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ol风主我爱罗:民间思想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30:39

民间思想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作者:曹彦杰   2010-01-01 22:10 星期五 晴   民间思想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晒晒我的教育言论
  
   题记: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教育依然是奴化和腐败的教育,中国当代教育的奴化和腐败真是罄竹难书,这里所抒发的只不过是一些不成体系的零碎的感慨,但却是我滴血的呐喊,没用也要喊!喊喊我就稍稍缓口气,否则只能憋死!
  
   标题预览:
   1、简单说说什么是教育和当今教育的弊端
   2、到底是谁充当了“老师”的角色?
   3、浪费青春耗费钱财腐败学制何时休?
   4、一句似是而非的校训
   5、大刀向“选择题”的头上砍去!
   6、白杨树枯死,海燕在飞
   7、教育的最高目标要直指人心
  
  有关教育的四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引言:
  
  作为曾经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关注祖国教育、对现行教育现状忧心如焚的一介匹夫,作为一名不自量力、欲给得了“癌症”的中国教育开“药方”的民间思想者,我曾经对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教育,就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社会或自然一切可能的对象,对新生个体实施的知识、能力和智慧的过程”。把这个定义反过来,可以明白什么是“接受教育”:所谓接受教育,是指新生个体,从社会或自然一切可能的对象那里,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的过程。
  
   对于我下的教育的定义,腾讯漫话教育论坛的网友天一,曾经评价说:“这个定义太精典了!它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物种的大定义观,真正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我想的确如此,从我对教育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什么才是大教育观——
  
  第一,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任何历史条件下)。
  
  第二:实施教育的老师,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个、某一些或具体或抽象的物。
  
  第三:接受教育的一定是人不是物。这一点很重要,它启发我们:教育必须重视人,必须唯“人”是问。
  
  第四:教育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它永远是一种“过程”、一种内涵于人的生活。这一点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自始至终地内含于学生们的生活。换句话说,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不断地接受教育。
  
  我想教育定义里的四个要素,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解教育,都是有着特别意义的。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可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是这样做的吗?非也。下面,我想简要说说有关教育的四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虽然也许照例是“狗咬耗子”,但我还是要“咬”下去,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第一、教育的目标问题:教育为谁服务?
  
  这个问题无非以下三种情况: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3、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服务
  
  
  简要分析:
  
  1、最不可取的目标。它只能使施教的教师和受教的学生,一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看似不错、但也极易导致偏差的目标。作为施教的教师和受教的学生,也一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工具。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也很容易失去自我,使人不能成为自由的人。
  
  3、这是最合理、最好的目标。因为人,只能是这样的:自己是自己的工具,也就是拥有“自己使用自己”的权力,只能主动而不能被动地成为任何外在的附着物亦即工具。
  
  必要的解释: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同时能够扎实掌握各科基础知识;自身的潜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的人必然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同时这样的人多了,也必然能够从中涌现出杰出的领导者(统治阶级)。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可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如同婊子树牌坊,说什么培养啥新人,可实质上一直定位在“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个最低级的目标上,所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第二、教育的内容问题:教什么育什么?
  
  
  简要说明:
  
  教育的内容简言之包括三个方面: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各科基础知识。
  
  其中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为维护某一政党、某一派别而特别具备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卫道士”。它包含一些基本的、普世的价值和道德品质,诸如向善、求真、务实、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诚信等等。
  
  针对现实的简要分析: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颗树,那么道德是其根本、行为习惯(教养)是其树干、各科基础知识是其花枝。良好的道德品质决定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也就是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必然导致良好的学习习惯。照此一路下来,所讲的这些依次都得到了保障,受教育者学不好各科基础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是舍本逐末的,也就是只重视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完全忽视了最重要的“根本”和“枝干”的教育——虽然我们也经常讲究这一点,但实际效果几乎为零。
  
  结论:我们的教育不是教育,是胡搞。
  
  第三、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如何考核学生?
  
  现实情况:
  
  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直接体现在高考上的“唯分数论”——以分取人。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际上未作任何实质的考核。
  
  简要分析:
  
  教育的评价体系按理应该和教育的内容相应。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教育内容的不相应——在实际的考核中,始终是“唯分数论”——以分取人,所以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了一个十分可怕的反作用:有关“根本”和“枝干”的教育,在内容上也跟着被彻底抽空了。
  
  这一点做的还不如古代,至少古代的“举孝廉”还要比现在更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考核。当然,古代的教育由于其明显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也是不好的。
  
  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就是变更“高考”这根“指挥棒”,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再不改,再不变更;我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我的建议:
  现行高考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只需要在不改变现行知识评价(考核)的基础上,尽快切实地加入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评价。怎么评价?具体说就是:按照“五五”分的原则,考试的时候,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各科知识一并进行量分、考核: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占50分,各科文化知识课加起来占50分。这样还怕高分低能吗?还怕不出人才吗?
  
