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鸣人怎么获得:当一名较为合格的公务员,应当具备哪些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26:40
公务员九大通用能力解读:公务员能力的内涵及一般特征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内涵和种类
1.能力
能力是指个人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而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训练综合作用丽获得的,它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对于能力的认识,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我们平常所说的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因而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代表了他的能力;二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潜质与可能性,即经过适当训练才能具有的完成某项任务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能力倾向。
(2)人的能力总是和人的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之中。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而且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正是这些相互联系的能力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3)许多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培养的结果。
2.能力的分类
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即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创造发明等活动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这些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每一种特殊能力都是由受所完成的特定活动的性质制约的几种基本的心理特质构成。个体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就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和该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愈是发展,就愈能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根据能力在个体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它是由个人的禀赋决定的,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发展状况有关,而较少受教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流体能力的发展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知识经验的多寡,主要受教育与文化环境影响。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才渐趋平缓。晶体能力与流体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晶体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能力。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流体能力高者,晶体能力发展得也较好。另一方面,对于晶体能力的发展,只有流体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作用。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个体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操作能力是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运动能力、操作机械的能力、制作能力等,是人们适应或改变环境、协调自己动作、掌握和施展技能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如公务员运用计算机实现电子办公的过程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是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调解纠纷的能力、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等。这种能力对于公务员有效处理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以及协调与民众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力的结构
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能力的测量工具,科学拟定能力的培养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说。
1.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E·斯皮尔曼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能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又称G因素)和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G因素是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S因素则因心智活动不同而各异,指从事专门领域的能力。
2.结构说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在二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五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四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六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4×6×5=120种基本能力构成。
美国心理学家P·E·阜南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阜南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之下包含了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素;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是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3.信息加工说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能力的信息加工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即智力包括三个方面: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背景智力。它们在智力活动的信息加工中起着不同作用。
(三)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因素,有利于在实践中促进能力的发展。
1.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一个人能力的发展潜力。
2.环境和教育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教育在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践活动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的。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他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二、公务员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一)公务员能力的内涵
公务员能力是指公务员能够履行公共行政职能、胜任岗位责任而必须具备的人格素质,包括一定的认知水平,也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社会动机等个性品质。其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公务员能力的构成受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机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二是公务员能力要求主要由公共行政职能所决定。三是公务员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用于分析解决问题,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智商是反映认知能力的重要指标。社会适应能力反映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自我调适的能力。
(二)公务员能力的特征
1.公务员能力具有极其突出的政治性
公务员从事的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社会、基层和群众服务,公务员必须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研究情况、提出建议、开展工作。
2.公务员能力具有规范性与特殊性
一方面,公务员能力要求是由《公务员法》和其他有关法规严格规定的,不依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法定能力和素质要求,具有规范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艰巨任务,客观上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因此,公务员的能力又具有特殊性。
3.公务员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公务员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在它对现实行政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省性和自我调适、自我改变的适应力、生存力和发展力。在知识大爆炸、信息化、全球化等外在环境变化和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等内在环境变化中,各级公务员必须紧随科技发展而及时地采纳和运用新的理念、知识和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确保整个公务员队伍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4.公务员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公务员能力的内涵看,尽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公务员能力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但在特定的时间内,它是相对稳定的。
5.公务员能力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公务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执行国家的法律  和大政方针,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公务员与普通社会公民一样,要遵从社会要求的基本规范,如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以及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公务员必须在职责和法律范围内强化和运用行政权威,但又必须同时受法律、社会公众、政治系统和专职监督机构的规范、约束和检查监督,这就决定  了其能力具有双重性。
6.公务员能力具有复合性和可塑性
公务员能力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复合而成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努力成为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公务员能力是国家对有志于公务员职业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特殊性、差异性、适应性特点都表示国家公务员能力是一个发展提高过程,即公务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组织的引导、培训、激励,使公务员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具有可塑性特点。
7.公务员能力具有较高的战略性
公务员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不是国家机关的勤杂工人,绝不能湮没于机关的日常琐事之中。与之相适应的是,公务员应具备较高规划与协调水平,管理、监督、执行水平,宏观决策水平以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各级公务员需要依靠这种能力来预测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现实公共需要和社会一心理,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战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公共政策,引导、组织、调节和推动整个国家更加全面、理性、稳步地向前发展。
三、公务员通用能力的内容
(一)公务员通用能力内容的演变
确定公务员核心能力框架既有利于公务员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公务员的培训、选拔、任用及考核,我国对公务员核心能力构成的认识过程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公务员培训目标及重点的变化上。2000年底,人事部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指出,对公务员管理和建设必须突出能力建设,要“研究提出不同层次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标准”。2001年初,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务委员王忠禹提出了国家公务员队伍和高中级公务员培训必须努力提高五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领导经济工作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统筹协调的组织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2001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务委员王忠禹和原人事部长张学忠在全国公务员管理工作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会议上,又提出重点提高全体公务员七个方面的能力,即: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领导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七种能力”较之“五种能力”的表述有所进步,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2003年11月,国家人事部下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明确公务员必须具备九种通用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从以上对公务员能力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公务员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和变化的过程。公务员核心能力的内容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顺应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的要求。我国公务员能力的内容体现了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公务员核心能力的主要内容应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行政环境的变迁,又须不断跟进、及时调整。
(二)公务员九项通用能力
1.政治鉴别能力
政治鉴别能力,即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即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3.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即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4.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即坚持实践第一,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5.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6.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即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7.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对新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8.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即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订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9.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即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一b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良好的,理适应性,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公务员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一、能力。(思行效评的人格特征)
(一)、能力是指个人能胜任工作任务而必备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而获得,是顺利实现工作任务的心理条件。                 (人格特征)
对能力的认识三方面:
1、常说的能力有两个内容:一是,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代表能力;二是,个体具有的潜质,也就是能力倾向。  (己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
2、能力总和人的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事活动中才能看出人具有的能力。           (事上看本事)
3、能力更注重后天学习和培养。      (学习上提高)
(二)、能力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智力是指一般能力,专业技术表现为特殊能力。二者统一辩证。(智力和技能)
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晶体能力指获得语言、文化知识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表现中的能力和储备中的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公务员能力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内在素质和具备的品质)
是指公务员能够履行公共行政职能、胜任岗位责任而必须具备的人格素质,包括认知水平、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社会动机等个性品质。
(二)、特征
1、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政治素质)
善于政治上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建议、开展工作。
2、具有规范性与特殊性。(照章办事与创新)
规范性是按法规办事,不以个人意志的转移;特殊性事依据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完成党和国家负于的艰巨任务。
3、具有较强适应性。(适应就是发展)
是对现实行政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省性和自我调适、自我改造和适应力、生存力和发展力。
4、具有相对稳定性。(有什么条件打好什么仗)
发展的要求有不同,但在特定时期内事相对稳定的。
5、具有双重性。 (当好官、做好人)
一方面体现公权力中的表现,一方面体现在与民众相同的公民表现。
6、具有复合性和可塑性。(多才多艺与培养锻炼)
复合型人才是公务员的要求,可塑性人才是自我提高和组织培养的要求。
7、具有较高的战略性。(当将军比当士兵强)
公务员不是勤务员而是国家事务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要战略性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评。
三、公务员九大能力简介
1、政治鉴别能力.(政治第一)
要有相应理论功底;学习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把握形势和时代发展要求。
2、依法行政能力.(法律武装)
要有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遵法按程执行公务;准确运用法规政策;公正文明执法;同违法行为斗争。
3、公共服务能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必需有民众的强烈责任心;较强的成本意识,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接受监督,听取呼声,改进作风,改革创新。
4、调查研究能力.(善于调研)
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现状、影响;探索规律,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5、学习能力.(理论武装)
树立终身好学,理论联系为实际,学以致用;有目标的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和经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技能能力;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实践、他人、他山学习。
6、沟通协调能力.(施展才华)
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调意识;重点突出、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大多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工作氛围;建立并用好工作网络,增强沟通效力。
7、创新能力.(别开生面)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对新事物敏锐,善于发现、扶植、总结好新鲜点弱点;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思务,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8、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大显身手)
掌握有效信息,捕捉潜在性问题,制立可行预案,消除萌芽;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掌握事态发展;准确判断,果取行动,整合资源,有效应对和解决突发事件。
9、心理调适能力.(顺应自然)
有强然的事业心,积极、乐观、向上的热情;据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心态;自位要强,意志要坚,正确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宽阔容人,不嫉贤妒能。
九大能力是金家,
国家基石少不了。
创新求智取精华,
干事创业实践好!
