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丸第一次用螺旋丸:田家英是怎样当秘书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6:37

田家英是怎样当秘书的

叶永烈

    田家英并不姓田,本名曾正昌。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翌年——1922年1月4日,他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曾国融开一家中药店。母亲姓周,生了三子一女,田家英是最小的一个。田家英3岁丧父,12岁丧母。才念了初中一年级的他,在母亲病逝之后,就不得不离开课堂,到药铺里当学徒。
    贫困是砥砺意志的磨刀石。1935年,只有13岁的田家英开始向报刊投稿。他取了多个笔名,田家英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在报上发表散文,也写点诗、小说及书评。14岁时,他考入成都县立中学。一边读书,一边仍用田家英这一笔名发表文章。14岁的田家英已经显露出才华,也显露出超人的意志。艰难的生活使他早熟——他的同龄人尚在一片混沌之中,他已能在迷雾中判明正确的航向。年仅14岁,田家英便加入了“海燕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团体。15岁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成都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加入“民先”后不久,田家英便要求到延安。
    到了延安,几乎没有人知道曾正昌其人——他改名叫田家英了。1938年2月,16岁的田家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田家英成了延安的“秀才”。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许多杂文。他的杂文确实“杂”,古今中外,广征博引,反映出作者是一位地道的“杂家”,有着政治、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那么,田家英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秘书的,他又是怎样当秘书的呢?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广大秘书工作者聊的话题。
    从毛岸英的老师到毛泽东的秘书
    1949年初,在与西柏坡相隔半里地的东柏坡,已经与丈夫田家英阔别三年的董边从前线归来。一个27岁的男青年见到她,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喊了一声:“师娘好!”
    三十刚出头的董边从未听人叫她 “师娘”,顿时涨红了脸,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田家英的解释,才知道那男青年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1946年从苏联回国之后,毛泽东想请一位老师来给毛岸英补习中文和历史,于是就选中了田家英。
    田家英最初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是在1942年1月8日。那天,年仅20岁的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读后,颇为赞赏。虽说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但是文笔老辣,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敏锐的思想。当毛泽东听说了作者田家英的大概情况之后,在他脑海里,也就留下“田家英”三个字了。当需要一位老师教毛岸英时,毛泽东想起了田家英——他熟悉文史,年纪又与毛岸英相仿,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田家英担任毛岸英的老师之后,跟毛泽东的接触也就日渐增多。1948年,正是历史性胜利的前夜,毛泽东的工作变得异常繁忙,需要增加新的秘书。胡乔木与田家英共过事,对田家英相当了解,便向毛泽东推荐了田家英,一则田家英工作认真细致,颇有才华;二则田家英只有26岁,是“壮劳力”。
    于是,田家英应召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口授一段意思,要田家英当场拟一电文。显然,这是 “面试”。田家英一挥而就,毛泽东看后表示满意。“面试”过后,毛泽东还让田家英“实习”,派他前往东北调查工商业情况。田家英虽然对经济问题并不在行,还是圆满地完成了毛泽东交给的任务。经过“面试”和“实习”,田家英正式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时间达18年之久。
    田家英曾用六个字来形容他最初的心态:“拘束”“害怕”“紧张”。他生怕自己难以胜任这一重要的工作,就向胡乔木和萧三请教。他们告诉田家英,要做好毛泽东的秘书,最根本的一条,是学好毛泽东著作,领会毛泽东思想。田家英便非常认真地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并仔细做读书笔记。后来,中国青年出版社曾把田家英的学习笔记以《一个同志的读书笔记》为题,作为内部读物印过。
    从为毛泽东处理来信
    到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1949年1月31日,天刚破晓,一架神秘的苏联军用飞机降落在冀中平原。从飞机上下来的客人登上在机场边等候的吉普车,直奔西柏坡。
    这神秘的来客便是米高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一起会见了客人。担任工作翻译的是师哲,担任生活翻译的是毛岸英,而担任会谈记录的则是田家英。
    田家英飞快地记录着,然后又连夜誊清,整理成会谈纪要,送呈毛泽东。田家英高效而准确无误的记录,使毛泽东对这位新秘书感到满意。
    一个多月后——1949年3月23日,田家英随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朝北京进发。
    北京那时刚刚解放,城里还不安定,毛泽东住在西郊香山的双清别墅。田家英也住那里,而董边则在城里工作。
    董边告诉笔者,那一阵子,到了星期天她才能到香山会会丈夫田家英,而每次到香山后,田家英总是拿出一大堆信封,叫董边帮他写封皮。原来,群众给毛泽东的来信都由田家英处理,每星期大约收到二三十封 (后来远远超过此数)。内中重要的群众来信,田家英挑选出来送给毛泽东批阅,其余的由他代拟回信。由于事务繁多,他只好写好了回信,然后抓董边的“差”,让她用毛笔写信封上的地址和收信人姓名。
    毛泽东对田家英的工作十分满意。只是有一回,毛泽东很不高兴,差一点发脾气了!那次毛泽东踱进田家英的办公室,见到一大沓毛泽东复信的手稿。毛泽东眉头一皱,用责问的口气对田家英说道:“你为什么把我的回信扣下来?为什么不发出去?”田家英赶紧解释道:“您的回信,我抄了一遍,都发出去了。”“为什么不把我的原信发出去?”毛泽东仍然不高兴。“您的手稿要作为档案保存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如果把原件寄到各地去,很容易散失。”田家英再度作了解释。“好,好。你想得周到!”毛泽东的怒容转为笑容,表扬了田家英。
    由于田家英熟悉毛泽东的著作,他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从选定文章,到写作注释,直至校对、印刷,不分巨细,他都一丝不苟地去做。他是《毛泽东选集》四卷987条注释的主编。在编辑委员会(田家英是其中一员)的努力之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1951年10月12日出版,第二卷在1952年4月10日出版,第三卷在1952年4月10日出版,第四卷在1960年9月29日出版。田家英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编辑工作。这本书虽然直至1977年4月15日才正式出版,但是实际上在1964年就已经编好。
    1963年,田家英在农村调查时,发觉农村干部文化水平有限,通读《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有困难。随即,他向中央建议出版《毛泽东著作选读》。他的建议被中央采纳。为了适合一般干部学习的需要,《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在1964年6月出版。另外,为了适合解放军战士学习的需要,还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这两种选读本,实际上是毛泽东著作的通俗本和精华本。田家英的这一建议,为普及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
    与毛泽东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毛泽东非常喜欢古典诗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田家英深受熏陶。田家英原本就喜欢文史,跟毛泽东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之间没有了年龄的沟壑,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毛泽东常派田家英去荣宝斋买字帖,长期的耳闻目染使田家英对书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毛泽东最喜欢的是怀素的字,见到怀素的帖子,田家英必定替毛泽东买下。
    毛泽东写完诗词后,如觉得诗词写得不好,或以为字写得不好,就会随手把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田家英总是从废纸篓里把一团团宣纸拣起,摊平,然后装裱起来。如此这般,他裱了一大沓。内中有毛泽东自己写的诗词,也有毛泽东抄录的古人诗词,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1963年,在为毛泽东编辑《毛主席诗词》一书时,田家英拿出从字纸篓里捡回的一首诗给毛泽东看。这首诗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看毕,哈哈大笑:“嗬,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
    原来,1949年4月,当时已经由西柏坡迁至香山的毛泽东,得知解放南京的喜讯,欣然写下一首七律诗。可能写完之后又不怎么满意,便揉成一团扔了。幸亏田家英细心,将这首诗的手稿拣回,保存了起来。如今,能够随口背出此诗的大有人在,而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倘不是田家英夫人董边向笔者讲述,几乎不为人知。
    毛泽东平日饱览中国古籍,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都为他视野所及。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多年,亦熟知古代文史。毛泽东读了好书,感慨一番,还要向田家英推荐。比如,从1958年毛泽东给田家英的一封短函,便可见一斑:
    田家英同志:
    如有时间,可一阅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鹏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伯达、乔木有兴趣,可给一阅。


