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也和大蛇丸:十步研經法示範2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6:34
 
  • 直接前往實際內容
  • Skip to main navigation
  • Skip to first column
  • Skip to second column
 
  • 十步研经法示范2 - 使徒行传一章八节

    赖若瀚牧师

    第三步骤:观察结构
      圣经写作的主要文体有两种 – 叙事文和说明文。说明文的结构比较隐藏,因此在观察的部份不一定看得清楚。若是看不清楚,可以留待在解释的部份才处理。
      观察叙事文的结构时,要注意它的「幕景」(movement)。造成「幕景」的转变,可有三个主要的项目:人物、时间与地点。若是三项都有所改变,那应该是新事件的开始。若是两项或一项有所改变,可能是「新幕景」的出现。
      现举马太福音十七章1-8节耶稣登山变像的事件为例。这事件要用:地点、时间或人物,这三项中的那一项去划分呢?我认为最好是用「人物」的变化来分显示它的结构。
      1. 事件开始时耶稣带三个门徒上山,在他们面前变像 – 人物的数目是「四位」。
      2. 变像之后有摩西与伊莱贾出现,变成「六位」。
      3. 当彼得说话的时候,从云彩中忽然有父神的声音出来,因为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这时就增至「七位」了。
      4. 后来门徒因害怕而俯伏在地,耶稣叫他们起来,「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再回复到开始时的「四位」。
      由此可见,这段经文可以简单分成「四幕」,每幕都有它的重点。
      让我们回来看使徒行传一章8节这段经文,它是耶稣所说的一句话,因此可以用说明文的文体来处理。它的结构可以用三个动词来表达:
      1. 圣灵降临
      2. 得着能力
      3. 作见证人
      在对照三个英文译本之后,发现它们都将「得着能力」排列在「圣灵降临」之先;相信这是因为英文文法的处理方法。按逻辑的先后关系来说,「圣灵降临」应该放在「得着能力」之先。
      由此可见,这三个动词可以有双重的先后或因果关系:「圣灵降临」的「因」带来「得着能力」的「果」;然后「得着能力」变成下个动词的「因」,再带出「作见证」的「果」。
      为甚么在开始的时候试图找出结构是那么重要呢?因为若能看出整段经文粗略的轮廓,会帮助下列的各步骤可以比较快速而有效。如上所述,若是找不到,亦不要勉强,可以留待在解释的部份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