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是什么散文: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3:42
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内外实践作者:陈柳钦    文章来源:价值中国    点击数:225    更新时间:2010-11-19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Low Carbon Economy),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国际科学界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前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脆弱,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中国城市也难以幸免。聚焦城市,因其是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更因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就是城市。因此,城市是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健所在。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我们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低碳城市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城市要求城市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保持碳源小于碳汇(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是指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第二,低碳城市要求城市居民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第三,低碳城市要求企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降低碳的排放量。第四,低碳城市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目标,将低碳城市政策化、制度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场重大社会革命。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经济性指在城市中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安全性意味着发展消耗低、污染低的产业,对人类和环境具有安全性;系统性指在发展低碳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各部门的参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能很好地运转;低碳城市建设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个部门分工合作,互相影响,不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进程;低碳城市建设受到城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固有属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二、国外低碳城市的实践模式
1、丹麦模式——低碳社区
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低碳社区。低碳社区主要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减少碳排放的国家能源政策目标出发,努力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应用中的先锋作用,大多采取以低碳化节能示范性项目为先导进行社区节能实践。低碳社区一般遵守10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可持续性和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以及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倾力应对油源不足与地球暖化的危机时,一股兴建“生态城”潮流已经兴起,丹麦的低碳社区就是最早建设的生态社区之一。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Sun & Wind Community)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Cohousing Community),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由于社区建设的构想来自于居民而非开发商,因此,居民能自发讨论商议,自始至终地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和筹款等过程中也贯穿着他们的努力,在具体的建造及日常管理维护等方面也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与有关专业人员、政府部门及施工队一起共同讨论。居民主宰内的装修及社区内的绿化由居民自己动手完成,居民的长期共同参与使社区充满人情味。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社区的名称“太阳风”就映衬了社区以太阳、风作为主要能源形式的特点,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采用主动式太阳能体系。社区内约有600平方米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容量为75立方米的聚热箱,公共用屋的屋顶呈45度,是该地区收集太阳能的最佳角度。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公里左右的山坡上设置了22米高的风塔以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还设置了一个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木料)焚化炉,在室外温度低于华氏23度时集中为居民供热。社区内一块菜园加强了区内的物质循环,增加自然景观的生产性,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减少运输能耗。这种模式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
用全球的气候领跑者或者绿色能源的领先者来形容丹麦,一点都不为过。丹麦政府非常重视国家能源战略的制定,在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能源政策引导能源利用方式改变,建立并严格执行明确的节能利用激励机制,并注重能源利用的过程管理和能源战略的实施。在这个国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其总发电量的30%,在过去的25年中,丹麦经济增长了75%,但能源消耗总量却基本维持不变,创造了独特的“丹麦模式”。在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绝大多数来自风能,目前,在丹麦的陆上和海上共安装了5000多台风机,总装机容量达3200MW,这些风机为整个国家提供了大约20%的电力供应。
在丹麦哥本哈根,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随处可见通体白色的现代风车,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2008年,哥本哈根被英国生活杂志Monocle选为世界20个最佳城市,以生活质量高和重视环保等因素位列榜首。2009年,丹麦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将排放量降为零。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市长丽特·比耶勒高称:“我们努力向世界展示这个城市在齐头并进地推行发展措施和气候友好措施。” 哥本哈根对提出的应对气候计划有如此大的信心,是源于这个市区独特的低碳发展模式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计划在能源、交通等6个领域推出特别措施旨在提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的新高度,被称为“灯塔计划”(lighthouse projects)。同时,为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市政府还将通过碳核算(Carbon Accounting)以及2012年中期评估等方式加以跟进。具体来说,哥本哈根市政府计划在以下6个领域来实施这50项政策措施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热电联产,推广节能建筑,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鼓励市民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等方面(见表1)。
表1  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措施
领域
政策措施
能源结构
目前,哥本哈根最大的碳排放源来自于电力和供热系统,而电力中有73%来源于煤炭、天然气和石油。为此,政府颁布了7条政策来转变现有能源结构,包括将燃煤发电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木屑发电,建立新能源发电和供热站,增加风力发电站,增加地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烟道气压缩冷凝机,改进垃圾焚烧场的热能效率,完善区域供热体系等。
绿色交通
尽管交通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最大制造者,但是市政府出台了15项政策来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市民健康的交通体系。这些政策包括改善交通指示灯系统及停车位预报系统以减少交通拥堵;使用LED节能路灯。其中,重点计划将风能作为电动汽车和氢气动力汽车的充电来源,并为这类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目标是在2011年1月1日前,所有政府用车全部换为电动或氢动力汽车。到2015年,全市有85%的机动车为电动或氢气动力汽车。另外,作为国际自行车联盟(International Cycling Union)命名的世界首个“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极力推行“自行车代步”。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都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反映出对自行车的重视程度。
节能建筑
通过通风、温度控制、照明、噪音控制4个维度进行节能管理。有10项政策用于这一管
理:规定市内所有新建筑都必须符合节能标准,政府建立能源基金用于资助现有建筑进行升级或改造,对房屋出租者、建筑工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减排知识的培训,政府网站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的路线图,发展太阳能建筑等等。
公众意识
市政府通过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来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培养新一代的“气候公民”被列为灯塔计划的重要内容。儿童和青年是家庭中最大的能源消耗者,他们影响着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对气候的认识,也是未来气候问题的解决者,对新一代“气候公民”的培养因而被视为整个气候政策中最具决定性的环节。
