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罗的技能:关于小岗村的最权威消息! - 古彭万俟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04:10

 

古彭万俟轩

 

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在小岗村租住的民房内猝死的消息,通过媒体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据此提出质疑,认为小岗村这个“典型”不是靠农民自己干起来的,而是靠上级扶持发展的。昨天(11月9日)上午,笔者撰写的《小岗村的“能人”都跑哪儿去了?》一文贴出后,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绝大多数网友赞同笔者意见,但也有少数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网上流传的消息都是左派人士编造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对小岗村的恶意污蔑。

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吹鼓手和“精英”们,一直都在恬不知耻地宣传:小岗村是在“大包干”以后自己干出来的。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巧得很,中国官方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社,昨天(11月9日)早晨发布了一条消息,题目是《“请让我们为他立座雕像”—小岗村村民追忆村党委书记沈浩》。这条消息无意中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些内幕不仅有力回击了改革“精英”们的无耻狡辩,也解开了一直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疑团。让我们原文引用其中的一段文字,看看人们传说的是不是事实,想一想人们怀疑的是否有道理。

新华社原文摘录:

“村民们告诉记者,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小岗很穷、很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这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严俊昌说,这并没有给小岗带来多大改变,村民们对下派干部不抱太大希望,沈浩2004年刚来时,大家也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并不信任。”

新华社的文章在这里告诉了人们三点信息:一,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直到2003年时小岗村依然很贫穷,并没有因为“大包干”而富裕起来;二,该村实施“大包干”之后,人心涣散,多少年来没人管、没人问;三,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典型,多年来一直都是依靠上级下派干部维持的。

关于第一点,是小岗村农民自己承认的。他们说,党委书记“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小岗很穷、很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也就是说,小岗村尽管扛着“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光辉大旗,但20多年后,它不仅没有成为全国的农村富裕的典型,在当地也是非常落后的。落后到什么程度?落后到“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还欠了3万元外债!

第二点,也是小岗村农民说的。到2003年时,“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这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人们:“大包干”不仅无法凝聚人心,甚至还造成“人心涣散”。因为“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小岗村没人管、没人问,是一只无头苍蝇瞎飞乱撞。正是这种状况,才导致上级有关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改革开放的典型倒下来,只好采取下派干部扶持这一“注资输血”的办法。

第三点,该消息告诉人们:为树立这个改革开放的假典型,上级已经连续多年采取下派干部这一做法了。新华社的报道说得非常清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看到没有,在沈浩没派到小岗村之前,这个村已经“多次下派干部”了。沈浩在小岗村呆了6年,加上沈浩之前的“多次下派”,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小岗村多年来都是靠下派干部扶持才支撑到今天的。

笔者引用的上述材料全部是新华社提供的,没做一个字的改动或删削。面对这些来自最权威部门的信息,那些一贯喜欢招摇撞骗的改革“精英”们还有什么话说没有?还有那些受到蒙蔽的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这回总该相信了吧!

新华社消息原文附后,供网友和读者阅读参考。

 

附:新华社消息原文(2009年11月9日)

 

11月8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哀乐低回,村民们沉浸在深深悲痛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同舟共济6年之久的村党委书记沈浩6日永远停止了呼吸,年仅45岁。今天,沈浩的骨灰安放在小岗村公墓,与他深爱的小岗人永远相伴。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沈浩,作为安徽省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三年前,沈浩任期届满时,小岗村民集体摁红手印,请求安徽省委组织部将其留下再干三年;再有一个月,他的第二个三年任期也将期满。

 

小岗村的“顶梁柱”倒下了

 

11月6日6时许,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在小岗村租住的民房内猝死。

8日上午,沈浩追悼会在县政府礼堂举行。安徽省、滁州市的领导来了,凤阳县几乎所有的科级以上干部到了,小岗村数百名村民也从20多公里外赶来。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立昆身患重病,不顾劝阻,硬要家人把他搀扶到县城,要见沈浩最后一面。他说:“我怎么能不来送送他呢?他人好、干得也好!”见到沈浩遗像,不少村民泣不成声。

从县政府到殡仪馆沿途数里,成千上万闻讯而来的群众肃立路旁。“沈书记一路走好”“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沈浩同志永远和小岗人民在一起”,他们手中的一幅幅白底黑字的条幅寄托着崇敬与哀思。

当天中午,沈浩骨灰在上千名干群的护送下,回到了小岗村。小岗的村民在流泪,赶过来的七里八乡群众在流泪,忙着用相机、摄像机记录这一切的记者们也在流泪。

沈浩匆忙地走了,他的案头留下一份《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详细记录了他打算在11月30日前带领全村完成的11项任务:两项重大投资项目启动;整治村庄,启动20套新区房建设;生态农业园土地整理;村敬老院工程……

这些任务,沈浩已无法完成,他太累了。当年大包干的18位发起人之一严立华告诉记者,沈书记白天黑夜地忙,睡在床上也在想着怎么让小岗人的口袋早日鼓起来!他这一走,小岗村的“顶梁柱”倒下了!

