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猫的哪本书最好:毛泽东诗词注释手迹年代背景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2:59:02

毛泽东诗词-注释-手迹-年代背景六 

收藏日期:2011年10月27日

23.七律 和周士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手迹】

【诗译】

  湘江在春日里浩荡令我徘徊流连,

  又踏上岳麓高峰再举目望远。

  橘子洲的风儿吹送着层层波浪,

  雨从青青的田野上扑面而来。

  把酒谈笑间尽是昔日的朋友,

  那境外小人的行事真令人悲哀。

  我们不要慨叹青春年华的逝去,

  且看三十年后我们又登临了赫曦台。

【注释】

①周世钊:周世钊,字敦元,别号敦元、东园。湖南省宁乡县人,1897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十)生。九岁入学。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秋毕业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情谊甚笃。

周在校品学兼优,好老庄哲学,诗词上颇具造诣,为师生所称道。受徐特立老师的言传身教,矢志从事教育。1918年夏加入毛泽东发起并领导的新民学会,兼工人夜校管理员,积极支持和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一师毕业后任长沙修业小学国文教员。1919年应毛泽东之邀,担任毛创办的《湘江评论》顾问。毛发起湖南各界人士“驱张运动”,周带领学生参加示威游行。“驱张”胜利后,毛与周等创办了“文化书社”,向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不久,何叔衡主办《湖南通俗报》,周应邀任编辑,为该报撰写了一些抨击时弊,宣扬新文化的文章。

1921年,周抱定“教育救国”的宗旨,谢绝参加毛泽东、蔡和森创建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发展工作,赴南京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研究教育,1922年转入该校文学院研究中国文学,埋首故纸堆中。1925年春应徐特立聘,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执教国文。翌年,返东南大学复学,1927年毕业。

1927年初居长沙。国共合作时,经徐特立介绍加入国民党,任南岳日报编辑兼一女教员。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周不甘作反动军阀的应声虫,拒绝写反共文章,决然去职,也未参加国民党员的重新登记,先后执教长沙明德中学、稻田中学、长郡中学、周南女中、第一师范、妙高峰中学等学校任国文教员,并任周南女中教导主任多年。抗战八年,周持节自守,不与国民党党棍团痞同流合污,热心实施其“教育救国”的主张。抗战胜利后,1946年正式与国民党脱离关系。1947年7月先后任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妙高峰中学教员、教导主任。1949年7月,任第一师范代理校长,积极支持学生护校迎解放等进步活动。

长沙解放后,周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领衔与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联名向毛泽东致贺电,毛回函曰:‘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周受到莫大鼓舞,更致力于教育事业。1950年9月,应毛泽东邀赴北京,与毛作数次长谈。1951年2月,加入民盟,任湖南省支部委员。同年3月,入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一年,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刻检讨过去视教育不超政治之偏颇,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热忱献身新中国教育教育事业。在周主持下,湖南第一师范成绩斐然。1953年选为民盟中央委员。1955年出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一师校长。1957年担任民盟湖南省委领导小组第一召集人。1958年出任湖南省副省长,并选为民盟湖南省委主委。周注重调查研究,作风深入,平易近人,生活俭朴,洁身自爱。经常深入各大专院校和地县,发现并解决问题,关心知识分子,为发展湖南科技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亦为开展民盟省委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周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先后撰写了《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主席在湖南》、《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我的师表——徐特立》等文,计数十万字,编辑成册出版。周还在省内外学校工厂报告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教育青少年继承先辈的传统,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周为人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实事求是,反映下情民意,言人之不敢言。主持科教界工作期间,亲自为一些受冤屈的知识分子奔波平反。对于“左”倾错误,他多次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发言,并上书毛泽东主席,坦陈已见。“文革”开始,即上书毛泽东陈述已见。1967年赴京期间,晋见了毛泽东主席,向毛泽东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言:“今天这个局面,民主党派还起什么作用……连个庙都没有了。”1972年8月,再次向毛泽东进谏八点意见,涉及“解放老干部”、“为知识分子正名”、“恢复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制止开后门不正之风”、“消除派性”等方面,可谓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诌友,其耿介气节令人钦敬。

周先后当选为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和省人民委员,第一届湖南省政协常委,第二届、三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届、四届、五届民盟湖南省委主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委员,民进长沙筹委主委。

1976年4月20日在长沙病逝,享年八十岁。生平雅好诗词,造诣颇高,由亲友结集成册。

②尊前:尊同“樽”,酒杯。尊前,酒席前。

③域外鸡虫事可哀:国际间的某些事件像鸡虫得失一样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勾心斗角是可悲的。这里所指的具体内容待考。唐杜甫《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④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

⑤赫曦(xī西)台: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岳麓书院。朱熹曾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称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的台已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赏析】

