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小樱简笔画全身:文学名著都是教人越狱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0:51:11

文学名著都是教人越狱的

丁启阵

 

关于文学名著的话题,例如,某部(篇)名著(文)是否名副其实的优秀作品,某些名文是否适合用于初中级语文教育,某篇名文该如何解读,诸如此类,都很容易引发众人的关注和热议。七嘴八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议着议着,就会有人感到迷茫,提出一个乍一看初级、细一想至关重要的问题:究竟什么什么是文学名著,或者文学名著应该是什么样的?

关于这个问题,一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都是开列出了答案的。它们的答案通常都是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概括出: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矛盾,有力批判了某种不合理的制度,辛辣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类人物,对底层百姓弱势群体表现了难能可贵的同情,饱含真挚深厚的感情,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鲜活流畅,通俗易懂,艺术手法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诸如此类,面面俱到,唯恐挂一漏万。当然,这也是教科书编写的惯例和套路,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答案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太罗嗦了,很难记住,只能起到催眠作用。

我这里是写随笔,也可以叫杂文,不是编教科书,不必墨守惯例和套路。根据本人三十余年阅读文学作品和思考文学史问题的体会,我提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判断方法:文学名著都是教人“越狱”的。

《诗经》教人越出上古先民都是敦厚烝民的圣贤教诲,让我们看到2500多年前的男女也是有喜怒哀乐,会谈情说爱,对国家、社会、制度也有不满情绪;《离骚》教人越出忍气吞声沉默是金的为人处世规则,要不平则鸣,有牢骚不一直憋在自家心里,把自己憋死;陶渊明的诗文教人越出都市、朝廷的藩篱,去享受自由坦诚的农村平民生活;李白诗文教人越出世俗的眼界,流露天真的心灵,欣赏山水的灵秀;杜甫诗教人越出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谎言,看到“路有冻死骨”,知道“盗贼本王臣”,看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西厢记》教人越出礼教门第的围墙,去享受自由恋爱的快乐;《水浒传》教人越出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顺民条例,路见不平拔拳相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寸分金的快活日子;《金瓶梅》教人越出淫欲的迷魂阵,过家庭和睦、得享天年的正常人生活。《三国演义》教人越出天子天定的圣训,知道“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道理,为达目的,各出奇谋,不择手段,加入争夺天下的战争游戏;《儒林外史》教人越出科举名利的约束,过悠游山水、寄情诗酒、放浪形骸的诗意人生;《红楼梦》教人越出利禄礼教的束缚,去追求自由的爱情和轻松平等的生活;《西游记》教人越出种种困境魔障的拘束,自由自在地行走在天地山水之间——能否抵达西天取得真经倒是无所谓的事情;《聊斋志异》教人越出凡夫俗子的人间烦恼,向花妖狐仙世界寻求肉体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

正如前两年风靡全球的美国电视剧《越狱》(Prison Break)所讲述的故事,越狱是个人或群体的一部分寻求人身自由的斗争。斗争成功之后,他们还是要回到牢狱之外的社会、国度生活的,他们无意也不可能毁坏整座监狱、推翻政府或整个社会制度。九十多年前,钱玄同为了动员躲在会馆里抄写古碑打发日子的鲁迅给《新青年》杂志写文章,用了“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的比喻。这个比喻反映的的思想,是近代才有的。漫长的古代,写文章的人是没有毁坏铁屋子的想法的。最具反抗精神的《水浒传》,也不过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事实上,我认为,文学就是教人怎么逃离铁屋子。毁坏铁屋子是政治家、革命家的事情。

如果上述判断文学名著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所有陈陈相应,毫无新意,或者教人如何在冤狱里安心接受改造、如何在铁屋子里睡得又香又甜永不醒来的心灵鸡汤类型和麻醉剂迷幻剂类型的作品都不可能是(成为)文学名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