66岁的严金昌也是当年摁红手印的18位农民之一。他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自从知道沈书记累倒下了,我很后悔3年前不应该把他‘扣’下来,留住他是为了小岗村发展,可没想到现在永远失去了这位好干部。”

“沈浩在小岗村挂职这6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除了外出开会、招商,基本都在村里,哪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中午才回家,年初二又回到村里。”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告诉记者:“沈浩的老母亲90多岁了,爱人在合肥上班,平时也很忙,女儿没人照顾,只好送到老家萧县上中学。他为小岗村付出了一切啊!”

69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肺结核,没钱医治,是沈浩把他送到镇医院住院治愈,没让韩庆江花一分钱。韩庆江说:“要不是沈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50多岁的关友林全家6口人,4位智障,生活十分困难,他告诉记者,沈浩对他特别照顾,自己的被子、衣服都是沈书记送过来的。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找到沈浩,他二话不说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

70岁的毛凤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她两次找到沈浩都没空手而归,一次1000元,一次500元……

追忆起沈书记,村民们无不动容。86岁的邱世兰哭着说:“沈浩真是好人啦!要是能用我的命把这好孩子换回来就好了!”她顿顿手中的拐杖。“这拐棍就是他回省城给我带来的,说碰到我时发现那根烂了,不好用,怕我跌倒摔着了!”

2005年一天深夜,小岗突降暴雨。困难户徐庆山突然听见有人喊门。探头一看,光着脚的沈浩满腿烂泥、浑身透湿站在门外。原来沈浩担心徐庆山住的房子是危房,经不起狂风暴雨,帮他找好临时居所后,连夜来喊他立即搬过去。

严俊昌说:“沈浩这孩子脾气特别好,你说话轻、说话重,他都笑着听,你今天冲他嚷嚷,明天找他帮忙,他还是会想一切办法帮你。对村里老人,像对自己亲人一样……”

 

小岗村民摁红手印把他留下来再干三年

 

村民们告诉记者,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小岗很穷、很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这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严俊昌说,这并没有给小岗带来多大改变,村民们对下派干部不抱太大希望,沈浩2004年刚来时,大家也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并不信任。

一个月后,小岗人对沈浩的看法有了改观。严立华说,沈浩一到村里,就挨家找人谈,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将全村108户人家走了两遍。

几个月后的一件事,让村民们对沈浩又有了新认识:村里要延伸前些年由江苏省援建的村中水泥主干道,一开始打算外包,对外招标,报价最少的也要58万元,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算细账,决定由村里租机械、村民出工自己干。严俊昌、严金昌等人说,村民们干水泥活时带了锹,沈浩刚从省城下来,干这些粗活没经验,没锹就用手捧水泥,皮肤烧烂了也没叫一声苦。最后,村里只花了20多万元,除延长友谊大道1.2公里外,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严俊昌说:“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

3年后,沈浩即将结束下派回省城。包括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在内的98位小岗村民,将摁着红手印的挽留书呈交到安徽省委组织部,要再“扣”沈浩3年在小岗。

沈浩是用实干、实绩赢得了小岗人。村民们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细数沈书记三年干了哪些事:优质葡萄由原来的80亩发展到2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建起了小岗村养殖示范区、“大包干纪念馆”,“红色旅游”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游客;先后开办了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企业;开通了有线电视、自来水,兴建了居民小区和卫生服务中心,争取资金修建了14公里柏油路,解决了小岗村行路难———2006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有迈进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三年被突破。

省领导征求沈浩是否愿意留任时,沈浩选择了留下。

 

村民们本想留他再干3年

 

“沈浩,回家吧!”8日上午,在沈浩遗体告别仪式上,沈浩妻子的一声哭喊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沈浩已回不了他温暖的小家,他已融入了一个用大爱筑就的“大家”。严俊昌、严立华、严金昌等大包干带头人请求上级允许村民们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纪念馆里,让他永远和小岗村人在一起。在他们的请求下,沈浩家人已同意将沈浩安葬在小岗村。

在沈浩去世的3天前,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现在3年又到期了,我们还想再扣你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严金昌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

其实,9月24日,小岗村183名群众已再次摁下红手印,写信给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信中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的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