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压印机:区域曝光法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58:56

区域系统—第二部分  

曝光

                                                     拉尔斯·耶尔博格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讲述了区域系统的基本原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准备再多讲一点基本原理,然后再把他们用于实践。

 

相机中的测光装置总是倾向于把所测对象看作是标准灰色,即使被摄体原本是黑色或者白色。

设计师在设计相机中的测光表时,并不能予知相机要对着什么被摄体拍摄。也不知被摄体的亮度如何。只能按照被摄体表面反射的光线强度去设计。因此,相机的测光表只能给出被摄体表面的曝光读数。

 

左图是对着黑色摄影包的背后测光,再将读数减少两级曝光,照片基本体现出摄影包的黑色。中图的白色表面是将测光读数增加2.5级曝光来还原白色。

 

总是灰色

这里我们要讲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即相机中的测光表总是假定被测表面是灰色的。按照测光表给出的曝光读数进行曝光,就会把被摄体拍摄出中性灰色。

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在相机中装上黑白胶卷,出去对着单色表面的一些物体进行拍摄。这些物体最好从黑到白都有,单一色彩的彩色表面也可以。拍摄时完全按照相机测光读数进行曝光。按照正常条件显影后,使用同样的曝光时间和同样的相纸印制照片。最后的结果是,每张照片都是几乎同样的影调。

 

人为地控制影调

由于测光表总是有把被摄体影调变成中性灰的倾向,我们就要考虑怎样可以改变照片的影调,使用的办法就是修正曝光。如果测光表告诉我们使用f8和1/125秒,我们就可以使用f8和1/500秒使影调变暗两级。1/500秒比1/125秒快了两级,胶片就被减少曝光两级,因此照片就暗了两级。同样,也可以通过增加曝光的方法使影调变白。

练习:在相机中装入黑白胶卷。出去拍摄一些单色表面。只是这次要修正曝光。例如:拍摄暗色表面时要减少两级曝光,拍摄亮色表面时要增加两到三级曝光。灰色表面则按照测光表读数曝光。按正常条件显影,用普通相纸对所有底片按同样曝光时间制作。曝光时间应选择使拍摄灰色物体的底片能够制作出灰色的照片。这样,其他底片就能够自动体现出被摄体的原有影调。

 

太平洋马德依拉岛的小教堂。没有窗户。反差极大。左图使用平均测光的方法曝光,门后的细节全都损失了。右边的照片是修正测光表读数拍摄的结果,暗部的细节被保留下来。照片的反差通过减少显影时间而降低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去控制照片的影调,我们就可以用任何一种影调来表现被摄物。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修正曝光来获得正确的影调。

 

制作一个综合曝光标尺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当改变一级曝光时影象究竟变亮(变暗)多少。因此我们应该做一个曝光实验来建一套照片的影调标尺。

练习:把标准灰卡置于室外均匀受光。把装好黑白胶卷的相机对准灰卡,焦距调到无穷远。使用相机测光表或手持测光表测光。按照测光表读数先减少四级开始曝光。即:如果测光表读数为f8,1/125秒,则把相机置于f11,1/1000秒,

拍摄第一张。然后增加一级曝光(f8,1/1000秒)拍摄第二张。如此下去直到拍摄完9张底片,也就是说,你已经从减4级曝光到加4级曝光都做了。按照正常标准显影,使用你常用的标准相纸和相同的曝光时间对九张底片分别印放。如果印放工艺正确,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从黑到白并具有7级不同灰色影调的曝光标尺。  

使用这一灰阶标尺,无论拍摄什么对象,都可以很容易的选择一个曝光组合。不管拍摄对象是黑色、灰色还是白色都是一样的。灰阶标尺和测光表同时使用,就可以把被摄体表面拍成你所希望的任何影调。需要你做的就是向合适的方向调整曝光参数,增加曝光就可以得到比中性灰更亮的影调,减少曝光就可以得到比中性灰更暗的影调。

 

欠曝光

比测光值减少3.5级曝光,就达到了欠曝的极限。减少3.5级以上,底片就成为透明的,洗出的照片就成为全黑。对这一欠曝极限要倍加注意。最好把被摄体的细节的曝光置于欠曝极限以上。

 

欠曝光的临界点位于测光表读数(箭头位置)以下3 1/2级的位置上

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就可以容易的把握黑白胶片的正确曝光。面对被摄体,首先确定最暗的部位并测定那里的曝光值。然后确定一个实际的曝光值使这一部位的曝光刚好在欠曝极限以上。由于测光表总是有使被测部位在最终照片上变灰的倾向,而我们又不希望被摄体的最暗部位成为灰色,而希望其成为黑色。这样就需要对测光值进行修正。灰阶标尺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应该减少几级曝光。如果两级就够了的话,那么对于测光表读数为f4,1/30秒,就应把相机置于f5.6,1/60秒,从而保证被摄体的最暗部位的细节在底片上保留下来。因此我们说:

按照暗部的测光值修正后确定实际曝光值。

 

安塞尔·亚当斯的曝光区域

安塞尔·亚当斯选择了罗马数字来表示曝光级数,并称之为曝光区域。他给每个区域起了专门的名字,而不用我们上边说得“减一级曝光”或“加一级曝光”。在亚当斯的术语中,正常曝光(不修正测光表读数)被称为“V(5)区”,减一级曝光就是“IV区”。加三级曝光就到了“VIII区”。换句话说,以“V区”为基准,增减曝光就对应于加减区域号。“O区”是指比正常曝光低5级,结果是底片上没有曝光痕迹。“I区”也在欠曝极限以下,虽然可能在底片上留有痕迹,但在印放照片时基本没有什么体现。要想在最终的照片上体现出暗部细节,曝光区一定要选在“I 1/2区”以上,最好在“II区”。“III区”的细节在照片上就非常清晰了。

亮部的细节需要在高号区曝光。“IX区”在印放时已经全白了。“VIII区”也几乎是白的,亮部细节尚可体现的区域大约在“VIII区”和“VIII 1/2区”之间。

 

区域标尺

前面所说的灰阶标尺也可以称作区域标尺,用罗马数字从I到IX来标注。通过观看标尺,使我们在拍摄时就可以预见最终照片中各部位的灰度。

 

区域系统的优点

选择正确的曝光可能是区域系统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掌握了利用区域系统理论选择曝光的方法,就不会再有底片欠曝现象的发生。就是拍摄最难的被摄物也不会损失掉任何细节,并可以得到一张影调丰富的底片。有时底片的反差不大并不是坏事,总可以在印放时予以调整。但如果是得到一张曝光不足的底片,就最终无法获得好的照片了。在暗室中的任何努力,也无法再现被摄体原有的细节。  

这是在许多摄影者眼中看似不可能拍摄的被摄体。光线从一个小窗户射入,是个很暗的角落。用Pentax数字式点测光表,测出最暗部位的反射光。然后选择一个实际曝光值以保证最暗部位的细节再现。胶片显影时比标准时间减少,以不致使得照片高光部位变成全黑。胶片:柯达T-MAX 400, 9×12cm。曝光值:f22,13秒。

回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