公务员面试准备中的“四三二一”
在考生准备公务员考试面试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一个迷茫的境地,不知该如何把握知识储备的方向性。这时候,查找资讯无疑是大家最常用的,也最为便捷的方式。
现在很多网站,包括极大一部分的公考培训机构,都在宣称“九大能力”,仿佛“九大能力”就是公考面试中的无上宝典、指路明灯。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考生是一种误导,并不能直接用于备考。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九大能力”的出处和内容。“九大能力”来源于2003年11月18日国务院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具体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根据官方说法,这“九大能力”其实主要针对公务员岗前培训、内部选拔、考核等工作,也就是说,它面向的是在职的公务员,而且,即使在公务员内部,也会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作为一名普通考生,对自己所报考的岗位显然不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因而在公务员考试面试阶段,这九大标准只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已。
说到这里,既然“九大能力”并不能直接用于备考,那考生究竟应该如何把握公务员面试准备的方向呢?
在参考了“九大能力”、同时吸纳了大量教研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公务员网老师们为大家总结出了如下的备考方向。
首先,考生需要树立起四种意识:政治鉴别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公共服务意识、权属意识。由于考生尚未进入公务员序列,没有接受系统的公务员培训,因此也就无法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考生必须在考前去树立这样的几种意识。在政治上,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熟悉当前的政策形式;在执行中,以法为纲,严格约束自己手中的权力;在服务中,贯穿服务意识,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在工作中,强化权属意识,准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其次,考生需要纠正三种习惯: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这三种习惯的纠正并不是割裂的、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三种习惯的纠正过程也可以称之为“角色定位转换”。从考生进入公务员面试备考时起,就要进行身份定位的转换,具体而言,就是将个人日常语言转换为政府语言、将个人行为模式转换为政府行为模式,将个人思维立场转换为政府思维。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或改变都需要时间,因此,考生要成功纠正这三种习惯,实现角色定位转换,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有意识、不间断的培养,这从短期目标来说是为了本次面试,而从长远目标来说,这是在为今后的公务员职业打好基础。
再次,考生需要提高两种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公务就是公众事务,也就是说,公务员的工作是在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进行服务,是在解决人民生活中、政府运作中、国家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考生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相信考生在之前的申论考试中已经有所了解,在此不做赘述。
最后,考生需要重复一种方法:实战模拟。这一点不难理解,即使考生学习了再多的知识,了解了再多的技巧,不通过练习来强化,最终到考场也很可能会不知所措、前功尽弃。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巧之后,不断地进行实战模拟,才有可能在真正的面试中胜出。正如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说的:只有把模拟当作正式面试,才能在将来把面试作为一次模拟。
最后再总结起来,就是树立四种意识、纠正三种习惯、提高两种能力、重复一种方法,这也是题目中所说的“四三二一”。希望考生们能够借助这篇文章,纠正自己对公务员面试备考方向的错误认识,从而进行有效地复习准备。
省外侨办关于制定《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的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 人事处 更新时间:2010年12月31日 点击次数: 606
机关各处室:
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了省公务员局《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鄂办文【2010】56号)(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省直各单位认真做好依法设岗,依法确责,依法履责各项工作,并于2011年3月底前完成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的制定实施任务。为更好地适应职能转型和工作开展需要,切实加强办机关效能建设,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外侨部门依法行政为核心,以提高办机关外侨干部能力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外侨干部队伍为总体目标,积极营造勤政廉政善政、求实务实落实的机关执行文化,建立健全“确责、履责、问责”的机关责任体系和规范、高效、严谨、细致的执行机制,努力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整体水平。
二、目标要求
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匹配为原则,以政治思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按照“主任科员及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本职工作做到应知应会、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成为行家里手、厅级公务员成为专家权威”的基本要求,认真组织能力席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努力实现机关干部“执行能力有提升、本职工作上水平、服务发展见成效”的目标。
三、方法步骤
能力席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从现在开始,到明年2月底前完成。总体上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12月下旬-元月上旬)
1、全面动员。12月中旬,省外侨办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鄂办文[2010]56号、鄂人社发[2010]65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对能力席位标准建设作出安排部署。下旬,在办机关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机关干部对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和实施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调动全体机关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宣传。充分运用机关宣传栏、电子屏、网站等媒介,采取印发资料、滚动屏幕、专栏橱窗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通用标准》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制定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的良好氛围。
3、制订方案。结合我办实际,认真制订《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的实施方案。
4、学习讨论。各处室组织学习有关加强能力建设和提高执行力的文件精神,紧密联系本处室具体职能和个人工作实际,开展案例讲评和剖析,进行能力反思,增强做好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工作的责任感。
5、培训骨干。由各处室指定一名同志担任本处室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工作联络员,适时组织各处室联络员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明确任务要求,推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
(二)确责明标阶段(元月上旬--2月中旬)
1、明确岗位职责。对照省政府批准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鄂政办发[2000]60号)“三定”方案,参照《标准》有关内容,认真梳理细化本处职责,分层分级提出每一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拟定各岗位职位说明书。
2、明确能力席位标准。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按照“应知应会、行家里手、专家权威”三个层级普遍要求,以及每一个岗位所具有的能级差异等不同要求,在12项通用能力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履行各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制定能力席位标准。
(三)总结评估阶段(2月底前)
1、考核评估。把履职履责、能力席位标准等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未制定和实施能力席位标准专项工作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2、通报表彰。在各处室对完成能力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自查总结的基础上,由办党组采取适当形式对各处室任务完成情况在办内通报。
3、健全机制。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个人工作业绩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按季、按年度的考核办法,完善失职责任追究和奖惩措施,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值班、重点工作督办等制度,完善部门应急和快速反应机制。大力推行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AB角工作制、决策责任追究制、信访接待和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规范,用管理制度巩固和规范能力建设。
四、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工作如期完成、顺利实施,成立省外侨办“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党组成员、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邵元洲任组长,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章笑梅、秦宇、胡应海,办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汪从普同志任副组长,综合处室有关负责人为成员,人事处负责能力席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2、加强工作统筹。各处室要紧紧抓住“确责、履责、问责”三个关键环节,把制定和实施能力席位标准专项工作作为推动业务工作运行,规范和提升处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与各党小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2011年业务开展结合起来、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抓好当前和明年的各项工作。
3、加强督促检查。人事处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办,及时协调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信息沟通和情况通报。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处室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亲自过问、亲自把关,按照全办统一要求,抓好各阶段任务落实,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任务。
附:《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及《能力席位书》范本
省外侨办党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
省公务员局
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执行),标准分厅级、处级、科级、科办员四级各12项指标,具体构成如下:
厅级
处级
科级
科办员
1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
2
政治鉴别能力
政治鉴别能力
政治识别能力
政治认知能力
3
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4
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
5
依法行政(办事)能力
依法行政(办事)能力
依法行政(办事)能力
依法行政(行政)能力
6
科学决策与推动发展能力
参谋与策划能力
工作执行力
工作执行能力
7
管理创新能力
工作创新能力
工作创新能力
工作创新能力
8
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
服务基层能力
服务基层能力
9
党风廉政建设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能力
自我规范和约束能力
自我规范和约束能力
10
战略性团队建设能力
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11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
12
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
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
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
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
