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手游蝎带什么秘卷:儋州随想------文人好为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6:50:22

儋州随想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言】“每逢大事必神游,奇思妙想上心头;有心辞别小吏去,无意秃笔写春秋。崇崇峻岭定基调,潺潺流水寻源头;待到山花烂漫时,红色牧师耀九州。”这是我最近写的一首打油诗,意思是说离开了行政岗位之后,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一点业绩,并且做出来的东西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和听众,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我研究的领域,大致分为两个范畴,一是领导科学与艺术,二是公务人员的素质。最近,我在做一个新的课件:“基石——如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不过从现在搜集到的材料看来,这个话题过于正统和严肃,怎么将这个课题按照我“四化”理论打磨,即学术论述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海龟理论土鳖化,还真是问题。于是我再次用上了“理性孤独法”,自身一人云游天下,在路上思考和感悟,并将这些东西纪录下来。最近,我去了一趟海南,在碧海蓝天、天涯海角之处,又有许多新的收获。

 

儋州是我此次海南之行的主要目的地,儋州这个名字非常陌生的地方,但也不是一点说道都没有。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不过,在古代儋州是一个荒蛮之地,是一个流放囚犯和官员的地方。

(一)

到儋州不能不去“东坡书院”,我特意从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驱车来到“中和古镇”。书院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建于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相传苏东坡没来海南时,这里的民风虽然淳朴,但民智愚钝,没有开化。东坡先生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

——文人苏东坡。苏东坡学名苏轼,四川眉州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东坡先生是一个天才和全才,集儒、释、道于一身,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全能。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东坡传》的作者,同样可称为大家的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官人苏东坡。官人古时也是官员的别称,《左传·哀公三年》:“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 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人《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苏轼在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儋州是苏东坡晚年谪居的地方,也是大彻大悟的地方,在纪念馆里,有一座先生带着斗笠穿着布屐的铜像,老人家从官人回归于农人。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回顾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用数字勾勒了苏东坡的从政经历:“8341”。“8”是“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1、登州1、杭州、颍州l、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职务都是由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正三品。苏东坡在这一任上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800多道诏书。干得非常出色。总的来说,苏东坡从政40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从组织的角度看,他是一个能上能下,能吏能僚的好同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是一个跌宕起伏、极为坎坷的倒霉蛋。

(二)

天下无巧不成书。我在去东坡书院的途中,给一位当年插队落户认识的,曾经在儋州洋浦港工作的朋友,发了一个短信:“我在你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中和镇东坡书院。”即刻,这哥们回了短信:“我就在离你不远的洋浦港,欢迎来访!”我回了一个短信:“不可能,你别忽悠我!”短信再回:“天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真在此地!”我没有再回,还在琢磨苏东坡的人生,电话来了:“我就在洋浦港,你来儋州不来此地洋浦港太可惜了。这里可是改革开放标志性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他陪一位朋友故地重游。此人可是一个名人,他叫宋亚平,有着一个我们同龄人很难得的头衔:“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获得者。

——文人宋亚平。我认识宋亚平很早,还是在知青时代,我与他同为一个大队,在上水库时我是带队的,他是队员。他当时给我的印象一是喜欢看书和评点世事;二是收工后喜欢沐浴更衣和与房东的姑娘聊天。我曾经拿他开心,说你累不累,他正色说:“我与你不一样,你是城里下来的,迟早要走的;我们作为回乡青年,只能如此。”他的勤奋和精明,当年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年之后,他成为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在武汉我们再次相见。他告诉我,他一连考了三年,最开始是数学不行,毕竟初中都没有读完,但是最后终于考上。后来他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见到我神情已经大不一样了,他让我知道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后来,在他到广东经商发了一点财,加之国家经济调整生意不好做之时,再次回到校园成为当时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的博士生。并以这个身份回到社会打拼,这次在洋浦港的酒桌上,他的故友都叫他“宋博士”。

——官人宋亚平。宋亚平现在是我党的“正厅级”干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色官人”。这里不妨介绍一下他的从政经历。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经到省委政研室工作了两年,后来辞官到广东打工。博士毕业后来到洋浦经济开发区任社会发展局局长、开发区征地拆迁安置办主任,在那个地方成为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以此业绩和某种机遇,他被当时的省领导看中并召回,先在安路市做了一段常务副市长,随后就出任中共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区委书记。在这个“一把手”的位置上,他以霹雳手段,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包括五保合一、两推一选、干部打工、撤消乡镇“七站八所”等十四项改革措施。与那些局限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不同,宋亚平的改革举措主要是围绕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的,带有强烈的政治改革色彩。于是,媒体云集而来,“咸宁政改地震”的说法不胫而走,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咸安区实行的改革是“中国基层政治体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宋亚平也成为继吕日周、仇和之后的又一位名噪全国的改革家。

