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到无锡要多久: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3:12:02

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位于湘鄂接壤处。该山历史上称呼不一,巴陵人(岳阳、临湘)称过药姑山、邑镇山、龙窖山;赤壁人则称松峰山、芙容山;通城、崇阳人称作药姑山。这里山高林密(主峰海拔高度为1261.6米),云雾缭绕,流水潺潺,是茶树生长的佳地。

 

龙窖山茶区,包括湖南省临湘市的羊楼司镇、文白乡、龙源乡、壁山乡、詹桥镇、忠防镇、五里乡、聂市镇、坦渡乡和定湖镇;湖北省赤壁市的赵李桥镇(2001年3月原羊楼洞镇与赵李桥镇合并为现今的赵李桥镇)、茶俺岭镇和新店镇;崇阳县的桂花泉镇、石城镇、沙坪镇、肖岭镇;通城县的大坪乡与北港镇。该茶区是鄂南、湘北的主要产茶区,是中国黑茶的重要产地。因龙窖山在不同县市有不同称呼,故龙窖山茶、药姑山茶、邑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为龙窖山茶区茶叶中的一个茶名。

2众多的典故传说

2.1神农氏尝百草

传说炎帝神农氏,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失败,远走湖湘,开始了他尝百草、寻良药的生涯。龙窖山是一个天然药库,约有450种中草药。神农氏在这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发现了这可食用入药的茶叶。

2.2仙女采茶

传说很早以前,每到清明佳节,茶树萌芽,羊楼洞中有10位采茶仙女来到松峰山上采茶。有位茶商专门收集仙女采摘的鲜叶,请来名师巧匠,精心加工,制成极为珍贵的“仙女茶”。茶叶色绿形美,香高味醇。每泡一杯绿茶,揭开杯盖,散发一缕烟雾,隐约可见一位美丽仙

 

作者简介:彭毅华(1956-),男,湖南岳阳县人,高级农艺师,所长,主要从事茶叶技术、茶文化研究与茶叶贸易工作。

女翩翩起舞。

2.3以茶代酒

三国时期,韦曜陪同吴帝孙皓前来吴军水师操练之处——龙窖山北侧的黄盖湖视察。《三国志•吴书》载:吴帝孙皓嗜酒,在黄盖湖,入席者必饮酒七升,韦曜不胜酒,吴帝命韦曜用当地生产的龙窖山茶代酒,其他入席不满七升者“皆浇灌取尽。”后来,“以茶代酒”的佳话流传至今。

2.4“天大”茶粉

赤壁之战后,一日刘备论赤壁战功,关羽、张飞、赵云等一致首推诸葛亮。诸葛亮马上说:若论赤壁战功,我方首功非庞统莫属。庞统笑道:周瑜屡屡要我想计谋,怎么火攻破曹,百思不得其计,要说连环计,那是龙窖山的“天大”茶粉给的智慧,这茶是华佗和雪峰真人在龙窖山研制而成,当年在鲁肃宿营里,雪峰真人送了几包,有一日蒋干来访,我正冲了一杯茶在喝,闻其茶香,看其飞腾的茶雾一环接一环,忽然脑门一亮,灵感来了,就想起了连环计。众人惊叹,一杯茶带来的妙计竟打败了三十八万曹军!

3名扬天下的龙窖山茶

3.1丰富多彩的茶叶产品

龙窖山茶区生产五大茶类茶叶。汉代团饼茶问世,唐宋时期,主产团饼茶,也产散茶(蒸青或炒青)。元代延续唐宋时期的生产。明清两代,制茶业在羊楼司、羊楼洞、聂市兴起,主要产品是帽盒茶、青砖茶、红茶与绿茶。民国时期至1978年前,主产黑茶(青砖、茯砖)、红茶(红条茶、红碎茶)、绿茶。1978年起试产青茶(乌龙茶)和黄茶(黄茶类银针)。

3.2多个朝代的历史贡茶

据《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又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再次延续520年之久。

3.3毛主席爱喝的龙窖山茶[1]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茶和招待贵宾用茶。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革命烈士杨开慧之兄长)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直到1973年10月杨开智老人逝世。据湖南农业大学朱先明教授回忆:杨开智先生多次跟他提起毛泽东主席爱喝临湘的龙窖山茶(现在的商品名为龙窖山牌高山雀舌),并盛赞该茶:“味道蛮好咧!”1953年至1973年,龙窖山茶人把生产主席用茶作头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为荣。