厅级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1、学习能力:及时学习理解党和国家新的政治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快速捕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难点和热点,并与工作充分对接;能够掌握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熟知网络、office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善于营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指导下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2、政治鉴别能力: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能在重大政治斗争中把握方向、明辨是非;能够在了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洞察问题的本质、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3、调查研究能力:全面、熟练地主持大型调研活动;深入思考政治、经济领域以及本系统工作中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熟悉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指导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4、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有条理地表达思想;交流中能较好地控制全局,注重培养媒体素养,自觉维护党和政府在媒体与民众中的形象及影响力;熟知公文写作规范;能主持完成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大型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精通与本系统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办事)能力;指导在系统内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做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熟悉本系统在全省的依法行政(办事)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本系统的法治建设进程。
6、科学决策与推动发展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发展、辩证、战略的视角把握全局,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对当前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正确把握、采纳与协调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中的各类意见,及时准确地作出决断。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部署,狠抓落实。在系统内大力培育执行理念,倡导执行文化,强化执行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
7、管理创新能力:熟悉相关业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探索本系统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能建立促使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公务员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氛围;领导组织下属进行工作创新。
8、公共服务能力:精通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机制;领导、督促本系统内各部门逐步提高依法办事的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基层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建设。
9、党风廉政建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到廉洁奉公,拒腐防变;指导和监督下属保持清正廉洁,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要求和管好配偶、子女及亲属;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生活作风正派。
10、战略性团队建设能力:前瞻性思考本系统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调配人员、组建团队,善于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在本系统内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流动与选拔机制,提升工作效能。
11、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精通运筹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指导制定本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在突发事件中能够驾驭全局并控制整个事件的发展;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能够着眼长远和整体;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缘由、处理的得失以及反映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能够及时总结和应对。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崇尚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具有胜任工作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合理调控情绪;能够指导下属进行心理调整。
处级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l、学习能力: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各项政治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关注和思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难点和热点;主动学习并熟悉网络、office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实现网上办公;在管理范围内倡导学习,提高化常为专的能力,指导下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政治鉴别能力:熟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其变化;能够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熟练运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和开展业务工作。
3、调查研究能力: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指导或者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思考和谋划管理范围内各项工作。
4、表达能力:熟练运用普通话,在公开场合或会议发言中,能以严肃权威、清晰流畅、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语言准确地传达有效信息;熟知公文写作知识和运行规则;能起草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大型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熟知与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情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合法、合理和有效行政(办事);重视制度建设,抓基础性、长效性工作,指导、检查和督促下属依法行政(办事),推进依法行政(办事)工作进程。
6、参谋与策划能力:准确领会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时政方针,谋划和推动本机关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工作事项、重要工程和重要项目;按照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或思路,并根据上级的指示将相关建议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或实施方案。
7、工作创新能力:掌握相关业务的新理论或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工作中提出创造性、实效性的管理思路或方式;能够领导、组织下属进行工作创新。
8、公共服务能力:掌握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牵头组织、协调完成相关政策、制度的论证、送审工作;监督下属公共服务的效果,提高本部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9、党风廉政建设能力: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规范能力,对自我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及时纠正和调整自我错误或失当行为;接受上级领导的党风廉政政策指导,并监督下属的实施情况;严格要求和管好配偶、子女及亲属;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生活作风正派。
10、团队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利用包括行政网络平台在内的各种沟通交流渠道进行内外联系和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合理地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岗匹配、各司其职,强化执行意识,提高团队执行力,迅速有效地落实各项任务和要求。
11、应急管理能力:熟知运筹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在需要危机管理应对时,能适时地作出准确判断;能够通过收集舆情并进行分析研判,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现场,将事件处理在初始阶段;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各种规律与方法,了解社情民意和舆论导向,以媒体为信息传播平台,积极引导舆论,及时化解矛盾分歧。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胜任工作的体能和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了解下属心理状况并给予指导。
科级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l、学习能力: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各项政治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主动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化常为专的能力;主动学习并精通数据库、网络、office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
2、政治识别能力: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其变化;政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能够在工作中坚决、及时贯彻上级的政治决策。
3、调查研究能力:能够收集、整理、分析与本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料;熟悉机关行政中的各种数据、图表和模型,能够通过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获得科学的结论,并能够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
4、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言语流畅、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涉外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熟知公文写作知识和运行规则;能独立完成工作中的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了解与本职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程序性规定,以及各类文书种类和样式;能够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坚持法律原则性与政策灵活性相结合。
6、工作执行力: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办事能力和执行能力,及时有效地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
7、工作创新能力:熟知系统内业务的新理论或方法;具有创新思维,能够不断改进本岗位的工作方式、方法,创造性、主动性地开展工作。
8、服务基层能力:熟知系统内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服务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意识;能够不断改进服务机制和方式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按要求向企业和基层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及时向上级汇报难以判断的事态。
9、自我规范与约束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在工作中严格规范与约束自己,服从上级指导,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10、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沟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能够独立承担组织战略规划中的具体工作。
11、应急能力: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在工作中能够协助领导进行组织内部的应急管理;能够组织处理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发现敏感问题并及时汇报。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具备胜任工作的体能和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技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整能力和抗压、抗挫折能力。
科办员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l、学习能力: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治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能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能在上级指导下主动学习、熟知新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
2、政治认知能力:知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及其变化;政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能够在工作中坚决贯彻上级的政治决策。
3、调查研究能力:通过文本学习与社会实践,具备信息搜集、储存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按上级要求收集、整理、分析与本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上级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
4、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言语流畅、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涉外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交流;熟悉公文写作知识和运行规则;能及时完成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知晓与本职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程序性规定;在上级指导下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