  必须指出:第一、为什么要把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归纳为一类呢?因为道德品质其实是靠行为习惯来体现的,不通过实践的道德品质不是空洞的道德品质么?第二、这个怎么打分、考核呢?我想一点也不难:首先把这一类划分的更细致些:比如文明礼貌啊、尊老爱幼情况啊、热心助人情况啊、爱护个人和公共卫生情况啊、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啊等等……应该说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都是比较了解的,这些可以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让老师们集体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具体的打分评定,并和高考的知识考核分算在一起。
  
  这样做的结果我想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自然就消除了,素质教育必然蔚然成风!要不,说什么素质教育都是扯淡!
  
  第四、学制问题:让学生接受多少年的学校教育?
  
  现实情况:
  
  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19年
  
  (注:这其中还不包括读研、读博的时间)
  
  简要分析:
  
  为了增强说服力,先亮出钱学森老人很久以前的慷慨陈词:“学制要改,十八岁应该读硕士!”
  
  人是要接受教育的,尤其是青少年;但也不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点也不和社会接触。学习也不仅仅是在学校。现在造就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如同温室的花朵,弱不禁风,衰不抗打,见了阳光也要枯萎!想想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及各行业、各领域的精英人物,有不少人都是在二十多岁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是怎么学的?
  
  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二十多岁还在大学、甚至在高中学习,等到走上社会,找到工作、苦心积累、拼命挣钱,结婚生子,还没来得及成就事业,就已经是接近四十岁的“小老头”了,整天地抱怨活得太累、锐气没了,干劲也没了,年未衰老精神就先老了,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了。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其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我们过分漫长的学制锉其锐气、给消磨的。
  
  我的建议:
  
  按照毛主席当年说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尽快缩短学制,不要再折磨学生、浪费学生的大好青春时光了!
  
  具体的学制,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幼儿园1年+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学4年=13年
  
  这样改的结果,我认为好处是多方面的,此处不详细说明(参见拙文《浪费钱财耗费青春腐败学制何时休》)。
  
  
  结语:
  
  有关教育的四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我想就是教育的“四维”。古人论及治国时曾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真刻骨之言哉!我想教育的“四维”也是这样——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依然是严重的不张!
  
  该结束了,该让教育的“四维”脚踏实地的“张”起来了!朝堂朝野,有人在意吗?有人感觉到大火正在烧着我们的屁股吗?
  