城市规划
政府为建设碳中和城市,要求所有市政工程的建设都必须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
计划对隔热、建材、外墙、电力、通风等各个环节设立明确标准。建筑规划要尽可能减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使人们通过步行或自行车就能方便到达目的地。通过建立低碳试验区,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天气适应
制定天气适应计划无疑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投资。市政府计划制定一套综合的气候应对战略,开发多种应对暴雨天气的排水方案,应用于整个城市;通过增加绿地面积、袖珍公园(pocketpark),植物屋顶与外墙延缓雨水,避免洪灾;通过天棚、通风等方式调节室内温度。其中,修建袖珍公园被列为灯塔项目。袖珍公园是城市中的小型绿地,既能给城市降温,又能在洪涝天气中涵养水分。同时还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和运动的场所。市政府计划每年至少新建两座袖珍公园。
 
2、英国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为了推动英国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政府于2001年设立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EST)1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LCCP)。首批三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LCCP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重点在建筑和交通两个领域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降低,各种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都以碳排放减少量为标准,同时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相结合。
伦敦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更是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2003年伦敦市控制市内私人汽车运行量,对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16美元,伦敦市计划到2010年在市场上投放10万辆电动汽车,建设成“电动车指都”。气候变化被纳入伦敦政策始于2004年颁布的《伦敦能源策略》。《策略》是关于如何在满足伦敦市民基本能源需要,克服燃油短缺前提下对本土和全球环境产生健康的影响的方针政策。它也确认了,通过发展新的清洁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框架是其对伦敦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策略》制定了减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目标,认识到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而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以及在伦敦实施低碳方案时如何克服机制及市场屏障。这促成了2004年《伦敦能源、氢与气候变化合作伙伴关系》的诞生,并于2005年宣布、2006年正式成立伦敦气候变化署——一个负责落实市长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战略的市政府直属官方机构。
在英国,伦敦政府的地区规划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修订《伦敦规划》时,规划框架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整合到伦敦的发展计划中。在最后的征询阶段,修订的《伦敦规划》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型设计和建筑,以碳为基础的节能型能源分层,分散式能源的清洁生产及使用20%当地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寻求垃圾回收、水资源管理的方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采取的措施。《伦敦规划》将有力地保证伦敦今后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的标准。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确保了竞争并非单一目的,而实际上推进伦敦地区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型建设市场的发展。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有几个政策方向:(1)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2)发展低碳及分散(lowcarbon and decentralized)的能源供应。在伦敦市内发展热电冷联供系统(combined cooling,heat and power),小型可再生能源装置(风能和太阳能)等,代替部分由国家电网供应的电力,从而减低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3)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4)市政府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励公务员习惯节能。
前伦敦市长Ken Livingstone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将来》(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计划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定为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同年伦敦市政府颁布了《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The Mayo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在其不同的行动与方案中制订了许多具体措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诸如绿色家园、商业、能源效率和运输等问题。《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提出其减碳目标为在2020年CO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26%-32%,2050年降低60%来进行,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减排措施,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伦敦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手段

资料来源:Greater London Authority: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The Mayo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2007年,伦敦颁布了《气候变化行动纲要》,设定了减碳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主要集中在《伦敦规划》所未覆盖三个重要方面,包括现有房屋贮备、能源运输与废物处理和交通三部分。综合了LCCA的研究成果后,《伦敦气候变化行动纲要》明确了将这一系列措施落实到房屋建设上。《纲要》成为了伦敦迈向低碳城市的里程碑。其目标是,以1990年为基准,2025年要减排60%,其中的35%是通过伦敦直接的行动实现,25%通过英国政府承担。
2007年英国皇家污染控制委员会提出“低碳城市”,要求英国所有建筑物在2016年实现零排放。为降低新建筑物能耗,2007年4月英国政府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住宅建设和设计提出了可持续的节能环保新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政府宣布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分”,从最优到最差设A级至G级7个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被评为F级或G级住房的购买者,可由政府设立的“绿色住家服务中心”帮助采取改进能源效率措施,这类服务或免费或有优惠。
英国也重视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始建于2002年伯丁顿低碳社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的首个“零能耗”社区,成为引领英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典范,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伯丁顿社区零能源发展设想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矿物能源使用,在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方面基本实现循环利用。为了促进低碳社区的发展,英国政府2008年专门构建了低碳社区能源规划框架,主要由发展设想与战略、规划机制两部分组成。从社区能源的发展设想与战略来看,将城市划分为6大区域:城市中心区、中心边缘区、内城区、工业区、郊区和乡村地区。针对每个区域,制定社区能源发展的中远期规划方案和确定能源规划组合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规划机制的目的是实施低碳化能源战略,包括从区域、次区域、地区三个层面来界定社区能源规划的范围和定位,整合国家、城市、地区相关的能源发展战略,构建社区能源发展的框架。
2008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英国关于气候变化、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在国家规划政策指引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从规划的编制、实施、公众参与、实施反馈等多方面入手,系统而全面,并在2008年11月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这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相继推出3项重大低碳战略。2009年3月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BERR)委托独立研究机构 Innovas Solutions 出台《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对全球低碳和环境产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报告认为,即将来临的绿色产业革命将会涉猎全球各个领域,将对低碳科技、产品和服务产生大量需求。以《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等研究报告为依据,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全球势必要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不仅能推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有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衰退,而且也是英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