6、工作执行能力:清楚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能在上级指导下完成处室内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能独立、及时、有效完成日常工作。
7、工作创新能力:知晓系统内业务的新理论新方法;能够在上级指导下不断改进本岗位的工作方式、方法,主动开展工作。
8、服务基层能力:能够按要求向企业和基层提供公共服务;及时向上级汇报难以判断的事态。
9、自我规范与约束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在工作中严格规范与约束自己,能够服从上级指导和监督。
10、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沟通融入工作团队;能够在上级指导下完成组织战略规划中的具体工作。
11、应变能力:知晓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根据事态变化、民情变化和局势变化,灵活调整思路;能够协助领导处理部分应急事务;能够及时发现敏感问题并及时汇报。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了解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技巧,具有胜任工作的体能和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保持平和心态。
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通知)
鄂办文〔2010〕56号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务员局《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公务员局《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在省直机关先行开展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建设,是深化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省直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能力席位标准的制定工作。要坚持依法设岗,依法确责,以责任为核心,以岗位为平台,进一步细化岗位能力标准,健全机关内部责任体系;坚持依法履责,依法行政(办事),将能力席位标准与公务员平时考核、履职问责、教育培训、表彰奖励、选拔任用等管理工作紧密挂钩,形成闭环效应,建立和完善加强公务员能力和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全省作出示范,积累经验。省公务员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指导督促,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推动省直各单位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建设工作不断完善。
鉴于不同地区、不同职级、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各地要结合实际,参照《标准》框架,制定本地区能力席位标准,努力提升公务员的履责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7月11日
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
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
省公务员局
湖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试行)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执行),标准分厅级、处级、科级、科办员四级各12项指标,具体构成如下:

厅级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1、学习能力:及时学习理解党和国家新的政治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快速捕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难点和热点,并与工作充分对接;能够掌握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熟知网络、office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善于营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指导下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2、政治鉴别能力: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能在重大政治斗争中把握方向、明辨是非;能够在了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洞察问题的本质、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3、调查研究能力:全面、熟练地主持大型调研活动;深入思考政治、经济领域以及本系统工作中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熟悉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指导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4、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有条理地表达思想;交流中能较好地控制全局,注重培养媒体素养,自觉维护党和政府在媒体与民众中的形象及影响力;熟知公文写作规范;能主持完成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大型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精通与本系统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办事)能力;指导在系统内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做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熟悉本系统在全省的依法行政(办事)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本系统的法治建设进程。
6、科学决策与推动发展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发展、辩证、战略的视角把握全局,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对当前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正确把握、采纳与协调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中的各类意见,及时准确地作出决断。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部署,狠抓落实。在系统内大力培育执行理念,倡导执行文化,强化执行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
7、管理创新能力:熟悉相关业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探索本系统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能建立促使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公务员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氛围;领导组织下属进行工作创新。
8、公共服务能力:精通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机制;领导、督促本系统内各部门逐步提高依法办事的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基层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建设。
9、党风廉政建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到廉洁奉公,拒腐防变;指导和监督下属保持清正廉洁,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要求和管好配偶、子女及亲属;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生活作风正派。
10、战略性团队建设能力:前瞻性思考本系统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调配人员、组建团队,善于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在本系统内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流动与选拔机制,提升工作效能。
11、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精通运筹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指导制定本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在突发事件中能够驾驭全局并控制整个事件的发展;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能够着眼长远和整体;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缘由、处理的得失以及反映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能够及时总结和应对。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崇尚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具有胜任工作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合理调控情绪;能够指导下属进行心理调整。
处级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l、学习能力: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各项政治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关注和思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难点和热点;主动学习并熟悉网络、office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实现网上办公;在管理范围内倡导学习,提高化常为专的能力,指导下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政治鉴别能力:熟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其变化;能够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熟练运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和开展业务工作。
3、调查研究能力: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指导或者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思考和谋划管理范围内各项工作。
4、表达能力:熟练运用普通话,在公开场合或会议发言中,能以严肃权威、清晰流畅、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语言准确地传达有效信息;熟知公文写作知识和运行规则;能起草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大型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熟知与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情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合法、合理和有效行政(办事);重视制度建设,抓基础性、长效性工作,指导、检查和督促下属依法行政(办事),推进依法行政(办事)工作进程。
6、参谋与策划能力:准确领会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时政方针,谋划和推动本机关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工作事项、重要工程和重要项目;按照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或思路,并根据上级的指示将相关建议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或实施方案。
7、工作创新能力:掌握相关业务的新理论或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工作中提出创造性、实效性的管理思路或方式;能够领导、组织下属进行工作创新。
8、公共服务能力:掌握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牵头组织、协调完成相关政策、制度的论证、送审工作;监督下属公共服务的效果,提高本部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9、党风廉政建设能力: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规范能力,对自我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及时纠正和调整自我错误或失当行为;接受上级领导的党风廉政政策指导,并监督下属的实施情况;严格要求和管好配偶、子女及亲属;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生活作风正派。
10、团队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利用包括行政网络平台在内的各种沟通交流渠道进行内外联系和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合理地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岗匹配、各司其职,强化执行意识,提高团队执行力,迅速有效地落实各项任务和要求。
11、应急管理能力:熟知运筹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在需要危机管理应对时,能适时地作出准确判断;能够通过收集舆情并进行分析研判,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现场,将事件处理在初始阶段;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各种规律与方法,了解社情民意和舆论导向,以媒体为信息传播平台,积极引导舆论,及时化解矛盾分歧。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胜任工作的体能和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了解下属心理状况并给予指导。
科级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l、学习能力: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各项政治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主动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化常为专的能力;主动学习并精通数据库、网络、office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
2、政治识别能力: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其变化;政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能够在工作中坚决、及时贯彻上级的政治决策。
3、调查研究能力:能够收集、整理、分析与本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料;熟悉机关行政中的各种数据、图表和模型,能够通过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获得科学的结论,并能够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
