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3刀姐手机壁纸: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谈公务员打父母事件:要共同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4:36:15
2011年10月28日 08:24:0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争当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维护者引领者
——市委书记王荣致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的一封信
扬略同志:
近日从报纸上看到,在我市光明新区发生了一起公务员打骂自己父母的事,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引起了我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
这件事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孝、廉”等理念长期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快速推进。这一过程当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环境发生巨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内地来到特区、从学校来到就业岗位,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难免很大。这极容易使一些原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受到冲击,造成一些人的心态失衡乃至行为失范。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和谐幸福的追求更加突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形成更加适应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的社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伦理关系,确实是一个需要更加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想,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全市上下都需要更加关注道德建设,每一名社会成员尤其是公务员都应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提升自我,切实做到“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用实际行动来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广大公务员作为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更应带头加强道德修养,争当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维护者、引领者。
谈到道德建设,我特别寄希望于广大新闻媒体,进一步肩负起崇高的社会责任,发挥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道德伦理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舆论的力量来树立正气、扬善抑恶、引领时代精神和道德风尚,切实担负起弘扬社会道德的互动平台和有效载体的作用。广大媒体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大力度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在一个社会中,个人之间、家庭内部、社会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乃至矛盾,但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更加包容家人、包容他人、包容其他所有社会成员,从而形成一个宽容理解、开放平和的社会心态。这样我们的社会就将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据报道,这件事的当事人已经主动向父母道歉,看到这些让人也许有些欣慰,但通过对这件事的共同反思、广泛讨论,却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大家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只要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拥有良好道德水准的现代公民,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温馨幸福的生活港湾,让整个社会成为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从而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新魅力!
王 荣
2011年10月27
深圳打父亲公务员下跪道歉 为自己行为深切忏悔
2011年10月31日 07:36:31 来源: 广州日报
深圳市委书记写信呼吁社会反思讨论
单位领导上门探访 廖天野终于低下头颅
昨天下午,深圳市文明办、关爱办相关负责人探访了光明新区公务员廖天野一家。几天来,因为打骂父母而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廖天野敞开心扉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一个半小时的沟通之后,他情不自禁地跪倒在父母面前,泪流满面,“我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爸爸妈妈表达深深的歉意和深切的忏悔,希望你们原谅我。”
10月24日,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公务员廖天野与父亲因争吵产生肢体冲突,导致父亲身体多处受伤。此事曝光后,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前几天,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报纸上刊发了《致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的一封信》,希望大家通过对这件事的共同反思、广泛讨论,加深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拥有良好道德水准的现代公民,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温馨幸福的生活港湾,让整个社会成为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昨天下午,深圳文明办、关爱办相关负责人特地探访了廖天野一家。一开始,廖天野始终低着头,不敢正视大家,舆论的曝光、民众的指责,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慢慢地,他抬起头,开始坦诚地和大家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讲自己面临工作生活压力时的种种苦恼——在妻子坐月子时,他单独挑起了所有生活重担,每天6点起床打扫卫生;为了减轻家人的家务负担,他从单位食堂打包饭菜给父亲,自己有一阵子天天只吃一顿饭……在重重压力下,他对父母有了一些怨气,而彼此缺乏沟通,导致积怨越来越深。
