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尾九尾vs其他尾兽:“财政突破百亿”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41:30
“财政突破百亿”启示录
发布时间:2009-12-24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朱陆 孙正龙)
【编者按】
突破,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是在一次次突破中超越自我,一个地区也是在一次次突破中进入新境界。突破,是速度的比拼,是精神的展示,更是力量的爆发。总有一种突破让我们兴奋,总有一种速度让我们惊奇,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奋进,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13年来的宿迁突破,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惊人的宿迁速度,更有那深厚的宿迁精神和宏大的宿迁力量。
领先全省的宿迁速度
在21日下午召开的市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述职述廉暨民主测评会上,市委书记张新实自豪地宣布:到11月底,我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6.7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01亿元……
而早在两个月前,张新实在网上宿迁、新浪等博客上披露:“截至10月20日,我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44.5%,一举越过了百亿元大关。”
这标志着宿迁财政一举跨入了“百亿级城市”的行列。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申斯春称之为“里程碑式突破”,因为这标志着“宿迁突破”和全面奔小康取得重大进展,意味着宿迁财政不拖全省后腿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好一个经典的“宿迁突破”
13年的发展,13年的突破,宿迁就在每一次突破中实现跨越发展。
1999年,宿迁的财政总收入过了10亿元,2005年过了20亿元,仅用两年时间于2007年突破50亿元,而现在又只用两年时间就突破了百亿大关。“十五”时期,宿迁的财政总收入由11.3亿元增加到25.9亿元,年均增长18.1%;进入“十一五”以来,宿迁的财政收入每年增速均在50%左右:2006年为47.2%,2007年为60.7%,2008年为50.6%,2009年1—11月为43.8%。这样的“宿迁速度”被媒体惊叹为“神话”。
1996年刚建市时,宿迁的基础就是沭阳、泗阳、泗洪、宿迁4个省级贫困县,可用财政收入只有7.68亿元,“人均财力比西藏还不如”(引自《人物》杂志2005年第1期)。
如果说苏北是江苏的“洼地”,那么宿迁就是“洼地”之中的“洼地”。有人对刚建市时的宿迁曾作了这样的描述:这里没有一个中心城市,四个县城也是破破烂烂,工业几乎是空白,许多指标不仅在江苏是最差的,其中有11项指标还不如西部10个省(区)的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化都是零起点、零基础……
回良玉副总理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形象地把江苏13个地级市比喻为一个大水桶,称这个大水桶由13块板组成,板子的宽度差不多,长度却不一样,南京和苏(州)(无)锡常(州)的板子最长,宿迁的板子最短。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时说:“苏州和宿迁代表江苏两极,苏州干得好,那是全省形象,宿迁干上去,这是全省整体水平。”
宿迁是“短板”。当苏州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70%以上人口在农村的宿迁,人均GDP才700美元。
有这样的市情、区位和地位,宿迁这块“短板”要长高,注定了必须“抢跑”。市委书记张新实明确要求,要以抢跑的敏锐性和冲刺的爆发力,以快补迟,以快促进,以快攀高。
现在一举拿下百亿,这样的速度是“惊人”的,也是超乎想象的。在抢跑过程中,宿迁并不吝啬自己的目标,在2006年7月的市委工作会议上,雄心勃勃地确定了“千百平台”目标,其中就包含了“到2010年,财政收入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的目标定位。
2005年的财政收入刚刚过了20亿元关口,再用5年时间就突破一百亿大关,有这可能吗?针对一些人的疑虑,2006年8月底召开的市党代会,对“千百平台”作了调整,确立了“双八平台”的奋斗目标,将其中的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调整为“确保80亿元”。
让人没想到,“确保80亿元”的目标,仅仅过了两年就实现了,2008年财政收入突破了80亿元,达到92.1亿元,比预计目标提前了两年。紧接着,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一举突破了百亿大关。
好中求快的“宿迁速度”
“财政过百亿”之后,宿迁在全国333个地级市(包括省会)中的位序也将有了新的上升,如果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算,去年我市以46.5亿元排102位,今年如完成60亿元,可以进入90位之列。
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宿迁是最后一个跨越财政百亿大关的,淮安、连云港是2007年过百亿的,盐城是2006年过百亿的,扬州、镇江、泰州是2005年过百亿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跨越追赶中,宿迁与兄弟市的距离在拉近,单就财政过百亿来说,宿迁与淮安、连云港比差了两年,与盐城比差了三年,与扬州、镇江、泰州比差了四年……