这是毛主席写得最好的一首感物咏怀的抒情诗。文词之美,意境之美,抒情的朴实与深厚,以及全篇形神俱在的唐音读来不禁令人流连往返,不胜唏嘘。

1955年6月,诗人毛泽东来到长沙,6月20日这一天,他在一群早年的旧友的陪伴下畅游湘江。游完泳后,又登上岳麓山。其中有一位是他早年的同学和好朋友,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后来,周世钊将自己所作的《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及其它几首诗词寄呈毛主席。毛主席于当年10月4日回信说:“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

诗人先从暮春初夏的长沙湘江畔风景写起。第一句“春江浩荡暂徘徊”,描写了诗人与友人一道畅游湘江的愉快心情。由于“风景这边独好”,诗人想在一江春水里再流连一会儿,好风景总是让人难以离去,让人徘徊流连的。因此才有骆宾王的“林泉姿探历,风景暂徘徊”的诗句。

接着诗人“又踏层峰望眼开”,诗人一行人又登上了年轻时光不知登临了多少遍的岳麓山,放眼望去,碧野绿水,风景青翠,视野开阔。然后三、四句细细描绘了远眺暮春风景的姿容。这是一种可见的但难以言表的美景,但在诗人笔下却写得轻松、自然、美不胜收。春风起于湘水中的橘子洲,和煦的春风吹着一圈圈波浪远去了,恰似唐诗中的“风吹浪不回”。

“风起绿洲吹浪去”,那么什么又向诗人迎面扑来呢,依然是春风伴着细雨,从青青的碧野上吹送到岳麓山头诗人伫立眺望的地方,诗人不禁随口吟出:“雨从青野上山来”。这二行中“起、吹、去、从、上、来”六个动词用得简直犹如神助,妙不可言而灵动俱在。

前四句写完风景后,再由景到情,抒发感慨。第五、六句,写诗人及友人在山间把酒临风,畅叙友谊的情状。诗人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他曾在湘江畔、橘子洲、岳麓山立下的深誓——理想与宏愿如今都一一兑现。诗人不禁又感到“今日得宽余”的舒畅愉悦,与友人笑谈,信步山间或坐看风月。但就在诗人觉得幸福(享受友情的幸福)的同时,却不由得想到了他早年另一个挚友萧瑜。他曾与诗人多次在湖南境内“游学”,并共同发起新民学会,萧瑜还任过总干事。后来他同毛主席在如何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观点上发生了重大分歧。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道路。后来,他又投奔了国民党,当了国民党的官。最后他沧落到盗卖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并携款逃往国外。解放后一直侨居海外,后定居并客死于乌拉圭。一想到这位年轻时代也曾有过理想和抱负的朋友,如今却落得这个下场,诗人不觉吟道:“域外鸡虫事可哀”,“鸡虫”出自杜甫《缚鸡行》一诗,后来鲁迅先生也写过“白眼看鸡虫”一句。毛主席在与周世钊等老友叙谈说到萧瑜时只好喟叹萧瑜那小人在境外的行事实在令人悲哀呀。

最后二行是典型的毛诗中结尾时爱流露的昂扬之声。诗人劝勉大家但更重要的是劝勉自己。不要感叹青春年华这么容易流逝,要想想我们曾经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啊,虽然时光飞逝,转眼我们都老了,但老人更应发奋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是吗?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登临了岳麓山上的赫曦台。而这30年中,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旧貌换新颜”。诗人在最后一行中将心情调整到了最佳处。早年的理想终得以实现,诗人以一派王者风范又登上了赫曦台并遥望“江山如此多娇”,遥想今后更加轰轰烈烈的人生及斗争。全诗在此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24.七绝 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手迹】

【诗译】

翻身跃入有七个座位的小轿车,回头却见群峰隐入苍茫之中。

刚经过莫干山的盘旋公路,车速飞驰又到了杭州。

【注释】

①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相传春秋时吴国在此铸“莫邪”、“干将”二剑,故名。现为浙北避暑、休养胜地。

②七人房:指有七个座位的汽车。

③峰峦:莫干山群峰。

④四十八盘:泛写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

⑤钱塘:旧县名。这里指杭州市。

【赏析】

这首詩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獻》一九九三年第六期。写作时间与写杭州风光《五律》的时间差不多是同时,都在11月内。

林克同志回忆毛主席写这首《七绝》的经过:“又一天,他攀上莫干山,归途中我们乘坐的汽车经过钱塘江大桥时他余兴未尽,口占一绝:‘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诵毕了又拿起那本英文教程,带着几分乡音开始了外文朗诵。此时,他的情怀与这山、这景溶为一体,他的声音也与山中的啾啾鸟鸣汇成了别致的合唱。 ”

毛主席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诗,一边还学习英语,可谓潇洒从容,不拘一格。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写了坐车看风景的感受,虽是随口咏吟的,却别有风致与情趣。

