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森林王菲独白:禅经里的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21:01

禅语

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悟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

    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们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那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卑微不可战胜

    曾读过一则民间故事,说是从前,在澜沧江边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许多年来,寨子里的百姓一直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吉祥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寨子里突然来了一位巨人。这位巨人力大无比,脾气暴戾,每天要吃掉一只羊,每三天要吃掉一头牛,而且只要稍不如意就拔树毁屋,寨子里的百姓是苦不堪言。

    在巨人的折腾下.不几年的功夫,苍翠的山岗都光秃了,碧绿的田野都荒芜了,原先那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富跷而美丽景象,是再也见不到了。老百姓们对这个巨人是恨之入骨,连做梦都想将它除掉。可是,整个寨子谁都不是巨人的对手,便只好年复一年地忍受着巨人的欺辱和折磨。

    后来,寨子里来了一位游方的僧人。这位僧人是个智者,曾帮助山那边的百姓制服了一个经常危害百姓的妖精。寨子里的百姓悄悄找到这位僧人,希望他也能帮助大家制服巨人,永远除去这个祸害。

    僧人爽快地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他带上寨子里的几位长老来到巨人栖息的山洞,心平气和地对巨人说:“人们都说你力大无比,本领高强,可是我不相信,你能不能露一手让我看看呢?”巨人一听便大声吼道:“你竟然敢不相信我的能力,那我就露一手让你瞧瞧。”巨人于是走向一棵大树,稍一用力,大树便被连根拔起。巨人又走向一块巨石,双手轻轻一擎,上百吨重的巨石便被举过了头顶。巨人随手一抛,地上便砸出了一个一丈多深的大坑。就在巨人正得意洋洋的时候,一头大象突然走了过来,于是巨人伸手一抓,然后又向外轻松地一摔,一头活生生的大象瞬间便被摔得血肉模糊。

    看到巨人竟有如此的蛮力,僧人不免也大吃了一惊。但他很快便镇静了下来,故意装出一付轻蔑的神情走到巨人跟前,对巨人说:“你虽然力大无穷,但你却战胜不了一只小小的蚂蚁。如果不信,咱俩可以打赌。不过得有一个条件,如果你赌输了,你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地方,并且永远不许再踏进这个地方半步。如果是我输了,那我就让寨子里的百姓除了按惯例每年给你送四百只羊外,再加一百头牛。”巨人听了僧人的话,觉得非常可笑。便轻蔑地说:“赌就赌,而且说话算话。为了防止双方反悔,我们最好一同到天神面前去定下誓约。”巨人心下揣想:我能一把推倒一棵大树,一脚揣翻一间房子,一拳砸扁一头大象,怎么可能战胜不了一只小小的蚂蚁呢?

    巨人怕僧人反悔,马上拉起僧人来到天神庙中,当着天神的面订立了誓约。

    随后,僧人捉来了一只蚂蚁,小心翼翼地交给了巨人。巨人双手接过蚂蚁就狠狠地往地下一摔,结果小蚂蚁不但安然无恙,而且还继续在地上欢快地爬来爬去。巨人恼羞成怒,又抬起他毛茸茸的大脚,对着小蚂蚁使劲地踩了下去,结果小蚂蚁又从他宽大的脚趾间爬了出来。巨人用尽了各种办法,直到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却依旧奈何不了这只小小的蚂蚁。巨人输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仰天长叹一声,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寨子。

    在巨人的眼里,小蚂蚁不过是一种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生命,他甚至根本就不曾意识到过它们的存在。但就是这么一个与那些飘荡的尘埃没有多少区别的,卑微而又弱小的生命,却毫不费力地击败了他这个力大无穷的巨人。

    巨人当然不会明白:卑微的生命,也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潜能。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乏这种鲜活的事例。东南沿海有一个靠近内陆的小岛,由于一直未受过台风的袭击,岛上巨树苍天,灌木成林,绿草如茵,景色非常的迷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可就在不久以前,一场罕见的台风,却突然席卷了整个小岛。台风过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那些参天大树有的已经被连根拔起,有的已经被拦腰折断。甚至连小岛上那些用钢筋水泥浇铸的旅游设施,也被肆虐的台风弄得一片狼藉。但那些矮小的灌木和柔弱的小草,却安然无恙。依旧是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横扫千钧的台风,轻易地摧毁了那些高大挺拔的大树,但却奈何不了那些卑微而弱小的灌木和小草。