对于洼地崛起中的宿迁来说,慢进就是退。经过13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白手起家的宿迁已经探索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之路,多项经济指标跃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宿迁的经济社会仍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据申斯春介绍,宿迁的财政收入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6年至2000年为零基础阶段,2001年至2004年为提速突破阶段,2005年至2008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在高速增长阶段的四年时间,宿迁的财政收入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23.5个百分点。
这样高速增长的“宿迁速度”,不仅仅表现在财政收入上。记者手头现有几份徐州市编撰的《决策参考》,其中有对苏北五市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的内容,现列举2007年上半年有关数据:宿迁工业发展增速江苏省第一,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51亿元,增速达到25.5%,比江苏省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6个月位居江苏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1%,增速高于江苏省22.4%的平均水平,居江苏省首位;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出口增幅居江苏省首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9.2%,增幅远高于江苏省34.8%的平均水平,列江苏省第一。
从此材料看,名为苏北五市比较,而从与宿迁有关的内容看,更像是全省比较。这样的“宿迁速度”,有媒体称作为“领先全省”,绝非虚名。
宿迁13年来的发展,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个“快”字。
但宿迁的追求是科学发展,“宿迁速度”是好中求快。张新实说,快,是一种速度、一种标志、一种赶超的豪气,“快上加快”就是要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扩大主体,做大总量,壮大实力,确保宿迁财富积累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好,是一种方向、一种责任、一种执着的追求,“好上加好”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态,构筑特色优势,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市长缪瑞林说:“在招商引资、工业突破过程中,宿迁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引进不经环境评估或环评不过关的项目。截至目前,这个‘底线’从没突破,今后,也不会突破。”
独树一帜的宿迁精神
在同一片蓝天下,宿迁人凭什么创造了快人一拍的“宿迁速度”?
白手起家,洼地追赶,就得拿出有别于常人、常规的东西,宿迁拿出了什么?
古往今来,事在人为,人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宿迁13年的发展,谱写的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精神赞歌。
2001年,宿迁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的“宿迁精神”;2006年,我市又提出了“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
这是一种精神倡导,更是宿迁人13年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
13年的发展,靠的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从建市之初可用财政7.68亿,到今天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自非一日之功、一人之能。
一次,市委书记张新实在接受北京记者采访时,首先向记者列举了宿迁财政收入的一组数字,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为什么展示这么多数字?因为这些数字是我们全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干出来的。”
现任甘肃省省长、时任宿迁市委书记的徐守盛,在回忆起建市之初的情况时毫不隐讳地说:我们连简单的办公和住宿条件都没有,有些局长只好把印鉴放在自己的包里随身带着,就像“又回到了战争年代”。但是,创业者毫无怨言,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这种奉献精神直至现在还在激励着全市人民。
在经济贫困、条件落后的重重困难面前,宿迁人硬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朝着既定目标,继往开来,不动摇,不折腾,一直靠实干、苦干、拼命干,不断实现新突破。为了招大引强,壮大工业经济,上至书记市长,下至普通干群,风里来雨里去,跑断腿磨破嘴,这才有了今天的娃哈哈、波司登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宿迁落户发展。
宿迁人大力发扬“五干”精神,晚上当成白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二人事情一人干、一天当成两天干、假日当成平日干,以“愚公移山”的执着推动宿迁面貌大改变!
13年的发展,靠的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市以来,宿迁的各项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宿迁人以拔山举鼎的气概,永不言败的豪情,敢于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敢于在没有路中闯出新路,让一个又一个“宿迁经验”、“宿迁模式”大放异彩!