区委书记任期满后,他的去留成为一个公众性的问题:如何对待改革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成为了他的高人和贵人。高人是指点我们的人,贵人是提携我们的人;高人可以改变我们的思路,贵人可以改变我们的状态。宋亚平告诉我:“俞书记是我政治上的导师,与我当年学术上的导师相比,他的眼界和水平更是了得。” 2004年1月1日,宋亚平调任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7年过去,人生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此时他已经由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变成了研究室副主任。据说这种由区委书记直接调至省里的情况在湖北极为“罕见”。有人把这一提拔解读为“上级对咸安改革的一次肯定”,也有人分析说这是对宋亚平的一种“保护性提拔”。2009年,他调任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从政治舞台的中心来到了边缘。在酒桌上,我问他从“宋拆迁”到“宋政改”到“宋政研”到“宋社科”,你最怀念和最艰难的是那一段,他不假思索的说:在海南是最怀念的一段,在咸安是最艰难的一段。我再问道,你此生还有机会换一个岗位吗?他笑了笑,不置可否。“这家伙,怎么变成熟了,看来要用头脑风暴法将他一军了。”我端着一大杯酒走到他面前说:“你要是有机会当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你会如何,一定要说,说好了,我一口干了!”这家伙好像没有过脑子就说了一句话:“我要做全中国最好的市委书记之一!”此话一说,我一仰脖子,杯酒下肚!

(三)

学而优则仕,自古文人好为官。我历来认为,有文化的人想做官不是坏事。文化人的文化,既可以化己,也可以化人。良好的学识,往往使得他们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眼界;执着的意志,往往使得他们具有一般人没有的胆识;率性的才气,往往使得他们具有一般人没有的胸襟;广泛的人脉,往往使得他们具有一般人没有的机遇。总之,他们的个人才华和人生机遇造就了许多人从政的经历和辉煌。不过,也不是所有文人都能够成为官人,也不是所有成为官人的人都能做到出类拔萃。自古才子多骄纵,许多文人行为荒诞、放荡不羁;孤芳自赏,树己贬人;多谋寡断,不得要义;言多行少,清谈误国。所以,宋代有个叫刘挚的学者,曾官至尚书右仆射,也算官场达人,他经常告诫晚辈:“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意思是官人应该把气度与见识放在第一位,一旦被称作文人,就没有什么值得显扬于世的东西了。

此外,被评价者的结论永远不取决于被评价者,而取决于评价者。文人永远要知道自己为官的命运不在自己而在首长,有才华未必是件好事,因此跌宕起伏是寻常事。要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想透、吃好、和谐。首先,要调整心态。当年苏东坡初到黄州,住在定惠院,隔一两天就到附近的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与安国寺的方丈继连和尚谈禅,交往甚欢。其次,亏什么,都不能亏肚子。苏东坡对饮食、药膳、保健有非常深的研究,既会写诗又会炖猪肉。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他将东坡肉的烹调方法和美味写成了一首打油诗:“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再次,要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平安。上不识我,妻识我亦可;友不敬我,儿敬我亦可。苏东坡一生三位妻子,都能与他相濡以沫,特别是他那位先为妾后为妻名为王朝云,一直跟随苏东坡,终身相伴,生死相依,死后葬在惠州。苏东坡为她写了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毛主席既是文人,也是官人,只不过他是文人眼里的官人,官人眼里的文人。主席学富五车,但不以作文为荣;从政一生,但总以教师自居。最后让我们以老人家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历史上的状元很少有出息的。唐朝有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不是翰林。韩愈、柳宗元还是二等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翰林。蒲松龄是一个提升的秀才,要高一等,还不是举人。凡是当了进士、翰林的都是不成功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以后到了嘉靖知识分子当权,反而不行了,就出了内乱。汉武帝、李后主文化多了亡了国。可见书念多了要害死人。刘秀是个大学生,而刘邦是个草包。你们说这书应该怎样个读法?书总之是不能读多,那么多的书你就是一辈子读也读不完。只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