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杜公右手厂花:二十世纪战争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7 04:31:45

二十世纪战争实录

二十世纪战争实录


目 录

闪电"行动--以色列夜袭恩德培机场
丛林上空的较量
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运
平流层的角斗--击落U-2高空侦察机
神秘的西沙海战
海湾战争中的空中战役
奇兵奔袭锡德拉湾
贝卡谷风云
马尔维纳斯风云-
"蓝光"突击队在行动
大漠狼烟--中东战争时的空中作战
巴比伦行动
车臣战争十年祭
两 伊 战 争




闪电"行动--以色列夜袭恩德培机场


  头戴红色贝雷帽,胸前佩带银色徽章的以色列特种部队,向来以作风顽强而闻名于世。1976年7月,以色列特种部队穿过5个敌对国家上空,长途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营救人质成功,则是它无数次出征中的一次杰作。

  劫 机

  1976年6月27日,星期天。清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已经挤满了候机的人群。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讲看不同的语言。他们有的在大厅里来回踱步,有的则坐在大厅内宽敞舒适的沙发椅上交谈着。

  停机坪上,法国航空公司的139次航班客机早已在等候旅客的光临。远远望去,这架飞机挺着硕大的肚皮,静静地趴在地上,好像巨无霸一样,足有座小楼那么高。别看它样子笨拙,可一旦冲上蓝天,它却异常迅捷,速度可以达到音速。这种大型客机的型号为300,由于它的机舱容量大,载AB客近300多人,所以有"空中公共汽车"的美名。

  上午9点,这架飞机自本·古里安机场起飞,经几十分钟飞行,降落在雅典机场。

  几分钟后,139次航班在雅典载上乘客又起飞了。当它爬升到万米高空时,开始水平飞行。空中小姐忙碌起来,给旅客端来了饮料、糖果;旅客们也活跃起来,有的欣赏窗外的美景,有的呷着饮料阅读书刊,有的则互相攀谈起来。

  在后排靠过道的座位上,坐着一位从雅典登机的名叫泰德曼的年轻姑娘。泰德曼有着一张十分美丽生动的脸庞,一头金色长发如瀑布一般,披泻在肩上。坐在她旁边的是一个中年男子,自上机后便试图与她搭讪,被姑娘冷冰冰地拒绝了。

  10分钟后,"空中公共汽车"来到爱琴海的上空,窗外白云翻滚,下面碧波涌动,景色十分壮观。

  "瞧,多么美丽的爱琴海!"中年男子又一次转过头来,试图缓和一下刚才的气氛。

  突然,他的眼睛紧盯着泰德曼的旅行包,浑身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旅行包里有一支乌亮的手提机关枪!

  姑娘美丽的眼睛冷漠地扫了一眼中年男子,用手一掠滑向胸前的长发,站起身快步走向前舱。她抱着机关枪,就像抱着一个洋娃娃,给人一种滑稽感。

  但她的脸上却呈现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表情,在舱门口,她转过身来大声喊到:"我们是阿拉伯解放战士。 从现在起,这架飞机由我们接管。大家不要乱动,否则我无法保证你们的安全。"

  旅客们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空中小姐也紧张得浑身颤抖,盘子从她的手上滑落下去,饮料浸湿了地毯。

  这时,与那位姑娘一起登机的3名男子也全都站了起来,其中1个手提机关枪,另外2个高举手榴弹,凶神恶煞一般,俨然是3个金刚。

  泰德曼一脚踹开驾驶舱门, 枪口对准正专心致志驾驶飞机的机长:"听我的命令,降低高度,改变航向。"

  139次班机消失在蓝天白云之中。

  紧 急 磋 商

  6月27日下午,以色列内阁正召开例会。

  1时30分,会议室的门开了,运输部长雅各比闪身进来,径直走到拉宾总理身边,耳语了几句,随后递上一份标有“特急--摩萨德"字样的密件。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前苏联克格勃的第3大情报组织。依靠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员,摩萨德在世界各个角落结成了一张庞大的情报网。它神通广大,从国际动向到各国局势,都在摩萨德的掌握和控制之中。其工作效率也为世人瞩目,在139次航班与地面联系中断后仅几分钟,摩萨德就作出了该机可能已被劫持的判断。

  看完密件,拉宾总理中断了内阁会议。

  下午3点30分,以拉宾总理为首,由国防部长佩雷斯、运输部长雅各比、外交部长阿隆、司法部长查德克、不管部长格利里及总参谋长格尔等人迅速组成了危机对策委员会,即"应急指挥部"。

  拉宾总理一脸严肃,紧抿着嘴唇,坐在会议长桌的一端。会场上笼罩着一片紧张的气氛。

  "各位,今天上午11点左右,法航公司的139次航班在爱琴海上空被劫持,机上有100多名以色列人。目前,该机在利比亚班加西机场加油后,正飞向非洲中部。"

  会场一片寂静,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拉宾总理接着说: "139次班机被劫,是一个非常事件。很明显,这是冲着我们来的。机上有100多名犹太人,劫机犯妄图以此为王牌,向我们施加压力。能否处理好此次事件,不仅关系到人质的生命安全,还会影响到我们以色列的声望,因此事关重大。"

  "目前, 我们还不清楚劫持者的具体动机,机上人员安全与否也一无所知。当务之急,是要弄明情况,争分夺秒地从各方面做好准备。为了便于协调统一,由应急指挥部全权负责处理此次事件。"

  拉宾总理一声令下,摩萨德部署在世界各地的谍报人员纷纷活动起来,运用各种方法,捕捉有关139次航班及其乘客的消息。不久,各种情报源源不断地发回以色列本部。

  6月27日下午3点10分,以色列特工发来1份密电:“被劫持的139次班机已在利比亚班加西机场着陆并加油,似有再次起飞迹象。"

  午夜,1名情报人员来电称:已查明,指挥劫持飞机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激进分子、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的瓦第·哈达德医生。

  哈达德是1名疯狂的国际恐怖分子的领导人。在他的指挥下,其部下曾于1972年5月劫持了1架比利时萨伯纳航空公司的喷气式客机,并降落在本·古里安机场。但化装成维修人员和食品搬运工的以色列特种部队夺回了飞机并击毙了3名游击队员,救出了79名乘客。

  不久,从伦敦传来了有关劫机犯的新情报。被劫持者中有位名叫海曼的30岁孕妇,有早产的危险,经劫机者同意在班加西获释后,乘利比亚飞机回到伦敦。该情报就是伦敦警察厅从海曼夫人口中得知的。

  据海曼夫人说:139次班机从雅典机场起飞5分钟后,被在雅典上机的4个人劫持,其中1男1女像是德国人。他们把伪装成罐头的炸药安放在飞机入口处。为了加油,飞机在班加西作了短暂停留,其最终目的地好像是非洲中部某个与其友好的国家。看来,这是1次经过周密策划的劫机行动。

  6月28日,星期一凌晨3点,特工人员从乌干达又发来密电:139次航班已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机场降落。

  应急指挥部迅速发出指示:阿隆外长应利用外交手段,向有关国家通报一下情况,再派巴列夫摸一下乌干达总统阿明的态度。

  巴列夫是退役的以色列陆军军官,曾担任过以色列总参谋长。在任职期间,他沿苏伊士运河修筑了1条现代化的防线,即著名的巴列夫防线。然而,如同二战中的马其诺防线一样,这条防线并未能挡住埃及人的进攻。巴列夫早年在乌干达出任400多人的军事顾问团团长时,曾与阿明有过密切的交往,私人感情甚笃。

  6月29日上午,巴列夫接通了阿明的私人专线电话。

  阿时转达了劫机者的条件:释放关押在特拉维夫监狱中的40名阿拉伯解放战士,包括日本的赤军队员冈本公三。并规定7月1日下午2时为最后期限。超过时限,他们每隔1小时,就杀死1名人质。

  千 钧 之 笔

  6月30日,全体以色列阁员默默无言地坐在拉宾总理的官邸里。

  几天来,阿隆外长为劫机事件四处奔走,忙得焦头烂额,却收效甚微。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元首虽对此事深表关注和同情,但都没有采取积极行动给以帮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大向各国进行了呼吁,也没引起什么反应。被劫持的民航客机虽然属于法国航空公司,但法国只在口头上提出抗议,并未采取实际行动。而人质亲属却反应强烈,要求政府确保人质安全,严惩劫机凶手。阿隆外长内外交困,起惫不堪。眼下,巴列夫传来阿明口信,人质明天就面临被处决的危险,事情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必须立即作出决断。

  人命关天!10分钟后,"以色列建国史上一项最屈辱的决定"出世了:与恐怖分子谈判,并呼吁劫机者把处死人质的时期推迟到7月4日。

  政客们忙碌,军人们更忙碌。飞机刚被劫持,以色列国防部就研究了采取军事行动营救人质的可能性。

  在特拉维夫以南100公里处的贝尔希巴,有1座大型空军基地。它被浩瀚的沙漠紧紧包围着。尽管这里人烟稀少,但基地四周仍戒备森严,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士兵一刻不停地在基地附近来回巡逻。

  在基地涂有伪装色的飞机跑道下面,是用钢筋水泥浇筑的国防部备用地下指挥所。指挥所里安装有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可以随时监视和跟踪几千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各种目标,从阿拉伯国家的各种军事动向到地中海游弋的苏联舰只和飞机的行动,都清楚地显示在荧光屏上。此外,它还能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摩萨德情报人员进行无线电通信联系,及时掌握各种情况。营救人质的"闪电行动计划"便是在这里酝酿成熟的。

  在这个基地,以色列特种部队司令希姆朗准将从飞机一被劫持便开始研究偷袭恩德培机场的军事行动。

  希姆朗是特种部队的创始人,也是以色列最年轻的将军之一。他1937年生于俄国,在俄国长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俄国犹太人"。第1次中东战争的战火,把他召回了以色列并参加了国防军。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他被1颗流弹击中,昏迷中掉了队。苏醒后,他以惊人的毅力,爬行3昼夜返回了部队。

  希姆朗知道和平谈判正在进行,但他相信,只有成功地采取军事行动,才是解决事件的唯一办法。 他斩钉截铁地对拉宾总理说:"对恐怖活动只有采取军事行动一条路可行!如果姑息迁就,就会再次出现类似事件。"

  7月1日,化装成商人的摩萨德特工乘埃尔·阿尔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乌干达邻国肯尼亚的内罗毕,一部分人同内罗毕警察署秘密取得联系,另一部分人则由肯尼亚经陆路潜往乌干达。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仅一天,摩萨德便收集到乌干达军队和劫机分子的大量情报:

  乌干达军队总兵力为2.1万人,拥有坦克、装甲运兵车270辆,大口径火炮60余门,包括米格-17、米格-21在内的各型飞机80余架。乌军兵力的1/2部署在恩德培和首都坎帕拉之间。在恩德培机场附近,驻有2个营的机械化步兵,装备若干防空火炮和坦克。平时,担任机场警卫任务的执勤分队不足70人。

  更令人振奋的是,劫机分子们并未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在关押人质的候机大楼里"遍布炸药"。

  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发来了有关恩德培机场的最新情报:机场新旧2条跑道的长度、宽度、方向,油库的数量和位置,新旧指挥塔台的任务区分,关押人质的旧候机大楼外观及内部布局,防空火炮、雷达、坦克及兵力的配置情况,民航班机的进场要领等。

  尔后, 从肯尼亚又传来了好消急。肯尼亚治安警察司令说:"如果把作战飞机伪装成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包机,并允许警察当局在机场上把飞机隔离起来,政府就同意(以色列作战飞机) 在内罗毕降落。"肯尼亚总统对此给予了默许。其司法部长认为: "从法律上讲,对加入国际民航组织的国家的飞机,是不能拒绝其使用内罗毕机场的各种设施的。"

  这样就解决了飞机在往返恩德培途中需要加油等一系列的问题。

  万事俱备,"闪电行动计划"出笼了!

  7月2日下午3点,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格尔将军笔直地站在拉宾总理的办公室里。伏在办公桌上的总理正在审阅"闪电行动计划",手里像握短剑似地握着一支笔。

  "你知道这支笔的重量吗? "总理慢吞吞地说,"它关系到100多名以色列人的命运。"

  拉宾的手翻完最后一页文件,目光落在格尔脸上。

  "不,它关系到整个以色列的命运。"

  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大胆了!简直近似于天方夜潭式的神话!乌干达位于非洲中部,距地处西亚的以色列约有4000公里,中间还隔着埃及、苏丹、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尤其是容留劫机分子的乌干达本身就是一个狂热的反犹国家。以色列的对手绝不仅仅是几个恐怖分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说是去战斗,不如说是去送死!

  然而,恰恰就是这一点,使计划成为可能。

  笔尖落到纸上,"闪电行动计划"正式文本扉页上多了一行流利、优雅的希伯莱文字。

  那是拉宾的亲笔签名。

  拉宾把计划还给格尔,神情严肃地说:"突击队指挥官是谁?"

  "总指挥由希姆朗将军担任,袭击分队指挥官是内坦亚胡中校。"

  闪 电 出 击

  从特拉维夫向西,在荒凉的沙漠深处,有1座土木结构的大型机场。远处,坦克、装甲车往来驰骋,将机场附近完全封锁起来。

  为确保突击的胜利,以色列摩萨德人员和曾承建过恩德培机场的建筑人员,以旧图纸为基础,参考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最新资料、以惊人的速度建造了1座恩德培机场的实物模型,其跑道长度、位置、候机楼、塔台大小,同恩德培机场一模一样,连窗户都不少一扇!

  就在这里,即将远征的以色列士兵,在内坦亚胡中校的带领下,反复进行着战前的最后演练。

  内坦亚胡出生于纽约,是个"美国犹太人"。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第3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他参加了以色列国防军。内坦亚胡在战斗中勇敢顽强,第一个冲上了戈兰高地,但由于顶撞上司,战争结束时仍然是个三等兵。战后,他回到美国,考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第4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像磁石一样又把他吸引回来。他再次入伍,并得到重用。他的部下惧怕他,又敬佩他,称他为"南尼"。在希伯莱语中,"南尼"是"手拿剑和圣书的男子汉"。

  此刻,这位"南尼"正指挥着他的部下一遍又一遍地冲向"候机大厦"。

  头戴土黄色贝雷帽的突击队员一个个高扬着头,直挺着身子疾跑。躬身奔跑也许对于躲避枪弹有利,但影响速度。在生命与速度之间,突击队选择后者。

  在声嘶力竭的呐喊中,突击队员们冲锋、卧倒、射击、爆破、擒拿,全都像发了疯一样睁大了充血的眼球。汗水从他们涂有黑色油彩的脸上淌下来,形成许多黑白相间的道道,活像一群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怪物。

  训练结束后,内坦亚胡向全体队员发表了最后的训示。

  "亲爱的勇士们, 明天我们就要远征乌干达,去营救我们的亲人。犹太民族是一个被抛弃的民族,被抛弃的民族绝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愿上帝保佑我们!"

  7月3日下午,在西奈半岛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机场,突击队员们早已整装待发。

  根据"闪电行动计划",280名突击队员由3架C-130“大力士"飞机负责运输,其中1号机人员将袭击恩德培机场旧候机楼,消灭劫机分子,营救人质;2号机人员负责压制乌干达守军,抢运人质和伤员;3号机人员负责摧毁停机坪上的乌干达军用飞机,破坏机场设施。此外,还将出动波音707客机2架,1架作为空军司令佩莱德的指挥座机,1架作为野战医院,配备33名医务人员和2间设备齐全的手术室。 另有2架C-130运输机,1架运载预备队和燃料,1架停留在肯尼亚内罗毕机场,作为袭击部队与特拉维夫作战指挥中心的联络中转机。此外,8架F-4E战斗机负责空中掩护,护送整个机群通过阿拉伯国家的对空警戒区,进入公海。

  下午3点10分,参加行动的飞机,腾空而起,扑向遥远的天际。

  "我觉得他们是去送死。"一位空军地勤人员后来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时这样说。当时, 他站在机翼下默默注视着突击队员那一张张涂满油彩的面孔。"为他们祈祷吧!"他在心里暗暗说道。

  机群自沙姆沙伊赫起飞后,刚飞过蒂朗海峡就降低了高度。狭长的红海被2块神秘而荒凉的沙漠拥抱着,西边是埃及,东边是沙特阿拉伯。从这里直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海,长达数千公里都是阿拉伯世界范围。按预定方案,机群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将超低空飞行,离地面的高度不能超过15米。因为15米以上即可能被雷达发现!

  怒海澎湃,被夕阳染红的海水风驰电掣般向突击队员们迎面扑来。望着那小山般的浪头,突击队员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壮阔的情景。

  飞机编队来到吉布提附近后,向右转进入埃塞俄比亚领空。继续南下,进入肯尼亚空域。2架波音707飞机降低高度,在肯尼亚内罗毕机场降落。

  编队快到恩德培时,天气突然恶化,雷电滚滚,暴雨如注,飞机剧烈颠簸起来。机群冒着被雷电击中的危险,在能见度极差的情况下,靠机上雷达摸索前进。2个多小时后,飞机终于穿出了云层。恩德培机场已经在望。

  22点40分,佩莱德的座机到达了恩德培机场南面的维多利亚湖上空。

  22点45分,整个机群抵达恩德培机场上空。此时的恩德培机场灯火通明,毫无戒备迹象。

  "Where From And where to?"(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机场航空管制塔发现了这群不速之客。

  "这里是东非航空公司。 我们从以色列运来了劫持者要求释放的巴勒斯坦人,请求降落。"

  管制塔里一片欢呼。骄横的以色列终于屈服了!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飞机降落到地面上。轮胎与地面产生剧烈摩擦,发生尖厉的啸叫。

  后舱门打开了,飞机仍在滑跑。恩德培机场的灯光如流星般掠过。

  飞机停稳后,发动机没有停车,小拇指般粗壮的高压喷油管,仍在不停地向发动机燃料室喷吐着高烃烷燃料,以便随时升空。

  "冲!"内坦亚胡大吼一声。

  早已等候在机舱门口的乘坐吉普车、装甲车的突击队员们,如决堤的洪水一样,从飞机里喷涌而出,势不可挡。3组突击队员按预定方案分别扑向各自的目标。

  内坦亚胡率领35名队员旋风般卷向候机大楼,几名担负外围守卫任务的乌干达士兵还未弄清怎么回事,便被吉普车上喷吐的火舌打翻在地。

  吉普车尚未停稳,内坦亚胡耸身跃了下来,向候机大厅猛扑过去。虽然灯光很暗,但他们奔跑如飞,前几天的演习使他们像回到家里一样轻车熟路。

  转眼前, 突击队员们涌进了大厅,用希伯莱语高喊道:“卧倒!"所有的以色列人质都听懂了这句只有他们才能明白的命令,哗地一下趴在地上。顿时,劫机分子和乌干达士兵好像海潮退尽后的礁石,裸露在突击队员的枪口前。子弹像漂雨一样扫射过去,殷红的鲜血四溅飞进。劫机者和乌干达守军纷纷倒了下去。

  战斗仅用了45秒钟便结束了,除了2名来不及卧倒的人质外,其余人员全部安然无恙。

  与此同时,其他两个组也相继得手。

  在停机坪上,突击队员们向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米格飞机发射了"陶"式导弹。顿时火焰翻滚,猛烈的爆炸声响成一片,耀眼的白光照亮了夜幕。不一会儿,乌干达空军精锐即不复存在了。

  袭击塔台的突击队员也迅速占领了塔台。当他们冲进塔台时发现,塔台里的航空管制人员早已不知跑到哪儿去了。突击队员迅速捣毁了各种设备,恩德培机场变成了瞎子。

  乌干达守军经过最初的慌乱之后,镇定下来,开始有组织的进行反击。担负阻击任务的以色列突击队员,在乌军冲锋枪和火箭筒构成的绵密火网前被打得抬不起头来。

  就在这时,内坦亚胡把人质送上飞机后,率队增援来了。

  突然,内坦亚胡觉得好像被人用力搡了一下,踉踉跄跄倒了下去。他用手撑着地,试图站立起来,终于没能成功。"南尼负伤了!"巨大的悲痛袭上每个突击队员的心头。他们像受伤的野兽一样,把仇恨倾泻到乌军士兵身上。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射向乌军士兵,吼叫声震彻夜空。乌军士兵一个个倒了下去。

  就在内坦亚胡中弹的时候,第1架满载人质的"大力士"飞机正急切地扑向夜空。从第1架飞机落地(23点01分)到返航的最后1架飞机起飞(23点54分),只有短短的53分钟!

  7月4日上午10点,由肯尼亚返航的以色列机群,编队进入以色列领空。机群降低了高度,低空飞行在城镇、村庄的上空。

  人质获救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以色列的每一个角落。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到处是一片欢呼声。




丛林上空的较量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先后投入了260万人的兵力,消耗弹药1144万吨,共伤亡349559人,耗资达1500亿美元。在这场战争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发生在东南亚茂密丛林上空的那惊心动魄的空中作战:米格机与"鬼怪"式的殊死搏斗;无坚不摧的激光制导炸弹;神秘的电子战;"B-52"地毯式轰炸的火海;征服丛林的直升机"蛙跳"作战......这一切向世人展示了喷气机时代那一幕幕异彩纷呈的空战场面,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回味......

  战云密布北部湾

  1964年8月2日,越南沿海的北部湾地区风平浪静,亚热带和煦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北部湾沉浸在一派安静祥和的气氛中。但是,海岸边绿树丛中不停旋转的北越海军监视雷达和荷枪实弹的哨兵却告诉人们,宁静的北部湾并不太平。这几天,北部湾地区的气氛骤然紧张,美国攻击型航空母舰"提康德罗加"号多次搭载着挂满炸弹的攻击机在北纬17°线以东海域炫耀武力,一些美国驱逐舰也在附近海域游弋,北越海军已进入战备状态。

  下午,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果然大摇大摆地闯入了清化以东的北越领海,军舰上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北越海岸。北越海军发出警告后,这艘军舰非但不听,而且旁若无人地在北越领海内作起了"Z"字形航行, 舰上的美国水兵对着北越海岸大呼小叫。面对在自己家门口如此放肆的美国军舰,北越海军忍无可忍。一声令下,早已等待多时的4艘鱼雷快艇像离弦之箭一样朝美国军舰冲去。 “马多克斯"号见来者不善,赶忙掉头逃往公海。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所谓"北部湾事件"。

  美国人这种赤裸裸的挑衅的目的是为其扩大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寻找借口。

  "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国人在全世界大造舆论,声称美舰遭到了北越海军攻击,美国必须报复。1964年恰逢美国的大选之年,约翰逊总统为迎合国内的强硬派, 命令驻南越美空军对北越进行"报复性"空袭。8月3日深夜,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埃"号再次闯入北越领海进行挑衅活动, 北越鱼雷艇隐蔽出航向美舰发出了警告。美国海军又一次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一时间北部湾地区战云密布。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向来是美国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的急先锋,这次也不例外。8月5日上午,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星座"号到达岘港附近海域,与"提康德罗加"号会合。 在第7舰队第77特混舰队司令汤姆逊的指挥下,2艘航空母舰与数艘驱逐舰一片威风凛凛地驶往预定攻击阵位。同时,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发出命令,所属部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在航空母舰上,一架架攻击机已从机库中提上甲板,地勤人员异常忙碌地给每架飞机加油挂弹,哨子声此起彼伏。参加这次空袭行动的共有64架飞机,包括A-3、A-4、A-6型攻击机,它们都是二战后美国研制的喷气式攻击机,载弹量大,武器性能先进,其中A-6"入侵者"式重型攻击机是美国海军最新型的舰载机,最大载弹量为6804公斤。即将出发的美军飞行员们聚在一起轻松地谈笑着,他们根本不把弱小的北越空军放在眼里。

  下午13时15分,2艘航空母舰上同时响起了喷气式发动机特有的巨大轰鸣声,在"起飞"命令下达的同时,第1架A-3型攻击机在蒸气弹射器的强大助推下风驰电掣般地弹出了甲板,机头一昂,驶入了空中。紧接着,64架攻击机依次起飞,很快便消失在远方天际。

  这次攻击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北越海军的巡逻艇基地。机群升空后,按计划在空中编成5个攻击群,分别扑向北越的鸿基、清化、宜安、荣市、广溪。当时北越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空军的作战飞机也很少,所以当美军飞机超低空突然出现在目标上空时,北越防空部队毫无准备,只有地面上为数不多的小口径高射炮向空中零乱地开火,稀稀拉拉的炮弹对美机根本构不成威胁。这些美军攻击机不慌不忙地投光了炸弹,又用20毫米机炮疯狂地向地面目标扫射,北越军港内不时传来爆炸声,一座油库被击中,烈焰裹着浓烟腾空而起。14时45分,攻击结束,64架美军飞机全部安全返回了母舰。

  但是,这次空袭过后,越南的军事形势依然对美国人越来越不利。越南南方战火不断,民族解放阵线四处出击,令美国人十分恼火。他们认为,越南南方战火不熄的原因主要在于越南北方的渗透和支援,所以,美国人下决心要对北越“一报还一报"。 1965年2月1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项对北越实施战略空袭的作战计划,并通过国防部长把这个计划交给了总统。次日,约翰逊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批准了这个代号为"滚雷"的轰炸计划。于是,一场历时3年之久的马拉松式空袭在丛林上空悄然拉开了帷幕。

  炸不垮的大桥

  1965年3月2日, 美国空军出动F-105、RF-101、F-100等型号飞机共112架, 首次突击了越南邦村弹药库。F-105"雷公"式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是美国共和公司为美国空军设计和制造的一种能够投掷核弹和普通炸弹的对地攻击机。它能够携带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火箭弹和各种炸弹,总载弹量达6吨多。它还装有一种每分钟可发射6000发炮弹的"火神"式20毫米6管机炮。F-105在"滚雷"战役期间担负了75%以上的对地攻击任务。

  这天清晨, 太阳刚刚升起,7架RF-101型超音速战术侦察机就呼啸着从邦村上空掠过,它们装有高速航空摄影机,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已将目标及其附近的高炮阵地拍了下来。 航空照片很快送到F-105轰炸机飞行员手中。在制定此次突击计划之前,美国人就已得知:北越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防空体系已大大改善了,预警雷达、高炮火控雷达的数量明显增多,所以,"滚雷"战役的第1仗必须要格外小心。

  不久, 44架F-105轰炸机编成11个小队,在40架-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的掩护下向邦村飞来。临近目标上空时,飞在最前面的2个F-105小队散开成双机跟进队形,从高空俯冲下来,向已发现的北越高射炮阵地投下一枚枚炸弹,火箭弹也拖着长长的尾烟射向北越阵地,地面几处高射炮阵地很快被硝烟吞没。 北越防空部队也毫不示弱,一阵猛烈的集火射击使3架F-105轰炸机拖着浓烟坠毁在稻田里。 其余的F-105从南向北,分散成双机鱼贯而入,向邦村弹药库俯冲,炸弹、火箭弹的爆炸声夹杂着弹药库的自燃和自爆的响声传到了几公里以外。邦村被浓烟和烈火所笼罩。

  "滚雷"战役重点突击的目标是轰炸交通运输系统,而杜梅和清化的2座铁路大桥则成了美军攻击的重点中的重点。杜梅桥位于河内市郊,是连接5条铁路的19孔钢架桥,建在红河低洼淤积的平原上。桥长1677米,宽11.6米,加上引桥总长2582米,是越南北方最长的大桥。

  清化桥坐落在清化市以北不到3公里处的马江上。该桥最早由入侵越南的法国人建造,后来遭到破坏。1957年,在中国技术人员的援助下,北越开始重建清化桥。经过7年努力,该桥于1964年竣工,胡志明主席亲自主持了大桥的落成仪式。新建成的清化桥,长500米,宽11米,桥身距江面25米,轨距为1米的单轨铁道铺在桥面中间,两侧各为水泥桥面的左右行车道。美军认为,炸毁这座桥就可以瘫痪河内至越南南方的铁路交通,使北方支援南方成为泡影。为此,美军不惜代价,首先开始了对清化桥的大规模突击。

  1965年4月3日中午时分,执行"滚雷"战役9-A计划的飞机升上了东南亚空气潮湿的天空,向清化桥飞去。这支由79架飞机组成的突击部队采用多机种混合编队, 其中包括46架F-105、21架F-100、2架RF-101以及10架KC-135加油机。它们携带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担负攻击任务的46架F-105中有16架各携载2枚"小斗犬"式空对地导弹, 15架各带8枚普通炸弹负责突击清化桥, 其余的15架也携带着普通炸弹负责压制高射炮火。F-100中有7架用来压制高射炮火,每架携挂2个19管火箭发射器,2架用来侦察天气, 16架担负空中巡逻,阻击米格飞机,其中4架携挂着“响尾蛇"空对空导弹。RF-101则担负突击效果的航空照相检查。

  经过空中加油,所有参战飞机都在下午2时准时到达了目标上空。地面上北越的高射炮开火了,天空中绽开了无数深褐色烟团,担负掩护任务的机群迅速散开,向高炮阵地射出了密集的火箭弹。 第1个携带"小斗犬"导弹的F-105小队在里斯奈尔中校率领下趁此机会从南面扑向清化桥。正午的阳光照在河面上,清化桥周围好似蒙上了一层雾气,但里斯奈尔还是准确地瞄准了大桥中部,发射了第1枚250磅级“小斗犬"导弹, 当里斯奈尔完成攻击重新拉平时,他看见桥身中部闪出一团火光,导弹击中目标。由于发射该型导弹,1次只能制导1枚,所以中校只得退出目标区,准备再次进入攻击。

  继中校之后,携带导弹的飞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大桥发射了导弹,当第3小队比利·迈耶霍尔特上尉驾驶3号机发射的导弹拖着桔黄色的火焰命中大桥上部结构时,他满意地退出了攻击。但是,当他再次进入目标时,惊奇地发现大桥并没有遭到任何明显的破坏。像先前的一些导弹一样,他发射的这枚导弹只是把巨大的钢骨水泥大桥稍微碰了一下。 迈耶霍尔特上尉连连呼叫:"'小斗犬'导弹不行,这如同猎枪打坦克!"