4、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言语流畅、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涉外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熟知公文写作知识和运行规则;能独立完成工作中的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了解与本职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程序性规定,以及各类文书种类和样式;能够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坚持法律原则性与政策灵活性相结合。
6、工作执行力: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办事能力和执行能力,及时有效地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
7、工作创新能力:熟知系统内业务的新理论或方法;具有创新思维,能够不断改进本岗位的工作方式、方法,创造性、主动性地开展工作。
8、服务基层能力:熟知系统内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服务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意识;能够不断改进服务机制和方式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按要求向企业和基层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及时向上级汇报难以判断的事态。
9、自我规范与约束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在工作中严格规范与约束自己,服从上级指导,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10、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沟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能够独立承担组织战略规划中的具体工作。
11、应急能力: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在工作中能够协助领导进行组织内部的应急管理;能够组织处理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发现敏感问题并及时汇报。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具备胜任工作的体能和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技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整能力和抗压、抗挫折能力。
科办员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
l、学习能力: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治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能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能在上级指导下主动学习、熟知新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工具。
2、政治认知能力:知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及其变化;政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能够在工作中坚决贯彻上级的政治决策。
3、调查研究能力:通过文本学习与社会实践,具备信息搜集、储存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按上级要求收集、整理、分析与本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上级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
4、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言语流畅、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涉外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交流;熟悉公文写作知识和运行规则;能及时完成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文字材料。
5、依法行政(办事)能力:知晓与本职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程序性规定;在上级指导下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
6、工作执行能力:清楚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能在上级指导下完成处室内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能独立、及时、有效完成日常工作。
7、工作创新能力:知晓系统内业务的新理论新方法;能够在上级指导下不断改进本岗位的工作方式、方法,主动开展工作。
8、服务基层能力:能够按要求向企业和基层提供公共服务;及时向上级汇报难以判断的事态。
9、自我规范与约束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在工作中严格规范与约束自己,能够服从上级指导和监督。
10、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沟通融入工作团队;能够在上级指导下完成组织战略规划中的具体工作。
11、应变能力:知晓应急管理的相关政策、理论;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根据事态变化、民情变化和局势变化,灵活调整思路;能够协助领导处理部分应急事务;能够及时发现敏感问题并及时汇报。
12、身心健康与调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了解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技巧,具有胜任工作的体能和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保持平和心态。
附件:
能力席位书
单位:                        职级:
一、能力席位职责描述
基本情况
职位名称
所属部门
职位代码
职    类
职务层次
编制人数
辖区人数
直接上级
直接下级
工作概要
考核指标
岗位基本职责
工作职责
权限
考核标准
1
2
3
4
5
……
二、能力席位任职资格
(一)能力席位基本素质要求
最佳学历
最低学历
专业要求
工作经验
外语要求
计算机要求
(二)能力席位标准分项指标
能力指标(12项)
重要性/
权重(%)
能力等级要求(行为描述)
1
学习能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创优能力标准
三、工作环境及其他要求
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通知
国人部发 [2003] 48号
2003年11月18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进一步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促进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现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印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
培训、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工作中,要以标准框架为参考依据,体现通用能力的要求,并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在试行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部公务员管理司联系。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
一、政治鉴别能力
――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
――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依法行政能力
――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
――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
――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三、公共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
――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
――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四、调查研究能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
――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
――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五、学习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
――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六、沟通协调能力
――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
――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七、创新能力
――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对新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
――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科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
――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九、心理调适能力
――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
――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
――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谈谈“胜任力模型”在政府能力建设中的应用
胜任力,即能将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政府能力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组织能力建设;二是个人能力建设,即公务员能力建设。公务员能力建设是政府能力建设的基础。提升公务员能力,关键是要提升公务员胜任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也就是要提升公务员的胜任力,使政府能力建设落实到公务员的行为上。因此,采用基于胜任力的能力提升模型,构建适合我国公务员胜任力现状与发展需要的能力提升体系,应是提升公务员能力的合理选择。
胜任力模型是落实政府能力建设的有效工具
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将通用能力精细化为“席位能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公务员能力建设通用标准框架”将公务员能力划分为九种通用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我省则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与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应急和谋远的能力,三是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四是统筹协调的能力,五是团结和谐的能力,六是廉洁从政的能力,七是化常为专的能力,八是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
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千差万别,每个岗位都应有与其匹配的胜任能力类型和等级。只有岗位所需的胜任能力与公务员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相匹配时,公务员的绩效才会最高。我省创新提出了“公务员能力席位”的概念,“席位能力”即是公务员相对于任职职位的胜任力,这一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构建公务员胜任力模型,落实能力建设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将抽象的能力具体化为可测量的行为。在现实中,公务员的胜任力是有高低差别的。如何评价公务员的能力,这正是在进行能力建设中所要考虑的。
制定各级各类的公务员胜任力标准,可以为我国公务员能力的评价、提升需求的确定以及具体提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增强公务员能力提升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与针对性,提高能力提升的有效性。公务员胜任力标准同时也将成为公务员招聘与选拔的重要依据,是公务员能力持续提升体系的重要内容。
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点,将能力建设常规化为以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能力建设本质上是以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更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模式,它给组织提供了一种竞争优势的新的来源,这一模式要求我们关注组织的核心能力,思考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以获得这些至为重要的技能,满足组织战略的需要,每个人力资源子系统(培训与开发、招聘与筛选、薪酬与福利、绩效评估等)都可以对开发这样的技能有所贡献。胜任力模型为构建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立了新的基点,它在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与培养人力资源的核心专长和技能之间架设联系的桥梁,并且使组织基于战略指导并规范员工的行动成为可能。
在公务员招考与选拔中,传统的方式一般比较重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等表象特征,很少有针对动机、特质等潜在素质的测量。而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正是帮助我们找到具有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的人员,通过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所要求的关键行为,从而提高选拔的成功率。尤其对于省厅领导干部的人选,应引进一些具有优异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方能胜任这样的领导岗位,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培训与开发中,要从过去那种适应性的岗位培训转变到分类培训上来,根据任职的不同阶段和职务的高低不同予以详细的分类分级,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使培训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要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培训重点,特别注重高层公务员的培训。根据胜任力模型,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管理工作,建立以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为主要方式的公务员实践锻炼平台。在实践锻炼中推进重点工作,在推进重点工作中提升公务员能力。
