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谷滑雪场:历代古方验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24:08
历代古方验案
第二十一章 痈疡剂
 

第二十一章  痈疡剂

  第一节  外疡

  一  内服丸散汤饮

  (一)阳证诸方

  仙方活命饮

  明。薛已《外科发挥》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归尾  甘草节  角刺  炮山甲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亦可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主治】 疮疡肿毒初起,或以成脓而未溃者,红肿热痛,身热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其证属阳者。

  【方论选萃】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曰“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此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明·汪昂《医方集解》指出“毒在上饱服,在下饥服。喜饮酒者多饮酒以行药势。忌酸物,忌铁器。”在饮服此方时可作参考。

  明·陈实功《校注妇人良方》谓此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身热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其证属阳者。认为疮疡肿毒,多由热毒壅结、气血瘀阻所致。热毒壅结则红肿,气血瘀阻不通则疼痛。热毒气血壅结相搏,营卫不和,故身热恶寒。证属初起,尚未耗伤津液,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乃热毒壅盛,正气未虚之征象。当用仙方活命饮主治。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君药。防风、白芷祛风散结消肿,归尾、赤芍活血化瘀,乳香、没药行瘀通络止痛,陈皮理气化滞散结,同为臣药。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甘草节泻火解毒、消散痈肿,同为佐药。穿山甲、皂角刺其性行散,引诸药直达病所,消肿溃坚;酒性善行,活血通络,同为使药。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

  本方活血化瘀之力较大,但清热解毒之力尚嫌小,故可酌加连翘、地丁、蒲公英等。若热毒壅盛、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瓜蒌等。津伤渴者,酌加玄参并增加天花粉用量可也。

  明·申斗垣《外科启玄》有仙方活命饮加减法应用。认为:痈疽发背在头及脑后背脊,加羌活、蒿本、角刺一倍,此太阳经药也。在胸胁少阳经部位者,加柴胡、瓜蒌仁为君。在腹脐者太阴经,加陈皮、赤芍、白芷为君。在手及臂膊,加桂枝、金银花为君。在足腿膝加牛膝、防己、黄柏、归尾。如肿硬,加连翘、木鳖仁。是疔疮,加紫河车三钱、苍耳二钱。如人虚弱,不溃不起,加人参、黄芪、当归、甘草。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谓真人活命饮:“此止痛消毒之圣药也。或阴夹阳、阳夹阴之证,皆可服。”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曰此方“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疗急性阑尾炎

  杨景山等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无发热者去防风、白芷,水煎服 ,日一剂,忌鱼腥、辛辣。共治疗30例,服药最多15剂,最少8剂,治愈28例,有效2例。认为本方有清热解毒,通腑泻热,行气活血,消痈散瘀的功效。(四川中医 ,1996;(7):26)

  例二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

  赵昌兰等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疱疹消退后,或留有色素斑痕,患处出现持续性刺痛等症状)。共治疗44例,全部治愈。最少服用9剂,最多26剂。认为本方能使热毒解而余邪去,经络通而气血畅,瘀阻开而疼痛止。(四川中医 ,1996;(12):49)

  例三  治疗肛瘘术后

  陈映标以本方加减治疗肛瘘术后患者,其中痛减者减乳没,出血者加田七,便结者加大黄、麻仁,小便不利者加小茴香、车前子。共治疗58例,15-18天疮面愈合,愈合情况良好。认为本方有托毒排脓生肌,凉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6):8)

  真人活命饮

  明。汪昂《医方集解》

  仙方活命饮中少赤芍一味。

  金银花三钱  陈皮白去  当归酒洗,钱半  防风七分  白芷  甘草节  贝母  天花粉  乳香一钱  没药二味为研候药熟下  皂角刺五分  穿山甲三大片,生蛤粉炒,去粉用

  用好酒煎。毒在上饱服,在下饥服。喜饮酒者多饮酒以行药势,忌酸物铁器。酸性收敛,凡药多忌铁。

  【主治】一切痈疽肿毒初起未消时者。

  此足阳明厥阴药也。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花粉消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乳香调气,托里护心,能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

  此药当服于未溃之先,未成者散,以成者溃,若已溃后不可服。

  【方论选萃】

  清·顾士澄《疡医大全》认为本方“其毒在背以皂角刺为君,加紫花地丁;其毒在胸加瓜蒌仁三钱;其毒在腹以白芷为君;其毒在四肢以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草、紫河车。每服用无灰酒十茶钟。如毒小各减半。用有嘴瓶装,厚低盖口,勿令气泄。煎至五钟,去渣,作三、五服,接连频服,渣再煎。此药宜无灰酒,不可用酸薄之酒,莫犯铁器。服后侧卧睡一觉,定有回生之意,神功浩大之至。

  五味消毒饮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金银花三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前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疔疮痈肿,红肿热痛,发热恶寒,舌红脉数者。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疗疖痈(广西中医药1985;(8):5)

  用本方治疗疖痈103例,痊愈97例,总有效率达98.06%。本方为临床常用有效名方,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善解热毒而消散,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之功,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诸药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临床上不仅用于外疡热毒之症,对内症属热毒者亦效。

  例二  预防和治疗烧伤感染(广西中医药1996;(3):40)

  韦东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15例,其中烧伤面积最大13%,最小2%,平均6%,无感染11例,感染4例。治愈14例,无效1例。最短用药7天,最长16天,平均11天。

  例三  治疗痤疮(吉林中医药 1998;(5):14)

  程德华用本方加味治疗痤疮86例,治愈46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认为银花清气分之热、解血中之毒,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紫地丁解除血热壅滞而消肿痛、攻毒散结而活血、利湿通水道;天葵子清热消肿散结。合用能清热解毒,祛湿热散瘀血。

  例四  治疗疖病(江苏中医1995;(1):25)

  陈全书运用本方加减治疗疖病20例,原方去天葵子,加红藤,热毒侵入营血加赤芍、丹皮,日一剂,水煎服。5-8天全部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例五  治疗颌面部蜂窝织炎(辽宁中医杂志 1994;(5):222)

  程伟用本方加味治疗颌面部蜂窝织炎,以原方加连翘、生石膏、薄荷、牛蒡、僵蚕、丹皮、升麻、皂角刺,共治疗45例,最少服用6剂,最多18剂,痊愈30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例六  治疗下肢丹毒(湖北中医杂志 1994;(5):6)

  吴培植以本方治疗下肢丹毒46例,红肿甚加紫草、 赤芍,口干、便秘加大黄,42例治愈,3例有效,1例无效,7天一疗程。认为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功效。

  连翘金贝煎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金银花  贝母土者更佳  蒲公英  夏枯草各三钱  红花八钱  连翘一两或五七钱

  用好酒二碗,煎一碗服,服后暖卧片时,火盛烦渴乳肿者加天花粉。若阳毒内热或在头顶之间者,用水煎亦可。

  【主治】

  阳分痈毒,或在脏腑肺膈胸乳之间者。此方用于上述病证,甚佳。可连服数服,无有不愈。

  会脓散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白芷  僵蚕炒  川山甲煨,各二钱  大黄四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为末以当归四钱,用酒水各一钟,煎一钟,去渣,量人强弱,或全用,或一半调服之。此药若嫌太多,则切片为饮。大黄生切煎服之尤妙。

  【主治】

  恶毒,便毒之初起者。

  【方论选萃】

  清·祁坤《外科大成》以上方去僵蚕、乳香、没药,加连翘二钱,蜈蚣大者七条,酒浸焙二次,蜂房一个重六七钱,酒浸,瓦焙六次。治肚痈、内痈,未溃自消,已溃者脓从便下。上为末,每服三到五钱,无灰酒调服。再多饮以助药力。如背疽加羌活,肋痈加柴胡,乳症加升麻。各随经络加引经药五七分,酒煎服药,尤佳。

  醒消丸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

  乳香  没药末各一两  麝香一钱五分  雄精五钱

  共研末,取黄米饭一两捣烂,入末再捣,为丸如萝卜子大,晒干忌烘,每服三钱,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酒醒痈消痛息。

  注:犀黄丸。上方去雄精,加犀牛黄三分。

  如前法,取黄米饭一两为丸,凡患乳岩、瘰疬、痰核、横痃、流注、肺痈、小肠痈等毒,每服三钱,热陈酒送服。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

  【主治】

  乳岩、瘰疬、痰核、横痃、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

  此方为临床常用名方。其主治诸症,多由火郁、痰瘀、热毒壅滞而成。方中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麝香芳香开窍、通经络、行气滞、散瘀血、消痈疽肿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诸药寒凉碍胃;以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内补黄芪汤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黄芪炙  麦冬各一两  人参  熟地  茯苓  甘草炙,各七分  白芍药  当归  川芎  远志  官桂各五分

  用一两姜、枣水煎服。

  【主治】

  痈毒内蕴,毒不起化及溃后诸虚选见。

  【方论选萃】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曰:内补黄芪汤,治溃疡口干。此方以十全大补汤内去白术,加远志、麦门冬。去白术者避其燥能伤津也。加远志、麦门冬者,以生血生津也。如痈者,加乳香、没药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消硬也。以上凡痈疽溃后诸虚者,当随证酌用之。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本方治痈疽发背,诸疮已破后,虚弱无力,体倦懒音,精神短少,饮食无味,自汗口干,脉涩不睡,并效。

  明·周文秉《外科集验方》曰:治诸疮肿发背已破后虚弱无力,体倦懒言语,食无味,少睡脉涩,自汗口干并宜服之。

  附:晋·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中所载内补黄芪汤的方药如下:

  黄芪二两  茯苓  桂心  人参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甘草炙,六分  生姜四两  远志去心,二两  当归二两  五味子四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主治】

  发痈疽,日中溃脓去多,里有虚热。

  【近代验证】

  治疗皮肤久溃不愈

  张梅用本方加清热解毒药治疗皮肤久溃不愈16例,收口最少4天,最多15天,服药最少3剂,最多10剂。认为本方具有气血双补,阴阳并调的作用,佐以清热解毒之品,共使腐去肌生而痊愈。(甘肃中医1995;(3):15)

  透脓散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生黄芪四钱  穿山甲炒末,一钱  川芎三钱  当归二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

  上五味,水三盅,煎一盅。疮在上,先饮酒一杯,后服药;疮在下,先服药,后饮酒一杯。

  【主治】

  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宜服之,即破。

  【方论选萃】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曰:此方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溃破毒出。

  附方一

  心悟透脓散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六

  黄芪四钱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钱  金银花  当归各五分

  上药八味,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

  托毒透脓,痈毒内已成脓,不穿溃者,服之即破。

  附方二

  代刀散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

  皂角刺  绵黄芪各一两,炒  生甘草  乳香各末,各五钱

  每服三钱,酒服立溃。

  【主治】

  痈疖已成脓未溃者。服之立穿一切外症。

  【方论选萃】

  清·马培之:代刀散去顽肉,亦可代开刀。

  消瘰丸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四

  元参蒸  牡蛎煅,醋研  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上药3味,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开水下,日二服。

  【主治】

  清热滋阴,化痰散结。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瘰疬。

  【方论选萃】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上方,另加入生黄芪四两,三棱、莪术各二两,朱血竭、生明乳香、没药各一两,龙胆草一两,牡蛎十两。

  上十味,共为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用海带15克洗净切丝,煎汤送下,日再服。方中重用牡蛎、海带以消痰软坚,为治瘰疬的主药。恐脾胃弱者,久服有碍,故用黄芪、三棱、莪术以开胃健脾,使脾胃强壮,自能运化药力,以达病所。且此证之根在于肝胆,而三棱、莪术善理肝胆之郁;此证既成,坚如铁石,三棱、莪术善开至坚之结。又佐以朱血竭、生明乳香、没药以通气活血,使气血毫无滞碍,瘰疬自易消散也。而犹恐少阳之火盛,加胆草直入肝胆以泻之;元参、贝母清肃肺金以镇之。总观此方,实即《医学心悟》消瘰丸改进加味而成。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疗淋巴结核(江苏中医 1987;(2):16)

  周廖笤以本方治疗淋巴结核30例,加生地、瓜蒌皮、太子参以加强滋阴化痰散结,其中颈淋巴结结核26例,颌下淋巴结结核3例,股淋巴结结核1例。结果治愈20例,总有效率93.44%,认为本方既能清热化痰凉血,软坚散结,且能补益气阴,使扶正而不留邪。

  例二  治疗甲亢(福建中医药1983;(2):57)

