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四影复活奔赴战场:《第十放映室·恭贺2011》解说词转载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3:30:24

《第十放映室·恭贺2011》解说词转载二

 


  2010年的第二季度出现了一个值得中国电影市场警惕的现象,在三四月这个传统的市场淡季中,却出现了大批国产影片和引进批片蜂拥而至的情况,传统淡季变成了一个档期拥堵的季节。而这种大量影片竞相上映导致档期拥堵的现象,反应出中国电影市场数量过剩质量匮乏的现状。为了躲避暑期档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诸多对票房期望并不高的影片,都纷纷将目光瞄准了三四月这个传统淡季。
  
  
  
  四月份:继拥挤的3月份之后,4月份仍然有20部新片公映。但是在这20部公映影片中,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却屈指可数,大多数仓促上马的影片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这样一个竞争惨烈的市场。
  
  
  《叶问2:宗师传奇》
  
  《叶问》可以说是2008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凭借独到的功夫场面和精彩的人物刻画,硬是从强敌环绕的贺岁档中抢出了一亿票房。对于一向题材匮乏偏好跟风的国产电影来说,这样的电影显然是模仿的好对象。但是在众多跟风之作中,最根正苗红的自然是《叶问2:宗师传奇》这部原班人马打造的“叶问电影”了。
  作为商业类型片,如果前作在市场上大卖之后,续集的开拍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中国商业类型片中,特别是在内地市场中,这种续集电影的出现还是很少见的。《叶问2》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在商业性方面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而《叶问2》在票房上继续获得成功,对于功夫片这个中国独特类型片的市场前景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2011年我们将会看到诸多卖座商业电影的续集出现在市场上,这种整合优势资源、借力打力的创作趋势,对于目前还稍显浮躁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是福是祸都尚待观望,但从大的电影市场趋势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值得祝贺的现象。
  叶问作为一个电影形象,成功地在第一部《叶问》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个“富二代,爱老婆,懂武功”的完美男人,简直是新时代好男人的完美翻版。到了《叶问2》,制作方无疑认识到了这个电影形象的商业卖点所在,于是在《叶问2》这部电影中,几乎是照猫画虎地又来了一遍,除了一些背景的变化外,整个故事的结构和人物设置,尤其是最后的高潮戏,几乎可以说是完美地复制了一次《叶问》中最后和日本人打擂台的场面。而对于我们的观众来说,很明显他们对于这种“中华武术发奋自强,扬我国威痛扁鬼子”的模式还是百看不厌,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只要是我中华神功大展国威,观众就一定用热烈掌声回应。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主创者精确地把握住了内地观众的心理,贴心周到地照顾到了几乎每一处影片细节,功夫打斗、喜剧桥段、温馨场面、煽情落泪、民族情绪等等,诸多观众需求都被妥贴地照顾到了。而且对于前作中大受欢迎的元素,《叶问2》中还特地进行了放大和强化。
  功夫场面作为《叶问》系列的立身之本,在《叶问2》中进行了升级强化,动作导演洪金宝亲自上阵,和主演甄子丹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圆桌打斗,在沿袭前作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在摄影、剪辑、音效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可以说是近几年功夫类型片中的经典场景。
  而在结尾的擂台大战中,因为前作是咏春拳对空手道,所以《叶问2》就升级为中华国术对西洋拳击,不但避免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在动作设计上做出了全新尝试,还捎带手提升了一下本片主题。相比《叶问》中叶问几乎秒杀日本军官的打斗场面,《叶问2》中叶问大战英国拳王的场面就堪称跌宕起伏了。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叶问2》这部电影把观众给照顾的非常舒服,几乎无可抱怨。就连前作中偶然显露的喜剧元素,《叶问2》都仔细地加以放大。本片中很多喜剧元素的加入虽然稍显刻意了一些,但对于观众来说,能在功夫片中看到喜剧元素,简直就是买一送一的意外惊喜。
  除了这些精准到位的商业元素之外,《叶问2》在电影层面的进步其实并不明显。对于功夫片爱好者来说,只要功夫打斗场面足够精彩,对于功夫片的故事层面其实要求不高,如果能顺带讲述一个结构完整、人物清晰、情感到位的故事,那他们简直是喜出望外了。《叶问》和《叶问2》作为商业类型片,就属于功夫打斗十分精彩,而在包括导演、剧本、摄影等电影技术层面的元素也都做到了足够精良。虽然和《叶问》相比,《叶问2》只是准确地复制了前作成功的元素,但是对于商业类型片来说,续集能够保持前作的水准,甚至还略有进步,就已经是很大成功了。
  
