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助出场的剧场版:中国玺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4:09

中国玺印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田黄石螭龙方印章




制造年代:清

材料:石

尺寸:3.5×3.5×9cm

印文:森斐西耳乐大维德印

估价:RMB800,000-1,200,000

成交价:RMB1,045,000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

日期:1998-08-03

收藏地:私家

介绍:田黄石属寿山石系列,是极为名贵的印章石材。古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时值今日,价格犹升。

“琅邪相印章”银印


【名称】“琅邪相印章”银印

【类别】 银印

【年代】 东汉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琅邪相印章”银印,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

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一系琅邪国之物。

“江夏王章”玉印


“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2.2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羊钮。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印钮为一曲腿侧卧的小羊,意态恬静。印材白玉无瑕,光亮耀目。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元嘉元年(424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权倾一时,永光元年(465年)秋八月被诛。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名萧锋,字宣颖,齐建元元年(479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封萧锋为江夏王。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名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名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565年)立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名拓跋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政,极受尊重。卒后赠江夏王,陪葬金陵。

“中山王宝”玉印


“中山王宝”玉印,明,印面1.4×1.4cm,通高1.5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举兵反,汉廷斩晁错以谢七国,而七国图谋不退。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破七国。六月,诏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外,还有一方“中山王宝”玉印与此印类似,印面略显长方形,也被收入清宫内府,亦属托名之作。

“辽东王玺”玉印


“辽东王玺”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殷王之玺”玉印


【名称】 “殷王之玺”玉印

【类别】 玉印

【年代】 明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殷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6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昂,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地,俘虏殷王司马昂,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昂身死。

“工师之印”印




【名称】 “工师之印”印

【类别】 印

【年代】 战国·秦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工师之印”印,战国·秦,印面2.1×2.1cm,通高0.7cm。

印铜铸,鼻钮。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秦国文字特征明显,印文圆转流畅,凡纵向笔画皆下垂感十足。尤其是“印”字末笔半行横折下曳更是秦印文的特征。秦国地处关西,与东方诸国相比经济文化发展较慢,其文字沿袭了周的正体文字,少有创新。秦统一后颁行的小篆字体,其基础就是秦的正体字。秦国官印称“印”也是其特异之处。此为秦国工匠之长的官印。

【补充知识】:战国玺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关于使用印章的记载。今可确证的先秦古印多属战国时期,遗存古玺约有 6000 余方,分官玺、私玺两大类。官玺仅约 300方,绝大部分是私玺。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印章,其质地、形状、纽式乃至用字多寡、玺文排列形式等均无固定的模式。玺文为战国古文,用阴阳两法镌刻,结构多紧密,笔划圆转多姿,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并依据构图美观的需要,或减笔,或增笔,或挪动偏旁,甚至合文。由于国别不同,个别玺文的笔画结构也有一定的区别。

“大府”鉨


【名称】 “大府”鉨

【类别】 鉨

【年代】 战国·楚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大府”鉨,战国·楚,印面5.4×6.1cm,通高11.7cm。

鉨铜铸,柱钮,鉨面有阴线界栏,印面中间有一纵向竖栏,使印之左、右字分开。印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左起横读。印文笔道宽大,颇有书体之韵。印面虽大但布局不散,印文虽少而气韵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色。此印形体之大在同时期的鉨印中较为罕见。与其它需穿印绶的穿孔印钮不同,此印钮为长柱形,正适于一手掌握。

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鉨,府即府库。战国时楚国设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库,皆是掌管储备各种物资或掌管制造的机构。

【补充知识】:战国玺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关于使用印章的记载。今可确证的先秦古印多属战国时期,遗存古玺约有 6000 余方,分官玺、私玺两大类。官玺仅约 300方,绝大部分是私玺。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印章,其质地、形状、纽式乃至用字多寡、玺文排列形式等均无固定的模式。玺文为战国古文,用阴阳两法镌刻,结构多紧密,笔划圆转多姿,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并依据构图美观的需要,或减笔,或增笔,或挪动偏旁,甚至合文。由于国别不同,个别玺文的笔画结构也有一定的区别。