2009年7月15日,英国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这份《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同时出台的配套方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2009年11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是英国未来能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2月1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发布了题为《智能电网:机遇》的报告,宣布将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报告提出,2020年前,将4700万个家庭普通电表全面替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还成立了智能电网示范基金,在未来5年内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在英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及各社区都对节能减碳状况密切关注。每年政府都通过出版物及其他媒体,向公众免费发布节能减碳状况的信息。在介绍节能减碳状况的同时,还向公众说明形成低碳生活型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且还建立起众多的教育项目,对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节能减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减碳有深入的了解。在政府及社会各民间团体的长期宣传教育下,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大家共同关心节能减碳,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形成低碳生活型态全民参与的良好风尚,节能减碳的生态环保意识成为英国的一种生活主流价值。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
3、瑞典模式--可持续行动计划
可持续发展是瑞典政府内政外交的核心目标,其主要原则是当代人应为后代节约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积极宣传和制定政策,每项决策都要平衡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瑞典在欧洲只能算是一个小国家,不过它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意将高碳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迄今三十年,终于实现。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在解决环境问题时,瑞典不仅关注新能源开发利用,还会对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依赖行为进行研究,进而从国家经济状况、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出发,制定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1997年瑞典新的国家预算启动了一项1998~2000年间耗资12.5亿瑞典克朗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包括由地方政府和地方组织启动的6亿瑞典克朗计划。资金主要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筑、交通和能源部门促进节约能源和再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首相还任命了由环境部长、教育部长、农业部长和财政部助理组成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审核投资项目和审核政府未来政策的趋向。瑞典地方政府最常用的政策是垃圾差别化收集税,有69%的自治市采用,以鼓励垃圾回收。另一项是绿色采购计划,约60%的自治市采用。76%自治市有专门地方拨款,但数目较小,平均每年每市约为36万瑞典克朗。许多瑞典城市在城市发展中采取市场化运作战略,在发展中解决高失业和工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如为改变Trollhattan市在大众心目中社会问题严重、缺乏生气的工业城市形象,市政府实施了绿色战略,即树立绿色城市形象吸引投资者。2004年,瑞典政府制定了本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下四大战略目标是该规划的重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促进全民健康、应对人口挑战、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该规划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立体三维-经济、社会和环境。瑞典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减少,环境质量优异,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良好,已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
瑞典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制定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等工作都在以兼顾适宜型生态和环境的方式展开,比如斯德哥尔摩的汉马贝湖城,马尔默的翰姆恩西区。汉马贝湖城是斯德哥尔摩多年来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到2017年,该区将建成可容纳2.5万人的1.1万套公寓房。该区已计划采用生态循环系统,旨在创建生态和环境敏感型建筑与生活方式。为此,需要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包括: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下降到最低限度,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尽可能低的基层范围内完成生态系统的循环,如利用废热为住房供暖;使用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有害成分最少的建材;尽量不开车。为此要扩建公交系统,大力发展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开通连接斯德哥尔摩南城区的水上免费交通线。
马尔默的汉姆恩西区。汉姆恩海滨西区的第一阶段改造工作与2001年在马尔默举办的Bo01欧洲住宅博览会同步进行。该区拥有独立住房、联排住房和600套公寓房,还有办公楼、商店和其他服务设施。未来几年该区将继续发展,目标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区树立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新区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而且是该区或临近地区生产的能源。供暖所需热力大多由海洋或基岩层地下水转换而得,也有部分取自太阳能电池板。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电池。该区生活垃圾产生的生物气可用于住宅供暖,也可用作车辆燃料。应尽可能少用车。便捷的公交出行将引起人们兴趣,会很自然地成为居民的选择。承诺高标准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网络,可鼓励居民步行或骑车。骑自行车者永远优先于机动车驾驶人。该区会欣然接纳各种生物。为此会划定各种自然栖息地,以利各类动植物物种生长繁衍。为了增加绿地面积,还将在屋顶和墙上培育植物。
瑞典马尔默,它不仅是瑞典第三大城市,也是世界闻名的低碳城市。马尔默是从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知识生态城市的典范。其中,该市的西港区,更是着名的“哈默比”,也就是生态城。这个城市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100%的能源是来自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还有用垃圾来发电。20世纪马尔默也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然而,2001年,马尔默政府对城市开始改造,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超前转型尝试。目前,该城市拥有低碳、环保、生态特点。首先,城市用水。整个城市都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从楼顶一直流下来,流到地下,包括我站的地砖,也是透水的。水全部汇到地下以后,地下就特别种一些植物,可以把水先净化,然后收集在水库里面,就可以把污水处理得更完整。第二,厨房垃圾回收系统。在社区内设有专门回收厨余的管道。住户把剩饭剩菜倒在楼层专用垃圾箱,这些厨房垃圾就会顺着真空管道,送往巨大的储藏罐内,再由专用垃圾车运到郊区的垃圾清空站。经过专业处理,这些厨房垃圾最终被加工生成沼气,成为替代汽油的生物燃油或者生物燃气。第三,普及太阳能能源。马尔默在太阳能能源利用投资方面,处于瑞典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马尔默拥有瑞典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太阳能采集面积达1250平方米,峰值发电功率可达166 千瓦,全国大部分的太阳能能源是在马尔默生产的。
瑞典小城维克舒尔是欧洲人均排碳量最低的城市,2007年,被欧盟委员会授予“欧洲可持续能源奖”(Sustainable Energy Europe Award)。早在1969年,维克舒尔政府就全票通过了实施有关环境政策的决定。20世纪80年代,生物能源进入城市供热系统。2005年,可再生能源在供热系统中占88%。目前,维克舒尔的环境政策主要由该市所成立的瑞典首家气候委员会负责。其气候政策框架主要包括3个领域的内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维克舒尔零化石燃料计划”。其中,“维克舒尔零化石燃料计划”是该市于1996年颁布的一项世界领先的项目,在供热、能源、交通商业和家庭中停止使用化石燃料,降低碳排放,使能源消费对气候变化不造成任何影响。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碳排放比1993年减少50%,到2025年减少70%,并有望在2015年成为世界上首个零化石燃料的城市。为此,政府展开了一系列行动:(1)在政治领域达成全国共识,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2)逐步取消电力直接供热(direct electrical heating);(3)在采购或租赁环节采用环保型机动车;(4)环保型机动车可免费停放于市区停车场;(5)刺激对能源经济的需求;(6)向市民提供能源建议;(7)交通设计及道路指挥体系要有利于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为跟进环境政策的实施,确保能源目标的实现,维克舒尔政府发展出一套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态预算模式。该模式遵循“计划-行动-评估-政策”的循环,具体分为3个阶段:(1)建立环境预算;(2)实施计划方案;(3)年度环境核算。政府每年制定生态预算,用于完成环境政策中的各项计划指标。每隔半年,政府会对预算及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考核。具体指标分为3类:(1)预算指标;(2)环境资产指标;(3)能效指标。通过政府可持续的行动计划,目前维克舒尔能够超前完成大部分环境目标。已经有51%的能源来自于生物能、水能、地热和太阳能。1993~2006年的10余年间,维克舒尔的碳排量减少了30%,人均排量仅为3.232吨,远低于欧洲(8吨/年)和世界(4吨/年)的平均水平,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人均排碳量最低的城市。