针对廖天野坦陈的一系列问题,深圳市委宣传部文明处、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以及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有关人员开诚布公地和他交流,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他,“你觉得在现代城市里养育一个孩子辛苦,你可知道当年父母在乡下把你养育成人有多辛劳”、“你的行为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冲击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语重心长的一句句话,让廖天野频频点头。 在这个过程中,廖天野的父母一开口就主动把他们与儿子冲突的责任揽在身上,一再感谢各界对他们老两口的关心和关爱,而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社会各界能给廖天野一个机会,让他改正错误,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之后,廖天野说,最近几天,他一直在反思,尤其是看了王荣书记的信后,更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让世人难以接受的事。他首先向父母道歉——“我的认知不到位以及种种错误观念,是引起很多矛盾的根源,而在矛盾发生的时候,我处理矛盾的方式方法也不对,导致了矛盾的升级,造成了家庭的不和睦,深深伤害了父母和亲人,甚至对他们的身体方面也有伤害,向父母和亲人表达深深的歉意和深切的忏悔”;他向社会公众道歉——“这件事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但确实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感情,引起了大家对现代年轻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质疑……影响极坏,希望公众能接受我的道歉”。
在道歉之后,廖天野跪倒在父母面前,泪流满面。父亲廖祥光、母亲廖惠莲紧紧搂着儿子,泪水不停地涌出来,“爸爸妈妈原谅你。”眼前的一幕,让周围的人感慨不已,“知错就改,改了就好!希望你化压力为动力,今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 (《深圳商报》供稿)
“公务员打父亲”事件续:廖某已取得家人谅解
2011年10月27日 07:19:36 来源: 广州日报
就在北大硕士毕业生、打人公务员痛咬父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后,据传前日深夜当事人通过电话向父亲认错,也得到了父亲的原谅。昨日,记者与被打者父亲取得联系,称儿子确实有打电话过来道歉,“但媒体在报道他们家的事情方面,有很多添油加醋的地方,”令他十分不满。
打人者廖某工作单位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办公室张主任告诉记者,到昨天下午为止,廖某仍没有跟单位联系。据他们的了解,廖某和其家人现在也没有见面,双方只是靠电话沟通。张主任证实廖某已经取得了家人的谅解,他说,单位这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沟通协调廖某的家庭矛盾。但他们还没能够联系到廖某。
光明新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昨天廖某和廖某的工作单位都没有跟警方再联系,估计这事应该是(家庭)内部解决了。
昨天记者跟廖祥光打了多次电话,但其手机不是在通话中,就是被掐掉。昨日17时45分的时候,廖祥光终于接了电话,电话里可以听到疑似老伴和女儿说话的声音。
北大硕士公务员对父母残忍家暴 在单位彬彬有礼
2011年10月26日 09:39:07 来源: 广州日报
深圳公务员对父母家暴:母亲曾因不堪家暴两度离家
北大硕士毕业、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工作的高材生,竟对远从湖南赶来照顾媳妇和孙子的父母实施家暴,不但打母亲耳光,还把父亲的胳膊咬得鲜血淋淋,对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昨日,因家暴行为引起社会关注的廖某已经搬出了在深圳光明租住的房间。
逆子打母又咬父
据媒体报道,廖某是湖南郴州人,此前在深圳华为工作,2010年参加深圳市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考试,到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发展改革科任公务员,于今年4月份入职。
去年4月,因知道媳妇怀孕,廖某的母亲廖惠莲从郴州老家赶来深圳照顾媳妇,但因婆媳关系不合,儿子怪母亲把妻子照顾瘦了,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后母亲回了老家。今年1月廖某儿子出生,其母廖惠莲又于4月15日从老家赶到深圳光明新区秋园雅苑照顾孙子。据廖父廖祥光向媒体介绍,从4月15日来到8月26日搬到宝安女儿家,老伴共被儿子打过7次,还多次被甩耳光。老伴被儿子打常常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说一下自己头疼。有时候儿子夫妻吵架,老伴也常被连累挨打。忍无可忍之下,今年8月26日,老伴搬到了家住宝安的女儿家。随后廖父被儿子叫来替母照顾妻子。
24日早晨,廖某因不满父亲要其修复与母亲的关系,对父亲大打出手,不但撕掉父亲上衣,还将父亲的左肩咬到鲜血淋淋。廖祥光最后在小区管理处的建议下,到附近的东周派出所报案。
廖祥光告诉媒体,儿子以前没这么暴躁,在结婚前还经常打电话回家嘘寒问暖,但自从结婚后,父亲、母亲以及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都挨过他的揍,他对自己的老婆也动过手。
警方:与父子俩失去联系
记者昨日就廖某家暴一事采访了光明公安分局。一名负责对媒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4日廖祥光因家暴一事到派出所报警后,民警按照治安案件的处理方式问廖祥光要不要处罚儿子,老人当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答应民警去验伤,也拿了处理的单子。但民警昨天与他联系时,却怎么也打不通他手机,他儿子廖某的电话也打不通。
单位:没见他有过激行为
记者昨天下午来到廖某位于光明新区政府的办公地点。新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昨日廖某没有按时到岗。廖某的同事对记者表示,入职以来,廖某表现还不错,能称得上彬彬有礼,也具有一定工作能力。
昨日,记者拨打廖某的手机无人接听,廖祥光的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但昨天傍晚,记者曾一度打通了廖祥光的手机,他在知道是记者的电话之后,停了半天,最后还是把电话挂了,此后就再也没接过电话。
医生:两面性不代表有病
康宁医院心理科刘奋医生表示,每个人都会有多面性,个案中的廖某在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两面的特点并不代表有心理上的疾病。“但如果长期承受生活的、工作上的压力,却得不到缓解,就会对情绪和性格造成影响,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刘医生说,“这与他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什么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
公务员打骂父母 超出了“家庭私事”
2011年10月26日 09:33:07 来源: 扬子晚报
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10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当事者以“你们还要管啥,(我和父母)反正都这样了,无所谓了”回应舆论时,让社会陷入了尴尬之中:在当事者眼中,这分明就是私事,甚至连家庭暴力也谈不上,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该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家庭暴力的行列吗?