   1、简单说说什么是教育和当今教育的弊端
  
   教育是什么?我随便搜索了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看法,发现他们一个个虽然学富五车,但对于教育的定义,他们没有一个说得准确。原因何在?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太狭隘,被太多的知识缚住了脑袋,变得顾此失彼、没有一点灵气了。
   某虽不才,但相信自己的直觉比他们更高明——解释一下,在人的感觉中,直觉向来被认为是第六感觉。西方哲学传统甚至把它与绝对真理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如斯宾诺莎认为,直觉提供了一种在没有先验知识和理性思维的情况下、认识终极真理的高级方式。爱因斯坦也认为客观的外在现实,只有靠直觉的飞跃来掌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不是直接从现象和逻辑得出的。
   这样的认识,和中国传统的道家弃智绝慧的“无为”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我确信直觉相比理性,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知识;那种真正的、真真确确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鄙视西方逻辑,我鄙视世俗的、媚外的、寄生的、不能认识事物真相包括教育真相的当下所有的专家和学者们。我来自真正的草根阶层,我不从属于任何团体、圈子或势力,我有良心,不会像他们那样附会别人或一味钻进故纸堆而闭门造车,我有来自教育底层(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感受,我真正的思想自由:云卷云舒,无挂无牵。因此我进而相信: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见解,饱含着烙血的真诚,比他们更透彻和独特;同时也比他们的说法更接近教育的真实,更贴近教育的真理。
   回到“教育是什么”的话题。人们应该怎样去求解呢?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必须站在一个十分恰当的角度。哲学的最大好处就是教会我们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要尽可能地从无限广阔的历史时空去考察,这类似于佛教所说的“观照”。“观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而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地看”——对教育问题的考察也不能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亦即“观照”),可以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
   所谓教育,就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社会或自然一切可能的对象,对新生个体实施的知识、能力、或智慧的过程。
   把这个定义反过来,可以明白什么是“接受教育”:所谓接受教育,是指新生个体,从社会或自然一切可能的对象那里,获得知识、能力或智慧的过程。
   以这样的定义反观当下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专家、学者们对于“教育”一词的解释,鄙人深感遗憾:什么“教育就是人自身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什么“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本质继承的交往活动”,不仅有堆砌令人费解的、不必要的“专业”词语之嫌和卖弄学问、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专家之嫌;更有坐井观天、所见有限之虞。无疑,鄙人虽是农民出身,不“学”无“术”,但对于教育的定义,既比他们全面,又没有他们的毛病。从我对教育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什么才是大教育观——
   第一,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任何历史条件下)。
   第二:实施教育的老师,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个或某一些或具体或抽象的物。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句子的表述来理解:
   1、“你跟李老师学知识吧”(以人为师)。
   2、“你看乌鸦也有反哺之恩哩”(以自然界的动物为师)。
   3、“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吧”(以抽象物为师)。
   第三:接受教育的一定是人不是物。这一点很重要,它启发我们:教育必须重视人,必须唯“人”是问。
   第四:教育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它永远是一种“过程”、一种内涵于人的生活。这一点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自始至终地内含于学生们的生活。换句话说,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不断地接受教育。
   教育”定义里的四个要素,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解教育,都是有着特别意义的。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为了孩子,教育孩子成才!
   而现在的教育弊病太多。无疑,最大的弊端就是阻碍人心智和心志发展的体制。
   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庸俗和浮躁(急功近利)。教育的混乱局面是如此相应的。我觉得教育不能失去一个民族最起码的根,文化的根。而现在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害了文化缺失的重病。以前是照搬苏联的模式,现在是:在所谓的教改大旗下,以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名,行昧心的应试教育之实,而孩子们则充当了无辜的“核试验”的试验品。这方面的例子像黑心矿主导致的瓦斯爆炸一样不胜枚举!
   学生的优秀取决于他或她是否会做题。学生是做题的机器,老师也是授业的机器!
   而正常的教育应该如何关注人、重视人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深深地感到:教育的实质就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开启人的心智!而决不仅仅是直接地获得知识!虽然我并不赞赏中国古代的教育,但相比较而言,改革30年来的教育,反而不如古代!不如在哪里呢?主要是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彻底丧失!
   不说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所谓的“大人”,也迷失了方向!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说就是:物质化时代的精神沙漠!教师们几乎普遍的不知传什么道、解什么惑,只知道机器一样地授业了!而且吃力不讨好,以至教师的职业道德、声誉,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还有很多如鲠在喉的话要说!姑且再大概地说说吧,若能引起教育部门或有关仁人志士的关注,则不甚欣幸之至!我以为:
   现在的老师教的几乎不是“人”,而是“牛”,所以最好的老师也未免对牛弹琴!这跟我们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有很大关系。现在所谓的教改是一种倒退,教育越来越不像话。眼下要紧的问题是学制要缩短:小学、初中、高中最好减去三年,由12年变成9年——即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各2年;课程要大幅简化;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什么?我觉得第一是思想道德品质,第二是行为习惯,第三才是各科文化知识课。前面两点学好了,第三点基本不用学(不是不学,学生自然会学好)!现在社会风气这么坏,得赶紧把这一点切实的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最后说说体罚吧,我觉得我们的法律规定得实在太荒唐!说实在话,我过去很少体罚学生的,最大的体罚无非是罚站。但我不反对适度的体罚,特别痛恨的是我们竟然把“不能体罚学生”写进法律,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拿军队的训练来说,不在太阳下晒晒、不在风雨中摔打,能造就一身的钢筋铁骨么?学生犯了错,罚他在太阳底下站几分钟,或者面壁思过有何不可?当然,体罚的确不意味着要打,国家应该对体罚的尺度把握进行明细的规定(这一点可以参照英国的教育法)。
   本来道理说明即可。但中国人是习惯从众、习惯和西方比较的。所以我不得不列举一些例子来简单的加以说明。
   从一些经典的中学课文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知道,日本、法国都有体罚的传统。而现在的英国更是看重体罚,不信你去看看2007年4月3日新华网的一篇报道:“英国一项新法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正式生效,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给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
   我们不是非得学别人不可,而是我们要按教育的规律办事,而不管它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从道理上说,体罚绝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吃饱了撑的,非得体罚学生不可,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用一用。再说了,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即使说真的不能体罚,也不能公然的说出来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他们调皮乱来的心理“靠山”。实际上体罚运用得恰当,可以最清楚、最明确、最严厉地告诉犯错的学生:什么东西是不可冒犯的,冒犯了就要受到体罚,就这么简单。中国人习惯说“乱世用重典”——其实这个说法是荒谬的!秦朝是乱世吧?用重典的结果是亡国——因为那时侯的人什么都没有了,真正的无产者,所谓“等死,死国可乎”——他还怕什么重典呢?!而真正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候的蜀汉算不得乱世,是“驰世”,就是人们都松松垮垮的,把原则不当回事,结果诸葛亮一开始用了一系列的重典,告诉人们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可不遵守。现在的社会类似于“弛世”,而不是乱世,就得用重典!所谓“弛世用重典”才真正的有道理啊!说句实在话,不仅仅是教育,在其他行业和领域,像现在这样的驰世,也必须用重典!所谓加大“犯错或犯罪的成本”!
   总之这个话题可以说得更多更透彻。现在法律把这一条写进去,无疑使师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助长了调皮学生的胆量:“来呀,老师,我是受法律保护的,你能拿我怎么样呢?”可老师的权益谁来保护呢?看看现在的学生都可以杀老师了,呜呼哀哉,就此打住吧。
   2、到底是谁充当了“老师”的角色?
  
