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ing fund:城市建设中的“浮躁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42:52

 

 

昨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人民网在头条发表时使用的题目是:《某些地方政府“以高房价换GDP”阻碍调控成效》,人民日报昨天还有一篇81岁老人写的文章:《旧城改建中的“浮躁症”》,这是一位在山西古城平定居住了60年的耄耋老人痛斥旧城改造“楼群越来越多,楼间距窄得成了‘一线天’;群众文化设施越来越少,城里唯一的人民戏院也被拆掉了。”

两篇文章写得好,深深打动我的心,不是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汪劲松要:“拆出一个新中国”,而这些年来城市从外表看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气派,而让人痛心的事也越来越多。

我所在的城市在解放后有一些建筑,其中体育馆和火车站是50-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两个建筑都被收录到60年代编写的《建筑设计资料集》。

体育馆建成的时候,是当时华东最大的体育馆,而在今天城市发展中被拆除了,理由是这个体育馆不够现代,这样就可以用这块市中心的土地置换开发商品房,另外再建一个体育馆,因为体育馆这块地已经是寸土尺金,这是要害,因为这里建的房子是全是最贵的。谁也买不起,但建成初期让机关事业给瓜分了。

拆除的体育馆不仅是那个时期华东最大的,这个体育馆的屋盖是石混凝土双曲拱的结构,这种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体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权者根本不懂,现在国内几乎就再也看不到这种空间结构形式。

双曲拱这种结构形式施工简单,节省材料,稳定性好,这是那个时代建筑的特征。如果说这个体育馆有不足,也就是辅助设施少了一些,没有空调,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补救,一旦拆除就等于拆除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这却是无价之宝。

火车站被拆除了无可非议,因为交通发展了,原有的火车站不适应了,新建的火车站不能说多出色,但也有个性,至少说建筑师的作品会让你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后来不知道哪个大人物多了一句嘴,于是就改建,改建成历史上最牛的面子工程——就在外观上建了一堵墙面而已。

后来心血来潮又要搞食品城——食品城剪彩的那一天,中国食品学会的秘书长讲了一句实话——食品城要能做到把世界、全国有求的食品企业吸引过来才能名副其实。现在的食品城虽还有一两家食品企业,但面目已经全非。

与此同时又要搞科技城,一期工程停了好几年,后又上了二期,据说区政府连二期工程的钱都支付不起,最后把一部分卖给建筑商,建筑商用这房子开了一个星级酒店。这还不算完,也在又在搞三期工程,更名为软件园,建设面积为20万平方米,要做大做强,要进入中国软件100强。

我看到这个报道就笑了,中国软件100强是个什么概念?小小妞妞也,20万平方米干啥用?因为今天中国软件业的第100强就是一所大学的软件公司。进入100前并不难,而偌大的软件园又能有多大作为?

 现在有一个提法就是建设城市名片,大力开发旅游业。这个投资相当大,建成之后城市确实也漂亮了,是不是能吸引中外游客?这只是一厢情愿,每到黄金周,人家的景点人满为患,而这里的酒店就要放假了。

城市建设花了那么多钱,做了这么多无用的功,最大的失误是民生工程,城市化的速度越快,房价涨得越快,为啥?因为政府把大量的钱用在建设城市名片,用在经营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形势,这房价能下得来吗?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两家外国的建筑企业奔这座城市来了,看到的希望就是城市是机械制造中心,政府并不介意。现在整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不是食品,也不是软件业,而是工程机械——这是整个城市的大半壁江山。

城市的发展最好要给后来的人留下点什么。譬如一个小小的公园,你带着孩子在那里喂过锦鲤鱼,20多年后你的孩子又带着自己的孩子也在这里喂鱼,这里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是城市建设的韵味,沉淀的是城市文化,创造的是历史亮点。

古今中外,城市建设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而是越能首先考虑宜居环境越好,这就要优先考虑民生,有了这些就会有人来投资,经济也就会发展,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不摆脱“GDP”依赖症,做起来还真的很困难,往往也会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