  刘华书以本方加夏枯草、代赭石、柴胡、甘草治疗甲亢,疗效满意。认为本方有调气清火,化痰软坚,镇肝潜阳之功。

  六神丸

  《雷允上诵芬堂方》

  珍珠粉  犀牛黄  麝香各4.5克  雄黄  蟾酥  冰片各3克

  上药六味,各研细末,用酒化蟾酥,与前药末调匀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衣。每服5-10丸,每日2-3次,亦可外用。

  【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适用于咽喉肿痛或溃疡,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痈疽,疔疮。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疗寻常疣(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8;(3):31)

  以本方治疗寻常疣共32例,常规消毒后用刀刮去疣表面角质层,六神丸研碎外用,1周后取下,治愈30例,无效2例。

  例二  治疗扁平疣(陕西中医 1994;(2):78)

  侯宪坤以本方治疗扁平疣22例,取药丸20例,碾碎醋调敷,7天1疗程,痊愈16例,显效4例,好转1例,2周左右痊愈。认为外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通络止痛,杀虫等功效。

  例三  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时珍国药研究1995;(4):29)

  宫儒清等以本方治疗阑尾周围脓肿47例,根据肿块大小选无菌纱布两层,六神丸90粒温水调至糊状,摊于纱布间,敷于患处,每日两次,每次3小时,不超过6天。47例中肿块疼痛消失,血常规正常43例,有轻度压痛3例,转手术治疗1例。认为本方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上收效甚捷

  例四  治疗晚期肿瘤并发带状疱疹

  邢晓波等用六神丸研末治疗晚期肿瘤并发带状疱疹26例,食醋调敷患处,日3次,均有效,疼痛平均缓解时间3天,平均痊愈8.5天。认为本方功效清热解毒,醋活血透肌,使病人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明显缩短。(山东中医杂志1998;(3):110)

  例五  治疗带状疱疹(山东中医杂志1995;(2):78)

  曹金波等用六神丸研末治疗晚期肿瘤并发带状疱疹40例,食醋调敷患处,痊愈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平均用药1.5天,疼痛缓解时间最快1天,最慢3天。取其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外用皮损处,收效甚捷。

  蟾酥丸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蟾酥酒化,二钱  轻粉  铜绿  枯矾  寒水石煅  胆矾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一钱  朱砂三钱  雄黄二钱  蜗牛二十一个

  以上各为末,称准,先将蜗牛研烂,再用蟾酥和研调粘,方入各药,共捣极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用葱白五寸,患者自嚼烂,包药在内,用无灰酒一茶钟送下,被盖如人行五、六里,出汗为效,甚者再进一服。

  【主治】

  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疽。一切恶疮、歹疮,不痛或麻木,或呕吐,病重者必多昏愦,此药服之,不起发者即发,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昏愦者即苏,呕吐者即解,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真有回生之功,乃恶症中至宝丹也。

  【方论选萃】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曰:蟾酥丸治诸疔毒,初起恶疮皆可逐,外用化腐又消坚,内服驱毒发汗速。服用时将药丸裹入葱泥内,用无灰酒热一茶钟送下,被盖如人行五、六里,出汗为度,甚者再进一服。如外用则搓条作饼,随让用之。

  清·祁坤《外科大成》曰:以蟾酥丸治牙痛,以棉裹一粒,咬痛牙上,其痛立止。甚者用真蟾酥麦粒大咬之,更验。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谓此方:小疖初起,服即全消。白疽忌用。

  方中蟾酥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主治痈疽疔疮、一切恶疮。寒水石、蜗牛清热解毒,消肿软坚。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麝香芳香走窜、开通经络,并消炎解毒。朱砂、雄黄解毒辟秽、化痰化瘀。胆矾解毒消肿,枯矾燥湿化瘀,轻粉以毒攻毒、杀菌治疮,铜绿化毒消肿、杀虫疗恶疮。配成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定痛之功。

  (一)阴证诸方

  阳和汤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黄一两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炒、研,二钱  肉桂一钱  生甘草一钱  炮姜炭五分  不用引

  【主治】

  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结核,石疽,贴骨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之症。

  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得麻黄不凝滞,神用在此。

  【方论选萃】

  清·马培之《马评外科全生集》指出:“此方治阴疽,无出其右,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麻黄未溃可用,已溃者,断不可重开腠理。”

  清·邹岳曰:此方治便毒,鱼口。若无痛无热,不可攻下,宜内服阳和汤多剂为妙

  本方为治外疡阴证名方,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主药。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辅药。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霿四散,故以阳和汤名之。

  【近代验证】

  例一  以本方治疗骨结核60例,服药5个月,治愈19例,好转8例,改善33例。(黑龙江中医药 1989;(3):59)

  例二  治疗TAO(福建中医药 1988;(2):18)

  以本方治疗TAO25例,结果治愈14例,进步7例。

  例三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新中医 1997;(2):18)

  董振龙等运用本方随症化裁治疗乳腺囊性增生62例,结果痊愈38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7%。认为本方能使痰渐化,瘀自消,血海充,胞宫旺,经血调匀,乳癖自消。

  例四  治疗骨肿瘤(山东中医杂志 1998;(2):62)

  郑翠娥等以本方加味治疗骨肿瘤40例,疼痛消失26例,明显减轻10例,无效4  例,23例服药期间原有病灶未见扩大和转移。认为本方有扶正祛邪的功效。扶正以温阳补血为主,祛邪以化痰痛络,解毒化瘀为主。

  例五  治疗慢性骨髓炎(广西中医药 1994;(3):19)

  李志羽等以本方加减治疗慢性骨髓炎39例,外敷金黄膏,八二丹,死骨形成则摘除。治愈25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疗程最短27天,最长13月。认为熟地补营血,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麻黄开腠理,炮姜、肉桂解寒凝,全方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小金丹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

  白胶香  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各制末,各一两五钱  没药  归身  乳香各净末,各七钱三分  墨炭一钱二分

  以糯米一两二钱,为原糊和入诸末,捣干,捶,为丸如芡实大。以一料,均为二百五十丸,晒干忌烘。固藏,临用取一丸,布包放平向上,隔布敲细入杯中,取好酒几匙浸药,用小杯合盖,约浸一、二小时,以银物加研,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如流注初起,及一应乳岩、瘰疬、痰核、横痃初起,服消即止。幼孩不能服煎剂及丸者,服之甚妙。如流注等症,成功将溃,溃久者,当以十丸作五日,早晚服,服则以杜流走,患不增出。但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

  【主治】

  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具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本方为临床治疗阴疽之名方。方中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白胶香调和气血、消散痈肿;地龙、当归活血通络;木鳖祛痰毒、消结肿;麝香走窜通络、散结开壅;墨炭消肿化痰而解毒;草乌散寒逐阴而止痛。诸药合用共成温通活血、消肿散结之剂。

  【近代验证】

  有人以本方治疗慢性复发性腮腺炎30例,经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达86.7%。

  二  外用膏 、丹、散剂

  如意金黄散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黄柏色重者  大黄  姜黄  白芷各五斤  紫厚朴  陈皮  甘草  苍术  天南星各二斤

  以上共为咀片,晒极干燥,用大驴磨连磨三次,方用密绢罗厨筛出,磁坛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汤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 附骨痈疽 、鹤膝风等病,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患,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症,俱用大兰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具此诸引,理取寒热温凉制之。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洞窥病势,使引为当也。

  现多用凡士林、如意金黄散4:1调匀成膏涂敷。

  【主治】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方论选萃】

  明·陈实功: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如意金黄散可敷之。用公猪胆汁调稠敷患上,油纸盖托勿动,待其自脱,脱后色红再敷之,以色白为度。

  清·吴谦:如意金黄敷阳毒,止痛消肿实良方。如意金黄散……凡一切诸般顽恶热疮,无不应效,诚疮科之要药也。

  清·顾士澄:程山龄曰:“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外敷金黄如意散……。”

  清·高秉钧:天疱疮者,形如水疱,皮薄而泽,或生于头面,或生于遍身。由天行少阳相火为病,故名天泡。为风热客于皮肤间,外不得泄,沸热血液,结而成泡。宜清热凉血,热解则愈……如外多毒水,以金黄散敷之。

  张觉人:如意金黄散为中医外科上的一个重要成方,功能清热、解毒、消炎、定痛,乃外科医师药囊中不可或少的有效良方。同清凉膏(以新石灰水同麻油混和,如打蛋膏样,拌成糊状流质,即为清凉膏,为烫火伤之有效方)调成滋膏,可敷一切属阳的外科疮疡,极有疗效,他如脓疮、秃疮等症,尤有特殊作用。

  【近代验证】

  例一  朱仁康治丹毒、疖肿(选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王某某,女性,25岁,左侧面部红肿热痛三天,境界清晰,如掌心大小,局部触之疼痛。体温37.5℃,白细胞14600/mm3,中性86%,脉滑带数,舌质红,苔薄白。中医诊断:抱头火丹。西医诊断:颜面丹毒。证属:风热外受,化火化毒。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予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二剂内服,外用金黄散蜂蜜水调敷。治疗后二天复诊,面部红肿大部已消退,局部略有麻木感,守方再用二天而愈。

  王某某,男性,24岁,头皮出现小脓疱,此愈彼起反复发作已一年多。检查:头皮上可见针头大的小白脓疱,几乎布满全头,部分周围有红晕。脉弦滑,苔薄黄。中医诊断:发际疮。西医诊断:慢性毛囊炎。证属:湿热上蒸,化火化毒。治则:清热燥湿,和营解毒。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外用金黄散18克,雄黄6克,麻油调敷。结果:上法连用十五天,头皮上已基本不起脓疱,中药续服十剂,痊愈。

  朱氏认为,疖肿未破或毛囊炎,外治都可以用金黄散以蜂蜜调成糊状(以涂敷后不下流为度),逐个挑破涂上,勿涂成一片。一般涂药后可以部分消退或不再扩大。已化脓的,亦可促进自然排脓,脓出退。朱氏还认为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蜜水或茶水调敷可治痈肿、丹毒、带状疱疹、脓疱疮。

  例二  夏少农用引血归经法治血肿案(选自《中医外科心得》)

  吕某某,女,30岁,因铁板碰及头顶,头部突起肿块,按之绵软,边缘可触及头骨,局部有胀痛感,经中西医治疗半年,血肿未消,由外地来沪治疗。经用家传治法内服黄芪30克 丹皮12克 当归12克 赤白芍各12克青葱管二根。外敷金黄散,醋调。治疗三周血肿消退,愉快返乡。

  夏氏认为金黄散为外科之常用药,有清热消肿、活血散瘀之功,借醋调敷,不仅能助药力之透入,且具酸以收敛,敛极散之之力。家传治法,历代相袭,愈人颇多。

  例三  孙启明《如意金黄散简介》(选自《江苏中医》1959;(3):27)

  如意金黄散由下列药物按比例组成:天花粉25% 黄柏12.5% 大黄12.5% 姜黄12.5% 白芷12.5% 厚朴5% 生甘草5% 陈皮5% 苍术5% 南星5%。上药分别研极细后,各称取净末,再行混合研匀,瓷瓶收贮,密封,勿令洩气。此散不宜久贮,因方中有很多芳香性药物,久贮后,易挥发掉,减低疗效,故合成此散时,应尽量少些,用完后再合,以保证疗效。故笔者将各组成药品在全方中的绝对重量换算成相对重量,可按此比重配合使用。如按原方中重量,剂量太大,一时不能用完,影响疗效。

  笔者认为本散为治疗阳性外科疾患有效的外用方剂,按照“热者寒之”,“以寒胜热”的思想指导,其主要适应症为具有局部赤红、漫肿、亢热、疼痛的征侯群的急性炎症,特别对炎症周围组织的充血性水肿有良好的效果。其治疗阳性外科疾患,具有双重的机理,(1)药物的消炎、退肿、清热、止痛的药理作用。(2)具有吸收局部过高热度的冷敷的物理作用。而对阴性外科疾患应该遵守“寒者温之”的原则,本散绝对禁忌。

  例四  禤国维《如意金黄散的临床应用(附68例临床观察)》(选自《新中医》1985;(12):27)

  禤氏用如意金黄散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丹毒15例,乳痈20例,颈痈6例,臀痈4例,有头疽(痈)10例,手足疔疮13例,均在5-20天内症消肿退,或潰后愈合而愈。其中以初起的效果最好,且治疗时间短。

  例五  郭景玲等《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术后刀口硬结》(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95;(8):353)