  32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但清化桥在硝烟中屹立不动。携带炸弹的F-105飞机又纷纷俯冲下来,有些飞行员甚至在1000米的高度上才把8枚炸弹连续投下,但因地面风大,大部分炸弹偏离目标,将河堤炸得坑坑洼洼。

  哈里斯上尉率领的小队调整了瞄准点,有几枚炸弹直接命中桥上的公路和上层结构。浓烟从大桥上升起,脱离目标的机群以为大功告成,掉头飞向东京湾。事实上,清化桥依然安然无恙。

  第二天下午,里斯奈尔中校再次率突击机群来到清化桥上空。这次担任攻击的48架F-105全部挂装8枚750磅级普通炸弹。 在目标上空,美机遭到越军的猛烈反击,雷达控制的57毫米高射炮投入了战斗。在密集的高射炮火中,北越空军的一个米格-17歼击机飞行小队悄然避开了在空中进行战斗巡逻的F-100战斗机, 向正在目标空盘旋、准备待机突击的F-105飞机猛冲过来,不待美机有所动作, 米格-17的航炮便击落了2架F-105飞机,接着米格飞机高速脱离。

  里斯奈尔中校气急败坏,他命令机群不顾一切地抵近投弹。结果,有300余枚炸弹命中目标,大桥布满弹痕,烟薰火燎,东面一节桥身已向下弯曲。然而,大桥仍然挺立在马江之上。

  到1965年5月中旬,美国空军一共炸毁了越南北方的26座桥梁,但是唯独这座清化桥仍然屹立在那里,美机携带的"小斗犬"导弹和750磅级炸弹完全可以摧毁法国人设计的一些桥梁,但是,它们对于这座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帮助重建的大桥却无能为力。美军飞机的每次突击虽然都使这座桥梁暂时不能通车,但是经过越南人夜以继日的抢修,又能再次使用。从1965年5月底到1967年初,美国空军又对清化桥实施过多次突击,甚至用运输机投放水雷炸过桥,但仍然没有炸毁它。

  就在美国军方对清化桥一筹莫展之际,美国的武器研究人员为越南战场送来了1批新式武器, 其中包括一种新型的“白星眼"滑翔炸弹(即灵巧炸弹)。1967年初,1艘美国航空母舰驶离加利福尼亚的圣迭哥,载着1批"白星眼"滑翔炸弹开往北部湾。

  "白星眼"是一种自由下落式滑翔炸弹,装有1000磅炸药,弹头前端是一部电视摄像机,用来跟踪和瞄准某一高反差度的瞄准点,摄影机将自拍的景物传送到飞机座舱内的显示屏上,飞行员通过显示屏识别目标和瞄准,将十字标线压在预定的反差点上,再指令"白星眼"炸弹对准这一点,然后在炸弹滑翔和制导距离之内投放炸弹。这种新型炸弹比普通炸弹射程远而且十分准确。

  美国海军第212舰载机中队接受了用"灵巧炸弹"轰炸清化桥的任务。他们事先制作了一个清化桥模型,并用移动光源配合,推算出3月12日下午2时12分,在选定的瞄准点,阳光和桥梁将有最大的反差度。

  1967年3月12日,第212舰载攻击机中队的3架A-4攻击机从航空母舰甲板上弹出, 它们各挂载了1枚"白星眼",给它们护航的仅有2架F-8战斗机,看来美国人对他们的这种新型炸弹充满了信心。

  在目标区上空, 3架A-4攻击机按"灵巧炸弹"的投掷要领,以500公里的时速向大桥俯冲。北越的高射炮向天空猛烈射击,炮弹的炸点不时出现在飞机旁。前2架A-4攻击机顺利地找到了瞄准点, 投下了滑翔炸弹。只见巨大的"白星眼"乖顺地向瞄准点飞去,几秒钟后,飞行座舱显示屏上的清化桥被一片白雾所替代,2枚炸弹几乎同时命中。第3架攻击机在高射炮弹爆炸的气浪中上下起伏,十分费力地找到了瞄准点,并操纵滑翔炸弹飞向目标。

  侦察机很快确定了这次攻击的效果;3枚"白星眼"全部命中目标,各炸弹弹着点距离均在5米之内,大桥受创,但预计3天之后仍可恢复通行。

  在此以后,虽然美国又使用"白星眼"炸弹攻击过兵营、电厂和其他桥梁,并命中许多目标,证明了"白星眼"的命中率大大高于普通炸弹,但是,这种炸弹对清化桥仍然无可奈何。清化桥从此被美军誉为"炸不倒"的桥梁,有些美军飞行员甚至认为消化桥有"上帝保护"。

  1967年夏季,美国空军空袭的目标扩展到河内、海防禁区。美国政府决定轰炸河内市及附近目标。这一新的作战计划包括以河内市中心半径16公里范围内的6个目标,杜梅桥被列为优先予以攻击的目标,行动代号为"滚雷-57"。

  参加首次突击的为驻泰国的美军战术战斗机第355联队。 突击梯队由1个"野鼬鼠"小队、 1个压制高炮的小队和3个轰炸小队组成,每个小队4架飞机。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4架F-4战斗机负责对付米格机。 "野鼬鼠"是美国战术空军给一种专门执行搜索和压制地对空导弹及高炮等防空武器任务的飞机起的绰号,这种飞机曾由F-100和F-4两种飞机改装过,机上装有特殊的电子搜索设备,能准确地判明防空武器制导雷达的工作参数,指示武器的配置地点,因而能很好地保障攻击机群完成任务。

  美军突击梯队从泰国基地起飞后,转向飞往河内。进入北越上空时,"野鼬鼠"小队脱离了编队,飞在最前面,小心翼翼地搜索,侦听和寻找地对空导弹、米格飞机和炮瞄雷达,机翼下挂载的空地导弹和火箭在阳光映照下闪闪发光。一越过红河,突击部队猛然加速至0.9马赫,开始高速突防。即将进入目标上空时,每个攻击机小队变成4机梯队,开始做俯冲前的跃升。就在这时,北越85毫米的高射炮弹在飞机周围炸开,弹片飞舞。但飞在前面的4架攻击机顺利地进入了轰炸航路,在小队长的指令下,1号机和2号机在前,3号机和4号机在后,从高空俯冲而下。这次,攻击机携带的是重达3000磅的普通炸弹,威力巨大。美国桥梁专家已经做过准确计算,认为3000磅炸弹对付杜梅桥应毫无问题。果然,当带队长机转弯向东脱离时,他惊喜地发现杜梅桥的1节桥身已落入了水流湍急的红河。随后,美国驻泰国的3个空军联队又空袭了杜梅桥,36架攻击机一共投下了94吨炸弹,炸毁了大桥东端的1节铁路桥身和2节公路桥身。铁路运输被迫中断。但是,在越南军队紧急抢修后,运输又恢复了正常。

  后来美国人不得不承认:清化桥和杜梅桥是最难轰炸的战略目标。在"滚雷"战役3年多的时间里,美军始终未能彻底摧毁这两座大桥。

  喷气时代的空战

  自从1965年4月4日美军在清化桥上空遭北越米格-17战斗机的突然袭击后,美国人就一直耿耿于怀。他们没想到,在1964年底仅有64架米格飞机的北越空军竟然敢于向美国空军挑战。美国情报机构加紧探听北越空中力量的虚实。通过各种侦察手段,美国人惊悉:到1965年3月底,北越已拥有31部早期预警雷达,2部测高雷达和9部高炮火控雷达;北越飞行员已经过地面引导截击训练。轻巧的米格-17机(空重4445公斤)在地面引导配合下,比起没有预警系统并满载弹药的F-105飞机(满载重量24494公斤)当然要占很大优势。

  美国人开始认真对付米格机的威胁了。1965年4月,美军防空司令部的EC-121"大眼睛"预警机飞赴战区,并在美国空军实施突击时开始在东京湾上空进行巡逻飞行, 用雷达监视敌机。EC-121预警机装备了能发出"红色"和"黄色"警告信号的装置,"红色"信号是警告美国飞行员有被米格机攻击的直接危险;"黄色"信号是警告美国飞行员有米格机在附近活动,要引起注意。

  1965年7月10日,驻泰国乌汶基地的美国空军第2师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4架F-4C战斗机腾空而起,它们的机翼下分别挂载着4枚"麻雀"导弹和4枚"响尾蛇"导弹,杀气腾腾地直奔北越的安沛军械弹药库。

  这4架F-4C"鬼怪"式并不是去突击弹药库,它们机翼下的8枚导弹全部是空对空导弹。这个4机小队是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与米格机交战。它们跟在执行突击任务的F-105小队后面,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引诱米格机对它们发起攻击。

  进入安沛上空不久,飞行小队长霍尔少校驾驶的1号机雷达就发现了目标,几秒钟后,3号机也截获了目标。霍尔少校立即命令该小队变成"疏开2点队形",霍尔少校和2号机首先向米格机接近,3号机和4号机则拉大距离在后面掩护。

  几秒钟后,2号机机长安德森上尉首先目视发现了2架米格机,它们正在转弯,霍尔和安德森急忙甩掉副油箱,打开加力,向左转弯扑向米格机,但灵巧的米格机也同时转到了3号机和4号机的后下方,这是米格机航炮攻击最有利的位置!

  安德森通过无线电话大声呼叫: "霍尔库姆!(3号机机长),敌机已咬尾!小心! "霍尔库姆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后率领僚机打开了加力想摆脱米格机,但米格机的转弯半径小, F-4被米格机紧紧咬住,距离越来越近,突然,米格机机头迸发出航炮射击的火焰,霍尔库姆急中生智,几个连续的"剪刀"动作,使米格机冲到了前面。好险!霍尔库姆出了一身冷汗。

  这时,霍尔库姆的飞行高度在4000米左右、速度0.9马赫,米格机在其正前方,这是一个绝好的攻击机会。霍尔库姆果断地按下了导弹发射按钮,第1枚"响尾蛇"导弹射了出去, 但没有爆炸;第2枚"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则拖着桔红色火焰直朝米格-17的尾喷管飞去,转眼间便击中了那架米格-17,空中腾起一团巨大的火球,米格机凌空爆炸了。

  与此同时,4号机的罗伯茨上尉也对另1架米格机发起了攻击,他一连发射了4枚"响尾蛇"导弹,直到米格机尾喷管冒着白烟向地面栽去,罗伯茨才一面规避地面高射炮火,一面退出作战空域。这一仗,美军击落了2架米格飞机,算是报了一箭之仇。这也是美空军飞机在越南战场上首开纪录。

  但是,北越的防空系统又有了新的"杀手锏"。1965年7月20日,1个4机F-4C小队正在河内外围空域担任掩护任务, 地面上突然飞来两枚银白色的苏制萨姆-2导弹, 还没等美军飞行员反应过来,两团火球已在机群中炸开,1架F-4C当时就被锋利的弹片削去了机翼, 一头栽向地面,另外3架也不同程度受了损伤。美国飞机在丛林上空面对的威胁不仅来自米格机和高射炮,现在又有了更加厉害的萨姆导弹。

  美国空军为了对付萨姆导弹的威胁,专门组织了"铁拳"飞行小队,每个小队由4架F-105飞机组成, 其中有1架为"野鼬鼠"飞机。这种飞机携挂有美国最新研制的"百舌鸟"导弹,能够在对方雷达发射的波束制导下飞至雷达所在位置并将雷达摧毁。

  1966年6月29日, 美军第355联队的16架F-105战斗机对河内油库发起袭击。指挥官凯斯勒上校预先向每个飞行员介绍了航线、突防战术、河内防御、战区气象等情况。河内的防空体系使美军飞行员们胆战心惊,那里高炮密布、导弹林立,仅河内附近就有约30个导弹营。

  美机编队按预定时间和航线,越过红河向东飞行。为躲避雷达,美机采用超低空突防战术,飞行高度降到100米。机群沿北越东西走向的大山北侧隐蔽飞行,在大山的东端作90°转弯,向南直飞河内,突然,北越的高炮开了火,因飞机高度仅100米,高炮几乎是以起射姿态用肉眼瞄准射击的。机群作不规则的S形飞行,使炮手不易瞄准。12时10分,机群飞抵目标地区上空,爬高到3600米、准备俯冲轰炸。

  冲杀在最前面的是EB-66电子侦察干扰机,它不断投放能反射电磁波的金属箔片,为后面的机群铺设一条"箔条走廊";同时搜索地面雷达电波,一旦发现,立即施放压制性杂波干扰或进行偏性干扰。随后是4机"铁拳"编队,它们随时准备发射"百舌鸟"导弹摧毁北越雷达。越军的高炮和导弹火力很猛,但因雷达受干扰而命中率很低。

  担负攻击任务的F-105机群轮番俯冲,一枚枚炸弹呼啸着飞向2个大油罐。油罐爆炸起火,火球、烟柱直冲云天。有1架美机在俯冲到拉起的一段时间偏离了"箔条走廊", 当即被炮瞄雷达跟踪,随即被击中起火。这是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最成功的一次空袭,河内油库90%的设施被毁,美机只被击落1架,另有3架虽被击伤,但都还挣扎着飞回了在泰国的基地。

  1966年7月3日3日,4机"铁拳"小队还用"百舌鸟"号弹、2.57英寸火箭和20毫米机炮突击了北越的3个防御严密的萨姆-2导弹阵地,但是北越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对付"百舌鸟"导弹的办法。通过改变发射程序,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可以先不开机,当敌机临近后,导弹操纵员将雷达从加温状态迅速转换到发射状态,发射导弹后再转入加温状态。这一切只在短短的几秒种内完成,美军飞机往往捕捉不到目标。

  在1次空袭作战中,美军还使用了1种新式电子干扰机。正当北越防空部队全神贯注地对空射击时,一件很像电视机的东西悄悄落到北越阵地上。此后,阵地上的导弹营接连发射了60枚导弹却无一命中,萨姆-2变得不听指挥了。

  原来那是F-105空投的1台投掷式干扰机, 也叫1次使用干扰机。干扰机一着地就会自动弹出2米长的天线,并向空中正在飞行的萨姆导弹发出假指令。假指令是根据美军以前所测得的萨姆-2的5种指令编码信号:上偏、下偏、左偏、右偏及引爆任意选定的,如发出右偏指令使导弹向右偏,发出引爆指令则使导弹提前爆炸......

  由于美军综合采用了电子对抗手段和各种新技术对付地空导弹的拦击,萨姆导弹的命中率越来越低,击落1架美机,1965年需要15枚,1966年需要33枚, 1967年需要55枚,1968年1-4月则增加到67枚。美国战斗机在北越配置萨姆导弹的地区上空又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飞行了。

  丛林上空的最后一役

  从1968年10月末期,为了从印支战争泥潭中拔出深陷的双腿,美国总统约翰逊下令停止对越南北方的一切空袭。美越双方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巴黎会谈。1968年11月, 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调整了美国全球政策,抛出"尼克松主义", 推行"越南化"方针,使越南战争"死尸改变肤色"。到那时止,美军已从越南南方撤出47万人,还剩下大约7万人,北越的运输系统也恢复了正常。

  巴黎停战协定签订后,南越西贡政权不断对解放区进行武装挑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转入全面反攻,解放了大片土地,于1969年6月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南越的局势急转直下。1972年3月30日,美国人以北方地面部队越过非军事区为理由,又把已撤回本土的空军部队再度调到东南亚。美国驻东南亚的几个空军基地又出现了大量的F-4战斗机、 F-105战斗轰炸机、F-66B电子干扰机、KC-135空中加油机以及B-52战略轰炸机,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也重新返回南中国海。

  5月8日,尼克松总统命令对北越港口布雷,以配合封锁通往北越的地面通道和恢复海空军的空袭活动。接着又发动了以摧毁北越后勤系统为目标的"后卫"战役。

  自1968年11月美国停止轰炸以来,北越补充了大量由雷达控制的高炮、萨姆导弹和米格飞机,防空系统得到加强。美国则研制成了高精度激光制导炸弹,改善了电子对抗武器。美越双方又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空中较量。

  1972年5月10日,美军出动了52架飞机的战斗编队,开始实施"后卫"作战计划。机群前面20架是支援队,其中4架"铁拳"小队冲在最前面,负责对付地面雷达;紧跟其后的是8架干扰轰炸机,负责施放电子干扰和投放金属箔条,为后续突击梯队建立空中"箔条走廊";其余飞机在侧面护航和巡逻,负责对付北越的米格飞机。 后面32架F-4是突击队,担负轰炸任务,其中12架携带激光制导炸弹、4架携带电视制导炸弹、16架带普通炸弹。机群严格地在"箔条走廊"中飞行。

  机群飞临河内市郊时,北越的高炮和导弹凶猛拦截,但命中率很低。萨姆-2导弹拖着火焰窜上天空,但在空中纷纷扬扬飘落的箔条干扰下,制导雷达无法工作,又时刻受到“百舌鸟"导弹的威胁, 一枚枚萨姆导弹就像无头苍蝇似的在空中乱窜起来。 美机趁机兵分两路,一路以16架带普通炸弹的F-4为主,飞向安贞铁路调车场;一路以带制导炸弹的16架F-4为主,杀向杜梅大桥。

  在安贞上空,10余架北越米格飞机冲向美机编队,遇到护航美机的拦截。越机采取打一阵就跑的战术,企图引诱美机离队来追。但美机飞行员吃过这种离队后被攻击的亏,这次只求保护好突击队,并不穷追。16架携带普通炸弹的飞机按计划向调车场俯冲,几十枚炸弹和大批凝固汽油弹雨点般的倾泻下来。调车场枕木、石块乱飞、钢轨扭曲、车厢掀翻,物资起火、弹坑遍地......

  在杜梅桥上空,梅塞特上尉发现1枚萨姆导弹从他的小队中间穿过,但没有起爆,接着又有几枚导弹在近处爆炸。上尉明白,在大桥上空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他迅速率队上升到预定高度,他的僚机向他靠拢,相互间距4倍翼展,这是为了使激光制导炸弹能进入长机照射的激光束"漏斗"。长机用激光照射器瞄准大桥,僚机接收从大桥反射回来的激光,并随即沿反射光束投弹。

  梅塞特上尉全神贯注地用激光束照射大桥,僚机机翼一摆,1枚3000磅激光制导炸弹摆动着圆滚滚的身躯飞向目标,一声巨响,杜梅桥在爆炸声中震颤起来。后续的F-4小队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也纷纷命中大桥, 杜梅桥终于被摧毁了。

  5月13日,号称"永远不倒"的清化桥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后卫1"战役初战仅仅3天, 美国空军就摧毁了在“滚雷"战役中3年也未能摧毁的大桥,充分显示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

  1972年10月26日,美国和越南北方就一项包括9点内容的和平计划达成了协议。尼克松为了使越南北方尽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以压制美国公众强烈要求要圣诞节前遣返战俘回国的呼声,决定对越南北方再度实施大规模战略空袭。这次空袭就是越战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决战--"后卫Ⅱ"空中战役。

  为了尽快达成轰炸目的,美军在东南亚集中了空前规模的空中力量。在泰国,美军部署了战斗轰炸机和战斗机432架;战术侦察机36架,电子干扰机27架;在泰国乌塔保基地和关岛安德逊基地,部署了203架-52战略轰炸机;在B越南东部海面上,第7舰队的航空母舰上载有作战飞机350架;驻泰国的海军陆战队航空联队的48架F-4也将参战。 此外,还有KC-135空中加油机约200架,空中预警指挥机数架,分别部署在泰国和关岛。

  "后卫Ⅱ"战役轰炸的目标选择了河内、海防以及其他对越南北方经济和国家声誉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目标。过去由于考虑政治因素而不能突击的目标这次电解除了禁令。尼克松为了显示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还首次动用了载弹近30吨的B-52战略轰炸机,它的火力要比过去袭击河内周围目标的战斗轰炸机的火力强许多倍。

  从12月1日期,美军即派出SR-71和U-2型战略侦察机加强了对河内、海防地区的空中侦察。经情报专家分析后发现,北越在河内地区已部署了大约27个萨姆-2地空导弹团,约500部发射架;2100门各型高炮;180架各型歼击机。地空导弹和高炮交错配置,在河内周围50公里半径范围内形成了高、中、低空配套,内外圈结合并具有纵深梯次配置的对空火力配系。歼击机则分散配置在河内外围,配合高炮和导弹部队作战。

  面对北越如此强大的防空力量,美军在"后卫Ⅱ"战役实施前的重要任务是组建一支结构合理、能攻能防的多机种突击队。根据以往同北越防空部队作战的经验,美军对每一波次B-52轰炸机群都派出数量大体相等的战术飞机, 压制地面防空兵器,突击和封锁越方机场,施放电子干扰,并对B-52进行直接或间接护航。在"滚雷"战役中表现不俗的F-105"野鼬鼠"飞机这次担当票保护B-52免遭北越防空火力攻占的主力, F-4战斗机则用来对付米格机,F-66B在远处实施电子干扰。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美机的损失, 美军参谋人员还计划在B-52机群到达目标之前,让新型的F-111战斗轰炸机从低空偷袭北越的机场和导弹阵地,因为F-111装有先进的地形跟踪雷达,能在夜间和复杂天气下作战。此外,为保证突击部队顺利到达目标和返航,还配备了多架KC-135加油机,为营救落入北方领土的飞行人员,还配备了专门的救护飞机。

  1972年12月18日夜, 河内上空传来了闷雷般的巨响,B-52在万米高空一波接一波编队而来。 在目标上空,B-52根据统一命令一起打开弹舱,挂满炸弹的弹架如同一串串巨大的葡萄暴露出来。投弹指令一下达,各机同时按下投弹电钮, 于是一枚枚高爆弹、燃烧弹、菠萝弹、凝固汽油弹从空中滚滚落下,以"地毯式"轰炸的方式,用几百吨炸弹将该地区炸成一片火海......

  在B-52进入目标区和返航的路上,北越的防空高射炮火形成了一道道弹幕,大口径高炮的炮弹在机群下方密密麻麻地炸开, 但对在高空飞行的B-52形不成威胁。不过,12米长的萨姆导弹却令美机心惊胆战,只见一枚枚银白色导弹不时从机群中穿过, B-52轰炸机急忙撒出干扰丝,吸引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去跟踪干扰丝。F-105"野鼬鼠"小队也拼命向北越导弹阵地投掷炸弹,从天上到地面,爆炸声、飞机俯冲的尖啸声、高射武器的发射声汇成了一曲奇特的战争交响乐......

  在第一夜的空袭中,北越防空部队发射了200余枚地对空导弹,击落3架-52飞机,击伤2架。与此同时,北越B的米格-21歼击机也进行了有力反击。12月19日,美军F-111战斗机在B-52轰炸机到达目标之前,再次对越南北方的机场进行了轰炸。这一天,河内防空部队发射了180余枚地对空导弹,但只击伤2架B-52轰炸机。 第3天,有3架B-52被击落,美军不得不改变战术。

  从第4天开始, B-52轰炸机进入和退出目标的航向变得多样化,在起始点和目标之间变换了飞行高度,各批飞机之间采取不等的时间间隔,压缩整个飞机突击的时间以及加强对北越制导雷达的干扰,因此,B-52轰炸机的损失大为减少。

  在"后卫Ⅱ"战役的10几天中, 美军B-52轰炸机共出动740架次,战术飞机1800余架次,突击了河内、海防、太原等城市及附近的铁路调车场、码头、发电厂、 军火库和油库等。在对3条铁路的会合点东英车站的突击中,B-52编队(由15-30架组成)反复轰炸6次,总投弹量达2250-4500吨,相当于二战时1000架轰炸机的投弹量,轰炸的猛烈程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 北越的防空力量也进行了猛烈的抗击,共击落B-52轰炸机27架。但这也只占长达9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军损失飞机的极小部分。美国五角大楼的统计数字表明,印支战争中美军官兵伤亡已达36万人,在北越上空损失飞机达4125架。在丛林上空,数千名美军飞行员因为这场侵略战争而失去了生命。

  尽管美军在"后卫"战役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1973年初,美国国会还是作出了最后决定:“禁止再次卷入越南战争,停止给越战拨款。"

  1973年1月27日,巴黎停战协定正式签字生效。越南战争最终以美国不得不撤出印度支那而告结束。




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3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

  柏 林 危 机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6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

  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

  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6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期,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 "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西方决定空中补给

  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

  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

  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

  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有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 "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桥梁",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狭窄拥挤的空中走廊

  从美、英占领区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有3条,即北部空中走廊、中央空中走廊、南部空中走廊,每条走廊宽度为3公里,远远地小于宽度8公里的规定。这3条空中走廊在柏林空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百架飞机的全部飞行都是在这3条空中走廊内进行的。

  美国空军在柏林空运中,共使用了7个机场,其中莱茵美茵、威斯巴登、法斯堡和塞里机场为装载起飞机场,滕珀尔霍夫、加托、特格尔机场为到达卸载机场。由于空域和终端机场范围都很有限,加之参加空运飞机数量很多,致使空中走廊的飞行拥挤,飞机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空中走廊内,进入柏林的全部飞机都要接受美占区法兰克福和英占区巴德埃尔森管制中心以及柏林安全中心的严格指挥和控制。为了适应"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需要,1948年12月又在滕珀尔霍夫成立了一个联合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美国空军军事空运局还将两部CPN-4型引导车进行拆散分解后空运柏林,其中有重达5万磅的阴极射线管、雷达和最先进的地面控制进场设备等。

  在空中走廊里飞行的全部运输机,必须按照划定的空中走廊范围和规定的高度、速度飞行。各飞行梯队、飞机之间的调配按照区分时间、高度的办法进行。规定单机间隔6分钟,实际飞行中只能保持3分钟的时间间隔。在柏林空运期间,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 滕珀尔霍夫机场平均每天有325架飞机着陆,飞机的着陆间隔时间为4-5分钟,空中飞机的间隔时间为3分钟。在长达13个月之久的柏林空运中,据统计有266644架次飞机在这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哥俩"媲美

  C-47型运输机和C-54型运输机是柏林空运中的主力机种。这两种运输机同出于一个"祖先",都是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生产制造、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的。C-47型飞机与C-54型飞机相比较,C-47型飞机的“役龄"长一些,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兄长",而C-54型飞机则短一些。

  人们习惯称C-47型运输机为"空中列车"。它的机身比较粗大,机身长为19.63米,机身高为5.2米,机身横截面直径2米还有余,机头呈圆型,驾驶舱突出于机身头部。它装有2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68公里,飞行极限高度为7350米。最大载量为3.5吨。

  C-54型运输机被人们称为"空中霸王"。它装有4台1350马力的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8公里,极限飞行高度为6860米,最大载量为17吨。

  柏林空运开始时,西柏林每天最低的物资需要量为4500吨,一天也不能中断。因此,组建空运力量与空运活动必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筹措空运力量的同时,现有空运力量必须投入实际运输。截止1948年7月20日,柏林空运特遣队拥有161架运输机, 其中,有54架C-54型运输机和107架C-47型运输机。当时每日的运量只能达到1500吨左右。由于地面已被封锁,这1500吨的运量显然无法满足西柏林250万居民4500吨的最低日需求量。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增派运力并成立暂编空运特遣队,1948年7月23日,美国军事空运局的8个中队72架C-54型运输机和2500余名人员抵达威斯巴登机场,使执行柏林空运任务的运输机增至231架,平均每日空运量达到2000余吨。至1948年9月底, C-54型运输机完全取代了C-47型运输机。美国有319架C-54型运输机参加了空运,占当时服现役的400架C-54型运输机的80%。英国用于柏林空运的军用和民航运输机也有140架之多。

  突破空运1万吨大关

  从1948年6月26日美国空军的第1架C-54"空中霸王"式飞机空运开始起,美、英、法三国每天都需要向柏林运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最初,美、英、法三国定的空运指标为每日750吨。由于苏联没有干预柏林的"空中走廊",1948年10月15日期,美国和英国便正式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特纳将军指挥"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活动。194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空军也派飞机和机组人员参加了柏林空运。柏林空运除了要供应美、英、法三国驻柏林占领区的军队外,还有西柏林的250万居民的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粮食、布匹、药品、煤炭甚至某些机器设备等,也要靠空运来供应、维持。随着需求量增加,投入运输的飞机、机场以及运输强度也都在增加。空运指标已经从原定的每日空运750吨,急剧地上升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 .....。克莱后来洋洋得意地这样写道:"当1949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和英国同僚一迫使空运达到了每天气均8000吨的运量,这是封锁前我们经由铁路和水路能够运到柏林的数字"。

  1949年4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这一天是柏林空运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繁忙的一天,所有的运输机倾巢出动,日空运量骤然跃升到12840吨,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柏林空运结束

  柏林的苏军指挥官们向莫斯科报告了西方国家运输机进行空运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命令他们进一步施加压力。于是,苏联人宣布,盟国飞机连续进行大规模空运将会引起"巨大困难",苏联军用飞机要通过空中走廊"进行军事演习",并公然提出警告说, "整个空中走廊问题必须重新考虑"。盟国管制委员会的代表则回答说:"你们不能改变四国协定,如果你们宣布新规定,其他国家将不予承认。"

  1948年底,柏林已经分裂为两个城市,美国在分裂德国的路上已走得很远。杜鲁门政府借柏林封锁问题大叫大嚷,极力保持紧张态势,借机恐吓西欧各国,加速建立西德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政府认为有改变策略的必要。从1949年初开始,苏联采取措施解决柏林封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世界和平的宣传运动。从1949年2月开始,美苏就解决柏林问题进行秘密谈判,经过几个星期的折冲周旋,苏、美、英、法四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1949年5月5日,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关于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限制公报,宣布在5月15日结束“封锁"。

  按照四国的协议规定,苏联在1949年5月11日星期三的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锁。大规模封锁的解除来得如此突然,以致人们开始简直难以令人置信。5月12日零时,耐心等待已久的西方的汽车、火车越过苏占区继续向柏林驶去,大批记者也涌入柏林,柏林"封锁"结束。至此,震撼世界历史罕见规模的柏林空运也随之减少下来。此后,空运活动仍在进行,直至1949年9月30日才真正结束。




平流层的角斗--击落U-2高空侦察机


  提起大名鼎鼎的U-2间谍飞机,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在五六十年代,这个绰号为"蛟龙夫人"的黑色幽灵曾光顾过全世界许多国家的领空窃取情报,为美国当局立下汗马功劳。由于U-2的飞行高度达到2万米,超过了全世界几乎所有防空兵器的极限高度,因此,在当时曾一度被认为是无法击落的。1960年5月1日8时53分,苏联防空部队在斯维尔德洛夫市上空用地空导弹首次打下1架入侵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苏美双方为此先是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继而剑拔弩张,差点打将起来。这就是1960年曾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的"U-2间谍飞机事件"。

  恼人的"黑色幽灵"

  1956年7月4日。

  俄罗斯的天空湛蓝而辽阔,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然而,强大的苏联防空部队,却日夜睁着警惕的眼睛,以搜寻那些来自境外的空中不速之客。

  "发现不明飞行物!"雷达值班员一声报警,防空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斗准备"。

  "不明飞行物"大摇大摆地张开两只长长的黑翅膀,向苏联的纵深腹地飞来。

  "射击!"高炮团上校团长愤怒地发出命令,几十门高炮同时开火,惊天动地。从地面看,密集的火网已将"不明飞行物"团团罩住,马上要被撕成碎片。可是它仍在火网中悠闲地穿行,好似一个刀枪不入的"黑色幽灵"--原来是因为它飞得太高,高射炮弹只能在它遥远的下方无效地爆炸。2颗绿色信号弹从空军基地升起。最新式的"米格"喷气歼击机2架、2架地编队起飞,犹如闪电直插云端。可惜,它也只能在"黑色幽灵"的肚子下面嗡嗡,有劲使不上。

  发射地空导弹。防空司令使出了杀手锏,并不惜血本,命令10发导弹连射。岂料到,导弹也只能在半空中悲哀地自爆。

  能用上的都用上了, 然而,苏联的防空卫士们,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黑色幽灵"从自己的头顶傲然飞过。

  是可忍,孰不可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暴跳如雷,国防部长、苏联元帅朱可夫的脸涨得通红。高炮团上校团长、"米格"机少校机长、导弹营中校营长被撤职查办。国防部长严令全军:今后再出现此类失职行为,拿各级指挥官是问!

