三果罗汉叫阿那含,中文的意思是不还果,不回到人世间来了,直接从天上证四果入涅槃。佛经上说,他们涅槃的时候有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天人清净境界的修行,已经建立得到了。所作已办,债务都没有了。不受后有,不再来了。这叫“长揖世间”,向人世间作个揖,大家再见,不再来了。有许多朋友学佛修行对普贤说,想这一辈子修成功了,不再来。有那么容易吗?不再来要修到三果罗汉才行,才能长揖世间。要到四果罗汉即阿罗汉的果位,才算在这个世间成就。

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一般译为无生,意思是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

前面我们在第四、第五分都提到了天人,现在我们就来说天人。天人身体里面阳性物质很少,所以质量很小,可以自由飞翔,速度下限是光速,尤其是无色界天的人,完全没有质量,速度无限快,可以一瞬间周遍沙界。由于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阳性物质,确切地说,只能看见阳性物质中的极少一部分(可见光部分),因此,我们用肉眼是不能看见天人的。这四个罗汉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初果、二果罗汉死后是欲界天。所谓欲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爱结合而延续的。因为有爱有欲,所以称为欲界。欲界里的天人地位比我们高。这个世界上,从有些人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他是来自天人中的人,这种的爱好很少,对人世间的一切很淡泊。但他毕竟还有一点爱好,所以还是在欲界,只是他已经升华多了。

到了三果,才能够升到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处“大自在天”,佛经中又叫“有顶天”,好像天顶有盖一样。佛经中说,假如从有顶天丢一块石头,佛说要十二万亿年才能到我们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欲界天还在我们这个银河系,色界天已经超出银河系了。要超出欲界、色界,必须要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擒住色身香味触法六贼才行。所以您看《西游记》,悟空就是在翻过两界山(指欲界和色界)时,打死六个蟊贼的。

再上层是无色界天,大阿罗汉才可以到。大阿罗汉差别很大,譬如须菩提、阿难、迦叶尊者,有时也称大阿罗汉。严格讲起来,释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罗汉,不过,他这个大阿罗汉就大了,大到叫佛了,所以到达大阿罗汉的境界很难很难。欲界天人有男有女,色界天人只有光色,无色界里的天人,连形象都没有了。

我们的祖先,不是吃了“禁果”(苹果)变的,更不是什么单细胞变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他们一身有光,又不要吃东西,飞来飞去。可是有一次尝了一下地味,吃了以后身体变重了,飞不起来,所以就留下来了。这就是这个地球上人种的开始。光音天的人又是无色界里下来的,至于无色界的人种从那里来,佛说不可说。

三界的见思两惑叫做八十八结使,欲界里最多,像八十八个疙瘩,结在一起。所以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转变了,智慧就逐步出来了。因此,断了见解上、思想上的偏见,才叫做解脱,才叫做正知正见。好多网友的网名都叫正知正见,学佛修行,终极目标是出离三界,阿罗汉虽然是出离三界了,但一旦从定中出来,还是要受生(尽管他们可以入一个长达八万四千大劫的定,这个定在通常情况下相当于永远的意思),所以证得阿罗汉的人,往往又开始行菩萨道,从而最终成佛,因此小乘终归转向大乘;不论大乘小乘,都是必须经过五步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祝愿大家早日正知正见!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