    其实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是小蚂蚁也好,小草小灌木也好,可以说它们都是卑微的,弱小的,但就是这种被我们司空见惯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卑微与弱小,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反倒显现出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们有许多人在平时都会犯这种错误:只对高贵和强大崇仰有加,而对卑微和弱小不屑一顾。其实,每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高贵和强大反而往往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短处”,而卑微和弱小呢,反而常常能够成为保障白己得以平安生存的“长处”。

 

 

  睹人青眼少  问路白云头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平常心是道 无分别即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到手金子隔手铜  拥有眼前再来生

 

      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谁能靠得住?此问即大傻  

 

      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识得苦中味   方敢说人生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知难行更难  坐忘乐逍遥

 

     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空手方可“把”  “无住”金刚心

 

    《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不贪不淫患此身  无瞋无迷菩提下

 

      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释义: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有度爱憎明  无度福祸同

 

        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禅的故事

 

  磨砖不能成镜,静坐又岂能成佛?

 

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名叫马祖,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弟子:“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就说:“磨砖不能成镜,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哑口无语。

 

  怀让禅师的这些话很平常,他用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事情使弟子的心思流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就像钟表的报时,当预定的时间到了,就会滴滴嗒嗒发出撞击的声音。

 

  我们的心之结构也像这机械一般,当某一时刻到了,那一向掩隐的屏幕拉开了,便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展望,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格调也因之而骤变,此即为“悟”,或“顿悟”。

 

玄意诙谐

 

  禅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觉悟,自然也有玄意与诙谐的一面,下边两个故事便可为证。

 

  其一:一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沽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其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呼曰:“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

 

  其二:有士人入寺中,众僧皆起,一僧独坐。士人曰:“何以不起?”僧曰:“起是不起,不起是起。”士人闻此言,便以禅杖打其头,僧曰:“何以打我?”士人曰:“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答非所问

 

  一和尚从学赵州禅师,刚来不多日,便急于想从师父那里学懂禅之本意。

 

  一日,他问赵州:“何谓禅?”

 

  赵州并不直接回答,却问他:“你吃过早饭了吗?”

 

  和尚答道:“吃过了。”

 

  赵州便对他说:“那么,你就去洗碗碟吧。”

 

  弟子问禅,赵州却让他去洗涮碗碟,这里面包含了禅的奥秘。据说,那和尚听了赵州的话以后,他彻悟了。

 

大与小

 

  一次,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才能算大呢?”

 

  禅师答曰:“大。”又问:“多么大?”师曰:“无边际。”

 

  此人又问:“如何才能算小?”禅师答曰:“小。”

 

  问:“多么小?”师曰:“看不见。”

 

  便又问:“大无边际,小又看不见,究竟何处是?”

 

  大珠禅师反问道:“何处不是?”

 

  读书者语:所谓大小,乃相对而言。大至无边际,小至看不见,此为极端极致。偏偏有钻牛角者要寻大觅小却不知何处是!大珠禅师一语中的:哪里又不是呢?

 

糖饼与《唯识论》

 

  睦州禅师问弟子僧正:“会讲《唯识论》么?”

 

  僧正说:“不敢。只是幼年时读过。”

 

  睦州禅师便拿了一个糖饼,将其掰做两片,问僧正:“这是什么?”

 

  僧正无语。睦州禅师问僧正:“唤做糖饼是?不唤做糖饼是?”

 

  僧正答道:“不可唤做糖饼。”

 

  睦州禅师却叫过弟子沙弥,问之:“来来,你唤做什么?”

 

  沙弥答道:“糖饼。”睦州禅师说:“你也讲得《唯识论》。”

 

  读书者语:一个糖饼,囫囵着是糖饼,掰为两片,仍是糖饼。这么一个简单浅显的道理,未悟其义者何止僧正一人!