  
   先说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在海边,看到潮水不停地拍打着海岸,许多的鱼儿都被抛了上来。他不忍心看着这些鱼儿活生生地死掉,就弯下腰来,不停地把它们捡起来抛向海里。这时走过来一个哲学家,笑话他说:“你真傻,抛得尽么?”他头也不抬地说:“先生,你说得很对,我的确抛不尽。但是——”那人话锋一转,接着说:“至少,被我抛向海里的鱼儿,总有可能得救吧!”
  
   我常常想起这个小故事,联系到现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觉得有良心的好老师们,除了像海边那个人一样做之外,又能怎么办呢?
  
   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石头也砸不破天。无奈呀!有时候想,学校的老师,再怎么负责,也敌不过汹涌的社会的潮水。这世上,到底谁是老师呢?
  
   这样的发问,还真的让人笑不起来。
  
   当我想得深了,觉得现在的孩子们,“老师”可多着呢,哪里仅仅限于学校啊!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在社会,那“老师”就更多了:到处的舞厅、酒吧、孩子们经过的闹市、人群,都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凡此种种,不都是孩子们的“老师”么?还有我们每天充斥着打斗、凶杀、色情和花边新闻的报纸、电视,不也充当了孩子们的“老师”的角色么?
  
   唉,不错,学校里的老师,自然是孩子们名正言顺的老师,可实际情况是:这不打引号的学校的老师,比起家庭和社会上那么多打引号的“老师”,颠倒过来了——也就是说,在当今这个社会,真正教育孩子并起着作用的,反倒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学校之外的——包括家庭和社会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各种“老师”!
  
   打个比方来说,这很像拔河比赛:孩子们站在中间, 所有的好老师站在一边(甲),而家庭和社会都站在另一边(乙)。 甲往这边拉,乙往那边拉。哪一边的力量大呢?不说你也会知道的!
  
   必须把这个跛脚的比喻补充说明一下,否则会得罪天下所有的家长—— 你凭什么把我们归到无良社会那一类啊,难道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吗?
  
   的确,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事实是,现在中国的家教,是普遍的“堕落”了——即使是有远见、知道把孩子往真正的大道上引的家长,又有几个人有时间、有精力管教自己的孩子呢?要忙钱哪!要打工啊!要担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啊! 有钱的人要把精力放到挣更多的钱上去啊!还得担心自己的老婆或者老公有外遇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说良心话,做这个时代的家长也太累了、太“掉价”了!主观上不想堕落,客观上也不得不堕落呢。所以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有那么多的单亲儿童、有那么多的没人管——或者管不过来的“调皮蛋”和“花花公子”!这种现象,毫不夸张的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厉害!这难道不是一种“堕落”么?
  
   再看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有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说现在是“盛世”,我总是感觉有点晕。现在是“盛世”吗?狗屁!乱世算不上,说“弛世”不会错吧,就是大家都不把基本的道德准则、老祖宗的教诲当回事啊!最可恨的是无良媒体,从各个不好的方面毒害着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最后说说学校的老师。无论社会多么不正常,你总不能说天下的好老师都死尽了吧?我之所以在上面那个“拔河”的比喻中加上一个定语,说“所有的好老师”,就是把那些不合格的老师给排除在外了。学校的老师也是社会的“学生”啊,怎么可能不受社会这个“老师”影响呢?所以真正的好老师也是不多啊!
  
   这样看来,我们的孩子们也真是可怜,在“拔河比赛”中被拉来扯去,又像荡高难度的秋千似的,随时都有可能摔断“筋骨”啊!
  
   到底是谁的过错呢?按照上面所说,似乎把责任摊到社会那个无法追究的“老师”身上了!
  
   我还没有说完呢,哪里是社会的责任!那到底是谁的责任呢?且听我慢慢抽丝剥茧地一一道来:
  
   凡事就怕打破砂锅问到底!仔细一想,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流行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也是被西方这个“老师”教出来的,谁让我们穷了那么多年啊,谁让我们一直实行“计划经济”而一直不见“市场经济”的面啊;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个“老师”,来帮助我们与国际接轨,跟上世界大国的脚步啊。
  
   而西方这个“老师”似乎也特别殷勤,早就给我们抛媚眼了。于是我们激动啊,赶紧打开封闭的国门,让西方大潮一下子就席卷进来,我们对西方这个“老师”,心急等不得豆煮烂,赶快不问三七二十一地加入全球一体化啊, 实际上,哪里是什么“全球一体化”,是“全球西方化”啊。
  
   西方这个“老师”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是现在我们却有全盘照抄照搬的趋势。但这一切,又是哪个“老师”引导我们这样做的呢?不用多想,是我们自己的人呀!
  
   这怎么理解呢?准确地说,这个“自己的人”,就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最上边的那个“老师”啊!
  
   应该肯定的是,我们的领导人这个“老师”,也是出于好心的,希望把我们全体国民都带到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去。既然是这样,现在“老师”的水平有限,我们也不好过份的责怪了,只希望他们的施政水平越来越高,也就是越来越像一个好“老师”。
  
   但仅仅希望还不行——古人早就说了,教学相长,我们做“学生”的国民要尽一切可能去帮助“老师”,甚至争取好好学习,使自己成为拥有高超理论、怀瑾握珠的好“老师”,去领导全国人民!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接近问题的实质了:回到教育这么一个关系全民族兴衰的大事,还是要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做“老师”。而他们能不能成为好“老师”,其关键是有没有一套很好的政治和教育哲学、有没有一套英明正确的政治和教育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国方略!
  
