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3苍云跟宠任务:城市化时代的建筑企业:提升、转型、升级与扩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0:08:11
 文/冯为(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化的号角早已吹响,此刻正如火如荼。仅仅二十年后,中国将有十亿人生活在城市,百万人以上城市预计将达到300个,为满足城市能源需求,至少需新建9亿千瓦~11亿千瓦的发电能力,还需铺设超过50亿平方米的道路和2.8万公里的轻轨,竖立起2万~5万座摩天大楼,这些仅仅只是持续城市化的几个重要表现而已。

  建筑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前提,没有大型市政设施、交通设施、住宅设施和商业设施等,就无法满足城市功能运行;而城市化也为建筑业提供巨大空间,是拉动建筑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国际比较发现,历史上,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一国建筑业快速增长的时期。如:日本19世纪60~80年代城市化率从43%提高到55%,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在25%以上;美国经验显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贡献呈持续上升趋势,直至城市化结束。中国的城市化,其规模速度更加空前,近十年城市人口平均增速为1.3%,即每年新增城市人口2000万左右,但目前城市化率仍不到50%,要达到70%以上的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增长态势至少还将持续二十年。不难预见,中国城市化的未来二十年必是建筑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二十年。建筑企业当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期,达成业务总量的提升、业务模式的转型、产品技术的升级和经营区域的扩张,奠定自身在行业内的优势竞争地位,坐享城市化带来的丰厚收益。

  业务总量提升

  建筑业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需要通过建筑安装来转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直接决定了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2003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动。

  未来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时也带来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庞大需求。目前,市场主流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均值是8%,对未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均值是20%,对未来五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的预测值是21%,具体到各细分行业,其发展机遇和增长速度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稳定快速持续的增长将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建筑业始终。

  铁路建设方面: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未来十五年中国将新建4纵4横共8条横贯中国的客运专线,实现繁忙线路客货分离;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比现有里程增长33%。可以预见,我国铁路大规模建设还将持续,铁路部门很可能再次加大铁路投资规模,加快建设进度,预计未来几年铁路建设投资当在年均8500亿元左右的水平。

  公路建设方面:“十一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突破7万公里。交通部2010年出台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草案)指出,到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公路网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近几年公路建设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城市轨道建设方面:我国目前有33座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地铁,其中已有28座城市获得批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增长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划额达11568亿元。到2015年,将建成87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2495公里;到2020年,我国28个城市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将达177条,总里程6100公里。

  城市建设方面:首先从城市化率来看,每年1%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速将至少带来每年5亿平米的城镇住宅市场需求、2000万平米的零售地产市场需求、5000万平米的办公楼市场需求以及成倍增长的城市综合体市场需求;其次从城市功能分区看,我国很多城市的功能分区并不合理,为使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必将对功能区重新划分,优化配置,需要大量配套设施建设和重新建设工作。

  能源建设方面:为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能源需求,我国将重点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未来10年新能源发展将迈上新台阶。规划中,到2020年,风电总体规模达到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同时全面建成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 “坚强智能电网”。

  此外,钢结构、建筑装饰、园林绿化、冶金化工等细分行业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下,也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几年的平均增速在15%到30%不等。

  总之,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弱化建筑行业的周期性,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和个别细分行业爆发式增长相结合的增长势头将一直持续到城市化基本完成。近几年来,大小建筑企业的业务总量均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不应沾沾自喜,需认识到自身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全行业年均20%增速的基础之上,自身发展速度只能高于其所在细分行业的发展速度,否则便是相对落后。

  业务模式转型

  在中国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国内建筑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如中国铁建,1992年营业额仅为40亿元,到2009年达到3564亿元,过去18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远远高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布依格年均14%的复合增长率。但中国建筑企业普遍大而不强,在2010年ENR全球承包商前十强中,中国已占据5席,但这5家建筑企业的净利润率均在2%上下徘徊,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的水平。为提高盈利能力,建筑企业需要以“去施工化”为指导思想转型业务模式,利用自身独特竞争优势从低利润区转向高利润区,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建筑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绝佳机会。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主要通过并入邻近土地和土地上的居民人口来进行扩张,地方政府有偿征用农田,再以高价出售用于开发,以这种土地财政模式筹集资金,跟随城市化节奏来修建维护道路、公用设施和城市住宅。但这种筹资模式将导致耕地流失、土地投机、通货膨胀、社会不公等多种严重问题,中央政府已对其加以限制。由于通过出售土地获得的财政收入减少,加上城市化加速发展给财政预算带来的沉重压力,政府需要寻找一定的融资方式解决基建资金来源问题,基建投资主体将由单一政府部门向非政府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拓展,基建筹资机制将由以政府财政预算为主向资金来源多元化发展。改革给建筑业带来的是项目投资主体和市场对象的变化,为建筑企业介入运营业务提供了机遇。

  运营业务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经营的一种方式,其外延非常广泛,衍生出BT、BOT、BOO、BOOT、TOT、ROT等多种方式,它们都属于创新型的政府与民营合作方式(PPP),其本质就是资金和项目的运营。纵观国际工程公司的业务模式,大多以建筑为本,以运营为纲。如2009年ENR全球承包商排名第一的法国万喜公司(Vinci)凭借施工业务积累的优势,深度介入运营业务,运营着4687公里的公路、7座桥隧和80万停车位。目前,万喜运营业务以17%的收入占比创造了60%的净利润。而多年稳居ENR国际承包商225强第一的德国豪赫蒂夫公司(Hochtief)在走过了国内成长、海外扩张、出售非核心资产、围绕核心资产多元化等一系列发展道路之后,也将未来发展重心锁定在特许经营。

