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嘿嘿忘关摄像头:专家学者解读张宝顺在党代会上作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58:26
时间: 2011-10-27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字体:大中小
昨天上午,中共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安徽大剧院开幕,张宝顺同志代表第八届省委向大会作报告。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就,也看到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更好地领会报告精神,邀请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解读。
“六条新路”落实全面转型
报告摘要
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六条新路”。
解读 孔令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
孔令刚分析说,安徽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但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安徽更是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肩负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才能在跨越崛起中又好又快。“六条新路”,是对安徽未来五年发展路径更加系统而又全面的诠释。
他解释说,“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是在充分考量安徽省情特点的基础上,对以创新推动转型发展作为根本路径的进一步阐释。“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这条新路子”是立足农业大省,跳出农村、农业,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的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的配套,从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入手,未来五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将迈出更实质性步伐。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部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这条新路子,是树立兴皖必先富民的理念,更加突出富民优先的导向。今后,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做大蛋糕;又要切实分好蛋糕,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个强省”描绘发展宏图
报告摘要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解读 张道刚(《决策》杂志副总编)
“这份报告从思路、目标、路径为安徽整个‘十二五’的发展做了规划布局。”张道刚认为,“三个强省”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安徽的发展宏图,即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安徽。经济、文化、生态三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又好又快,但这种提法更具体形象,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方向。
张道刚注意到,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我省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高地”的具象目标。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加工基地,是建立在我省的现有产业基础上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基地,则是未来安徽全面转型的突破口。因为在这个产业上,安徽与发达地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张道刚认为,当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仅仅依靠我们自身已经很难突破,这时候需要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当下安徽的开放,可能比沿海地区的任务更重,更为紧迫。“我们和发达地区有差距,缩小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因此报告提出了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目标。”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报告摘要
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解读 宋宏(安徽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宋宏认为,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一个有新意的提法,之前“大”往往成为考量成绩的标准,但今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可能被放在第一位,“强”就变得十分关键。宋宏表示,安徽经济总量不小,但人均水平相对不高,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结构不合理。当前,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无疑是一条适合安徽省情的发展思路。
思路确定了,如何做强呢?
“报告很明确了: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具体的发展路径就离不开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宋宏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是全方位的。当然,要让思路真正落实到位,相关的配套政策必须出台。比如说,在政府年度考核计划中,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量化指标列进去,要把质量效益作为考核的首要标准,而不再是以GDP论英雄。“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安徽将迎来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时期。”
报告摘要
研究制定区域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政策,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力争到2015年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
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着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解读 王开玉(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家)
王开玉表示,当今社会进入了“民生时代”。“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5年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这些都是安徽在民生时代的具体目标。
“民生时代,政府的功能要转换,要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王开玉认为,报告提出研究制定区域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政策,主要因为我省是个农业大省,进城务工者是农村中等收入者主体,随着土地流转和乡村工业化,必须要在他们进城就业上进行服务,解决他们户口、教育、社保等各种问题。
民生时代百姓腰包要更鼓,也更注重公平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重要。王开玉认为,应当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两个同步”。
打造“徽”字号文化品牌
报告摘要
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解读 钱念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钱念孙认为,报告中提出的“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让他印象尤其深刻,“还提出重视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考虑得很全面。”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的文化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涌现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一些文化企业做强主业、做大辅业,初步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格局。报告的提法对这些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很有针对性。
怎样理解“徽”字号?
钱念孙说,“徽”字号就是指安徽特色、安徽品牌,安徽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打造“徽”字号。“本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了,形成品牌,自然也就是响亮的‘徽’字号。此外,利用安徽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安徽特色题材生产优秀文化产品,这也是打造‘徽’字号。而工艺制品,如徽州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打造‘徽’字号上也大有可为。”
注重选拔一心为民的干部
报告摘要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注重选拔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
解读 周业柱(安徽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
周业柱表示,报告中关于干部选拔的内容十分贴合安徽实际。“我们需要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基层、做出真实业绩的干部提拔上来。”周业柱认为,人民需要信得过、靠得住的干部,这样的干部才能代表自己的心声。
“大力提拔女性干部也是重要方面,这样有利于改变干部队伍的性别、思维结构。”周业柱告诉记者,女性干部具有柔性、细腻和亲和力强等优势,让女性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可以改善工作作风,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周业柱认为,也需要相关制度、法规的健全,“要多采取激励机制,调动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报告摘要
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解读 程必定(省政府参事、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
“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是对我省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是科学合理的。现在省际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程必定认为,要推动城市化科学健康发展,就要提升城市功能,由规模扩张向功能建设的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功能提升了,社会现代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要推进进城农村人口向市民化转型,解决进城农村人口养老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消除进城农村人口与原居民的心理距离。
程必定表示,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与传统的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不同,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指人口转移+结构转移的二元城市化道路,“落脚点是凸显小城镇的发展,注重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品质,减少大城市的压力”。
全面加强农村制度改革
报告摘要
农村改革已进入城乡联动新阶段,要以激活生产要素为核心,全面加强农村制度改革,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解读 谢培秀(省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副所长、研究员)
农业生产要素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激活?谢培秀认为,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措施,来引导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对政府来说,可以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来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比如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家庭工业、休闲农业等‘亲农产业’。还可以通过机制创新、项目切入等措施来调动各方积极性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达到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
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胜地
报告摘要
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地。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兴区富民。
解读 李东和(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报告高瞻远瞩,指出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明确了这两个区域在全省旅游产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必将有利于促进我省旅游强省的建设”。
李东和分析,报告明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应“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地”。按照这个定位,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可以从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及加快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三个方面推动发展。(钟虹、郁宗菊、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