  军中无戏言。官兵们一个个紧张万分,严阵以待。"黑色幽灵"又飞来了!1次、2次、3次......从1956年到1960年,竟然持续4年之久。庄严的苏联领空成了"幽灵"随意进出的娱乐场所,强大的俄罗斯变成了"不设防"的国家。取代朱可夫担任国防部长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又狠狠地撤掉一批又一批的尉官、校官、将官。军中有人悄悄议论:"再这样下去,要撤国防部长本人的职了!"这话不假。不信,请听第一书记与国防部长的一段对话:

  "马利诺夫斯基同志, 您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令人无法容忍的局面?您没有听见俄罗斯大地母亲在哭泣, 在责骂她的不肖子孙?"身材低矮而粗壮的赫鲁晓夫挥着两只短臂,情绪激动地吼叫着。

  "第一书记同志,我们已尽了努力,可是,高度......"

  没等国防部长说完,赫鲁晓夫就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

  "高度,高度,这个该死的高度,我早就听够了!你就不能让你那些科技少将、中将、上将们造出飞得高点的飞机、导弹?"

  "要达到那个高度,至少还要3年。"马利诺夫斯基愁眉苦脸地说。

  "3年!”赫鲁晓夫突然冷笑道,"亲爱的,用不着3年,我们的国防部长同志和情人在花园幽会的照片就会被拍下,登在《华盛顿邮报》上,变成美国明星了!"

  马利诺夫斯基尴尬地苦笑着,无言以对。

  虽然苏联防空部队打不下"黑色幽灵",但是,无孔不入的克格勃却很快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他们不仅弄清了这种代号为U-2的间谍飞机的全部秘密,而且还获悉美国在苏联的邻国土耳其的某个空军基地组建了一支番号为1010的神秘部队,而U-2就是由这支部队派出的。他们甚至还弄到一张U-2在20000米高空拍摄的高尔夫球场照片,送交给赫鲁晓夫。

  看到这张照片,赫鲁晓夫大吃一惊:照片上,2个小小的高尔夫球清晰可见。如此看来, 他讽刺国防部长, 说他和情人幽会的场面将因U-2的侦察拍摄登上《华盛顿邮报》,并非无稽之谈。

  赫鲁晓夫几次想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可又顾虑重重。如果外国记者问:"赫鲁晓夫先生,既然美国人胆敢派飞机侵入苏联腹地,您为什么不下令把它打下来?""因为它飞得太高了, 我们打不着。"能这么回答吗?岂不丢了俄国人的脸面?万般无奈,他只能保持沉默,苦思良策。

  一天,赫鲁晓夫突然把副官格兰尼托夫召进办公室,如此这般地交待一番,并要他火速行动,不得怠慢。从赫鲁晓夫那狡黠而诡秘的神色上看,显然,他已想出了什么"锦囊妙计"。

  悲壮的胜利

  1960年5月1日,莫斯科。

  气球在空中飘荡,白鸽在头顶飞翔,红旗和鲜花铺满广场。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欢呼着,跳跃着,从检阅台走过。这是苏联人民为庆祝60年代第1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而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

  奇怪的是,站在列宁陵墓顶部的检阅台上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似乎并不怎么兴奋。他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勉强露出微笑,向经过红场的游行队伍致意。

  让第一书记生气的原因是,这一天一大早,他接到报告:又1架U-2飞机越过苏联南部边界,从高空向乌拉尔方向飞来。尽管赫鲁晓夫严令一定要打下这架U-2,可是,直到游行开始时仍没有任何消息。

  主席台上,预定向游行群众发表演说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也没在场。过了好一会儿,只见马利诺夫斯基急匆匆来到赫鲁晓夫身旁,低声耳语一番。赫鲁晓夫侧耳听着,先是表情严峻,继而眉开眼笑,再则沉默深思,然后转头附在马利诺夫斯基耳边说着什么。马利诺夫斯基一面听着,一面频频点头。随后,他抖擞精神,声音洪亮地向集会群众发表演说。

  看到这一切的一名细心的西方记者当即向本国发出急电,介绍了检阅台上刚刚发生的一幕,并断言:苏联一定发生了什么与国防有关的重大事件。

  这位记者推断的没错。

  就在这天的凌晨2点钟,正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基地酣睡的美国飞行员鲍尔士被人唤醒,来到他的上司谢尔顿上校的办公室。

  "又该轮到你到俄国去旅游了。 你很幸运,全美国只有你能和赤色的俄国人一起欢度佳节。"上校友好而幽默地说着,拍拍鲍尔士的肩膀。

  接着,上校又向鲍尔士布置了这次间谍飞行的任务:飞过咸海,经过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基洛夫、阿尔汗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重点侦察对象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的火箭基地上的火箭架以及架上的新型火箭......

  听说又要飞越俄国领空,鲍尔士显得很平静,毫无恐惧之感。

  东方刚泛起鱼肚白,白沙瓦机场还是一片朦胧,鲍尔士就在强烈的探照灯照射下驾驶U-2起飞了,时间是凌晨4时30分。他计算好了,1小时进入苏联境内,天已大亮,正好侦察拍照,大约下午1时左右可抵达此次飞行的终点--挪威的布德机场。

  U-2刚一进入苏联境内,立即被苏联防空军严密的雷达网捕捉住。在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中,一架架米格歼击机呼啸着驶上天空,一枚枚萨姆型地空导弹也高高地昂起了头。

  接到战斗警报,防空军歼击航空兵某部副大队长鲍里斯·阿依瓦江大尉和飞行员谢尔盖·萨弗洛诺夫上尉驾驶着2架米格-19歼击机,迎着晨风双双起飞,这时已是7时03分。起飞后,在地面指挥员的引导下,他们迅速向U-2靠近。

  望着后下方追来的米格机,鲍尔士吃了一惊:米格机怎么能飞这么高?他连忙加大油门,驾机向上爬去,把米格机甩掉。

  鲍尔士心中掠过一层阴影,觉得今天不大吉利。他把飞机上升到68000英尺--苏联的任何兵器、火力都无法达到的高度,按预定的航线寻找目标、侦察、照相、录音......

  眼见U-2飞得越来越高,阿依瓦江和萨弗洛诺夫不论怎样加油门,米格-19就是飞不上去,他们只好遗憾地降落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科利佐沃机场,并迅速加好油,等待再次起飞拦截的命令。

  此时,空中传来一阵轰鸣。1架苏-9飞机正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飞来。这是飞行员加米金大尉驾驶刚从工厂接收的新式飞机,途经科利佐沃转场回部队。苏-9型飞机是当时苏联性能最先进的战斗机,升限可达2万米。指挥所在准确地测定U-2的飞行高度后, 认定只有苏-9才有可能达到这个高度,拦住这位"不速之客"。 可惜的是,它今天未作任何战斗准备,机上没有武器,飞行员既未穿飞行代偿服, 也未戴氧气面罩。然而,指挥员别开选择。指挥所向加米金大尉传达了"天龙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司令萨维茨基的代号)的命令:"消灭目标,撞掉它!"

  加米金接到命令后立即打开加力,苏-9飞机箭一般向高空冲去。

  "距离--10公里,8公里,目标在你前方。"无线电中传来领航员的声音。

  加米金在领航员的引导下, 驾驶苏-9开始向U-2迂回靠近。遗憾的是,苏-9的速度太快,瞬间U-2飞机被远远抛在后面,加米金痛失歼敌良机。

  加米金在领航员的提醒下,关闭了加力,可是,随着速度的减小,飞机的高度也降低了,加之燃油告罄,再爬高已无可能。加米金只能望"U"兴叹,驾机返航。

  8时43分,等候已久的阿依瓦江大尉和萨弗洛诺夫上尉再次受命起飞,继续拦截U-2飞机。可是,他们在空中转了几圈,连U-2的影子也没有发现。

  在歼击机起飞拦截U-2的同时,部署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防空导弹团也接到了战斗命令。导弹兵们个个情绪高昂,警惕地注视着天空。参谋长沃罗诺夫少校此时正代理导弹营营长的职务。他是一位老战士,同法西斯德国军队在顿河、库尔斯克、华沙打过仗。

  鲍尔士驾着U-2刚进入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就被搜索雷达捕捉住,制导军官和导弹操纵员牢牢抓住目标。沃罗诺夫少校一声令下,随着火光闪烁,第1枚导弹直插云天,飞向U-2......可是,第2枚、第3枚导弹却迟迟未能脱离发射架。工程师们进行了紧急检修。结果发现,原来制导室正处在导弹发射架与U-2之间,3点成1线,发射角为零,导弹当然发射不出去了。

  与此同时,驻守在舍卢奇科的导弹营也接到攻击U-2飞机的命令。一枚枚导弹相继射向目标。

  鲍尔士驾着U-2正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寻找新型火箭基地。突然飞机一震,回头一看,机尾冒出黄色火花,接着发动机熄火,飞机向下坠落。鲍尔士心里一沉,难道是发动机爆炸?可自己明明检查过,并亲眼看到发动机工作正常。

  飞机急速下坠,鲍尔士来不及多想,一面向挪威布德机场发出"小狗68"的紧急呼号,一面发动引擎,但,没有成功。为了逃生,鲍尔士只好弃机跳伞。

  本来, U-2飞机上安装了自动跳伞装置,并有一个定时装置与其相连。飞行员只要一按电钮,弹射装置就可将飞行员弹出,同时,定时装置引爆电动雷管和炸药,将飞机炸毁,从而毁灭机上一切间谍活动证据。

  可是,在此之前曾出现这样一种情况,1架U-2作间谍飞行时,发动机出现故障,飞机失去控制,飞行员本可以跳伞,却不知怎的,没能跳出来,而是凌空一声爆炸,人机同归于尽。鲍尔士气自己多年飞行的经验猜测,这个定时装置,很可能是个骗人的把戏,哄着你在弹射跳伞时同时引爆身后的炸药,达到毁机灭机、杀人灭口的目的。政府官员便可在记者招待会上信誓旦旦地让上帝作证,把间谍活动赖得一干二净。所以他这次遇险跳伞,没有按上司的规定使用自动跳伞装置,而是甘冒风险,用手打开座舱盖,用自己的力量从急速下坠的飞机中滚跳而出,再拉开降落伞......

  鲍尔士刚一带地,立即被几个苏联国营农场的工人围住。他很识相,没有作一丝反抗,乖乖地举起了双手。

  可是,苏联防空部队并没有意识到U-2已被击中。此时,导弹营指挥所的雷达屏幕上目标与干扰交织在一起。沃罗诺夫营的制导军官认为这是敌人惯用的手法--施放金属箔条,以躲避导弹攻击。营长同意了他的判断。而实际上,此时的雷达屏幕上显示的多是飞机碎片的回波。几分钟后,当沃罗诺夫意识到敌机可能已被击中时,屏幕上的小碎点也消失了。因为飞机的碎片已坠入地面。

  这种消极干扰也欺骗了苏联无线电技术专家。在目标被击落30分钟后,上级指挥所的官员们仍坚持认为这是敌人施放的干扰,敌机仍在飞行。以往失利的次数太多了, 以致于大家难以相信这回能这么容易就打下U-2。U-2飞机被击落的消息最终是在鲍尔斯的降落伞落地后才得到证实的。

  空中,2架米格-19歼击机仍在继续执行"搜索和攻击目标"的任务,在一次次的盘旋飞行后,长机阿依瓦江和僚机萨弗罗诺夫失去了联系。这时,恰逢舒加耶夫少校的导弹营加入战斗。目标侦察员发现一个标高为1.1万米的目标。营长认为这正是敌机。索罗多夫尼科夫少将亲自下令向目标开火。在导弹的呼啸声中,一幕撼人心魄的悲剧发生了:萨弗罗诺夫上尉驾驶的米格-19歼击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自己的导弹击中,命丧黄泉,那时他还不满30岁。而长机阿依瓦江在搜索盘旋中,发现晴空中有一块不寻常的云团。不避开云层,他操纵飞机向下俯冲,这才使他幸免于难。10分钟后,舒加耶夫少校得到了U-2飞机早被击落的消息,但为时已晚。

  在这场发生在平流层的角斗中,苏联防空部队取得了胜利,但也负出了血的代价。为掩人耳目,苏联方面对防空导弹误击己方歼击机一事守口如瓶。1960年5月,苏联发布了嘉奖击落间谍飞机有功人员的命令,21人荣获勋章和奖章。萨弗罗诺夫上尉被授予"红旗"勋章,但为保密,嘉奖令中删掉了"死后荣获"的字样。直到30年后的1990年,苏联《红星报》才详细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事件的经过。

  战 后 余 波

  防空部队击落U-2的消息迅速传到莫斯科。当赫鲁晓夫听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的报告后, 心中大喜。他严格交待马利诺夫斯基:"封锁消息,不准告诉任何人,尤岂不能透露飞行员还活着这一绝密情况!"

  U-2飞机的残骸运到莫斯科后,赫鲁晓夫在马利诺夫斯基的陪同下,前往视察。

  一名技术少将充当讲解员,指着实物向第一书记和国防部长详细介绍了U-2的一些主要部位: "这是1架供高空侦察用的轻型喷气飞机,构造极其精巧,机腹下这7个窗口是照像窗口,装有广角照相机,可以在高空连续自动拍摄。这是1台磁带录音机,可以自动记录飞行地区的雷达信号和无线电信号。飞行员座椅后是毁灭器,它连着弹射跳伞装置,由定时期控制。可是我们找了很久,始终没有发现定时装置。显然他们哄骗了飞行员,根本就没有装定时装置。飞行员跳伞时没使用弹射装置从而保住了性命,也保存了1架相当完整的飞机。这种轻型飞机滑翔性能好,坠地时的冲击力不大,机内的各种设施,包括从事间谍活动的一切罪证均保存完好…..."

  技术少将口才极佳,讲解剖来滔滔不绝。赫鲁晓夫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插话提问,间或还发出一声感叹:"好厉害的间谍飞机呀!"

  "它再厉害, 碰上我们的导弹部队就变成断线的风筝了。请您为我们这支英勇的导弹部队授勋。"马利诺夫斯基不失时机地为导弹部队请功。

  哪知,赫鲁晓夫摇摇头说:"导弹部队并没有很大功劳。"

  闻听此言,把个马利诺夫斯基弄得莫名片妙,心中不由产生一团疑云:为何如此评价立下大功的导弹部队呢?

  且不说打下U-2后俄国人如何扬眉吐气、再说美国一方此刻已是乱作一团。

  当1010部队派驻布德机场的指挥官听到鲍尔士"小狗68"的紧急呼叫时,就预感到大事不妙。

  下午1时,U-2没有按预定时间飞临机场。

  下午3时, U-2仍不见踪影。按时间推算,它的燃油已经耗尽,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这不仅仅是损失了1架昂贵的新型飞机,也不仅仅是减少了1名有经验的飞行员。由于U-2是在俄国境内坠落,如果俄国人弄清事情真相,会有何举动?会有何报复措施?难以设想。心慌意乱的1010部队指挥官立即用密码电报紧急报告美国中央情报局。

  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得到噩耗,飞报总统艾森豪威尔。然而,这天是星期天,总统外出度周末,不在白宫。报国务卿赫脱,赫脱也不在,到土耳其参加北大西洋条约组织会议去了。

  第2天,总统回来了。当他从杜勒斯那里了解到U-2飞机上弹射跳伞与自毁装置之间的奥妙后, 放心了:"俄国人只能捡到一堆无法辨认的飞机碎起和几块飞行员的碎骨头。 "便指示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发1个公报:1架从土耳其阿达纳基地起飞,由1名非军人驾驶的气象调查机,自5月1日以来下落不明......

  苏联在击落U-2飞机后几天之内,没作出任何反应。只是到了5月5日,赫鲁晓夫才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向大会代表宣布:1架入侵苏联领空的美国飞机被我们的导弹击落。但对击落的是什么飞机、飞行员是死是活,却避而不谈。

  艾森豪威尔不知是计,他太相信杜勒斯说的U-2自毁装置,没料到飞行员会猜到其中的奥妙,死里逃生。因此,在发表公报不久,又让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再次出面,发表气象飞行计划、飞机数目、仪器装置及飞行航线等资料,企图以另一个侧面证明上一个公报的真实性。

  赫鲁晓夫看罢美国的这两份声明后,心中涌起一阵狂喜:狡猾的山姆大叔,你也有上当的时候啊!他觉得到了戳穿美国人谎言的时候了。于是,5月7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的闭幕式上,赫鲁晓夫在开场白后,宣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他说,飞行员已被活捉,而且已经招供:他是奉命按既定航线飞行。在苏联领空进行间谍活动。赫鲁晓夫不仅举出人证,而且还拿出了U-2拍摄的照片等物证。

  赫鲁晓夫这一招确实厉害:人、赃俱在,铁证如山,让全世界都看一看美国是如何撒下弥天大谎的。这一天,赫鲁晓夫情绪高昂,连讽刺带挖苦,吐出了4年来郁积在胸中的那股闷气。

  不过,为了大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他还是掌握分寸,留有余地,给了艾森豪威尔一个台阶。 他说:"我准备承认,总统并不知道有1架飞机被派往苏联,而且没有飞回来。"

  赫鲁晓夫的一番演说, 在美国,在西方,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U-2事件成为世界头号新闻,各大报社、通讯社纷纷抢发头条。对于这一切,美国政府尴尬至极。

  既然赫鲁晓夫大发慈悲,网开一面,僚属们自然都主张为总统找一个替罪羊,使总统脱身。然而,艾森豪威尔不想领赫鲁晓夫的情。几天之后,他亲自站出来发表声明:U-2飞机对苏联从事间谍活动,是由自己亲自批准的。

  艾森豪威尔赤裸裸的承认,使赫鲁晓夫大为恼火。在赫鲁晓夫看来,艾森豪威尔这一意外举动,包含着两种弦外之音:其一,我不领你赫鲁晓夫的情,让你狼外婆的"好意"见鬼去吧; 其二,是我指派的,U-2飞机进去了,偷看了一切,你又能拿我怎么样?

  赫鲁晓夫真的生气了, 他下令在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举办"U-2飞机残骸展览会", 并把被俘的飞行员带去参观他自己的飞机残骸,以便让国内外新闻记者和成千上万的苏联人能亲眼看见美国侵犯苏联领空,人赃俱获的铁证。

  展览会从5月11日开幕,到7月15日才闭幕,长达56天,充分达到了赫鲁晓夫所期望的宣传苏联国力,揭露美国阴谋的宣传效果。

  赫鲁晓夫又巧妙选择了8月17日--U-2飞行员鲍尔士31岁生日那天, 在莫斯科公开审讯鲍尔士。在法庭上,鲍尔士采取了与苏联人合作的态度,有问必答,对自己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雇用,向苏联进行间谍活动的罪行供认不讳。经过3天详尽而细致的公开审判,最后,鲍尔士被从轻判处10年徒刑。

  赫鲁晓夫的这几手,把个美国政府捉弄得狼狈不堪。鉴于苏联已经有了能打下U-2的新式导弹,再加上各方面的压力,艾森豪威尔只好下令:取消U-2飞机在俄国领空的一切飞行。

  然而, 艾森豪威尔哪里知道,苏联当时并非有什么新式导弹,U-2之所以被打下,完全是赫鲁晓夫指使克格勃唱的一出"空城计"。这个谜底,直到5年后,克格勃的一个重要官员巴托列斯基叛逃美国后,才算揭开。

  鲜为人知的"空城计"

  1960年某一天的深夜,克格勃中东及南亚地区负责人马林斯基的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赫鲁晓夫的副官格兰尼托夫。对于格兰尼托夫的深夜来访,马林斯基起感意外,连忙热情接待。

  一阵寒暄之后,言归正题。

  "我从赫鲁晓夫同志那里来,他要我直接向您下达一个紧急而绝密的任务。"格兰尼托夫表情严肃而又诡秘地说道。

  "是!"任务竟然直接来自第一书记,马林斯基既紧张,又有点受宠若惊。

  "美国的U-2飞机,4年来多次飞越我国领空。这个,您知道吗?"

  "知道。"

  "它飞得太高了, 高达68000英尺,我们的高炮、飞机、导弹,能用上的都用上了,也捅不下来,这个您知道吗?"

  "知道。"马林斯基心里涌起一团狐疑,他不知道这件事与自己有何关系。

  "知道就好。赫鲁晓夫同志命令你,把1架U-2给捅下来。"

  "我? "马林斯基大吃一惊,随即两手一摊,面露难色,说道:"伟大的苏联军队都拿它没办法,叫我怎么高攀?"

  格兰尼托夫微微一笑,然后神秘地附在马林斯基耳边窃窃私语,向他传述了赫鲁晓夫的"锦囊妙计"。

  当晚,马林斯基悄悄地飞往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通过克格勃在喀布尔的情报机关,找来了1名叫穆罕默德·喜兹尼·汗的阿富汗空军飞行员。他曾在苏联学习驾驶米格飞机,是克格勃发展的1名谍报人员。

  一阵密谋之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肩负重要使命的穆罕默德穿过阿巴边界线,潜入巴基斯坦。经朋友介绍,穆罕默德在白沙瓦机场找到了一个扫飞机跑道的工作。

  受过谍报训练的穆罕默德很快弄清了白沙瓦机场的情况:这是美巴军合用的空军基地,美国人用的那部分,戒备森严,日夜有哨兵警卫,任何人不得入内。那里面停有几架从土耳其调来的1010部队的U-2飞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利用夜色的掩护,秘密潜入机场的美军用区。趁两个哨兵谈话疏于戒备之机,穆罕默德快速地钻进1架U-2飞机的驾驶舱。他先用一把小螺丝刀把飞机高度表右上方的1颗小螺丝取下,尔后从自己衣袋里取出另外1颗小螺丝,把它换上去。

  做完这小小动作之后,穆罕默德在飞机里又等了2个小时,趁美军哨兵换班之际,悄悄溜下飞机,钻进夜幕之中。

  这一切干得迅速、隐蔽,美军毫无察觉。

  凌晨4时30分,鲍尔士驾驶这架U-2起飞了。他哪里知道飞机已被人做了手脚。

  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后,鲍尔士一拉驾驶杆,上升高度。这时,穆罕默德换上的那颗螺丝开始作怪了。这是一个磁性螺丝。在磁力的作用下,高度表上的指针被慢慢向右吸引过去。

  对这一切,鲍尔士自然无法知晓。当他发现高度表指针已指向68000英尺时,便不再爬高。他哪里想到,飞机的实际高度还不到6万英尺,所以会遭到米格机的追逐。

  摆脱米格机的追逐后,鲍尔上还未意识到高度表出了问题,依旧保持高度飞行,于是,在飞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时,遭到14枚导弹的攻击。导弹虽未直接命中,但近距离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却使U-2飞机崩裂,失去操纵。接下去,便是让苏联人人赃俱获。

  赫鲁晓夫亲自导演的这出"空城计",把艾森豪威尔整得狼狈至极,既雪了苏联人的耻,又出了美国人的丑。艾森豪威尔作梦也想不到,轰动世界的一场龙争虎斗,引爆的"雷管"却是一颗小小的螺丝,堂堂美军五星上将的半世英名竟然毁在克格勃的小小间谍手里。




神秘的西沙海战


  1974年1月19日至20日,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之一部,协同陆军、航空兵和渔民,对入侵中国

  西沙永乐群岛海域的南越海军进行了自卫反击。这是一场维护中国领土和领海主权的正义斗争,也

  是人民海军舰艇第一次同异国海军作战。

  (1)珊瑚礁盘上的可耻足迹

  中国南海诸岛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岛群。西沙群

  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33O公里,由宣德、永乐两个岛群组成,面积约Ic平方公里。这四个群岛

  星罗棋布,东邻菲律宾,西接越南,南临马来西亚,北靠中国大陆,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

  通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向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航行要道。这些岛屿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石油

  和其他矿物,又是一个优良的渔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到了宋朝,又牦指南针应用于航

  海,使船舶能横渡大洋。到了明代,我国已比较重视对外关系的发展。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

  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等数万人,曾七下西洋。那时船舶的航线常常通过南沙和西沙,对这

  两个群岛不但竖旗立石,而且-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宣德”和“永乐”,就是明代时命名的。

  郑和遍历西沙群岛的时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还早几十年;至于伽马发现好望角,麦哲伦

  绕地球航行,更是在这以后的事了。所以,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劳动人民曾世世代

  在这里捕捞,创业,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如古钱,就有西汉的“货泉”,东汉的“五株”,宋代的

  “圣宋元宝”和“永乐通宝”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沙曾一度被日、法帝国主义侵占,战后均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所接收。

  南越当局一向企图占西沙群岛为已有,趁我国国内动乱之际,连续派遣军舰侵入西沙永乐群

  岛海域。

  1974年1月15日,我南海荷叶岛捕捞队长方珊,率领四对渔船在西沙甘泉岛附近海面

  生产,南越两艘军舰派兵强行侵占了甘泉岛,公然取下中国国旗,并驱赶中国渔民离开。方栅和

  十几个渔民上岛,拔掉敌人插的国旗,并向敌人展开说理斗争。她责问一个中尉:“我们世世代

  代在西沙抓鱼,在甘泉岛上加工鱼货,岛子姓中不姓越,你们跑来干什么,快快滚开!”渔民义正

  词严,敌人理屈词尽。当兵的都低下头不吱声,只有那个中尉很凶,用枪逼着渔民们下岛。方栅

  被迫带领船队转移到琛航岛附近生产,但仍留下5个渔民监视敌人的活动,同时还抽了部分

  人员登上琛航岛,以防御敌人前来侵占。

  1月17日,南越的4号指挥舰,又开到了琛航岛附近。15个蛙人(戴潜水器水兵)从甲板

  上跃入海中,舞动起鸭掌般的脚蹼。偷偷向岛子游来。

  当他们踏上中国的领土后,把头盔揭开背在身后,拔出手枪和匕首,蹑手蹑脚地朝岛内蠕

  动。他们眼睛睁圆,向四处观察动静,耳朵伸长,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声音。

  敌人估计岛上加强了力量,他们不再像侵占西部三岛那样,明目张胆地登陆,而是改变方

  式,乘夜间占岛。但今夜月光明亮,他们只能借着树荫的遮蔽,弯腰曲腿,匍匐而行。

  珊瑚礁盘上,留下了入侵者可耻的足迹和罪证。

  蛙人们尽管小心翼翼,脚步极轻,但由于地形不熟,精神紧张,加之顺着身子迈步,还是禁

  不住发出哼啼哼麻的气喘声。

  其实,他们的行动早已暴露,等磨赠到珊瑚坎上时,头顶上猛然响起一个沉雷:

  “站住!不准动!”

  这声吆喝使蛙人们吓了一跳,立即全部卧倒,他们来前就猜测会被发现,却没料到暴露得

  这样早,所以有些惊惶。其中有个头目,抬头朝前观望一下,给蛙人们打气:“不要怕,就几个民

  兵。给我起来向前冲!”

