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妲己真人美腿:王朔新论:我看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25:55
编者按: “三四十年代,梁实秋小品,郭沫若诗歌,张爱玲小说和鲁迅杂文,可说是文坛四大毒。
“初读鲁迅真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抓着人小辫子不放,喋喋不休,永远是你招惹了我,我就和你没完,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绕着弯子说,阴损着骂人,而且谁也说不服谁,一个话题吵到没劲了,就从皮袍下又拽出一个话题接着掐,掐着掐着又能兜回去,好象就他一人是救世主,就他和那个世界那些文人有深仇大恨。”“《狂人日记》里那个狂人,卯足了劲儿要吃人,要不就被人吃,似乎天下就他一个清醒的猎物,这不是狂人,这是精神分裂,后来美国《沉默的羔羊》这种垃圾电影就是从这儿来的。” 好歹上过几天学的人,可以不知道金庸,也可以不知道王朔,但没有人会不知道鲁迅。但偏偏,有人对鲁迅作品看不惯,不吐不快,这无意在文坛内外投下一枚重当量核弹王朔新 论:鲁迅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二三十年代一个住在上海写杂文的浙江人。按我一贯喜新厌旧的观念,解放前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骂街,一个矫揉造作,一个血口喷人。尤其是骂街的杂文,世纪末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再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陈腐到丢份儿。如今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张爱玲鲁迅谁就叫假正经,一概看不起。张爱玲是牢牢钉在小资的成份上,她的拥戴者一直都是我们人民政府专政的对象,说起喜欢的话也是酸不溜秋,也就是一帮资产阶级的遗老遗少在寻找回来的世界。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老少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心跳的人说起张爱玲都撇嘴,全改金瓶梅了。鲁迅可不一样,死了大半个世纪了,流毒仍没完没了,中学课本里他的内容还是占了一大半,有好事者评华文小说一百强,楞给他那个不知所云的《呐喊》排了第一,却没给我这个八九十年代文坛的重磅炸弹一席之地。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对在新闻纸上的这种评选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全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他们中一直有鲁迅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鲁迅的文字有一种尖利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鲁迅的杂文掐架时是有别于咱街坊泼妇的,像“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的倒掉”这样的恶毒谩骂所针对的绝不是咱街坊的另一个泼妇,而是那个黑暗的旧社会,近于希腊神化中的“普罗米修斯”。更多的人打从中学就被老师逼着背鲁迅的杂文,到现在了一张嘴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连泡妞的时候也得来段“纪念刘和珍君”,遇到我们这种没上过中学压根儿没学过鲁迅的,便讪讪笑道:“现在人都不要脸了,换换脑子,玩儿个假正经。”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革命。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可别错过去。 第一次读鲁迅的书,书名字还真给忘了,挺薄的一本书读了一个小时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些一针见血和巧妙反讽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抓着人小辫子不放,喋喋不休,永远是你招惹了我,我就和你没完,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绕着弯子说,阴损着骂人,而且谁也说不服谁,一个话题吵到没劲了,就从皮袍下又拽出一个话题接着掐,掐着掐着又能兜回去,好象就他一人是救世主,就他和那个世界那些文人有深仇大恨。这有什么可吵吵的?旧中国那些文人掐架,不论谁有理,都是这个死缠滥打的路数,说到底就是在我《看上去很美》里叫“王八拳”的武斗方式。初读鲁迅真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原本觉得挺有思想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眼瞎了。有时不经意道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再读鲁迅就是最近骂完金庸后,我突然有了种高手寂寞的感觉,我这儿一发功,那老家伙不接招,比李弘志还菜,逼得我只好夸人大度。这就得琢磨着继续找人骂,而且得比金庸还有名的,人总得往高处走。活着的人中金庸已经算到了顶,那就骂死人吧。既然要骂人,据说鲁迅是骂人者的祖宗,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一套《鲁迅全集》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这套书一共三百多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鲁迅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读算是熟过头了,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发了霉的醋酸味。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这么跟自己过不去的,上一篇怎么骂,下一篇还这么骂,想必是用了心,码字儿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尖利感,就是无一句不含沙射影,三言两语就开骂,用密集的反话挖苦使你忽略思想,或者说思想通统作废,只起一个抬高自己境界的作用。