此诗第一行就写得饶有风趣,把上车的一个动作写成“翻身跃入”极具灵动、敏捷;而“七人房”却以诙谐的笔调来写可乘坐七人的小轿车,也生动有趣。

第二句写上了车后,回头再望莫干山苍茫空濛的风景的感受,而车已开始向前驶去,一路盘旋下山。

第三句是写莫干山的山势,曲折盘旋,用“四十八盘”来形容峰回路转,并非真的刚好就转了四十八盘。“才走过”是说轿车带着诗人及随行人员一路风尘下得山来。

最后一句,形容车速之快,仿佛一刹那间就风驰电掣般来到了杭州城。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速度很快。仅用了一口气就把上车、行驶、下山、到达整个过程一笔交待了。同时也可见诗人的心情是欢喜的,看了风景,又没有耽搁时间,一切都恰到好处。而且“七人房”飞驰向前也令诗人兴致勃勃,诗意盎然。 

 

25.五律 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颻下,欢迎有晚鹰。

【手迹】

【注释】

①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为西湖群山之一。在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根据作者自注,诗中的“扇子”指扇子岭,“佳人”指美人峰。

②佳人:也有写这“佳人”也有文把佳人写成“美人”,两种手稿都可见到,真伪难辩。

③飘飘:同“飘摇”,飘荡、飞扬貌。这里指鹰翔。

【题解】

毛泽东的《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两首诗最早是林克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中披露的,记载写于1959年11月。此后为许多报刊书籍转载收录,流传7年后,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党的文献》杂志据“手稿”定为写于1955年。但经诸方面详细考证认定仍应写于1959年11月。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黨的文獻》一九九三年第六期。 

 

26.浪淘沙 北戴河 (1954)蝶恋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手迹】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全被汪洋所遮没,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注释】

①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②魏武、碣(jié)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赏析】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北戴河简介】

北戴河海滨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的西部。是秦皇岛的城市区之一!这里气候宜人,二十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沙软潮平,背靠树木葱郁的联峰山,自然环境优美。与北京,天津,秦皇岛,兴城,葫芦岛构成一条黄金旅游带,北戴河处于旅游带的节点。北戴河海滨避暑区,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亭,东西长约20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另外在北戴河西南20多里的昌黎在1985年开辟为海滨浴场,并计划建为新的海滨避暑区。北戴河海滩沙质比较好,坡度也比较平缓,是一个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将北戴河海滨开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到1938年,这里被建成了一个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避暑佳地。解放后,北戴河又新建了不少休养所、疗养院、饭店、宾馆,规模比过去更大了,成了我国规模较大、设施比较齐全的海滨避暑胜地。 

  这里是中国开发最早的海滨度假区。徜徉于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燕塞湖景区、野生动物园,在海水、沙滩、树木、动物相伴下,度过一个浪漫的假日。亲近渔家游 秦皇岛的海岸线长达126公里,滩涂缓和,海产品丰富,非常适合海上垂钓。海港区东山码头、北戴河码头、南戴河仙螺岛、昌黎翡翠岛等都可以海上垂钓。如果希望有一个更丰富的收获,可以随渔民一起出海撒网打鱼,体味乘风破浪,月夜泛舟的渔家生活。

  北戴河海滩背靠联峰山。联峰山分东西两峰,相距约3华里,山上山下松柏成林,郁郁葱葱,东联峰山海拔130米,从山间小路可行至山项望海亭。在这里俯瞰海滨,翠绿欲滴的丛林,鹅黄色绒毯般的沙滩,碧蓝的大海,使人心旷神怡。北戴河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北戴河观日处位于北戴河海滨,东北端的鹰角亭为最佳地点。 

在东联峰山山麓,有一座莲花石,园中有大片松林,并有形如莲花的山石,故名莲花石公园。往北有古雅幽静的观音寺,其东有墓地建筑富丽豪华的朱家坟。在海滨路旁还有高尔基公园、鲁迅公园。在东头的鹰角石是北戴河一大胜景。这是一座屹立于海边的孤峰,石骨嶙峋,陡峭如削,形如鹰立,故名鹰角石。过去,曾有成群野鸽栖息在石缝之内,故又名鸽子窝。在山峰上建有鹰角亭,登临其上,望沧海,碧波万顷,白浪滔滔,更觉气势磅礴。

 

27.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手迹】

【译文】

      刚饮过长沙的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②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③才饮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④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借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⑤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⑥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⑧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⑨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 本节后文有龟山蛇山之简介。

一桥飞架南北: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⑩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⑾更立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

⑿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题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赏析】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伟大胜利的一年。到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繁忙建设景象,武汉长江大桥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而毛主席从这一年开春起就工作很重,他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每 一或二天都要找一个部的领导干部谈话,共向34个经济部门的同志作了调查。接着他又于4月25日和5月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先后两次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提出把国内外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后,毛主席又启程去南方视察工作。他从广州到长沙再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他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并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抒发豪情,得《水调歌头·游泳》一诗。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终生热爱游泳,他对祖国山水独有所钟,独有其体会。他年轻时代就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英迈之诗篇。毛主席写《水调歌头·游泳》一诗时,已是63岁的高龄了,但依然壮志不减当年。他从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可以说是起伏迭荡,大气回旋。