3.4中外畅销的多个品牌

龙窖山茶区,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牌、“中茶”牌、“川”字牌、“火车头”牌、“牌坊”牌、“春意”牌、“金雄”牌等。红绿茶知名品牌有“松峰”牌、“龙窖山”牌、“明伦”牌、“楚天”牌、“品贵”牌等。最近10年来,整个茶区的红、绿、黑茶的出口销售量大增,仅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的“洞庭”牌黑茶出口量2008年达1250吨,年创汇约100多万美元,在湖南省茶行业中出口排名第五位,黑茶出口第一位。

4龙窖山茶与茶祖文化

龙窖山茶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发祥地,龙窖山茶文化是茶祖文化的精华所在。

4.1龙窖山茶区是人工植茶的起源地之一[1]

据瑶学专家考证,约在炎黄时代,蚩尤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与炎黄部落联盟相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被迫南迁。春秋战国时,瑶族先辈过云梦古泽,迁于临湘的龙窖山。瑶人入湘不久,即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瑶民的《千家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龙窖山从瑶民吃茶、种茶有近三千年历史。

4.2龙窖山茶区是黑茶的发源地之一[2]

龙窖山茶区制茶起源于汉代。汉代以前,山民均采茶作药、充饥。汉代民间自制茶叶,山民将茶叶采回后蒸热晒干,碾末后作饼,再将茶饼串吊起来烘干或晾干,因有后发酵工序,可以认为这就是早期黑茶类紧压茶。饮用时取饼捣碎放入皿中开水冲沏。唐代产蒸青团饼茶,将茶鲜叶蒸熟捣烂,拍压成形,再烘干;因有后发酵工序,团饼茶可视为黑茶的前身。

明代生产“帽盒茶”。将茶叶筛拣干净,蒸汽加热,用脚踩成半圆柱形的“帽盒茶”,用小篓套装,每两小篓相对被捆扎成圆柱状,便于骆驼运输。

明末清初,压制青砖。砖茶表面光洁,规格一致,水分适量,贮运方便。清代湖北蒲圻刊刻的叶瑞庭《莼浦随笔》载:

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峒(注: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

4.3龙窖山茶区是茶叶入药的起源地之一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一时风云际会,龙虎争斗于赤壁,其时名人逸士,隐逸神仙皆于此助阵于各方。其中东吴的士燮,后归蜀汉的庞统,神医华陀都曾于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江表传》)。赤壁之战后,东吴驻重兵于此达五十余年,其间军中于山“藉采奇异”。(《三国志引导<吴书>》),此奇异者即龙窖山之茶叶,猕猴桃耳!一时间,“藜藜稂莠,化为善草”(《三国志•吴书》)。魏晋时,采茶业已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发展,神医华陀、道人左慈、东吴名士士燮等皆入山采茶。或为药用,或为饮食。

4.4龙窖山茶区是汉唐“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

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北、西南两大贸易通道,一是越天山、经巴基斯坦到印度,二是从蜀郡经缅甸入印度。这两条通道既是古丝绸之路,也是后来的“茶马古道”。唐代通往西域、南亚茶马古道开通,龙窖山茶区茶叶产销两旺,地方经济活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冯金平著《赤壁茶与茶马古道》一书,详细叙述了龙窖山茶区(羊楼洞)为“茶马古道”起点的地理依据、地方文献依据和考古学证据(第12-14页)。

4.5龙窖山茶区是宋代“茶马互市”的货源地之一[2]

宋代临湘与赤壁黑茶销往蒙古。河北省《万全县志》载: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8年),官府用“两湖茶”与蒙古易马,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茶马比价,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及运销》(民国25年印)载: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以后,上等马一匹,值茶砖一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以后因茶砖输入量增加,茶价低落,下等马亦值十块砖,上等马则非银帛不售。当时宋朝实行政府专卖,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票”经营,其茶称作“引茶”。

4.6龙窖山茶区是清代“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2,3]

清初至中期,“茶叶之路”兴起。它南起江南,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转往俄国及欧洲腹地,全程数万公里。中国商人多为“晋商”,晋商输俄的茶叶最初来自武夷山,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晋商改用“两湖茶”(主要是临湘聂市、羊楼司和湖北羊楼洞的茶叶),自此,龙窖山茶区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中央电视台播映过的45集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示了晋商开辟“茶叶之路”的历史画卷,乔致庸所贩运的茶叶就是临湘黑茶,而非武夷山茶,可惜编著者误读历史,引来诉讼,被迫认错。

4.7龙窖山茶区是中国茶文化旅游胜地之一[2,3,4]

龙窖山千家峒遗址。2002年该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瑶址周围的山坡上,我们能找到瑶胞当年用石头垒砌的梯地和茶树,可见到瑶族先民留下的石屋、石门、石桥、石洞、石缸等。陈先知先生《寻访龙窖山瑶胞茶园遗址》联云:

崇山千仞,遗址难寻,谁知茶种云深处!

