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筹款范文:百家湖初级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54:11

教师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王洪贵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独特的、为其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想作风的总和,它表现出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的抓手。笔者以为,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在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包括校长)、学生和职工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教师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学校文化建设。

一、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责任

从哲学基础看,学校文化不可能离开学校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而单独存在,学校文化建构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如师生、学校建筑、物质设施以及制度、管理、学校活动(包括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手段)等学校时空的所有因素,其中教师的因素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之一。

从课程变革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校自主发展带来的强大内部动力,唤醒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形象塑造、内涵提升、特色形成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学校管理等方面,突出文化概念和理念。学校文化建设自觉意识的形成,也标志着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不仅如此,建构学校文化也是教学本质的使然。这是因为任何教学活动,均蕴涵着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与知识的精神意义,它们是教学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两种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

由此可见,教师是学校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他们不仅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角色,还担负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二、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具有鲜明的表征

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实践者和有力支撑点。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还对教师在道德、智能、情感和个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性的高度概括。教师人格模式要求应先于、优于、高于其他行业人员的人格模式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道德上。基于这一情况,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理上懂得是非美丑善恶的区别,而且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自己的道德评价判断力,促使自己道德信念的形成。此外,教师应在政治态度、思想作风、治学精神、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楷模,成为言传身教的指导者,身体力行的指导者。

2.智能。智能是教师从教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博学、理性和创新的品质。博学体现的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进取意识,而正是有了进取意识,教师方能积累广博的知识,增强教学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满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想象丰富、渴望探索的青少年学生的欲望。理性是以正确运用智力为特征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它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假如缺少了这一重要品质,教师的教育、教学将很难展开,更不可能取得成效。创新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唯有不墨守成规,不囿于旧学,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才会有创造性的发展,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情感。教师在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并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怀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会感染青少年学生,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在具有较高智商的同时,还应拥有较高的情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满腔热忱地献身教育事业;二是要用真挚的感情、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感动、教育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教师所传授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恪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4.个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主流是创新教育,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个性的教师才更有探索欲望、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而只有一个具有教育灵性、独特个性的教师,才会带出一群鲜活的、具有创造个性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教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个性,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地发展自己,表现自己。

三、提升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造就新一代新型的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对教师的呼唤和期待。笔者认为,学校应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基础上,以满足教师人生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精神生活需要等为基本要求,着力优秀教师的塑造,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引导教师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人生观。叶澜指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使每个从事并愿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学习、充实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职业”。这就意味着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将“教师职业”纳入自我的人生体验之中,并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人生”的观念。一是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以明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教师正确对待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三是要通过大力宣传校园内外教育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深刻内涵;四是要善于从教师身上发现闪光点和共同点,鼓励教师走向成功。

2.用“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成长、专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来推动,学校可通过校本教研、专家引领、教育教学反思形式等,形成互动的学习交流格局和浓浓的学习、研究氛围。在教师教育的评价上,积极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研究的职业生活习惯,使学校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发展组织,让学习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学校规划学校教师发展目标,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体现个人价值

3.帮助教师确立以合作为价值取向的新型关系。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所以笔者觉得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比竞争更应该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野。首先,要努力改变“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促使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其次,要为教师搭建多向、多维的合作平台,包括同一班级各任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帮助教师结成“生活共同体”、“工作共同体”;第三,大力倡导良性竞争、友好竞争,鼓励教师之间教学技能、专长的分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合作群体的整体功能,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理想结果。

4.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认为,环境美与心灵美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完形能够引起心理完形,环境美可以内化为心灵美。为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教师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的改善,实现校园自然、人文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成为教师的“第二个家”,给教师一种工作保障、心理安慰。主要做法有:(1)满足教师对尊重和信任的需要,使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配合和支持;(2)充发挥学校群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3)逐步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4)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5)为教师确定合理的工作量等。

诚然,建立起具有活力的学校文化,增强学校的生成性和“造血功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应紧紧抓住教师这一基本点,通过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学校内部管理策略、教育环境和组织文化建设等,建立起民主平等、研究创新、交流合作的学校文化,真正把学校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资料:

[1]郭元祥.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2).

[2]周燕,姚小玲,黄敏.大学文化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高等教育,2003(12).

[3]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4(7).

[4]刘文初.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5]朱友岗.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