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星主播静静舔麦克风:中国水墨画新领域开创者(金台点将系列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8:05:44
——访著名画家田黎明
李树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0月28日   第 08 版)


童年·泉影

小河

空气(西藏阳光)
金台记:
田黎明的画,开一派之宗,成功实现了以墨为主的传统水墨体例向以色为主的现代水墨体例的转化,开创了中国画新的领域,充实了中国绘画史。
田黎明的画,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适度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创新出别开生面,富有时代性的独特艺术样式。
他的画依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画。他的理念、成就及创新精神,对中国画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中国画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台点将”栏目点之,是以为记。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美协副主席。
创“田家样”独特面貌
风格是方向的语言表现
李树森:著名艺术理论家、美术史家陈传席教授说:“田黎明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革命家。他画的是中国的绘画,但是和前人的绘画不一样,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是艺术家必能独创。田黎明的画名,肯定能在美术史上留下来。”
能不能介绍一下,您开辟了怎样的一个绘画新领域?具有什么样的“田家样”风格?
田黎明:陈传席先生的评价实在不敢当。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绘画要形成一种面貌或风格,首先要立足于传统绘画原本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按着自己的理解去体会其中的奥妙,在探索中慢慢尝试。
作品需要文化理念支撑。起初就是一种探索,各种样式,传统的、西方的都吸收。后来发展为对绘画理念的积淀,这种理念就是你到底要画什么、想画什么、想表达什么。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先人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对于绘画语言来说,它须用一种图式来感知,用一种笔墨来表述。作为画家一定要在这个文化原点上去体会,找到这个原点并成为笔墨中的支点,其难度很大,非下功夫不可。
平日的积淀和文化感知对一个画家非常重要。画家在创作时思考的问题会很多,在你提笔、落笔的时候,如果你的文化积淀太少,落笔的感觉就会流于空洞。
中国画的笔墨最适合表达对自然的阐释和体悟,水和墨两者是文化意味的象征。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理念,作为文化的本源而存在,墨同样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脉的传承。在绘画过程中,从认识事物到思维方式,我慢慢去理解并体会着传统文化中的涵义,思考怎样在画面中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表现阳光、空气和水的文化理念。开始是模糊地感觉,日复一日逐渐清晰,并成为我创作的主题。这既是我探索的主题,也是体验的主题。正是在探索和体验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平面性的、有阳光感的画面之觉。
关于风格,我觉得风格不是一种定型,不是一种确定。风格在某种意义上是你明确了一个方位,朝着这个方位的方向去努力所产生的语言。
独创技法  引进光影
平淡天真的文化感知
李树森:您的绘画风格从没骨法来,而又脱于传统的没骨法,开创性地引进了中国水墨传统避讳的阳光与投影,独创了融墨法、连体法、围墨法等技法,极大地拓展了没骨法的空间。我们想知道您的没骨法与传统没骨法有什么区别呢,您作品中的光影与西方绘画中的光影表现手法又有何不同?