一起句就以亲切、自然、平和之心进入诗境,对读者娓娓道来,情趣油然而生:刚才饮过了长沙水(指作者来武汉前正在长沙),现在又吃了武昌鱼。

接着笔力一转,拨出雄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点明此诗是“游泳”之主旨,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阔。诗人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楚天”当然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空,这儿指武汉上空。

    接下来的三行,诗人继抒闲情雅兴,视在急流中畅游为漫步于闲庭一般自由轻松。而“今日得宽余”最能体现诗人这一年自开春以来特别繁忙,今天终于得以在江水中驻足流连光景的内心感慨,这感慨还蕴含着一个更深更遥远的感慨。他知道今天的轻松是来之不易的,这里浓缩了诗人对过去昼夜不息的奋斗岁月的回忆,这回忆的细节是这么多,诗人没有在此一一点出这些回忆,仅用一句“今日得宽余”就再现了这些回忆,也再现了诗人的慨叹,读者在这里仿佛也跟随作者沉入这无须多说的回忆中。诗意通过了这句幸福的独白,这句独白又把我们的想象力竭力引导向前,同诗人一道进入了他的回忆。而这行诗又是那么重要,它把诗人的心情再往前带,带到了孔子《论语·子罕》篇中的大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二句是古代文人骚客对流逝感受的伟大极峰,即便有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或“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不一而足,但全在孔子这二句以下。毛主席在此诗借用一句,即是把“今日得宽余”的心境再往深处流连一番,因当时诗人正在江上游泳神思,怀念过去“峥嵘岁月”,自然也就会发生对光阴寸寸流逝的感叹,但仅仅沉湎于早年勃勃英姿是不够的,以诗人一代伟人之大风范自然也不会如此。雄沉之叹刚过,“只争朝夕”的奋进号角已吹响。

下阕一起,阵阵急进,又鼓青春风发之气,大书诗人心中构架新中国之宏伟蓝图。风帆在江面吹动,龟蛇二山在静观,而升起的宠图就在目前。大桥已飞越长江,南北地理已变为坦途。诗人此时振奋之情的确是“换了人间”,因诗人曾在1927年早春在此登临鹤楼写出过沉郁苍凉的诗篇《菩萨蛮·黄鹤楼》。但今天新的美在朗朗乾坤中光华闪烁,社会主义新中国已在诗人手中出现,同样的武汉但风物与心境已迥然不同。在如此美好壮丽的心情下,诗人妙手一点再绘灿烂远景,立石壁,截江水,出平湖,真是“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江山把玩于掌股之间,改天换地轻而易举,到那时三峡库区及大坝将轰然而立。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也的确动工了。这一天已即将来临。就连健在的神女也会大为吃惊,世界居然彻底变了样子。从诗艺上说,诗人最后用了一个帮助大禹治水的巫山神女,即传说中西王母的女儿瑶姬的神话故事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美丽;而且现实与理想,典故与神话相融一体也更加增添了汉语诗歌的美丽。

毛主席畅游长江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毛泽东共畅游长江17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便是他第一次游长江时写下的名句。

1966年,毛主席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他还要再游一次长江。考虑到安全原因,中央和湖北省委再三劝阻,地方领导也怕出事,主席感冒拉肚子腿抽筋等等都是大事,谁也负不了责任。然而对于极赋个性、有着浓郁诗人气质,又一贯天马行空的毛泽东来说,他可以很轻 松地面对这种善意的劝阻听而不闻,更何况此次游长江绝非兴致所至,心血来潮,而是意义重大:因为此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帷幕徐徐拉开的关键时刻,老人家要让他的对手们看看,“我是不行了吗”,同时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展示—“我的魅力依旧”。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游长江,7月16日,在一群游泳高手的保护下,毛主席顺流而下,在不大的风浪中“胜似闲庭信步”。

在武汉,毛泽东还接见了美国友人、作家路易斯·斯特朗,还见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元帅只是在岸边看着,听毛泽东大讲搏斗和征服的理论,毛说我们不怕大风大浪,蒋介石大吧,美国人大吧,只要你敢顶,就没什么可怕的。毛还对美国作家说,我想还游密西西比河,大概美国总统不同意吧。

这次游长江自然会留下许多好照片,但传播最广的、家喻户晓的名作,当属他在快艇上的这一张。其不仅在报刊上广泛刊登,还以宣传画、展览图片等形式流传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既然是反映伟大领袖游长江,为什么不选一张水中游泳时的照片作为代表作广泛传播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游泳时只能从高处向低处拍,而这样的拍摄角度基本没有办法获得伟岸、神威的形象,相反只能产生俯视、渺小的效果,而对于伟大领袖来说,伟岸神威的形象,要比游泳本身重要得多,加之还有大量的文字报道,照片用在船上身着浴衣这样的情节来点明游泳就足够了。尤其还要挥手,在船上挥手,就会有“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效果,在水里挥手,虚假做作不说,还容易给人以“救命”的错觉。