4、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提出打造低碳社会的构想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导创建低碳社会。日本提出“低碳社会”理念,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社会”遵循的原则是: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然和谐生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2004年4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由来自大学、研究机构、公司等部门的约60名研究人员组成,分为发展情景、长期目标、城市结构、信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等5个研究团队,同时项目组还与日本国内相关大学、海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日本2050年低碳社会发展的情景和路线图,提出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方面的具体对策。
2006年5月2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1)实现世界最先进的能源供需结构。(2)全面加强资源外交与能源环境合作:一是推行综合资源保障战略,广泛加强与资源国的关系,支持企业在资源国进行资源开发,实现供应来源多样化等各种措施,在2030年之前将日本原油总进口量中本国企业权益下的原油交易量所占比重(自主开发比例)增加到40%。二是推进亚洲能源与环境合作战略,对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亚洲国家开展节能、煤炭有效利用、生产安全、新能、核能等能源环保领域的战略合作。(3)强化应急能力。(4)制定能源技术战略。《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日本制定了四大能源计划,其中之一就是节能领先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能耗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系统的改善,至少提高30%。为达到此目标的具体措施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战略,制定不同部门的节能标准并实施评价管理。针对低碳社会建设,日本政府提出了非常详细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减排中期目标定为2020年与2005年相比减少15%,长期目标定为2050年比现阶段减少60%-80%;2020年要使7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水平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到目前水平的40倍。
2007年2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 2050年的CO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Japan Low Carbon Society Scenarios:Feasibility study for 70% CO2 emission reduction by 2050 below 1990 level)》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满足到2050年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比1990年水平减排70%目标是可行的,日本具有相应的技术潜力,即对低碳社会构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日本环境省提出的低碳规划,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在2007年5月,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2 090亿日元用于发展清洁汽车技术,目的不仅要大大降低燃料消耗,还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分会为明确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的努力方向,针对其基本理念、具体构想以及实施战略进行了讨论。
东京政府于2007年6月发表一份名为《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详细介绍了东京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开发和政策:东京政府不仅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且要针对日本政府无法带领该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战略,以身作则制定全方位减排政策。东京政府定下目标,要以2000年为基准,在2020年时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有四个方面:(1)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cap and trade system)为企业提供多一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2)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例如加装隔热窗户;(3)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4)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省油汽车的规则。
2007年9月以来,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共召开了12次会议,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基本理念,公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计划。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分会对建设低碳社会进行的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此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使得产业界、政府、国民等社会所有组成部门都认识到地球环境的不可替代性,树立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这种传统社会模式的意识,在做出抉择时,充分考虑到节能、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 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二是实现富足而简朴的生活。即鼓励人们从一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的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社会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变化必将带来社会体系的变革,使低碳型富裕社会得以实现。此外,生产部门也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意向进行自我改革。例如,根据消费者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倾向,积极致力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研发。三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在确保二氧化碳的吸收源、应对不可避免的全球变暖问题上,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质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 的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2008年5月19日,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以及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措施,内容涉及到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节能型信息生活空间创生技术、低碳型交通社会构建技术和新一代节能半导体元器件技术等五大重点技术领域的创新。日本政府还制定了“技术战略图”,根据“技术战略图”动员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调动国家和民间的资源,全方位立体地开展低碳技术的创新攻关。该计划实际上是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
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又完成了《面向2050 年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的12 大行动》的研究报告。这12项行动涉及到住宅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能源转换部门以及相关交叉部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未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及其战略对策以及实施战略对策的过程与步骤等3部分。新出炉的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要在3~5年内,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同时大力推进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的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开发。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将在2009年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用户发放70000日元/千瓦的补贴,使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费用在今后3年至5年内减半。低碳社会的建立,依赖于以城市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改善城市功能和交通系统的配套改革。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蓝图指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低碳社会的建立,依赖于以城市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改善城市功能和交通系统的配套改革。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政府根据提案内容的先进性和地区性等标准对参选城市进行了评定。7月22日“地区活性化统合总部”宣布6个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地方城市入选首批“环境示范城市”,京都市等7个市区町也被同时选为“候补示范城市”。被选中的示范城市有人口超过超过70万的大城市横滨、九州,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地方中心城市富山市、带广市,以及人口不到l0万的小规模市县村熊本县水俣、北海道下川町作为推动向“低碳社会”转型、引领国际趋势的“环境模范城市”。这些“环境模范城市”将多项活动加快向低碳社会转型的步伐,包括削减垃圾数量、开展“绿色能源项目”、“零排放交通项目”等。这些城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推广环境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实施二氧化碳减排,以促进社会低碳化发展,建设低碳型城市。按照规定,入选城市中的居民主要消费地产食品,并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通过推动节能住宅的普及、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尽可能减少人流和物流产生的碳排放。
