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远距离无线模块:解读“杭越”现象(走基层·艺文采风)人民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1:06:53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张 健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7日   24 版)

《红楼梦》剧照

《一缕麻》剧照
曲终了,幕落了,光收了……可观众热情不减。200多位观众围住台口,使劲鼓掌,其他观众站在座位上久久不散,高呼演员的名字,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不在现场,很难想象观众的这种“疯狂”。
杭州越剧院10月18日在江苏无锡演出《红楼梦》,精致的表演、空灵的舞台设计、对经典的敬畏与独到解读,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杭越”今年推出的又一新作。近十年来,杭越已先后推出20多台剧目,几乎每推出一台,就火爆一台。
这种现象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人们在思考,是什么成就了杭越?杭越因何拥有如此好的人缘?
平民视角,精品追求
戏好不好,观众与市场说了算
每次去外地演出,剧团都要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行动。这次无锡距杭州300多公里,不算远,剧团行动时间得以比较从容。
16日,两辆12米长的道具车从杭州西郊启程,舞美队出发。
17日,演员拉着行李,坐剧团大巴出发。
18日,院长侯军登上火车。要不是等我们,这位干脆利落的女院长早在现场忙碌了。
杭越一年演出300多场,其中外地演出200多场,对于这样的奔波,剧团习以为常。坐在杭州开往无锡的高速列车上,侯军笑着说,跑得多,说明演出订单多,虽然辛苦,是好事。
赶到无锡,已是下午5点。我们径直来到无锡人民大会堂的后台。演员们在走台,在化装,几十套戏服垂直悬挂着,戏箱上整齐摆放着几十副头套。几位50多岁的戏迷寸步不离地守在后台,一面看着化装的演员,一面小声而兴奋地议论着,有的戏迷还为演员带来了晚餐。侯军介绍,每次演出都是这样,戏迷早早赶来,想看一看喜欢的演员。侯军说:“观众对剧团的厚爱让人感动,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我们的演出他们想看、爱看。这份热情加固着我们的创作信念:为百姓演戏,演老百姓想看、爱看的戏。”
浙江是越剧大省。上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下则县县有越剧团,还有数百个民间越剧班子。既无“小百花”的知名度,又无民间剧团的灵活,杭越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由此,杭越对自身的定位很独特,很清醒:平民戏,精品化——平民视角,精品追求。杭越不求高、大、全,坚持小、土、精,即用小投入小制作,传递百姓生活情感,力求精品效应。这一定位与剧院自身“出人出戏出精品”的目标相得益彰。
遵循这一定位,杭越对剧目的选择很苛刻:一定是能反映大众情感诉求,审美理想,代表观众的价值取向,滋养心灵的;一定是有好故事,好唱腔,能打动人心的;一定是有精品潜质的……每次拿到剧本,剧院领导班子和主创人员都会首先论证观众的接受程度,分析是否适合演员演出,反复分析论证之后,才会投入人力物力创排。对剧院来说,评判一出戏好与不好,得观众与市场说了算。
用好名编资源,是杭越出好戏的又一关键。杭州编剧包朝赞一直欣赏杭越的真诚与水准,为杭越创作了《胭脂河》、《莲花湖》、《梨花情》、《流花溪》等系列作品。他的剧作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很吸引观众,帮助杭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为杭越的平民戏、精品化追求立下汗马功劳。国内一些著名编剧也曾先后为杭越执笔。
有了准确的定位、精细的筛选和名编资源,杭越出产的作品一直保持良好的品相,风格通俗清新,大气唯美,“上得庙堂,下得田头”,既能进国家大剧院,也能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去农村演出时,舞台可以快速搭在田间地头,有的村子接连几年指名要看杭越的戏。业内人士指出,杭越对作品有一个精益求精的口号:戏不抓人誓不休,情不动人誓不休,理不服人誓不休,这种精神成了杭越创精品、走市场双赢的保证。
敢于突破,兼收并蓄
既出人又出戏,演一出火一出
日前,在厦门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国际剧协世界代表大会上,杭越的《一缕麻》博得满堂彩。连外国戏迷都给予高度评价。德国黑森州国家剧院院长曼弗雷德·拜尔哈茨说:“这是一出让人在悲喜交加中感悟、思考人生哲理的好戏!”并当即邀请《一缕麻》参加2012年5月举办的德国威斯巴登艺术节。
《一缕麻》折射了杭越创作的一些特质。一是取材名作,注重故事的民间传奇色彩。《一缕麻》改编自包天笑的代表作,讲述少女林素云被迫嫁入荣家为媳,却发现荣家少爷荣鹏程有些痴呆,只得暗叹命苦。洞房之夜,素云突发恶疾,被确诊为白喉,人们躲之唯恐不及。万念俱灰时,新郎却不惧危险,真心服侍。素云死里逃生,荣鹏程却染上白喉……整个故事情节曲折,波澜迭起;二是根据现代观众心理,融入喜剧元素。《一缕麻》本为悲剧,但经杭越改编后,结局峰回路转,荣鹏程死而复生,很有点“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味道。这个改动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主观感受,很受观众的欢迎;三是注重剧目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一缕麻》的主题在于:人间真情最可贵,真爱付出必有所报。