这一切,都缘于宿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中的不发达市份,有着特殊的区位、地位、市情,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用前任市委书记仇和的话来说:对于宿迁,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市委书记张新实说,改革创新是宿迁的根、宿迁的魂,是宿迁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没有改革,就没有宿迁今天的发展。
13年来,宿迁高扬“改革创新”的大旗,凡是法律和文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敢于想、敢于试、敢于干。在省委、省政府“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的支持下,宿迁全力彰显“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气魄,对束缚发展的体制障碍勇于破除,对落后于时代的做法、规章予以彻底冲破,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宿迁的医疗、教育和人事体制是改革最集中、最迅猛的三个领域,也被外界关注最多、争议最多。宿迁干部任用制度改革领全国之先。1997年,宿迁就率先推出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最终这成为全国干部任用的必经环节。2003年4月,宿迁在宿豫区开展了公推公选乡镇党政正职的试点,开创了我国公推直选领导干部的先河。
宿迁改革之所以争议多,是因为这些改革触及了当前社会最本质的矛盾。其实不单是宿迁,全国各地都面临如何跨越这些矛盾鸿沟的抉择,只是宿迁主动当起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一路坎坷、一路惊险,却为大家积累了“过河”的经验。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宿迁率先试行的医疗和教育改革,为国家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医改、教改,探索出了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道路;强势推行的县乡干部“公推公选”、“公推直选”,扮演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急先锋”,为中国更广层面的干部任用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改革提供了“参照物”。
13年的发展,靠的是不等不靠、自主创业的精神
宿迁的13年发展,就是一部“创业史”。
宿迁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群众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强烈追求财富愿望的社会价值观。宿迁要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就必须掀起新一轮的创业大潮,与传统的墨守成规、守业守成观念彻底决裂。
在“十五”期间,宿迁大力倡导外出务工,大批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了壮观的民工潮;而进入“十一五”时期,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愿望则更为强烈。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激活内生动力,宿迁响亮地提出“建设创业文化,引领发展潮流”的口号,精心培育创业文化。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创业文化节。“创业求变迁”已经成为宿迁人的共同追求。一个“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热潮,在宿迁大地掀起。
创业文化建设从解放思想入手,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唤醒了民众的致富意识,呈现了三个转变的格局:即由自发创业走向自觉创业,由传统创业走向现代创业,由能人创业走向全民创业。广大干群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形成了人人忙创业、户户上项目的生动局面。
13年的发展,靠的是自强不息、我能我行的精神
在落后的现实面前,宿迁人没有自卑;在困难面前,宿迁人没有泄气,宿迁人有的是自强不息、我能我行的精神。
宿迁人的特质与精神面貌在不断更新。13年来,宿迁人锻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特质,目前正在大力培育“素质全面、引领潮流”的新特质,正在实现由认理讷言向明理敏行转变、由守业守旧向创新创业转变、由重义轻利向利义并重转变、由大而化之向精心精细转变。
宿迁人全力打造“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精神状态。长期贫穷落后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我难、我穷、我不行”的弱势心态,这是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宿迁人大力弘扬“不背过去成绩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地域思维所惑”的大无畏精神,牢固树立想率先、敢率先、能率先的志气,以特殊精神谋划特殊之策、作出特殊努力。
宿迁财政突破百亿之后,全市开展了“财政过百亿,我们差什么”的大讨论。市委书记张新实希望每个宿迁人都认真感受宿迁的发展变化,找出具体不足,特别希望在外地财政百亿级城市投资兴业、务工创业的宿迁人踊跃参与,把切身感受到的差距找出来。
宿迁未来发展方向何往?发展模式何在?带着诸多的思考,市委书记张新实、市长缪瑞林在不久前带领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考察了泰州、无锡、苏州三市,学习兄弟城市和先进地区经验,探寻宿迁未来5至10年发展方向和模式。
为了策应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市委又适时提出了“东向战略”的重大构想。
宿迁精神,远远不是几个形容词能够概括得了的。
江苏社科联副主席、江苏经济学会会长顾介康,从宿迁建市十多年来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他从宿迁的创业实践中,总结出了“八气”,就是要有“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气、“自尊自信,争先进位”的豪气、“敢试敢闯,敢冒风险”的勇气、“审时度势,善谋良策”的灵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静气、“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士气、“求真务实,和谐稳定”的风气。
这“八气”是对宿迁13年发展的总结,更是宿迁未来发展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
借用顾介康的话说:“八气”齐备,焉有不兴之理!
