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小队vs奇拉比:把握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安徽乡村旅游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29: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是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也是旅游业的工作中心。我省旅游业要统一认识,围绕中心,立足省情,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以旅助农,借农强旅,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我省乡村旅游发展。

一、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切入点。发展乡村旅游是对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有益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可为有条件的地区提供新的产业支撑。乡村旅游建设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优势和产业辐射功能,引导各种资本、资源和要素向乡村有效聚集,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有条件的地区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提供旅游等新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全民创业、扶贫富民、促进安徽中部崛起的最佳突破点。今年年初,省委郭金龙书记在听取省旅游局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进入旅游服务业,让老百姓在发展旅游中得到实惠”。目前,我省共有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要新增60—70万,解决农村劳动力总量矛盾突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务之急。省委、省政府把全面实施创业工程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把全民创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第一动力来抓。旅游业作为扶贫效果最好、成本最低、收益面最宽、返贫率最低、拉动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具有其他产业所没有的优势。

从90年代开始,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旅游开发扶贫”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典型。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的翡翠新村,1987年村民们自发把承包到户的山场作股,成立翡翠谷旅游公司,保护、开发翡翠谷旅游景点。2005年,翡翠谷游客量突破35万人次,收入达14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如今,翡翠新村的村民中,18岁以上的劳动力均从事旅游业,家家户户利用别墅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超过3万元。阜阳颍上县依托所在地区农业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政府带动,围绕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不断壮大产业链,以生态农业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民动手办旅游,荒滩变明珠”的成功之路。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抓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作为旅游部门要增强敏锐性,主动跟进,加强服务,把旅游经济的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整县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抓县域旅游经济,也是做大旅游“蛋糕”、改善旅游布局的重要举措。2004年,我省开展的旅游强县和“农家乐”示范点创建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旅游强县和“农家乐”示范点,奏响了“大旅游”与“大农业”相融合的序曲。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重组、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的有力支撑点。我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和开发建设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步把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建设成为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既是“乡村旅游年”主题活动的目的所在,也是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空间的行业所需,还是培育和引导潜在的农村旅游市场的战略举措,是我省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域辽阔,旅游容量大,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更好地满足假日旅游需求,实现旅游分流的客观需要;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调整我省旅游产品结构、重组旅游资源、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改变我省资源分布不均,景区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促进安徽旅游南北并举,整体推进。

 二、结合实际,创新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乡村旅游发展

(一)以规划为龙头,优化布局,统筹发展。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政府引导的关键。我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地域分散,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归类、整合、提升和包装?规划是关键。为避免乡村旅游在定位、开发建设中的雷同现象,提高开发层次、建设水平,使乡村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卖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规划,高立意、高起点、高水平地编制各类规划。省旅游局将在《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安徽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目前,一些市在规划编制方面走在了前面,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乡村旅游规划,黄山市着手编制“十一五”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以创建为抓手,以创促建,以点带面。一是加强旅游强县创建工作。争取黟县进入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试点行列。二是加强优秀旅游乡镇创建工作。自省政府下文部署开展创建“安徽优秀旅游乡镇”工作以来,各市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黄山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合肥市设立了500万元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池州市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其他各市也加大创建力度,农业示范点和“农家乐”数量大幅增加。省和有关市旅游局联合开展了乡村旅游启动周活动。目前,《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已正式发布,各市要加强对《创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开展争创工作。三是规范发展农家乐。省局将尽快推出“农家乐”评星标准,规范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对刚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要有序地引导和指导。鼓励“农家乐”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品牌化发展。四是推动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和申报工作。

(三)以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因镇创建。一是分类指导。我省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各涉旅乡镇、乡村旅游点资源既有其共性特征,又有其个性特点,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要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和人文实际,因地制宜,因镇创建。把握好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上做文章,如石台县珂田乡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依靠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方茶叶集团的参与,大力开发茶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旅游,充分体现了自身特色。各地要依据自身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发展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如合肥、芜湖等市应紧紧依托都市的客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二是体制创新。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资源条件和人文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分类指导,鼓励探索“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协会等多种不同的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四)以政府为主导,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政府、旅游部门和几个经营部门还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和各行业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同时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而广泛受到欢迎,要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众多行业大力支持、创建单位积极参与、旅游部门全力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全面发动”、“辐射带动”与“示范促动”的关系。一要抓好“组织推动,全面发动”。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多种激励措施,充分激发调动各地大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做好跟踪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要把农民致富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农民创旅游家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二要抓好“区域联动,辐射带动”。要打破行政区划分割,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中心辐射、区域联动、特色互补、层次配套的大旅游格局。三是抓好“典型推动、示范带动”。对重点乡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推动乡镇规范发展。

二是处理好“规划保护”、“开发建设”与“提升发展”的关系。我省乡村旅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特点和发展条件有所不同,要结合不同开发模式类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分层管理。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市场发展潜力,发展乡村旅游要按照规划保护一批,开发建设一批、提升发展一批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对已经形成一定游客规模和旅游接待接待设施的乡村旅游点,重点是搞好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崛提升文化内涵,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保护提升将乡村旅游做精、做优、做强对已具备开发条件的小镇,抓住机遇,积极招商引资,融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一体,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其加快开发建设进程,尽快形成规模对那些虽然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明显,但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乡镇,工作重点放在编制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开发条件等方面,寻求时机成熟后再纳入开发建设

三是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是保障。乡村旅游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需要政府加强指导、统筹和服务。各地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在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政策取向、规划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城乡建设。二,“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是手段。乡村旅游建设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在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组织、服务作用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在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财力并不充裕、各方面支出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设的热情和能动性,形成"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乡村旅游投资模式。三,“群众受益、和谐相融”是核心。我们要紧紧围绕郭金龙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核心,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指示精神,让群众成为乡村旅游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引导农民把森林、农田、果园、房舍、庭院等经过必要投资和简单改造,发展成为旅游用地或旅游设施,支持农民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乡村旅游企业,使乡村旅游开发与当地农民的利益实现互动互促。

四是处理好“产品”、“市场”与“规范”的关系。一,以产品为依托,拓展旅游市场。进一步加强资源认知,进行资源整合,开发旅游产品,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乡村旅游资源不属稀有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加之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的能力较弱。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鼓励“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产品开发模式,要充分发挥旅游关联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与农业的深度结合,加快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旅游带动茶叶、毛竹、中药、特色民间工艺品、农产品加工等发展;要做到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开发,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降低投资风险,挖掘和增强农耕的游憩性和观赏性,鼓动起更多农民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作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留给富人的一道盛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要制定国际和国内市场、大众和高端市场两手抓的策略,以多样化的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开发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注重参与性,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三,以管理为基础,规范旅游市场。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在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过程中,必须要强化管理,使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我们既要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旅游行业,又要加强教育培训。只有通过对社区和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农民的环保、旅游、服务和管理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营销理念,立足长远利益,才能保证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