  蛙人们站起身,又向前迈步。

  方珊带领渔民们逼近入侵者。大家看着这伙奇形怪状的水鬼,充满憎恨和厌恶,恨不得一

  勾扳机,把他们全部消灭。但大家忍住气,等待方姗的命令。

  方娜跟渔民们的心情一样。亲眼看见敌人践踏着祖国神圣的疆土,她血液不停地往上涌,

  眼睛里射出仇恨的火焰。只要她说声“射击”,就管叫这些水鬼暴尸礁盘。但为教育受欺骗的士

  兵,分化瓦解敌人,她还是展开了政治攻势:

  “你们竖起耳朵听着:这是琛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谁也没下请帖,你们偷偷摸摸

  上岛来,干什么?这是对我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承认侵犯了我国

  领土,马上离开岛子,我们不予追究;再一条路是赖帐,甘心为阮文绍送命,那样我们就要进行

  自卫,把你们消灭掉?何去何从,你们仔细想一想!”

  蛙人们见民兵手里有武器,口气很硬,有几个气馁了,转身朝后移动。敌人的头目挥一下手

  枪,喊着:“混蛋,回来!不要听信中共民兵的宣传,我们总统说,帕拉赛尔群岛(西贡当局对我

  国西沙群岛的称呼)是我们的!”

  有个蛙人在他威逼下,犹豫着转回身来,因为心虚,摔了一跤,爬起来跟着他的屁股后朝前

  踏。

  渔民们被激怒了,吼道:

  “站住!再敢迈步,我们就把你们撂倒!”

  “谁捣乱,我们就像对付海龟一样,把他打个四脚朝天!”

  方珊想,蛙人的头目,是阮文绍集团的忠实爪牙,必须打掉他的反动气焰,才能瓦解敌军的

  大多数。她向前跨一步,指着他的鼻子怒斥道:

  “你休要贩卖阮文绍的破烂!全世界都知道,我国对西沙拥有主权。你们捏造谎言,混淆

  视听,妄图侵占中国的领土,是永远不能得逞的!”

  蛙人们默默地听着。

  敌头目扯着嗓子争辩,强词夺理,硬说岛子是他们的,要渔民们撤走。方栅进行了驳斥,并

  郑重宣布:“如果你们执迷不悟,不认罪,不走开,我们就不客气了!”

  蛙人们又有人开始向后移动。敌头目见势不妙,他带几个心腹,突然窜到方姗跟前,举起

  匕首刺来。

  方栅眼疾手快,飞起一脚,正踢中他的手腕,匕首飞了。接着有两个渔民把他撂倒,摔了

  个狗吃屎。他一面挣扎,一面开了一枪。渔民们气炸了,用枪托狠狠在他脑袋上敲了几下,他伸

  伸腿,不动了。

  与敌头目同时动手开打的几个骨干分子,也被揍倒,有的闹了个驴打滚,有的闹了个脚朝

  天,全部呜乎哀哉。其余的蛙人,纷纷转身逃走,跳海逃命。

  方珊喊一声:“追上去,把他们抓回来!”

  扑通!扑通!人们迅速地跃进了滔滔的大海。

  (2)浪中追捕“蛙人”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A扫雷舰军土长梁波和信号兵符阿海,驾驶202登陆艇来到琛航岛。

  他们是根据我海上指挥所的指示,联系调遣民兵驻岛工作来的。听清了岛上的情况后,他们也

  跳海参加了追击敌人的行列。

  在西沙游过水、抓过鱼的符阿海,一到海里,像鱼儿似的自由而舒畅。月光朦朦胧胧,蛙

  人的影子模糊而虚幻。可他从击水的声音中发现了目标,全力追上去。

  梁波对南越人的挑衅非常气愤。既然他们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行,就不能轻易放他们逃走,

  应该捉住,进行教育或惩罚。

  梁波虽是全舰出色的游泳能手,但他此时却觉得自己游的速度太慢。他猛地扎下水去,田

  住气,更快地潜游……前面水声哗哗响,他知道接近了蛙人,腾地钻出水面抹去脸上的海水,仔

  细一看,果然是个戴着头盔的水鬼,相距不到一米。

  他四肢用力地运动,紧紧追逐入侵者。海水里跳动着碎银似的月光。海浪不时投下阴影。这

  个蛙人大概发现了他,把身子一缩,迅速不见了。梁波想:“你不论耍什么花招,休想从我手里

  逃掉。他纵身朝前一扑到了蛙人潜水的位置,却扑了个空。在他左前方两米处冒出了个人头,究

  竟是他追捕的那个还是另一个?他来不及细想,反正捉住再说。

  他拼力向目标扑去,游水的速度极快,身上像安装了推进器,四肢是转动的桨叶,而保卫领

  土主权的责任感是推动他前进的动力。

  蛙人背着氧气瓶,套着脚蹼,游起来省力,迅速,不花大力气是很难捕到的。

  梁波双臂用力击水,他又加速了,比风还快。突然,他觉得头有点涨,透不过气,大概是游

  得过猛的缘故。但无论如何不能减速。他命令自己,即使血管爆裂,也不能让敌人跑掉。

  他继续保持着原先的速度。为了减少海水阻力,他侧起身子游,像离弦的箭夫,出膛的炮

  弹……

  近处传来击水声,呼喊声,是符阿海或别的渔民在追捕逃敌。梁波觉得血液直朝头上涌,脑

  袋仿佛要爆炸了。可他照旧全力向前。好!终于被他抓到了一个蛙人。这家伙喊了一声什么,

  但听不清,他已累得筋疲力尽了。

  蛙人朝高处一跳,从他手上摆脱,然后潜水逃走。

  梁波非常愤怒。孬种!你这家伙!该出力的时候,你竟然让抓到手的水鬼跑了,这就是失

  职,就是辜负了人民的期望。我必须重新振奋精神,游上去,抓到他!

  眼前跳动着花花点点的月光。远处闪过敌舰漆黑的暗影。经过努力,终于重新追上了那个

  水鬼。他瞅准时机,双手扑向蛙人,就差那么一点没有抓到;他运运气,第二次伸出铁掌,好,扭

  住了蛙人一双胳膊。这小子没有反抗,也不再挣扎,只听他大声喘着粗气,浑身颤抖不止。他知

  道这个水鬼彻底垮了,游不动了。

  梁波不放心,揭掉蛙人的头盔,按下他的脑袋,让他饱饱地灌了满肚子海水。同时,他自己

  也大口大口地呼吸,稍微休息一下。敌人被海水呛得直咳嗽,脑袋摇得像货郎鼓,海水从嘴巴、

  鼻子里朝外喷……

  “告诉你,中国这块肥肉不是好啃的!你尝尝南海海水的味道,就不敢再欺负中国人了!”

  梁波边喘边说,而后命令俘虏:“老实点,跟我走!”

  有个黑影在梁波左边一闪。怎么,又是个水鬼?他正想采取措施,发现黑影是朝岛上游,而

  且是两个人。

  “什么人?”他大声喝问。

  “是我--方姗。”

  啊哦!原来方姐揪住一个水鬼。梁波纳闷,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游到此处,而方姗竟

  比自己游得还远。不过也不奇怪,她自幼在海边长大,又是那么泼辣……

  战果不错,15个蛙人,打死3个,捉住4个。俘虏们见有军人,吓得浑身筛糠,有的下跪

  磕头,哀求饶命。

  梁波不顾衣服透湿,从小艇上取来一个塑料袋,拿出一张《南方日报》。

  “不要害怕,”他对俘虏们说,“你们只要老实承认侵犯了我国领土的罪行,保证不杀你

  们。”

  蛙人们乖乖地听着。

  “1974年1月1日,我外交部发言人发表了一个声明,现在我来读给你们听。”

  符阿海拧亮手电筒为他照明,梁波大声宣读起来。

  声明中指出,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群岛,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些群岛

  附近海域的资源也属于中国所有。但近年来,西贡当局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加紧侵

  占活动,最近又公然把南沙群岛中的南威、太平等十多个岛屿划入南越的版图,这是非法的、无

  效的。中国政府决不允许西贡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任何侵犯。……

  “听明白没有?”梁波收起报纸,问俘虏们。“阮文绍集团妄想侵占我们南沙、西沙的一些岛

  子,这是不能允许的!声明发表以后,你们竟又到西沙来,我们更不能答应!”

  蛙人们立即表示;

  “官长,我们受骗了。这回知道了实情,以后再不敢侵占你们的岛子了。”

  “我们侵犯了贵国的领土主权,是有罪的。希望官长高抬贵手,饶我们一条命。”

  梁波说:“你们承认罪行,表示以后不再为阮文绍集团当枪使,我们可以释放你们。”

  蛙人们听了,再次下跪、磕头。

  梁波让他们起来,又问他们的舰只、人员等情况。俘虏们交待,他们一共来了4艘军舰,指

  挥官是何文锷大校。今夜就是他命令他们前来琛航岛侦察的。

  “何文锷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沉默了几分钟。梁波看出蛙人们有顾虑,不敢当众交待问题。他跟方姗商量,要逐个进行审

  问……

  (3)南海要冲刀枪对峙

  军旗在战舰上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梁波一夜不曾合眼,稍觉疲劳。他站在甲板上,舒展一下四肢,望着永乐群岛海面,今天分

  外瑰丽。近处,有数不清的海鸥、鲤鸟、绣眼、秧鸡和不知名的小鸟,叭叭啼叫,在舰桅上空飞

  旋,似乎欢迎远来的客人。其中以鲤鸟最多,叫得最响,有的甚至擦着舰般飞过,你都可以看清

  它们那雪花般的绒毛和黑褐色的翅膀。符阿海向他喊道:“军土长,西沙的鸟像鱼一样多,可以

  让你看个够!”远处,是深航岛和广金岛,两个岛突起在一个礁盘上,像李生姊妹;两岛之间的港

  湾广阔、平滑,岛上浓绿的植物愈加衬托出西沙特有的格调。如果有架照相机,拍摄下这壮观的

  景色该多好!

  他忽然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一转身,见一个军人朝他走来。

  “啊呀,马骏?”梁波认出来,赶忙迎上前握住对方的手,使劲地摇,以表达内心的欣喜。

  “你像断了线的风筝,失踪了。”马骏说,“我昨天运送民兵到琛航岛,才知道你在这里。”

  望着当年一起插队的同学、朋友,梁波十分亲热。“走,到舱里好好聊聊。”

  马骏是一艘猎潜艇的艇长,他们共有两艘艇,原先已在西沙海域巡逻。昨晚奉命到永兴岛

  载一个民兵排,于黎明时分送到了晋卿、琛航岛。

  梁波说:“现在我们的力量加强了。”

  “南越入侵的军舰已达四艘,我们的编队也是四艘,但吨位小,力量还是很悬殊。”马骏说,

  然后问及梁波的情况。

  “暂时我没有固定的战斗岗位,”梁波说。原来他是扫雷舰的轮机军士长,到海校培训一年

  刚回,提升为机电长的任命尚未下达,所以他是舰上的机动力量。

  “你暂时是个自由兵,”马骏笑道。

  开过早饭,舰长丁玉辉召集编队的部门长以上干部,开了个会。他分析,南越阮文绍集团

  的本质虽然虚弱,企图偷偷摸摸侵占我门的岛屿,但当它发现自己的目的不能达到时,也有冒

  险挑起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是说,政治斗争可能发展为军事斗争。因此他要求全体指战员,务

  必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月19日清晨。

  梁波站上驾驶台,举目四望。由于南越军舰的出现,洁净的天空被黑烟污染了。

  此时,全国人民正在准备年货,以享受春节带来的温暖与喜悦,而阮文绍集团却策划阴谋,

  有意制造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不和谐,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啊!

  丁玉辉发出启航口令。梁波望见航海兵启动起电罗经;炮手们登上炮位;帆缆兵把沉重的

  滴着水的铁锚从海底收上来;信号兵连续按动信号灯的把手,灯上的百叶窗打开、闭上、再打

  开,无声的语言化作一道道闪电,飞向马骏他们的战艇。

  梁波觉得军舰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各部门密切协同,使它运转起来。而指挥、操纵和调度

  者正是他所熟悉的几十个舰员。

  军舰起初速度不快。非常平稳,但不久即开始颠簸起来,耳边响起了呼呼风声。

  浪涛,擂响了战鼓。

  劲风,吹奏起号角。

  两艘扫雷舰编成严整的队形,沿着琛航岛和广金岛海面巡逻航行。两艘猎潜艇驶近晋卿

  岛附近,梁波望见艇桅上的八一军旗凛凛飘展。

  南越军舰成楔形队形,由被其侵占的珊瑚岛驶出,向中国军舰逼近。它们都是庞然大物。

  梁波已从俘虏的口中知道,敌人共有三艘驱逐舰,一艘护航炮舰。其中4号为指挥舰,是由美

  国的一艘雷达哨卫舰改装而成。满载时排水量为2800吨。火力很强,前后甲板上各装有一门

  76炮,后指挥台上有两门迫击炮,后甲板上还有四门20炮和深水炸弹投放器;在中甲板左右

  两舷则按装着6具鱼雷发射管。但它却排在编队的中间,驶在前头的是10号护航炮舰。

  10号舰体积稍小一点,但也有不下8门以上的火炮;在雷达天线后还竖着几根粗吊杆,像

  货轮上的起重机。2只小艇悬在两弦。甲板上站了十几个敌人。乍看来,它的舰首和舰尾差不多

  一样高,像一口棺材,而桅墙上乱七八糟的旗子,仿佛是招魂幡。不论吨位、火力,敌我是10

  比1,悬殊极大。

  梁波还从俘虏口中了解到,南越的士气不高。为了维护对军队的法西斯统治,舰上订有

  “军人规定”,责令下层官兵无条件服从上司的指令;另设有“安宁署”,派“安宁人员”对部队进

  行秘密特务控制。当官的随意处罚、关押士兵,什么禁止上岸、跪甲板等,名目繁多。如果给谁

  加个“思想不良”的罪名,就被送交军事法庭审判。敌舰越来越近,梁波对丁舰长说:“敌人像是

  出殡。”

  “为阮文绍集团送殡!”

  当敌编队接近深航岛时,丁玉辉怀着厌恶的感情下令:

  “向南越军舰发出警告,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让他们走开!”

  符阿海立即悬挂起信号旗,传达了舰长对敌人的警告。

  但是,南越指挥官佯装不懂,编队继续向前。梁波听方娜说过,敌10号舰曾采取流氓手

  段,企图把她们的渔船撞翻,现在是否又来这一手?愚蠢的敌人打错了算盘,我编队对它的兽行

  没有丝毫怯懦,把定舰向,照直前进。结果,西贡海军编队不得不调头转向。

  10号舰驶到距深航岛约二链处停下,放下两条橡皮船,载着一批持枪的士兵划向琛航岛。

  显然,南越人因蛙人偷袭失败,现在又以武力强行登岛了。

  敌人如此嚣张,早已激怒了全体舰员,有人喊道:“太猖狂了,应该教训他们一顿!”

  丁舰长以极大的忍耐,压住满腔怒火,再次让信号兵向南越人发出警告,令其停止侵占我

  岛屿的行动。同时发报向海上的指挥所请示。

  梁波对舰长的处理是理解的,对于南越当局的海盗行径,我们一直持克制态度,没有动用

  潜艇和航空兵。但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他举起望远镜,望见南

  越人的两只橡皮船已驶到琛航岛前,敌人纷纷登上礁盘。但没等他们站稳脚跟,岛上的渔民把

  他们阻拦在珊瑚坎的浅水滩前。

  他认出那个穿红色剪衣的方姗。她踞高临下地站在敌人对面,一手持枪,一手指点着敌

  人。展开激烈斗争。梁波心想,方珊意志坚强,口齿令俐,一定会驳倒敌人。果然,经她揭露阮

  文绍集团的阴谋后;南越伪军们泄了气。有的蹲

  下吸烟,有的耷拉下脑袋装做检贝壳,对她不敢仰视。

  有三个敌人,像蛇似的钻进了羊角树丛,可能是企图窜入岛的腹地。但埋伏在树丛中的渔

  民猛地站起,用枪对准他们的胸膛,吓得他们连连后退,其中一个踉跄一下,斜着倒了下去。

  梁波又发现一个南越人,拖着把铁锨,猫着腰,膜到一丛树跟前,在珊瑚砂上挖几下,然后

  掏出一面旗子想插在岛上。方栅疾步上前,把旗子在了过来,掷到脚下。那家伙滚到一边去了。

  甲板上的指战员们,看着这场斗争,都为渔民们叫好。梁波想,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方栅

  和渔民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她们守卫着琛航岛,南越人休想霸占它。

  与此同时,南越人也派人登上晋卿岛,同样被渔民赶走。海上指挥员回电,指示编队,仍然

  坚持说理斗争,不开第一枪,如果南越军舰胆敢使用武力,我们则坚决进行自卫还击。丁玉辉根

  据上级指示精神,令猎潜艇迅速靠拢,监视着敌4号指挥舰的行动,严防敌舰的突然袭击。

  琛航岛上。双方对峙了约半个小时,10号舰的敌人终于被赶下岛子。但敌指挥官像个输

  红了眼的赌徒,重下赌注,又从4号指挥舰上放下一只机器艇,载着30多个全副武装的土兵开

  向琛航岛。有个背报话机的军官,一踏上礁盘就用报话机同敌舰联系,但被渔民把机器打落到

  珊瑚礁上,摔碎了。梁波心想,我们的渔民筑成了铜墙铁壁,小耗子是搬不动、钻不入的。

  (4)一场海战开始了

  从早晨到中午,南越人登岛的企图始终没能得逞。12时刚过,隐约传来马达声,云层下出

  现了四个黑点,是从舰港派来的飞机。梁波并不感到意外。他估计,南越派飞机来的目的,不外

  乎轰炸岛上的渔民和设施,配合敌舰向我编队发动攻击。

  不出所料,乌鸦似的敌机,飞临琛航岛上空,投下罪恶的炸弹!与此同时,四艘敌舰也丧

  心病狂地向我舰艇开了炮!舰长丁玉辉用激昂有力的声音,向舰艇发出命令:

  “还击--开炮!”

  全体指战员,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卫还击。

  炮弹带着舰员们的愤怒和仇恨飞出去!

  一场海战开始了!

  战斗开始后,梁波立即跑到甲板上,为枪炮部门运送弹药。

  他看得清楚,开始我方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因为敌我力量强弱悬殊,而且敌人又是

  有预谋、有准备地突然袭击;再者,近年来由于林彪的干扰和破坏,致使部队训练减少,战术、

  技术水平下降,所以开始时我们蒙受了不少损失,伤亡七八人。但是,舰员们具有高度的爱国

  主义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打得十分顽强。丁玉辉左臂负伤,仍像雕塑般巍然而立,镇定自若。

  他那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直接鼓舞影响着舰员们。还击不久,战局由被动转为主动。

  敌机很快被轰跑。敌舰的射击也失去准确性。我编队四艘舰艇分别抓住敌10号和4号两

  舰,从距离1000多米打到几百米、几十米,充分发挥中小口径火炮射速快的特点,大量杀伤着

  敌人,减少了对方的命中率。爆炸的火光、震耳的喊声和翻腾的水柱,滚动在西沙海面。

  梁波发现,敌人扩张领土的野心和惧怕被歼的忧虑交织在一起,战斗决心不强,战斗力也

  差。交手几个回合,敌5号、16号两舰即后撤;10号舰的士兵都穿起粉红色救生衣,准备逃

  生。

  我们的舰员却越战越勇。梁波见舰政委组织炊事员、帆缆兵等能抽出的人手,全都参加运

  弹、清除弹壳,这样多人手,都感到有点紧张、吃力。

  忽然,前主炮的炮闩关闭。因为膛里有弹,按规定需等30秒钟,才允许开闩退弹,检查底

  火。但在这紧要时刻,停止30秒,就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甚至遭到敌人的攻击,造成死亡!枪

  炮长冒着炮弹出膛爆炸的危险,毅然拉开炮闩,迅速把具弹取出,抛向大海!但他抛得过低,炮

  弹碰到舰栏上又被挡回。这非常危险,如果炮弹在甲板上炸开,许多人就会牺牲!梁彼急得浑身

  冒汗,刻不容缓,他一个箭步跑上前,抱起炮弹,远远地掷到海里。由于用力过猛。神经高度紧

  张,炮弹掷出后,他踉跄一步,摔了一跤,好半天才挣扎起来。

  当10号敌舰逃走后,梁波钻进了机舱。

  主机轰鸣,说话不易听清,梁波提高嗓门,同时借助手势,告诉大家战斗的情况。

  轮机兵们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拍拍胸脯,表示保证机械运转!

  甲板上炮声仍在响。驾驶台不时摇下车钟。炮打得这样猛,速度变化这么频,一定是咬住敌

  舰反复冲杀。梁波用手势提醒大家,现在追击敌人不能马虎,必须保证动力。

  由于防行和战备,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好好休息,梁波累得头晕目眩,非常疲劳。可他不肯

  稍憩,用心观察操纵台和各种仪表。

  呤呤呤,一阵短促的铃声响起,梁波望见车钟指向“全速”。主机班长猛推加速杆,速度表的

  指针,陡地跳到了最大数字,战舰飞腾起来。棒!梁波想。此时他虽看不到战斗场面,但他猜测,

  必是咬住10号舰了,兴奋得眼睛发亮。

  突然,一发炮弹穿过机舱,钢板破损,海水猛冲进来,流向每个角落。

  海水淹没了底席。如果主机被淹,停止运转,军舰就失去机动能力,那样,不仅不能歼灭

  敌人,而且被动挨打。他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

  主机班长张林,已经在堵漏。海水的冲力太大,把他冲了个趔趄。梁波摸起一块大木塞,迈

  步向前。虽只几步距离,他却费了很大劲才迈到。漏洞里的水像是机枪在喷射,冲进舱里,四

  处泛滥。要堵住是不容易的。第一次没有成功,被海水把木塞打了回来。他第二次走上前去

  ……

  (5)十八勇士血染领海

  琛航岛附近,渔船整装待发。

  方姗站在其中一只机帆船上。她戴项钢盔似的竹笠,一踏短发被风吹向耳后,越发显得健

  美。她亲眼目睹南越人挑起了这场海战,但结果被揍熊了,四舰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逃窜。

  “观战。并不轻松,或许比参战更紧张、焦急。她望见敌10号舰,在我方炮火的轰击下,舰

  首先钻进海里,舱尾翘起来,然后整个舰身像只铁匙掉进汤盆似的,沉入了大海。

  10号舰这个乌龟壳,恶贯满盈,终于葬身于中国滔滔的南海之中。

  这是入侵者可耻的下场!

  方姗立即派两只渔船前去打捞俘虏。同时,她率船队驶向自己的军舰,准备抢救伤员。

  中途遇上败北的敌4号舰。它被猎潜艇打得遍体鳞伤,被迫逃走,但尚有机动能力,边逃

  边向方姗的船队进行阻拦射击。

  方珊善于利用风向和水流,引导船队曲折前进,敌人虽把成吨的钢铁倾倒在海里,却无法

  挡住渔船的去路。方奶的步枪连续射击,一个戴大檐帽的官儿被撂倒,引起渔民的喝采。猎潜艇

  远远追来,敌舰不敢恋战,夺路而走,方姗的船队得以顺利接近了扫雷舰。

  渔船靠上军舰后,枪炮长迎接方姗上舰,引她朝会议舱里走、刚到中甲板,只见几个军人围

  着观看什么,方姗不觉一怔,原来梁波歪躺在甲板上,脸色苍白,双眼紧闭,仿佛睡着了。啊!他

  难道……?她的胸口橡堵着什么东西,闷得难受!是的,她想,胜利不是白来的,是亲人们的鲜

  血换来的!但是海战已经结束,南海仍在奔腾,战舰仍然屹立,难道梁波不能与西沙军民共享

  战斗胜利的欢乐?泪水在眼眶里游动,没有流出。但悲痛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迈步走到梁波眼前。梁波脸上的表情非常恬静,嘴角上的线条微微带着笑意。方姗见

  状,更加抑制不住心里的悲愉,大声呼唤道:

  “梁军士长!你睁眼看看,我是方娜!我是……”这位渔家姑娘竟当众哭了起来。

  梁波的眉毛动了一下,接着微微睁开眼睛,四肢也开始活动。

  “他累垮了,”枪炮长向方姗解释说,“机舱里太热,所以他昏迷过去,一呼吸新鲜空气就醒

  了。”

  方姗擦去眼泪,发现周围的人都在望她,倒觉得有点难为情。

  丁玉辉走来。他告诉方姗,上级来电,决定很快收复被南越人侵占的岛屿。他准备召开会

  议,进行部署,请她参加。至于伤员,由猎潜艇负责送往永兴岛。

  方姗放心了,立即让船队返回琛航岛待命。等她转回甲板时,梁波已经完全恢复过来了。

  “刚才我大出洋相,”方姗对他说,格格笑起来。

  “你以为我‘革命成功’了?”梁波没笑,态度严肃。“这次战斗牺牲了十八位同志,历史将永

  远记载着他们的功绩!”

  “是的,”方姗收起笑容,说:“我们要在西沙为烈士们建立纪念碑,让子孙后代永远祭奠英

  灵!”

  (6)军民合力夺回西沙

  19日晚,陆军四个步兵连来到舰艇上。20日9时即打响了收复珊瑚、甘泉和金银岛的战

  斗。

  梁波所在的扫雷舰负责运部队到珊瑚岛。这个岛被侵占的早,敌人数目多,且修筑了碉

  堡,估计他们可能顽抗。因此先用舰炮轰击敌阵地,然后部队出击。

  陆军的一个排,换乘渔民的舢板,由连长率领划向岛子。梁波通过望远镜,看见方姗斜背着

  步枪,在前头的舢板上奋力摇橹。这天,海上风疾浪高,舢板在波浪中颠簸前进。为了加快速

  度,她从战士手中接过一把备用锹,作划水的动作,战士们都用锹当桨划起来。

  舢板在波涛中跳动不止,但方姗始终站得非常牢稳。海风吹起她的头发,浪花溅湿她的衣

  服,敌人的子弹在舢板周围掀起水花,她根本不予理睬。只见她时而侧过脸或举起手,向渔民下

  达各种口令。

  在距离滩头约40米的地方,方姗把枪从肩上取下,紧握手中,遂即跳入水中。陆军战士们

  跟上她,边射击,边前进,很快冲上礁盘,占领了一座小庙附近的有利地形。

  梁波不禁连连点头。方姗不但熟悉西沙,还能驾驭海洋,是位理想的向导。

  因为风浪大,舢板一时返不回来。连指导员向了舰长提出要武装泅渡。

  时间在战斗中是重要的,丁玉辉同意。只是战士们携带着枪支、弹夹和手榴弹,每人负重数

  十斤,风浪又大,怕泅渡有困难。因此,他决定派出八个水性好的舰员,带上救生器材,和陆军战

  士一起泅渡。梁波和符阿海被选中。

  梁波取了救生圈,跳入海中,在前开路。

  渔谣说:“西沙浪高如山。”浪涛确实厉害,啸叫,翻腾,像是抖动鬃毛的狮子。海军战士个

  个犹如耍狮的拳师,他们在狮群中用力奋战,协助陆军战士们向前游去。

  陆军战士们毕竟不熟悉海的脾气,游出不远就受到阻力。浪头扑头盖脸地打下,有的被苦

  涩的海水呛得哇哇直吐;有的被弹药坠得往下沉。水兵们纷纷把救生器材送给最需要的人,而

  且挽起臂膀帮助他们跨越浪峰。

  指导员举起手枪,边划水边高喊:‘’同志们,为了收复祖国神圣的领土,冲啊!”

  战士们勇敢地冒着弹雨和浪涛,射击着,呐喊着,武装泅渡了数百米,终于涉水登上了珊瑚

  岛的沙滩。当即以战斗队形匍匐前进,像把钢刀。直插岛子的纵深。

  梁波脚踏珊瑚礁盘,心情激动如海水汹涌。啊,珊瑚岛!先辈用汗水把你培育,使你肥沃富

  饶!烈士用鲜血把你浇灌,使你美丽多娇!我们把南越海盗彻底赶走,定要把你建设得更好,让

  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由于第一梯队的打击,敌人已陷入一片混乱。梁波等长驱直入,一路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当梁波和两位陆军战士接近了一片草丛,发现草丛中藏着一个敌人,正托着掷弹简朝陆

  军战士们瞄准。梁波举起手枪,绕到他的背后,大吼一声:“诺松空页(越语:缴枪不杀)!”敌人

  急转身,企图顽抗,梁波枪上前,飞起一脚,踢掉了他的掷弹筒。这家伙仍不肯就范,举起匕首向

  梁波咽喉刺来。梁波大怒。这家伙像猎犬般令人厌恶,同时他仿佛又重闻到了烈士们鲜血的

  味儿。他要复仇,他要亲手为死难的烈士们复仇!等敌人的匕首再次向他刺来时,他一扣扳

  机,把敌人的脑瓜开了瓢,扑倒珊瑚砂上。

  他们继续前进。

  来吧,海盗们!他心里想。使出你们浑身的解数!只要不缴械,不投降,就别指望活着回老

  家!

  经过一片漆木林,前边是一座碉堡。梁波对陆军战士们招呼:“注意隐蔽!”一言末了,冲锋

  枪子弹从他们头顶上飞过。

  碉堡里的火力很猛,只能匍匐前进。但满地荆刺,爬行困难。梁波一面向碉堡射击,一面喊

  话,要敌人投降。碉堡里的敌人没有反应。

  梁波突然望见方姗穿过灌木丛,出现在碉堡左侧。他大声提醒她注意。大概敌人见她孤

  身一人,又是女的,哒哒哒,向她一阵扫射!梁波的心收缩起来了,赶忙进行火力支援。同时,他

  发现方姗也用步枪还击,只打得碉堡附近灌木的枝叶簌簌乱飞。

  打得好!梁波想,让南越人懂得,中国公民,不分男女,都不是好惹的!