在绩效考核中,建立基于胜任力的考评系统,即预先确定每个具体工作或职位的工作行为,然后再以此行为为尺度去衡量相应职位上的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实绩,发现被考核者是否超过、持平或未达到工作要求。考核主要围绕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从中发现能力强的公务员,作为晋升的依据。因此,考核会积极推动公务员在平时不断地强化和推动自我的能力建设。
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策略
建立健全的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胜任力是与特定组织中的具体工作岗位或职位紧密相关的。因此,做好政府各级公务员的职位分析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制定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建立结构恰当、合理,职责、任职条件比较明确的公务员职务和等级系列是构建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前提。胜任力又与工作绩效紧密相连。因此,构建胜任力模型时必须包含绩效分析过程,只有基于绩效分析,才能知晓好的工作绩效与哪些胜任素质相关,不良的绩效是由于哪些胜任素质的缺失。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胜任力模型以及开展针对胜任素质的培训。
从关键职位入手,循序推进。中央各部委的公务员和地方政府的公务员由于工作环境、条件、任务不同,对其要求也不同。规划、决策层,运营、管理、监督层,基层执行、服务层三个层级类型的公务员职责属性不同、行政角色不同、工作目标内容不同,活动方式也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应针对不同层级、职位特征等制定不同的胜任力模型,循序渐进地对公务员胜任力模型进行开发和应用。
引入“标杆管理”,建立胜任能力标准。标杆管理是指不断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成果,以提高管理绩效。所谓最佳实践,是指优于现有做法并得到肯定或奖励的成功实践。其做法是:决定哪个单位或流程将会是比较的参照物;找出衡量成本、品质及效率的指标;针对每个标杆,找出表现最好的其他单位;衡量这些表现最好的单位的表现;衡量或界定自己的组织和最好的表现者之间的绩效差距;决定缩小绩效差距的行动方案;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能力建设就是要求政府和公务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标杆,追求卓越,不断变革创新,使能力提升成为政府和公务员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蒋文莉)
公务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初探
摘 要: 我国目前处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新时期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对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时许多公务员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及知识储备;同时强化实践磨砺, 大力提升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公务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提升
一. 公共突发事件概述
(一)我们处在一个风险社会
近年来,我国公共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如“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南方雪灾、手足口病、“5·12”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各种群体性事件,等等。为什么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会频繁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呢?按照学术界广为认可的说法,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社会就进入“高风险”时期---风险社会。这时各类安全危机的暴发数量持续攀升,进入高发期。这里有自然原因引发的灾害、灾难,也有人为原因、技术原因等引发的事故,还有自然与人为等共同作用引发的。我国目前处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所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
(二)公共突发事件概念、分类及特点
公共突发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由战争和全国总动员、局部动员所引起的紧急状态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公共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和一般(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突发事件的应对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
公共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②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③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④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社会群体性事件等。
公共突发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威胁性等几个基本特征。(1)突发性和紧急性: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或者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如化学品泄漏、爆炸等事故发生后可能已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如不能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人员财产损失将会不断扩大。(2)不确定性:即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无规则,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预测。许多灾害和风险,如各种事故、火灾等,人们还难以准确预见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有些灾害和风险,如地震、台风、旱灾、水灾、疫情等虽能做出一定的预报,但对这些灾害风险发生的具体形式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还难以完全准确预见。(3)危害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公共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社会造成破坏、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和社会危害。公共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突出地表现在:公众生命受到威胁;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造成社会的局部动荡和混乱;此外,公共突发事件还会给人们心理造成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的负面效应。
二.为何要提升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一)应对突发事件是公务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下,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民主、服务、责任政府,应对并处置好突发事件是各级政府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公务员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这个动态过程的控制者,也是整个管理过程的实施者,因此公务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被确定为我国公务员应该具备的九项核心能力之一。
公务员一般都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代表着一级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形象,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公务员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上级政府和领导意图的传递者、宣传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基层危机管理的倡导者、决策者和监督者,而危机事件的重要特征是偶然性和广泛性,这就对公务员的紧急应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大则将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小则会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给社会和人民带来诸多的不便。公务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也是公务员自身素质、处突能力、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等等的综合、集中反映,所以有人说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是衡量公务员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只有大力提高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新时期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对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口社会流动的加速、市场机制的深入和全国社会转型, 不仅自然灾害频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应对的难度也在增强。这些公共突发事件,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1.公共突发事件的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多元化。
首先,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破坏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种类在增加。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我们也面临着来自生物因素、有毒化学物质等的潜在威胁。第三,由于环境变化、社会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使得我们所要面对的疾病威胁增多。第四,经济快速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制度漏洞和真空,一些大规模的生产事故和人为灾害时有发生。第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发展不足、拆迁安置不当、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加大、流动人口增多等问题使得人们的心态极易失衡,群体性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呈上升、扩大的态势。
2.公共突发事件频次高、规模大,危害性呈增长态势。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群体性突发社会事件的次数、参与人数呈上升扩展态势。随着公共突发事件扩散力、传染力的增强,公共突发事件波及范围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种危害增大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生命、财产损失,也表现在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3.公共突发事件信息扩散的速度加快,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震动频度增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迅速普及,交通设施和工具的现代化,信息传播的快捷方便使得公共突发事件的扩散性增强,一些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社会事件的组织程度增强,影响范围和震动频度扩大,处理难度加大。社会的复杂性和关联度日益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内在扩张性大大增强,诱发一系列的衍生和次生灾害和事故,形成灾害和事故链。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禽流、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冰雪灾害。
(三)现时公务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对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公务员的处突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公务员的应急能力虽然在不断改进但距离现实的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1.危机意识淡薄。面对复杂高发的突发事件, 一些公务员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严重性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了解“危机管理”,不知道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在思想上危机意识淡薄,行动上缺乏得力举措,依法预防、依法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素质和能力不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已经表明,一些公务员危机意识不强,缺乏防范意识,对可能引起危机的不确定因素、危机爆发的征兆、信号和结果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危机的严重后果缺乏认识,未能在危机的源头上很好地控制危机苗头,从而使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处于被动局面。
由于危机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应急机制正在转型,注意不到群体性事件新动向,对潜在的和己经发生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 没有积极主动地在提高应对能力上多下功夫, 这样当然就无法做到积极、主动、有效应对,工作中常常是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突发危机难免力不从心,措手不及,指挥不当,从而工作滞后、被动,以致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有些地方不是在预防工作及应对能力上多下功夫,而是在发生重大危机、造成重大伤亡时一味的谎报和隐瞒实情。
2.应对能力不强.