从新闻的细节来看,当事者似乎有着精神分裂的倾向。但就其行为来说,远不止此。
说轻点,这是一个孝道的问题,说重点,这是一个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哪个社会能容忍虐待老人的事件发生?哪一个社会能让个体不对父母尽孝道?况且,从社会道德的转变来看,官员的道德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官员的道德效应,从微观上看,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的问题,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积累下来和扩展开来,就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会影响社会的风气和风尚。正因为如此,对“深圳一北大毕业公务员殴打亲爹骂母亲是猪”,应跳出家庭私事的视线进行全方位的检讨和观察。古人所说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而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就是这个道理。(河南 朱四倍)
新华网评:公务员招录考“德”不可“唯分数论”
2011年10月08日 08:39:58  来源: 新华网
马致平
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国家公务员局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笔试和面试成绩。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今年招考特别强调“德”的考察,并不是说过去的招考不重视品德考察。事实上,在2005年颁布实施的《公务员法》当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就被当做公务员的义务确定下来,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在于,如何考“德”?“德”的标准是什么?
众所周知,眼下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包括笔试和面试在内的考生分数是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一分一毫的差别都能左右考生的机会。如果将“德”的考察按照分数量化,必然需要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如果不作量化,那么对与主管部门和招考部门来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又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事实上,公众对于公务员招考加大考“德”的担忧正在于此。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裁量,如何相信“德”的考察能秉持公务员考试一贯追求的公平和公正?比方说,甲考生热心公益、捐助贫困,乙考生扎根基层、关心群众,比较起来,恐怕很难说谁比谁更有“德”、谁比谁应该得分更高。反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不时曝出“萝卜招聘”的现实语境下,如何防止“德”的考察成为一些特权者随意拿捏的橡皮泥,需要政策的系统防范。
新进公务员的品德的考察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从源头上把好进人关口,才能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帮助。然而就目前来看,大比例地将“德”的考察纳入考生成绩并不现实,比较可行的方式在于,将对考生“德”的考察纳入到笔试和面试成绩确定之后的政审阶段,或者纳入到新进公务员一年期的试用期内,而不宜在评定考生成绩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德”的分值。
其实,一个人的品德固然有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客观来讲,品德也往往会因应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一个人此时的品德好并不代表他彼时的品德好,现在品德好也不代表将来品德好。对新进公务员“德”的考察也是这样,一个人“进门”时品德很好,但如果在担任公职之后失去监督,甚至染上不良的官场风气,其“德”就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变成不“德”、沦为人们厌恶的腐败分子。