  
  《A面B面》
  
  宁瀛作为一个曾经执导过《找乐》、《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北京三部曲”的导演,她也曾经拍出过《无穷动》,现在她又拍了《A面B面》这样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从导演到演员,最后到观众,全都处于狂躁状态的电影。用精神病人这个题材,来做这样一部嘲讽现实的影片,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技巧。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被嘲讽的对象。本片虽然主题表达的很明确,但最后的效果却是混乱和憋屈的。这是一部导演的美学认识体系和当下市场之间的彻底错位的电影,也是表达技巧和当下趣味之间的相互误读。商业片不是码几个所谓的明星就能立刻变得商业起来。而这部电影除掉那些糟糕的商业包装后,剩下的,并非都是艺术。
  
    
  《东风雨》
  
  《东风雨》这部电影,虽然摄影、美术、特效等等环节都非常好,但是,本片真正需要的,其实还是一个好编剧和一个好导演。
  本片故事并不是太复杂,但却有大量观众反应没看懂,其实是因为故事讲的太拧巴,有点成心不想让观众看明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导演的叙事能力出了问题。
  本片导演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特别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某些故事情节,明明银幕上刚刚展示了一遍剧情,他非得让演员再亲口复述一遍。于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时候都在表演“真心话大冒险”,演员是过瘾了,但是观众就拧巴了。这部电影也就在大量的独白和对白中,开始向一部电视剧悄然演变了。
  从叙事角度来说,本片很奇怪地保留了大量完全独立于叙事之外的镜头,从叙事节奏来考虑,差不多全是可以剪掉的镜头。由于这些镜头的存在,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剧情,就彻底变成了碎片拼贴式的结构,观众还得自己花功夫把这堆碎片给拼起来──可关键是无论你怎么拼,都有几块儿装不上,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有很多逻辑漏洞。对于观众来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那最后的结论就是故事讲的太自恋,观众看到的全是“拗造型”,唯独故事本身,被淹没在华丽的朦胧画面中。
  
  
  《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升职记》虽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它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其实乏善可陈,无论导演手法还是演员表演,都仅仅只是合格而已。作为一个流行文化消费产品,《杜拉拉》光鲜亮丽,每一格画面都充满了肉欲气息和物质符号,对于任何试图想和这种生活沾边的观众看来,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都会是一次性价比不错的“中国梦”虚拟体验。
  请不要将《杜拉拉》这部电影当成一部职场科教片,它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办公室环境里,但它其实和个人梦想、职场奋斗什么的并无关系。《杜拉拉》只是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白日梦,白领也好外企也好,都只是这个白日梦里华丽的景片,观众最后看到的还是灰姑娘在聚光灯中翩翩起舞,和或邪恶或愚笨的姐妹们虚情假意地斗争,最后有惊无险搞定白马王子的故事。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说,如果把那些文艺青年们基于电影本身出发而顽固坚持的小众审美趣味排除掉后,《杜拉拉》无疑能够在当下的市场上受到欢迎,并获得一个还不错的票房成绩。环顾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对于这种能够拉下脸面放下身段全身心投入去娱乐观众的产品,毫无疑问是会得到相应回应的。考虑到《未来警察》和《越光宝盒》这样的电影最后都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杜拉拉》这种精心迎合观众的电影,自然也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
  作为一种翻版“中国梦”的精致模仿,《杜拉拉》中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徐静蕾或其他明星,而是片中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它们或含蓄或奔放,出现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和背景中。在影片所设定的这个世界中,口香糖一定是维系这个世界运转的最重要的物品,因为任何时候车窗前和办公桌上都会有一瓶口香糖,即使片中主人公万念俱灰了无生趣准备离家出走或率众造反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在镜头前顺手带上一瓶口香糖。类似的植入广告在影片中见缝插针,虽然试图润物细无声,但其实它们每一次在画面中出现都在无声无息地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如果你不拥有这些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你就可以去死了。
  