日本富山市是日本低碳城市中的先行者。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模范城市富山市人口约42万,是日本海沿岸的工业城市。该市的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0%,到2050年时减少50%。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富山市从交通工具、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改变社会形态,采取了各种措施。如积极推动公共交通建设,争取在20年内使居住在公共交通便利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30%增加到40%,并对于市中心购买住宅的居民给予补贴,同时大力引进清洁能源车,大力发展新能源,在市郊的生态城建立回收加工各种废弃油料、木料和厨余垃圾的设施等。
2008年7月26日,一场影响深远的低碳革命拉开帷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阐述了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为此所需要作出的各种努力。这是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部会为明确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的努力方向,针对其基本理念1、具体构想以及实施战略进行广泛讨论和争取意见基础上形成的。例如,到2020年日本的太阳能发电量将是现在的10倍,在减少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方面,计划提出到2020年前,大幅提高电动汽车等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的普及程度,并在日本建立半小时即可完成汽车充电的快速充电设施,届时的新车销售中有一半将是新一代的环保型汽车。为落实“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8年11月,日本政府设立了创建低碳社会的战略性研究机构“低碳研究推进中心”,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国土交通省和环境省联合发布了发布了《为扩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行动计划》。
2009年4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就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2009年12月11日,日本自民党旨在加强全球变暖对策的“低碳社会建设推进基本法案”最终文本的内容曝光。在这份由自民党项目小组汇总的法案中,法律实施后的10年被定为“特别行动期”,并规定“到2050年实现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60~80%”,以此为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的日本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提供法律依据。法案中明确写道,为建设温室气体低排放的“低碳社会”,“政府应在法制、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2010年3月《日刊工业新闻》消息称,为尽早实现低碳社会,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启动研究开发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战略项目,即在本年度内成立“低碳研究推进中心”(暂定名)。中心将开展以社会为基础的技术示范和战略性的社会实践研究,并使之成为日本建立低碳社会的智囊机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是日本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历来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为此,文部科学省认为,有必要对实施这一重要战略目标进行详细研究,并将研究开发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出了战略性整合的构想。尽管政权更迭,文部科学省仍将按原政权的部署,成立以大臣为本部长的“建立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本部”,以下再设“建立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推进委员会”,并在上述机构设专门负责提供建议的部门,让小宫山兼任上述委员会的委员长,以“绿色创新”为目标,不断开发有利于环境的新技术。
5、美国模式--低碳城市行动计划
尽管美国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美国各界并未消极看待气候变化,也未放弃对低碳发展的探索。美国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11月美国进步中心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承认美国已经丧失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关键绿色技术优势,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15日,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Reinvestment Act),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到2012年,保证美国人所用电能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这个比率将达到25%;到2025年,联邦政府将投资900亿美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在金融危机带来重组以及奥巴马政府策略的影响下,低碳、减排已成为美国大部分州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美国的低碳发展政策发源于地方各州,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影响力,才能进入联邦政府提案,逐渐扩展到联邦范围。当前的低碳发展区域政策主要分为东北、西部、中西三个范围。东北各州的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项目于2009年1月份刚开始启动,约束的对象为发电能力超过25MW的发电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美国东北各州二氧化碳排放的95%。项目分为两个阶段,阶段目标分别为:2009~2014年保持排放量不变;2015~2018年每年排放量减少2.5%。该项目将根据每个州2000~2002年的排放水平,给各州分配排放配额。由加州政府牵头提出的西部气候行动(WCI)项目预计2012年开始实施,持续三年。该项目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于25000t(等量二氧化碳)的设施进行约束--这些设施贡献了WCI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90%。项目目标是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5%。同期,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MGGRA)也将上马,项目覆盖美国中部的大部分州和加拿大的曼尼托巴,主要针对大型工业设施和发电厂。项目目标是2020年排放量减少2005年的15%~25%;2050年减少2005年的60%~80%。
西雅图市是全美低碳城市的典范。美国是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西雅图,是美国第一个达到《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城市。从1990年到2008年,西雅图市碳排放量减少8%,低碳行动是他们成功的关键。西雅图形成了大企业带头,以西雅图气候合作项目为平台,城市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气候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众参与,二是,家庭能源审计。西雅图以较低的审计成本来计算家庭以及企业办公室的碳排放。通过家庭能源审计我们希望达到三个目标:给众多失业的年轻人提供培训,让他们从事审计工作,从而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家庭能源审计帮助家庭降低能源方面的支出;通过家庭的节约用电,关闭一些火电厂和燃油电厂。三是,阻止城市继续向外无限扩大,把重心重新放回中心城市建设。二战以后美国居民出行大量依赖汽车,市民上班越远,碳排放越高。西雅图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重点领域: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改善公交系统的效率,控制公共交通的碳排放。四是,积极改善电力供应结构。西雅图电力公司大量利用融雪等水利设施进行发电,另外还在华盛顿州东部地区投资风电厂。五是,第三方评估减排结果。为了评估整个城市到底减排了多少,西雅图政府每三年请第三方机构对减排结果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减排7%的目标。
西雅图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促进一些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非常具有建设性意义。首先,率先倡导绿色建筑,这为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等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他们的专长、经验知识也可以与其他城市分享,从而给他们广阔的发展机会。其次,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替代以前的火电和燃油发电,这方面也可以创造很多的新的就业机会。第三,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波音公司正在研制一种生物燃料来替代航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整个民航业的碳排放,同时研发这些新技术以及应用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
三、低碳城市:中国在行动