公务员招考加大考“德”是必要的,但对于公务员品德的长期考察和监督更加重要。在一些地方部门,人们拿公务员职业当“金饭碗”,除了工作待遇方面的考量,也在于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一团和气,以及公务员职业退出机制的不健全。只有将公务员“德”的考察常态化,加大清退不合格公务员的政策力度,才能真正敲响公务员德行修养的警钟,打造出一支廉洁高效、敬业奉献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考“德”引发“走后门”担忧
2011年10月07日 08:50:01  来源: 羊城晚报

公务员招考:千军万马争“独木桥”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围观
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国家公务员局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笔试和面试成绩。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新华社10月5日
政治品德好坏
有无确切标准
“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此规定看似很“铁”,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完全是“良心标准”,毫无刚性可言。初出校门的大学生除非已经入党的,可以断定其“政治品德优秀”外,其他经历几乎都相同,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政治品德不良”?至于“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就更说不清了,现在官场腐败严重,但只要一天不戴上手铐,官员就都是“清廉”的“公仆”……
如果碰到“萝卜招聘”,所谓考“德”更易变味:对于准备招聘的那个“萝卜”,就可冠以“政治品德优良”,堂而皇之地录用;而对那些“陪太子应考”的学子,只要随便找一个“社会责任感不强”就可打发,外人还无话可说。 ·朱少华·
堵住“后门程序”须用加减法
国考重“德”必须探索定性与定量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建立规范的标准,挤压自由裁量空间,否则,有可能沦为一大“后门程序”。
具体来说,要用好“加减法”。“加法”就是要具体明确什么情形、何种条件下,考生可优先录用。比如,见义勇为者不能光凭单位或社区的证明材料,要拿出政府确认的证书;再比如义务献血、慈善捐赠、参加义工或志愿服务者,必须考察其服务时间、表现和效果,需提供足以证明其突出表现的硬件材料。
所谓“减法”,就是如何界定“品德不良”,此乃生杀予夺之门槛,必须慎之又慎。对大学生来说,可能考察其“历次考试有无作弊”还有所依据,但目前社会征信体系仍不完备,要考察学子的社会诚信和污点记录,具有相当难度。这就需要征信体系的构建尽快跟进。同时,在没有刚性和定量数据可依据之前,应明确不得以莫须有的“缺德”名义淘汰考生。 ·梁江涛·
A 考德=开后门?
danshui123456:公务员品德非常重要,但如何考察是个问题,要防因“考德”而影响公务员录用的公平性。
creatimer:这样又给走后门的人,多了一条排挤他人的借口了。
手机用户991:有关系有路子的都是有品德的,没关系没路子的都是缺德的……
南都佛山:德行考察标准是什么?由哪些人进行考察?考察结果是否公示?这几个问题如解决不好,此项政策会走向其预设目的的反面。
三星小马哥:哪个贪官倒台前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有德没德还不是领导说了算?还不如只考“才”客观一点!
B 难道以前不重德
风晓:难道以前都不重视“德”?
千嚞愿:如果考试真的有助于道德的提升,神州大地早就遍地圣人了。
krystal389:现在才要新仔有“德”,但前辈们呢?有德的新仔们入到里面,会不会受污染啊?
成均xu:不少公务员是在入行后才开始堕落的:1、人性本恶,2、缺少监督,3、有回报!制度可以让恶人从良,也可以让德高者沉沦。
大耳朵海少:从来没有天生的贪官,靠自律也绝对出不了清官,只有制度性的约束和透明的监督体制才能根除腐败。
C 选拔须有责任制
应卓见:考核“德”不如严格“推荐责任制”!
lns000011:关键是如何避免让无德的官员来选拔缺德者。
贵sir:为公平公正,把面试过程录像放在网上,让社会公众监督!有关部门肯这样做吗?
