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穿越王蓝田的妹妹:《新闻足音》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58:00

 

《新闻足音》序    

 

有人以为反常就是新闻,新闻要轰动,“人咬狗才是新闻”。如果把立足点放在“反常”上,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闻来说,常常会把自己带入“反常”的境地。不是吗,现在已有人不满足于“人咬狗”了,说“人狗一起咬”才是现今“快节奏”、“多侧面”的新闻。何处去觅“人狗共咬”呢,那只能到猎奇、添枝加叶、舍近求远等“死胡同”里去找了。然而,社会生活中,规律、正常、平凡是普遍现象,不写寻常事,是写不好新闻的。走进《乡村足迹》的寻常小事、寻常人物的世界,阅读周松玉的平实、朴素的作品,却使人心旷神怡。周松玉把寻常事写得很不“寻常”,正如其姓名所示,“周边松涛涌碧玉”。二十年的耕耘,长期在基层工作,造就了他的不寻常的手笔。是啊,写新闻一定要别具慧眼,从寻常事中找新闻,犹如看到植物也会运动,银杏树雄花的雄子能运动二十厘米;从寻常事中找出重点,犹如找出《康熙字典》47035个字的规律,剔除生僻字、异体字,常用字也只有三千多。看来,从寻常中“发现”新闻,可能就是写好新闻的一个首要前提。

《乡村足迹》选入了消息、通讯、新闻评论多种新闻体裁。而且还选入了一些采写体会和“新闻幕后”。并把“人大新闻”当成“状元郎”,放在首位。既然有了这么多的类别,也就展示了各类新闻写作技巧;既然有了“幕后”,也就揭示了“诀窍”和“秘密”;既然有了人大新闻,也就为我们人大新闻学提供了“根据地”。在消息老化、言论套化、通讯长化盛行的情况下,周松玉消息出新、言论不落俗套、通讯短小,就更具有借鉴的意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足迹》是一本很好的新闻教科书。

《乡村足迹》还收入了一些新闻与其他文种的中间产品,如一些随笔。只要有社会功能,写一些“不伦不类”的“杂交”品种,有百利而无一害。新闻文体也是发展变化的,“不伦不类”往往是优良品种,驴和马的杂交品种是骡,“非驴非马”的骡,挽力大、耐艰辛,马驴不及。最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四册选入了我的一篇“不伦不类”的《人体内的海洋》的文章,作为第20课,更使我想到了这一点。对于新闻工作者,如果觉得专写长通讯什么的才能成为“名记”就大错了,应该向周松玉学习,十八般兵器无好坏之分,甚至可以自己创造点兵器!

以上“寻常”、“多种体裁”、“不伦不类”三点,算是我读《乡村足迹》后的“不伦不类”之感想,权为序。

沈掌荣

      2004年4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原局长)(书名最后定为《乡村足迹》,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