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十四空间:“代孝”,会不会异化孝道 今天我们如何尽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6:05

爸,我工作忙不能陪您,买条狗给您老做个伴吧,它可孝顺了。
现代人工作忙碌,节奏紧张,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回家尽孝。最近在日本兴起了一种“代孝业”,只要子女肯花钱,就可以请代孝公司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陪吃、陪聊、陪看病,一应俱全,还可以代理回乡探亲、扫墓等事宜。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第一代独生子女纷纷步入而立之年,既要忙于事业,又要照料老去的父母,还要养育嗷嗷待哺的自己的孩子,往往分身无术。代孝服务有着可观的市场前景。
然而,“代孝业”也遭到了质疑。“代孝”会不会异化孝道?花钱能不能买来真正的孝心?“代孝”,是否会颠覆几千年来以孝为美的伦理道德?这些追问引人深思。
尽孝是儿女本分,无人能代替
现代人工作忙碌,想尽孝又没时间,只好找人代替,实属无奈之举。虽然花钱买了一份孝心,但父母们会喜欢这样的代孝吗?
有个众所周知的广告:下班时分,一位老太太做了一大桌饭菜等待儿女们回来,结果接到儿女们一连串电话,每个人都在电话那头说“忙,不能回来”。最后老太太只能面对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孤单地拿起筷子,独自下咽。假如这时候,有一个代孝公司员工上门陪老太太吃饭,我想,这大概只能暂时缓解一下老太太当时的心情。人一走,老太太不是又陷入了空巢?这说明,找人代孝只是临时之举,尽孝才是儿女的本分,无人能替。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面对空巢的现实。不少儿女在外地甚至海外工作学习,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每年回家陪伴父母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一些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儿女,也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父母。
有一位白领计算了自己每年回老家陪母亲的时间:以每年只能在春节回一趟家为例,7天假期,真正在家时间不超过5天,除去聚会、应酬、睡觉、吃饭、购物的时间,真正陪母亲大概只有一天24小时。假设母亲今年55岁,能长寿活到85岁,以后30年在她身边的时间也不超过720小时,那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令人吃惊。“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不尽孝更待何时?当父母垂垂老矣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来不及享受到我们的孝心时,那才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
其实,做父母的对儿女的要求很少。一个关爱的电话,一句暖心的问候,都能温补他们的心灵。但是,今天有多少人以“忙”为借口推辞尽孝的本分,又有多少孝之美德被一个“忙”字所淡忘?(陆歌)
当孝心变成商品,亲情何以堪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国几千年来传承的美德。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要身体力行这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却突然变得为难起来,实在令人不解。
现代人忙,分身无术,难免想到请人 “代孝”,这未尝不可。可一旦“难免”成了“经常”、“难得”成为“总是”、“代孝”的临时之举升级为“产业”,孝心成了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商品,亲情何以堪?
常听说在一些高档的养老院里,设施齐全,护理精心,价格不菲,但老人被送进来之后,却再也不见儿女来探望。也许这样的儿女认为,自己花了大把的钞票请人代为照顾父母已经是在尽孝,但他们真的懂得老人的心吗?一位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坦言,老人们最期待的时刻就是儿女探望之日,那种快乐是他们给予不了的。
其实,真正的孝心不是用金钱来计算的。电视镜头中那个背着病母上学的女孩孙莎莎,用纤细的双手为卧床的母亲按摩身体,耐心为母亲梳齐一缕缕白发,喂下一口口饭菜。虽然家徒四壁,但母女间的爱意和温暖令人为之动容。
尽孝,不能等待,更不能用金钱代替。哪怕是儿女的一点点心意,一点点行动,只要是出自孝心,父母都会知足。(宋伟)
权宜之计,可以在关键时刻表达孝心
如今的人,“常回家看看”唱起来容易,可一旦做起来却又心有余力不足。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请人“代孝”不失为一种尽孝。
其实,“代孝”古已有之。古代将士征战沙场、士子赴京赶考等外出较久时,常常委托至亲好友代为尽孝。过去请人代孝,大家多少都有些时间,而且这种“礼尚往来”还有助于增进感情。现在,你忙,我忙,大家忙,而且绝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即便想请亲友代孝,也常常勉为其难。“代孝业”的兴起,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与其尴尬时对双亲敷衍了事,不如请人“代孝”,亦不失为一种孝道。
“代孝”尽管不如尽孝,尽管是一种权宜之计,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向父母表达孝敬之心。此外,既然发展为“代孝业”,代孝或可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服务,在某些特殊时刻发挥与众不同的作用。
然而,血浓于水,纵然“代孝”做得再好,都无法替代子女面对面的尽孝。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孝道,即使“代孝”做得再好、再专业、再细致,也毕竟是代替的。
因此,尴尬时刻请人“代孝”无妨,只怕用“代孝”替代“孝道”,更不能花钱买孝,完全依赖“代孝”。如此,“代孝”方是尽孝。(宁尚华)
老龄化社会不得已的选择
如今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既要忙于事业打拼,又要养育年幼的儿女,还要照料老迈的父母,分身乏术是多大的苦恼啊!应对老龄化社会,“孝亲代理”,不正是一个解人之难的行道?