  在城市化后期,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单纯的施工业务将无法引领企业发展,建筑企业必须抓住当前业务总量增长和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带来的机会,积极探索运营业务,培养项目投资能力和运营能力,获得若干持续稳定的利润来源,才能在未来行业增速放缓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近年来,地方政府已逐渐开始在高速公路、桥梁、轨道交通等领域以BT/BOT方式招投标,国内部分建筑企业也已开始试水运营业务,并逐渐对公司业绩产生重要影响。以路桥建设为例,2007年7月2日,路桥建设与母公司中交集团组成联合体中标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BOT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9.3亿元,建设期两年,收费运营期29.5年。按照收费高速公路投资回报率8%~10%计算,该项目进入运营期后每年能形成净利润3000万元左右,相当于路桥建设06年净利润的1/3以上,运营业务对公司盈利率提升的影响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运营业务已是星星之火,未来必成燎原之势,“得运营者得天下”将逐渐成为广大建筑企业的共识。此外,多元化、服务化也是建筑企业业务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

  产品技术升级

  土地压力、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三大问题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必须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坚持紧凑型和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超大型城市为中心推动区域一体化,逐步形成若干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城市群之间以高速交通网络连接。这一发展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环保的市政设施、更为高效的交通系统、更为节能的公共设施和更为集约的高层建筑。建筑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势所必然。

  紧凑型城市化发展需要低建筑密度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但同时,还要避免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因此城市建设只能在控制容积率的同时向天空要空间。目前,上海、武汉等地均在建设高度600米以上的超级摩天大楼,如上海中心大厦、武汉绿地中心大厦等,这种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集住宅、办公、商业、餐饮、学校、医院等社区功能于一身,可容纳数十万人,堪称名副其实的“空中城市”。在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远大集团更豪言将在半年内建成666米高楼,大楼的建造方式颇为独特,所有部件均在工厂生产,在现场安装,安装过程不使用混凝土,不切割,不焊接,无扬尘,只需按图组装。可以预见,掌握这种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建筑企业必将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角逐中独占鳌头。

  节约型城市化发展需要低碳节能环保建筑。“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重要前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智能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筑的主流,其中智能化是技术手段,低碳节能是最终目的。如投资达40亿的成都来福士广场,就应用了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热回收、冷热水蓄藏、中水回用、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清水混凝土、低辐射中空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可降低建筑能耗70%以上,每年节约的空调能耗费用就超过百万元。采用新节能材料、新节能技术和新节能工艺的建筑企业将符合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发展趋势。

  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功能群之间需要更为高效的交通网络。中国城市化将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结构,目前已规划有22个城市群,覆盖全国城市人口的82%,这些城市群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形成区域集聚效应,因此需要以高速城际交通网络连接。同时,为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和公共资源,城市内部也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行政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商务功能区、居住功能区、文化功能区等,这些区域之间也需要以高速城市交通网络连接,这一需求的迫切性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高速交通网建设不仅要有量的提升,更要有质的转变,这就需要广大建筑企业以新技术、新工艺建造更为快速、便捷和廉价的交通运输设施。近年来中国高铁建设成就卓著,高铁运营里程攀居世界第一位,申请专利946项,已开始将技术输出海外,是我国交通建筑产品升级换代的典范。

  城市化必将带来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使建筑企业的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更使其施工组织形式、人力资源配备、设备工艺水平、资金运作及项目管理等发生深刻变革,变革的总体趋势是行业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直至精益。

  经营区域扩张

  目前,除几大建筑央企在全国范围经营业务外,大部分建筑企业还是以区域经营为主,而特定区域未来的城市化增速预示了该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影响着建筑企业在该区域的成长前景。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将导致城市化的分区推进。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由东北部向中西部扩展,呈现出由东向西推进趋势:1910年,美国东北部地区城市化率达71.8%,已属高度城市化,而西部地区为47.9%,中北部地区为45.1%,最低的南部地区仅22.5%;此后几十年间政府实行投资倾斜,在西、南部地区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设施,大大促进其城市发展,到1970s,南部城市化率达到64.6%,西部则为82.9%,超过东北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化速度因此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城市化重心集中在东部。截止2009年底,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率已达58%,中部为45%,西部为39%,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均已超过75%。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已进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速度将逐步放缓,转向内涵式增长和质量型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刚进入城市化中前期,城市化速度将逐步加快,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是其城市化重点,国家也会对中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成为未来提升其城市化率的主要推动力。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东部城市化率达到65%,中部达到58%,西部达到53%,这意味着未来十年间,东部城市化年增幅将放缓到0.7%,而中西部年增幅将达到1.3%和1.4%,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将远远超过东部地区,当然,东部人口更多,人口增长更快,未来将逐渐以再城市化为主。因此,建筑企业应立足于东部,积极向中西部扩张,在东部求规模和效益,在中西部求增速和潜力。

  建筑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扩张应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对比各区域的优劣势和未来发展前景,挑选重点扩张区域。根据国家已出台的中西部区域发展规划,可重点关注以下区域:武汉地区、成渝地区、中原地区,均地处交通枢纽,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其中,武汉、成渝为中西部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及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推动,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陕西地区,为西部经济重心,有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陕北有石油等丰富矿产资源,还将有涵盖山西、陕西北、内蒙西的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也有整合西安、成都、重庆的西三角区域规划,未来发展空间同样较大;新疆地区,拥有我国最丰富的矿物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均占全国储量的1/3以上,风能、太阳能也居我国前列,资源开发空间巨大;此外,立足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的长株潭地区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也值得关注。

  建筑企业跟随城市化节奏在国内扩张经营区域的同时,还应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到海外去打拼市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支持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出台,为建筑企业海外拓展提供强力后盾。

  结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市化列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大重要事件之一,它正蓬勃发展,已举世瞩目,必将留给未来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亲眼见证者、亲身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中国建筑企业生逢其时,幸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