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浩老街歌词的含义:道教名山的文化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50:54
道教名山的文化鉴赏 



                                 郑国铨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风光雄奇秀丽的名山之中。
著名的道教宫观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耸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苍松翠柏
之中。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积。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的哲学、科学、风俗、民情影响下成长
起来的。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
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
山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宣扬以“道”为中心的学说。他从“道法
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是他
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老祖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这是各民族都有过的原始思维的表现。到
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远
古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神仙住在西方昆
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之中,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吸甘露,食玉屑,
服灵芝,住黄金宫阙,观奇花瑶草,畜珍禽异兽,特别是掌握着长生不老之药,
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土也就应运而生。他们扬言能和
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一
些皇帝为了能长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当然,这样的愿望
是无从实现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道教正式产生。从
此以后,方士变成了道士,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
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逐渐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一些著
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将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又吸取和
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比起过去的神
仙信仰有显著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本人的自我修炼。也就是说,
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
能修成,责任自然在于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佛教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
突出地表现在“贵生”上。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地忏悔和苦
苦地修炼,以求得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
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养生的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
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
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
我国的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正是道士们修炼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渐变为道
教活动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信徒们认为求仙有术,只要清心静修自
有神仙指点。由于术数有别,一旦修炼成功,有的可成为天仙,有的可以成为地
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
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它
们大多是名山胜景,都可以实指某地。道书中有唐道士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
观图》,唐末杜光庭编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二书所载虽不尽相同,但
都详叙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处。按照道教的说法,洞
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景,大概
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动就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道士将这些地方编排在案,
于是就有了那么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虚无而幽深的
玄理具体化了,对道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洞天福地看道教发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国众多的名山,虽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
多数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沉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终南山离古都西安很近,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隐居之处。楼观台就在终南山
的北麓,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的“观”就是从这里沿用下来的,
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
点道教宫观。
    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他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星望气之所,
所以名之为草楼观。老子由楚地西来秦国,尹喜就恳请他到草楼观,挽留他在这
里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写下了这一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楼
观台还有说经台和老子系牛处等,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圣迹。
    南北朝时期,楼观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道观。当时社会动荡,许多道士潜来
终南山隐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高道,形成了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道派。到
了唐代,这里的道教进入了鼎盛阶段。唐初皇帝以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
又得到过楼观台道士的资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楼观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
皇帝李渊亲临楼观台拜谒老子,并赐地十多顷,敕令扩建宫观,特修建宗圣宫,
意为“祖宗贤圣”之宫,从此以后赏赐不断。金元之际,王重阳在终南山下隐居
修道,后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全真道。这个道派,迅速发展,特别在
北方影响很大,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两大道派之一。楼观奉全真道龙门宗,并为
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开道教玄义,被尊为道教始祖,楼观为老子说经传道之
地,道门公认道教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
“终南祖庭”。
    说经台,就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为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建
于海拔560米的峰顶。这里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茂林修竹,得仙
山之灵气。从这里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炼丹炉,东南有老子打铁
淬火的仰天池,附近还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这里现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
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宋米芾、苏轼等人的诗碑和诗词刻石,元赵子
昂的隶书《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岑
参、温庭筠、苏轼、苏辙、萨都刺等的题诗,留下了历代著名诗人游览楼观台的
体验。
    江西龙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据道书中记载,第一代天师曾在这里
修道炼丹。到了晋代,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
“龙虎山祖师玄坛”。从此以后,历代子孙就都居住在此,继承祖训,世袭道统,
传道布教,至今已传六十三代。这里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又称为第三十二福
地,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天师府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谈到道教名山,自然会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
素来有名,活跃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隐居修炼。他们擅长医道,精于药理,
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之名为茅山。后
来,道教在此兴起,就尊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
离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来此隐修,使茅山逐渐成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
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来茅山隐居,对茅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声望很
高的大学者,有各种著述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
方技,还擅长于辞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为师,朝廷遇有
疑难之事都要向他请教。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汉
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
    隋唐之时,茅山已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
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们除根据《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
术外,又钻研《易》学和老庄之言,注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使道教的教理教义
渐臻完善。当时许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茅山派的影响,如陶弘景的再
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先后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
茅山派的传人,后又传道于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
他的名字和许多道教名山联系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广东罗浮山冲虚
古观,一处为杭州葛岭抱朴道院,这两处现都已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广东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为姐妹山,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
