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西教佐助千鸟哪几:周天探邃——<行气玉佩铭>考---------道天同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0:23
周天探邃——<行气玉佩铭>考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较早的健身文献,因为它简单扼要,含义深大,所以造就很多名家的翻译。一直来它被气功界认为是周天情景的描述,不过如果有周天经验的人看这篇短文,是感觉不到是小周天甚或大周天的景象来的。那么它又怎么会在气功界里形成那样的观念呢?事情的原因出在郭沫若对它的白话翻译。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郭老翻译的这段话意思是把气吸入肚里头,然后呼出。这与<行气玉佩铭>实际意思不是相差甚远问题,是大相径庭、南辕北辙哦。把气吸入呼出这浅显的生理状况也不会刻在玉佩上,因为在战国时期的玉是只有贵族才能用。虽然玉佩的玉质差些,但打磨得非常光滑,刻工也很精湛,必为当时名匠之作。没有深邃的内涵玉佩主不会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做它的。战国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写字要写在竹板上或绢丝里,所以惜字如金。能够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隐含很高深的机理的。气功界也认识到这点,所以气功界的解释更深一层。但是气功界只是顺着郭老翻译的这个意思去引申出是小周天情景,因为一呼一吸就象走了一个小周天,有些气功功法也是这样理解气走小周天景状。吸气,气从小腹延督脉达头顶,呼气,气从头顶延任脉到小腹。这是意行小周天了,也就是意想象出的小周天,是从丹道里的武火修炼推论出来的。<行气玉佩铭>里的文字怎么去牵强附会也说不通是走小周天的状况。

这是气功家庞明对<行气玉佩铭>的解释: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了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内压亦日趋增长(下则定.定则固.固同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蹻库——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庞明的解释比较详细,有些象原文的意思,但是整个内涵也是解释为小周天境界,且还脱不出郭老白话译的巢臼。

<行气玉佩铭>为1953年天津博物馆在民间征收得来的,一直黙黙躺在馆里,它的闻名是1973年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这丛书引入并白话翻译。郭老是那个时期文学界考古界的极权人物,在极左路线极端时期他掌控中国文坛,在极左后期因思潮与毛泽东有些出入而被罢,所以在改革开放时期又被改革派推崇,俗称吃两面水人物,所以被誉为有真正学识的古文专家。正是郭老在中国古文界的这种权威性,所以所有的<行气玉佩铭>的解释都向郭老的白译看齐。象庞明那样对照原文附会郭老的意思还算认真,很多的气功大家根据原文都不看,照搬郭老的译文套进自已的文章去。

以下为我白话翻译:
气行的状况,功夫渐渐深入,就会蓄在下腹里,积攒在下腹逐渐形成气团,就往下伸过会阴走腰椎到头顶,从头顶下回到小腹。这样环行一段时间就会停止不动,然后在小腹、心窝、双眉间固定着,象女人怀婴一样,这样定定缊酿一段时间就会荫发出新的生机,新的生机出来了就会返回本原,返还本原后就能与自然同步。天的玄机之点在上,地的玄机之点在下,顺着这样的境界修炼就能长生,逆着这些境界就会走火入魔。
“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中的“舂”,郭翻译为“动”,“舂”脱壳一种方法,用臼盛着带壳的食物以硬物击打。比如舂米,就是把谷物的壳舂脱才形成米。这是最原始的食物脱壳方法,后来发明用磨,现在也是用磨,只是用电动磨,叫“碾”。“舂”是臼和硬物两种工具运动结成,郭老是取其动态,所以解释为“动”。这与当时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相同,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是万物都是运动,互相对立的,推导到人事上,人类就要分阶级,就要互相斗争。静止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所以在毛泽东时代<道德经>、<庄子>这些主张虚静、无争的哲学是受批判的理论。把“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解释为“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显然不通。在中医理论里是“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为自然之机。在修炼家里却是要“清阳下降、浊阴上升”才能成功。“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是不符合修炼家理论体系的。“舂”为臼与硬物运动组成,它每一下运动都是对着一个点作用的,所以这个“舂”应解释为“点”,天机总枢、地机总枢。

“顺则生;逆则死”有些气功家用它批判丹道中的“顺则仙,逆则死”是错误的。其实<行气玉佩铭>中的“顺则生;逆则死”是指修炼的境界层次不能颠倒,产生颠倒就会走火入魔。这个后世修炼界创造出来的词就说明了修炼境界层决是固定,不可越级不可逆的。这也充分说明修炼境界层次的物质性,物质性是有规律的,可重复的。意识幻觉才是杂乱无章,不可重复的。“顺则仙;逆则死”是指丹道修炼中,当精液练成“真精”,也就是精化气之前那时间,如果把它泄出去,就会成浊精,成凡人。如果逆回去,化成气,就成仙。两种字义相同,所述的内涵不同也。

内功境界的理解是需要练达才能认识得到的,很多丹道经文和内功心法,只有练功的人才能理解,没有内功的人是无法解释的。比如“气沉丹田”,外行人就理解为把呼吸之气沉下丹田去,而呼吸之气是无法达到丹田的位置小腹里头去的。

另外,<行气玉佩铭>里描述的是操作之方法还是境界层次?郭老翻译的总体意思是吐纳操作,一种深呼吸的使用方法。庞明的解释是修炼训练操作方法和境界描述两种意思,这种解释代表了气功界理解,在丹道界里也把它与<性命圭旨>的练法等同。但是它其实是境界的描写,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哲学、医学都是体悟出来。比如<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这些对中国政治、医学影响最大的著作,很明显的修炼体悟出来的产物。它不是想象、逻辑推理出来的,与西方哲学、医学形成有甚大不同。在这些著作里,都没有修炼的具体操作法,都是境界描述。比如象<庄子>里写了很多境界很高的人,在<大宗师>里更描述出“真人之息似踵”的胎息境界,但是整部<庄子>都没有修炼的具体练法。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修炼操作需要身传口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是修炼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修炼方法不值写出来。其实修炼方法论确实不神秘,只是后世创立宗教和利用修炼法换取财物,就形成各种秘传。为了吸附人入派,都标榜密中之密,秘中之秘,利用人的好奇心。有些更是把修炼能改变命运、掌握命运来惑众,现代的气功大师和邪教法X功无不是如此。

<行气玉佩铭>所述的修炼境界层次与后世的丹道层次相同,就是大小周天、结胎、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