前不久,与弟妹借长假一道回老家扫墓,探望埋在深山老林里50多年的爷爷的坟。看到早已坍塌荒芜不堪的墓地,不由深深自责,于是和弟妹们商量,凑钱给爷爷垒坟。不料,走遍当地却找不到能够帮助垒坟的代理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远房的亲戚,答应帮忙请人垒坟,却因故而一直搁着,至今没能了却心愿。我就一直在想,如果有这么一家公司,能帮忙料理这类事情,该有多好?
那之后不久,我去医院探望做手术的朋友,每次去医院,目睹一位近乎瘫痪的70多岁的长者,4个上班的子女轮流值班服侍他,还专门请了一位农村妇女帮忙料理,我就在想,到了我和妻子老去,无法动弹之时,我家那独生儿子顾得过来吗?
如今,谁能否认,能够想到为父母尽孝就已属有孝心。作为父母,虽然也希望儿女多在身边,但却明白在如今的条件下这已越来越是奢望。请人“代孝”,其实是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可以抚平后代难以尽孝的内心歉疚。我常笑着对妻子说,到我们老迈不堪之时,如果儿子实在无暇在身边照顾,就让我们多一些理解,让儿子请人“代孝”。(汪陵)
孝道表达多样化,也是一种进步
“代孝业”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以“代孝业”之一的“代客扫墓”例,这种早已存在的代孝服务给那些因实际困难无法赶来扫墓的人提供了方便。譬如远在海外的游子,或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年迈身边又无子女的人们,无法在清明时节祭扫先人,内心总是伤感不安的。代客扫墓则可以帮助他们履行形式上的祭扫仪式,也体现亲情的表达和对传统的尊重,驱除那份无奈之痛。
当然,“代客扫墓”的出现也曾引起相当争议。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有亲情商业化之嫌,影响亲情的传递。但是,我们要看到,只要我们对先人保存那一份敬畏,不管采取何种祭奠形式,即便是不能亲自去,也未必就会影响亲情传播。其实,“代客扫墓”是让不同的人找到了表达祭扫的最适合的渠道。
正如“代客扫墓”,代孝业的出现并非孝道的被遗弃。恰恰相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公众选择表达孝道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孝道,这恰恰发自内心,源于真情,既是对孝道最有效的传承,也是社会的进步。如果拘泥于迂腐的、单一的孝道,譬如死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反而让自己勉为其难,使尽孝成了一种负担,更不利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闻之)
时代变迁,流淌在血液里的孝道不能丢
我国是几千年来以孝为美德的国度,孝文化历代传承,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代孝业,可以说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行孝方式在当代的一种演变。尽孝的方式变化了,但几千年来的孝文化不能随社会发展而断裂。
今天,孝道依然是拷问一个人品德的最基本的尺度。近年来一些公司招聘员工,首先就要看应聘者是否孝敬父母。今年北大自主招生,首要条件就是不孝顺的学生不接受推荐。孝德,也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底线。一个对待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又如何能做一个好公民、为他人服务?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人们几乎温饱不愁。在这样的情形下,孝心的内涵更多的应该是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体贴,更多的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给予。代孝,虽然解决了人们行孝的一时之难,分担一时之忧,却不能完全代替儿女对父母的心理上的慰藉。
因此,变化的是尽孝的形式,而不变的是几千年孝文化中向善的本质。时代变迁,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孝道不能丢。它呼唤着我们,及时放缓我们的脚步和心灵,“常回家看看”。(逸鸣)
·链接·
今天我们如何尽孝
一、常怀敬孝之心。在外拼搏的游子,尽管工作劳碌,生活艰辛,也要不时给家中的年迈长辈打个电话,问个平安,心里时刻装着含辛茹苦的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精彩的人生。
二、常思敬孝之道。中国的孝文化历史悠久,孝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常思孝道,净化心灵,让我们走得更好,更远。
三、常做敬孝之事。孝不是停留在嘴上的。不要借口工作太忙忘记尽孝。时间是挤出来的,一个连挤时间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工作成绩也不会怎样。我们可爱的父母们不需要我们有多少钱,当多大官,有多大名气,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平安,幸福,多和他们在一起聊聊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