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段楚楚在哪:邓氏三兄弟谱写了中国舞台美术发展史的崭新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32:58
             邓氏三兄弟谱写了中国舞台美术发展史的崭新篇章                                                                                                         (邓修全)

绚丽的舞台,闪烁的灯光,多变的场景,迷幻的影象,如今运用高科技技术的舞台艺术令人眼花缭乱,而在100年前,中国的舞台却单一简陋,只是一桌两椅,二十世纪初,安徽省芜湖市繁昌三山人邓格飞在上海设立了《格非画室》后,兄弟邓晶瑜、邓乐尔相继来到上海,三兄弟以绘制、出租舞台道具、布景为生,为上海多家剧院、剧团制作舞美道具,三十年代初,以设计、绘画为主的邓晶瑜创造绘制了以远、中、近布景来表现舞台的立体空间艺术,揭开了中国舞台美术发展史的崭新篇章。

舞台场景要根据剧情发展营造出气氛,必须具备 “光”, 舞台美术正是在人们有了电,由电产生光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与发展。远古时,人们在旷野上载歌载舞时,以篝火或用野猪油点燃油灯进行照明,随后搭建专门供演出用的戏台子,戏台中间一个桌子两个椅子,后面一个屏风,加上几个煤油“汽灯”进行照明。1912年,上海街头陆续出现了“搭墩子”的形式演唱,继而出现了略进一步的“拉围子”形式的演出,用布幔或芦苇在露天围成演出场地,围蓬内以铺板或毛竹搭一土台,有前、后台之隔,台上仍以一桌两椅为陈设。随着演出需求不断发展,演艺人员由露天转入室内,进入了茶园或戏园,在一桌两椅状况下,戏的规定情景与环境的变化依赖演员的唱词与动作作交代。

1882年, 中国第一家电气公司英商上海电光公司开始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的杨浦发电厂, 1913年运行发电。上海市军工路闸北发电厂建于1911年,1930年底电厂建成。电,惠顾上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舞台艺术的全面发展。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多类剧种经常在上海同台演出,为争夺观众,有的剧种在舞台上开始运用台幔和门帘,一桌两椅上用上了桌围椅披,增加了帐幔布城、车旗等装置,继而出现了画幅堂景,既软景吊幕,每堂景绘有:客堂或房间、公堂、金殿、山水树木、花园等展现各种自然环境。

 上海市地方志淮剧舞台美术史上有这样记载:“20年代末演出的《牛郎织女》时,邀请了画师邓格非担任绘景与装置。邓采用马粪纸制扎彩头,绘出各种小型景片,配以灯光的变化,亮出彩色照明,使淮剧舞台焕然一新。30年代演出了〈西游记〉、〈济公活佛〉、〈封神榜〉、〈彭公案〉、〈施公案〉、〈狸猫换太子〉等大批连台本戏,光怪陆离的机关布景充斥舞台,用剪成纸人和兵器的“纱幕幻景”(类似皮影戏)表现空中飞人与神怪斗法的情景,曾引起观众很大兴趣,同时,也由此出现过片面追求机关布景,损害表演的倾向。”

 

据了解,这是中国戏剧界涉及到舞台美术发展的最早最具体的文字记载。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现代舞台美术的出现,而这段志记载中的画师邓格非就是邓晶瑜的大哥。

邓晶瑜原名邓家瑜,1911年4月出生,邓晶瑜童年时就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无论在小学读书,还是在繁重的学徒生涯中,他总是利用闲时边写边画,经常因晚上练画耗费灯油而遭到老板打骂,1927年离开家乡从芜湖徒步前往南京参加北伐革命军未录取后,一路东行,到上海投奔以绘画谋生的大哥邓格非。邓格非当时在上海关帝庙附近开了“格非”画室,颇有影响,看到兄弟邓晶瑜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坚信邓晶瑜追求绘画艺术必将成功,引领着邓晶瑜一步一个脚印迈入绘画艺术殿堂。

二十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中西文化已逐渐交融,西方油画、水彩已经进入上海,西画以素描为基础,强调以明暗块面表现事物的立体感,邓晶瑜在大哥精心指导下,从画鸡蛋、茶杯、茶壶、静物组合、石膏像到画人物写生,不断临摹各国绘画名家作品,外出写生,短短时间内就显露出绘画方面杰出的才能,造型准确而传神,色彩明亮而统一,画面细腻又和谐,构图稳健又多变,没多久,邓格非认为弟弟邓晶瑜已超越自己,能独当一面,,便以联系绘画业务与管理为主,邓晶瑜负责舞美设计绘画,二兄邓乐尔负责制作,形成一个家族式美术工场。为上海淮剧界以及“虹口翔舞台”、“凤翔圆舞台”、“沪西大剧院”、“民禾大剧院”、“长宁大剧院”、“东新大剧院”等处绘制布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上海是中外文化碰撞地,荟萃了世界各类文化艺术精英,西方文明戏、话剧、歌舞剧、中国传统的京剧,各地方剧种纷纷来争一席之地,剧院、表演团体为争票房,都力求创新,运用舞台美术、灯光效果烘托演出效果。经济变革促进了文化发展,邓晶瑜正是在这百花争艳之际展露他的才华。在众艺人举荐下,邓晶瑜进入了演艺圈,精湛的绘画技术,杰出的成果,得到众人喝彩,由此成为我国最早期杰出的舞台美术工作者。