1、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2008年1月,WWF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上海市在打造“低碳城市”的过程中,着重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时还将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已着手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上海将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另外,上海世博园区已在低碳发展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试点城市,河北省保定市在2006年提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打造一个以电力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和企业群,重点发展风力发电的产业链、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节能产业链等七大产业园区,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商务服务和产业制造,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条,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保定·中国电谷”建成占地25平方千米,产值超千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为国家提供一个可再生能源和节电产业的战略发展平台。2007年保定提出3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目标,目前已有105个居民生活小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市区101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改造成太阳能控制。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电谷大厦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
保定市2008年开始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以可再生能源产业打造低碳产业结构,继而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2008年12月,保定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制定了《保定市低碳城市 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案)。这是中国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件。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二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和六项重点工程。树立一个理念,即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锁定二个阶段性目标,一是提出了2010年、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锁定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指标,体现了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三个主要任务,即加快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电谷”,构建低碳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通过各种活动,在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中树立低碳意识和理念,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和城市建设低碳化;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抓好农村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六项重点工程,分别为“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和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
表3  保定市打造“低碳城市”六项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
主要内容
“中国电谷”建设工程
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产业园区,建成国际化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
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市区建成区内分散的燃煤锅炉,加快实施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并逐步实现向卫星城集中供热。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对护城河和防洪堤进行开发改造;实施“绿荫行动”,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
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
示范工程
加快对各级政府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电子政务、控制夜间照明、控制空调使用,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
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
积极推广面向低碳化的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社区管理方式。2010年前,开展低碳化社区试点,进行示范方案设计。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力争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
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
整合工程
在城市规划上,合理配置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同时,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到2015年,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2012年前,建设12-15个压缩天然气站,燃气公交车、出租车拥有量达到车辆总数的20%以上。
 
保定市低碳城市实践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先后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低碳城市”如今已成为保定的一张名片,并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 “Baoding”一词总是与“low-carbon city”联系在一块儿,频繁出现在包括《美联社》、《金融时报》、《环球邮报》在内的众多西方主流媒体之上,西方记者的笔下对这个城市不乏溢美之词。与此同时,保定还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碳益”城市--全世界因为使用保定制造的设备所形成的碳减排,要高于这个城市自身的碳排放。
2009年5月21日,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正式成立,该研究会是全国第一个从事低碳研究的专门机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的成立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又一具体行动。低碳城市研究会由对低碳研究有较强意识的企业、低碳学术专家、与低碳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旨在深入宣传低碳理念,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协助企业正确实施低碳战略,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低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低碳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城市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中英“崇明东滩生态城”项目
2001年上海规划将崇明定为生态岛,明确“崇明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此后经过3年组织遴选和多轮国际招标,英国奥雅纳规划工程国际咨询公司与上海市规划院合作完成了《东滩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将东滩建成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2005年11月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见证下,中英双方签订了宏观合作协议,目标是把东滩建设成为全球首个生态城市。东滩生态城规划面积约86km2,其启动区面积为6·5km2,启动区人口约8万人定于2040年竣工。东滩生态城主要三大板块组成:24平方公里的国际湿地公园、2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园、35平方公里的生态城镇建设。
上海在积极筹备世博会期间,关注能效的提高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崇明东滩的所有能源均来自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与紧邻的上海市区相比,东滩将力求人均水资源消耗减少43%,垃圾填埋减少83%,运输过程实现零排放。东滩生态城将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二氧化碳零排放)区域。在这座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最高建筑仅有8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吨CO2排放量;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水上出租车,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分钟,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40万吨CO2排放量;市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城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东滩生态城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建立的将是一个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东滩将会给中国乃至东亚提供一种未来的模式-一种后工业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也是人类追求最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