它给予观众温暖与希望,引导人心向善与向美,这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杭越戏的另一特点,是不拘泥、不保守,富有探索精神,在尊重越剧艺术本体规律的基础上,敢于进行拓展、创新与提升。以《流花溪》为例,这台戏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做了突破,而且在思想主题上进行拓展。越剧多演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流花溪》却跳出这一框框,讲述清末民初一个大家族中四代女性的人生悲欢,凸显“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呼唤人们之间的宽容与友爱”的主题,拓宽了越剧艺术的题材涵盖面,融入了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演传统保留剧目、排演新剧目、改编中外名著……杭越的戏多头并进,步步生花。在杭越,金派花旦谢群英,王派花旦陈晓红,范派小生陈雪萍、徐铭,徐派传人郑国凤等,百花齐放,互相配戏,一派欣欣向荣。尤为可贵的是,杭越的艺术探索目光投射到京剧、川剧、昆曲等剧种,延请各行名家为演员开课授技。海纳百川的胸怀,虚心求教的态度,使杭越逐步形成了主旨鲜明、形式多样的演出风格,群英荟萃,互相激荡,推动了艺术精品的产生。
近十来年,杭越的剧目,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艺术节奖与汉城世界青少年戏剧节特别奖等国内外奖项;杭越的演员,获得了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等诸多荣誉。既出戏,又出人,演一出,火一出,观众欢迎,专家称赞——杭越成为国内戏曲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爱才有心,用才有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此次《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郑国凤是杭越刚刚从上海引进的名角。甫到杭越,郑国凤就被委以“重任”,从中可见杭越对待人才的态度。而郑国凤出演的贾宝玉,因其“华丽、奔放、潇洒”的唱腔,以及富有韵味的表演,也为《红楼梦》增添诸多精彩。其实,不只郑国凤,不少优秀演员都是被吸引过来的。人才往一个地方集聚,说明那里必有特别之处。杭越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呢?就是因人设戏,给足舞台。在杭越,为自己的演员找戏、排戏、量身定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其结果,是以戏育人,以人带戏,人戏双赢,相映生辉。
然而,“角”多了,怎么用?这又是一个问题。有的剧团把“角”高高供起,杭越则把“角”投入到剧团的整体发展之中。相对于一些院团的“明星制”,杭越走的是“群星”路线,每个演员都是“星”,每个演员又都是配角。在副院长展敏看来,院团的发展要靠整体的进步,梅花奖演员为年轻新秀配戏,不仅有利于年轻演员的成长,更有利于在剧团内形成互相帮扶的风气。在奔赴无锡的途中,侯军谈得最多的,就是杭越的发展蓝图,这个蓝图的核心是“群星璀璨”,而非“朗月独照”。
杭越很少请外援排演剧目,它把登台的机会尽可能留给自己的演员。每一次演出,都成了对队伍的一次锤炼。甚至刚刚入团的年轻演员,都会频频获得登台亮相、开口唱白的机会。不仅如此,杭越还把每周进社区、每年下农村演出,作为提升年轻演员水平的重要机遇。
19年前,侯军走马上任,当时的杭越举步维艰。10多年来,她和副院长展敏、俞铁军齐心协力,带领杭越打了一场翻身仗。在杭越采访时,总能听到大家称赞“头儿”的故事,有一则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杭越在哪里演出,侯军都会坐在台下,拿着笔一段不漏地看,台上有任何瑕疵或失误,她都记下来,戏后帮助演员改进。“慎始敬终,终以不困”,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证。以前在浙江越剧界,浙江越剧团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平分秋色,杭越处于两大院团之下,颇有“大树之下难长草”的尴尬。到了今天,这种局面正悄然改变,三分天下有其一,杭越不仅长起来了,而且焕发着蓬勃的朝气。
从今年10月开始,杭越有16台剧目走进上海。上海观众惊呼:越剧航母开来了。上海是越剧重镇,杭越这番大规模进沪演出,没有充分的自信是不敢想象的。与此同时,10月底,杭越还将携带《红楼梦》进京演出,踌躇满志的侯军笑言:要让杭越接受更多的检验!
在地方戏曲人气不旺,一些剧团佳作匮乏、愁对市场的当下,杭越的探索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启示。杭越的成长过程,其实是目标明确、定位逐渐清晰的过程,他们把百姓的审美趣味当成艺术理想,把群众的文化需求当成神圣职责,清楚地知道“我是谁”、“为了谁”,坚持为百姓演戏,演百姓爱看的戏,脚踏实地,眼光向下,理所当然受到百姓的欢迎与称赞。
越剧是在乡村小镇起家,尔后走进城市的民族艺术。传承越剧根植民间的文化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的艺术探索,拓宽艺术空间,精益求精,艺术向上,是杭越在市场上拓出新路的生存之道,不仅推出了一批演员,也培养了大批观众。
当今时代,经济日益强盛,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文化政策的配套与支持,提升了剧团的活力与尊严,这为杭越出人出戏出精品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杭越现象让我们看到:身逢伟大时代,在改革创新精神激励下,文化需求与艺术自觉正在时代的进步声中逐渐对接,艺术院团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