田黎明:没骨法在敦煌壁画就已存在,是以色彩的团块方式来表达心象。
没骨法最大特点之一,是以墨法而少用线能够概括、洗练地表达物象。传统没骨法强调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五代、宋、元、明清以后,用线更简,基本以墨团和色团来表达对象。
没骨方式体现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其底蕴内含着儒家温柔敦厚的人文理念。从笔墨方法看,没骨以团状组合在一起有敦实的厚度感。商周时期青铜器,整体呈现团状。霍去病墓石雕、石牛、石虎、石人,都呈团状而具有这种典型特征。中国绘画强调写意,霍去病墓石刻就是典型的意象造型方法。至于笔墨,像宋、元、明、清的花卉、山水及人物,在没骨表现方式与意趣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我在传统笔墨方式基础上,经过写生、创作、思考、探索、尝试,并把这些方法与文化理念融合在一起,融墨法与清澈、墩厚感相融,围墨法感觉有一种光的存在,连体法以骨法用笔的理念与两者相融,使笔墨感觉既有传统的感知,又具有当代人的体验性。
中国绘画最大特点之一是表现鲜活的生命意识。在我画中的光影,始终强调一种鲜活的、生长的感受,将画面人物形象与阳光、水、空气融合在一起,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觉,力求使作品有一种清新、生长的状态。
比如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尽量让他有单纯之觉或纯净的状态。在表现人物和整个画面空间的时候,我把光影放在一个清澈的空间里。这种光影与西方的三维空间表现的体积和强化人本意识不同,我弱化了人本的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把人与自然的笔墨方式力求转化为文化感知,文化感知就是我在作品中追寻的平淡天真之境。
语言建构建立在生活领悟和文化感知上
李树森:在您的作品里,解散了线,把线凝聚成点,把点融染成面。而又的的确确既没有挪移西方人的拼贴、构成、分解,也没有用喷、拓等其他手法。您的这种创造性的语言建构为当代中国画的拓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种语言建构。
田黎明:我在笔墨方式中沿着传统绘画的人文内涵,注重笔墨的自律性,也思考着传统笔墨在自己的理解中如何与生活相通、相连,同时,也较注重吸收西方平面构成的一些理念。
我的导师卢沉先生给我们上水墨构成课时,把传统绘画的构图和一些笔墨结构元素与西方绘画图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对我启发很大。
我在作品中的创作元素,思考着画面造型从中国文化的底蕴去寻找可感性和存在性。这种可感性可以从传统绘画、雕塑里找,还可以从传统诗文的意象中去体悟,以及从民间艺术里找。中国的民间艺术元素与传统绘画元素共同形成了天真、灿烂、敦厚的艺术天地,画家应该去深入研究、广泛吸收。所以,我在作品中一切手法和造型语言,以阳光、空气、水围绕着中国传统文脉和当代生活来感受。
语言建构是建立在画家的生活领悟和文化感知上。对文化的感知在什么状态、什么层面上,对一个画家的笔墨方位至关重要。如对“月”的感知,李白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变成了霜,表现冷、寒、忧患的情感。禅宗里有“月行云空,清静入真”。“月”在修行人的心底是一种心性之真的建构,这种文化感知与融入人生体验息息相关。研究如何将文化感知转换成为一种载体和语言,有助于在自己作品中去寻找一种内在的文化建构和笔墨方式。
传统文化的元素、理念和精神是支撑
李树森:您的画风格独特、个性鲜明。读您的作品,既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诗意,又能鲜明地看出作品中不乏当代性的审美内涵。您对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现代的表现如何理解?您曾说过“画画更多的应该是对文化的感知和体验”,请给我们讲一下。
田黎明:几十年的实践过程,我越来越坚信,必须用传统文化的元素、理念和精神来体会生活的感知,并努力体验和凝聚时代文化精神和人文理想,以此作为绘画的核心。
中国文化的审美,有“温柔敦厚”、“平淡天真”两大元素,我向往着“温柔敦厚”的笔墨生存,向往着“平淡天真”的笔墨境界。它们贮存着中国画的核心,贮存着真、善、美的品与学之境,贮存着审美的文化理想,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贮存的人文理想,温柔而天真,敦厚而平淡。在水墨作品中,我想把这种感觉和诗意的自然揉在一起,从传统诗意和绘画作品中去寻找意与象,把感觉与文赋的意象相通并思考着笔墨的意象,过程中常会感到困惑、矛盾,但如坚持下来就能发现一点感受和积累。
在作品中我尽可能地让画面单纯,这种单纯是对生活阅历和事物观照后的单纯。古人讲“澄怀观道”,只有内心清澈看待物象才能比较清澈。这种感觉靠心性来融化,通过笔墨慢慢来品,逐渐会接近想画的一些感觉。
中国画讲画虚不画实,“虚”就是意,是中国画里面最要紧的部分。传统绘画讲“以形写神”,我理解为“以意写神”,或叫“以意写形”,意支配着形,形神兼备应该是意到笔到,笔到形到,形存意足。我理解需要从具体的笔墨中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境界,然后才能做到下笔有神,下笔有意。这些对我是一生的课题。
当代审美境界是“以和为大”,但它离不开继承,离不开传统人文基础。这里更需要我们现在来体验其中精深之意,再把笔墨融入“和谐”的心性,才会具有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和自然的意义。对于绘画而言,“和”不仅是智慧和力量之源,也要更多地注入于由技进道与笔墨文化的内涵上。
作品充满没骨的“写”法
意象内涵决定品质和格调