杂文骂街倒也算了,他是真好意思写小说。若说老鲁对小说还有什么贡献,那就是把小说写得完全不像小说了。小说是靠情节吸引读者的,你们看那《狂人日记》,整个就一心理变态者的胡说八道,若论可读性,别说比不上什么《沙菲女士日记》,连什么《林黛玉日记》和《女大学生日记》都不如。这老鲁心理是灰暗,自己过得难受,一下笔,不管男女老少,都得被旧社会生吞活剥,一起死光光。这是真实生活吗?这是阶级清算和忆苦思甜,错了,忆苦而不思甜。虽然号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老鲁在语言上根本没脱文言文的余味。老鲁大约也和老金一样无奈,浙江话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可惜那时候我没把《顽主》整出来,否则他有一学。中国旧文人写东西大都有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损人利己,这在鲁迅的小说杂文中也看得很明显。鲁迅掐过的文人,把名字串一起那就是个当代文学史,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和他兄弟周作人,老鲁骂起来都不含糊,这些都是大名人,老鲁骂完他们,自己名气也上去了,其实你骂就骂吧,总是制作了一个个“反动”、“卖国”的巨型帽子往人头上扣,要说文革搞的那套不受他的影响,我还真不信。《娜拉走后怎样》,该怎样怎样,你谈着谈着文学戏剧干吗又扯上妇女运动和民主革命?可能是我不懂,骂街也得分出个输赢上下,谈文学也得谈个立意核心,但我觉得,骂街就是骂街,评论就是评论,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再说他的小说吧,我不相信鲁迅笔下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是病态,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挨边,那就是坏小说,面儿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术,跟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合理的事只要反社会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有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之间,我也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人种气质和超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风俗习惯的讲究。在鲁迅小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愚昧,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知无觉,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读他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读边问自己:这可能吗?随便举几个连我都知道的例子,《狂人日记》里那个狂人,卯足了劲儿要吃人,要不就被人吃,似乎天下就他一个清醒的猎物,这不是狂人,这是精神分裂,后来美国《沉默的羔羊》这种垃圾电影就是从这儿来的,看人一个冷眼就感觉人要吃他,什么心胸!孔乙己、阿Q 和祥林嫂就更不提了,中国人有几个真正混到那个份上的?也忒他妈失败了吧,怎么都一个样的寒碜啊?是不是中国从来就没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了?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都是贫下中农出身,还有黄金荣杜月笙呢,莫非痛恨旧社会就可以这么乱来?  我认为鲁迅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革命事业的广泛传播,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拖着辫子,一脸菜色。}Xj
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虚乌有的是鲁迅,什么都玩儿不转,有意见就怪社会怨文化,这不是愤世嫉俗,也与悲天悯人无关,这是吃不得包子说摺子厚。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鲁迅有人捧,全在于革命需要,革命还得彻底,就得把本来并非一无是处的社会写得满目疮痍,来点社会针灸,刺激刺激。再一条,当时,我们这拨人,我是指我、余华、苏童、刘恒、林白、陈染,等等,你们叫中坚作家群体也行,还没有打算出世,中国小说的严肃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革命主义的,反封建反资的,其他,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都远远落伍。严肃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现在好了,有了我们,鲁迅死得太早不是?N O,没他照样玩儿得转。
三四十年代,梁实秋小品,郭沫若诗歌,张爱玲小说和鲁迅杂文,可说是文坛四大毒。并不是我不毒,只是不是这么个毒法。我能让清纯女大学生爱上小痞子还为他做“鸡”、自杀,我也能让无怨无悔养着无业游民的空中小姐坠机而亡,但都是为了一个神圣的“爱”字,鲁迅那里,就象他自己说的,翻开他的书,不论杂文小说,只看到两个字:吃人!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我那样写完全是因为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他鲁迅为什么要打碎我们美好的梦想?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可以显得很革命,但精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自我的挣扎彷徨之中。上述四大毒用几十年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我很庆幸我还有一张敢开骂的嘴。但有时,我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我怎么就剩下一张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