  笔者用如意金黄散醋或蛋清调成糊状,局部消毒后把药敷于手术刀口硬结上,厚约0.5cm,以薄塑料纸覆盖后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治疗70例病人,10天为1疗程,结果:56例痊愈,10例显效,4例好转。认为术后刀口硬结,其局部表现为红肿、疼痛、硬结,类似“阳疮肿疡”范畴,如意金黄散功擅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故移治术后刀口肿痛硬结取效甚捷。

  例六  石斐《如意金黄散加猪胆汁外敷治疗重度褥疮27例》(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95;(5):210)

  笔者取如意金黄散10克,猪胆汁100ml配制成金黄散胆汁糊剂。对疮面清除坏死组织、消毒后,用此糊涂于疮面约0.4cm厚,表面以消毒纱布覆盖,开始每天换药2次,疮面缩小,分泌物减少后改为每天换药1次。用此方法治疗重度褥疮27例,结果均痊愈。其中最短治疗时间18天,最长治疗时间42天,平均27天。笔者认为猪胆汁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加用后能很快行成一层药膜,封闭疮面,使外来细菌不能进入,并能保持局部湿润,减少疮面刺激性,使潰疡痊愈。

  例七  周爱萍《金黄散治疗会阴切口硬结164例》(选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53)

  笔者用食醋调金黄散呈糊状,涂置凡士林纱布上,敷于患处,6-12小时更换1次,敷5-7天为1疗程,1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痊愈92例(疼痛消失,硬结消失,留有疤痕);有效72例(疼痛明显减轻,硬结软化缩小)。认为会阴侧切口硬结是一种炎性反应,自行吸收缓慢。中医认为此乃湿热瘀结,痰瘀血水同源所致痰核。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黄含蒽醌衍生物,黄柏含小檗碱等多种生物碱,二者均有较强的抗菌抑菌作用,并能减少创面液体渗出及促进渗出吸收;厚朴主要成份为β-桉叶酸及厚朴粉,有一定抑菌作用,能缓解肌肉僵直;甘草含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抗过敏作用。故金黄散有促进硬结软化,炎症消退作用,在治疗会阴侧切缝合口硬结方面疗效肯定。

  例八  肖洲南《金黄散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6例》(选自《辽宁中医杂志》1996;(6):266)

  本组96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人中伴有前列腺增大10例,早泄16例,阳萎20例,射精后疼痛6例,血精3例。病程都在2月以上。治疗方法:将前列腺治疗仪温度预热在39-43℃之间,探头套上乳胶套,用棉签取适量金黄膏涂于探头上部及顶凹部,病员取侧卧位,将探头从肛门缓慢插入7-8cm,每日治疗1次,每次20分钟,12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71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4例。笔者认为,血瘀与湿热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所以清热除湿,活血散瘀为主是该病的治疗原则,金黄散有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之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苍术、甘草有较强的抑菌抗炎作用,甘草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其提取物有雌性激素样作用,大黄、姜黄还有抗肿瘤和改善微循环,白芷、南星有较强的解痉、镇痛作用。

  例九  方继立等《加减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50例》(选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52)

  药物组成:大黄50克  天花粉100克  冰片20克  黄柏50克  生南星20克  乳香20克  没药20克  姜黄50克  朴硝50克  芙蓉叶50克  雄黄30克

  共研细末,加饴糖调成厚糊状,摊于油纸上厚约3-5mm,周径略大于肿块,敷贴于肿块上或疼痛处,每日更换1次,敷药期间停用一切止痛剂。结果:显效38例(敷药1-2次疼痛完全消失),有效11例(敷药2-4次疼痛明显减轻),无效1例(敷药4次以上疼痛未见减轻)。笔者认为晚期肝癌患者疼痛多由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热毒壅盛而致,属阳症、热症,故用之有效。部分患者敷药后肿块有缩小趋势,提示本方除有止痛作用外还有减轻肝包膜下出血和抑制癌细胞增殖,减轻癌灶感染坏死的功效。

  例十  徐百春《加味金黄散外敷治疗抗肿瘤化疗药外渗性损伤73例》(选自《中医外治杂志》1996;(4):29)

  笔者用金黄散加地龙、没药治疗抗肿瘤化疗药外渗性损伤73例,结果:显效53例,平均红肿消退时间4.6天,有效14例,平均红肿消退时间6.3天,无效6例,无恶化病例,总有效率91.8%,全组中使用止痛药5例。具体用法:先仃输液,并回吸收外渗药液,严重者予冰袋间歇冷敷1-2小时,金黄散茶水或蜂蜜调糊外敷,每日换药1次,至红肿消退。笔者认为,化疗药大都有局部毒性,刺激性大,一旦外渗可导致严重的皮肤组织损害,有人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特点:红肿消退缓慢,疼痛剧烈,经久不止,局部硬变和静脉闭塞等后遗症多。根据中医审证求因理论,化疗药离经后即成瘀生湿化热,导致肌肤湿热蕴积,血脉瘀滞,而血瘀贯穿疾病始终。金黄散清热除湿力强而散瘀止痛力稍逊,加用地龙、没药旨意加强散瘀通脉,消肿定痛之力,地龙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抗血栓形成作用,有利于外渗药物回吸收及静脉再通,还有一种含氮物质,有抗组胺作用,能减轻皮损的变态反应,没药配地龙活血止痛作用更强。

  例十一  赵洪武等《如意金黄散黑膏药制备工艺改进及临床疗效观察》(选自《中成药》1995;17(8):4)

  采用低温醇渗漉法提取药料,引入复方高分子基质和渗透剂氮酮,对传统如意金黄散黑膏药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改进,结果在黑膏药中加入3%氮酮以后能明显提高小檗碱的透皮吸收量,与传统的如意金黄散黑膏药进行比较,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渗漉法黑膏药组治疗352例,传统法黑膏药组治疗138例疖、痈,改进后的黑膏药总有效率与总治愈率优于传统黑膏药,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药理实验证明:如意金黄散黑膏药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从而使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得以清除,使炎症及感染得以迅速缓解。

  例十二  王建新等《如意金黄散巴布剂透皮吸收研究》(选自《中成药》1998;20(7):3)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研究了如意金黄散及其剂改新制剂如意金黄散巴布剂中小檗硷的透皮吸收特性,HPLD法检测透过的小檗硷,结果表明:散剂改为巴布剂后能显著提高其透皮吸收效果,如意金黄巴布剂透皮吸收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其由姜黄、黄柏等药组成,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对疮疡肿痛,跌打损伤等症具有显著而确切的疗效。制成巴布剂后具有药物容量高,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等优点。

  例十三  周聪和等《金黄散外用抗感染实验研究》(选自《中成药》1990;12(9):45)

  金黄散具有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功效。通过研究认为其作用机理在于: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等外来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较抗生素弱。实验证明:外敷金黄散可抑制复制的大鼠炎性肉芽囊增生,控制炎症范围,减少肉芽囊炎症灶的坏死面积。能使炎性渗出液显著减少。实验还表明:其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能增强其吞噬能力。

  回阳玉龙膏

  元代·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草乌三两重,炒  南星一两重,煨  军姜二两重,煨  白芷一两重,不见火  赤芍药一两重,炒  肉桂半两重,不见火

  用热酒调涂。

  现多用本膏与凡士林以2:8调成油膏外敷,名回阳玉龙油膏

  【主治】阴发背、冷流注、鼓椎风、久损痛、冷痹、风湿、诸脚气冷肿无红赤者、冷痛不肿者,足顽麻、妇人冷血风,诸阴证之第一药也,。

  【方论选萃】

  明·汪机:治痈肿,坚硬不痛,肉色不变,久而不潰,或潰而不敛,或筋挛骨痛,及一切冷症。

  明·申拱辰:盖此药性温热,故治诸阴,第一妙方也。……况此方内有军姜、肉桂足以御寒,能生血热血;草乌、南星能破恶除坚,祛风化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赤芍、白芷能散滞血,止痛生肌;加酒行药性,虽有十分冷症,未有不愈,正如发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冷症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有知痛者多附于骨,痛久则侵入骨髓,非寻常药能及矣。惟有此方祛阴毒,回阳气,住骨中痛,如神。

  明·陈实功:回阳玉龙膏,治背痈阴病,不高肿,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及寒湿流注,鼓风久损、冷痛痹风、诸湿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但无皮红肌热者,一概用之,俱有功效。此药有军姜、肉桂,热血生血,既生既热,恐不能散为害,故有草乌、南星可以破恶气,祛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回阳气。又有赤芍、白芷,是以散滞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药性,功通气血,虽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诚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其有痛苦,又多附骨之痛,设若不除,则寒根透髓,寻常之药固莫能及矣。

  明·张介宾:治阴疽发背、寒邪流注、风湿冷痹、诸脚气冷痛无红赤者及跌扑所伤为敷凉药或人元气虚寒,肿不消散或不潰敛及痈肿坚硬,肉色不变,久而不潰,潰而不敛,或鼓雄风,筋挛骨痛一切阴寒冷证。

  清·吴谦:回阳玉龙阴毒证,不热不疼不肿高。

  清·钱文彦:专敷跌打损伤,气虚寒冷。……葱汤调搽,热酒亦可。

  【近代验证】

  例一  李俊民《回阳玉龙膏治疗寒湿流注》(选自《中医函授通讯》1988;(4):38)

  笔者用回阳玉龙膏布袋盛装,摊匀围敷患处,绷带固定,热酒浇透,俟布袋干后再浇凉酒,24小时内观察疗效。治疗多例寒湿流注均愈,无任何副作用。典型病例:陈××,男性,12岁,1982年7月14日初诊。患者7月7日突然右膝关节曲不能伸,疼痛剧烈,脚不能着地,血液化验、X线摄片均为阴性。检查:患腿轻拉时疼痛难忍,表皮无红肿、热痛等证侯,面色苍白,身体消瘦,小便清长,纳谷不香,脉沉细,苔薄白。系风寒湿侵袭肢节、经络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疏风祛湿,方用回阳玉龙膏。7月17日复诊,诸症已除,行动如初,食欲不佳,予保和丸内服而收功。随访六年无复发。

  红升丹

  清·吴谦《医宗金鉴》

  朱砂五钱  雄黄五钱  水银一两  火硝四两  白矾一两  皂矾六钱

  先将二矾、火硝研碎,入大铜杓内,加火硝一小杯炖化,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汞、朱、雄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再入硝矾末研匀。先将阳城罐用纸筋泥搪一指厚,阴干,常轻轻扑之,不使生裂纹,搪泥罐子泥亦可用。如有裂纹,以罐子泥补之,极干再晒。无裂纹方入前药在内,罐口以铁油盏盖定,加铁梁盏,上下用铁攀铁丝扎紧,用棉纸然条蘸蜜,周围塞罐口缝间,外用熟石膏细末,醋调封固。盏上加炭火二块,使盏热罐口封固易干也。用大钉三根钉地下,将罐子放钉上,罐底下置坚大炭火一块,外砌百眼炉,升三炷香。第一炷香用底火,如火大则汞先飞上;二炷香用大半罐火,以笔蘸水擦盏;第三炷香火平罐口,用扇煽之,频频擦盏,勿令干,干则汞先飞上。三香完,去火冷定开看,方气足,盏上约有六、七钱,刮下研极细,磁罐盛用。再预以盐卤汁调罐子稀泥,用笔蘸泥水扫罐口周围,勿令泄气。盖恐有绿烟起汞走也,绿烟一起即无用矣。

  升丹药性猛烈,一般使用时均应加赋形药(煅石膏)配制,对发起生于头面部的疮疡,应以慎用,如系背及胸腹诸处之疮,潰烂较大者,亦须慎用,以防中毒。

  【主治】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

  【方论选萃】

  清·吴谦:乳发如痈胃火成,男女皆生赤肿疼,潰久不敛方成漏,只为脓清肌不生。若久不收口,外寒侵袭,失于调养,时流清水者,即成乳漏。外用红升丹作捻,以去腐生肌。

  清·顾士澄:红升丹小毒,用骨簪挑药上疮口上。如痈疽口面大者,用小筛罗挑药于内,以手轻轻弹之匀匀,俱要上到。如有管可用烂饭和红升丹捻成细条阴干,量疮深浅取用插入疮管内,以膏贴之,其管自化。红升丹不独提脓,且能生肌。如疮毒淌水者用之,次日即转稠脓。此丹功效,用之一面提脓,一面长肉,肌肉长平仍以此丹上之,即可结疤收口,首尾并用,所以为神也。一法:毒以提尽,将收口时,用红升丹加珍珠散各等份乳匀,名曰半提丹,用之收功甚速。