“武遂大夫”鉨




【名称】 “武遂大夫”鉨

【类别】 鉨

【年代】 战国·韩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武遂大夫”鉨,战国·韩,印面1.3×1.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

“武遂”,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曾一度属秦国。《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又《史记·韩世家》中记襄王“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此鉨为战国时期韩国武遂邑的大夫官鉨。

【补充知识】:战国玺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关于使用印章的记载。今可确证的先秦古印多属战国时期,遗存古玺约有 6000 余方,分官玺、私玺两大类。官玺仅约 300方,绝大部分是私玺。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印章,其质地、形状、纽式乃至用字多寡、玺文排列形式等均无固定的模式。玺文为战国古文,用阴阳两法镌刻,结构多紧密,笔划圆转多姿,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并依据构图美观的需要,或减笔,或增笔,或挪动偏旁,甚至合文。由于国别不同,个别玺文的笔画结构也有一定的区别。

“东武城攻师鈢”鉨


【名称】 “东武城攻师鈢”鉨

【类别】 鉨

【年代】 战国·齐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印面2.3×2.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 “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攻师”即工师,《孟子·梁惠王下》载:“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赵歧注:“工师,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应为齐国负责管理东武城工匠之吏的职官鉨。

“文桘西疆司寇”鉨


【名称】 “文桘西疆司寇”鉨

【类别】 鉨

【年代】 战国·魏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文桘西疆司寇”鉨,战国·魏,印面1.6×1.6cm,通高1.5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此鉨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安陵君印”玉印


【名称】“安陵君印”玉印

【类别】 玉印

【年代】 明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华阳君印”玉印




【名称】“华阳君印”玉印

【类别】 玉印

【年代】 明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华阳君印”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2.3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华阳君印”四字。印钮兽身肥壮,颈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贴,细琢如花,意态威猛。印材洁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也属罕见,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尽其美。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华阳君”本为战国时的封君,战国时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封君冯亭。冯亭本是韩国上党郡守,秦国进攻时,他以上党归赵求全。赵惠文王在平原君赵胜的耸恿下贪利接收上党17城,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秦军劳而无功,迁怒攻赵,赵国大受损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为秦国的封君芈戎。芈戎本楚人,《史记·穰侯列传》载:“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公元前299年,秦攻取楚国新城后,又封芈戎为新城君。芈戎以外戚关系而成为封君。

“安平君”玉印


【名称】“安平君”玉印

【类别】 玉印

【年代】 明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安平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73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覆斗钮无穿孔,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平君”三字。印材白如柚瓤,色泽光莹。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安平君”本为战国时期的封君,战国时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赵成。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公子章争位,公子成与李兑起兵入,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后不肯解王宫之围,赵武灵王因此落得饿死的结果。《史记·赵世家》载:“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 另一为齐国的田单。燕将乐毅破齐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数城固守。田单使反间计,燕国以骑劫替乐毅统军,燕军日久亦怠。田单养精蓄锐,于公元前279年某日深夜大施火牛阵,又以五千精兵随后衔枚进击,城中鼓噪,声动天地,燕军大骇,兵败如山倒,齐人追亡逐北,杀燕军统帅骑劫。原燕军占领的城邑都叛燕而归田单,齐军兵士日益增多,乘胜追击至燕境,七十余城皆复归齐国。“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齐襄王因战功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西魏王宝”玉印


【名称】“西魏王宝”玉印

【类别】 玉印

【年代】 明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西魏王宝”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4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西魏王宝”四字。

此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西魏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国公子,其兄名魏咎。陈胜起义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军,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魏豹逃到楚军中,得援军数千人,复攻魏地。此时项羽已破秦军,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军随项羽入函谷关。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诸侯,欲占有梁地,于是迁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定三秦,魏豹降汉。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魏豹又叛汉,汉王遣韩信击败并俘虏魏豹,豹又随汉军守荥阳,后再次受到楚军围攻。同守荥阳的周苛等人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是潜在的危险,遂杀魏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