钱嗣杰曾摄扔毛泽东同志游长江的照片。钱老1946年参加革命,是地地道道的“红色摄影师”,如今离休在家。回忆起当时拍这幅照片时的情景时,钱老说:

1966年7月16日这一天,天气特别好。毛主席一行人到了武汉长江大桥附近的江面上,主席从快艇上的梯子下到江里,只穿了游泳裤,也不戴游泳帽。游了一小时零5分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还有8341部队(中央警卫团)的十几个警卫,都是游泳高手,主席很不喜欢离他们太近,但是汪东兴又不放心,所以派了这些人保卫,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大概就二三米的样子,确保“一步就能到”的距离。而且事先已经按这个线路趟了一遍。那时已经不是“横渡”长江了,而是顺流而下,所以叫“畅游长江”。为了这次游,主席已经叨咕了很长时间了。

毛主席实在是太想游泳了。他在湖南老家时就喜欢游,而且他和其他人游海水不同,他认为那就是个“泡海水”,主席是要“横渡”,要的是拼搏,他的游泳,早已超过了体育锻炼的含义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

我在旁边的小木船上跟着拍摄。当时正好在举行第11届横渡长江游泳比赛,江边两岸都是游泳的人们,为避免和人们相遇,主席的快艇在江中心。主席游完上了船,就问我们这些人(警卫、大夫、护士、我)游了没有,我们说游了,他才高兴,披上睡衣在甲板上散步。这时被一个游泳的小学生发现了:毛主席!小学生喊了一嗓子。这下不要紧,所有的人都开始往主席的船游过来,警卫们着急了,赶快让主席的船离开,但人们仍然在欢呼,喊着“毛主席万岁”,“我看见毛主席了”。水上顿时组成了一道红色的长城—红旗和红色的游泳衣。我也被这番景象所感染了,快步到了主席的旁边,拍了这张他向群众挥手的的照片。他的身后是武汉长江大桥,他曾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来赞赏这座大桥。为了安全,我们的快艇很快向上游驶去,游泳的人们渐渐地消失在江面上。主席一直穿着睡衣,到了岸上进了汽车,一直到了驻地才换的衣服。

我当时用的是德国的禄莱相机,英国的伊尔福胶卷。还有135的莱卡相机。7月25日照片在《人民日报》上登出,与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消息一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我那次拍了30多张,两个120的,一个135的。这边新华社催着要照片,我就把胶卷给了中办主任汪东兴,他自然会有办法带回北京。后来有人告诉我,主席看了这张照片很满意。主席有个特点,他从来不审照片,只有大型活动如“五一”、“十一”时周总理才看,以防把哪个民主党派的大人物给漏掉了。

给主席拍照片非常紧张。我那些年一直都不敢放松。每次拍完了就等着冲洗放大之后,发了稿才能睡踏实。一出去就要想着要把照片拍好,因为各大报早都留着窗口呢,你必须拍好,责任重大。像平时采访,领导人接见时就几分钟,而且从不考虑给记者留点时间。走进来,握手,坐下,马上就点烟了,这时就不能拍了。如果这几十秒内还没拍好,就只有等着结束了。而同时期的外国记者就不同,他们敢说话,可以要求总统给个笑脸或一两分钟,做个姿势。只有周总理会考虑给记者一点机会。其他领导人都是直接进去、握手、寒暄、坐下。往往有时只有一个人拍时我就更紧张。

去外地更是家常便饭。主席往往一年里有一半时间在外面。我也就得跟着走,家里人也不知道,也不许问。没有电话,也不能写信,都是保密要求。主席喜欢坐火车,到哪里支线上一停,吃喝拉撒带办公都有了。也省得给地方同志添麻烦。我经常是半年才回一次家。粗算了一下,这一辈子我在外面的时间就有20多年。

毛主席用“畅游长江”来抒发他的豪情斗志,晚年的邓小平则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可以,我能打桥牌,说明我脑子还可以。”是呀!在伟人政治的时代,领袖的身体和大脑,无不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命运。所以,他们的健康不仅是自己的话题,还是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的重要话题。

与这次在快艇上挥手仅隔一个月,便是毛主席更为著名的一次挥手—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百万红卫兵大军的挥手。这一挥的神力可谓史无前例,它令“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最终的结果是,神州大地犹如台风袭过,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这是后话。

