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瑜妈妈蛋挞:在阅读的进程中壮实和丰满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02:51

在阅读的进程中壮实和丰满起来

——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至关重要

[内容提要]

语文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至关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当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圆心,开展相关性的阅读,日益完善地优化“文本素质”,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生命和才智在阅读和教学的进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关键词]

文本素质  相关性阅读   课堂教学   底蕴   机智  发展

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学负载着古往今来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教师通过阅读不仅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后劲”,同时也是为语文课堂教学、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一个精神的“底子”。

但是由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足,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时成果的认同和吸纳不足,以致目前的部分语文教学因为缺乏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丰富的教育底蕴的支撑而发生错位、变形、变味乃至变质,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突出弊端就是违背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造成如此恶俗的主要根源是:语文教师阅读状况、阅读行为都存在严重缺失。由于教师素养、文化底蕴方面的迅速“鸡肋化”,导致了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引发了语言和文化感悟力的缺失,尤其是美感和心灵的缺失。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所侵淫和腐蚀的则是民族文化、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最近几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贯彻新“课标”、建设新课程,抓住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培训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学科培训为的是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教师专业化的学术定义最核心的内容是:具备教师专业资格的教师是不具备教师专业资格的教师所不能代替的。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过程。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具备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和较高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学习,而“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论》p5,施良方著)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社会在不断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只有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或许是个变化不大增量不多。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二.“文本素质”是语文课堂生命的重要源泉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的行为。”(《学习论》p5,施良方著)教师要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体验、感悟、把握和深刻见解对学生进行正确导向。不但要开启学生的阅读思维,诱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还要参与阅读过程中对话,成为“首席”引领者、指导者和评判者,先行阅读、拓宽阅读就成了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前提。教师之所以是教师,他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宽度和深度上要远远超过学生。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一个学生求教“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的诗句,教师被难住了,因为他没读过“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类的名句,不知道什么叫“搓对”。(搓对「踞对」又名「颠倒对」、「错综对」、「交股对」,即不规律的对仗。)《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被某些老师支解得面目全非,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意识流”,也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

有的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教师用书》及“教案选”过于依赖,只知克隆现成的解析与观点,时间长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越来越萎缩,甚至到了没有《教师用书》及“教案选”就不知道怎样备课、不能上好课的地步。

课文不过是从人类文明史诗中掬起的几朵浪花而已,要让学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进而获得理性认识的提高与升华,教师是一支很重要的“拐杖”,所以教师就需要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套范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阅读柳词《雨霖铃》为例。词的上片记别。词人从日暮雨歇,郊外送别,设宴饯行,写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铺叙离别的场景,非常生动、细腻、真实,不仅写出了双方分手时的情状,而且也暗示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景和情更加深了离情的抒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意在言外,酒醒之后的孤独忧伤甚于分别之时,气氛更加冷落凄清。在这里,意和象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一体,或者说,客体的象通过作者的感知意识层,心灵化,知觉化,人性化了。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但这种教学机智却来自于教师课外的广积博蓄,厚积薄发。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对李白的《菩萨蛮》、苏轼的《江城子》和陆游的《衩头凤》都能熟谙于心而如数家珍,那么,引领学生解读此类诗词岂有难哉?因此,语文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15)

“理性知识才能提供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识,感性认识只能提供个别的、偶然的知识,因而常常是不可靠的。”(《学习论》p108,施良方著)。有个教师在教学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热爱生命〉〉的节选部分时,他觉得主人公顽强求生的形象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对“这个人”的精神内涵,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挖掘。所以,他就设计了个拓展形式——让学生首先学习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和颁奖词》,初步感知凸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三种形式:标题、人物简介、颁奖词。然后,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也来给“这个人”设计感动世界人物事迹简介和颁奖词。学生兴趣浓郁,课堂的阅读和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一个语文教师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他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能力。

再如,教师要胜任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责任,就必须要比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积累更加丰富的素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否则就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越教越糊涂”。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从下面这个“聆听自然”的作文思路导引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丰富的涵养能够让教师在指导中得心应手。

教师的导语:“我们不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我们聆听清风低语,聆听燕子呢喃,聆听松涛阵阵,聆听秋虫细鸣。聆听,涵养了我们的性情、旷达了我们的胸襟、消除了我们的疲惫、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启迪了我们的智慧。聆听自然,我们便有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便有了“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清妙;便有了“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的意境;便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聆听花,感悟花的庄严;聆听山,参悟山的巍峨;聆听水,感受水的灵动。聆听自然界的一切,感受自然的无穷乐趣。怀一颗平常的心,去聆听自然,取几朵淡淡云,去拼装自然之图,抹几点浅浅色,描绘自然之形,纵情自然,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让自然在你的笔下流光溢彩。”学生听到如此流光溢彩的点拨指导后,势必是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了。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也许阅读不能改变课堂教学时间的长度,但可以拓宽课堂教学的宽度;阅读难以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物理时空的宽度,但它可以改变他们在精神时空中穿越的深广度。