   他们,如果能够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们的实际国情、 同时注意倾听像我这样的千千万万的草民、也就是“学生”的呼声,拿出真正的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来,还怕我们的教育不正常么?不好转么?不真正的前进而不是倒退么?
  
   归根到底,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国家领导人的抉择与决策!抉择与决策对头了,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又苦又穷的好老师,就不会像本文开头、海边的那个人一样了!到时候,教育的方针、政策、举措都对头,人人都真正的作为,大环境也向好的方面转化、变得不再险恶了;我们的孩子,还怕不能真正地学到实在的知识和本领么?还怕不能真正地“海阔凭鱼跃”么!
   3、浪费青春 耗费钱财 腐败学制何时休?
  
   中国的问题太多太复杂。有些问题说起来,恨不得让自己从地球上消失,否则实在难以忍受心绞痛的折磨。譬如教育,这个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将近30年的腐败的学制,着实是:浪费青春、耗费钱财,害人又误国!
  
   这个问题,其实许多仁人志士都看出来了,并且呼吁了不少次,最振聋发聩的莫过于钱学森老人很久以前的慷慨陈词:“学制要改,十八岁应该读硕士!”——但是可悲得很,如此难得的金玉良言,就是不能引起上头的重视,更谈不上改进了。
  
   或曰:现在的学制好得很嘛,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学得多、学得精、学得扎实,成为真正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实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讲讲道理、算算帐:
  
   首先,义务教育的九年时间,再加上此前幼儿园三年、学前班一年,以及此后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合起来一共是二十年,还不包括读硕士、博士的时间!人生宝贵的青春时光,就这样全被约束在校园、这个精制或不精制的“鸟笼”里了。
  
   不错,人是要接受教育的,尤其是青少年;但也不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点也不和社会接触吧?学习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吧?如此造就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如同温室的花朵,弱不禁风,衰不抗打,见了阳光也要枯萎!想想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及各行业、各领域的精英人物,有不少人都是在二十多岁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想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教育而感到汗颜!过去一位网友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引用一位老红军的话,我觉得他说得很好:“我们那时候的团长、军政委、甚至军团首长,都只是二十刚出头呢,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是满腹经纶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吧,二十多岁还在大学、甚至在高中学习,等到走上社会,找到工作、苦心积累、拼命挣钱,结婚生子,还没来得及成就事业,就已经是接近四十岁的“小老头”了,整天地抱怨活得太累、锐气没了,干劲也没了,年未衰老精神就先老了,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吗?其部分的原因,难道不是我们过分漫长的学制锉其锐气、给消磨的吗?
  
   其次,假设现行的学制是合理的,我们的孩子,真的学得多、学得精、学得扎实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君不见现在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水货”实在是太多了:不仅道德品质没学好、专业知识没学好,连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也没有学到家!这是其一。其二:无论学什么,都必须建立在“有用”的基础上;可是我们呢?一味的崇洋媚外,硬是把“英语”学习强加在所有小学生的头上,用得着吗?难道要把我们的孩子,全部变成不认识祖宗的洋人不成?不仅仅是英语,其它各类学科里面,包含的不必要的、难度太大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是太多了,这样的“多”,不要也罢!依我看,我们的教材要精选再精选,要彻底地简化学科内容、适当降低难度,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轻松感、成就感和愉悦感,消除他们大多数人因考分不高而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甚至奴才感!否则,减负是永远的笑话!素质教育是永远的扯淡!社会上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侏儒”——也必定会越来越多!
  
   这话很吓人是吧,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厌学的情绪愈演愈烈?为什么青少年由于焦躁、焦虑而导致的情绪失控、以至违法乱纪的事件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感到焦头烂额甚至无可适从 ?什么“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黑社会”这样的黑话,也通过孩子们的嘴,溜到校园里来了。什么“父母难做”、“教师难当”等等埋怨,也比过去更多、更盛了。我们还不警醒吗?火已经烧到了屁股上,我们真的能够“我自岿然不动”吗?
  
   最后,我要说:学制太长,不仅仅是浪费学生大好青春时光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学生多学一年,学校管理、教师工资、教材簿本印刷、家长支出、地方和国家的财政等等,就要多增加一年的负担!何况这些负担是完全不必要的,因而也是一笔无法计算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可惜呀,令人痛心哪!头顶上的天,我们的中央和教育部的“官老爷”们,你们难道真的看不到、认识不到这一点吗?中国现在还是一个禁不起浪费、禁不起胡乱折腾的国家,长此以往,要浪费多少的民脂民膏呢?要白白砸掉多少纳税人的银子呢?如果缩短学制,把这笔不必要的开支省下来,投给中国的贫困地区,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都能高高兴兴背起书包上学堂,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啊。
  
   总之,像现在这样的浪费青春、耗费钱财的腐败学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小学定为五年、把初中定为两年、把高中也定为两年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明察到和认识到:学制越长,浪费率就越大、越学越厌学越学越错乱;而学制越短,利用率就越高、紧迫感就越强呢?
  