第一,缺乏沟通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不能与上级部门及时沟通,不报、瞒报现象严重;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部门协作不够完善;与媒体的沟通不够完全,要么封锁消息,要么虚报危机的真实情况,使媒体不能真正发挥正确引导大众的功能;缺乏与受众的沟通,失去了很好的处理危机事件的协作力量。沟通能力的缺乏往往使小的事件发展成大范围的灾难。第二,缺乏迅速反应的能力。面对危机事件不能预测到它的严重性,也不能作出迅速反应,贻误最佳的处理时机,造成危机蔓延。第三,缺乏全面系统的工作意识和能力。忽视了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闭合系统的理念,尤其是不重视恢复阶段的工作。工作有始无终,不能很好地巩固处理结果,甚至会导致危机的再次发生,同时不利于危机事件处理经验的总结。
三.如何提升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及知识储备。
1.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每一个国家和个人都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重点要强化公共危机学习,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强化心理训练,这样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沉着应对,科学预防。
公共危机管理的真谛在于预案在先、机制灵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令行禁止、指挥到位、发挥合力。由此可见,增强防范危机的意识就显得必要和迫切。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或观念,它要求决策者和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就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状况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预期或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以防止在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无法积极回应,而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要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平时就要加强培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危机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地方也有相应的地方应急预案。公务员必须熟悉应急预案,定期参加综合防灾训练,对于应急预案要经常性地进行模拟演练。要了解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熟悉预警流程,以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真正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自觉投身到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
2.加强学习,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储备。
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贫乏、心理保守,遇事往往容易慌张,因此要通过学习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觉性。一是要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理论。伴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增多,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公务员要全面学习这些理论,以达到对危机管理理论有全面认识的目的,搞清各个理论环节之间的联系,重点掌握危机管理中瓶颈环节的理论,只有这样公务员才能够在危机发生后,对事件有清醒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处理过程。二是要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知识。如传染病防治、地震救助、山林火灾的防范知识,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等。三是学习当地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民间应急措施的知识,注意挖掘、整理和利用民间的经验。四是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五是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在法治化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个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运行的基础是法律的制约与保障,因此,熟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并能严格执行,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学习,清楚自己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良好的依法和依规章办事的意识,严格按照预案的指定程序办事,杜绝完全依主观想法处理危机事件的现象,以使处理工作能够在法律的范围内有条不紊地开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一条规定: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当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时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这也就是说,尽管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属于非常态法律运行机制下的处理模式,但它决不是法律之外的活动,依然属于法律之下的行为,应当依法和遵守法律规定。
(二) 强化实践磨砺,提升综合应对能力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对公务员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①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②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处理不同利益关系;③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④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据此认为,公务员应当着重培养以下四种能力:
1. 敏锐判断、快速应变能力 在突发事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迹象,因此要善于捕捉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见人所未见,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辨别、分析,尽可能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见微知著是一种敏锐、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敏锐的洞察能力是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准确的判断能力是施展应变能力的基础。面对突发事件,必须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判断准确的基础是掌握真实情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准确理解。要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同时避免信息失真。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快,稍有不慎将造成难以把握的失控局面。因此,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变,才能争取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2.驾驭全局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统观全局,周全思考。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也要考虑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以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以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也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总之,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一味地就事论事,采取粗暴手段强制处置。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的现象发生。比如,对于群体性事件应尽可能因势利导,高度重视农民上访问题,要注意综合分析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入手维护稳定,从解决问题入手促进发展。
3.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公共危机事件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等特点使得仅仅依靠某个人、某个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很好应对,往往需要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乃至全社会协作,这就需要公务员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一,能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高效有序动作;第三,能优化调控手段,以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尽力以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柔性的而非暴力的、开放的而非隐蔽的方式,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公务员要在紧急情况下做好组织沟通协调工作,还必须准确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向专家咨询,同时与媒体及时沟通,借助媒体的力量安抚人心,争取群众的理解和协作。这里特别要强化服务意识。公共危机事件的受众一般是一个群体,公务员要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时刻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考虑,及时采取控制和补救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4.处变不惊、科学决策能力 能否在危机面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是能否进行正确的危机决策的前提条件。不受一点精神冲击是不可能的,但要比常人更快地渡过第一冲击波。因此紧要关头要有足够的镇定力。决策能力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一种能力,也是应对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危机决策的原则和程序不同于常态下的决策,具有事态的严峻性、事件的紧迫性、信息的不充分性、可用资源的有限性等特点。决策活动的第一步是情报活动,因此公务员要培养在非常态下迅速收集情报的能力。科学的决策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迅速查清事由;第二,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第三,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第四,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第五,要果敢决断。
总之,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公共危机事件得到全面合理的处理,因而需要不断提高公务员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蒋蕊娟 吕泉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公务员作为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具体执行者,其能力代表一个国家的能力,其作风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前瞻性地将公务员管理与队伍建设的重心置于能力建设之上,已是我们人事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并亟待突破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保证
培训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培训的成效如何,又是决定能力建设进程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感到,现有培训工作尽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其制度本身尚存在驱动力不足、吸引力不够、约束力不强等缺陷,因而培训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培训内容、方式的滞后,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务员能力建设发展的瓶颈。为此,完善培训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1、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一是按照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职级公务员的特点,明确目标,制定规划,设计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途径和培训要求,构建相应的终身学习教育框架;二是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抓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对专业要求较强的部门和岗位,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和专业等级制度;三是开展提升学历教育,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公务员本着学用一致、专业对口、工作需要的原则,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有计划组织年轻公务员在职参加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四是建立多层次培训教育网络,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学习渠道,根据公务员自身需要,采取自选培训新模式;五是完善公务员继续教育登记、考核制度,保证公务员每年有充足的培训学习时间,形成鼓励学习、激励学习和奖励学习的制度体系,严格学前、学中和学后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确保公务员学有所得,让学习真正成为公务员行政生活的第一需要。