  梁波他们终于爬到碉堡附近,齐声大喊:

  “诺松空页!”

  “宗对宽洪堵命(越语:我们宽待俘虏)!”

  碉堡里的南越人无可奈何,纷纷把卸了弹夹的B4A、AB50及冲锋枪丢出来,并用白毛巾

  当作白旗,表示投降。

  方姗跑过来,对梁波说:“这一仗,打出了国威和军威,过痛!”

  话音刚落,从灌木丛中飞来一颗子弹,击中梁波的左肩,鲜血立即湿透了军服。

  方栅骂了一句,朝灌木丛连发三弹,一个敌军官腿上中弹,哼一声,跪倒在地,他把一支

  M16举起,投降求饶。

  方姗用枪口对着他,准备开枪!梁波眼睛里也燃烧起仇恨的怒火,但是,必须严格执行对敌

  军的政策,不能那样做,而且劝住方珊。

  他向瞪着他的方姗解释:“敌人反抗,就坚决消灭!放下武器,就应宽待!”

  方姗用牙齿咬着下唇,慢慢把枪口从敌人身上移开。

  这是个少尉。刚才他见方姗用枪对准他,吓得面色如土,浑身筛糠;后来梁波收起他的枪,

  并令方姗把枪移开。南越俘虏连连磕头,并放声嚎叫起来:

  “我有罪!罪该万死!……”

  战斗胜利结束。珊瑚岛上共有敌军36人,除被击毙者外,全部被俘,其中还有一个美国领

  事馆的KOSH(美驻西贡大使馆武官处派驻岘港领事的联络官,名叫杰拉尔德·埃米尔·科

  什)。

  梁波望着珊瑚岛上空重新升起的五星红旗,心想,1974年1月20日,是珊瑚岛回归祖

  国怀抱的日子,应该永远珍藏在记忆里。

  三个岛屿全部收复,陆军在岛上构筑工事,架设电台,准备长期驻守,编队舰艇继续航行巡

  逻。渔民们重新开始捕捞生产。海面上,帆影点点,螺号声声。睛空万里,海波不大,飞鱼跃水,

  海燕腾空。金色的阳光,照耀着白玉般的西沙海岛和蓝宝石似的南海,到处呈现出一片热烈的

  气氛。梁波是海战的参加者和目击者,至今肩头的伤口并未痊愈。他明白,正因为我们付出血的

  代价,西沙才会这样美好,这样安定!”




海湾战争中的空中战役


  80年代末,弥漫在波斯湾地区的硝烟渐渐散去,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了。全世界的人都在为海湾地区出现的光屏而感到欣慰。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全世界人民致力于海湾和平时,一场新的冲突正悄然地孕育着。

  从1990年初开始,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授意下,伊拉克的官员几次三番地对其近邻科威特进行刁难。先是提出"以阿拉伯团结的名义"一笔勾销两伊战争期间所欠下的350亿美元债务,后来又进一步提出领土要求。科威特当然是予以回绝。见软的不行,萨达姆又来硬的,下令向科伊边境调集军队,并向科威特发出最后通牒。霎时间,科伊边境危机四起,战争一触即发。

  8月2日凌晨2时,白天气温达摄氏40度的暑气稍消,190万科威特人还在沉睡之中,月照星空,万籁俱寂。就在这死一般宁静的时刻,随着萨达姆一声令下,30万伊军以被萨达姆称为"军中之军"的伊拉克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为主力,在350辆T-72坦克的开道下, 如天边的炸雷,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越过125公里长的科伊边境,长驱直入,冲向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霎那间,科威特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天空中,大批的伊拉克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机群呼啸着,成群结队而来,一排排重磅炸弹,一串串集束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地面上,伊拉克1个坦克师和8个机械化师一字排开,成多路直插科威特城,锐不可当。

  对于有8年实战经验、号称阿拉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伊拉克来说,科威特实在太小了。它的国土面积只有1.8万平方公里,没有可供回旋的余地,它的军队也只有2万人,根本不是伊拉克军队的对手。伊军仅用10个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听到前方传来的战报,指挥所里的萨达姆露出得意的微笑,他的目的达到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胜利只是暂时的,一场更大的战争阴影正向他袭来。

  "沙漠盾牌"出笼

  科伊战火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感到如坐针毡。

  美国人在海湾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历来对这一地区的形势极为关注,美国的侦察卫星时时刻刻盯着这里。萨达姆向科伊边境调集重兵的情况当然逃不过那些太空上的“火眼金睛"。 但美国人的判断是伊拉克不会动武,萨达姆只是想威胁一下科威特。事实证明,美国人的判断是大错特错了。

  8月2日凌晨,得到伊拉克军队突然进攻的消息,美国总统布什甚感震惊,国防部五角大楼指挥中心也处于一片忙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连发几道命令:命令停泊在巴林麦纳麦港的6艘美国军舰立即起锚驶离港口,以防伊拉克空军突然袭击,造成"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命令正在印度洋游弋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向阿曼湾靠拢待命; 命令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基地上的B-52轰炸机随时准备出击;命令美军驻希腊苏扎湾海军基地处于高度战备状态......

  8月4日清晨,美国军政要人齐聚戴维营。会议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一项代号为"沙漠盾牌"行动的计划就在这次会上敲定下来。该计划的主旨是向海湾地区紧急增兵、阻止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并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同时,该计划还规定"沙漠盾牌"行动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全权组织实施。

  8月7日凌晨2时,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命令下达后,五角大楼迅速行动起来。 早晨6点,国防部长切尼主持会议,详细部署了"沙漠盾牌"的实施方案。

  在"沙漠盾牌"实施方案中,空中力量以其特有的机动速度快、机动距离远的特长而备受重用。

  7时30分,美军第82空降师的2300人作为"沙漠盾牌"行动的先头部队登机完毕,5分钟后,运载这批伞兵的飞机奉命从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沙漠盾牌"行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 2个中队共计48架F-15战斗机作为首批派往沙特的空军部队,从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指定机场。

  经过3个月紧张的海空运输,到11月初,到达海湾地区的美军总兵力达到24.5万人。其中,地面部队17万人,800辆坦克;空军部队3万人,各型飞机444架;海军部队4万人,各型舰船85艘,舰载机553架。

  依美国总统布什之见,经过3个月的禁运、封锁和经济制裁,再加上20多万大军压境,足可以让萨达姆从科威特滚蛋。然而,布什的判断又错了,萨达姆根本不买他的帐。萨达姆不仅没有从科威特撤军,反而在国内加紧备战,并向科沙边境又增调了20个师的兵力。与此同时,萨达姆还展开宣传攻势,宣布扣留西方人质,号召阿拉伯人开展"圣战”,打击美国和"推翻阿拉伯的统治者"。

  萨达姆的言行激怒了布什。11月8日,布什总统宣布,在2个月内再向海湾增兵20万,以便使美军"拥有在必要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进攻性军事行动的选择"。他要主动出击了。

  在美国大举进兵海湾的同时,布什还派人四外游说,动员说服它的西方盟国以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派兵参战和担负战争费用。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个国家答应出兵参战,这样再加上海湾地区的6个国家,共有40多个国家的多国部队云集在海湾地区,总兵力达70万人,装备飞机3510架,坦克2900辆,装甲车2200辆,舰艇400艘。在多国部队中,美国军队占绝大多数,总兵力为52.7万人,其中陆军29.5万,海军陆战队9.4万、海军8.2万,空军5.6万。部署坦克2200辆,装甲车2000余辆,飞机2800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进行的历次战争中,空中力量都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了征服萨达姆,美国将空中力量的精锐悉数派往海湾。

  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82空降师是一支在美军中久负盛名的老牌劲旅。该师组建于1942年8月,是美军空降兵中的元老,其前身是82步兵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82空降师作为美军当时5个空降师的主力,先后参加过西西里岛、那不勒斯、萨勒斯、诺曼底等战役,作战422天,付出伤亡9000人的代价。战后,该师也曾多次出征,直至1989年12月,还作为主力部队参加入侵巴拿马行动。该师下辖3个旅、8个空降步兵营、1个空降装甲营,共有官兵16000人,装备攻击直升机48架,其他直升机167架,轻型坦克54辆,火炮147门,具有较强的空中机动和攻击能力。

  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是美军的另一支老牌劲旅。该师也成立于1942年8月,其前身为第101步兵师。二次大战期间,该师转战欧洲,立下过赫赫战功,曾被授予"优异部队"奖状。该师下辖3个旅、9个空中突击步兵营、1个航空兵大队、1个空中骑兵中队,有官兵15700人,装备攻击直升机165架,其他直升机95架。该师由于具有快速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能在任何地形上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遂行作战,被誉为"全能师"。

  除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外,其他一些部队,像美国空军第8航空队、第5航空队,海军的几个航母战斗群等,也都是美军中战功赫赫的拳头部队,大多参加过二次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由于在兵力总数上美军难以超过伊军,因此,美国不仅尽遣精锐之师,而且将其武器库中几乎所有新式武器都拿出来亮相,以获得技术上的优势,以质量取性。在空战兵器中,其佼佼者是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

  F-117是美国空军最新式的主战飞机之一, 也是美军空军第一种高亚音速隐形战斗轰炸机。该机由美国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制造。1981年6月原型机首飞成功,1983年10月生产型开始装备驻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的第4450战术战斗机大队。 美国空军共采购59架F-117,至1990年7月21日全部交付完毕,总费用为62亿美元,单架价格达1亿多美元。

  尽管F-117早在1981年就试飞成功, 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使用,但是美国空军对它的情况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89年4月21日,才在内利斯空军基地向外界展示。

  F-117外观呈黑色, 头部像个楔子,后缘呈锯齿状,机尾很像燕尾,这使它看起来非常古怪。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全身找不出一丝曲线和曲面的痕迹,整架飞机几乎全部由直线光屏面组成。难怪见过F-117的人曾打趣说:在设计F-117时,大概设计师们只使用直尺吧!连它的机翼和V型尾翼也都采用了没有曲线的菱形。那么,它为何被设计成这般怪模样呢?原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它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隐身"本领。因为采用这种外形,可以大大减少它在雷达屏幕上的显示信号。此外,它的发动机进气口、尾喷口、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等部位也都经过有益于“隐身"的特别设计,就连身上的涂料也能吸收雷达波束,增强它的"隐身"本领。 据说,在F-117身上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它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比一只小鸟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信号还小,肉眼根本识别不出。这就好比给它披上了一件"隐身衣",任何先进的雷达对它来说都好比是"瞎子"。

  除了隐身本领之外, F-117还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它的腹部有一个长4.7米、宽1.75米的大弹舱,里面可以装载2颗2000磅激光制导炸弹或数枚空地导弹。 不过,F-117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也有缺陷。设计师们为了增强它的隐身性能,不得不在其他一些性能上作出牺牲。比如,它的最大速度还没有超过音速,这在当今世界一流战机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还不具有空战能力。

  当然, 除了F-117之外,美军的其他装备也很先进,像F-15、F-16战斗机,F-10攻击机,F-111战斗轰炸机,海军的舰载机A-18、A-6、A-7, 陆军航空兵的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等等,都是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兵器。

  美国人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多国部队云集海湾,磨刀霍霍。然而,萨达姆也非等闲之辈,他并没有被吓倒。对于布什总统让他滚出科威特的言行,萨达姆的回答是:一旦美国人卷入战争,我们将使他们血流成河。

  萨达姆的话并非言过其实,因为他手中也掌握着庞大的战争机器。

  为了对付多国部队的进攻,萨达姆下令在全国实行战时体制,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与此同时,萨达姆加紧扩军备战,其正规军在原有53个师的基础上,重建了13个师,并新组建了11个师,达到77个师,总兵力增至120万人,装备坦克5600辆, 装甲车6000辆,火炮4000余门,飞机770余架,"飞毛腿"导弹800余枚。

  与多国部队相比,伊拉克在兵力总数上要远远超出多国部队,虽然在兵气质量上稍逊色一些,但其中也不乏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一流兵器。比如,在空战兵器当中,米格-29“支点"式歼击机,就与美国空军的F-15、F-16相差无几。

  米格-29是在80年代初由原苏联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最新推出的一种全天候歼击机。从外观上看,米格-29很像是美国的几种飞机的混合体。比如,它的机翼和头部跟F-16和F-18很相像, 它的双垂尾类似于美国的F-15,而它的后半身则与F-14相近。

  米格-29装2台R-33型涡喷发动机, 机内装有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达100公里。该机还装有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敌我识别器和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米格-29的2个机翼上各有3个武器挂架,可挂载空空导弹、航空炸弹、火箭弹等武器,它的机身左侧边条根部装有1门30毫米机炮。米格-29的最大速度达2.3倍的音速,作战半径为900公里。

  除上述性能外,米格-29还有一种绝技,那就是它可以做出以前只有苏-27歼击机才能完成的"皮加切夫眼镜蛇机动"。这种动作的要领是:飞机在低空平飞时,突然将机头拉起,使飞机腹部向前平飞数秒钟。可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在当今世界一流战机中,除米格-29和苏-27之外,至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飞机能做得出来,包括美国的F-15和F-16战斗机。

  神秘的"霹雳"计划

  多国部队和伊拉克都握有自己的"王牌",双方都认为自己能赢得这场战争。于是,双方一方面加紧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制定作战计划。

  与多国部队相比,伊拉克在地面部队方面要占有很大优势,因此,萨达姆决心与多国部队展开陆上决战。为此,他特别在南部战区设置了3道防线。

  美国自知自己地面兵力少,与伊拉克展开陆上决战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把宝押在了空中力量上。从"沙漠盾牌"行动一开始,美国就调集人马着手制定首先用空中力量摧垮萨达姆战争机器的作战计划。

  1990年8月5日,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3天,正在外地休假的美国空军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特别助理沃登上校被紧急召回了华盛顿,要求他召集一个由计划和作战参谋军官组成的特别小组,制定出一个保卫沙特阿拉伯的战略空中战役计划。

  沃登上校将计划制定小组成员集中在空军参谋部的"决胜"处办公室。两天后,计划初具轮廓。8月7日下午,应空军副参谋长约翰·洛将军的要求,沃登上校提交了一份长达12页的对伊战略空中战役计划梗概。该计划被命名为"霹雳",以区别于越南战争的"滚雷"计划。

  洛将军和当时的空军参谋长杜根将军都很喜欢这个计划。8月9日,沃登上校及其计划制定小组随空军计划主任亚历山大少将一起到麦克迪尔空军基地向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汇报。

  沃登上校设想通过一次空中进攻战役打击伊拉克,以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该计划正合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之意。因为他无法在短期之内集结起足够打一场进攻战役的地面部队,也就无法完成总统下达的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任务。而只有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集中起来,打一场空中战役,担负起摧毁伊军的目的。

  施瓦茨科普夫让沃登上校将"霹雳"计划呈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鲍威尔也赞同这个计划, 并进一步提出要求:"我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撤退,而是要消灭他们, 摧毁他们所有的坦克。"他让沃登上校在计划制定小组中增加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代表。这样就使计划制定小组的成员增加到100多人;一周以后,"霹雳"计划正式出笼了。"霹雳"计划的要旨是:战斗一开始就投入全部可使用的空中力量, 形成绝对压倒对方的优势,打击其要害部位,"在战争伊始就一鸣惊人"。

  不过,单纯依靠空中力量打败伊拉克军队的想法遭到了鲍威尔将军的反对,杜根将军甚至因此被撤了职。但依靠空中力量发挥关键的作用,则在美军高级军官中取得一致看法。

  沃登上校在80年代末曾写过一部名为《空中战役》的书,沃登上校在书中,旁征博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战争"重心"对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性,强调在各个战争层次上都要打击敌人的重心,即要害。"霹雳"计划完全贯彻了沃登上校的这一思想。计划小组以5个同心圆环,形象地确定了战争的"重心"及其重要程度。在这一个圆环中,最内环是敌人的作战指挥系统,包括其指挥机构、军民用通信、广播电视系统等;第2环是敌能源系统,包括石油、电力等生产设施,但计划只使其短期内丧失生产能力,而不是永久摧毁,因此只计划攻击发电厂附近的配电站、变压迫等目标,而不是摧毁发电机房;第3环是敌交通系统,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计划只摧毁关键的铁路和公路桥梁,切断伊军的重要补给和交通,但不给国民交通造成全面破坏;第4环是对伊军及国民的心理战,通过广播、传单等形式,削弱伊军的作战能力,影响国民的士气,同时又可避免无谓的伤亡;最外一环才是可投入战场的军事力量,重点是伊军地地导弹、远程轰炸机等战略报复力量、共和国卫队及战略防空系统等。8月16日,沃登上校将最后完成的攻击计划向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作了汇报。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非常赞同使用空中力量打击伊军的计划,他让沃登上校将该计划交给驻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中央总部前指"空军司令霍纳中将。8月19日,沃登上校返回华盛顿,而参加计划制定的德普杜拉等3名中校军官则被留了下来。

  根据霍纳将军的指示,他的助手格洛森准将负责在"霹雳"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攻击计划的细节。为此,格洛森准将在沙特空军大楼霍纳将军办公室隔壁房间里,成立了代号"黑洞"的特别计划与作战行动组。格洛森将军要求每个部署在沙特的空军联队派来2名熟练掌握本联队武迫使用的空勤人员,并要求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的计算机专家来操纵空军的计算机辅助兵力管理系统。随着进入作战地区联队的增加,"黑洞"小组的成员也不断增加。

  经过精心策划,"黑洞"小组制定出了更为详尽的空中进攻计划。他们为该计划确定了5个基本目的:孤立萨达姆政权并使之垮掉;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剥夺伊军的军事进攻能力;摧垮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伊陆军的进攻能力。为此,他们提出了12个要突击的目标群,包括作战指挥系统、伊战略防空网、机场、化学武器、"飞毛腿"导弹、共和国卫队、能源设施、交通枢纽等。

  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格洛森将军还反复征求了参战的各联队长的意见,使计划更加完善。

  美军不遗余力地调集各方人马,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空中进攻计划,为他们赢得这场战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两军尚未开战,美军已先胜伊军一着。

  "风暴"骤起

  1991年1月15日,是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规定的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

  虽然战斗还没有打响,但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并不显得轻松,他仍在一心一意地推敲着作战计划,惟恐有什么疏漏。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设计,战争将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大规模空袭,时间将持续2周以上,目标是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战略性军事和通讯设施;第2阶段为地面作战,时间大约1周左右。第1阶段的行动代号为:“沙漠风暴",第2阶段的行动代号为"沙漠军刀"。

  为了保证"沙漠风暴"行动首战告捷,施瓦茨科普夫吸取了以往战争的教训,将海军、陆军所属的作战飞机统统集中起来,交由驻海湾地区美空军司令霍纳中将全权负责指挥。

  1月15日很快到来了,然而,萨达姆没有撤军。

  1月16日,在距美国本土万里之外的海湾地区,美军官兵已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布什总统下达开战的命令。

  上午10时半,布什总统终于拿起笔,签署了给驻海湾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战命令。 放下笔之后,他对身旁的国际部长切尼说道:"现在,这个命令立即下达。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撤军,它将由我本人宣布收回。除此之外,发生任何情况均不能影响它的执行。"

  一天的时间又静静地消逝了。萨达姆没有宣布撤军,布什也没有收回他的命令。

  1月16日夜,天上没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风呼呼地叫,不时卷平地上的沙粒。又抛向远方。

  在沙特阿拉伯各空军基地上,一架架满载炸弹的飞机,像一头头俯伏的怪兽,随时可能突然扑出。机场跑道旁两行长长的指示灯,像巨兽伸出的两颗嗜血的獠牙。

  空袭时间定在1月17日凌晨3时。此前11小时25分钟,携带AGM-86C巡航导弹的B-52轰炸机已从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尔空军基地起飞。进攻前7小时, 驻扎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B-52起飞。随后,驻在沙特各基地的F-117、 F-15、F-16等飞机也相继起飞,列队向伊拉克飞去。进攻前1小时29分,一批"战斧"式巡航导弹从在红海上游弋的美海军巡洋舰上发射......

  最先拉开"沙漠风暴"行动帷幕的是美军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MH-53J"低空气路"特种作战直升机。 为了在伊军严密的防空网上撕开一个口子,保证空袭编队顺利突防,美军特别组成了2个代号为"白色小队"和"红色小队"的直升机小分队,对伊军的雷达阵地发起攻击。

  1月17日凌晨1时,科迪上校率4架"阿帕奇"和2架“低空气路"组成的"白色小队"从紧靠伊科边境的阿尔朱夫基地起飞, 在夜空中向北飞去。6分钟后,同样编成的另一个“红色小队"跟着起飞。 飞行约1小时后,科迪上校看到地面腾起一道红光。原来这是一名伊拉克士兵听到了直升机的声音,胡乱发射了1枚导弹,但未击中。

  两个飞行编队以每小时222公里的速度、在15米的高度上继续北飞,航行灯全部关闭,无线电保持静默,以免被伊军发现。

  在距伊军雷达阵地13公里时, 二级准尉托马兴奋地对驾驶员琼斯喊道:"我找到目标区了。""减速,距离显示12.2公里。""继续前进。""右边有个大家伙。"

  琼斯观察着前视红外系统操纵直升机向目标接近。

  "是发电机。锁定它!"德鲁中尉在796号直升机上发出命令。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

  伊军官兵发现了远处的闪光,知道不妙,雷达阵地一时陷入一片混乱。

  一枚枚"狱火"式导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奔伊军雷达飞去。火箭和机枪也一起开火,枪弹雨点般向伊军雷达阵地扑去。仅仅4分钟,伊军的2个雷达站就不复存在了。

  随着科迪上校的一声令下,2个直升机编队按预定计划超低空返航。这时,数百架飞机组成的空军混合轰炸机群正从他们头顶飞过,顺着他们撕开的口子,向伊拉克纵深腹地飞去。

  科迪上校立即用事先约定的密语, “加利福尼亚AAA"和“内布拉斯加AAA"将目标已全部摧毁、己方无一伤亡的消息传给中央司令部。

  几乎在"阿帕奇"直升机攻击伊军雷达阵地的同一时刻,1架绰号为"黑色幽灵"的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已突入伊拉克首府巴格达上空。 它把1枚2000磅的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地投到位于巴格达闹市区的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屋顶的正中。这时的时针正好指向凌晨3点整。

  顷刻之间,飞蝗般的炸弹从天而降,铺天盖地,爆炸声震撼大地。巴格达市内的政府大楼、兵营和炼油厂先后被命中,大火冲天,浓烟滚滚,整个巴格达市笼罩在火光和硝烟之中。与此同时,分布在伊拉克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战略目标也遭到猛烈的突击。

  战斗打响90分钟后,伊拉克的防空部队开始作出反应。

  在萨达姆的秘密地下防空作战指挥部里,几名高级军事指挥人员围坐在萨达姆·侯赛因周围,神色略显紧张,然而却不慌乱。萨达姆本人更是泰然自若,他那刚毅的目光和倔强不屈的双唇似乎在告诉周围的人,伊拉克能够顶住美军的狂轰滥炸而取得最后胜利。

  在巴格达市区,根据萨达姆的命令,全城所有防空火炮一起向空中开火。高射机枪、高射炮射出的弹道轨道与空中投下的炸弹经纬交织,形成一片片奇丽而骇人的火网,看上去甚为壮观。防空警报声和炸弹爆炸声吞没了整个巴格达市区,震撼着中东这座历史名城。

  然而,多国部队的空袭实在太猛烈了,再加上强烈的电子干扰,伊拉克的防空雷达和地空导弹很快就被压制住。剩下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因指挥通信设施和目标指示雷达受到强烈的干扰,失去指挥,因此,只好各自为战,盲目地对空射击。

  天渐渐放亮了,多国部队加大了空袭密度。到17日午夜,多国部队的飞机共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目标进行3轮高强度轰炸,出动飞机2000多架次,投弹1万多吨。此外,停泊在海上的美国军舰也向伊拉克腹地的指挥通信中心、雷达和防空导弹阵地以及部分机场发射1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第一天轰炸过后,萨达姆的总统府、巴格达电信电报大楼、空军和防空指挥部被摧毁,巴格达附近的2个机场陷于瘫痪,一些工业设施、巴格达电厂、电视台大楼也被炸坏。此外,在伊拉克领土上至少还有75个地方遭到轰炸。对于这样的空袭结果,布什总统、五角大楼和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都感到非常满意。

  按照"沙漠风暴"行动计划,从1月17日至30日为战略空袭阶段,主要目的是削弱伊拉克战争潜力,夺取并保持战略制空权。因此,在以后的13天当中,多国部队的飞机不分昼夜,轮番上阵,连续对伊拉克保持强大的空袭压力。在多国部队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伊拉克的军队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伊拉克空军装备的几百架飞机,要么逃往国外,要么深藏于地下。勉强升空的为数不多的伊拉克飞机立即成了多国部队的活靶子,有些伊军飞行员尚未发现多国部队的飞机,就被发射的空空导弹击中,魂归西天。

  1月18日是"沙漠风暴"行动全面展开后的第二天。美空军飞行员罗德里格斯上尉和他的僚机昂得希尔驾驶着F-15战斗机在伊沙接壤的边界上空进行巡逻。

  "发现2个突然跃升的目标,左前方330度方位,距离13英里。"正在空中巡游搜索的E-3A空中预警机向罗德里格斯双机发出敌情通报。

  罗德里格斯上尉本能地做出反应,打开搜索雷达,果然发现在他前方约10英里有1架伊拉克米格-29战斗机正迎面飞来。

  "左转弯!"上尉向僚机发出命令,接着用雷达锁定目标。僚机昂德希尔也锁定了伊机。

  F-15和米格-29迅速接近。 突然,米格-29一转机头向正在附近活动的1架美海军A-7攻击机器去。上尉刚想发射导弹,可雷达系统却发生故障。上尉立即命僚机昂德希尔发射。

  1枚AIM-7雷达制导导弹向米格-29飞去。过了一会儿,上尉看到米格-29红光一闪, 紧接着传出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他兴奋地叫了起来:"打掉一个,打掉一个。"

  "第2架敌机,在其长机尾后3英里处。"上尉尚未从兴奋中缓过神来,E-3A又传来新的通报。

  这时,伊机已发现长机被击落,急忙调头回转,上尉立即切半径追了上去,双方展开近距格斗。上尉几次咬住米格-29,但都被迫灵活摆脱。在格斗中,双方的高度下降到1000英尺。这时,伊机试图做个半滚倒转。上尉心里明白,在这样的高度上是不能做这个动作的。果然,米格机咆哮着冲向地面,化为一团烟云。

  伊拉克空军部队尽管装备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米格-29、米格-25等先进飞机,但因飞行员素质和训练水平太差,实际上并未给多国部队空军构成多大威胁,多国部队很轻易就夺得了制空权。

  在萨达姆的战争机其中,给多国部队带来最大麻烦的是伊拉克装备的800余枚"飞毛腿"导弹。从1月18日开始,萨达姆下令用"飞毛腿"对沙特和以色列境内目标进行反击,一时间,给多国部队官兵造成很大恐慌。施瓦茨科普夫急令多国部队空军派专门飞机去搜寻消灭"飞毛腿"导弹。 然而,“飞毛腿"导弹机动性很强,它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使多国部队空军的攻击效果甚微。用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话说, 寻找"飞毛腿"犹和"草堆中找针"一样困难。最后,倒是“爱国者"地空导弹上演了一出大战"飞毛腿"的好戏。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大多被"爱国者"拦截。由于战绩突出,因此,"爱国者"地空导弹还获得了一个"'飞毛腿'的克星"的美誉。

  在战略空袭阶段,萨达姆的"军中之军"共和国卫队也上了"黑名单",被列为重点攻击目标。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有效地消耗萨达姆的这支精锐之师,将会给以后的地面进攻造成很大麻烦。

  担负轰炸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任务的是美国战略空军的B-52轰炸机。 提起B-52轰炸机,那可是大名鼎鼎。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曾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重量最大的轰炸机, 达到233吨;在美国的B-1轰炸机问世前,它是世界上载弹量最多的轰炸机,最大载弹量近30吨;它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轰炸机,一口气可飞16100公里;它还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轰炸机,从1955年服役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 可谓是一名"老兵"。由于B-52能在16000米以上的同温层高空中飞行,因此人们送给它一个绰号叫“同温层堡垒"。

  在美国战略空军中, B-52不仅是一个创纪录的能手,而且还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功臣。在越南战争中,它常常采用令人恐怖的地毯式轰炸战术,给越南军队造成重大损失。这一次,为了降伏萨达姆,B-52再次披挂上阵了。

  18日晨, 太阳还没露面,一架架挂满穿甲集束炸弹的B-52轰炸机从土耳其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腾空而起。在空中编好队后,机群向科威特西北部地区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的阵地飞去。几个小时后,机群飞临共和国卫队阵地上空。只见B-52轰炸机排着队用它那拿手好戏--地毯式轰炸战术, 铺天盖地的向下倾泻穿甲炸弹。 霎时间,共和国卫队的阵地上硝烟弥漫,爆炸声响成一起,B-52所到之处均化为一片焦土,苏制T-72坦克不时被击中起火。

  在以后的十几天中, B-52天天都去轰炸共和国卫队,使其动弹不得。由于多国部队空军掌握着绝对制空权,因此,B-52的轰炸行动没有受到丝毫的威胁。虽然共和国卫队装备的高射炮、 高射机枪拼命地对空射击,怎奈B-52是在它们的射程以外的高空进行轰炸,因此只能是干瞪眼没办法,白白挨炸。

  1月31日,在战略空袭进行14个昼夜之后,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命多国部队空军转入战术空袭阶段,主要对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伊军地面部队和防御阵地、坦克和装甲车集群、交通枢纽、桥梁、铁路和公路运输线、燃料和弹药库以及后勤补给基地等目标,进行猛烈的轰炸。施瓦茨科普夫是想通过这一阶段的轰炸,利用空中优势最大限度地削弱伊拉克的有生力量,为尔后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道路。

  毫无疑问,这一次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仍将是被作为重点"照顾"的目标。不过,在飞往共和国卫队阵地的机群中, 除了B-52之外,又多了两副新面孔,这就是美国空军的A-10攻击机和陆军航空兵的AH-64攻击直升机。A-10和AH-64是美国兵器专家于70年代为专门对付坦克而设计的。A-10的绰号叫"雷电", AH-64的绰号叫"阿帕奇"。由于它们都有极强的反坦克火力,因此也有人称它们是"坦克的克星"。

  A-10的机头装有1门30毫米7管速射机炮,其射速达每分钟2100--4200发。它使用的平铀穿甲弹,可以穿透伊军的任何一种坦克的装甲。此外,A-10的机腹和机翼上还装有11个挂架, 可挂各种炸弹、火箭弹、子母弹箱、电视或激光制导炸弹。可见,A-10的反坦克火力是极强的。

  不过, 和A-10相比,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反坦克火力上还要更胜一筹。"阿帕奇"不仅装有1门30毫米的机炮,而且还携带16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采用激光制导方式,打坦克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它的破甲厚度高达1400毫米,因此,伊拉克坦克的任何部位,只要被它击中,都休想逃脱。

  B-52轰炸机与A-10攻击机和AH-64攻击直升机联手作战,再加上F-15、 F-16战斗机、F-111战斗轰炸机、AH-1攻击直升机等在一旁助战,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队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在科威特境内和伊拉克南部地区,到处都是被击毁的坦克,它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些还在燃烧。

  经过第1轮38天的角逐,多国部队空军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占尽了上风。伊拉克的所有战略目标除深藏在地下的之外,都被多国部队空军刮起的"风暴"扫得荡然无存。可怜萨达姆的百万大军,尚没有和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真正交火,就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伊拉克南线战区的54万大军,在多国部队空军疾风骤雨般的空袭下损失25%以上, 重装备损失高达30-45%。伊拉克的4000多辆坦克有1600多辆成多国部队飞机的靶子,2800辆装甲车中也有840多辆被毁。萨达姆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作为多国部队空军重点"照顾"的对象,损失更是惨重,它每天几乎都要遭到多国部队空军数百架次飞机的轰炸。至2月23日,第2阶段空袭结束,共和国卫队已损失近半,被打得七零八落,"军中之军"往日的威风早已荡然无存。

  萨达姆的战争机器已严重受损,它的反击软弱无力,但它仍在顽强地运转。当有战场记者问萨达姆是否放弃抵抗时,他的回答是:不!绝不!于是,战争之神继续发出狰狞的微笑。

  "沙漠军刀"一招定胜局

  2月24日中东地区凌晨时分,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座大楼内的美军司令部灯光通明,充满着紧张的气氛。进进出出的男女军人全都步履匆匆,神情严肃。作战室内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身高体壮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站在沙盘前,两起很薄的嘴唇紧闭着。他抱着膀子沉思着什么,不时看看腕上的手表,在室内来回踱着步子。

  前线不断传来消息:各路大军已按预定时间抵达出击地点;装满炸弹的飞机正一批批地轮番轰炸指定的目标;载有1.8万名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舰队已向科威特海岸逼近;空降师业已登机待飞......