一些研究“文革”的专著记载: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在头版头条登载了毛泽东横渡长江的报道和照片,当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快艇上挥手检阅正在长江中游泳的人流的巨幅照片时,对73岁高龄的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的信赖感。确实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向群众呼喊“人民万岁”!激励着群众更坚定地“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受这次毛泽东游长江的激励,很多地方都展开了渡江活动,因为“大风大浪”和“搏斗”与“革命行动”、“英勇气概”这类内容总是很协调,既然崇拜伟大领袖,那当然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了。

  文章摘自《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龟山蛇山的来历

       汉阳的龟山,武昌的蛇山,天下闻名。这龟、蛇二山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一心治理洪水,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长年在外搬山造海,要把大江开通。他领着百姓一起肩挑背驮,挖河挑堤,号子声惊动了玉皇大帝,他被大禹的诚心感动了,就派龟、蛇二将下凡,助大禹一臂之力。

      这时,大禹正在和民工挑河泥。忽然,爬来了一个大龟和一条大蛇。民工们都嚷开了:“快看呐!好大的乌龟,好大的蛇呀!”大禹就问龟、蛇来做什么?龟、蛇齐声回答:“我俩是来帮忙治水的。”大禹说:“那太感谢了,二位不怕辛苦,就来抖抖你们的神威吧!”就叫蛇在前面做开路先锋,蛇神喜得连弯带扭,直往前冲,拖出一条大江;龟跟在大禹身后,驮着神土,让大禹随时撒下来,筑成长堤。大禹和百姓得了龟、蛇的帮助,越干越欢了。龟、蛇跟随大禹和百姓治水,立了功,百姓们都把它们当水神看待。哪儿发洪水,就在哪儿修庙,立石碑,刻上龟、蛇的像。龟、蛇的美名传开了。大江开到了湖北境内,刚刚挖成,龟、蛇终因出力过度,累得不能动了,大龟就趴在汉阳,大蛇就躺在武昌,两神隔着大江,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死了,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两座山。两岸的百姓常来常往,看着长江滔天的浊浪,回想着龟、蛇跟随大禹治水的功劳,就管这两座山叫龟山、蛇山。到现在,龟、蛇二山还隔江相望,保护着两岸百姓不受水害哩!

龟山

       龟山位于武汉市汉阳长江边,与蛇山隔江相望。相传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灵龟后来化为一山,即龟山。登临树木蓊蔚的山巅,可顾望“人烟城郭,夹岸回环,沙鸟风帆,与波下下”的景色。

       在龟山之巅,建有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功能电视塔——湖北广播电视塔。塔海拔标高311.4米,净高221.2米,由塔座、塔体、塔楼和天线桅杆四部分组成。塔楼建在104至135米的高处,设有旋转厅、暸望厅和露天平台,供游客活动面积为740平方米,能同时接待300人游览。旋转餐厅配有卡拉OK音响设备,可供游人自唱自娱活动。电视塔还可为游客提供多种服务场所,并开办夜间游览、舞会专场,可使游客饱览武汉多姿多彩的夜景。

       龟山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游览胜地,从山的东麓拾级而上,可瞻仰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铜像。顺山脊行百余步就踏进了望江亭,这里是观赏长江的最佳这处。山顶上矗立着湖北广播电视塔,坐在塔上的旋转餐厅里可环视三镇全貌。龟山上的其他名胜还有三国城、关王庙、桃花洞、向警予烈士墓等等。

       在龟山西头,建有向警予墓墓周芳草青青,林木苍苍,清幽异常。墓呈圆形,白色,基环方围,构造新颖。墓前方座上塑烈士半身像,座正面镌邓小平手书“向警予烈士墓”6字,后面刻烈士事迹。龟山南麓,正在建三国文化城,部分景观已完工,将人吸引更多的客人上山游览。

蛇山

      又称黄鹄山,即黄鹤山。在武汉市武昌城内。是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绵亘婉蜒,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东城,与汉阳龟山对岸相峙,为古代军事要塞。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筑夏口城于其上,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立县于此,历代不断扩建,名区胜迹甚多。除署寺宫祠外,驰名的楼阁亭台有黄鹤楼、白云楼、八极楼、静春台、奇章台、斗老阁、留云阁、西爽亭、仙枣亭、石照亭、压云亭、一览亭等达20多处,故有“鄂之神皋奥区”的美称。历代名人如崔颢、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贾岛、王维、范成大、陆游、陈孚、杨慎、张居正、潘丰等,均先后登临游赏,行吟作歌,留有“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花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现存胜迹有:黄鹤楼、胜象宝塔、陈友谅墓、岳武穆遗像亭、抱冰堂、涌月台和近年修复的南楼(白云楼)及许多重要的石刻碑刻等。