毛泽东  
4月27日

 
    毛泽东是一团炽热的火,感染着、影响着周围的人。到了后来,田家英的文风竟酷似毛泽东!
    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筹备八大的那些日子里,毛泽东由于事忙,便委托陈伯达起草开幕词。陈伯达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毛泽东一看,摇了摇头。这时离八大开幕之日已经很近了。
    “田家英,你来写吧。写得短些,有力些。”毛泽东把起草开幕词的任务,交给了田家英。田家英干了一个通宵,写出来了。毛泽东一看,笑了。田家英写的这个开幕词经中央政治局讨论,个别处作了一些修改就通过了。毛泽东把改定的开幕词装进衣袋里,然后拍了拍衣袋说道:“开幕词落实了,我放心了!”
    9月15日,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毛泽东从衣袋里掏出开幕词,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
    毛泽东的开幕词很短,不过两千多字。根据当时记录,毛泽东致开幕词时,曾被34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开幕词中的“华彩段落”,被人们作为“毛泽东格言”,反复引用:“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谁都以为这篇充满“毛泽东风格”的开幕词,当然出自毛泽东手笔。可是,当代表们赞许这篇开幕词时,毛泽东却坦诚地说道:“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写的,此人叫田家英,是我的秘书。”如果不是毛泽东说出“底细”,谁也不会想到是别人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