  清·邹岳:红升丹,专治一切疮毒,潰后拔毒生肌。

  【近代验证】

  例一  李文杰《我对红升丹的疗效和使用范围的认识》(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3):36)

  李氏认为(1)红升丹的拔毒祛腐之力强于生肌长肉之功,所以在临床上应用于一切潰疡的肉芽不红活,与分泌物多的慢性病例,在肉芽新鲜分泌物少的情况下,即停止使用及肉薄处禁用等,因为它有轻度腐蚀作用。(2)就是急性炎症已潰而创口焮肿灼痛者,在疮口中还是可以使用红升丹,因为焮肿灼痛,都是毒气未出的缘故,红升丹是拔毒祛腐要药,只要在外面再用退肿止痛的药膏涂敷,就可以收到同样的疗效。(3)红升丹的药效不可能一直用至收口,可另备生肌收口药粉,在红升丹为主的方剂中,可配合几种红升丹含量不等的药方灵活运用,换药每日一次或二次。(4)红升丹是治一切潰疡的要药,药性强大,运用得当,疗效显著,此丹越陈越好,必须研得极细,避免不良反应。

  例二  荘松峰《我对红升丹的认识》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9):42)

  荘氏认为(1)红升丹在祖国医学外科中有灵药、大药之称,但次丹虽好,配量制炼甚难。(2)此丹在疮面分泌物多、肉芽不红活、有腐肉不脱者,多撒一点,就可以祛腐,使肉芽红活新鲜,减少分泌物。反之新肉如珠,肉芽红活,分泌物少者,只可微微略用少许,自能达到长肉生肌之目的,只要是红升丹的适应症,一直用到收口也是可以的。(3)换药时间:疮面黯污不鲜,分泌物过多,有腐肉不脱者,必须一日换药一次。新肉如珠,红活新鲜,分泌物少或没有,可以隔一、二日换药一次。

  例三  金伯恭《红升丁的提吊价值》(选自《江苏中医》1961;(11):20)

  用一斤纯红升丹和二到三两糯米粉加水捏透,搓成二、三寸长的小丁风干,插进疮口则十分容易,口大的可多插,丁在疮内正好利用渗出液还原成好多倍的红升药浆,将全疮充彻膨胀,拔毒功能无微不至。适用于淋巴结核,三寸以内的骨结核和骨髓炎,三寸以内的各种瘘管,面疔和指疔等。因其溶化过程有三、四天药力,脓水少的,可三天换一次药,且红升性格平和,上药期间并不太痛。红升丹依其解毒力,提吊及消散均可,制成丁后,更易插入疮口。

  例四  庞秉均《应用中药“红升丹”治疗慢性不愈合创口及淋巴结结核潰疡的经验》(选自《中华外科杂志》1957;(12):999)

  笔者用红升丹治疗手术后化脓创口及淋巴结结核破潰后的潰疡共42例,其中化脓后久治不愈的创口23例,结核性潰疡19例。结果:治愈40例,好转2例,其中创口不愈合达一百天之久的有九个患者,经用红升丹数次或十数次即痊愈。笔者认为,红升丹对于不良肉芽组织有腐蚀作用,可使异物(如线头等)早日脱出,此外尚可促进创口愈合。本文红升丹组方:梅片5分、真珠3口、麝香2厘、炉甘石3钱、红升丹5分,共为细末,如用后创口疼痛明显可微减梅片之剂量。

  例五  刘庆思《红升丹治疗瘘管58例临床观察》(选自《新中医》1986;(8):32)

  本组58例瘘管中,颈项部15例(瘰疬10例、脓肿术后5例),躯干部26例(乳痈术后7例、阑尾炎术后伤口感染11例、臀部脓肿术后5例、肾、输尿管术后3例),四肢17例(骨髓炎12例、脓肿切开5例)。用法:(1)清洁创口。(2)创面浅的把粉末直接撒在创面上,瘘管则用药线插入瘘管底部,若创口较深时,将药线插入创口深部,不宜插到底,并在创口外留0.5厘米,(3)创口用金黄膏外敷,(4)外口小,用棉球将药线分开,以扩大外口,(5)创口肉芽组织红润后,改用九华膏或生肌玉红膏。经治疗58例痊愈,疗程在一月者44例,二月者14例。根据腐肉不去,新肉难生的道理,临床观察,对疮口坚硬,肉黯紫黑者,用丹药治疗可使创口红活,加速愈合。实践证明丹药治疗痈、疽、疔、窦道等确实有提脓拔毒、祛腐生肌的作用。每次换药时发现药线表面均附着一层坏死组织并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流出,说明其有祛腐化管功效。红升丹主要成份是氧化汞,故不宜内服,孕妇尤忌,即使外用,也可吸收,故一次大剂量或久用要防止中毒,本品腐蚀性强,面部、粘膜处慎用,汞过敏者禁用。

  例六  胡劲倍等《升丹外治“局封”性潰疡20例》(选自《中医外治杂志》1998;7(4):37)

  “局封”性潰疡(笔者暂冠其名)是一种体表某部位因注射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为主的药液后皮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层发生局限性潰烂并导致久不收口的病证。笔者采取先重后轻的原则(因大部分病例的潰疡接近血管及肌肉组织而不宜用纯升丹),将升丹与煅石膏按不同比例配成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九一丹,并按以上顺序外用,一般每种升丹只用1-3次,换药不宜太勤,一般3天更换1次,潰疡周围皮肤应盖敷生肌类油膏,以缓药性,畅引流,换药时潰口会有黄色苔藓样物流出,俗称“脱壳”,是药性所致正常现象,如见潰疡基底红肉隐隐且紧密,稍揩即有渗血是收口的前兆。用此法治疗20例,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15天,最长42天,平均24天。笔者认为升丹乃中医外科的外用峻药,具有重则以拔毒祛腐为主,轻者以活血生肌为主,并有化阴为阳之功,对某些经久不愈的阴证潰疡屡奏奇效。

  附方一

  白降丹

  清·吴谦《医宗金鉴》

  朱砂二钱  雄黄二钱  水银一两  硼砂五钱  火硝一两五钱  食盐一两五钱  白矾一两五钱  皂矾一两五钱

  先将朱、雄、硼三味研细,入盐、矾、硝、皂、水银共研匀,以水银不见星为度。用阳城罐一个,放微炭火上,徐徐起药入罐化尽,微火逼令干取起。如火大太干则汞走,如不干则药倒下无用,其难处在此。再用一阳城罐合上,用棉纸截半寸宽,将罐子泥、草鞋灰、光粉三样研细,以盐滴卤汁调极湿,一层泥一层纸,糊合口四、五重,及糊有药罐上二、三重。地下挖一小潭,用饭碗盛水放潭底。将无药罐放于碗内,以瓦挨潭口四边齐地,恐炭灰落碗内也。有药罐上以生炭火盖之,不可有空处。约三炷香,去火冷定开看,约有一两外药矣。炼时罐上如有绿烟起,急用笔蘸罐子盐泥固之。

  【主治】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少许。疮大者用五、六厘,疮小者用一、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诚夺命之灵丹也。

  现代还用于治疗赘疣、疮疡日久成管,粉瘤、瘰疬潰破等。

  【禁忌】本药腐蚀性较大,点毒甚痛,初生小儿、面部及关节部位不宜多用;口腔、耳中、眼边、心窝、腰眼等处,均不宜使用;禁止内服。

  【方论选萃】

  清·顾士澄:白降丹,凡痈疽无名大毒每用少许,疮大者用六、七厘,小者用一、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泡消散。成脓者腐肉即脱,拔脓消肿,诚乃夺命金丹也。降药之神不假刀砭,一伏时便见功效,胜于刀针之险多矣。

  清·邹岳:白降丹,专治一切疮毒,开口去腐要药。瘰疬,总以内消为贵,不得已再用吊法。吊法用白降丹点核头上盖膏,次日起膏,即有一孔。用活沙牛研降丹为丸绿豆大,纳入烂口,盖膏三日后方起,膏内中核子如已降脱落,再用浮海散收口。

  【近代验证】

  例一  夏少农用白降丹治外科病(选自《中医外科心得》)

  白降丹是汞剂,它的作用主要是腐蚀不良组织,去除腐肉。家传有其独特用法。(1)治疗流火:流火是一种经常反复发的顽固病,一般很难根治。使用方法是用毛笔将白降丹细粉均匀掺于布膏上,以不见药肉为止,然后将膏药在火上烘热,再将白降丹和入药肉内,以不见药粉为止,然后将膏药贴于流火最红肿疼痛的部位。第一天皮肤上有疼痛感,第二天痛即缓解。一般三天撕去膏药,皮肤上出现脓疱,如脓疱少而小,可用同样方法换膏药一张再贴三天,然后将脓疱剪破,换用九一丹、桃花散、或二八丹,外贴薄纸膏药或红油膏纱布,一天换一次,其目的是拔毒。待脓腐清净以后,即改用生肌散,或掺金花散,外贴薄纸膏药或敷三石散膏、白玉膏等。一般约十天左右,脓疱处浅表潰疡收口,才算治疗结束。多数病例能除根,至少可以达到少发或轻发。如以后再发仍可使用本法。(2)平除胬肉:是平除潰疡部生长的胬肉,促使潰疡处收口。用法是将少许白降丹粉掺于胬肉上,外盖薄纸膏药,每二天换一次,一般1-2次就腐平胬肉,再改用收口药。(3)腐蚀皮脂嚢肿(脂瘤):方法是先将脂瘤(嚢肿)切开,若已经感染自潰则不用切了,将棉花球用淡盐水先润湿,粘上白降丹粉,嵌入嚢肿腔内,外盖薄纸膏药,三天后用有钩的镊子取出嚢壁,用湿棉球蘸取生肌药粉嵌入,外盖薄纸膏药,待新肉长平收口。(4)腐蚀瘘管法:瘘管成漏,内服药难以治愈,可用白降丹腐蚀管壁,管除而愈合。可将白降丹粉,粘于棉花条上,嵌入管壁,促使管壁腐烂脱落。或将白降丹粉,放于柔软桑皮纸中包裹,搓成与管道大小相仿药线,插入管道中,可使药性外渗,将管壁腐蚀,致腐脱新生而愈。夏氏认为在外科上有多种病可以用白降丹治疗,所存的缺点是白降丹粘于皮肤上有腐糜之弊,对体表有刺激及疼痛,患者有时不易接受,此点尙需改进。

  例二  杨德昌《自炼白降丹治疗骨结核10例观察》(选自《江西中医药》1981;(3):21)

  笔者用火硝、皂矾、食盐、水银、硼砂、胆矾、白矾自炼成白降丹,然后用白降丹1份,新大米饭1份混合研如泥状,搓成火柴杆粗细之条,阴干备用。其治疗骨结核10例,其中脊椎3例,股骨2例,肋骨2例,髋关节2例,膝关节1例。病程最短8月,最长21年,就诊前均接受过抗痨治疗。本疗法除外治外,还配合内服加味八珍汤。结果:7例痊愈,3例失去联系。疗程最短4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5个半月。随访2-4年未见复发。

  例三  赵瑞安等《白降丹液纱条治疗潰瘘型颈淋巴结核44例》(选自《中医杂志》1987;(7):34)

  白降丹含有98%氯化汞,笔者分别用生理盐水配制成0.5%与0.1%二种浓度的溶液,尔后置于消毒纱布条即可。疮口腐多脓稀并有残留结核性淋巴组织者,首先用0.5%的白降丹纱条充填疮口,待腐脱脓尽或肉芽转健时改用0.1%的白降丹液纱条。用此法治疗潰瘘型颈淋巴结核44例,结果除1例由于某种原因中断治疗外,其余43例均获痊愈。疗程最长者64天,最短者19天。认为白降丹能溶解、破坏病灶内坏死组织,达到腐蚀、祛腐、提脓、拔管的作用。其直接外用不易较准确掌握用量,如用量大则有害于正常组织,甚至引起汞中毒,改用此法后,由于溶液的浓度仅为0.5%和0.1%,汞吸收的量相应减少,容易掌握用药,局部刺激小。

  例四  陆杰《白降丹液纱条治疗肛裂25例分析》(选自《甘肃中医》1998;(2):19)