3、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合作项目。2007年初,新加坡提出与中国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城的意愿。按照新方的设想,生态城应体现“三和”、“三能”。即:“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最终确定在天津滨海新区内选址建设中新生态城,规划范围34.2km2。中新两国政府在选址上的一些硬性条件,如生态城选址范围内用地为盐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符合不占耕地、在缺水地区选址建设的原则等,正好符合中国目前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紧缺等的现实条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借鉴新加坡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生态规划建设经验,将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转变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使其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2007年11月18日,温家保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自2007年11开始启动,首期建设于2008年9月28日动工。自开工建设以来,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低碳”发展模式就引来了各方的关注。
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建设两年来,充分利用中新合作平台优势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机遇,以起步区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产业引进和生态住宅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各项工作。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太阳能供热、地源热泵技术在生态住宅、大型公建中普遍应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和动漫园综合冷热能源供应站已开工建设。为满足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需要,生态城与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开工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电网工程,构建安全、可靠、清洁、优质、高效、互动的可持续能源供应服务体系,生态城已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实质性建设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域。中新天津生态城低碳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文化部将国家动漫园落户生态城后,2010年广电总局又将国家3D影视创意产业园选址生态城。目前,生态城已累计引进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科技研发、金融投资类企业160家,协议投资总额200亿元,另有10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初步形成了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中新天津生态城充分借鉴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编制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绿色建筑标准、低碳产业促进办法等规范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系列规定。为保障生态城建设目标的实现,对生态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26项指标实现了分解,形成了51项核心要素、129项关键环节、275项控制目标、723项具体控制措施以及100项统计方法的指标体系落实方案,逐一落实到节能减排、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垃圾处理等关键领域,使这些量化的指标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为生态城建设提供了一份可操作的“路线图”。此外,生态城制定并颁布了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保障性住房政策以及社会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支持和保证生态城建设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4、气候组织的“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
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是一家独立的国际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推动各国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发挥领导作用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推广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佳实践,推动全球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来自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20位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的支持下,气候组织于2004年4月成立。为了促进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气候组织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并得到汇丰气候伙伴同行项目(HSBS Climate Partnership)的大力支持。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致力于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协助城市政府制定促进当地低碳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联盟,发挥城市领导力,分享资源与最佳实践,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组织将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探索基于市场的一揽子低碳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建立多方参与的对话与合作平台,规范组织形式,完善工作机制,共商促进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在合作城市实施示范项目,推动符合地方特点的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气候组织计划在未来3~5年内,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如德州、贵州等,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网络体系。策略是与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城市为基础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能力;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并以此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考察当地的低碳技术水准,建立起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库,因地制宜的向不同的城市推荐低碳技术的解决方案。
5、其他城市的低碳行动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采取了建设生态市、健康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以“免费单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探索垃圾清洁直运的“杭州模式”,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2009年12月28日,杭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出“实施低碳新政,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把“低碳”这个词纳入决策者的理念、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并将这种理念传达到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居民的心中。同一天,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发表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低碳新政,建设低碳城市”的讲话,审议通过了《杭州市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杭州市酝酿已久的“低碳新政50条”正式对外发布。至此,杭州市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主要标志,积极探索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城市以低碳城市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进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确保杭州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2月20日,江西省南昌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被列为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南昌列入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后,将从指标设定、路径选择、技术标准、政策优化、项目推进等方面制定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南昌实际的试点工作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南昌市已经规划了四大低碳经济示范区,即红谷滩及扬子洲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高新开发区生态高科技园区、湾里区生态园林区、军山湖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于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选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案例研究试点城市。2010年3月,吉林市被冠以“全国首个低碳城市标准适用案例”的称谓。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中国至今还没有任何正式或官方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成为国内第一个被官方选为开展低碳经济方法学和低碳发展示范区研究的案例城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这四家机构联合完成的《低碳计划》给吉林市描绘了一幅清晰的“低碳路线图”--首先,吉林市将依靠技术升级改造现有重工业生产设备;其次,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另外,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农林业也将是低碳领域的投资热点。