 

生与死

 

  弟子问神山僧密禅师:“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

 

  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读书者语:既不曾死过,又不会死,硬要谈“死”,必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故而僧密禅师要弟子亲自死一回,便可知道死的奥妙了。而真正死过的人,还如何说得出关于死的奥秘?所以,世界上至今恐怕也没有真正的关于死的体验可言,如果说有,一定是欺人之谈,绝不可信。

 

一片石

 

  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时坐,有时卧。欲镌做佛,得不?”南泉禅师答曰:“得。”陆亘又问:“莫不得不?”

 

  南泉答曰:“不得。”

 

  云岩禅师说过:坐则佛,不坐则非佛;而洞山禅师却说:不坐则佛,坐则非佛。

 

  读书者语:在这里,说得即得,说不得即不得;说坐则佛,即坐则佛;说不坐则佛,即不坐则佛。一片石是一片石,一座佛是一座佛。但,一片石又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总之,无非是一片心。

 

禅学故事(一)

兔角牛角:

 

    有个和尚问曹山本寂禅师:“我们这个心就是佛的道理,我不问。但什么是:不是心、不是佛的道理呢?”曹山说:“对于兔角,不用去证明——因为本来就没有;对于牛角,也用不着去证明它——因为本来就有。”——对于禅者来说,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任何“证明”都毫无意义。事物本身远比道理更为明白。“观察”它,“感受”它,不它“印”在心中,比一切语言更为明白。

不被迷惑:

    有个和尚问药山禅师:“怎么才能不被各种外部环境所迷惑?”药山禅师说:“外部环境与你何干?它怎么能妨碍你?”这位和尚说:“这正是我弄不懂的地方啊!”药山禅师说:“原来,还是你自己迷惑了自己!”——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困惑、苦恼的根源。说到底,外部的客观环境是永恒不变的,真正困惑我们的是自身的“主观”世界。如何破除它?——放下挂碍,安顿身心。

谁束缚汝:

    僧璨召集各级品级的僧众,向他们宣讲正宗佛法。法会中有一个小和尚,才14岁,来礼拜僧璨禅师,并问禅师说:“什么是佛心?”禅师答到:“你如今是什么心?”小和尚说:“我如今无心。”禅师说:“既然你没有心,难道佛就有心吗?”小和尚又问:“请师傅教我解脱束缚之法。”禅师问:“谁束缚着你?”小和尚说:“没有谁来束缚我。”禅师说:“既然没有人来束缚你,这便是解脱。”小和尚立即大悟。——能束缚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解脱我们的,也只有自己。

道在目前:

    有一僧人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惟宽禅师说:“就在眼前。”僧人又问:“我怎么看不见?”禅师说:“你因为有'我’的缘故,首页看不见。”僧人又问:“因为我有'我’的缘故,看不见'道’,那么和尚不是否看得见?”禅师答:“有'你’有'我’,更看不见了。”僧人不悟,又问:“如果没有'我’、没有'我’,是否看得见?”禅师答:“没有'你’、没有'我’,谁还去追求看见呢?”

——执迷于'你’、'我’,是悟的障碍执迷于'无’、'见’,也同样是障碍。真'无见’,乃能'自见’也。

恐污染:

    大慧禅师问一僧人:“道不用参修,但不能污染。那么,什么是不污染的道?”僧人回答:“我不敢说。”禅师问:“你为什么不敢说?”僧人说:“恐怕污染了道。”禅师于是高喊:“侍者,快拿扫帚来!”僧人茫然不知所措,禅师便将他打了出去。——恐怕污染,即是执著于'怕’,本身就是妄念、是污染,故遭禅师斥喝棒打。

自看自静: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禅师问:“干什么?”僧人回答:“探寻清静。”禅师问:“探者何人?清静又为何物?”该僧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心、何不自心清静?否则,让谁来给你清静?”僧人听后,当即大悟。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说过,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为他打理日常琐事,不让他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整天都在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什么。

商人要出远门,因旅途辛苦,他问哪一个愿意陪伴他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不陪你,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也不去!”

第三个老婆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听了四个老婆的话颇有感叹:“关键时候还是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道:“你们明白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苦一辈子,死后却分文不带,无非是水中捞月;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

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还是富,

它远不会背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