  笔者用98%氯化汞以生理盐水配制成0.1%或0.5%浓度的白降丹纱条治疗25例肛裂,其中新鲜肛裂用0.1%白降丹纱条,陈旧性肛裂先用0.5%白降丹纱条充填,连续3-5次,肉芽转佳时改用0.1%白降丹纱条,充填位置均以潰疡外缘至相应之肛隐窝,所有创面均盖贴凡士林纱条保护。结果均获痊愈,疗程最短6天,最长21天。笔者认为低浓度白降丹液兼具祛腐生新之力,能防止肉芽水肿,有效阻断对潰疡面的刺激,减除肛门括约肌痉挛,能使汞含量相应减少,而不减弱祛腐拔毒作用,消除传统使用白降丹所致的疼痛、肛周湿疹及汞中毒等副作用。

  附方二

  八将丹

  清·高秉钧 《疡科心得集》

  西黄三分  冰片三分  蝉退烘,七枚  大蜈蚣炙,七条  麝香三分  山甲炙,七片  全虫炙,七个  五倍子焙,三钱

  共为细末,用少许掺于疮顶上,以膏盖之。

  【主治】一切疽毒不起,疔毒不透,腐肉不脱,用此提毒化毒,甚妙。

  【方论选萃】

  清·过铸:凡疔潰后硬,无脚者不必用蟾酥丸,即用八将丹提毒。

  【近代验证】

  例一  李仁众《八将丹治疗结核性外科疾患有效》(选自《江西中医药》1958;(11):21)

  结核菌引起的寒性脓疡是比较难治,笔者用八将丹治疗若干结核性寒性脓疡,效果尚能满意。典型病例:1951年浦东,汤姓,女,年方17岁,在右足伏兔穴之上方患一阴疽,经用十全大补汤内托,外用八将丹以药捻塞入,计深有二寸,诊治半月,疮口逐渐变浅而收。

  生肌玉红膏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白芷五钱  甘草一两二钱  归身二两  瓜儿血竭  轻粉各四钱  白占二两  紫草二钱  麻油一斤

  先用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勺内慢火熬药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勺内煎滚,下整血竭化尽,次下白占,微火亦化。先用茶锺四枚,预顿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锺内,候片时方下研极细轻粉,每锺内投和一钱搅匀,候至一伏时取起,不得加减,致取不效。

  【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棒毒等疮,用在已溃流脓时,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药汤淋洗患上,软绢挹净,用抿脚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二次,内兼服大补脾胃暖药,其腐肉易脱,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乃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也。

  现临床上还用于水火烫伤,肉芽生长缓慢;褥疮腐肉脱落,而经久不敛;跌打损伤或金疮断损筋骨,疮口不收等。

  【方论选萃】

  清·吴谦:生肌玉红膏最善,潰烂诸疮搽即收。耳根毒……脓尽换搽生肌玉红膏,生肌收口。

  清·高秉钧:玉红膏,去腐生新。此外科收敛药中之神方也。

  清·时世瑞:还赞玉红膏生肌生肉,堪夸怀里呈祥。

  【近代验证】

  例一  韩生先等《加味生肌玉红膏在肛肠科中的应用》(选自《中国肛肠病杂志》1994;(5):32)

  笔者根据专科用药特点在古方生肌玉红膏的基础上加味配制成膏,在临上应用30年效果颇佳。药物组成:当归、紫草、生地各60克、地榆、五倍子各30克、白芷、血竭粉、明矾粉、黄连粉、乳香、没药、冰片各15克、轻粉12克、甘草10克、鲜槐树枝条7节(每节1寸长)、凡士林、白蜡各90克、麻油1500cc。治疗范围:(1)便秘。(2)急、慢性直肠炎,结肠炎,结、直肠潰疡,肛窦炎,乳头炎。(3)肛肠病术后出现出血、疼痛、分泌物多、肛门潮湿、瘙痒,肛裂术后伤口愈合迟缓等病症和各种肛门病术后常规换药等。应用方法:(1)肛内注入保留灌肠法。(2)术后局部换药法。

  例二  陈玉林《生肌玉红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选自《中药材》1995;18(2):104)

  笔者用生肌玉红膏治疗208例病人,全身症状重者加用抗菌素并根据创面潰烂程度、脓腐多少或季节决定换药时间,或每天换或隔1-2天换。结果:脓疱疮、疖痈141例,伤后潰烂46例均获痊愈,疗程5-20天,下肢潰疡11例,痊愈9例,显效2例,疗程20-60天。笔者认为生肌玉红膏能活血散瘀,去腐解毒,生肌敛疮,现代药理证实,白芷、甘草、紫草对金葡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选择麻油为基质除取其润滑外,还有保护肉芽组织,减轻刺激,促进上皮细胞再生,加快疮口愈合的作用。

  例三  杜凤霞等《生肌玉红膏治疗手术切口愈合不良31例》(选自《河南中医》1996;16(5):309)

  笔者用生肌玉红膏治疗妇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31例,其中会阴部16例,腹部15例。未拆线即感染化脓8例,拆线后再度裂开23例。结果::切口在5-10天愈合者18例,10-20天愈合者10例,20天以上愈合者3例。笔者经长期临床观察比较,生肌玉红膏确有活血祛瘀,解毒镇痛,润肤生肌收口之功效,同西医常规换药相比能缩短病程,加速愈合,一般用生肌玉红膏伤口小者1周可愈,大者月余可愈。

  例四  李凤萍《生肌玉红膏在痔瘘术后应用500例疗效观察》(选自《中医外治杂志》1997;(1):11)

  笔者用生肌玉红膏治疗痔瘘术后500例(实验组),九华膏治疗300例(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炎性外痔、肛裂者平均住院15-18天,混合痔、肛瘘者平均住院25-28天;对照组炎性外痔、肛裂者平均住院18-21天,混合痔、肛瘘者平均住院28-31天。实验组比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提前3天。实验组术后肛门疼痛及换药疼痛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实验组中切口肉芽生长过高,需要修剪者有3例,对照组有10例,二组具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生肌玉红膏能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肌,应用于术后切口换药,使药物浸润覆盖创面,保持创面持续稳定和清洁,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创面组织不受影响,给创面创造了一个恒定的相对无菌环境。

  例五  张小玲等《生肌玉红膏治疗带状疱疹156例疗效观察》(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4):17)

  笔者用生肌玉红膏煎熬成稀薄糊状软膏,涂敷治疗带状疱疹156例,结果:显效130例(用药1周内疱疹全部消退,创面干燥结痂,刺痛基本消失),有效24例(用药2周内皮肤疱疹消退,创面结痂愈合,疼痛明显减轻),无效2例(用药2周疱疹尚未退尽,或另有新疱疹出现,创面未全部结痂,尚有剧烈疼痛)。笔者认为生肌玉红膏有活血祛腐,生肌止痛作用,其中当归活血止痛,善治血瘀之痛,亦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甘草有似激素作用,缓急止痛,对神经性疼痛有较好疗效;轻粉能提脓去腐;白蜡、香油能润滑肌肤,保护创面,诸药配伍,药效直接渗透于患处皮肤,能祛除创面坏死组织,促进修复,刺激局部皮肤的神经末梢,改善患处的神经营养和血液循环,使之气血畅达,疼痛减轻,炎症吸收,创面愈合。

  例六  刘英等《生肌玉红膏治疗潰疡48例》(选自《中医药信息》1998;(1):52)

  笔者认为生肌玉红膏有消炎、止痛、祛腐、排脓、活血、生肌之功效,用此膏治愈褥疮44例、缩小2例;治愈重度潰疡2例。换药最少12天,最多5个月。

  例七  邱东文等《生肌玉红膏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43例》(选自《河南中医》1998;18(2):47)

  笔者用生肌玉红膏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43例,其中烧伤总面积5%-92%不等,烧伤后期残余创面1-20处不等,最大不超过4cm,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3月。结果全部愈合,无1例手术植皮,平均愈合时间为8.48天。笔者认为烧伤残余创面肉芽组织苍老、水肿,基底形成纤维板坚硬挛缩,缺乏弹性,影响表层肉芽组织的血液供应,肉芽形成越久,基底部的纤维板越坚实,穿过纤维板以营养其上的肉芽组织的小血管受挤压越重,加之烧伤后期病人营养不良及严重的负氮平衡,创面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因此治疗上难度很大,而生肌玉红膏有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肌作用,用后可使创面由污秽变新鲜,促使周边上皮生长,加速收口敛疮,通过临床观察,该药对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效果满意,但对较大面积的肉芽创面仍以手术植皮为宜。

  例八  李建新等《生肌玉红膏对大鼠炎症性渗出和吸收的影响》(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1):48)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治疗组用生肌玉红膏外敷,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外敷,观察创面不同时期药物对组织血流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二组动物在炎症充血期伤口渗出的血清白蛋白量,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伤口吸收的血清白蛋白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在炎症瘀血期二组动物伤口渗出的血清白蛋白量相同,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生肌玉红膏能明显抑制其伤口炎症灶血管通透性升高,反应其祛腐生肌,收湿敛疮,活血止痛的功效,均与其抗炎、缓解炎性充血和渗出作用有一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生肌玉红膏的抗炎、拮抗血管通透性升高的作用,并不影响白细胞从血管的游出,且似有促进其游出的趋向。近年的研究结果认为,白细胞的游出和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没有直接关系,白细胞游出和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引起的血浆渗出并不是一回事,其游出的时间和数量均与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无关。这似乎给生肌玉红膏既可以抗炎性渗出以“收湿敛疮”,又能促进白细胞游出以“提脓祛腐”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九  姚昶等《生肌玉红膏对创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含量影响的研究》(选自《江苏中医》1999;20(8):42)

  创面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动力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炎症期、增殖期和塑形期,现代大量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具有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胶原合成增加,毛细血管胚芽形成及加速受创皮肤的再生作用。上皮再生后又反馈抑制胶原的合成,为胶原纤维的有序塑形,减少瘢痕堆积作出物质上的准备。笔者经动物实验证明,实验组(生肌玉红膏组)创面b-FGF阳性表达在造模3天、7天时高于对照组(凡士林组)而14天又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创面修复的炎症和增殖期,生肌玉红膏可显著增加b-FGF水平,从而促进创面胶原的合成和上皮生长,在塑形期又降低b-FGF水平,促进过度增生胶原降解,使其排列有序,减少瘢痕形成。可见生肌玉红膏影响创面修复的机制之一是通过b-FGF介导的。

  附方一

  八宝生肌散

  清·邹岳《外科真诠》

  珍珠五分,煮  琥珀一钱  龙骨一钱  朱砂一钱  乳香一钱,净油  没药一钱,净油  白芨一钱  上片三分

  共研细末。

  【主治】一切久毒,收口长肉。

  第一节 内痈

  苇茎汤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引《古今录验》

  剉苇一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瓜瓣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内诸药,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吐脓。

  【主治】疗肺痈。

  现临床上用于治疗肺脓疡、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百日咳等属于肺热者。

  【方论选萃】

  《备急千金要方》载此方而无方名。宋·林亿等校定《金匮要略方论时,将《千金》此方收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作为附方,称为“《千金》苇茎汤”

  清·吴谦:千金苇茎肺痈咳,微热烦满吐败浊,皮肤甲错宜苇茎,薏苡桃仁瓜瓣合。肺痈:系肺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振寒脉数,状类伤寒,咽燥不渴,咳而喘满,唾稠粘黄痰,兼臭秽脓血也……如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脓欲成者,宜千金苇茎汤以吐之。

  清·时士瑞:闻说千金有苇茎,桃红瓜瓣薏苡仁。能通脉络兼行血,初起之痈服自神。

  清·余聽鸿:肺痈肺痿,虽同一肺经,治法大异。痈者壅也,壅则不通。……仲景使后人肺痈早治,勿致成脓延久。……治肺痈之法,如始萌之时,将一通字著力,通则壅去,壅去可消。肺叶虽坏无几,元气未伤,愈之亦速,故仲圣戒后学,即速通之,然通之一法,全在临症之人。……若已潰之后,脓血不尽,以千金苇茎汤,桃仁消渐积之愈,苇茎清肺热而通肺窍,苡米泄肺热,消久积肺中之水饮,瓜瓣能生朽腐中之生气不致再潰,渐可暗生其肌。余治肺痈潰脓之后,正气已虚,余脓不尽,以干苇梗顶上花下嫩管,去节用,如脓将成,热尚未尽,用鲜苇梗顶上嫩管,取其上者上也,肺位最上,苇性中空善通,领桃仁入肺中,搜剔瘀血败脓,使苡米洩其已蓄之水,肺之清肃可行,秽浊朽腐可去,藉瓜瓣生气可生。喻嘉言先生曰,千金苇茎汤,此方堂堂正正之师也。吾师曰,苇茎汤,诸内痈长脓俱可治,不独肺之一脏也。