      
  《诸神之战》
  
  作为一部伪3D电影,后期匆忙转为3D格式的《诸神之战》的立体效果实在是只能用“糟透了”来形容。有许多观众反映他们是摘了立体眼镜看完了全片,更有观众形容本片只有字幕是立体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糟糕的立体效果,和本片后期制作时匆忙决定转为3D格式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阿凡达》的票房成功,好莱坞对3D电影市场所表现出来的票房潜力垂涎三尺,于是大批仓促上马的伪3D电影被推向了市场。之前在国内公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是一部后期转制的伪3D电影,国内观众刚刚吃过一次亏,于是将所有的怒火全部都发泄到了《诸神之战》头上。
  从题材和故事来说,这个苍白无力的故事,明显是好莱坞在“哈利波特”之后的奇幻题材饥渴症发作了。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把本来就混乱不堪的希腊神话通俗化、简单化的结果,就是懂希腊神话的嫌弃本片浅薄,而不懂希腊神话的更加不懂这个混乱的电影故事。
  
  
  
  五月份:本月继续有17部影片公映,五一小长假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档里争夺观众,诸多好莱坞大片开始进行热身,本月值得关注的重点影片基本都是好莱坞引进片。
  
  
  《驯龙高手》
  
  2010年立体电影乘着《阿凡达》的春风可谓是红遍全球。梦工厂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梦工厂宣布今后的所有影片都将以3D的形式推出。作为一部梦工厂出品的3D动画片,《驯龙高手》可以说是给观众提供了一次自《阿凡达》之后最愉悦的3D电影观影经历。
  本片最值得令人称道的,除了赏心悦目的3D电影效果外,梦工厂传统的励志和成长主题仍然能够跨越文化和种族的隔阂,让各个国家的观众都能伴随影片主人公的冒险历程而一同欢呼。两个无论是心理还是生活都表现出残缺的个体,因为与对方相遇相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主题对于当下的国内观众来说,无疑是在内心上是相同的。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隐秘回忆,并将其投射到这个电影故事中。《驯龙记》不需要再像皮克斯作品那样捎带上现实的残酷,只需创造一个属于儿童,却同时能让成年人感到愉悦甚至感动的梦,那么它就成功了。
  
  
  《钢铁侠2》
  
  作为一部续集电影,《钢铁侠2》真的很2,属于典型的看不看其实都无所谓的电影。本片中虽然继续出现了许多明星,个个貌似都很有来头,但到了影片结束后,你发现你根本谁都记不住。而在动作场面上,《钢铁侠2》和《变形金刚2》正在向同一个趋势演化:简单粗暴、横冲直撞。
  对于那些美式动作片爱好者来说,《变形金刚》系列导演迈克尔·贝虽然不能提供一个精彩严密的故事,但他无论如何每次都会提供足量甚至超量的爆炸场景,就算当作看烟火都会比较开心。而《钢铁侠2》最后的决斗场面最后只剩下一堆钢铁撞来撞去的,撞到最后你只盼着电影赶紧结束。
  
  
  《三笑之才子佳人》
  
  作为一部“导演”郭德纲自己都公开说“我还真没把拍电影当成一回事儿”的所谓“电影”,我们要把它太当成一回事儿,貌似太抬举它了。
  作为一部奇葩片,它在国产奇葩片的花园中都显得是如此平庸。这部所谓的“电影”其实是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品牌价值的一次性消费,各个参与方都在处心积虑地想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这样一个完全以扎钱为目的的破玩意儿,最后被鼓捣成一部平庸无奇的奇葩片完全是必然的。
  