   写到这里,想起了曾经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再怎么有过错,有一句话真是敲到点子上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恭恭敬敬的来倾听:“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是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任何不从实际出发、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做法,最终都只能自取其辱、自食其果!
  
   4、一句似是而非的校训
  
  
   一个古老的东方飘满月初
   我们在天空下垂听祖先的箴言
   太阳哟!
   你多么像美好的事物挂在天上
   大地上这些深不可测的面庞
   充满热气和渴望
   炊烟绵远
   我们从黄河岸边走来
   在漫漫黄沙之中
   是谁
   在冒充圣人讲话?
  
   ──题记
  
  
   “做未来成功的中国人” ── 是深圳某民办学校的一句校训。
  
   依我看,这是一句似是而非的校训。
  
   怎么说呢?反正在这年头,尽量把话说大,话说大了不犯法。“做未来成功的中国人,多好啊” ,精于分析的人说,“它至少包含三层意思:1、做人,2、做中国人,3、做成功的中国人;而且对象明确,是针对孩子们说的”。
  
   这句话果真好吗?横看竖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看”上:看,由于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只能触及事物的表面现象。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观”:因为只有观,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从更深远的背景上去打量、去观察,以体认事物到底是非对错如何。
  
   从“观”的层面上来看,这句校训是一句虚张声势的浮夸的(现在中国很多人乐此不疲)错误言论,它对人、尤其是对孩子的误导,绝不可小视。 想一想吧,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真正做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善恶为标准。作为一个人,善恶是最要紧的,成功或失败在其次──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也。现在好了,一些势利之徒硬是把祖宗金不换的路牌给砸了,另竖起一块以成败为标准的“招魂牌” ──我说它是招魂牌,是因为它把不合人性的、也不为人性所真正需要的、死掉的阴魂,给供出来了。君不见今日社会,有多少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不择手段,完全背弃了祖宗的箴言和遗训,蝇营狗苟,失去了人样,悲也哉!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我们不是不能倡导成功,而是在倡导成功之前,要加上必要的前缀,以致不会产生误导人的嫌疑。如深圳的另一个民办学校,其校训就非常好、非常在理:“走正走稳走好,成人成才成功”。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若然诸君良知未泯、悟性未尽,毋须多言,便可知某校“做未来成功的中国人”这句校训,实在是对人的一种误导!如此轻薄的大词、似是而非的标榜,可以休乎?!
  
  
  
   5、大刀向“选择题”的头上砍去!
  
   引言:
  
   浮世人多躁动,真知常被土掩;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认识到“选择题”对于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危害呢?出于良知,我不管许多,且把这劳什子捡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来好好瞧一瞧,并挥舞大刀,向“选择题”的头上狠狠砍去!如果还有人抱着这劳什子喊救命,那就只好让他自顾自地喊去了;相信总有一些人,是不会再护着它、抓住它死死不放的。
  
  
   正文:
  
  
   作家王蒙曾经说,一次,他的上初中的孙子,让他做两道选择题。一道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有三个选择:
  
   A、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
   B、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
   C、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
  
   要求在这三个选择题里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王蒙一看,觉得几个都符合。
  
   第二个选择题是:“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下面又是三个供选择的答案: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
   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
   C、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非常宝贵。
  
   王蒙看完这几个选择,觉得都对得上题意。他不甘心在孙子面前败下阵来,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挑选了一个。结果怎么样呢?孙子一查标准答案,说:“错,零分。”
  
   笔者之所以援引上面这个例子,一是使大家对选择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二是希望大家思考,选择题究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也许您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我也不妨向您表达一下我的看法:这样的选择题,类似于文字游戏,而且是耍滑头、耍小聪明、割裂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的无聊的文字游戏!我们的学生,如果老是做这样的选择题,能学好语文才怪呢!——不仅仅学不好语文,而且会从负面影响学生的做人,久而久之极易导致——心灵麻木、玩世不恭、投机取巧、坑蒙拐骗!
  
   这样说应该不算过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实行所谓的“标准化考试”以来,我们的学生的人格,基本上就这样的被“标准化”了!
  
   或曰:“像上述这样玩文字游戏式的选择题,毕竟不多见;大部分选择题,出的还是蛮有水平的嘛。”——那么我只能说:你肯定不是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也一定是一个不了解“选择题行情”的老师!现在的选择题,大都是这么玩儿的,都是这么古里古怪、不伦不类、七弯八拐、粉碎知识、磨牙损心、猫捉老鼠似的逗人害人!!!
  
   严肃地来看,即便选择题出的水平够高,作用又如何呢?
  