  清·张秉成:治咳吐臭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烦满甲错。大抵肺痈属实。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

  【近代验证】

  例一  庞华威《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00例》(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26)

  庞氏用千金苇茎汤加减:鲜芦根30克、冬瓜子、薏苡仁各12克、桃仁、杏仁、前胡、白前各4.5克、苏子、莱菔子、玉蝴蝶各6克、胆星3克,每日一剂,煎成100cc,分3-4次温服,年长儿可1次顿服,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00例,其中轻型:138例,重型:62例,病后1-2天内就诊,予本方内服(个别高热超过39℃者,临时服解热药。)结果:治愈169例,无效31例,其中轻型治愈天数平均2.7天,重型治愈天数平均5.1天。笔者认为此方具有清肺止咳、平喘化痰之功。

  例二  李经通《加味千金苇茎汤治疗百日咳75例》(选自《河北中医》1985;(2):44)

  笔者用苇茎30克、薏苡仁12克、冬瓜仁10克、桃仁10克、百部10克、川贝母10克、桔红10克、炙枇杷叶10克、甘草6克。咯血加白茅根12克、藕节10克,呕吐加竹茹12克、代赭石30克,痰多加莱菔子10克,治疗百日咳75例均服4-8剂痊愈。小儿按本方每剂服成人量的三分之二,一日内分次服完。

  例三  李敬等《以千金苇茎汤为主治疗45例大叶性肺炎的疗效分析》(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64;(10):16)

  笔者用千金苇茎汤为主治疗45例大叶性肺炎(均经X线胸透,未配合西药),结果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药物组成:干芦根2-4两、生米仁、冬瓜仁各1两、桃花1-2钱。并按病情加用方药:初起有表寒里热者,酌加大青龙汤方;偏于风热者,加银花、桑叶、菊花、前胡;偏于湿热者,加杏仁、滑石、车前子;胸痛者合小陷胸汤;胸闷兼喘者,加白前、枳实、全瓜蒌、地龙;脓痰多者加天竺黄、全瓜蒌、石菖蒲;痰中带血或咯铁锈色痰者,加小蓟炭、藕节、地榆炭;咳嗽甚者,加杏仁、桔梗、贝母;口苦咽干喉痛者,加射干、板兰根、薄菏、桔梗、前胡、黄芩;食滞者,加炒谷芽、神粬、白蔻仁;呕吐呃逆者,加藿香、陈皮、半夏;湿热下利者,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结果:退热:3例12小时内退至37.1℃,22例48小时降至正常,20例逐渐下降,其中2例延至6、7天才退热;咳嗽、咯痰、胸痛,一般4-6天后减轻或消失;血象,随热度下降,白细胞亦逐渐恢复正常;胸透:出院时复查42例,其中23例阴影全部吸收,5例基本吸收,14例在吸收期;平均住院天数:8.05天。笔者认为,从所治的45例病人来看,千金苇茎汤有清热排脓、生津润燥、除湿利水、破血行瘀等作用。

  例四  沈湘妹等《苇茎汤加味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60例》(选自《辽宁中医杂志》1997;24(3):124)

  笔者用苇茎30克、冬瓜子10克、薏苡仁20克、桃仁6克、瓜蒌皮10克、桔梗、杏仁、广地龙、乌梅各6克、甘草5克。若口渴便干、痰黄加黄芩、葶苈子各6克;痰多、纳呆加半夏、莱菔子、陈皮各6克;气短、汗多、神疲加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各10克;咽干不适、舌红少苔加沙参、麦冬各10克;夜咳甚加当归6克,治疗过敏性咳嗽60例,治疗期间嘱清淡饮食,忌生冷、油腻、腥辣食物。结果:治愈38例(服药10天内咳嗽消失);显效14例(服药10天内咳嗽明显好转,半月内消失);有效:5例(服药时咳嗽消失,停药后复发);无效:3例(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龙、薏苡仁、甘草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地龙、乌梅、甘草有抗过敏作用。

  例五  孙娟等《车虎苇茎汤治疗小儿肺炎罗音难消32例》(选自《四川中医》1998;16(3):37)

  笔者用苇茎汤加虎杖15克、车前草12克、鱼腥草12克、黄芪12克、沙参12克、葶苈子9克、丹参9克、桃仁6克,治疗小儿肺炎罗音难消32例,10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24例(治疗1疗程罗音消失),有效16例(治疗2疗程罗音消失),无效2例。认为虎杖苦寒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止咳,配合车前草利水清肺化痰,增加虎杖祛除痰浊的能力,二药配合,凡肺炎日久者皆可用之,效果明显增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虎杖对肺炎双球菌及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和肺郁血,促进炎症的吸收。

  例六  王书杰《半夏泻心汤和苇茎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选自《四川中医》1997;15(6):25)

  笔者用此二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病程1月—15年不等。其中14例结肠炎经X线诊断,9例经临床表现+大便化验诊断。大便稀者加炒山药、广木香各15克、炒白扁豆24克、莲子肉18克,大便干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广木香18克、熟地黄15克、砂仁4克、川楝子9克。另可用食盐、麦麸、葱白各适量,混炒装袋后外敷小腹。结果:15例痊愈,5例显效,3例少效。笔者认为虽然半夏泻心汤为痞症而设,苇茎汤为肺痈而设,但古人云:“疮面大而浅者为痈,多由外感六淫,多食高粱厚味,外伤感染至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滞而成……,临床均有肿胀疼痛及成痈。”就慢性结肠炎而言已具备了痈的发病机理及表现,半夏泻心汤原用于少阳症误下伤中形成的痞症,本病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肠鸣泻下或便干、心烦、纳差。故笔者用此二方诸药寒热并用,辛开并进,消补同施,共奏健脾利湿,解毒消痈止痛之功,治疗慢性结肠炎收到了较好疗效。

  例七  杜炳会《苇茎汤加减治疗阑尾周围脓肿》(选自《新中医》1997;15(11):33)

  苇茎汤原为肺痈咳嗽而设,笔者借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8例,全部治愈,其中腹痛消失4—8天,压痛消失6—15天,包块消失平均9天,体温恢复正常3—7天,血象恢复正常10天。其基本方:苇茎、苡仁各60克、冬瓜子30克、桃仁9克、生黄芪90—120克、大黄20—30克后下,热毒甚者加双花、连翘;寒热往来者加黄芩、柴胡;少腹坠胀者加乌药、枳壳;气虚重者加四君子汤。

  桔梗杏仁煎

  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

  桔梗一钱  杏仁一钱  甘草一钱  阿胶二钱  金银花二钱  麦冬二钱  百合二钱  夏枯草二钱  连翘二钱  贝母三钱  枳壳钱半  红藤三钱

  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如火盛兼渴者,加天花粉二钱。

  【主治】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胸膈隐痛将成肺痈者。

  此桔梗汤之变方也。

  【方论选萃】

  清·吴仪洛: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胸膈隐痛,将成肺痈者,此方为第一。

  桔梗汤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主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方论选萃】

  明·汪机:甘桔汤,治肺气壅热,胸膈不利,咽喉肿痛,痰涎壅盛。甘草、桔梗各五钱。

  明·申拱辰:治咽痛。桔梗八分 甘草钱半 射干 牛蒡子炒,各六分 防风 玄参。如热甚,加黄芩、知母、荆芥穂。

  明·陈实功:少阴甘桔汤,治少阴咽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陈皮 川芎 黄芩 柴胡 玄参各六分 羌活 升麻各四分

  清·陈士铎:加味甘桔汤,治肺风、齄鼻疮。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 甘菊二钱 青黛二钱 茯苓三钱 白附子八分 天花粉二钱 白芷五分。

  清·许克昌:肺痈者,肺气壅而不通也。其候咳嗽项强,胸胁胀满,呼吸不利,咽燥作渴,两脚骨内痛,而舌下生如细豆一粒。再心口之上,隐隐内作微痛。此皆肺中生毒之征也,即用甘桔汤服之。……生甘草、桔梗各三钱。

  【近代验证】

  例一  黄贵荣《加味桔梗汤治疗慢性咽炎187例》(选自《陕西中医》1993;14(10):462)

  笔者用桔梗12克、甘草3克、麦冬、玄参各30克、前胡12克、陈皮、牛蒡子、杏仁各9克、川贝母10克,咳嗽咯痰者加枇杷叶、苏子;失眠健忘者加枣仁、五味子。结果治愈137例,好转36例,无效14例。

  例二  沈国伟等《桔梗汤加味治疗放射性食管炎128例疗效报告》(选自《天津中医》1996;(6):18)

  笔者用桔梗汤:桔梗10克、生甘草20克治疗放射性食管炎128例,其中疼痛较剧者加玄参15克、早休10克、山豆根、银花、射干各10克;如下咽困难较严重者加瓜蒌皮18克、浙贝10克、天门冬15克、竹茹10克、板兰根15克。以治疗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1-2疗程后治愈87例,好转30例,无效11例。其中食管癌放射治疗引起者治愈50例,好转18例,无效7例;肺癌放射治疗引起者治愈28例,好转7例,无效3例;纵膈肿瘤放射治疗引起者治愈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放射性食管炎是由于照射食管引起的食管粘膜肿胀、充血、脱落以及炎性渗出而出现的咽痛、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邪毒入于气血,灼伤营阴,热毒炽盛,蕴结于咽喉、食道所致。生甘草清热解毒,故能治客热咽痛,佐以桔梗辛开散结,更可提高疗效。根据临床症状,再分别予以加减施治,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利咽下气之效。

  附方一

  古今录验桔梗汤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引《古今录验》

  桔梗三升  白术二两  当归一两  地黄二两  甘草炙二两  败酱二两  薏苡仁二两  桑白皮一升切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内清酒三升,合诸药煮之,取三升去滓,服六合,日三夜再,忌猪肉无荑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

  【主治】疗肺痈经时不差。

  大黄牡丹汤

  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主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现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子宫附件炎、盆腔炎等,对于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等慎用或不用本方。

  【方论选萃】

  明·汪机:若小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身无汗,复恶寒,脉迟紧,肿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此内结热所成,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

  明·周文采:治肠痈小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未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大黄剉炒 牡丹皮 硝石研 芥子 桃仁汤泡,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右剉碎,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明·周文采: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闭涩。梅核仁四十九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牡丹皮一两三分 冬瓜仁四两 芒硝二两半 犀角镑,一两半。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以利下脓血三二行为度。

  明·陈实功:大黄汤,治肠痈小腹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实而有力,日浅未成脓者,宜服之。大黄炒 朴硝各一钱 牡丹皮 白芥子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水二锺,煎八分,食前或空心温服。

  清·祁坤:丹皮汤,治胃痈肠痈,腹肿痞坚,按之即痛,脉迟而紧者,脓未成也。宜此汤下之。丹皮一钱 栝蒌仁一钱 桃仁泥二钱 朴硝二钱 大黄五钱。

  清·吴谦:大小肠痈,腹濡而痛,少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毒未解也,宜丹皮汤治之。丹皮汤:丹皮  栝蔞仁各一钱  桃仁(泥)  朴硝各二钱  大黄五钱。水二锺,煎一锺,去渣入硝,再煎数滚,不拘时服。

  清·时世瑞:时氏在《疡科捷径》一书中更名为“牡丹汤”曰:“始起肠痈宜早用,煎之方识迥超群。”

  清·张秉成: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以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氛耳。”

  【近代验证】

  例一  陈朝坤等《大黄牡丹汤新解》(选自《新医学》1975;6(1):42)

  笔者认为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用于肠痈初期,未成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潰烂穿孔引起的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

  大黄+芒硝+桃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治疗阑尾炎的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本方有清热解毒(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行气散瘀(能解痉、镇痛、消炎,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临床用于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性阑尾炎)效果最好,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也有一定疗效。用药后如腹泻次数多者要注意水电介质平衡,应用不当易引起阑尾穿孔,故要密切注意观察。孕妇禁用,胎前产后、老幼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对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合并腹膜炎,化脓性阻塞性胆管炎合并休克等都忌用。