李树森: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说:“对田黎明来说,造型的‘朴’和独树一帜的光的处理,既是形式的探求,也是精神的寻找,是画家对宁静、质朴、平和之境界的向往。对这种人生境界的向往所暗示的意义,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田黎明的作品将作为现代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现象留下来。”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美学课题的。
田黎明:这一美学课题,也是我在作品中向往“平淡天真”的学术理念和人文境界,也想努力用笔墨方式去贴近或靠近它。
郎绍君先生讲到造型的“朴”,我认为“朴”就是“本”,它生发于最基础的思想,最基础的往往是最真切、最感人的,也是让人向往的境界。在作品中我尽量去追寻朴素之觉。我画高士向往自然的状态,画村姑、游泳的男孩、城市女孩等,都是在寻找、还原对朴素的理解。
中国画强调的写意精神,还原到绘画里面有一个写的过程。我在作品里以书法的理念去写,虽然是没骨,但仍可感觉其中的笔意。
笔墨以意象为体,意象内涵决定画面品质和格调。以形立象,借象赋意,气象自出。我在创作中,力求以意象为基础,意象又由理念和体验而感发。
努力靠近观照的方位
李树森:我听到很多有关您的议论,人们对您的人品、学养和绘画艺术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先生天性淳朴,待人处事讲究一个“和”字。画如其人,您的画也特别和谐,散发着和谐之美,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合一”之作。同时,又能打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您自己也曾说:笔墨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笔墨的方式是人生感悟。而体现在作品里的精神风貌、思想内涵和哲学道理,与您的性情、思想、追求是不是有密切的关系?
田黎明:古人讲做人、画画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自省、修正。“自省”是中国文化重要特点之一,经常处在自省的状态当中,能不断地来调整自己,绘画亦如此。
先人讲“画若其人”,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应该按中国画的理念修为来要求自己,不断向这个目标去靠近,这样无论绘画、做人、做事都能找到一个生长空间。作为画家,要对社会、自然,尤其对自己有一种观照,更以自省方式进入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博大空间里,不管多么艰辛、艰难都要努力坚定地向这个方位前进。
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入生命中
李树森: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国画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教学生教什么、怎么教、立足在哪。很多画家,尤其年轻画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很重视。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您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田黎明:几十年来,中国画教学一直面临着传承与创造的课题。我理解在传承上应有三部分,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二是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风范;三是立足当代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精神来开拓、创新。这里包括基础和创造,中国画的教学首先是基础,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老一辈先生,在时代的传承与创造中,以深厚的传统人文学养,以精深的笔墨文化,创立的中国画基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画学子,我也作为其中之一,深切感到基础是关于文化立足、文化精神和文化感知的大课题。基础第一,基础不牢,后面的创新都如海市蜃楼。
我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把传统文化精神真正深入到自己的心性中,使自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是活的。把自己体验到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理念教给学生,而不只是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在注重艺术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把学生的感觉跟文化的渊源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另一面。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教授规律不能只是教一种方法,还要教方法的背景和形成过程,达到举一反三。
中国画教学,要启发学生在学习笔墨中自觉地热爱我们民族的文化。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体会到生存的快乐和成长的自信,才能真正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入在自己的生命中。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haiwaiban@126.com
人民书画艺术网:
http://www.people-art.com.cn
北京九州金台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