   其实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几年前就有不少仁人志士,对铺天盖地的选择题的出现表示了质疑、担忧,甚至谴责。
  
   大陆的一种观点认为:标准化试题(主要是选择题)有明显不足,这种题型只适合考查求同思维,不适合考查求异思维;只能考查思维的结果,不能考查思维的过程;经常运用符号标记代替操作,很难反映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而台湾更有学者指出:入学考试只考选择题,会导致中文危机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消失!这种观点强调:为求阅卷的客观和方便而设置的选择题,只能引导学生反复训练机械式的记忆和思维,而组织能力、综合批判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全都无从展现。因此拿选择题作为“客观”的指标,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借口。
  
   这些有关教育的“天下大事”,一般不从事教育的人,不知不晓是情有可原的,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瞎起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很多人只知道死教书,自己不动脑筋也罢,还以种种理由(实际上是惰性)——不去关心这些,却也跟着外人一起美化“选择题”,说明了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教育部虽然没干过几件好事,却在这个问题上也开过一回“聪明孔”的,曾经专门发文强调:“严格控制客观题的题量”。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这个只知享乐而不爱思想、仓廪实却更庸俗更无原则也更随大流的社会相对应,选择题的题量不减反增、而且是涨潮一样的递增,你说这成什么话啊!
  
   我把继泰戈尔之后的印度大思想家奥修的话引用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了,这里再引用一次:“社会是由瞎眼的人所组成的!”
  
   写到这里我要表示一下我的狂妄了,某虽卑贱若草芥,绝不属于这瞎眼的庸俗人群!我希望大家通过我的分析能够明白——选择题之所以“好”,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它的操作上,说白了就是老师方便改、学生方便抄!
  
   无论怎么好的选择题,我认为都是弊大于利!!!从总体和表面上来看,考试的时候,选择题覆盖的知识面确实够宽、够广——但本质上呢?这却是以割裂知识的整体性为惨痛代价的!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么?可是学生长期经受这样的“魔鬼”训练,对知识的领悟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能是朝着僵化的、铁板一样的“标准化”脑袋发展;只能是小聪明、小手段、小动作与日俱增,最终灵气全无,人性全无——活脱脱的、一个个的“机器人”!!!
  
   鄙人曾经是语文老师,所以拿语文来进行具体的例证,相信所有在语文教学上下过一定功夫的老师都会有同感:有些学生,作文成绩平时一直不怎么样,但每次考试都能够考出比较好的成绩,因为基础知识、也就是选择题做得好啊。相反,也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写作文很好,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成绩往往不如前者,因为只顾用心去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呀,而懒得去理会那些零碎的、七七八八的所谓的语文知识——自然,这样的学生,选择题做得不够好,怎么能得高分呢?但是请问!!!! ——这两类学生,到底谁的语文学得更好、更优秀呢?还需要解释吗?
  
   选择题的弊端要我说真是罄竹难书!!!还有: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选择题的弱点是致命的——选择题的选项,实际上已经给出了思维的结果,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思维的方向和过程。天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条条框框呢?说句不好听的,学生除了像奴才、像被操纵的机器人一样去求索、甚至不得已去“猜猫”以外,他或她——
  
   有创新的机会么?有创新的能力么?有表达真正的自我、真正的人的尊严的机会么?
  
   ——当这一切天赋的人权(我们有许多人不是喜欢谈人权么!!!)被选择题(是选择题吗?制造选择题的罪魁是谁??? )剥夺的时候,我们可怜的学生,如果不甘于作奴才,那就只好反叛!只好玩世不恭!只好投机取巧!只好坑蒙拐骗!只好像憋得难受的雏鸟一样、扑棱棱地乱飞乱撞乱闹了!
  
   写到这里,我似乎感到自己的心在滴血!!! 当我们在责怪孩子、在埋怨80后、90后甚至在鄙夷、在诅咒他们的时候; 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人,真的就觉得与己无关么? 到底应该责怪、埋怨、鄙夷 、直至诅咒谁呢???
  
   当我们使用一种不恰当的东西去训练、去考核、实际上是去“修理”我们懵懵懂懂、急需甘霖滋润的学生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注重了未来?我们之中,还有人要强词夺理,说什么“选择题就是好,就是好!”——实在是无厘头、活见鬼!!!
  
   指望谁出来打倒选择题呢?在一片片的噪声和污染之中,在时代的“奈何桥”上;让我们所有滴血的心都凝聚起来,高喊——
  
   大刀向“选择题”的头上砍去!!
  
   6、白杨树枯死,海燕在飞
  
  
   我并不否定茅盾先生,但是觉得他的《白杨礼赞》实在不适合放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这是一篇典型拙劣的、歌功颂德式的、政治标签式的文章,只有时代性,而无划时代性。什么白杨树象征了什么、什么……不仅仅是太直白、太露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如果现在的孩子们不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就无法读懂它。有那么多的语文专家、学者、高级教师都说它是一篇好文章,真是悲哀!
  