石屋数间,瑶胞何在?惟见泉流石缝间。

临湘市的聂市镇。是中外闻名的产茶古镇,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世纪80年代,电影《巴陵窃贼》在此拍摄,聂市古街用作清代岳州城外景。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现有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石板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8龙窖山茶区茶风俗形式多样[1]

唐代龙窖山瑶族先民以种茶作为其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茶叶部分入市换取商品,部分自用。用途一:防病治病。龙窖山山高风寒,湿度大,日照少,易染风湿疾病,煮茶饮之,强身健体。用途二:消除疲劳。山民们长期在高山劳作,精神疲惫劳困,茶可提神。用途三:作为礼品。瑶人生儿育女后,亲属以茶和米作为礼物。用途四:作为祭祀品。瑶民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十五,必用茶和酒供祭祖先,还常用茶叶填塞菩萨佛像肚肠。

宋代,龙窖山以生产片茶、散茶为主,饮茶习俗改变,全叶冲泡法取代了研碎冲泡法。这时,相继出现了川穹茶、椒粒(花椒)茶、姜盐豆子茶等。时至宋末元初,由于朝廷的围剿及天灾人祸,龙窖山瑶族开始“逾岭而遁”。《隆庆岳州府志》云:“按宋以前有之,今不然矣。”龙窖山瑶民远走后汉民相继迁入,龙窖山的饮茶之俗仍代代相传,品茶、家常吃茶,礼貌应酬茶,饮宴招待茶,风月调笑茶,官场形式茶等茶俗,流传至今。

4.9龙窖山茶区是茶文学的摇篮之一[2,3]

茶歌、茶联、茶诗、茶词在龙窖山茶区数以百计。真实地记载了龙窖山茶区发展历史,生动地反映了龙窖山茶人的情怀,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

如清代文人周顺倜《莼川竹枝词》云:

茶乡生计自乡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该诗描述了当时晋商在羊楼洞一带监制砖茶生产和包装,以及芙蓉山以出产优质茶而闻名的历史。莼蒲(川),是羊楼洞所属蒲圻县(今赤壁市)之代称。

又如清代《龙窖山茶竹枝词》,诗云:

龙窖山里是奴家,郎若有闲来呷茶。竹篱茅舍风光好,门前一树紫丁花。

1932年武昌出版的《毋自欺斋诗稿》,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聂市茶行盛况。如清末•姚祉嘉《茶歌晓唱》诗云:

何处笙箫入耳闻,采茶乡里送歌声。未成板调未成曲,别有清音更动情。

4.10王朝场为唐代设立的茶叶专业县之一

唐末五代,临湘茶叶外售和纳税甚多。当时,马殷奖励农桑,提倡纺织,发展茶叶,通商中原,原属巴陵的临湘,因茶而独立设县。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载:“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潭州节度使析巴陵东北部设置王朝场,以便入户输纳,出茶。”王朝场专门管理茶叶税收、经营茶事。公元994年改称王朝县,两年后更名为临湘县。

4.11临湘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2]

1958年临湘举行全县曲艺汇演,忠防镇民间艺人、现代中国曲艺作家协会会员袁延长,登台演唱了《卖茶歌》。1959年湖南湘潭专区文艺汇演,袁延长登台演唱此歌,次年袁延长参加全省文艺会演,演唱均获优秀节目奖。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袁延长演唱的歌词改编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湘西古丈县籍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何纪光,生前也曾高唱这首民歌,其歌词又有修改。

参考文献

1陈奇志、彭毅华.龙窖山瑶族与龙窖山茶【J】.茶叶通讯,2003(1):23-25.

2陈奇志、何培金、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璀璨的临湘茶文化【J】.茶叶通讯,2008(3):29-31.

3陈奇志、何培金、谢大海、卢明德、赵田初、周正林.临湘聂市茶文化【J】.2008中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论文集,2008年4月:167-170.

4陈奇志.璀璨的岳阳茶文化【J】.魅力湘茶,2008(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