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分身结印顺序:人到无求品自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3:45:48


人到无求品自高
★ 秋语呢喃/编辑 ★

忘记了曾几何时,也记不得是那个名山古刹,我读到了“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不求品自高”的对联。我当时只读了一遍,看了一眼,激动的心马上就静了下来。随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一下子也就跟着凉了下来,尽管天气炎热,爬山多汗。
我忘了爬山的疲劳,把这副对联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深深的,就好像脑回的沟痕一样,刻在了大脑里。当时的我正无欲无求,云游四海,这副对联似乎正好道出了我的心声。仿佛当年的这位哲人早就看透了我的心思,写了这副对联恭候我的到来。可惜久违了,来迟了。我的内心对这位不知名也素未谋面的哲人,不知道有多大的愧疚。
著名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从他的坎坷人生经历中感慨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确,人不可有傲气,更不可傲气冲天。这种傲然之气,往往会使人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聪明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胜出几节,从而心中目无他人。这种人有着很强的奢望,无限的占有欲。他们自私无度,贪得无厌。
当然,每个人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难怪人不到一定的年龄,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冇得一定的人生感悟,是不会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的。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要,完全不服输,什么都得争个你死我活,什么都得比个我高你低,什么都得取胜,自己就是太上皇,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年龄段,往往是不可能做到“人到不求品自高”的。
人要做到知足常乐,无欲则刚,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年轮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切,这种高尚的品格也不例外。孔子讲的那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指的就是这种“不求”和“无欲”是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的。
人的“不求”“无欲”是与各人的经历密切相关的。没有到过宽阔的大草原,没有航行过辽阔的海洋,没有飞过浩瀚的天空,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渺小?怎么知道人的渺小?怎么知道全人类的渺小?只有当你来到那辽阔的草原上,看到那成片成片的羊群,只是那小小的白点的时候;当你乘船来到那无边的海洋,看到数十万吨的巨轮,就好像那摇弋的小舢板的时候;当你乘飞机来到那浩瀚的天空,看到那巨型的客机,就如那小小的蜻蜓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知道世界之大,宇宙之浩瀚。那种辽阔,那种浩瀚,那种无边无际,哪怕你有超凡的想象力,也是不着边际的。不知道自己渺小的人,又何能去掉自己的骄横,又怎能剥去自己只可一时,不可一世的劣根性。没有那种像草原一样辽阔,像大海一样无边,像天空一样浩瀚的胸襟,又怎么能有高尚的品德?
特殊的经历往往会让人们有忽然的醒悟,而达到“不求”“无欲”的境界。人若没有经历地震的亡亲之痛,没有感受海啸的亡灵之伤,没有经历战争或自然灾害的苦难,是很难忽然有这种人生感悟的。因为,往往有这种特殊伤痛的人们,对名利会看淡许多,对于爵禄也会看破许多
看来要达到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达到“不求”“无欲”而“品自高”的程度,还真是个蛮难的事儿。
人只要有了“求”,而且是那种“奢求”;人只要有了“欲”,而且是那股“贪欲”。人就毫无疑问地会丧失自我,玷污自己的良心。那种唯利是图,那种损人利己,那种低三下四,那种阿谀奉承,那种臭味相投,那种尔虞我诈,那种欺上瞒下,那种不择手段,那种违法乱纪,形形色色,无奇不有,污浊肮脏,臭气熏人。这种人连做人的起码尊严和人格都没有,那高尚的品德又能从何谈起呢?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烈日喷炎晒不死, 严寒冰雪郁葱葱。 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 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 …… ”记得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段唱。它歌颂的正是泰山顶上,绝壁倒挂的青松的不求无欲的高尚品德。四时气候,它无所挑剔;风雪雷电,它傲然挺立。它四季的挺拔;它常年的苍翠。它不求无欲;它品德高尚。人就是要做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诚然,这“不求”“无欲”,并不是与世隔绝,万事不求人。更不是看破红尘,超凡脱俗,厌于人世。人生在世总是会有正常的交往的。这种交往,只要不是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迎合拍马,谄谀狡诈;只要是相互尊重,礼尚往来,堂堂正正,刚直不阿就是正常平等的来往。这样当然不影响你的品德的自高。当然那种看破红尘,厌于人世,削发为僧,剃发为尼,确实是一种“不求”“无欲”,但这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另一个层面的选择。与凡世红尘之人的品德自高并无关联。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不求品自高。”我把这句话当作一面镜子,还常常照照自己,找找差距。因为人总是有些私心,常会有些杂念。看来做一个完全合格的“人到不求品自高”的人,还真是挺难的。
(摘自英国《英中时报》 作者: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