龟山蛇山

       两座名山几多称谓在武汉地方志专家肖志华的家中,肖老告诉我们龟山和蛇山其实只是这两座山的俗名。汉阳龟山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大约是因在龟山上建立的“星座分野”的标志物而定名。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也把它称之为大别山,这是因为龟山有一部分隔开江水和汉水的缘故。此外还有说龟山是楚人送行的地方,所以民间有送别山和望龟(谐音归来)山的传说。又因为龟山似甑(炊具,略似桶)扑在地面上,形象称为“甑山”。三国时陆涣曾为东吴江夏太守,屯兵于此,后山上建有鲁肃祠,故又名鲁山。又一说认为梁武帝筑汉口城以守鲁山,所以龟山又称梁城山。翼际山、大别山、鲁山,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武昌蛇山的历史则更清晰一些。唐代以前原名黄鹄山,鹄乃鹤之转音,故又名黄鹤山。民间传说蛇山一带“有黄鹤腾于紫竹之间”,所以也有叫蛇山为紫竹岭。宋代改名石城山,“因山为城,故名。”元代又改名为高观山或高冠山,取其“高观枕流”、“高可瞩远”之意。到了明代,楚昭王朱祯过生日那天又改高冠山为长春山;从唐至明,每个朝代的蛇山名称都不一样。龟山、蛇山的叫法出现最晚。由于这二座山,一座“若巨鳌浮水上”,一座“缭绕如伏蛇”,“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因形定名,明末以来老百姓逐渐以龟山、蛇山呼之。城里有山,顿时就变得大气起来。武汉更有龟蛇两山隔江对峙,这,是武汉的幸福!也许有人认为龟山、蛇山的海拔高度都不足一百米,比起其他名山,只是两座小土堆。但古往今来,龟蛇二山却为名人雅士交口称赞,毛泽东一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更是气势雄浑,为龟蛇山赢得举世声名。龟山和蛇山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湖南来武汉上大学的柳眉说:“我来武汉之前就知道武汉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我想龟山、蛇山是沾了黄鹤楼和长江大桥的光吧。”走南闯北的商人王平却有着自己的观点:“我到过许多名山,龟山和蛇山虽然不高,但地理位置独特,长江和汉水在这里合流,光这‘龟蛇锁大江’的气势,就是世间少有牎”地方志专家肖志华老人则认为:“龟山和蛇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那些名胜古迹。两座山1000余亩的地方竟然有100多处名胜景点,每一个景点都和一段历史相关。”山无言,立千年。山又哪里是无言的,它其实把什么都记住了。武汉人乐意把这个城市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托付给这两座山来收藏,不论是历史还是传说。“山因禹迹名偏重。”肖志华给我们讲了关于龟山的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因水怪作祟,江汉之水四处泛滥。大禹身边的灵龟大将腾空一跃,身躯变得硕大如山,向那怪物压去,把怪物紧紧压在水底,水患终于平息,而大禹身边的灵龟大将化成一座大山,永远镇守在江边。所以今日龟山上建有禹王庙。传说毕竟是传说,但龟、蛇二山束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涨没的范围,使武汉地区有了长期不变的深水港,倒是事实。而且,龟蛇锁大江的地势,奠定了长江大桥的基础。如果说大禹治水只是传说,暗含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向往,那长江大桥的兴建倒真的是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进取心和自身无比的伟力。蛇山上有黄鹤楼、有岳飞亭……;龟山上有禹王庙、有向警予墓……,每一个景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寄托着人们对瑰丽文化、浩浩历史以及对人自身的一种崇敬、思考与纪念。城市里的山不大,但是很美。

武昌鱼

武昌鱼是驰名中外的水产,盛产于武昌县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社会时是贡品,现在是席上珍馐。烹制方法多种多样,十分讲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鱼,制作最佳的菜馆是武昌大中华酒楼。这家酒楼由安徽人集资,创办于1933年,以擅长烹任武昌鱼著称。由于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鱼作为清蒸武昌鱼的品名。他们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鲜活樊口鲂鱼作主料,辅以火腿、香菇、冬笋、鸡汤等十多种配料调料,上笼清蒸,严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处。蒸好后再在鱼上缀上红、绿、黄各色菜丝,使之色彩艳丽,香味扑鼻,鱼肉细嫩,汤质鲜美。除清蒸外,他们还运用油焖、红烧、花酿等法创制三十多种鱼馔。

 

28.答李淑一 (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 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手迹】

【诗译】

我失去了骄傲的杨开慧你失去了柳直荀,

杨柳二人轻轻飘向深广的长空。

试问吴刚天上有什么?