三.“文本素质”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要素

何谓教师的文本素质?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学有效施教的能力。要让语文课生机勃勃,体现其固有的灵性,关联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15)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而在决定教师文本素质高低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阅读视野是最基本的要素。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舰船逍遥飞渡。教师的阅读视野宽阔,会为教师独立解读文本提供一个开合自如的平台。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教师阅读视野是不够开阔的,有的甚至远远低下优秀的学生。单就“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学生课外应读书目而言,别说学生,究竟有多少教师全部读过?能读过内容简介或压缩本的可能就算很不错了。世风日下,而读书的氛围受到的冲击最大;人心不古,追认经典的传统日趋淡漠;“应试教育”严重地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教学风气。大部分教师虽然学了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程式化的文学史和语言知识代替了他们对文学生命的鲜活感悟,使他们生命中的文学素养和潜质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学实践的消磨,整天跟成绩、解题技巧打交道,早已使他们灵性尽失;而媒体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特别是网络又控制了他们有限的闲暇。因为缺乏汲水充电的意识与动力,缺少对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评估、督促与指导的相应机制,有的语文教师走出师范校门、走上讲台之后拿起了教材却丢弃了读书的习惯,基本是守着上大学或进修时的那点老本儿在“勉强支撑”。有的语文教师不知王小波,没读过周国平,与米兰·昆德拉更是无缘,与其谈尼采、谈康德、谈荣格、谈海德格尔、谈罗伯·格里耶、谈陈寅恪、谈梁漱溟、谈弘一法师,统统没兴趣,因为“从没听说过这些人“。如果不是教材选了卡夫卡、贝奈特、清冈卓行、海子等人的作品,恐怕他们连这些名字也会陌生得很。因此,这部分语文教师的素质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他们的课堂教学因为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素养和教学艺术的涵养而显得捉襟见肘、狭隘逼仄、举步唯艰,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慢慢地成了井底之蛙却又孤高自傲、夜郎自大。

李苦禅说得好:“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语文教师肯不肯读书,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事关重大。很难想象一个不愿读书、很少读书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当然,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是不现实的,也有些苛刻。但是没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缺少文学素养的教师是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走进精神家园的。

文本阅读视野开阔的教师,大多会形成自觉的探究意识与较强的“求甚解”的能力;而这是一个教师文本素质的基本指标。

“阅尽千山方识君。”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诚然,不同的人,读书的指向是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师也不必要精通四书五经,成为鸿博硕儒,也不能期望天下的语文教师都兼职做作家,或者做“经过与穿越”式的文学对话。语文教师其实是很普通的文化人,大部分是不能成为学者与专家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语文教师可以放弃自己最基本的“职业需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永远不会过时。毕竟首先自己多读一些书尤其是与教材中的文本相关的书,慢慢地把书读明白,然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进而指导学生把书读明白,毫无疑问,这应当是语文教师不能跌破的职业底线。

四.“文本素质”的圆心是教材,但是学无止境

如果要提出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来衡定教师的阅读视野,我想其定义可形象地表述为:以课本为中心点、以相关内容为半径的圆。教读每篇课文前,教师除了认真研读文本外,还要将阅读区间扩大到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著作、背景资料等,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教师既丰富了自己,还有可能获得课文中一些疑难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解读的层次。

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圆心,开展相关性的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比如,文学鉴赏课程就是这样,它需要由表及里,披文入情,驱遣想象,再造形象;把主观感受同作品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

读一读刘易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解读《这个世界的音乐》,就可以让他们读懂文字背后作者渴望与生物界沟通、相融的博大的人文情怀,读一读韩愈的生平传记,触摸触摸退之先生的脉动,体悟其“不顾流俗”的勇气与执着于理想的精神,然后再读《师说》,才能真正萃取《师说》的精髓;读一读杜甫的传记,了解杜甫的生平、理想、处世哲学及时代背景等等,再读杜甫的《登高》《蜀相》等诗歌,就无疑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具体深入地领会诗作的灵魂。如果把果戈理和鲁迅的两本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合在一起读或比较着读,那么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等等有关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串讲与分析就会显得无关紧要了。

试想一下,假如一个教师没有读过《大无大有的周恩来》,他能准确地分析《觅渡,觅渡,知何处?》的行文风格吗?假如他没有通读过《红楼梦》,能够生动地剖析《林黛玉初进大观园》时的心理特点吗?假如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了解甚少,怎么能引导学生解读《逍遥游》中的意境呢?课堂教学的效果恐怕正如庄子所形容的那样:“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诚然,教学《鸿门宴》并不是说教师非得读完《史记》不可,但与项羽、刘邦相关的章节总得有所了解吧;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你总得对林冲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心中有数,至少也得看看金圣叹的相关批注吧。如果比较系统地阅读过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而后引导学生学《论语》,肯定会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吧;如果读过《变形记》、《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再学《墙上的斑点》,那对“意识流”的风格特色进行分析时就不至于“如坠九里雾中,分不清南北西东”了。“开卷有益”,围绕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文本拓宽阅读更是有益。

有位名人说过,一个教师应该“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一点上知道一切”,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教师所知道的“一切”不仅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包括娴熟驾驭教材的能力、洞察考试动态的灵感、灵活应对学生的艺术等;“一切上知道一点”,教师不仅在自己的学科专业上是行家,还需通晓育人的艺术、掌握网络信息的技术、用科学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用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

五.丰富自身的“文本素质”,让生命之树常青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育是传承文明的桥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素养的阶梯。一个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一生,性格、爱好、禀赋、气质、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教师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教师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改变。阅读不能改变教师职业生涯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教师人生的宽度。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在“独上高楼”阅读文本中“望尽天涯路”,再到“衣带渐宽”终究不悔为探寻教学规律和人生哲理而“消得人憔悴”,就一定能够在“蓦然回首”时发现课堂教学的玄机就在“灯火阑珊处”。阅读的面拓宽了,所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大脑中的积淀丰厚了,大脑转动的次数多了,教学的智慧就慢慢地增加了,就能以一个博学睿智、思想深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就可能让课堂充满穿透力,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都难以忘记的印象,从而影响他的一生。

先贤曾提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的为师要求,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结合就是一个理想的教师。语文教师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素养,日益完善地优化“文本素质”,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就能同教育对象建立起活泼、丰富的联系,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叶澜)。

附注:

《学习论》(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5月第一版。)本书陈述、剖析和评价了各种学习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以帮助读者形成科学教育观,为做好教育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