  然而, 施瓦茨科普夫在攻击时刻到来之前却显得有些不安。这位被人称为"敢冒险的军人", 对中东地区进行过多年研究,深知这场战争的风险。尽管经过一个多月的大规模空袭, 萨达姆的地面部队受到很大削弱,而且他和他的将军们对"沙漠军刀"计划进行了反复推敲, 并讨论了所设想到的每个细节和应变措施,但对萨达姆精心布下的地面防御阵式,仍无迅速取胜的把握。如果真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陷入"第三个越南战争"的泥潭,那对美国来说就等于失败。

  为了有效地利用前一阶段的空袭效果,一举冲垮伊拉克的防线,施瓦茨科普夫下了一个充满风险的大赌注,他把30万美国地面部队和数万盟国部队一字排开,准备全线出击,后面只留下1个美军师和部分沙特的部队。采用这种后来被称作是"胆大包天"的部署, 如果成功,多国部队就能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如果受挫,不仅前一阶段空袭夺得的主动权会丧失,而且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很难预料。但,事已至此,只得全力以赴,见机而行了。

  根据"沙漠军刀"计划,空中力量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丝毫没有减弱,它除了要继续对伊拉克腹地的战略目标保持强大压力,使萨达姆不能向前线增援一兵一卒外,还要以强大的航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展开进攻。

  2月24日凌晨4时,根据施瓦茨科普夫的命令,多国部队的先头部队相继跨过科沙边界和沙伊边界,一场关系到全局的地面攻势终于展开。几十分钟后,华盛顿五角大楼向全世界宣布:海湾战争的"最后决战"开始了。

  地面部队的推进出乎意料地顺利,开战仅4小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师的6路坦克纵队就突破了伊军的第2道防线。

  在远离科威特主战场的西部拉夫哈地区,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的300多架直升机像一群黄蜂,嗡嗡叫着,快速向沙漠深处飞去。"阿帕奇"式、"眼镜蛇"式、"黑鹰"式、

  “休伊"式和"奇努克人"式直升机卷起的尘埃使天空变成绛红色。 直升机排成6路纵队,在天空中形成6条黑色走廊。到24日傍晚,这些直升机已把2000名士兵、50辆运输车、大批榴弹炮、弹药以及大批评油运抵伊拉克纵深80公里地带。显然,第101空中突击师采用了它的拿手好戏"蛙跳"战术。

  先头部队遇到的抵抗是软弱无力的,这说明前一阶段的空袭效果非常好,施瓦茨科普夫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决定提前14个小时将担任主攻任务的美国第7军5个师和英军第1装甲师投入战斗,发起总攻。

  多国部队全线出击了。到24日下午,在500公里战线上,11路大军相继突破伊军防线,进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天空中,轰炸机、攻击机不停地袭击伊军阵地和后方交通线,战斗机在空中往来盘旋,进行巡逻警戒;地面上,坦克和装甲车隆隆开进,炸弹从空中、海上和陆地向伊军阵地倾泻。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战车和飞机的吼叫声交织成一片。11路大军犹如11把"军刀",直插伊军腹地,在飞机的支援掩护下,冲向各自的目标。

  巴格达萨达姆地下指挥所的作战室里是一片忙乱景象。前线不时传来伊军阵地被攻陷的战报。萨达姆终于预感到形势的不妙,但天生的倔犟性格使他根本不考虑再打下去的后果,仍下令对多国部队实施反击。然而,制空权在多国部队手里,此时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已处于多国部队空军的严密监视之下,伊军哪里还敢离开阵地去进行什么反击,萨达姆的命令无疑是想让他们以卵击石。

  多国部队继续推进。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建立前进基地后,又多次采用"蛙跳"战术, 在伊拉克纵深200多公里的纳西里耶和巴士拉以北地区再次实施机降,2天内前进了160公里,配合地面部队突入到幼发拉底河畔,切断了10万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北撤的退路。

  26日,美第7军开始向伊科北部边界进击,其任务是消灭共和国卫队,攻占军事重地巴士拉。

  共和国卫队不愧是一支劲旅。尽管在前一阶段38天的空袭中,它的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面对多国部队上千辆坦克的进攻,它仍顽强地坚守着阵地。在这里,多国部队遇到了展开地面进攻以来最强硬的抵抗。

  几次冲击受阻后,第7军紧急召唤飞机前来支援。没一会儿,一群"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A-10攻击机从远处天际闪出, 急驶而来。"阿帕奇"从5公里以远的距离上向伊军坦克发射一枚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 而A-10则从更远的距离上发射"小牛"导弹。地面上,MA11坦克在2000至3500米的距离上也不停地怒吼。共和国卫队的抵抗不能说不顽强,但怎经得住美军这空地一体的立体打击。共和国卫队终于顶不住了,防线被撕开了个口子。为防止被围歼,共和国卫队只好丢弃阵地,退向巴士拉。

  眼见多国部队的11把"军刀"直插过来,而多国部队的空袭强度仍丝毫没有减弱,萨达姆明白,对他来说败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再硬撑下去,只会招至更惨重的损失。于是,2月26日,萨达姆下令在科威特的伊军全线撤退,这等于是向多国部队摇起白旗。

  然而,布什不愿看到就要到手的胜利功亏一篑,他命多国部队继续进攻。这正合施瓦茨科普夫的意,这位四星上将指挥11路大军展开了一场追击战。

  由于路面和桥梁均遭到严重破坏,交通阻塞,伊拉克成千上万的车辆拥挤在一起,完全暴露在多国部队空军的打击之下,成了轰炸机、攻击机的活靶子。霎时间,在通往伊拉克腹地的各条公路上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公路上燃烧的军车排出几十里,形成一条条巨大的火龙。

  越来越多的伊拉克士兵在围攻中缴械投降。一个多月来,由于多国部队空军的狂轰滥炸,伊军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破旧,很多人身上长满了虱子。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而这顿饭只是一个4两重的面包。许多人生了病,但却因缺医少药而得不到治疗。

  27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队兵不血刃占领科威特城。

  当天,布什总统召集他的战时委员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前线传回的战报表明伊拉克军队已全部撤出科威科,布什总统当场拍板,于当晚宣布停火。

  布什的助手们注意到,午夜停火标志着地面进攻战正好打了100个小时。布什很喜欢这个整数。于是,海湾的枪炮声就在午夜时分停了下来。

  历时42天的争斗终于偃旗息鼓。在这场后来被称作"高技术战争"中,伊拉克的战争机器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中,伊军共死伤近10万人,被俘17.5万人,损失坦克3700辆、装甲车2000余辆,火炮2000余门,飞机150余架,其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相比,多国部队的损失则显得微不足道,仅伤亡600余人,被俘11人,损失飞机49架。战争打成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国部队占有高技术装备上的优势,这也是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作是"高技术战争"的原因之所在。

  战争实践表明,战前人们对这场越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进行的种种推测大多都应验了,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人们猜测的将爆发一场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世纪性坦克对攻战没有出现。本来多国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要少于伊拉克军队,但一战下来,仅100小时,萨达姆的装甲大军就被摧垮了,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里面固然有多国部队的坦克质量普遍优于伊拉克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多国部队掌握着制空权,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受到严重的空中威胁。实战结果表明,伊军损失的坦克和装甲车中, 大多数是被多国部队的A-10攻击机、AH-64攻击直升机、 B-52轰炸机等飞机击毁的。于是,这场发生在幼发拉底河畔的角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现代条件下,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坦克部队的作用将受到极大限制,空中力量已经对曾威风一时的装甲大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美丽的幼发拉底河畔,在经历了38天加100小时的战火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事实上,没过多久,美国等几个西方强国又向萨达姆发难,在伊拉克国土上设置"禁飞区",并以伊拉克违反协议为名,多次发动小规模空袭。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奇兵奔袭锡德拉湾


  1986年4月15日凌晨2时,地处撒哈拉大沙漠北部边缘、地中海南岸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全城还在熟睡之中。突然,一阵飞机的尖叫轰鸣声划破夜空,由远而近,将人们惊醒。接着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的黎波里全城都好像在颤抖,漆黑的夜空突然冒出冲天的火光,四处浓烟弥漫,一起恐怖气氛。

  公元365年,一场大地震曾给的黎波里带来一场毁灭性灾难。此刻,不少睡眼惺忪的利比亚人还以为是1600多年前的悲剧重演。当人们终于弄清楚这是美国发动的一场空中偷袭时,飞机已经逃遁。空袭历时只有30分钟。当天晚上,利比亚第2大城市班加西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

  3天后,即4月18日,利比亚人在的黎波里郊外的哈尼公墓为在空袭中遇难的人举行葬礼。

  20口黑沉沉的木棺材,一字排放在墓地上。其中有两口还不到3英尺长的小棺材,显眼地放在了所有棺材的中间。

  送葬仪式持续了3小时,一排全副武装的士兵用苏式步枪连续3次向天空气射,以示向死者敬礼。枪声在宁静的公墓上空回荡,仿佛在向世人控诉入侵者犯下的罪行。

  "草原烈火"燃烧

  利比亚原是一个亲美国家,美国在利比亚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建有军事基地。

  1969年9月1日, 当时还只是陆军通信兵部队一名中尉的卡扎菲,率领"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 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夺取政权,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卡扎菲晋升上校,并开始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当时他年仅27岁。卡扎菲上台后,下令关闭了美国设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并宣布把锡德拉湾收归利比亚的领海。从此,利比亚改变了亲美的立场,视美国为"头号敌人",并且逐渐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购买苏联武器,聘请苏联军事顾问。美国对利比亚的这种倒戈行为极为不满,对卡扎菲更是恨之入骨。

  1979年12月,为了支持伊朗的反美斗争,2000名利比亚人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前举行示威,并烧毁了使馆大楼。1981年8月18日,美国海军第6舰队军舰闯入利比亚宣布为"死亡线"的北纬32度30分以南的锡德拉湾,引诱利比亚飞机出击,以便借口"自卫"进行军事报复。当天,美国海军的喷气式飞机击落了2架利比亚苏制米格-23战斗机,借口这2架飞机曾向美国飞机开火。从此以后,美利之间由互相敌视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

  1985年12月底,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发生2起恐怖分子袭击民航办事处的惨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国人。美国一口咬定这是得到利比亚支持的恐怖分子所为,扬言要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报复,并派出多艘军舰,驶往地中海南海海湾,在利比亚水域附近演习,施加军事威胁,进行挑衅。

  针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卡扎菲毫不退让,重申沿海200海里海域为本国的领海,以北纬32度20为分界线,宣布此线为不可逾越的"死亡线"。

  1986年1月3日,美国海军第6舰队所属的"珊瑚海"号航空母舰携带起战斗机群从那不勒斯驶往锡德拉湾。1月4日,驻在印度洋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和在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的"美国"号航空母舰及战斗机群也被派往那里。

  实际上,美国想打击利比亚的想法早在里根总统连任后,就开始筹划了,其目的一是要"惩罚"一下卡扎菲,二来也借此打击苏联在中东的气焰。里根一再宣称:只要卡扎菲不下台,中东就无光屏可言。但像1981年那样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得采取大的行动。

  要采取行动总得找点借口。里根的智囊团根据80年代以来恐怖活动猖獗的情况想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打起"反恐怖"的旗子。随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打击利比亚的作战方案。

  里根的谋士们考虑再三,认为不能一上来就采取军事行动,宜先文后武,逐步升级,以争取国际舆论。

  里根总统采纳了这个建议。首先宣布对利比亚实施全面经济制裁,冻结了利比亚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同时撤回在利比亚的1500名美国人,接着又派出副国务卿到西欧各国游说,谋求共同制裁利比亚。

  美国的经济制裁确实给利比亚的经济造成很大困难,但利比亚人并没有被压倒。卡扎菲坚信苏联的武器是能够与美国的武器相对抗的,此外,苏联也不会把他丢给美国人而不管,苏联可不是好惹的。

  其实,美国之所以迟迟未动手,其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苏联的干预。

  不过,美国经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后发现,苏联人并不想介入这场冲突。

  苏联人的袖手旁观,可坑苦了卡扎菲。

  1月22日,美国的间谍卫星发现,利比亚把从苏联购买的萨姆-5导弹已部署在锡德拉湾沿岸。美国人认为这些射程达250公里的地对空导弹显然对在地中海活动的美国飞机构成严重威胁,应立即拔除。

  3月14日,里根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会议一开始,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献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让美舰故意越过"死亡线",诱使利比亚开火,然后,以此为借口,展开"反击"。

  里根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当即拍板定案,并把这一行动命名为"草原烈火"。

  "草原烈火"作战计划共包含3个行动预案:第1方案,如果利比亚对美国作有限攻击,美方无损失,美国就只攻击利比亚舰艇和萨姆-5防空导弹基地;第2方案,如美军在交战中有伤亡,美将轰炸利比亚重要军事目标;第3方案,如利比亚对美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国就轰炸利比亚的工业设施。

  会议进行了大约1小时。里根最后拍板道:"好,让我们干吧!"

  会后,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立即秘密前往伦敦,召见第6舰队司令凯尔索中将。温伯格详细介绍了"草原烈火"作战计划,口授了里根总统的决定,任命凯尔索为作战总指挥,并指示他可根据作战方案灵活处置有关作战事宜。

  为了实施"草原烈火"计划,美国共向地中海调集了34艘舰船、240多架飞机,单是航空母舰就有3艘。

  3月22日,美国宣布它的海军要在3月23日到4月1日期间在锡德拉湾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并扬言美国有权进入锡德拉湾。白宫办公厅主任唐纳德·里甘则明目张胆地向利比亚挑战: "如果利比亚军队胆敢向美国军舰或飞机开火,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面对美国的挑衅,卡扎菲也不示弱,命令部队严阵以待。一时间,战云密布锡德拉湾,战斗一触即发。

  3月23日下午,随着凯尔索中将的一声令下,美国军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利比亚认为是领海、美国认为是公海的锡德拉湾,美国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更是肆无忌惮越过了卡扎菲规定的"死亡线"。

  出乎美军的意料,利比亚方面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直到24日下午2时52分,利比亚人沉不住气了,2枚苏制萨姆-5导弹从利比亚阵地发射升空直指2架美国飞机,但受到美军电子干扰机的干扰,没有击中目标。接着,利比亚又出动2架米格-25歼击机前往阻止,无奈又被美机拦截,无功而返。傍晚时分,利比亚导弹基地又先后发射了3枚萨姆-5导弹和1枚萨姆-2导弹,因受到干扰仍未击中。

  按照"草原烈火"计划,只要利比亚动手,美军就可以进行反击。然而,在利比亚发射第1枚导弹后的6个多小时里,第6舰队任凭利比亚方面发射导弹,出动飞机,自己却不发一枪一弹。

  第6舰队的反应使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迷惑不解,“凯尔索司令为何迟迟不下达还击命令?""他究竟在等什么呢?"

  他们哪里知道,凯尔索心里自有打算。他是想在夜幕降临之后,利用利比亚空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打利比亚一个无还手之力。

  23日晚21点14分,夜幕低垂。坐镇"科罗拉多"号旗舰上的凯尔索认为时机已成熟,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2架A-6攻击机从"美国"号航空母舰上呼啸着腾空而起, 直奔1艘正向美特混舰队逼近的利比亚导弹艇。该艇连中2枚"鱼叉"导弹,迅速沉入海底,艇上27名官兵葬身鱼腹。

  过了不到1小时, 2架A-7攻击机从"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扑利比亚苏尔特地空导弹基地。

  利比亚的地空导弹基地是美军实施"草原烈火"行动要打击的重点目标。为顺利达到目的,美军不仅事先获取了利比亚雷达制导站的频率,而且制定了严密的措施,组成了多层次的电子战网。在高空,在E-2C"鹰眼"预警机监视半径300公里内的利比亚飞机、舰艇和导弹阵地的动向,随时把搜索到的目标信息传送给舰队指挥中心、 舰艇和飞机;在中空,有EA-6B电子战飞机盘旋,随时截获利比亚的电台和雷达发射的电波,测定其位置,适时对其实施干扰,造成对方通信中断、武器失控,以掩护攻击机突防和袭击。

  2架A-7攻击机在电子干扰的掩护下, 顺利发射了"哈姆"反辐射导弹,利比亚苏尔特导弹基地应声化为一片废墟。

  当天夜里23时15分,从"珊瑚海"号航母上起飞的2架A-6攻击机,又击沉1艘从班加西驶出的利比亚导弹巡逻艇。

  25日凌晨1时54分,2架从"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起飞的A-7攻击机又将利比亚刚刚换上的新制导雷达摧毁。几小时后,1枚"鱼叉"导弹又击沉利比亚1艘导弹巡逻艇。

  美军舰队在锡德拉湾横冲直撞,仅用15小时,就击沉击伤利比亚5艘导弹巡逻艇,摧毁了利比亚导弹阵地的主要设施,利军死伤约150人,而美军却无一人伤亡。27日16时,凯尔索见目的已达到,宣布"演习"提前结束,随后美舰队撤离锡德拉湾。

  "黄金峡谷"计划出笼

  3月下旬一战,美军大获全胜,使美朝野上下好不得意。然而,美国的炮舰政策却深深地激怒了利比亚人, 举国上下反美情绪高涨。卡扎菲扬言:"利比亚将用鲜血、 生命和它拥有的一切来维护锡德拉湾的主权。"的黎波里电台则号召利比亚人去袭击美国在全世界的基地和使馆的人员。

  1986年4月2日,湛蓝如海的天空,1架白色的波音707民航机舒展两翼,在午后的阳光里,合着发动机的旋律在爱奥尼亚海的上空气舞。这是泛美航空公司从意大利首都罗马飞往希腊首都雅典的804航班。

  就在乘客们为机身下秀丽的海滨景色所陶醉之时,突然一声巨响,飞机右舷出现了一个2米见方的大洞,机舱内顿时一片血肉模糊,1人被迫浪推出洞外,座位上到处是带血的肉块和红白相间的脑浆。1小时后,美国大使接到希腊警方通报:804航班发生爆炸事故,死亡4人,重伤9人,死亡者均系美国人。

  3天后,在西柏林,车流如水,华灯闪烁。拉贝勒舞厅门前,一排巨大的霓虹灯下停放着各色小车。人们在工作之余准备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周末。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的人当中有不少美国驻西柏林军事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当人们舞兴正浓之时,一道巨光伴着雷鸣般的响声把疯狂的舞曲猛地打了个句号。爆炸的气浪把所有站着的人齐齐地摔倒在地。玻璃片四处横飞,呻吟声与哭喊声混成一团。事后清点人数,伤亡共155人,其中44人是美国人。

  两起惨案发生后,举世哗然。当然,最愤怒的还是美国人。因为,显而易见,两起恐怖事件都是冲着他们来的。

  尽管惨案发生后,卡扎菲发表声明说利比亚与其无关,而且有2个地下组织声明是他们干的,但美国仍咬定是利比亚人干的,并扬言要对利比亚再次作出军事反应。

  4月6日下午,里根总统在白宫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决定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重振美国国威。然而,在打击目标的选择上,与会者意见不一,发生激烈争论。有人主张袭击利比亚国内的25个"恐怖分子"训练中心,有人建议攻击萨姆导弹基地和导弹贮存库,也有人建议摧毁利比亚的石油设施和交通运输线等经济目标,还有人提议说应当把利比亚的苏制米格飞机敲掉。

  会议争论来争论去,直到结束也没个结果。4月8日,里根只好再次召集会议,并首先提出了袭击行动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袭击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目标,惩罚卡扎菲;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三是尽量避免毁伤目标周围平民的房屋和人员。

  根据里根确定的原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级军事专家很快提出了5个袭击的目标: 首都的黎波里的阿普皮耶兵营、军用机场和西迪比拉尔港;在班加西的"民众国"兵营和贝西纳军用机场。 出击时间定在夜间,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克劳上将对此的解释是,卡扎菲夜间总得要睡觉,挨炸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利比亚平民夜里活动少,可以减少伤亡,再则利比亚飞行员夜间一般不能起飞作战。

  夜袭利比亚是一桩极其危险的军事行动, 克劳上将最后拍板决定,以"黄金峡谷"作为这次行动的代号。

  确定参战的兵力是另一个让美国决策者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从选定的袭击目标来看,采用远距离袭击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目的,最好的办法是用轰炸机投掷重磅精确制导炸弹。在地中海活动的第6舰队的"美国"号航空母舰载有F-14战斗机;"珊瑚海"号载有FA-18战斗机。 尽管这些飞机很先进,但一般只携带空对空或空对舰导弹, 实施护航及空战任务。舰载A-7、A-6型攻击机的突击能力也有限,显然难担此重任。

  研究来研究去, 美国的决策者们最后决定动用部署在英国的F-111型战斗轰炸机参加空袭。

  至此,"黄金峡谷"行动计划算是最后敲定。随后,美国一面加紧临战前的准备,一面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弗农·沃尔斯特经过里根总统一番面授机宜之后,来到欧洲。他此行的目的是说服盟国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同美国一起对利比亚采取经济和政治行动, 包括关闭利比亚驻这些国家的大使馆和办事处,驱逐"不正当利用外交身份"的利比亚外交官。

  但是,大多数欧洲盟国都对美国的建议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尽管它们都反对恐怖活动,但大多数国家也反对对利比亚进行军事袭击。美国的游说收效甚微。

  从地理上说,北约离利比亚最近的国家是南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意大利的美军基地离的黎波里只有300公里,美国在西班牙有1个海军基地和3个空军基地,但这两个国家都以担心恐怖活动升级为由,拒绝美国利用这些基地攻击利比亚。

  为了落实"黄金峡谷"行动计划,里根只好亲自上阵。他一方面把截获到的证据分别通报给西欧各国和苏联,另一方面还亲自打电话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求得支持。

  按照当初美国和英国的有关协议, 在英国空军基地上的美国F-111飞机,只有在北约国家遭到苏联及东方集团的军事攻击时,才能起飞作战,现在让它去袭击一个与北约并不处于战争状态的主权国家利比亚,英国完全有理由拒绝。

  不过,"铁女人"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还是答应了里根的请求。她有自己的考虑:一是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美国不仅拒绝了阿根廷这个拉美国家的求援,而且暗地里还向英国提供情报,帮了英国的忙;二是1984年利比亚驻伦敦使馆人员曾经开枪打死一名英国女警察,为此两国绝了交。结了怨;三是在反对恐怖主义这一问题上,英美持有共同观点。

  使用在英国的空军基地这一问题解决了,使里根长长地松了口气。接着,他马上又同法国联系, 以求得让法国允许从英国旗飞的F-111飞机飞越法国领空。但是, 这一回里根遇到了麻烦,法国明确表示不允许F-111飞越法国领空。特别让里根感到气恼的是,在与法国总统密特朗通话时,密特朗先是就如何进行空中突然袭击发表了一番高论,说:"不要像针刺似地扎一针就完事",他认为应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但末了,他给里根的答复却是:不要使用法国领空。

  法国的这一招, 使美国只好让F-111绕道直布罗陀海峡飞抵利比亚,这等于多飞了一倍的航程。

  为了迷惑利比亚,隐蔽自己的企图,美国故意通过某些渠道,传出美国制定了一个连续向利比亚发起3个冲击波的1小时作战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美国将袭击利比亚境内30多个目标。这些目标不仅有军事设施,还包括油田、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等经济设施,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电信局等通信设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利比亚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还实施了一些军事佯动:在地中海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驶回母港,"美国"号和"珊瑚海"号航空母舰撤到"死亡线"以北活动......