吴刚捧出了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舒展起宽大的衣袖,

万里青天在为烈士的忠魂起舞。

突然有人报之人间降服了猛虎,

热泪飞洒犹如倾盆大雨。

【注释】

①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

②杨柳:杨开慧(参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题解)和李的丈夫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  

③飏(yáng)扬:飘扬。  

④重霄九:九重霄,天的最高处。我国古代神话认为天有九重。

⑤吴刚:神话中月亮里的一个仙人。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汉朝西河人吴刚,学仙犯错,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桂树高五百丈,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⑥嫦娥:神话中月亮里的女仙。据《淮南子·览冥训》,嫦娥(一作姮娥、恒娥)是羿(yì异)的妻子,因为偷吃了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的长生不死药而飞入月中。《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⑦舒广袖:伸展宽大的袖子。

⑧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忽然听到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顿然高兴得泪流如雨。伏虎:指革命胜利。

⑨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韵。作者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伏虎:指革命胜利。

【题解】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下面为这首蝶恋花?quot;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改为”答李淑一”。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此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的去处的问题。

【赏析】

此诗最初载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院》。李淑一是杨开慧烈士20年代初在长沙私立福湘女子中学读书时的同学兼好友。1924年,经杨开慧介绍,她与毛泽东的战友柳直荀结婚。

1932年柳直荀在洪湖牺牲。解放后,李淑一一直在长沙第十中学校教语文。1950年李淑一曾给毛主席写过信,毛也回过信。1957年1月,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诗刊》发表后,李给毛主席写了一信,并附有她在1933年写的一首怀念柳直荀的词《菩萨蛮》,另外还想向毛主席索取早年毛主席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因她听杨开慧谈起过这首诗。5月11日,毛主席给她写了回信。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李淑一收此诗后,即被传开,湖南师范学院的学生知道后,写信给毛主席,要求发表。毛主席复信说:“来信收到,迟复为歉!《蝶恋花》一词,可以在你们的刊物上发表。《游仙》改《赠李淑一》。”1959年再改作《答李淑一》。

 从诗人最初的标题《游仙》,我们就已经闻到了那发自肺腑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杨柳二烈士已经仙去,忠魂飘上了“重霄九”,进入了月宫。

 一起句,诗人用两个“失”字,沉痛之情及至深的怀念油然而生。虽看上去平谈,但读来令人悲伤不已。取其姓杨柳,这偶合的姓氏,非常亲切自然地引出第二句。第二句的“杨柳”堪称天造地设,奇妙异常,而且天然产生双关意思,杨柳的忠魂和杨花柳絮轻盈飘飞的样子。而“重霄九”有烈士浩气长存之感,也有诗人一贯的雄姿英发的特征。接着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而幽凉的神话世界,仙人吴刚为二忠魂“捧”出了桂花酒。这种酒本是仙人自己所饮的佳酿,但由于忠魂飘来,即十分虔敬地以如此美酒款待。

下阕,起始二句,诗人从仙人把酒相迎,自然过渡到寂寞的嫦娥舒展起宽大的衣袖为英烈起舞,以表敬意。

最后二句,诗人大笔急转,嫦娥仙女正在为忠魂舞蹈之时,却忽然有人来  报告人间已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好消息,两个忠魂闻之“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艺术夸张,形象而满怀激情地表现了英烈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终于感到心灵得到了美好的告慰。同时这二句也传达出诗人自己内心对革命终于成功的不胜感慨的情怀。这是混合着无限悲伤与欢喜的热泪!是超凡脱俗的热泪!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独特、完美。想象力极为丰富、奇异、巧妙。从烈士的姓氏到飘飞的杨柳之花,再到月宫,受到吴刚的桂花酒及嫦娥舞蹈的欢迎,然后是热泪飞洒大地的宏大场面,真正做到了天上、地下任诗人翱翔的局面,浪漫的精神、优美的古代神话,再加上现实的“忠魂”为出发点,正应和了郭沫若为这首诗所作的评价:“不用说这里丝毫也没有旧式词人的那种靡靡之音,而使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气也望尘却步。这里使用着浪漫主义的极夸大的手法把现实主义的主题衬托得非常自然生动、深刻动人。这真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附】 李淑一原词《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29.七律 到韶山 (1959.06)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手迹】

【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注释】

①到韶山:韶山在湖南省湘潭县,是作者的故乡。一九二七年一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五月二十一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袭击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屠杀革命群众,这就是马日事变(旧时用韵目代日期,马日即二十一日)。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标,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重返韶山,离一九二七年一月已经三十二年多。这首诗便是对于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概括。

②别梦依稀咒逝川:参看《水调歌头·游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注。久别重归,又唤起了已依稀如梦的斗争和失败的回忆。逝川:指时间。

③戟(jǐ):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④黑手高悬霸主鞭: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霸主,指蒋介石。本句和颔联出句,是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

⑤菽:豆类的总称。

⑥遍地英雄: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

【题解】

毛泽东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致胡乔木的信,”'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赏析】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手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就了。“逝川”指三十而年前的岁月。“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颔联紧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对1927年大革命是的历史情景的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也就在1927年,蒋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湖南也发生了“马回事变”。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战友们的牺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含义深刻。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如果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那么这浪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后,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遍地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当然也是英雄。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动?

十七岁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之时,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因而,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他对故乡的深情,不在对自己亲人和往事的留恋,也不在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而在于对三十二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因此,诗以写实为主,也不乏浪漫的情调。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