扎实的素描功底使邓晶瑜的舞台美术作品具有无限空间,他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创造了许多舞台美术新工艺、新技法,用纱布绘制天幕是他的发明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充分吸收大哥邓格非在绘制舞美方面取得的经验,采用立体方式对舞台进行整体布局,在原有的近景基础上,采用在平布上绘制中景,按轮廓裁剪后缝在网上,用纱布绘制远景,将绘制的中景、远景平行吊在后台高处,根据剧情需要平行放下,他充分运用纱布空隙大,透气性强的特点,采用透明与不透明颜料,通过对胶水调配的浓度,根据设计构思,对远、中、近景逐一运用;近景用色厚而不透明,远景用色薄而透明,景在灯光强弱照射下,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虚中有实,通过灯光变化,还可以随剧情发展,变换场景气氛,使演员表演与台下观众身临其境,增强了剧情感染力,邓晶瑜这一发明,受到演员与观众一致好评,得到舞美界人士共同认可,纷纷前来学习观摩,立刻在同行中得到运用、推广。邓晶瑜创造的这一方法是对中国舞台美术的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中国戏剧舞台上原有单调、简陋状况。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上海发动侵略。抗日空军英雄阎海文用自己的热血和无尽的深情与日寇奋战到最后一颗子弹,征服了每一个中国人,英雄为自己、更为一个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邓晶瑜了解到英雄壮举,挥笔绘制了大型宣传画《阎海文空军壮举》,激发人民顽强抗击入寇侵略。1939年4月至1944年6月,邓晶瑜在国民党军29军58师、148师任少校艺术干事,创作如《日寇在广德的暴行》等多副抗日宣传画。1946——1948年,在芜湖开设“晶瑜画室”,新中国成立后,任皖南文联常委、芜湖市青年美联主委,1953——1961年,受聘为安徽省艺术学校讲授美术课。

邓晶瑜善于创新,20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采用水纱布制作现代戏服装是他的又一发明。为了提高舞台艺术整体效果,邓晶瑜对歌剧《江姐》、《梨花坞》的服装,采用水纱布代替布料、呢料、绸料制作。邓晶瑜亲自染色,自印图案,以双层或多层纱布染色熨平,刻花纹、喷涂料,制成便服、军衣、西服、呢大衣等。因纱布的吸光效能好,不反光,有质感,收到了挺刮、飘洒的神奇效果。为此,安徽省为邓晶瑜在合肥和芜湖举办舞台美术改革成果展后,又推荐为现代戏革新项目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舞台美术革新成果展览”,得到国家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典范”,受到文化部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被文化部推介参加天安门建国15周年国庆观礼。1965年,《戏剧报》第9期刊登了邓晶瑜撰写的文章《用纱布制作现代戏服装的尝试》。

文化大革命后期,邓晶瑜担任梨簧戏《窑火正红》的舞台美术设计时,大胆选用塑料薄膜画外景,用油画颜料在塑料薄膜上绘制竹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邓晶瑜从1929年至1938年为上海多家剧场、剧院制作舞台美术到1955年重新为安徽省歌舞团绘制赴北京调演的歌剧《刘海戏金蟾》起,曾先后为上海、安徽、江苏、江西等临边省、市多家剧团绘制布景一百多部。如:上海淮剧团(前生)〈西游记〉、〈济公活佛〉、〈封神榜〉、〈彭公案〉、〈施公案〉、〈狸猫换太子〉,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天仙配》、《女附马》、《告粮官》、《王金凤》(分别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调演舞台美术设计一等奖和二等奖)、《桃花扇》、《二度梅|》;安徽省歌舞团的|《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罗汉钱》、《歌舞音乐》、《江淮赞歌》、《红霞》、《红珊瑚》;省庐剧团的《双丝带》、《李华英》;芜湖地区花鼓戏剧团的《五女拜寿》、《大清官》、《送瘟神》;芜湖地区文工团的《战鼓催春》及歌舞晚会;`蚌埠市梆子剧团的《桃花扇》;皖西庐剧团的《陈红梅》;芜湖市话剧团的《龙马精神》、《槐树庄》、《洪流》、《年轻的一代》;芜湖市庐剧团的《鸠江潮》、《跃进歌》、《海瑞罢官》;巢湖地区文工团的《丹凤岑》芜湖市梨簧戏剧团的《孟丽君》、《长生殿》、《秦香莲》、《珍珠塔》、《燕燕》、《送嫁》、《摆渡人》、《清风亭》、《孙安动本》、《李双双》、《梨花坞》、芜湖市文工团的歌剧《江姐》、《长山火海》、《洪湖赤卫队》、《骄杨》、《海岛女民兵》、《红霞》,歌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审椅子》,话剧《一双绣花鞋》、黄梅戏《窑火正红》;合肥市京剧团的《还我河山》等等。另外,祁门县越剧团、宁国县花鼓戏剧团、纵阳县黄梅戏剧团、无为县庐剧团、当涂县黄梅戏剧团、江西省景德镇乐平赣剧团、江苏省宜兴越剧团等单位都曾聘请邓晶瑜担任舞美设计。
  1985年12月26日, 邓晶瑜在接到离休报告17天后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他从艺近六十年,大部分光阴都奉行给了舞台美术事业,邓晶瑜的舞美设计作品,曾三次荣获华东地区及安徽省舞台美术一等奖、二等奖。他出版的《毛主席接见龙冬花》、《胖娃娃》、《有心学习不怕老》、《传授农艺》等多幅年画、宣传画粘贴在千家万户的客厅里,他的油画、水彩、国画作品也多次刊发在多家报纸、杂志上,部分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1986年由安徽省美协、芜湖市文联、芜湖市文化局、芜湖市民革主办的《邓晶瑜遗作展》在安徽画廊展出,展出作品108幅,安徽省美协主席鲍加在《安徽日报》发表了题为“晶莹如玉质朴无华----怀念画家邓晶瑜”的文章,同年,《邓晶瑜遗作展》在芜湖市书画院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