   再者,并不是笔者吹毛求疵,你写白杨树,总要写它的个性吧?什么“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明显就是生硬地、牵强附会地往政治上“套”,而且禁不住推敲:你应该写白杨树的个性才是啊,所谓“力争上游”乃是树的共性,而非仅仅是白杨树!
  
   相反,高尔基的《海燕》,虽也有贴政治标签的嫌疑,却一点也不露痕迹:即使孩子们不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也完全可以读懂,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顽强,一种不畏艰险不怕万难、愈挫愈奋的精神斗志!如果学生愿意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又能读出更多的意味,既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思想!所以,高尔基的《海燕》,堪称是一篇划时代的好作品!
  
   以上所言,并非笔者故意要标新立异。实际上,真知灼见首先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爱,来自对生命(学生)的真正的爱。有爱,见解自然就深刻,自然就有发言权。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还有不少这样的垃圾课文,我哭我悲哀!
  
  
  
   7、教育的最高目标要直指人心
  
   现在的教育,说起来人人似乎都有一套;但是,我认为现实情况是:我们离真正的教育正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教育的内容和它的本质的目标,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互不相干。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到底要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它?
  
   我想,由于教育是关乎人的,所以首先必须对人有一些了解。关于人,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些说法: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以制造工具区别于其它动物。人是感情加理智的动物。人是万物之灵……等等。
  
   我不想套用西方某个伟人的话,只想凭我的直觉和经验来说明人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不过是以人说人,除此之外,似乎找不到其它的参照物。我觉得人,按照先宏观、再中观、后微观(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线索一路下来,可以这样描述和理解:
  
   第一,相对于无限广阔的宇宙时空,人几乎什么都不是,一定要说是,,就用微不足道的尘埃来作比。但奇妙的地方在于——人的心似乎包容了甚至超越了无限广阔的宇宙时空,这就是人的灵性、灵气使然,是“智慧”中的“慧”在起作用, 是属于感悟、属于宗教信仰范畴的。
  
   第二,我们把眼光回收到地球上,在这个“中观”的层次,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毫无灵气的傻子,肚子饿了的时候也知道到处去找吃的;也能够不费力气地区分一些事物,知道“一”、“二”、“三”。这说明我们是有理性的,有“智慧”中的“智”。这是属于科学理性范畴的。
  
   第三,我们再仔细瞧瞧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部分,似乎缺了某个器官也不致丧命。这使我觉得:承载了我们的灵性和理性的这个皮囊,只是一个最终真的会变成“尘埃”的器具,真正的形而下啊。然而没有这个劳什子的皮囊或者叫器具,我们的灵性和理性将由什么承载呢?以人的肉体而论,我们和畜牲没什么两样。这是属于最下面(用“最低级”这个词明显不恰当,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灵性和理性啊)的生物学的范畴、自然的范畴。
  
   把以上所述与教育的目标问题联系起来,我得到这样的认识:
  
   首先,从人是什么东西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最高目标要直指人的心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的灵气、灵性、情操(即美好的情感)的培养,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信仰的培养。这是从宏观出发的形而上的目标,反映到内容上就是德育,包括音乐、美术甚至书法等种种与此相关的学科。
  
   其次的目标是理性的造就、科学的理性精神的造就,也可以说是知识、能力(包括劳动的技能)的造就,智能的造就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科学理性的信仰的造就。这是处在中间层的形而下的目标。它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体现为语文、数学、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和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或者:综合自然和社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英语等种种与此相关的学科。
  
   最后的目标是一个针对我们身体的目标,它也是最为基础的目标,亦即通常所说的体能的培养与造就,使我们有一个不说强健、起码是健康的身体。这是保障前两个目标能够实施的又一个形而下的目标。也就是体育这一学科所要担承的任务。
  
   整体地来看这三个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亦即区别于联系,总结如下:
  
   1、区别:前面的分述即是。
  
   2、联系:体育目标,是理性和灵性目标的双重基础。其作用是保障另两个目标能有依附的形。而直指心灵的目标是呵护中间的理性乃至体育这两个共属形而下的目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基础,是一个逆向的基础,或者更便于理解地说,是一个处在高端的精神保护层,使处在中间的理性的目标和下面的体育目标不至于因有形无神而显得苍白甚至坏损。另外,围绕这三个目标所实施的手段、学科内容,有时候是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的。举例来说:道德伦理是属于形而上的精神修养方面的,但具体的道德伦理知识又是形而下的,属于科学(社会科学)理性的范畴。
  
   必须指出的是,我的上述对于教育目标的看法和总结,来自于我对中华历史文化尤其是《易经》的吮吸,来自于我的超越西方逻辑的直接的感悟。我同时感到:这样的描述,十分自然地涵盖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因为德与美,就包含在人的灵气、灵性、情操(即美好的情感)的培养,亦即慧的培养之中;而劳动的“劳”,无疑也包含在智能的培养和造就之中。
  
   而且,它能使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直指人的心灵。具体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拥有高超的感受事物的能力,拥有高尚而美好的道德情操。如果是相反,只重视“技”与“体”——我们要这样的教育干什么呢?
  
   转自鱼儿在破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21834013_4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