  例二  陈亚隆《大黄牡丹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104例体会》(选自《云南中医杂志》1983;4(6):19)

  笔者根据急腹症多属“实热症”以及“脏腑以通为顺”的中医原理,选用大黄牡丹汤加减作为基础,加用抗菌素和输液及对症处理等,对筛选的104例急腹症进行疗效验证,结果取得96.15%的治愈率。其中(1)急性阑尾炎20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治疗,结果痊愈18例,2例48小时症状体征不减,改施手术,为化脓性阑尾炎。(2)包裹性阑尾脓肿20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黄芩、黄柏、郁金、白术、鸡内金,以增强清热解毒,破瘀健脾作用,结果20例均获痊愈。(3)粘连性肠梗阻20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枳实、鸡内金、厚朴、莱菔子,增强通里攻下作用,结果18例痊愈,2例24-48小时症状体征未缓解,予手术治疗,均为粘连索带绞锁回肠,肠袢无坏死,经切除粘连索带后治愈。(4)肠蛔虫堵塞10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苦楝皮、槟榔、使君子、乌梅,以利驱虫,结果10例均在服药12-24小时治愈。(5)胆道蛔虫症10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乌梅、槟榔、使君子、柴胡、茵陈、元胡、广木香,舒肝利胆以促驱虫。结果10例均便虫而获痊愈。(6)急性胆囊炎15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柴胡、茵陈、黄芩、黄柏、枳实、厚朴、广木香、元胡、白术、党参、甘草,以增强清热解毒,舒肝利胆,通里攻下,健脾益气,全部病例经10-15天治疗,均获治愈出院。(7)结石性胆道感染并中毒性休克5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生脉散、柴胡、黄芩、黄柏、元胡、郁金、广木香、白术、甘草,均获治愈,其中3例大便中排出结石。(8)急性坏死性胰腺炎4例,中药用大黄牡丹汤加银花、连翘、地丁、公英、元胡、郁金、党参、五味子、麦冬、甘草、仙鹤草,结果均获治愈,其中有2例遗有并发症—胰腺囊肿。近年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遵义医院、天津南开医院等对大黄、牡丹皮、桃仁等均进行实验研究,指出这些药物的综合作用是:抗菌消炎,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肠内积物。

  例三  王志云等《大黄牡丹汤合五虎丹治疗肠痈30例》(选自《陕西中医》1994;15(10):463)

  笔者用大黄9克、芒硝、生甘草、生姜各6克、牡丹皮、蒲公英、地丁草各15克、败酱草、薏苡仁、赤芍各12克、桃仁10克,服药二剂后去芒硝,减大黄量,每日1剂,10-14天为1疗程,五虎丹20克醋调后外敷疼痛明显处,每日换药2-3次,酌情配合西药抗菌素及维持水电介质酸硷平衡。结果:治愈27例,无效3例。

  例四  陈桂铭《大黄牡丹皮汤合金黄散治疗阑尾包块38例》(选自《福建中医药》1997;28(2):27)

  在38例患者中血白细胞数升高的35例,正常3例;38例中性白细胞均高于正常,小于80%;体温均高于37℃,低于39℃;38例B超均提示为阑尾包块,最大6×8cm,最小2×3cm,其中25例>4×5cm, 11例<4×5cm。用大黄9克、牡丹皮15克、冬瓜子30克、桃仁10克、芒硝10克(冲服),热重加蒲公英15克、紫地丁15克、蛇舌草30克,湿重加薏苡仁30克、佩兰9克,煎服。金黄散调冷开水外敷包块表面皮肤上,每日更换1-2次。治愈28例,好转7例,未愈3例。体会:患者须半卧位,其中热毒甚者禁食,密切观察T、P、R、BP及腹部体征及血常规变化,初诊体温>39℃,腹痛剧烈伴有腹膜炎表现,血白细胞数>15×109/L,N:>80%者应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例五  聂文华等《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术后腹胀46例临床观察》(选自《中医药研究》1995;(1):25)

  笔者用大黄牡丹汤为基础方,脾胃虚弱者去冬瓜子,加鸡内金;热毒重者加金银花、黄连、黄芩、连翘;血滞气郁者加郁金,治疗腹部术后经西医治疗48小时仍持续腹胀,肛门未排气者46例,其中34例药后8-12小时肠鸣音活跃,肛门排便、排气,10例药后12-24小时内肠鸣音活跃,肛门排便、排气,总有效率:95.5%。笔者认为此方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消炎抗菌,用于治疗术后腹胀具有明显疗效。

  例六  李新等《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38例》(选自《北京中医》1996;(5):27)

  笔者根据《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之说,应用泻热散瘀的大黄牡丹汤加味(大黄6克、丹皮12克、芒硝3克、冬瓜子15克、苍耳子6克、猪胆1个)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38例,并与鼻窦炎口服液作对照,以治疗2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25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无效。对照组:15例治愈,17例好转,6例无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济生方》曰:“热流胆府,邪移于脑,遂致鼻渊。”故治疗上以清胆泻热,解毒化瘀为主,方用猪胆汁苦寒入胆经以除胆热,肺开巧于鼻,与大肠相表里,用大黄、芒硝通腑泻热以解毒,将胆经热毒荡涤于下,故三味为主药,用冬瓜子甘寒清热解毒以排脓为辅药,本病病程长,“久病入络”,故丹皮、桃仁一则活血散瘀,二则凉血解毒,共为佐药,苍耳子辛温通窍,引诸药以上行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热邪得清,瘀邪得散,鼻渊得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牡丹汤可增强机体全身和局部网状内皮系统的防御能力,具有抗炎作用,也为本方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提供佐证。

  例七  冯金竹等《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58例疗效观察》(选自《中国中医急症》1996;5(3):104)

  笔者设西药对照组:强的松30mg,每日一次;VitC 300mg,每日三次。20天为1疗程。治疗组: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为基本方:大黄12克(后下)、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子12克、蝉蜕12克、防风15克。血热重者加白茅根、石膏;气虚者加黄芪、黄精;阴虚者加麦冬、沙参;湿明显者加苍术;关节肿痛剧者加牛膝、防己;腹痛者加玄胡、白芍;尿血者加大小蓟、益母草;便血者加侧柏炭,每日一剂,水煎服。对腹痛型和混合型因呕吐不能服药者,将药浓缩成60ml,加温至37℃左右,分二次灌肠,20天为1疗程。总疗效:治疗组58例,治愈54例、好转3例、无效1例;对照组44例,治愈27例,好转13例,无效4例。经统计学处理,二组病例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的血热型32例全部治愈,而对照组血热型19例,治愈10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血热型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笔者认为过敏性紫癜(S-HP)总的病机均可视为风热犯血所致,故总的治则应疏风、清热、止血,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S-HP,是根据S-HP的病机,本着“热者清之”、“瘀者化之”、“疏风通络”、“引血归经”的原则而设计的,据研究大黄有止血、活血,提高血管收缩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并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增强人体的免疫和抗病机能,故可治疗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S-HN),是S-HP病程中棘手的并发症,应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的病例无并发S-HN者,对照组并发S-HN者加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后也治愈。从中说明此方剂对于预防和治疗S-HN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这很可能与大黄能提高机体抗病机能,清营解毒,凉血化瘀,导泻化滞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例八  王三虎《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结肠曲综合症12例》(选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11(2):43)

  结肠曲综合症,易误诊为潰疡病或胆囊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发作性饱胀不适,嗳气及胀痛,胀气消失,疼痛也随之消失,X线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特征是肝曲或脾曲结肠局限性胀气明显。笔者用大黄6-12克、丹皮12克、桃仁12-15克、米仁20-50克、冬瓜仁20-30克、枳实10克、莪术12克、败酱草20克、蒲公英3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服,饭前服,治疗本病有右下腹明显压痛,辩证属热毒壅结,肠失通降之职,气机不利患者12例,均获痊愈。服药少者5剂,多者15剂,平均8剂。

  例九  聂增义摘译《大黄牡丹皮汤及其3味主要生药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和近曲肾小管细胞的保护作用》(选自《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4):49)

  以肾脏缺血动物模型观察了大黄牡丹皮汤及其组成生药大黄、牡丹皮和桃仁对黄嘌呤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XDH-XOD)转换的影响,以及抗氧化物酶系统在缺血肾脏中的变化,并以体外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大黄牡丹皮汤或其主要组成药味混合培养评价对缺血损伤的影响。结果:(1)肾脏缺血再灌注后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肾脏缺血再灌注后XDH、XOD、SOD、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而血清中的BUN、Cr、MDA(丙二醛)以及肾脏中的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给予大黄牡丹皮汤或大黄200mg/Kg,连续20天可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XDH与XOD之间的转换,并增加SOD、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降低血清和肾脏组织中的MDA,降低血清中BUN和Cr。(2)体外培养细胞试验:大黄牡丹皮汤和大黄在12.5-125ug/ml浓度时显著抑制LLC-PK1细胞常规培养时向培养基中逸出LDH和MDA;大黄牡丹皮汤和大黄对缺氧条件下培养LLD-PK1细胞所致细胞损伤有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缺氧所致LDH和MDA从LLC-PK1细胞中逸出。根据上述结果认为,大黄牡丹皮汤和大黄对缺血和再灌注所致的肾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其可预防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

  锦红汤

  现代·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

  红藤  蒲公英  生大黄  制川朴

  【主治】清热解毒,行气通府,活血消肿。治急性阑尾炎。

  水煎服。

  附方一

  锦红片

  红藤提取物3000  蒲公英提取物4500  大黄提取物4500  厚朴流浸膏300  淀粉5%  硬脂酸镁1%

  取上述数量的红藤、蒲公英、大黄提取物细粉和淀粉混合均匀,再加入厚朴流浸膏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粘合剂(即5%淀粉浆)适量,制成饮料,以14目筛制成湿颗粒,60℃烘干,干颗粒过16目筛,加1%硬脂酸镁作润滑剂,压片即得(片重0.31-0.32克),做成每12片内,含红藤60、蒲公英30、生大黄18、川朴0.9(生大黄采用冷浸提取法)

  【主治】同锦红汤

  【用法】每日3次,每次服4片。大便次数增多者,可减半剂量服用。

  附方二

  锦红新片

  药物去川朴外其余同上,制法同上,做成每14片内,含红藤60、蒲公英30、生大黄1.5(采用生药研粉)。

  【主治】同锦红汤

  【用法】每日3次,每次服4片。大便次数增多者,可减半剂量服用。

  【近代验证】

  例一  顾伯华用锦红新片治疗急性阑尾炎(选自《外科经验选》)

  自1972年12月-1975年5月采用以锦红新片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型急性阑尾炎245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9例,(包括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20例),早期化脓性阑尾炎128例,(包括妊娠期急性阑尾炎2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9例),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45例,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13例,阑尾周围脓肿9例,阑尾术后残余脓肿1例。结果治愈216例,好转10例,无效改手术19例,本组无一例死亡。锦红新片是根据祖国医学“六府以通为用”、“泻而不藏”的理论,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为原则选药制成的药物。经临床运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例二  顾伯华用锦红新片治疗急性胆道感染(选自《外科经验选》)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和“异病同治”的理论采用通里攻下,清热利胆为原则,应用锦红新片为主,结合辨证加用元明粉、四季清钠盐或柴胡注射液,自1972年12月-1975年5月,共治疗了106例胆道感染,其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10例,早期化脓性胆囊炎44例,急性胆囊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25例(其中4例合并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并发早期中毒性休克3例,急性胆管炎9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继发感染6例,胆道蛔虫继发感染6例,结果:近期治愈93例,好转3例,无效而改为手术者10例,全组无死亡病例。

  清肠饮

  清·陈士铎《辨证录》

  金银花三两  当归二两  地榆一两  麦冬一两  元参一两  生甘草三钱  薏仁五钱  黄芩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稍正,二剂而足可伸,再二剂而毒尽消矣。

  此方纯阴之物,而又是活血解毒之品,虽泻火实滋阴也。

  【主治】阴虚火旺之大肠痈,腹中痛甚,手不可按,而右足屈而不伸。

  【方论选萃】

  清·邹岳:大小肠痈,……俱由湿热气滞凝结而成。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天枢穴隐痛微肿,按之腹内急痛,大便坠肿右足屈而不能伸者,大肠痈也。宜服清肠汤三四剂。清肠汤: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二两、麦冬一两、元参一两、米仁一两、槐花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三钱。

  【近代验证】

  例一  张德文《清肠饮治疗阑尾炎100例体会》(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7;(4):161)