王小虎:法律作为最低的道德标准,有法尚且不能依,奢谈“以德为先”,是欺人还是自欺? 杨平整理
重拾“孝心” 缺的不只是“培训”
2011年11月01日 09:31:36  来源: 西安晚报
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相关负责人称主要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10月31日《新京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无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是在国人的道德评判标尺中,“孝”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孝”的关注,对于“孝顺”意识的培养,其实本该成为教育体系中无可非议且不可或缺的关键一课。
然而,对于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网友回帖中的质疑甚至反对声占了主流。例如,有网友戏称之为“新时代的道德量产计划”,更有网友甚至对“孝居然还需要培养”表示不屑一顾。的确,“培养孝子”是不是能作为一项工程来搞?“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孝是不是真的可以“批发量产”?有值得商榷之处。
不过,既然有关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的各类“早教”几乎可以无孔不入,无所不包,甚至霸占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比技能、知识更为关键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素质,是不是就连一席之地都不可以有呢?在孩子们这一张张白纸上,究竟应该先写好“人”字,打好做人的基础,还是迫不及待的写满技能,倒是更值得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孝子培养”至少并不比“技能早教”更加出格。“孝”既然会来自潜移默化,其实也大可不必讳言“培养”。
不仅如此,所谓“孝子培养工程”,其实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搞个“培训班”,单向灌输,突击教学,而是采取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以及“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有了家庭的参与,寓教于生活之中,应该说孝子培养计划其实并未违背常理,而是更多立足于常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孝子培养工程”,其实也不必一棍子打死,既然可以容忍形形色色的早教,对于道德与人格培养的注重与强化,其实也不妨给予包容。
当然,“孝子”居然需要培养,也发人深省。毕竟,曾几何时,“孝”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传统,传统居然要沦落到培养才能维系,恐怕不仅仅是缺了一堂系统化的“孝子培训课”,而是更多暴露出了道德缺位。而从“博士儿子逼父母买房”、“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到官员对于作为衣食父母的不敬,当现实社会中的“不孝”仍然在显示着强大的效应,“孝子培训工程”其实很难置身事外,并独善其身。一言以蔽之,重拾“孝心”,我们缺的不只是“培养”。(武洁)
“量产”孝子如何才是可能的
2011年11月01日 09:06:0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10月30日,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中国儿童中心启动。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并倡议天下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有孝心,为孩子做孝道榜样。(10月31日《新京报》)
那边乔布斯去世,有地方宣布要培养上千名“乔布斯”;当前社会对孝道的淡化比较焦虑,就有人计划培养百万孝子。这可能就是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吧。不过新闻里没说清楚,他们准备怎样实施这个“孝子培养计划”。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是一个叫中国伦理学会的学术类社会团体,如果他们准备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倡议全社会培育孝心、弘扬孝道,倒不失为一件好事。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些高调的宣传往往只是为某种收费培训活动背书的,可能利用人们对传统孝道淡化、家庭教育缺失的忧虑,来搞变相敛财。如果是这样,再谈什么社会意义,就有点太不老实了。
但愿以上只是多虑。不过,我还真没有想清楚,孝子应该如何培养,而且还能精确到多长时间,能在全国培养多少人?通过道德感化,还是物质激励?
最近,公众对孝道关注比较多,先是北大自主招生,将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能否获得推荐的一项指标;然后是深圳一名青年“才俊”多次殴打父母,在全社会引起关于孝道的大讨论。二者放在一起,似乎说明,我们还是非常推崇孝道的,甚至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但是仍会发生呵父骂母这样冲击人伦底线的事。不过,极端的事例哪个社会都有,两者之间也许并无关联,但在我们这个强调百善孝为先的民族,孝道的弱化,确有不少事例可证。这促使我们反思,重建孝道是可能的吗?孝道该如何培育?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曾被提升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孝也是选拔人才、品评人物的基本标准,孝不仅是道德标准,也是很多法律的基础。但对孝道如此重视,并未能最终通向一个道德完美的社会。古代社会强调百善孝为先,是与纲常伦理相适应的,这种走向极端的要求,也曾造就很多伪孝、愚孝的典型,集中体现在前人所批判的“二十四孝”里。非孝,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激烈反对传统礼教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来看,对孝道的全盘否定,自然有矫枉过正之处,传统孝道也有不少可以汲取的精华。无论何种社会,人伦之爱、亲人扶持,都是无法取代的温暖和力量之源。不过,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孝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言听计从是孝,衣食奉养是孝,还是理解陪伴是孝?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标准。