无锡也有被冠以“首个”的头衔。2010年3月,《无锡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获得由环保部、社科院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通过,成为国内首个被专家认可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无锡的低碳转型代表了中国一大批东南沿海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理想。建材、纺织、钢铁、化工等制造业和工业在多年以高耗能高污染的模式迅速发展至今,已然走到了十字路口。无锡的想法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从低碳法规、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与物流、低碳生活与文化和碳汇吸收与利用六个方面推进无锡低碳城市建设”。在全国首个成立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夺得第一个国家生态市创建资格,获江苏首个 “国家森林城市” 称号,省内独家夺得由联合国颁发的 “09 年全球绿色城市” 桂冠, 着手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首个慈善环保基金成立,率先联手全球最先进的外方合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生态城 …… 一系列围绕 “低碳城市” 目标展开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 无锡,这座曾经历 “蓝藻爆发事件之痛”的工业城市,正在国内率先全面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新路径上疾速前行。
2010年7月,厦门市已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将重点从占碳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生产等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厦门的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达到0.39吨标准煤/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控制在6864万吨。该规划的编制完成标志着厦门建设低碳城市已经从抽象的概念走向了具体的实施阶段。
四、几点启示
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更需要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
1、要科学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创意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政府在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应把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加以考虑,应让“城市化和低碳化”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的定位和目标。因此,城市规划应改变过去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指导原则,以自然的生态环境及区域性负载容量为依据,保持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全面促进城市的发展。要发展理想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O2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要揭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低碳城市--低碳社会--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联接,创新低碳城市系统构建。在城市总体结构方面,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效果;重在城市整体形态构成、地面布局、高度造型、地下利用、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及捕获固碳措施等方面。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即高密度(High density)、高容积率(High plot ratio)、高层(High rise)的3“H(高)”]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混合型城市区域。
2、要以低碳示范区建设为城市低碳发展探索方向。推动低碳示范,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相比国际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的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逐步探索有效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示范型的发展模式,将为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甚至教训,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开始普遍运作的一种方式,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如何将园区或示范区的发展经验扩展到城市甚至更多相似的地区,将是示范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一些综合型城市,可以申请建立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规划与政策试点,探索可复制到全市的低碳发展经验。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的示范作用,同时加快制订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建筑的标准,在城市建设中加以推广,并制订有关政策刺激开发商和消费者采取积极行动,加快城市的转型。
3、要培养城市居民低碳理念,形成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并不只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社会选择以及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样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大的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也指出,“消除碳依赖或许比想象的更加容易,人们只需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既不会对各自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不需要做出特别大的牺牲”。因此,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减少使用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在交通运输方面,鼓励城市居民短距离步行,长距离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电力和清洁能源在交通工具中的使用。低碳城市建设,重要的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使市民养成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向阳等:《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走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封颖、杨春林:《低碳城市史改善我国城市环境与发展的新机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3期。
[3]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4]普雷斯科特:《低碳经济遏制全球变暖-英国在行动》[J],《环境保护》2007年第11期。
[5]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第5期。
[6]严圣禾:《日本多管齐下建设低碳社会》[N],《光明日报》2009年12月17日。
[7]赵刚:《日本力推多项战略全力建设低碳社会》[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第12期。
[8]李丽平、周国梅:《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日本建设低碳社会对我国的启示与政策建议》[N],《中国环境报》2009年10月14日。
[9]陈国伟:《低碳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9年第7期。
[10]陈璠:《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建设快 区域形象变化大》[N],《天津日报》2010年7月23日。
[1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12]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年第6期。
[13]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
[14]毕军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1期。
[15]江琴:《低碳城市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6]寇有观:《建设低碳城市 促进科学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3期。
[17]The Danish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Energy:Energy Strategy 2025。
[18]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DTI).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M],London:TSO, 2003.
[19]Greater London Authority: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The Mayo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20]Bristol City Council:Bristol Climate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Energy Strategy·Corporate Action Plan:Developed for the Local Authority Carbon Management Programme。
[21]Kathryn Mc Camant&CharlesPurrett: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M],Ten Speed Press,1989。
[22]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3]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 Minus Tokyo[P],June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