  
  
  六月份:作为暑期档的开幕,本月共有22部影片公映,中外不同类型影片在影院里一团混战。从国产电影派出的代表队来看,它们的表现只能用“不给力”来形容。
  
  
  《功夫梦》
  
  本片是根据好莱坞1984年的同名电影翻拍而成,由好莱坞影星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和功夫明星成龙主演。作为一部中美合拍片,《功夫梦》呈现出了标准的好莱坞流水线作业的模样,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中规中矩,自然也没有什么惊喜。唯一能够让内地观众感到些许兴奋的,或许是电影中所表现出的2008奥运会之后的北京,当然,它仍然是美国人想象中的东方奇观,和真实的中国或者北京并无什么直接关系。
  鸟巢、长城、武当山、功夫、红领巾,诸多中国符号最后虚构出来的这个世界,其实还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北京。真正能够让他们在电影院里大呼小叫的,还是贾登·史密斯换了一个方式讲述的美国梦: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英雄。
  
  
  《决战刹马镇》
  
  作为一部广告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本片的制作质量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较为精良的,也呈现出了一种中国观众可能会感到陌生的癫狂气质。如同早年的香港电影一般,本片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感觉,虽然影片本身的精神内核是非常小众的,但影片的包装却试图将自己打扮的通俗易懂。从娱乐性的角度来看本片,《决战刹马镇》起码能够让很多自认为精英的城市白领从中获得某种程度观影快感。
  本片导演李蔚然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广告导演之一,《决战刹马镇》这部电影处女作可以说交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自从当年《疯狂的石头》开创出一种中国类型片的道路之后,之后诸多跟风影片没有一个真正能走通这条道路。《决战刹马镇》此次的尝试可以说是值得关注的。本片在电影本体上做出了诸多积极探索,但最后仍然在叙事节奏和故事模式上留下了遗憾,过于依赖段子堆积和夸张表演,让原本出色的创意在执行阶段被打了折扣。
  