  笔者用清肠饮加蒲公英、紫地丁;小便不利加茯苓、连翘;大便干燥加桃仁、火麻仁、大黄;身热甚者加丹皮。结果:平均服药7剂,治愈92例,好转5例,无效3例。认为本方性平稳,不会频泻伤阴,亦不会过湿助阳产生毒热,若孕妇用时,减去薏仁,加冬瓜仁,疗效亦不减。本方多属润肠之品,润以行滞,肠道润则糟粕自行,血脉润则气血不结,又配以凉血解毒之品,相辅相成,取效很快。本方治疗阑尾炎,于平淡中见神奇,颇可效法。

  例二  王新民等《清肠饮加减治疗慢性阑尾炎198例》(选自《新中医》1998;30(1):45)

  在本组198例慢性阑尾炎中123例经X线钡餐阑尾透视诊断,14例手术病理诊断。笔者用清肠饮加减治之,其中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者,加大黄、牡丹皮、败酱草;局部有包块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热甚腑实,加冬瓜子、芒硝、蒲公英;胸腹痞闷,口渴不饮伴有呕吐、便溏者,加藿香、佩兰;小便黄者,加车前子、滑石等。1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愈:152例,有效:32例,无效:14例。笔者在治疗中重用银化30克清热解毒,配甘草加强清热解毒功能,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共收解毒活血,清热通脉之功。使毒解血行,痛止痈消。

  例三  沈经宇《清肠饮治愈妊娠期肠痈》(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4):22)

  笔者在1985年7月用此方加减治愈多例妊娠期肠痈,认为妊娠病的治疗,用药以治病与安胎并举为法,怀孕期患肠痈,则当以去病为主,稍顾及胎气也,见症治症,绝不必因胎而忌之,惟当选稳妥之品用之,处方时凡峻下、滑利、行血、破血、耗气、垂坠之剂均要慎用。清肠饮中,地榆其性沉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谓:其能和血也。用清肠饮去米仁加金铃子、桔叶核、炒白芍、苏梗、广木香、佛手等疏肝理气之品,皆能取效。

  红藤煎

  《中医外科学讲义》

  红藤二钱(一般可用一两)  地丁草一两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连翘四钱  大黄一钱半  元胡二钱  丹皮二钱  甘草一钱  银花四钱

  水煎服

  【功用】通腑清热,行瘀止痛。

  【主治】肠痈初起未化脓,由湿热夹滞,瘀血凝结者。

  肠痈秘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蝉退二钱  僵蚕二钱  当归五钱  天龙一钱  大黄一钱  石蝎蚆五钱此草药也  老蜘蛛二个,捉放新瓦上,以酒锺盖定,外用火煅,存性

  右共为末,每空心用酒调送一钱许,日逐渐服,自消。

  【主治】肠痈生于小肚角,微肿而小腹隐痛不止者,若毒气不散,渐大内攻而潰,则成大患,急宜以此药治之。

  先以红藤一两许,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卧之,午后用紫花地丁一两许,亦如前煎服,服后痛必渐止为效,然后服末药除根。

  薏苡附子败酱散

  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主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方论选萃】

  明·汪机:肠痈,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此久积冷所致,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

  清·吴谦:大小肠痈,俱由湿热气滞凝结而成。或努力瘀血,或产后败瘀蓄积,流注于大肠、小肠之中。若痈成日久不潰,身皮甲错,内无积聚,腹急腹痛,身无热而脉数者,系肠内阴冷,不能为脓,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薏苡附子散: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仁(炒)一钱。

  清·高秉钧:其因久积阴冷所成者,宜用温热之剂以温发之,《金匮》之用附子薏苡败酱散是也。

  清·时世瑞:时氏在《疡科捷径》一书中改名为“薏苡附子散”曰:“肠痈气急须宜服,脏腑能教邪自驱。

  【近代验证】

  例一  炊积科《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阑尾炎93例》(选自《陕西中医》1990;11(8):365)

  笔者用薏苡仁60克、附子12克、败酱草30克,水煎服,将药渣敷右天枢穴附近。腹痛甚加川楝、元胡、没药各10克;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加半夏10克、生大黄6克、银花30克;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加红藤3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腹胀纳呆加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孕妇加桑寄生、黄芩各10克、川断15克;白细胞或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者加蒲公英40克、连翘10克。治疗慢性阑尾炎93例,结果痊愈78例(症状体征消失),好转11例(右下腹仍有深压痛或可触及条索状肿块),无效4例(中途改行手术者)。

  例二  陈涛等《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选自《陕西中医》1993;14(12):533)

  薏苡仁、败酱草、益母草各30克、制香附、白芍各15克、熟附片10克、当归6克、琥珀1克吞、山甲粉1克吞,后二味经期不用,寒凝重者加乌药、肉桂、小茴香;湿热重者加蒲公英、红藤、连翘;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输卵管积水加泽泻、茯苓皮;腹痛甚者加玄胡索、川楝子。水煎2次,取汁400cc,分2次服,4周为1疗程,可连服1-3疗程,经期勿用。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年龄20-48岁,病程1.5年-5年。结果:治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笔者认为盆腔炎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肾阳亏虚,邪毒乘虚内侵,湿热蓄积下焦,气血瘀结,针对此病理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加行气活血,散瘀通络之品,起到抗炎消肿,改善局部血循环,松解粘连组织之作用,把三者结合起来,数法兼顾,才能奏效。

  例三  李怀生《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盆腔炎37例》(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96;(7):300)

  笔者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本为肠痈的有效方剂,用此方加味治疗盆腔炎也取得满意疗效。本文所收集的37例均由妇检及B超检查确诊。基本方:薏苡仁6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5克、附子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索10克、丹皮10克、车前草10克。热毒瘀结,伴有发热,加银花、生大黄,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破瘀之功;如湿热与瘀搏结,伴见脓带、腹痛甚者,加赤小豆、冬瓜子,以加强清热利湿排脓之功;如热毒凝聚,气滞血瘀,伴见腹中包块者,加昆布,以软坚散结,消痈排脓;荆芥、柴胡,疏肝行气散湿。日一剂,水煎服。服药5-15剂后,32例痊愈,5例有效。

  例四  吴允聪《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直肠炎45例》(选自《新中医》1997;29(12):38)

  慢性直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脾虚湿盛化热,久泻脾肾阳虚,寒热虚实错杂,胃肠气机阻滞是本病病机关键,《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专为阳虚湿热内壅的肠痈所设。笔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黄6克、牡丹皮12克治之,在本组45例中,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治疗21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3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

  例五  陈永敏《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嚢炎并积液48例》(选自《国医论坛》1993;(5):34)

  用薏苡仁60克、炮附子30克、败酱草30克、郁金15克、赤芍30克、枳实15克、益母草30克,脉数便干者加大黄15克后下,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玄胡15克;有结石者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克;轻度发热者加银花30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兑分服,每次服400cc,治疗慢性胆嚢炎并积液患者48例,治愈25例(症状体征消失,胆嚢体积缩至正常,B超示胆嚢积液消失);显效14例(右上腹仍有轻度触痛,胆嚢体积缩小一半以上,胆嚢积液明显减少);无效9例(治疗15天,自觉症状体征、B超复查结果无明显变化或有其它合并症出现)。笔者认为本方在《金匮要略》中用于虚寒性肠痈,用其治疗本病出于以下考虑:(1)与肠痈相比二者同属于体内腔系组织的炎症病变;(2)慢性胆囊炎病史较长,虚瘀亦多,其伴有积液则为湿浊之邪积聚的明征;(3)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受西医炎症思维的影响,临床中医亦多投苦寒清利之品,每易致中虚阳损,湿浊为患。而薏苡附子败酱散正具温阳化湿除瘀之功,赤芍、郁金、枳实、益母草以加强其理气化瘀之功。

  阑尾化瘀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天津市南开医院编

  川楝子五钱  金银花五钱  元胡索三钱  牡丹皮三钱  桃仁三钱  大黄三钱,后下  木香三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顿服或分二次服。

  【功用】行气活血,佐以清热解毒。

  【主治】阑尾炎瘀滞型,阑尾炎初起微热腹痛,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症消散后,热象不显著,而见脘腹胀闷,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尿黄,舌质正常或紫斑,舌苔白,脉弦紧或涩或细。

  【近代验证】

  例一  选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陈某某,女性,21岁,住院号81881。于1971年7月16日因右下腹疼痛9小时入院。开始时上腹隐痛,2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不吐。体检:38.3℃,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腹平坦、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腰大肌症阳性。白细胞11,300/mm3。

  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瘀滞期。

  治疗:阑尾化瘀汤加减,因以血瘀为重,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活血药,赤芍、红藤。服药后第1天腹痛明显减轻,体温降至37.5℃。第4天自觉症状、临床体征均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数正常,出院。

  阑尾清化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天津市南开医院编

  银花一两  蒲公英一两  丹皮五钱  大黄五钱,后下  川楝子三钱  赤芍四钱  桃仁三钱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每日二剂,早晚各一剂。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见低热,或午后发热,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近代验证】

  例一  选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安某某,男性,62岁,住院号79893。于1971年2月23日因下腹痛4天入院。4天前突然有冷烧感,2小时后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疼痛,恶心未吐。以往无同样发作史。体检:体温37.4℃,脉滑数,舌质红,苔白。腹平坦、软,右下腹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腰大肌征阳性。白细胞18,400/mm3。

  诊断:急性阑尾炎,蕴热期。

  治疗:阑尾清化汤加减,每日中药2付。第1天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第3天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仅右下腹有轻度深压痛,白细胞降至9,800/mm3。从第4天起,改为每天一付阑尾化瘀汤。住院7天全愈出院。

  阑尾清解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天津市南开医院编

  金银花二两  大黄八钱,后下  蒲公英一两  冬瓜仁一两  牡丹皮五钱  川楝子三钱  生甘草三钱  木香三钱

  水煎服,每日二剂,分四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佐以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近代验证】

  例一  选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陈某某,男性,18岁,住院号:81105。于1971年5月11日因下腹疼痛20小时入院。开始时下腹部(脐下)持续性胀痛,5小时后疼痛漫延至全下腹,伴阵发性绞痛,无恶心呕吐,有冷烧感。以往无同类发作史。体检:体温38.9℃,舌质淡,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腹平坦,右下腹有肌紧张,全腹有压痛,以右下腹麦氏点为最明显,两下腹均有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腰大肌征阳性,阑尾穴压痛阳性。白细胞10,900/mm3。

  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毒热期。

  阑尾清解汤加减,每日中药两付,辅以外敷消炎散(芙蓉叶、大黄各十两 黄芩、黄连、黄柏、泽兰叶各八两 冰片三钱 共研细末。用黄酒或葱酒煎调敷。)结果:治疗后第二天自觉症状减轻,腹痛可以忍受。第三天腹痛局限于右下腹,体温降至36.2℃。第6天自觉症状消失,每日进食良好,改为阑尾清化汤每日一付,并停用外敷药。第九天自觉症状、临床体征均消失,改用阑尾化瘀汤每日一付。住院17天痊愈出院。

  例二、选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张某某,男性,12岁,住院号:80605。于1971年4月9日右下腹疼痛6天入院。开始发现脐周围阵发性疼痛,1天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有高热39℃,有恶心呕吐。体检:体温39.8℃,脉滑有力,舌苔白厚腻。腹平坦,全腹有轻度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最为明显,肠鸣音活跃。腰大肌征阳性,阑尾穴压痛阳性。白细胞22,300/mm3,中性90%。右下腹腹腔穿刺:稀薄脓液。

  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毒热期。

  治疗:阑尾清解汤加减,辅以外敷消炎散。结果:经过10天治疗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11,400/mm3。但右下腹仍有轻度压痛,家属坚决要求出院。出院后第6天患者又突然发冷发烧,体温高达39.5℃,检查发现有盆腔脓肿而再入院。给阑尾清解汤加减内服,并作盆腔脓肿引流。第二天体温下降。第6天患者又突然出现腹胀痛,恶心呕吐,无大便。腹部平片检查:小肠有数个液平,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立即给予复方大承气汤1剂经胃管注入。6-7小时后,观察腹胀、腹痛仍未见好转,再次经胃管注入复方大承气汤1剂,2小时后又用中药灌肠。当天解大便三次,腹痛、腹胀消失,肠梗阻解除。以后给予活血化瘀、调理脾胃之剂,巩固疗效。住院19天痊愈出院。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