  在这些迷雾的掩盖下,美军加紧调整作战部署:4月13日,美向英增派10架KC-10型空中加油机, 向塞浦路斯派去30架F-4战斗机;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由印度洋驶入阿拉伯湾,准备支援第6舰队;驻南欧各地美军也转入战备状态。

  为了保证"黄金峡谷"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美国调集了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的兵力。 除攻击的黎波里3个目标的24架F-111战斗轰炸机外,还动用了33架喷气式飞机对利比亚第2大城市班加西实施攻击。其中有15架A-6型和A-7型舰载攻击机来自停泊在地中海上的2艘航空母舰上。另外,美军还动用了大批保障飞机: 5架EF-111电子干扰机,18架KC-135和10架KC-10空中加油机,4架E-2C预警指挥机,6架F-18战斗机和一定数量的F-14战斗机。

  在这些飞机当中, 突击能力最强的要算是担负此次空袭作战主角的F-111战斗轰炸机。

  F-111是由美国著名的通用动力公司于1961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1种实用型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它机身两侧各装有1台大功率涡扇发动机,这使得它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倍的音速,最大作战半径达2400公里。它的突击威力也是无与伦比的,除了装1门20毫米6管机炮外,它的机身弹舱和机翼下的8个外挂点可载弹8250公斤。它最早在战场上抛头露面是在越南战争中,曾因攻击效果好和损失率低而闻名于世。 在越战中,F-111共出动4030架次,仅损失6架。

  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卡扎菲并没有被吓倒,他多次通过电台宣布:利比亚已经严阵以待,如果美国胆敢进攻利比亚,我们将在世界各地袭击美国的军事和非军事目标,让它付出比越南战争更为惨重的代价。

  从实力上看,利比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此时,利比亚的武装部队共有73000人,其中陆军有58000人,装备有包括30辆最先进的-72坦克在内的各型坦克2500辆,另有T各类装甲战车3000余辆,火炮1500门;海军共约6500人,有6艘潜艇,25艘导弹快艇;空军约有8500人,有各型飞机700余架。从防空方面来看,利比亚的实力也十分可观,除了陆、空军拥有数百部导弹发射架和3000余枚导弹外,空军还拥有幻影式和米格式歼击机500多架,其中有50架世界一流的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的最大特长是速度快,它的最大速度超过了音速的3倍。在世界航空史上,除了美国的SR-71侦察机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外,至今尚无一种飞机在速度上能够与之相片敌。

  以利比亚这么个小国,能拥有如此实力,实属不易,可以算得上是北非的军事强国了。不过,与号称"天下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比起来,这点军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利比亚军队也拥有不少比较先进的武器,但利军官兵文化水准低,训练素质差,指挥和使用品来不能得心应手,使这些先进兵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使利军在美军的空袭中吃尽了苦头。

  长途奔袭,12分钟结束战斗

  4月的地中海,春意宜人。

  4月14日19时,担任"黄金峡谷"作战行动总指挥的美国第6舰队司令凯尔索中将从地中海中部水域"科罗拉多"号旗舰上向参战的美国海、空军部队下达了命令:"'黄金峡谷'行动现在开始。"

  刹那间,巨大的探照灯把英国拉肯希思和朱登霍尔等机场的跑道照得通亮。

  携带着激光制导炸弹的F-111战斗轰炸机器飞了。

  电子战王国的骄子EF-111电子战飞机器飞了。

  担任空中指挥和警戒的E-2C"鹰眼"预警飞机器飞了。

  大型空中加油机KC-10的轮胎也吻别了跑道,扑向了茫茫的夜空。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上空集合的最大规模的空袭机群。分驻在英国4个机场上的57架飞机1个小时内全部升空完毕,并准时飞抵英吉利海峡远离陆地的第1集合点,它们将绕过法国和西班牙,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经4次空中加油,飞行5000余公里,对利比亚发动一次远程奔袭。

  实行无线电静默和灯火管制的"美国"号与"珊瑚海"号航空母舰也开始悄悄地向南面移动,它们将在袭击行动开始前分别从海上控制利比亚的两个最大的城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

  航空母舰甲板上已整齐地排满了即将起飞的飞机。这些海军的A-7攻击机和F-18战斗机, 将在格林威治时间24时,利比亚当地时间凌晨2时,与远道而来的F-111战斗轰炸机汇合, 并主要担负空中警戒、电子干扰和攻击兵营与贝尼纳军用机场的任务。

  从英国旗飞的机群在经过第1加油点加完油后, 7架备用机(6架F-111和1架EF-111)按原计划返回原驻地,不久,又有2架F-111因机械故障退出编队返回原驻地。剩下的48架飞机爬上18000米的高空,小心地避开拒绝合作的盟国领土,沿着一条迂回航线向东南方向飞去。

  由于实行无线电静默, 耳机里只有在编队左侧掩护飞行的EF-111发出的干扰电流声。在这种电子干扰的掩护下,机群出现在地面雷达屏幕上的影像只不过是一块高空中的积雨云。

  15日凌晨零时20分,16架F-111战斗轰炸机和4架EF-111电子战飞机经过5000多公里长途跋涉,飞抵距利比亚海岸约500公里处的美航空母舰上空。

  在此同时, 美国海军的A-6、A-7攻击机,F-14、F-18战斗机,EA-6B电子战飞机, E-2C预警机以及海上搜索救护直升机和其他支援飞机100余架,先后从"珊瑚海"号和"美国"号航母上起飞升空。

  1时53分,美国海、空军的14种机型150多架飞机、在距利比亚海岸约500公里的地中海中部水域上空会合,组成有攻击机、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电子战飞机、预警机、侦察机、反潜机、加油机、搜索救护直升机及其他支援飞机的诸军兵种多机型的空中作战集群。

  1时54分, 联合空中作战集群进一步完成空中协调,F-111战斗轰炸机对机上的轰炸系统进行了攻击前的最后一次检查。随后,空中作战集群分多路扑向各自的目标。

  "美国"号航空母舰的指挥室里灯火通明,凯尔索中将根据卫星传真图像和高空侦察机拍摄的最新照片,再次以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作战地图。站在将军身边的情报处长报告说,从各方面情报看,预定攻击的目标无任何异常。

  地图上,几只红色箭头直指阿普皮亚兵营、西迪比拉勒港口、的黎波里机场和位于班加西的"民众国"兵营与贝尼纳军用机场。这里的两个兵营都是卡扎菲的住处和指挥所。"再过一会儿,卡扎菲就将不存在了。"凯尔索指着放大的阿普皮亚兵营中的那个白色帐篷的光点,露出了一丝冷笑。

  15日1时54分, 离总攻时间还剩6分钟,4架EF-111电子战飞机和14架EA-6A电子战飞机一马当先, 率先对利比亚实施强电子干扰,当即使利比亚的无线电通信中断, 防空雷达失灵。与此同时,6架F-18战斗机向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利军防空雷达站连续发射了50枚"百舌鸟"和"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利军的5座雷达站在爆炸声中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只好关机休战。一时间,利比亚的防空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15日凌晨2时,担任主攻的F-111战斗轰炸机和A-6攻击机准时对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5个预定目标发起攻击。

  霎时间,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爆炸声接连不断,火光冲天。

  在的黎波里, 16架F-111战斗轰炸机以每小时870公里的速度和60米的超低空飞行高度掠过利比亚的海岸线,分3个编队扑向各自的目标。第1编队8架F-111向卡扎菲的指挥部及其下榻处--阿普皮亚兵营各投掷了4枚2000磅GBU-10激光制导炸弹; 第2编队3架F-111向被认为是“恐怖分子训练中心"的西迪比拉尔港兵营各投掷了4枚GBU-10激光制导炸弹; 第3编队5架F-111向的黎波里机场军用区各投掷了12枚500磅GBU-12激光制导炸弹。

  在班加西, 14架A-6舰载攻击机同时对两个预定目标发起攻击。从"珊瑚海"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8架A-6攻击机向贝尼纳空军基地倾泻了数十枚500磅MK-82炸弹和MK-20集束炸弹。 从"美国"号航母上起飞的6架A-6攻击机则用500磅MK-82炸弹, 使卡扎菲的预备指挥所--“民众国"兵营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飞机尖利的呼啸声和炸弹猛烈的爆炸声把沉睡的利比亚人从梦中惊醒。

  "飞机为什么不起飞?"美国情报侦听网收到利比亚总部向空军基地发出的质问。

  "雷达受到强烈干扰,导弹无法发射。"导弹基地指挥所收到下面的报告。

  "打,没有雷达也给我打!"基地指挥官握着话筒大声咆哮。

  奉命行事的利比亚防空部队将一枚枚失去雷达引导的地空导弹射向空中,结果可想而知。喷着火焰的萨姆导弹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绚丽的弧线,然而却没有1枚能够命中目标。

  部署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周围的所有利比亚高炮也一起对天空怒吼起来,将半个天空打成了红色。 终于,1架向阿普皮亚兵营俯冲投弹的F-111被击中了。这架飞机转眼间变成一个火球,在暗红的天空中翻滚着坠向地面。这是此次战斗中利比亚军队获得的唯一战果。

  2时12分,美机群完成预定攻击任务,150多架飞机很快消逝在茫茫的夜空中,踏上返航归途。

  空袭仅仅持续12分钟。

  在"黄金峡谷"行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美国的所有军政要员全都聚集在白宫椭圆形总统办公室里。他们在等候前线发回的消息。

  战斗打响后10分钟,报告准时采取行动的第1封密电到达:

  "由于通过电子干扰机对敌雷达进行干扰和用哈姆高速反雷达导弹对敌雷达进行破坏,敌防空雷达系统完全丧失效用。米格飞机不能起飞,导弹不能发射,轰炸进展顺利。但经过最初的混乱后,敌导弹及高炮已开始对空直射,虽是无的放矢,却企图以大范围火力网封锁我机的轰炸。这似乎是越战后我遇到的最猛烈的反击。"

  电讯是从几千公里外停泊在锡德拉湾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发来的。当里根拿到这份电文时,那里的战斗已接近尾声。

  5分钟后,第2封密电接踵而来。情报官手持电文高声念道:"行动已经结束,除1架F-111失踪外,其余飞机均已安全返航。"

  1小时45分钟后,第3封电文和一摞传真照片又送到里根总统桌上。电文报告了此次行动取得的战果:5个选定目标全部被摧毁,击毁利比亚军用飞机14架,摧毁利比亚防空雷达站5座。利比亚死亡37人,伤93人。死亡者中有卡扎菲1岁半的养女汉娜。伤者中有他的两个儿子。

  然而,卡扎菲却不在死亡者之列。这让里根总统感到有几分遗憾。

  两天之后,从惊吓中缓过神来的卡扎菲第一次在利比亚电视台露面。然而,他除了能对着摄像机镜头大声谴责、怒骂一通外,再也没有其他复仇良策。




贝卡谷风云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争进入紧张阶段,英阿两国也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打得不可开交。以色列瞧准这一有利时机,突然入侵了黎巴嫩。6月3日,以色列借口气驻英大使被暗杀,对设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据点和难民营实施炮击,24小时内空袭60次,发射炮弹、投掷炸弹万余发(枚),造成500多人伤亡,从而揭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

  黎巴嫩战火熊熊燃烧,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它的邻国叙利亚感到严重不安。以色列和叙利亚积怨甚深,叙利亚担心它的这个老对手会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境内。

  然而,开战不久,以色列通过多种渠道传话安慰叙利亚:以军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巴勒斯坦游击队,而不是同叙利亚打仗;只要叙利亚不参战,以色列绝不会攻击叙军。

  叙利亚人闻听此言,仿佛吃了颗定心丸。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以色列的一个缓兵之计。

  仅仅事隔3天,6月9日下午2时14分,以色列突然出动近百架飞机,对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发动了一次闪电般空袭,仅用6分钟就让叙军的19个导弹阵地化为一片废墟。

  贝卡谷一战,萨姆-6导弹惨遭厄运,举世哗然,以致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相信当年曾逞威一时的萨姆-6竟会输得这么惨。

  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

  提起萨姆-6防空导弹,就不能不使人想起70年代爆发的第4次中东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萨姆-6大大地出了一番风头,从而才名扬世界的。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的士兵正饥肠辘辘地在赎罪日里守斋戒。下午2时许,埃及和叙利亚趁此良机,对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4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面对埃叙联军的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使出了它的杀手锏--空军,对埃叙两军发起反击,试图扭转乾坤。然而,这回以色列空军没有再现第3次中东战争那样的辉煌,它受到了苏制萨姆导弹的严重挑战。

  1队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 突然,一道白线直奔1架F-4"鬼怪"式战斗机而来,瞬间便击中了它,于是一团黑烟坠落下去。

  其他飞行员见同伴被击落,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在胸前不停地划"十"字。惊恐之余,他们又觉得奇怪:在受到导弹攻击之前,为什么飞机上的电子黑盒子失灵了呢?

  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每架作战飞机上都装了电子黑盒子,一旦飞机被苏制萨姆-2或萨姆-3导弹捕捉,它就会自动向飞行员告警,并同时引导干扰机对导弹制导雷达实施干扰,使导弹无法击中目标。这种电子黑盒子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战争结束后,苏军总结了萨姆-2和萨姆-3失利的教训,很快又研制出一种采用新的工作品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防空导弹,这就是萨姆-6,并秘密地将其补充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网中。

  萨姆-6是一种安装在履带装甲车上、机动性非常强的防空导弹。1辆装甲车可装3枚。它的弹长6米,射程为30公里,能够击中高度低于100米的低飞目标。它的瞄准器能自动搜索敌机,哪怕是超音速飞行的飞机。它的两个雷达系统可提供定向脉冲的信号:搜索启发现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波束被目标反射回来;定向波束跟踪敌机,反射信号在几分之一秒内给发射架的电子系统提供关于敌机的高度、方向、速度的各种信号。电子系统自动发射火箭。发射出去的火箭以超音速飞行,一级火箭由固体燃料推动。火箭离目标最后几百米时是自己操纵的。弹头上的热探测器感受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气流,火箭便把方向对准这一热源,即使导弹不直接命中飞机,只是在附近爆炸,飞射出去的弹片一旦击中飞机的易损部位,也能将其击落。

  对于萨姆-6的这些特性,以色列一无所知,以色列空军仍拿对付萨姆-2和萨姆-3的办法来对付萨姆-6,这怎能不吃苦头?

  尽管以色列空军采取电子对抗措施,但对萨姆-6来说毫无用处。仅开战头几天,以色列空军就损失过半。

  面对这种困境,以色列不得不向美国伸出求救之手。美国火速派专家到以色列研究对策。尽管美国特意发射了侦察卫星,并派无人驾驶飞机飞临埃及导弹网上空,引诱萨姆-6发射,好让侦察卫星测出它的工作品率和制导方式,但收效甚微。岂不得已,美国只好从国内紧急向以色列空运了50000箱干扰箔条,并向以色列提供了"百舌鸟"和"标准"反雷达导弹,才使飞机的损失率有所下降。

  最后,还是沙龙将军率领的一支先遣队,从埃及部队的间隙插入运河西岸,捣毁了埃军后方的几个萨姆-6和萨姆-7导弹阵地,才最终扭转了以军的被动局面。

  此次战争,以空军共损失飞机109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萨姆-6导弹击落的。这是以色列空军创建以来所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惨重的损失,使以色列当局对萨姆-6导弹恨之入骨,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苏制萨姆-6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取得赫赫战绩,立即赢得世界各国军界的青睐,一股"萨姆"旋风席卷全球。一些国家的军事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阿拉伯军队萨姆-6导弹把以军飞机打得落花流水的消息、特写、专稿,军事评论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有的军事专家甚至提出,飞机已经"过时",可以"退役",世界已进入"导弹"时代。

  一些国际军火商也趁机大作文章, 他们高喊:"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为萨姆-6大作广告。萨姆已被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只要将萨姆系列导弹买去,胜利便垂手可得。

  一时间,萨姆导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成为头号大"明星",身价百倍,十分走俏,许多国家都想用萨姆导弹编织起本国的导弹防空气障。

  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尝到萨姆-6导弹甜头的叙利亚,更是对萨姆导弹推崇至极,好像有了萨姆导弹这把保护伞,建立起"萨姆屏障",就可以安稳放心地睡觉了。萨姆导弹成了叙军的"娇子"、"宠儿"。

  为了建立起严密的"萨姆屏障",叙利亚人不遗余力地发展萨姆导弹部队。他们将国防预算的75%用在地对空防御上,8年之内,他们将萨姆导弹连的数量增加了3倍。

  10月战争所取得的成功,使叙军对萨姆导弹过分迷信,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把他们诱入了歧途,也为后来的贝卡谷悲剧埋下了伏笔。

  揭开"萨姆"之谜

  在世界战争舞台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以在战场上永远保持"绝对优势",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武器及迫使用战术又有启发展的连续性,一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它从此"隐退", 一旦稍加改进,充实以新的内容,仍能“死"而复生,重执战场之牛耳。

  中东地区历来是苏美等军事强国的新式武器试验场和高技术竞赛场。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在第1次中东战争中打得以色列空军使用的美制飞机纷纷坠落,使高傲的以色列人和美国人在世人面前大出洋相,这不仅在以色列,也在美国五角大楼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研制的"黑盒子"电子干扰设备,曾使越南北方的"萨姆"导弹的效能降低了5倍。有一次,美军16架F-4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的龙江大桥,越军共发射了160枚萨姆导弹回敬来犯之美机,并起飞41架米格飞机进行拦截。经过一场混战, 美军飞机一架也没有被击落。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美机上安装的"黑盒子"发挥了神奇的魔力。可是,仅事隔1年,"萨姆"导弹稍加改进,又东山再起,令人刮目相看。

  尖端武器研制进展的砝码移向了苏联一边,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当然不会甘心被苏联甩下,尽快获取改进后的萨姆-6导弹的技术情报,成了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的一项重要目标。

  然而,苏联人贯于严守秘密,要想直接从他们那里搞到萨姆-6的情报,可能性极小。对于这一点,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机关首脑十分清楚,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突破口选在了第3国。

  美国中央情报局选中了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的埃及作为进攻对象。此时,在埃及的国土上共部署有40余个萨姆-6导弹连。

  主意一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几个谍报老手频繁潜入埃及首都开罗,他们的使命是通过与埃及做一番"灰色贸易",换取所需的情报。

  一天,一位化名为L·贝克尔的美国特工,在开罗一家高级酒吧间里结识了一名埃及军官。

  "喏,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特·帕卡德公司'的高级职员。"贝克尔边自我介绍,边将一张名片递交给埃及军官。

  埃及军官看过名片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第2、第3次交谈......

  不久,他们做成了这笔"灰色贸易"。埃及得到了美国提供的部分先进技术,美国则从埃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萨姆-6导弹及相关设备。

  没过多长时间,一种针对萨姆-6导弹的新型电子干扰设备问世了。1979年,美国将这种干扰设备提供给了以色列。

  与此同时,以色列无所不能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在获取萨姆-6导弹情报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弄到了萨姆-6导弹的几乎所有技术情报资料。

  1981年4月,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刚刚在贝卡谷地安家,就被以色列获悉。以军立即派出1架"猛犬"式无人驾驶飞机飞往贝卡谷地进行实地侦察。

  "猛犬"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用于光学照相侦察。它体积小,机动灵活,其雷达有效反射面仅为0.1平方米,很不容易被发现。

  不过,这架"猛犬"刚一接近贝卡谷地,还是被叙利亚的雷达捕捉住。还未等它完成使命,就被叙军的萨姆-6导弹击中。

  损失1架无人驾驶飞机,对以色列来说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们获取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他们发现了萨姆-6的工作方法及叙军新雷达的性能和工作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实已获得的情报, 又1架"猛犬"被派往贝卡谷地。这一次,"猛犬"不仅顺利完成了使命,而且还成功的躲过2枚萨姆-6导弹的攻击。

  "猛犬"这次出击的成功,让以色列人欣喜若狂,他们感到已经找到了对付萨姆-6导弹的秘诀。

  从这以后,直至空袭贝卡谷地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以军旗繁地派出无人机飞到贝卡谷地上空,窥测叙军的秘密,从而对叙军的防空配系了如指掌。

  志 在 必 得

  这是1981年的一天。在以色列境内的一片近似黎巴嫩地形的丘陵地带上空,1架双引擎美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正懒洋洋地飞行着。午后强烈的阳光直射在它的机身上,然而没有舷窗的机舱内却是一漆黑暗,只有红灯和1组电视荧光屏上移动着的青蓝色图像闪烁着微光。3个完全相同的电视荧光屏上,各有几十个小小的几何符号在不时地改换着位置,其中有一些被线条串联着。3名以色列空军操作员并肩而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荧光屏上的活动,同时用手指按动着键盘,并时而用"光笔"的笔尖指点着荧光屏上的符号。

  荧光屏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1架"参战"飞机。对叙利亚的飞行员来说,一旦被"光笔"指上,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鹰眼"机背上的24英尺的圆盘状旋转罩里的1对天线,以每10秒1圈的速度旋转,对空中、陆地和海面进行全方位扫描,迅速将战场情报输入大型高速计算机中,荧光屏随之显示出全部情况。"鹰眼"可发现400公里内任何高度上活动的敌机,可同时跟踪250个目标,并能指挥自己的飞机对30批敌机进行拦截。与此同时,"鹰眼"身上的计算机还可传送情报信息,不间断地与地面及其他"鹰眼"机上的计算机进行联络,并与以色列战斗机上的计算机以及飞行员和指挥官进行对话。由于"鹰眼"具有诸多特殊的本领,因此有人还送给它一个绰号:"空中指挥官"。

  1队在空中巡逻警戒的以色列"鬼怪"式和"幼狮"式战斗机机群,接到"鹰眼"的指令,迅速根据它提供的敌机飞行线路和速度,选定最佳攻击角度,准确地截击了"敌机"。

  在某个空域, 由波音707飞机改装的电子干扰机正对“敌军"的雷达和通信联络进行干扰。"敌军"的雷达顿时变成瞎子、聋子。

  在另一个空域, 以空军F-15和F-16战斗机发现了“险情",机身上的电子干扰吊舱立即自动开机,施放偏干扰,解除了"险情"。

  紧接着,1群以军战斗轰炸机飞临上空,雨点般地向下倾泻集束炸弹和火箭弹。在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军"的萨姆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顷刻间,硝烟弥漫,沙石横飞。

  这是以色列空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模拟演习, 它严格按照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作战计划, 模拟攻击了叙军设在黎境内的防空阵地。这样的演习,以色列空军已组织过多次。每次演习过后,以军都根据演习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作战预案,从而使作战预案更趋完善和周密。

  经过1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紧锣密鼓的准备,以色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火愈演愈烈,英阿两国在马岛也打得难解难分。这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两处战火所吸引,以色列人感到他们盼望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了。

  6月6日,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加利利和平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以军先头部队4个旅共2万人悍然越过以黎边境,气势汹汹地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推进。

  以色列名义上是打着消灭驻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旗号,实际上,让以色列人恨之入骨的叙利亚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也是以军预定的重要目标。

  6月9日凌晨,以色列内阁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以色列军政要员聚集在这里正在召开一个秘密会议。

  国防部长沙龙首先发言,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动议:袭击驻黎叙军以及驻扎在贝卡谷地的萨姆导弹基地。

  沙龙的话刚说完,立即遭到了几名议员的反对。由于意见存在分歧,内阁会议开了5个多小时也没有定论。

  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沙龙,以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议员。为了报第4次中东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沙龙花了近3年的时间精心制定了攻打贝卡谷地的作战计划。经过多次实兵演练,反复修改,这个计划日趋完善、周密。以色列空军也为此在内格夫沙漠地区专门进行了数月的攻击训练。他决不能放弃这个计划。

  为了说服议员们,沙龙强压火气,耐着性子回答议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爱挑剔的议员,只能如此。

  "贝卡谷地部署着那么多的苏制萨姆-6导弹,我们有绝对把握降服它们吗?"一名议员发问。

  "萨姆-6的确很先进, 苏联的米格飞机性能也是一流的。在10月战争中我们吃了亏,这是事实。但是,事物是变化的,我们已掌握了它们的详细技术性能,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我们勇敢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是能够对付它们的。 "沙龙耸一耸肩膀回答道。

  接着沙龙又回答了另外几个议员的提问。

  在沙龙的耐心说服下,内阁会议终于批准了沙龙提出的袭击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的动议。

  其实,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沙龙已经开始对叙利亚军队下手了。根据沙龙的命令,以军地面部队已推进到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一线,袭击了一些孤立的叙军据点,并从南、西两面对贝卡谷地实施迂回包围。

  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一块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谷地,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驻黎叙军除在贝鲁特市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沿线部署了部分地面部队外,叙军地面部队主力和防空部队都部署在贝卡谷地以及与谷地相片行的黎叙边界线附近叙利亚一侧境内。以色列发动侵黎战争后,贝卡谷地以西的叙军一部撤到这里,叙利亚还从国内向这里增调了一些部队,以加强这一线的防御,防止以军把战火扩大到叙利亚境内。

  以色列对贝卡谷地虎视眈眈,叙利亚人早有预感。叙军官兵明白,或迟或早,贝卡谷地总要爆发一场恶战。所以,自以色列侵入黎巴嫩以来,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所有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静候那即将来临的恶战。

  惊心动魄的6分钟

  1982年6月9日中午,贝卡谷地。一阵阵暖风从狭长的谷地吹过,四野静悄悄的。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一辆辆载着导弹的履带车静静地伏卧着,只有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萨姆-6导弹死死地盯着天空,悄然而又威严地对着以色列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

  在同一时刻,以色列埃其翁空军基地。一架架美制F-15、F-16战斗机整齐地排列在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跑道上。座舱内,驾驶员早已就位,他们在等候攻击时刻的到来。

  下午2时14分,战斗警报声骤然响彻整个基地。"第1攻击波,起飞!"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F-15和F-16一架接一架呼啸着飞上天空。它们的任务是担任空中掩护。

  这两种战斗机是7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新的空中优势而研制出来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过了阿拉伯国家使用的苏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

  F-4和A-4飞机载着沉重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慢慢腾腾地飞上了天。它们的任务是实施低空轰炸。

  贝卡谷地拉响了凄厉的紧急战斗警报。叙军指挥官和士兵飞快地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密切注视着天空。

  "以色列飞机!"一名担负了望的士兵大声吼道。

  "雷达开机!"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雷达是萨姆-6的眼睛,只要目标被它盯上,纵有天大本事也难逃厄运。

  然而,这一次以色列人是有备而来。叙利亚人看到的实际上是以色列放出来当诱饵的无人驾驶飞机,目的是引诱叙利亚发射导弹。

  叙利亚人中计了。萨姆-6导弹相继发射,山谷里红光闪闪。

  以色列"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中、坠地。

  就在叙利亚官兵为他们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的时候,以色列飞机的第1攻击波已悄悄地向贝卡谷摸来。

  几个收缴"战利品” 的叙利亚士兵发现坠落的飞机竟是塑胶制作的,而且没有找到1具以色列飞行员的尸体,连忙将这个怪异现象报告指挥部。

  指挥官立刻醒悟过来,这是中了以军的诡计。

  "雷达关机",指挥官命令道。这是他认为最先应该做的事。

  可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以色列人已经得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

  为以军充当"敢死队"角色、刺探萨姆-6秘密的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侦察员"和"猛犬"无人驾驶飞机。它们率先飞临叙军导弹阵地上空,诱使叙军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制导雷达一开机,"侦察员"和"猛犬"立即把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传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E-2C"鹰眼"预警机,“鹰眼"再把这一信息传给F-4"鬼怪"式战斗机。"鬼怪"获得信息后,便沿着叙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波束,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准确无误地摧毁萨姆-6的制导雷达,使萨姆-6顿时变成"瞎子"。与此同时,"侦察员"和"猛犬"还把截获的信息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西南部黎巴顿山脉背面山脚下的大量"狼"式地对地导弹。"狼式"则沿着"侦察员"和"猛犬"提供的萨姆-6雷达波束, "顺藤摸瓜"。这样,“狼"式和"百舌鸟"导弹双管齐下,萨姆-6自然更是无法招架。

  除此之外,在这场大空战中,"侦察员"和"猛犬"还充当了战地"摄影记者"的角色。在冲天火光、滚滚硝烟、隆隆的爆炸声中,"侦察员"和"猛犬"如入无人之境,从容拍摄"战地风光",并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部,使以色列的军事首脑不用上前线,就可以在彩色电视大片幕上,观看贝卡谷地的激战实况。

  毫无疑问,"侦察员"和"猛犬"为以军空袭成功立下了头功。

  在"百舌鸟"和"狼"式导弹打瞎了萨姆-6的"眼睛"之后, 几十架F-16战斗机恶狼一般地向导弹阵地猛扑。喷气机大声吼叫着,山谷的回声加重了隆隆的机声,与爆炸声交汇在一起,撼天动地。1颗炸弹下去,白色的山头立刻爆起一团烟雾。片刻工夫,贝卡谷地已被团团烟雾所笼罩。

  以军飞机的第1攻击波刚过,第2攻击波接踵而至。不待叙军稍稍喘息,黑压压的机群又在天边出现,那是第3攻击波。

  贝卡谷地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可怜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就不复存在了。

  以色列人打得干净利落,6分钟就结束了空袭行动。然而,叙利亚人并不甘心失败,当他们得知多年引以为豪的萨姆-6导弹阵地遭到攻击,立即起飞60架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机发起反扑。

  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由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

  叙军的飞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鹰眼"牢牢地捕捉到了。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算出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他资料。"鹰眼"迅速将这些情况通知给自己的同伴。

  叙机临近贝卡谷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子干扰。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一名叙利亚飞行员看见1架F-15迎面飞来。 他猛拉机头,企图绕到以机背后开火。因为米格-23携带的"尖顶"空对空导弹是寻热导弹,需要对着敌机的尾喷管发射。 他才爬了一半,只见F-15机翼下闪出一串嫣红色的火花,他的飞机猛地一抖,随即燃烧起来,一顶降落伞又挂在空中,他跳了出来。

  后来他才知道,以色列不但对美制新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加以改良,使之能够迎头发射,而且还使用了也能迎头发射的自制"蜻蜓"式导弹。这种空对空导弹吸取了美、苏红外寻导弹的优点,对热源十分敏感,甚至可对因敌机表面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进行跟踪。

  1架F-16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加速返航。 突然,座舱里的频闪灯不断闪出强光。飞行员明白,他被叙机"咬"上了。这是以色列新研制的一种传感系统,一旦飞机被敌机雷达探测到,它便会自动报警。

  又过了一会儿,传感系统发出了急促的"笛笛笛"的声音。它提醒飞行员:米格-23发射导弹了。他不慌不忙地按下了燃烧火箭按钮,射出1枚燃烧火箭。不过,这不是攻击火箭,而是引诱敌方导弹的。叙机射出的"蚜虫"空对空导弹一下了就被它所发出的强大的热流吸引了过去。

  这是中东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叙利亚出动60架战斗机,而以色列以90余架飞机迎战。150多架飞机,像蝗虫一般在贝卡谷上空穿梭往来,以超音速的速度互相追逐,恰如一场"车轮战"。导弹不时地从飞机的机翼下发射出来。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导弹的吼叫声、飞机中弹的爆炸声混在一起,使人弄不清飞机在哪里飞以及飞往哪里去。加上飞机和导弹施放的白烟,空中乱成一团,无法辨认谁在攻击谁。面对空中穿梭飞行的飞机,叙利亚的高射炮兵不敢贸然开火,他们害怕第4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误击40架己方飞机的悲剧在贝卡谷重演。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空战。空战结果,叙利亚损失飞机30架,而以色列没损失1架飞机。30比0,以色列获得大胜。

  叙军宣布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叙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新的命令:不能让以军把战火烧入我们的边境,立即向贝卡谷地增派部队,尽一切力量阻止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趁着夜暗,绕过弹坑和飞机残骸进入贝卡谷地。

  然而,天一亮,在以色列92架飞机的一阵狂轰滥炸之下,新部署的7个导弹连又荡然无存。

  52架叙利亚飞机再次奉命出击。然而,这一次,它们的命运更惨,竟没有1架能够突破以色列的空中屏障安全地飞回来。空战结果:52比0。以色列又无一损伤,大获全胜。

  叙利亚再也承受不了这样惨重的损失,空军停止出击。6月11日,叙利亚宣布停战。

  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萨姆-6导弹,如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败下风,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以色列人终于出了第4次中东战争中憋下的一口恶气。




马尔维纳斯风云-


  这是一个细雨霏霏、雾霭弥漫的上午,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军港,一艘艘军舰在海浪的涌动中上下起伏,像一条条海中巨兽延绵到天海交接的地方。平日嘈杂而忙碌的码头上,静静伫立着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他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些军舰,注视着舰上他们的孩子、丈夫和兄弟。

  这种场面不知已经历了多少次、多少代了。在这里,他们曾送走过纳尔逊、蒙巴顿、威灵顿、蒙哥马利......他们为英国赢得了赫赫威名,用胜利一次次装点着不列颠民族的辉煌。可是这一次,惨淡的雾气似乎遮没了昔日"日不落"帝国的光芒,没有鲜花,没有笑容,有的只是人们阴沉的脸色、希冀的目光和默默的祈祷。

  一声冗长的汽笛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宁静,哗哗的铁链搅动着泛着白沫的海浪,大地一阵颤栗。庞大的舰队像巨大的鲨群,缓缓地驶离了港口。舰舷上,穿着崭新军服的水兵们像泥塑一般挺立着,向送别的人群敬礼。

  这是公元1982年4月5日。

  就在3天前,随着黎明时分的枪声,4000名阿根廷军人突然登上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以武力占领了这片和英国争议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土地,这支舰队,就是要远涉重洋航行1.3万公里,去执行夺回这片群岛的使命。

  英国人在注视着这支舰队,阿根廷人在注视着这支舰队,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支舰队。

  南大西洋上空,已经密布战争的阴云。

  加尔铁里说:"我们不愿再等150年了!"