2、创新培训方法。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素质。就近期而言,提高公务员整体能力素质,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政府工作主题,以知识更新的一维开发培训为先导,重点拓展创新思维、管理与能力的多维开发培训项目,紧跟时代,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以实用技能为主,加强能力训练;其次在培训方式上,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大胆尝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短期强化普及型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提高型培训相结合,坚持封闭式培训与开放式培训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积极倡导情景模拟教育、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育方式;再次在培训方法上,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实施,按照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分层分级分阶段有计划实施,在抓好面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惯例的领导人才和后备干部,集中培训优秀年轻公务员骨干人才。
3、依法施训,制度管理。培训工作能否落到实处,依靠法规是保证,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在《公务员法》中确立终身教育和培训管理规章。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施教机制,把学习和培训作为公务员职业生涯中的一种强制性要求,并以规章的形式加以制度化,确保培训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为解决公务员参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必须将培训与考核、晋升、任职、定级、待遇直接联系,把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视为工作成绩,把培训合格与否作为职务能否晋升的重要条件。明确对按规定应接受培训而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不能评为“称职”等次,不能提拔重用晋升领导职务。积极探索能力等级制度,通过考试评估公务员能力等级,作为任用、工资待遇的基本条件,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真正建立一种强有力的公务员培训动力机制,引导公务员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激发公务员的内在学习力。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着力研究培训内容和教材,依托高校资源,专职和兼职并举,建设培训师资库。同时,整合现有培训基地,选择部分高校作为中高层次公务员培训基地,以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培训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公务员培训是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最有效的长期投资,建议将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避免由于经费问题,影响参训单位和个人积极性,解决公务员培训的后顾之忧。
二、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制度建设,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必要手段
竞争激励机制是活力之源,也是从制度上最大限度谋求公务员能力释放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各地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制度建设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以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以期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1、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任用制度。一是试行职务任期(聘任)制。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通过公开选拔上来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规定任期,任期届满,领导职务自行免除。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通过公开竞争,择优上岗,明确聘期,签订聘任合同,发放聘任书,并规定聘任期间聘任合同解除的种类和情形,聘任期满后,根据聘任期内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群众测评重新聘任或实施轮岗竞聘,优则上,平则让,庸则下。二是尝试职务退职制度。参照军队干部管理的做法,按中央、省、市、县、乡各层次的不同职务,划分相应的最高任职年龄,明确一定年龄段内的公务员所任职务到达最高任职年龄而未能晋升上一级职务的,必须退职。同时,对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未能连任,中层干部聘任期满未能续任的,相应降低退职年龄,以保证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实现公务员的能进能出。
2、进一步规范和深化竞争上岗制度。一是推行与干部任用制度相配套的竞争上岗制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与机关中层干部聘任制相衔接,使之互成体系,为竞争上岗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层职位全员竞争上岗,为优秀公务员的成长铺设“快车道”。二是扩大竞争范围,积极推进公开竞争选拔机关中层领导职位办法,对综合类中层领导职位可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公开竞争选拔,对业务类中层领导职位可面向本部门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公开竞争选拔,克服论资排辈观念,扩大选人视野,着力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提高竞争上岗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努力在择优的层面上有所突破,紧贴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笔试、面试命题的科学性,积极采取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和现代测评技术。同时还应注重加强面试考官的选拔和培训。
3、积极推进跨部门交流制度。在坚持定期内部轮岗的基础上,努力在公务员跨部门交流工作上有突破性的进展。一是用制度来规范交流行为,明确公务员交流的范围、对象、程序及工作纪律,确定交流必须遵循的原则,做到公务员交流有章可循,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二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交流的实效性。由于跨部门交流是公务员交流工作中的难点,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步骤、有计划逐步推进。在交流对象上,重点抓住年轻且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公务员;在交流方向上,注重横向和纵向,适当考虑职位相近、行业相关,并有计划选送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在交流方法上可采取组织直接确定或部门申报与下达交流计划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及时跟踪管理,全面了解交流人员的思想和工作动态,以着眼于培养锻炼公务员的综合能力,增强机关活力,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效能的目的。
三、确立能力与业绩为导向,完善考核机制,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
考核制度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性环节。长期以来,“考核难”一直是公务员管理环节中的弯弯绕。完善考核机制,不仅要使考核本身更加科学、准确、合理,更重要的是考核的定位要立足于贯彻公务员能力建设要求,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充分发挥考核应有的功能导向作用。
1、全力推进平时考核制度。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在实践中感到,考核的定位不仅要体现在年度考核对公务员的综合评价和结果使用激励上,更应体现在重视平时考核所特有的及时鞭策、激励、监督功能优势的发挥上,因而,平时考核不仅是“基础”,更是考核制度功能发挥的有效载体,平时考核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有效措施,必须加大力度,全面实施。一是平时考核工作要形成制度。为了同样凸现平时考核工作的地位,必须相应明确其在考核制度中的权重,并将其作为年度考核基础的一种法定考核制度,使平时考核不是仅仅作为上级的要求,而是成为必要的制度,以确保平时考核工作的真正落实。二是考核办法要简便易行,考有成效。在考核内容上要确定目标导向,制定分级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做到岗位清楚,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到人;在考核标准上明确激励指向,突出能力和业绩项目要素,难易适中,宽严得当,公平合理;在考核方法上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以月度或季度为考核时段,抓住表现突出和明显过错的行为,重在分析优劣,贯彻“以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为主,以事后控制、结果控制为辅”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考核激励功能。三是考核结果使用要体现力度,一方面确立平时考核结果在年度考核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人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与岗位工资、岗位奖金紧密挂钩,增强利益驱动力,以利于激发工作活力。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年度考核制度。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是考核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其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因而在考核的方法和结果使用的体现上也应有所不同。一是从制度本身而言,年度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因而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必须围绕“客观公正”这根主线。心理学权威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并不是英雄的人做英雄的工作,而是他作出了英雄工作,才能成为英雄”。怎样对公务员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使其成为英雄,这是公务员考核的关键,笔者认为,一方面以平时考核为依据,平时考核资料不仅是真实和客观的,而且也是工作业绩、能力的累积,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成效都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推进多层面考核,扩大民主范围,实施以民主测评为参考,行政领导为主导的考核办法,开展述职述廉工作,增强群众的认可度。二是从制度功能而言,年度考核的目的是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提供依据,这是考核制度功能发挥的本质体现。然而在考核结果使用中,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似乎太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因此,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应立足于不仅能使优秀公务员在晋级增资和奖金等方面得到实质性的优厚待遇,而且在职务职级破格晋升、奖励度假等精神待遇方面有质的提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激励功能。
四、探索标准化管理新模式,构建诚信约束机制,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诚信是政府立身之本,作为政府机关人员构成中的主体--公务员,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努力打造诚实信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关系到诚信政府的塑造,而且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一是通过《公务员法》中的诚信立法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诚信原则,促使其以诚实信用的方式行使权利,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二是努力搭建信用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制度,扩大政策透明度,积极推行服务承诺,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真正做到公开办事、简政便民、依法行政、信守承诺。三是尝试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在机关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建立适合机关特点的质量管理运作模式,并逐步在部分单位试点基础上有计划整体推进。通过岗位职责、权限及相关过程的系统分析,将机关管理的工作项目、内容、标准和程序导入ISO管理体系,建立起职责明确、可控制、可预防、可改进的流程化管理新模式,以使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工作程序更加清晰,工作标准更加统一,队伍素质有进一步的提高,真正树立高效、规范、廉洁的政府新形象。四是加强诚信考核,将诚信纳入公务员考评体系,一方面做好质量管理监督及内部审核,对运作过程中的不合格事项及时批评、教育,与考核挂钩;另一方面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将政令不通、作风不正、工作不力、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等行为记入公务员诚信服务档案,对于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人员予以相应处罚,并为公务员年度考核、先进评定、奖励、提拔使用提供依据,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清正廉洁、勤政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热情”的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