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刀七人众的刀特点:很实用的中医艾灸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3:02:00
 

艾灸调理方

症状:冬天四肢冰冷、夏天爱出汗、心慌、胸闷、气短、面色发白、舌淡、脉相微细。

    方法1:桂枝9克,制附子6克,龙骨、牡蛎各30克,甘草9克,煎服。

    方法2:艾灸关元、足三里,每穴10分钟。

 (景圣堂艾灸条) 

        什么是心阳虚?心阳虚就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症状。有很多人是由于身体太虚弱所致,也有很多人是寒邪过盛,伤到了心阳,还有的人是出汗太多所致。中医上说,“汗为心之液”,汗是心脏的津液流到了体表形成的,所以出汗太多会伤到心脏的阳气。心阳虚非常明显的症状就是心慌、胸闷、气短、稍一活动心慌气短就加重、面色发白、怕冷、手脚发凉等等。

    方子:桂枝9克,制附子6克,龙骨、牡蛎各30克,甘草9克。煎的时候加上300毫升水,用大火煎开后,换成小火煎到150毫升。把药汁倒出来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的药汁混在一起,每日两次,连用15天。

    在我上面这个方子里,桂枝、附子都是温热之性,一个温经通脉,一个温补心肾,这样就可以促进心肾之间的阴阳交换。这是在调理心阳虚的根本。另外,龙骨、牡蛎两药能安神治心悸,还能敛汗,这是在消除身体的不适。这样一来,身体也调理了,症状也祛除了,病怎么能不好呢?

另外,每天抽出来半小时,用艾条灸一灸关元、足三里穴。足三里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关元穴也很好找,它就在肚脐之下四横指的地方。做的时候,先把艾条点燃,在距穴位上2~3厘米的地方做回旋灸,每穴约10分钟,共30分钟(足三里是两个穴位),每天一次就可以了。我选的关元、足三里是人体补虚补阳常用的穴位,灸一灸,保护心脏,能让人长寿。 其它一些艾灸方

敷脐疗法
  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特别适于寒湿明显的腹痛、腹泻。

    腹泻敷脐法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 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 中药敷脐治疗更年期潮热汗出:药物制作:五倍子、五味子、何首乌、酸枣仁各等份,共研调末, 取药粉5g~10g用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上 ,24h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用于体虚汗多,以及痔血、便血等症。
        五倍子用于止虚汗也有作用,可单味研粉敷脐孔上,或煎服;亦可与诃子、五味子等药同用。本品又有止血的功效,可用于痔血、便血等症。

可用五倍子研细末炒黑,每次10g,用米醋调成膏状敷肚脐,能立刻止汗。

治疗胆道蛔虫症:生黄芩10克,槟榔20克,五味子10克,乌梅10克,共研细末,以醋调敷肚脐及其周围。

大黄乙醇糊敷脐法:取大黄粉100g,加入70%的乙醇150ml搅拌成糊状备用,病人仰卧,暴露脐部,将大黄糊置于脐内填满(用量约5g),轻按压,用胶布呈十字形固定,1次/日(脐炎、过敏者禁用)。一般用一次即可通便。    大肠湿热: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煳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6克、细辛27克、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12克。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12克、滑石30克、广木香15克、吴茱萸10克,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10~15克,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9克,或甘遂、大戟各4.5克,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肝癌末期往往出现大量腹水,顽固难消,利尿剂效果欠佳,老师应用古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脐部给药,使药性能透过脐部,内达脏腑,调整阴阳偏胜。他使用大田螺肉10枚(去壳),七叶一枝花(鲜)30g,同捣如泥,作饼状,加冰片lg散于表面,敷贴脐部,每天1次。连用3天后,尿量可明显增加,腹水减少。方法简单,经济实惠,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