拔山举鼎的宿迁力量
“百亿”只是一个数字,“突破百亿”只是一种状态,而“宿迁突破百亿”则不仅仅是宿迁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当下状态,对处于“洼地追赶”中的宿迁人来说,更是彰显了一种“宿迁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宿迁今后发展不仅是一种参照,更是一种动力、一种潜力。
力能扛鼎的人文魅力
宿迁是项羽的故里,那株相传项羽亲手种下的古槐,被学者誉为“天下第一槐”,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磨洗,至今仍枝繁叶茂,尽显活力。
面对强秦,喊出“彼可取而代之”并将其灭掉的,是项羽。“霸王举鼎”成了力量的象征。《红楼梦》写道:“凤丫头是个楚霸王,也得两只膀子,也举千金鼎。”这说明了“霸王举鼎”影响之久远,更是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的赞美。
市文化局副局长洪声经研究发现,项羽是中华史上最强的武将,是力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在“中国历代武将大排行”中雄踞榜首,在联合国权威机构评选的“世界十大军事家”以及世界妇女组织评选的“全球十大最具魅力男人”中,也是雄踞榜首。
这就是“宿迁力量”的象征,这就是宿迁的“人文魅力”。
这种魅力长期积淀在宿迁人的血液里,如岩浆在地下运行,一旦有了机遇,也就有了力的总爆发。
“力拔山兮气盖世,宿迁儿女志气昂”。在宿迁13年发展历程中,宿迁儿女敢试敢闯、大胆创新、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特质,无不是这种“举鼎”力量的当代显现。
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庆五教授在最近的一次高层论坛上谈到宿迁速度超过苏南时,分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宿迁人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积极向上”的素质,有“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这种“自信力”就是宿迁人文魅力的当下彰显。
宿迁目前如火如荼的创业文化建设,也是这种人文魅力的展示。宿豫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袁恒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在宿迁人的词典里,“项王故里”意味着创业之乡。正是有了这种根植于心的创业基因,创业文化才能够发扬光大。
生态环境的聚商引力
宿迁,是一片漂在水上的土地,是一个充盈绿意的城市,被誉为“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同时又被称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盆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与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氧吧”。宿迁是省级园林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宿迁区位优越,位于跨苏、皖、豫、鲁四省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是苏、鲁、皖三省之通衢;宿迁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杨树之乡”、“花卉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螃蟹之乡”、“蚕茧之乡”;宿迁有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是江苏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也是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市,一直在致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品牌,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少、标准低,连续几年荣膺“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宿迁经济开发区最近还获得了“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荣誉称号。
所有的优势如今正在被激活,优良的环境引力催生了招商活力。在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家被这片洼地所吸引,“洼地效应”聚集的能量推动着宿迁向前奔跑。
市长缪瑞林说,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宿迁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比较快速的增长速度,从大的方面来讲取决于我们这几年来矢志不渝地招商引资;我们不仅依靠本土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借助外力、靠大靠强,眼睛向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科学决策的执政能力
说到财政高速增长的原因,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申斯春告诉记者,这要历史地看:虽然建市之初市本级财政从零基础起步,到2004年财政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但这期间一直都是在打牢基础、积蓄力量,这才有了2005年以来的高速增长;三届市委成立以来,牢固坚持“工业化、城市化”战略不动摇,路子对头,方向正确,完全符合宿迁实际,这是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高度出发,实施区划调整,组建地级宿迁市,这为宿迁突破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尤其是实施“突破宿迁”战略,即“集中力量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更为宿迁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建市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从宿迁实际出发,努力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学各地之长与创宿迁之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宿迁实际的发展道路;始终高扬加快发展的旗帜,敢于高目标追求、高速度发展、高强度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始终坚持敢试敢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紧紧抓住全省惟一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担着责任、迎着困难,勇于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民营经济、社会事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软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制度创新等各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灵活的发展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些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科学的决策力和坚强的执政力,为宿迁力量的爆发提供了根本保证。
充满激情的创造活力
勤劳智慧的宿迁人民从来就不缺乏创造精神,宿迁人的血液中一直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
上个世纪宿迁人民战天斗地,誓叫淮北变江南,缔造了“淮北大寨”的神话;泗洪县上塘镇在全省率先实行大包干,“春到上塘”拉开了全省农村改革的序幕;“耿车模式”被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称为乡镇经济三大模式之一,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一起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13年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宿迁干群,树立“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创新理念,在各个方面开展创造性工作,决不囿于某种既有模式,使宿迁这块沉寂的土地活力迸发,一连串全国全省首创之举在这里出炉,一个个典型示范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引起中央和省的高度关注重视: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快速成功地创建宿迁学院,在全国首创公办民营股份制高校新模式;率先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和引咎辞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勤政廉政公示等制度……
宿迁人的创造力还体现在坚定的执行力上,说了算,定了干,雷厉风行,在执行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去年底,省级机关公务员面试中有个题目,叫做“你怎么看上周南京市出现焦糊味的空气污染”。对这一考题的解答,市委书记张新实认为:主要是“下决心”与“执行力”问题。我市两年来始终做到了空气清新,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公布的图像显示,“没点一把火,没冒一处烟”。在禁烧过程中,全市上下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卓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省领导表扬说,这体现了宿迁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对于这样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市委书记张新实称之为“秸秆禁烧”精神。
宿迁的发展正蕴蓄着巨大的潜力:宿迁招商引资、招大培强的成果正在日益显现,一大批骨干中型企业正在成为宿迁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和未来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极,宿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初期的加速发展阶段,为我市财政收入继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宿迁力量,就是在一个个快速突破中凸显出来的;宿迁快速突破的一个个奇迹,就是在这些“合力”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