  
  《海洋天堂》
  
  如果单从故事上来看,《海洋天堂》应该是一部典型的通俗剧:一个身患绝症的父亲,自知时日无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患有孤独症的儿子照料好。而这个患有孤独症因此生活无法自理的儿子,因为已经成年,所以他和父亲都尴尬地陷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处。
  毫无疑问,仅仅凭借这个故事,相信很多观众的眼眶就已经开始湿润。这个故事集合了太多的催泪通俗剧的因素:死亡、亲情、绝望,以及若有若无的希望。只要稍微煽情一点点,这个故事就能拍成《爸爸再爱我一次》,观众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进了电影院就一定会被这个泪弹击中,哭到撕心裂肺。
  但是本片编剧和导演薛晓路并没有让自己陷入到这个明显的诱惑之中,她用一种明显的克制态度,在影片诸多可以催泪的细节上,都作了淡化处理,没有用电影技巧来控制观众情绪,而是让观众完全凭借自己的观影感受对自己的情感判断做出了选择。对于这样的一个题材,导演薛晓路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处理,从艺术上来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态度。虽然从市场角度来说,这种反通俗剧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本片损失票房,但对于本片的主题和孤独症患者以及他们的亲人来说,这种淡淡的关照可能更符合导演本人对这个故事的意图。
  本片编剧和导演薛晓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同时她还是一个参与帮助孤独症患者公益活动十多年的志愿者。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生活经历和背景,所以《海洋天堂》这部电影中所有涉及孤独症患者的细节都如同纪录片般真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公益性的故事主题,本片才能请到李连杰这样的电影明星,以及许多幕后电影工作人员不计报酬地参与到了这部电影中。
  以这样的故事主题和这样的制作团队来说,把《海洋天堂》拍成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并不困难。但是,这部电影就在这样的一个主题之前面临着另一个选择:这部电影是为导演而拍还是为观众而拍?
  为观众而拍,就要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大哭一场的欲望。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足够煽情的电影技巧和叙事方式就必不可少。对于本片导演来说,可能正是因为她对孤独症患者的了解,以及她对相关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她无法采取这种方式来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因为将真实生活中的痛苦作为电影观众消费的元素,是一个在道德和技术上都非常两难的决定。如果《海洋天堂》是一部纪录片,这种道德模糊地带的抉择会容易很多,因为纪录片拍摄的是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生活,不去伤害被拍摄对象是一个基本的纪录片道德底线。在这样的一个准则之下,如何处理片中的人物关系和生活细节,导演可能很容易就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现在的《海洋天堂》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而且是一个商业投资行为,除非投资者对本片的市场回报并无所求,否则导演还要面临剧情片导演所要肩负起的责任:谋取票房。对于这样的一个题材来说,之前已经有许多商业类型片做出了示范,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创作者来说,如何有效地运用电影叙事手段来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并非难事。但《海洋天堂》最后还是选择了一种克制的叙事手法,在许多关键场次的描写刻画上,都采取了相对冷静的客观视角,用拉开距离的方式,表达出导演本人对于孤独症患者以及亲人们的尊重。
  当然,这种创作态度必然要付出损害商业性的代价。作为一部李连杰主演的情感类型电影,李连杰在本片中做出了足够精彩的表演,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表演而融合进了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本片的其他演员如文章、桂纶镁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电影元素也都在国产中低成本电影做到了相当品质。这样一部真情实感、品质上佳的电影,最后在市场上面临的却是观众相对的冷淡。这和本片采取的叙事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种在通俗剧躯体之下包裹着文艺之心的电影,对于大多数只想来电影院做一次娱乐消费的观众来说,无疑有着一定的距离。
  但即使是这样,《海洋天堂》对于导演一直在强调的“公益性”也起到了足够大的帮助。如果这个故事有生活原型,如果最终以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这部电影给观众所能带来的力量和情感冲击,无疑会更加强大。但是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又有多少人最终能够看到它呢?
  今年出现了好几部关注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电影,如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岸西导演的《月满轩尼诗》,以及罗启锐导演的《岁月神偷》,现在又有一部《海洋天堂》。它们都将视角转向了普通人有笑有泪的平凡生活。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刻意漠视现实的国产电影来说,这种积极的转变是我们应该给予鼓励的。对于一个正在逐步扩大的电影市场来说,各种飞天遁地爆炸追车的大片可能是大部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但如果市场上只有这种一味讲究感官刺激追求最大商业利益的影片,对于另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忽视的观众来说,则是不公平的。只有像《海洋天堂》这样的电影最终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一个相应的票房成绩,我们作为观众才有希望继续看到类似影片的出现。
  