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偕夫人鲍姑及子侄南下,来罗浮山结庐修炼。他先在朱明洞
前建南庵,初名为都虚观,除修道炼丹外,还采药为人治病,并又著书讲学。跟
他学习的信徒越来越多,就又增建了东、西、北三庵,后来还在白鹤峰建了白鹤
观。后来,他在罗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岁。葛洪一生著述多达七十多种,
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扑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体系,
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道教的丹鼎派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撰写的《金匮药方
》、《时后备急方》,则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
    葛洪是罗浮山道教圣地的开创者,这里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为第七洞天。后
人为了纪念这位高道,在都虚观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
宋哲宗又赐“冲虚观”匾额。冲虚古观历史最悠久,环境也最清幽,山门有石刻
楹联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走到
大门前又可见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们确
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蕴。古观中有很多葛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
洪建造的炼丹灶。这一稀奇的炼丹炉,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
见当年葛洪炼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学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离这里不远处有
东坡亭,传说苏东坡很尊敬葛洪,在这里建有东坡山房,开辟了一个药圃,并以
所种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他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
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诸如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游览道
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发展的一斑,知道在发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别,感
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内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宫观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相对
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
    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
草为庐,张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炼,当时的道场都是非常简陋的草屋。晋代的道
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
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
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
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
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了繁盛
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
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
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
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
致定型。明清之际道教开始衰落,清修《图书集成?道观部》记载,全国各地古
今道观有三百三十六座。历经多年战乱,不少已经毁坏。
    为了了解和欣赏道教宫观,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识;而如果细心地游览道
教宫观,那么就又能增进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从名与实着眼,道教宫观大致有三
种类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并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师,
并根据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话人物,并用这些
人物命名。从这些不同的宫观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许多内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贵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
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现,是对盘古开天辟地
神话改造而来。其他两位,灵宝天尊本于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
则本于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话。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圣境是元始
天尊的居处,上清真境是灵宝天尊的居处,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处,也就是
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宫观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为数最
多,这些宫观都以供奉三清神像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宫观。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元代,
全真派崛起以后,形成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强调养性,持戒较
严;正一道重符咒,讲究醮仪,法事丰富。在这两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较小
的道派。它们都有自己活动的中心,这些教派各自传道受戒,属于它们的宫观也
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万福宫,主要供奉开山祖师三茅真君,显示出
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宫观,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这样的情况也屡见
不鲜,武当山的太岳太和宫,正殿为朝圣殿,内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
宫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当山的独特之处于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八仙
中的吕洞宾,以他命名的如纯阳宫、纯阳观,更是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
山门为主要建筑,道教视之为仙、俗之分的象征,跨入山门就标志着进了仙界。
因为道教宫观始建于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称之为山门,显示出道教起自山林
隐修的本性。许多道教名山中宫观的山门,往往依山就势经过精心设计而建,是
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山门殿内供奉着门神,
一般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此外,还有土地、孤魂爷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
门外,还包括华表、幡杆、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有的是表示道教圣地的
威严,有的用来悬挂和安置钟、鼓,作为道众作息的号令和道场的法器。寮房为
道众的生活区,有的也建设得很别致,除各种生活设施外,还建有亭台楼阁,点
缀着树木花卉,使整个环境显得很幽雅。宫观的主体是中庭,以灵官殿为先导,
包括主殿、陪殿、厢房、经堂等。大部分宫观,进入山门后迎面而来的就是灵官
殿,这里供奉的王灵官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在王灵官神像的左右,往往还配祀四
元帅、青龙白虎、四值功曹等。灵官殿的后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宫观的核心所在,
和宫观的名与实密切地联系着。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传
统影响,一是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派别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与佛教
竞争的过程中,因受佛教影响和迫于佛教压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谦
之,都注意到了致力归纳与组织众神,才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神仙谱系。就主要
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宫观来说,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间
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胸前似有一团浑然一体之气,
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右边的一位是灵宝天尊,他
双手捧着“阴阳镜”,这镜半黑半白,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就是道教的图
案,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分化出来的“太极”状态。左边的一位是道德天尊,这
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扇,扇面上画有“太极”图案,象征由
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三清”,正象征着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们在道
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老子,被
尊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道教抬出这位学说高深德
高望重的哲人为教主,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与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众神中,还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谓“四御”,也就是四位
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
人们的福祸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玉皇殿,
也称凌霄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袍,俨
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为主殿的宫观并不多。
    在道教宫观中,除主殿之外,还有一些偏殿,这些殿堂各有神主。诸如:三
官殿供奉三官,这就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
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顾名思义,因为三官能赐福、赦罪、解厄,和
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圣母殿,总的来说都供奉
圣母,但具体的是哪位圣母,每个宫观又会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
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妈祖,也有的就统称之为娘娘殿。
这些神灵,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关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苦的需求,
所以影响非常深远,特别使古代的妇女感到亲切。
    道教名山中的宫观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或选址于顶峰之上,或修建在悬崖
之旁,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仙山琼阁的意境。
                                               《华夏文化》 1995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