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筹 白血病:许倬云:我看苏轼,不会做官却会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19:26
许倬云:我看苏轼,不会做官却会作文 2009年11月11日 17:41 凤凰网历史综合 【 】 【打印共有评论0

(转自作者博客)

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的六人之中,苏洵、苏轼与苏辙父子三人占了一半,而苏轼的文章,大约与欧阳修同居首列。诗词方面,从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下,北宋诗家的排名榜上,苏东坡也在冠亚之间。北宋词家,苏居前列,与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风格的两大家。苏东坡的书法为北宋苏黄米蔡之首。绘画方面,苏米同列,而米奉苏为师。单从这一串成就,历史上能有几人可与苏东坡相提并论?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从地理位置讲起来不算中原。他的出身不是士族,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读书人家。他的爸爸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诗书,可以想像也不是读书世家,偏偏他却特别聪明。

苏氏父子三人在宋仁宗朝内自家乡进京。正像名角登场,一掀帘就是满场注目。他们一到汴梁,就立刻引起当时政治精英的注意。苏东坡与弟弟子由(苏辙)在科考一举成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为取中二苏,兴奋不已;而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回到内宫,很欣喜地告诉皇后:“我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好宰相!”

当时苏东坡并不以写诗闻名,而是以才华策略著称,是一个能臣、干臣。苏东坡入仕之初,结识了不少一时之俊杰。这些人之中,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都是有学问、有气节、有见识、有抱负的人物。不幸,这么多优秀人才,却把毕生精力耗费在政治斗争上。

北宋的政治风暴是王安石发起的变法运动。王安石的变法,不仅在当时有许多反对者,甚至到现在史家还没有定评。王安石得到神宗的信任,坚决在政治经济各方面推动全面改革。这位有名的“拗相公”性格固执,自负甚深。他的政策可能在用意上不恶,但在执行时,不免有偏差。

他的政敌以司马光为首,全面反对新政。神宗与王安石君臣二人,则全力压制批评,反对的反对、贬的贬、免的免:大批受害者之中,就有当时已在中央政府任职的苏东坡。平心而论,苏东坡的批评其实相当理性,他经常针对新法中的青苗法,指责其执行过当的缺失。他并没有像司马光一样不管青红皂白,反对一切新政,但苏东坡却屡屡遭逢厄运。

苏东坡本也是有济世之材的人物。他卷入了这一场风暴之中,终生不能脱离厄运。新旧党争不只限于王安石当政之时。新党曾经二度失势,旧党两度回朝。在几次回朝的短暂岁月,他也能在国家大事上,有可行的献策。凡此都显示出他多方面的才能,如果有机会,他无疑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在新党得势时,苏东坡一次又一次地被贬逐外任,三次下放,曾去过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越贬越远,最后贬居海南,遥望中原只一线山影之隔。苏东坡在这种困境还是能乐天知命,自己寻找生活的乐趣。

他在杭州、徐州、惠州各地的政绩,表现了处理实际事务的才具。他能处理军政、赈灾、水利各种事务。他在杭州,费尽全力治好了几乎已经壅塞的西湖。整治西湖,在调节水量,供给市民饮水及减少海潮压力,都有相当的作用。在西湖上的一道“苏堤”,不仅能处置蔓草污泥,更为西湖增加了妩媚。这一审美的贡献,我们相信,也可能是基于苏东坡自己的审美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