  
  《打擂台》
  
  虽然很多观众都以为《打擂台》是一部类似《叶问》那样的香港功夫片,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部讲述导演往昔情怀的文艺片。如果观众带着娱乐和消遣的心态去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失望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老式香港武打片很熟悉的观众,如果你的青春岁月曾在黑漆漆的录像厅里混迹过,那么《打擂台》就会是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
  影片开场故意作旧的老胶片效果,刻意复古的出字幕方式,以及片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推拉的变焦镜头,对于那些曾经看着邵氏功夫片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会让他们感到内心澎湃,热血沸腾。随后片中多场功夫打斗场面,梁小龙和陈观泰这样的老演员都亲自上阵,虽然二位年岁已高,但所有的拳脚来往都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对于那些老港片迷来说,仅仅在银幕上看到梁小龙和陈观泰就足以值回票钱。
  但是对于那些不是非常熟悉邵氏功夫片的观众,未必能从《打擂台》这部电影中得到足够的观影快乐。作为一部有观影门槛的电影,在现在这个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电影市场来说,注定不会大卖。这样一部挂着功夫片的幌子,卖的却是导演个人情怀的文艺片,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似乎并不奇怪。在大部分影院,《打擂台》的排片量和上座率都很可怜。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光有“情怀”是不能卖钱的。如果你自己心中没有这种情怀,那你从这个电影中也一样看不出来。《打擂台》是一部典型的“文艺有余、类型不足”的电影,影片故事以一个典型的功夫类型片模式开头,当观众开始对这个“傻小子拜师奇遇记”产生期待的时候,影片故事忽然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缅怀功夫片往昔岁月的情怀文艺片,虽然中间不时出现两场打斗,但很明显导演的叙事意图志不在此,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刻画香港版“逝去的武林”,最后的结尾干脆变成了两位往昔大侠的精神胜利。对于那些有着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夹带私货的叙事类型非常有个人情怀,甚至可以将本片上升为“邪典文艺”片的范畴;但是对于那些怀有类型片观影期待的观众来说,一部类型片忽然变身为文艺片,却是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
  《打擂台》的结尾,就暴露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的本质。只要你被它感动了,你可以从中得出无数种解读,反正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你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但如果你没有被它感动,那就什么都没了。
  
  
  《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在剧情和剧作结构上,非常类似一部1987年的美国电影《飞机、火车和汽车》。不过在具体的情节和对白上,本片还是进行了不错的本土化改编,没有搞成那种不伦不类的生吞活剥,而是和中国现实社会做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合。
  作为本年度的国产黑马之一,《人在囧途》成为2010年少数几部赚钱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之一。这是一部超过了多数观众预期的喜剧片,它让观众笑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作为一部低成本喜剧,这种温情喜剧路线可能会又开创一种新的类型片市场。
  抄袭一定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但合理地模仿和借鉴成熟的类型片模式则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的。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一片狼藉都是一种客气的修辞手法。泥沙俱下的淘金时代里,要想脱离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忽然旱地拔葱凭空出来一个绝世天才之作,无论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平心而论,球迷们不会这么要求中国足球吧?
  小众的艺术电影或许还有某种可能性出来一部世界水准的作品。但要说在商业类型片方面,中国电影过去欠的帐实在太多了,在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什么都缺的情况下,基本没可能忽然冒出来一部惊天神作。即使是宁浩,即使是《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再加上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的《无人区》,把它放在世界电影的范围里来看,它们的水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应该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模仿和借鉴可能是我们现在只能面对的一个现象。抄袭是一种丑陋的偷懒,因为抄袭的动机在于急功近利,只想多快好省地赶紧搂钱回家。而模仿和借鉴则是蹒跚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好莱坞研究了近百年的商业类型片的电影叙事技巧,我们难道还要再重新把轮子发明一遍吗?
  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给我们的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可能。他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尝试,尽快摆脱这个阶段,从掌握最基本的叙事技巧开始,然后逐步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特点和市场特点,最后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观众的类型化叙事模式。
  重新学习和掌握类型片的叙事技巧,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机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电影叙事技巧。中国电影就像一个可怜的孩子,不停地在大人的殴打下渡过了悲惨的童年,等他长大后才发现,当他需要独自谋生的时候,他竟然没有学会什么可以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高速增长,并不是靠中国电影人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面对这笔天降横财,是该贪婪地吃了这顿没下顿,还是抓住机会赶紧学点养家糊口的本事,那不是我们观众所能操心的事情。但对于那些长久以来一直在喜爱电影的人们来说,当然应该抓紧时机长点本事,同时也别被这个淘金时代迷惑了双眼。蹒跚起步阶段,行走的姿势不够优美,我们可以谅解;但如果以为人傻钱多的时代永远都不会结束,那就是记吃不记打了。
  
    


  结尾:2010年第二季度的国产电影在市场上成功应对了同档期好莱坞大片的挑战。但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档这个阵地中获得属于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电影在2010年所需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