总的来说,孝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又与制度、规则和观念等因素直接相关。社会关系的构建、家庭观念的变迁、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与社会成员对孝的理解和践行都有直接关系。因此,虽然深圳那位青年打骂父母绝对不应该,不孝的罪名无可推卸,但在了解更多真相之后,人们在谴责之余也开始对他有些同情。有人从他的遭遇中,解读出基层公务员面临的巨大压力、“凤凰男”的痛苦挣扎等现实背景,进而反思城乡二元分割、上升不易、养老保障缺失等社会问题。
总之,对于孝,当然要大力弘扬,也可以倡导表彰,更可以为弘扬孝道创造适宜的环境,却很难通过某种方法精准“定向培养”。可以理解一些人对孝道弱化的焦虑,以及实现完美道德的良好愿望,但伦理道德不是凌空虚蹈的高调,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建设、制度完善培育良好道德成长的土壤。尤其对公共部门来说,不适宜直接充当道德裁判,只需通过立法和公共行为,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做好表率就行了。(丁永勋)
孝子岂能靠“工程”培养
2011年11月01日 09:01:47  来源: 光明日报
据报道,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将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道德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开展孝行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的美德,是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我们将孝心片面理解,将孝子通过“工程”来培养,其结果不仅会一无所获,恐怕还要南辕北辙,在背离孝心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道德的基础,是诸多伦理观念的前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有灵性的人类,更要有过之。在孝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构成全社会的共有道德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从家庭伦理发散出来的道德观,更多地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陶冶和感化,而把道德形式化的种种行为,则会破坏人发自内心的道德感。
回头再看这个孝子工程,虽然它有促进青少年道德培养的良好初衷。但这种用工程来促进道德的行为,根子上却还是教育的“流水线思维”,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的一次行动:幻想有一个“完美”的道德标准,在此标准下,只需要工程的宣传、教育、评估机器开动,孝子就能如小汽车一样,一个一个跑出来,大小一样,水平相当。
退一步讲,如果真要把培养孝子做成工程,那就得完全按照工程的模式来,事先有设计、中间控流程、最后也要来个工程验收,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还是豆腐渣工程。孝子的标准是什么?听多少次父母的话、给父母做几顿饭还是每月给老人多少零花钱……对此,不用现在的公众评价,孔子早就有过批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极力反对形式主义的孝心,强调真正的孝顺是一种心存感恩的“敬”。因此,培养孝子最重要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激发人内心的道德感。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孝心工程”: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老师给学生布置孝心作业等。事实证明,这种活动不仅不能激发青少年的孝心,反而让他们产生“是谓能养”的作秀感。
培养真正的孝子,要多一些行胜于言的道德激励,少一些浮夸炫耀的形象工程,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如此,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转变,青少年经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出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孝心。(周正)
百万孝子与胡适论孝
2011年11月01日 09:49:49  来源: 武汉晚报
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10月31日《新京报》)
孝顺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底线,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你我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个人?即使山野村夫,没有受过教育者,受本能的驱使、家庭与民间社会的道德熏染,也懂得孝顺这一基本“人伦”。
可是近些年来,这种拿孝道说事的事情却越来越多起来。如今某学会又要展开小孝子培养工程,培养百万孝子。依据是按照该会的调查,学习好的孩子中96%的都孝顺;但有网瘾、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听父母话的仅占3%。
且不说这项仅针对100个家庭的调查真实性与权威性,一定要使孩子们孝顺,就蕴含着成年人对孩子的傲慢与武断。孩子们正处于头脑与身体的发育期,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却要让他们在4—6岁的时候,处处“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这是否超出了教导的基本范围?
胡适先生在长子胡祖望出生时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儿子》,其中提到了一个观点。文章中写道:“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而对社会来说,胡适认为,“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胡适希望的,不过是要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而不是孝顺儿子。所谓堂堂的人,是指那种拥有独立人格与完全思考能力的社会公民,而这种公民,既有社会担当,又具对家庭子女的责任感。
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功利化的方法来对待孩子们道德上的成长,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干预过度。每一对父母、每一个社会组织,在要求孩子们孝顺之前,其实都应该学习一下胡适这种谦卑而负有责任的态度。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孩子于我们不是奴仆或私产。(陈小二)
“量产”孝子,这个可不可以有?
2011年11月01日 10:42:23  来源: 新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