  马尔维纳斯素有"南大西洋门户"之称,200年前,一位英国海军大臣曾说过:它是英国全部海外领土和港口的钥匙。它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道要冲,是巴拿马运河关闭时两洋相连的咽喉要地;它与南极大陆遥遥相对,是日后开发这片神秘大陆的重要前进基地。它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以至那位海军大臣常常在睡梦中也呼唤着它的名字。

  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朗特的航船因受到暴风雨袭击,偏离航道来到该岛,从此大英帝国的版图上,便添上了以当时的海军大臣"福克兰"名字命名的土地。争夺也由此开始,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阿根廷人,纷纷在这片岛屿中竖起过自己的旗帜。1770年,英国人被西班牙人的舰队赶走,36年后,英军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驻马岛的西班牙行政长官闻风丧胆,打点行装溜之大吉。1826年,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宣布独立,同时也宣称继承对马岛的主权。气傲的英国人只是一声冷笑,声明马岛从来就属于英国,并于1832年派兵进占了该岛。1908年英国人再次宣称:包括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在内的整个马岛水域,统统在英国主权范围之内。

  看着家门口猎猎飘动的米字旗,阿根廷人觉得:他们已在恶梦般的煎熬中渡过了150年,难道收回主权,还要这样无休无止地等待下去吗?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两国的争吵便带进了联合国大厦,联大于1965年和1973年两次通过决议,要求两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可20年来,除了争吵还是争吵,马拉松式的会谈开了一轮又一轮,到1982年2月各自撤回谈判代表时,竟然连一个字的协议也未达成。

  今天的马岛,像一个妙龄的少女,显得那么的美丽动人,近年来在它周围,已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据说可达60亿桶,简直又是一个"科威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日, 这笔巨大的财富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一位英国议员说:"我们宁可失去5个北爱尔兰,也不愿失去一个福克兰。"

  面对家门口的财富,阿根廷人的血也开始沸腾了。莱纳尔多·加尔铁里出任总统后, 对马岛态度日趋强硬。他上任伊始便振臂高呼:"主权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不久又宣称:"如有必要,将以武力收回马岛。"

  可是老练的英国人只是保持着沉默。笑话!弱小的阿根廷,敢对一个兵强国盛的老牌帝国发动战争吗?

  英国人不可一世的气傲和沉默终于激怒了一个民族,150年的愤懑顷刻就要爆发。加尔铁里决心已下,他要领导他的人民,不仅仅是夺回失去的马岛,更是要夺回阿根廷的尊严。1982年4月1日,兼任陆军总司令的加尔铁里将军,健步走入国会会议厅,迎接他的,是数百张阿根廷政治和社会活动家那饱含希冀和企盼的脸庞,等着他说出150年来已变得炽热而神圣的话语。

  "现在我宣布", 加尔铁里以威严的口吻说道,"由'5月25日'航空母舰率领的第40特混舰队和'盖里科'号航空母舰率领的第60特混舰队,已在驶向马尔维纳斯。"

  数百人都屏住了呼吸,虽然他们已知道会议内容,但这一刻仍感到莫大的震撼和前所未有的庄严。

  "我们不愿再等另一个150年了,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武力收回马岛,实现对它的主权。"

  疾风暴雨般的掌声淹没了加尔铁里后面的话语......

  回到总统府,加尔铁里便开始了焦急地等待。他非常明白,几小时后,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将要爆发,而他作为这个事件的策划与导演者,也许将赢得一生中无尚的光荣,也许将跌入无尽的黑暗。他期盼着成功,但他更担心失败。此时此刻,也许只有心中不停地祈祷:"上帝保佑阿根廷!"方能稍许缓解他心绪的不宁。

  将近清晨,门被推开,1名军官几乎冲到他的面前:"成功了!将军。"那名军官兴奋地忘了敬礼: "我军登陆成功,岛上198名英军全部向我们投降,总督雷克斯·亨特已被勒令回国。"

  加尔铁里忽然间觉得一股热流涌上了眼眶,“我们终于拿回了马岛......"

  几名助手也抑制不住狂喜,激动地喊道:"阿根廷万岁!"

  "特遣舰队将永垂英国军史"

  "马岛不再属于英国"的消息,无疑像地震一般,震动了英伦三岛,当天,伦敦《泰晤士报》在头版用两个大字做了标题"可耻"。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官邸,人们被这一消息也惊呆了,文武官员们凝视着地图上那已经插上阿根廷国旗的岛屿,久久沉默不语。

  当天,英首相撒切尔夫人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所有的工作都被抛到了一边,阁员们凝神屏气,耳边只有两个炸响的字眼:马岛。半小时后,议会两院以二战后没有先例的全票,通过了她的动议:对阿根廷宣战。

  战时内阁成立了,国家战争机器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的运转。

  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的几年中,英国人从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点出发,不断加强军事实力。虽然它继续为"北约"承担防御义务,但是训练、战备都明显地打着本国的印记。

  几年前,英军成立了一个"快速反应司令部",可以随时指挥适应快速反应所需要的航空兵、伞兵、炮兵、装甲兵合成部队,有直接调用一切所需军火和装备的权力。此时此刻,它派上了用场。几小时之后,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便提交给战时内阁。

  在作战命令发布的当天,快速反应部队立即做好了开拔的准备,虽然要到万里之外作战,但这支部队是有信心的。平时他们不仅进行北约防御所需要的训练,还经常进行各种作战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这次他们将到南极地区海域作战,而不久前他们还在北极搞过演习。

  30艘大型战舰在最短时间内开到了朴茨茅斯军港,与此同时,"鹞"式战斗机,"轻剑"、"海标枪"防空导弹和其他先进武器也源源不断地涌到这里。

  国家战争动员体制此刻也显示了巨大威力。上百艘商船立即应征,用最快的速度就近卸货,尔后改变航向一起驶向南大西洋。这些船边航行边改装。6.7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离开英国时还是一条豪华客轮,3天后,当1架美国军用飞机从它上空掠过时,飞行员吃惊地发现:两个硕大的游泳池已被牢牢焊上,变成直升机的平台了,完全不见了昔日的豪华。

  此时,距阿根廷占领马岛仅仅只有4天,世界再次受到了震动。

  海面上,"无敌"号航空母舰的舰首下浪花飞溅,小山般的波涛不时被这艘军舰碾作齑粉。 紧跟在它后面的是它的姊妹舰"竞技神"号,随后滑过人们眼帘的是"热心"号护卫舰、"考文垂"号驱逐舰、"特里斯特姆爵士"号登陆舰. .....各型军舰迤逦而行,望不到尽头。天空上,各式飞机像蝗虫一样成批成群地活动,战斗机在高空,直升机在中空,反潜机在低空。潜艇在水面上也露出礁石一样的舰桥......

  望着出征的场面,撒切尔夫人激动了,她说:"特遣舰队,将永垂英国的军史。"

  马岛变成了一只铁桶

  入夜的海风显得是那么的凶猛,小山般的海浪将航行的军舰颠簸得不停起伏着,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站在"无敌"号的指挥台上,目光深沉地注视着茫茫的海面。英国距马岛有13000公里之遥,舰队昼夜兼程,也需在海上颠簸2个星期,而阿根廷距马岛仅600公里,况且早有准备,这一仗打起来不会十分顺利的。

  战争的阴影越来越近,英军的舰队距马岛已没有多少天航程了,但布宜诺斯艾利斯此时却依然沉浸在占领马岛后一片亢奋的情绪中。总统加尔铁里一直认为英国只能承认既成的事实。阿根廷此时要做的,就是向充当调解人的秘鲁总统和美国的黑格将军一遍遍陈述阿根廷的立场。

  当他的将军们向他警告战争已迫在眉睫时,他还是不相信英国人会横跨大西洋,来同一个严阵以待的大陆国家作战。

  但为了对付英国的恫吓,加尔铁里还是向马岛增派了几千人的部队,使岛上的守军达到了1万人。然而,这支部队既不进行高寒岛屿作战训练,也不做抗登陆准备,士兵没有配备御寒装具,以至后来不少人因严重冻伤而截肢。

  一位将军向他提议:立即在岛上修建大型空军基地,否则,大多数作战飞机不得不从大陆起飞,只能在战区上空停留两分钟。

  不幸的是, 加尔铁里没能听进去这个建议:"以色列人不是一分钟就可以打个漂亮的空战吗?"他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决策者们仍在犹豫不决之时,庞大的英国特遣舰队昼夜兼程、继续南下。4月9日,皇家空军1个大队向距马岛5600公里的阿松森岛转场,以此为中转站,向途经的舰只进行装备补给。4月12日,英军核潜艇进入战区,开始对阿根廷实行海上封锁,对来往于阿根廷本土和马岛间的阿海军构成了严重威胁。4月15日,英军飞机开始在马岛周围的空中进行巡逻。4月19日,英军远程战略轰炸机部署到了阿松森岛。这种"火神"式轰炸机航程达6000公里,可以由此进袭马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先进的轰炸机不但能实施大面积空袭,而且可携带原子弹,英国的核威慑意图已表露得十分明显。

  4月24日,英国特遣舰队先遣队驶抵距马岛716海里的南乔治亚岛水域。湛蓝的海面上,10余艘军舰像鲨鱼一样向目标逼近。此前,英军已侦知,岛上只有191名守军,先拿它开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当天深夜,英军1架C-130飞机向岛上空投了二战期间屡建奇功的"特别舟艇中队"的14名队员, 神不知鬼不觉地对全岛实施侦察,随后,一批海军陆战队特勤人员也成功地先期登上该岛。

  进攻序幕是以击沉阿军"圣菲"号潜艇拉开的。25日晨,当这艘潜艇向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靠拢时, 被英军“山猫"反潜直升机发现。随着深水炸弹和反潜导弹的一阵袭击,它便像死鱼一样搁浅在海岸边。在滚滚浓烟中,前来增援的40名阿军和潜艇人员一起仓皇逃上了岸。

  英军"安特里姆"号驱逐舰舰桥上,先遣队指挥官布赖恩上校大手一挥:攻击。

  大炮怒吼,飞机扫射,30名突击队员乘"海王"直升机迅速上岸,猛烈的火力压得阿军抬不起头来。原先上陆的陆战队又从侧面发起了迅猛的进攻,一时间,防军士兵的尸体成倍地增加,坚守的要点接连地丢失。抵抗很快就变得毫无意义。中午时分,守岛阿军指挥官亮出了白旗。

  进展顺利的消息接连地传到特遣舰队司令部。

  4月30日,英军"火神"远程轰炸机从阿松森携高爆炸弹,长驱5000多公里轰炸了马岛机场和阿军阵地,战果显著。

  5月2日, 英国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在马岛以西230海里发射了1枚"虎鱼"式鱼雷, 击沉了阿海军唯一的一艘万吨级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阿根廷海军从此再也不敢驶出自己的领海。

  4月28日后,英舰队主力已全部进入马岛水域,完成了对该岛的封锁部署。

  接到这些报告,伍德沃德按捺不住兴奋,向战时内阁发出了"战斗全胜"的电报。

  面对不利的事实,加尔铁里将军此时才清醒了,他下令:“必须以最快速度向马岛增兵!"

  但他清醒得太迟了,这件事几天前还是可能做到的,如今变得不可能了,英国人对马岛环形立体的封锁极其严密,以致阿根廷运兵船从布兰卡港开出几小时后就不得不垂头丧气地返回。

  "继续增兵,不惜一切代价。"加尔铁里震怒了。

  但无情的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阿根廷海军并不具备反封锁能力,白白损失了许多舰船和人员之后,阿根廷的将军们彻底绝望了。

  此时的马岛实际上已成孤岛,岛上守军实际已成孤军。加尔铁里与助手紧急磋商后,召见了空军司令多索。

  "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加尔铁里目光炯炯地望着他的将军,"全体空军紧急待命,从空中打击敌人。"

  "飞鱼!飞鱼!"

  1982年5月4日,注定要写进阿根廷军史,写进世界战争史。 刚过拂晓时分,天空便一片湛蓝,东方露出的一丝朝霞,把平静的海面染得像溶化的铁汁。1艘军舰的轮廓在霞光中,缓缓地向前移动。

  这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它正以30节的航速驶向马岛北部水域。今天,它将在那里担负警戒任务。

  索尔特舰长站在指挥塔上,望着舰尾那一道弧型的白色浪圈,心情振奋。他渴望战斗,渴望自己的军舰大显身手,几天来,他一直为见不着阿军飞机和舰艇的踪影而苦恼。

  索尔特是有理由为他的军舰骄傲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1975年才建成服役, 舰上装备有"海标枪"导弹系统以及“山猫"式直升机、114毫米舰炮。舰载电子设备除了通信声纳、导航仪外,还装有远程警戒雷达和敌我识别器。此外,还有1套"乌鸦座"干扰火箭装置。这是1艘集侦察、通讯、攻击、干扰、防空于一体的现代化军舰。

  上午10时,特遣舰队司令伍德沃德要通了索尔特的电话,询问情况并转告:根据情报,阿根廷空军活动频繁,有可能在空中采取行动......最后,伍德沃德叮嘱道:"'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我击沉,阿根廷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要高度戒备!"

  "明白了,不过"索尔特望着舰首那"零秒待发"的对空导弹,不以为然地说道,"请将军放心,他们害怕'谢菲尔德',恐怕不敢来找我吧!"

  索尔特没想到,就在他说话的时候,死神的阴影已渐渐向"谢菲尔德"号逼来。

  11点, 索尔特再次收到旗舰的防空警告,但他依然不屑一顾。他知道"谢菲尔德"号发现目标的距离是400公里, 在这个范围内,任何敌人都休想逃过它的眼睛。只要阿根廷飞机一出现,他便能叫它葬身鱼腹。

  但索尔特没想到的是:阿根廷人也有2艘"谢菲尔德"型的驱逐舰,因此他们早已掌握了这种类型军舰的优缺点。

  现在,他们就是要利用它的缺点,对它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在距"谢菲尔德"号300公里以外的"5月25日"号航空母舰上,阿根廷的1架"超级军旗"式飞机器飞了,它的机腹下挂着1枚红色弹身、白色弹头的"飞鱼"导弹。

  阿根廷人投入了最强的空中力量。

  "超级军旗"式攻击机是法国制造的舰载机,装有高性能的电子系统和多用雷达,低空时速达1.3马赫,具备良好的突防和对舰攻击能力。

  "飞鱼"式空舰导弹,也是法国制造的。它的体积小,弹头威力大,雷达反射面仅0.1米,射程为5-45公里,发射后可在离海面2-3米的高度以接近音速飞行。它在发射后为惯性制导,接近目标后则由电子自动定向仪操纵,命中率可达95%。

  攻击是按阿根廷飞行员在法国受训时绘制的战术要图进行的。"超级军旗"并非孤军作战,已先期升空的"海王星"海军侦察机在"超级军旗"刚一升空,便将捕获的目标指数传送了过去,为了充分利用地球曲线的掩护效果,躲避英军远程警戒雷达,"超级军旗"陡然从几千米的高空下降到距海面20-30米的高度。

  发动机大声轰鸣着,在机身后掀起了数米高的浪滔,迎面,大海呈圆弧形,风驰电掣般地起来,飞溅的海水已打上了座舱罩。

  在20-30米高度, 机载测高设备已几乎岂不到作用,飞行员稍有闪失便会葬身海底。在这样的高度,再先进的雷达也是盲区。为做到完全隐蔽,飞行员还关闭了机载雷达,完全屏着经验向目标疾飞而去。

  11时10分,飞行员估计已进入"飞鱼"攻击范围之内,因此突然急速拉起了飞机,"超级军旗"像1柄海中跃起的银箭,爬升到150米的高度,同时短暂打开了雷达,指示器荧光屏上顿时出现了"谢菲尔德"的信号。在瞬间之内,"飞鱼"的计算机已获得了所需数据,飞行员狠狠按下了发射电钮。只见"超级军旗"机腹下红光一闪,1枚"飞鱼"呼啸而出,在高出浪尖2-3米的地方,似一道闪电,直奔"谢菲尔德"而去。

  导弹刚一出膛,"超级军旗"便立即返航,能否击中目标,飞行员回到基地才能知道。

  "谢菲尔德"号悠悠行驶着,丝毫没料到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索尔特舰长仍站在高处,目光炯炯地扫视着海空。

  突然, 他的面孔一阵痉挛,他看见了呼啸而来的导弹,“飞鱼!飞鱼!"他心中惊呼道。

  他对它毫不陌生,皇家海军仓库就有这种导弹,他熟知它的性能。

  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索尔特只是大喊了一声:"隐蔽!"

  这是一个疯狂的瞬间,火光升起,爆炸声如雷,导弹准确击中水线以上1.8米的舰舷,穿透钢甲后在舱体内爆炸。导弹燃料引燃了舰上的电缆和油漆,一时浓烟滚滚,毒气四溢。

  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英军水兵们表现了勇敢和沉着,想尽办法试图自救。但打击是"灾难性的", "飞鱼"摧毁了“谢菲尔德"号的控制舱,舰上动力、电力和消防系统全部遭到破坏。5小时后,索尔特沉痛地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悲愤的水兵们划船离去时,含着泪唱着海军军歌,眼望着他们的战舰--1艘价值2亿美元的庞然大物,徐徐沉入了海底。

  这是一场高技术时代的海战,"谢菲尔德"号成了先进的空对舰导弹的牺牲者。它的沉没,也许将预示着一个新的海空战时代的到来。

  黑色的一天

  5月4日海战的胜利,像是给布宜诺斯艾利斯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度情绪有些消沉的人民再度狂热气来, 他们聚集在总统府外,一遍遍地高呼,"加尔铁里,决战!"

  5月25日是阿根廷国庆节。24日晚,加尔铁里召集文武官员宣布了他的决定:用置敌于死地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不寻常的节日。

  次日下午,南大西洋上一场最激烈的海空战开始了。

  阿根廷的飞行员们早已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临出发前,他们写好了遗书,将妻子儿女的照片深情地揣进了贴身口袋,有人还对着录音机,倾诉了自己为祖国而死的最后遗言。然后,他们拎起飞行皮囊,头也不回地走向了飞机。各式各样的飞机从阿根廷本土的几个机场接踵起飞,顷刻间便扑到英国军舰的上空,呼啸的炸弹雨点般地落下。英军士兵们操纵着各种防空武器,在天空织成一道道火网,可是阿根廷飞行员以熟练的规避动作一次次穿过这片火网,在浓烟和火光中突入突出,有的甚至紧贴着军舰桅杆,俯冲而来。1架飞机由于飞得太低,碰到了浪尖,一团火球骤起,飞机一头栽入了大海。

  在马岛东侧海域,阿根廷空军的2个4机编队的"天鹰"攻击机穿云破雾,以超低空方式攻击英国2艘"大刀"型护卫舰。英舰立即作出反应。随着舰空导弹的爆炸声, 2架“天鹰"同时被击落。但其余的飞机仍奋勇气来,450公斤的炸弹击穿了军舰的舰尾,在掠过直升机甲板时,又击毁了1架螺旋桨正疯狂旋转的"山猫"式直升机。

  阿军1架"其卡拉"式攻击机被炮火击伤后,拖着浓烟眼看就要扎进大海。突然飞机一声怪叫,机头又重新抬起,直端端地向1艘英舰冲来,顷刻间碎片四裂,这艘英国军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一位英国水兵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们刚刚接近马岛,便遭到阿根廷飞机的袭击,它们编队而来,且飞得很低,我们发现它们时已很近,无法有效迎战。阿根廷飞机一边发射火箭,一边丢下炸弹,只见甲板上火星四溅,周围滔天的水柱把军舰颠簸得东摇西晃。忽然“轰"的一响,几个同伴满身是血地被抛到海中。'完了'我心里叫了一声。"

  英国人的灾难并没有结束,阿根廷人又把目光瞄向了特遣舰队的旗舰--"无敌"号航空母舰。

  8架"天鹰"掩护着1架"超级军旗", 以密集队形掠过浓烟四起的海面直奔"无敌"号航空母舰, 在距"无敌"号50公里处,"天鹰"立即散开,分成2组,将前来拦截的英军“鹞"式飞机和"海标枪"防空导弹引向一旁, 同时,"超级军旗"迅速发射了2枚"飞鱼"导弹。

  在此危急时刻,担负护卫任务的英军"考文垂"号驱逐舰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舰长命令开足马力迎上前去,他要用自己的军舰挡住"飞鱼",同时他又命令向空中发射金属箔,干扰"飞鱼"的飞行方向。结果,1枚导弹准确地击中了"考文垂"的侧舷,另1枚则偏离方向,扎进了不远处"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运输舰的肚子里,只听轰隆两声巨响,熊熊大火吞噬了2条军舰的躯体。几小时后,它们双双沉入了几千米深的洋底。

  一直信心十足的英国国防大臣诺特接到报告后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好久,才愁容满面地哀叹:"皇家海军受到了沉重打击。"

  尽管英国特遣舰队的"鹞"式战斗机飞行员在空战中也表现出很高的战术水平,但相对阿根廷空军的一次次轮番攻击, 他们的拦截还是显得力量不足。不久,"普列第斯"号护卫舰、"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又相继被击沉。

  阿根廷人的勇猛、强悍和智慧,在他们的空军飞行员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损失严重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忧郁的愁云笼罩在每个国民的头上。如果说4月5日人们在朴茨茅斯是为这批"万里赴戎机"的将士壮行的话,现在,他们已对自己孩子的命运产生了"一去不复返"的预感。 一家报纸悲哀地写道:"英国也许将迎来一个阴森森的葬礼的季节。 "一位阵亡水兵的父亲岂不成声地说:“大英帝国难道非得让孩子们死在那个遥远的岛屿上不可吗?"

  这天晚上,撒切尔夫人在她日记的最后一行写道:"5月25日,黑色的一天。"

  最后的决战

  夜幕降临了,隆隆的爆炸声渐渐平息了下来,只有刺鼻的硝烟还笼罩着南大西洋的海面。特遣舰队的官兵还心有余悸地盯着渐渐黯淡下来的天空,救捞着自己的同伴。军舰上播发的海军军歌,也掩饰不了他们心中的悲凉。

  一直期望大英帝国庞大舰队一到,马岛上的阿根廷人就会望风披靡的英国战时内阁,此时也开始紧张不安了。大臣们一致认为:若不采取断然行动,那么滞留海上的舰队必将遭受阿根廷空军的一次次袭击,外交上也将逐渐对英国不利。

  就在这一夜,唐宁街10号向万里之外的舰队发出了一道电令:登陆。

  接到电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将军数日来阴沉的面容终于绽开了一丝笑容。

  登陆计划早在几天前就已在他心中酝酿成熟了。他要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陆军部队在陆地上创造一个奇迹。众所周知:马岛阿军有1万余人,且以逸待劳,而他的地面部队仅有6000人,如何能创造以少胜多的战绩呢?他想到了圣·卡洛斯。

  这无疑是个极具冒险的计划。圣·卡洛斯只是个小港,地形复杂,航道狭窄,舰艇接近困难。更让人头疼的是,它面向阿根廷本土,极易遭受从阿根廷本土起飞的飞机攻击。

  但圣·卡洛斯守军仅40余人,经过连日来的殊死搏杀,阿军驻岛兵力大部已被吸引到其首府斯坦利港附近,一旦在此登陆,阿军显然鞭长莫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是阿军防守最薄弱的环节。

  伍德沃德选择了"奇袭"。

  入夜,漆黑的海面像块巨大的黑幕,2艘英军登陆舰悄悄驶向圣·卡洛斯。3点30分,由3个突击营组成的登陆分队,划着橡皮艇飞快地接近海滩。

  与此同时,由"海王"式、"小羚羊"式和"支奴干"式直升机运载的2个伞兵营,也在夜空中降到了敌后。

  奇兵完全收到了奇效,当第1排枪弹划过夜空时,40名阿军便逃跑了,英军未折一兵一卒。天明时,英军已在滩头建立了一条宽4英里并有足够纵深的阵地,坦克、装甲车源源不断地开上了岸,"吹管"式和"轻剑"式防空导弹高高竖起,准备对付空袭之敌。

  马尔维纳斯之战,已到了决定胜败的时刻了。

  得到英军登陆的消息,加尔铁里震怒了,他再次召见了空军司令多索,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立足未稳的英军赶下海去。

  多索神情严峻地望着总统,沉重地抬臂向他敬礼。他明白:整个马岛的命运,甚至整个阿根廷的命运,已经落到了他的肩上。

  天刚破晓,一架架阿根廷飞机便腾空而起,向在圣·卡洛斯登陆的英军旗去。天空中,"天鹰"攻击机,"其卡拉"攻击机发出恐怖的怪叫,"幻影"战斗机也不间断地发射密集的空地火箭,一排排尘土阵起,中弹的英军士兵在尘土中痛苦地抽搐,残缺的肢体不时被抛向天空。

  阿根廷飞机连续的猛烈突击,已基本破坏了英军登陆后的部署,阵地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向四面推进的英军突击队在阿空军的打击下也变得混乱不堪,其指挥官琼斯中校也被炸成了碎片。英军对圣·卡洛斯奇袭所收到的效果几乎全被阿根廷飞行员的打击抵消得一干二净。

  要是此时阿军地面部队再猛扑上来,那么圣·卡洛斯英军的末日便到了。但令人惊讶的是,万余阿根廷守军,竟未动一卒,关键时刻,阿根廷人未能给英军最致命的一剑。

  英国人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根廷有限的空中力量也在不停地被消耗着,几十架飞机被英国战斗机和航空导弹击毁,从本土起飞的许多轰炸机,由于航程太远,甚至未飞到圣·卡洛斯上空,便把炸弹扔到了海里。空中攻击渐渐减弱了。

  黄昏时分,战斗沉寂了,英军突击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守住了极其脆弱的滩头阵地。他们留在了马岛的土地上。

  加尔铁里终于喝下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一位军事评论家指出:"如果马岛上修建了大型空军基地,那么结局可能完全不同了。"

  此时的阿根廷空军,在勇敢的搏杀之后,已如同一名浑身是伤的斗士,无力再发动强大的攻势了。现实是无情的:阿根廷作战飞机损失逾半;仅有的9枚"飞鱼"导弹已发射完毕;尤其严重的是,欧共体国家及北约已联合对阿实施武器禁运,阿根廷人已无法修复手中已折断的利刃了。

  胜利的天气,逐渐偏向英国一方。

  5月27日,在圣·卡洛斯站稳脚跟的英军兵分两路迅速南下。

  5月28日,英军进占达尔文港。

  5月31日,英军逼近马岛首府--斯坦利。

  此时,天空已不再有阿根廷空军的飞机了,一架架"支奴干"式和"海王"式直升机向前方输送着部队和装备, “鹞"式战斗机在空中威风凛凛地巡航待战,从阿松森岛远程奔袭来的"火神"战略轰炸机一遍遍地对斯坦利守军实施着地毯式轰炸。

  海面上,几十艘军舰的炮口,黑洞洞地指向目标。

  地面上,英军第3步兵旅和第5装甲旅像滚滚洪流涌向斯坦利。

  6月13日晚,英军向斯坦利发起了最后的进攻。10点30分,万炮轰鸣,大地震颤、"无敌"号、"竞技神"号航母上,一架架"鹞"式飞机腾空而起。

  截止14日早上6点,阿军在英军强大的攻势下,已是混乱不堪,他们的士兵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战机了。而敌人的飞机却像蝗虫般地涌来。阵地上,到处是哭声、喊声和呻吟声,战斗已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下午2时,鉴于损失严重,已无力抵抗,阿军守岛司令梅内斯将军被迫同英军地面部队司令穆尔少将举行了谈判。晚上9时,梅内斯抬起颤抖的手,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伦敦沸腾了,人们看见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久已不见的狂热。此时此刻,人们似乎暂时忘记了"谢菲尔德"号,忘记了阿根廷飞机令人心悸的啸叫,忘记了尘土中将士们抽搐的身影,忘记了永远留在那个遥远岛屿上的几百个同胞的魂灵,忘记了4月5日那个惨淡的早晨......

  而此时的阿根廷,巨大的哀痛罩着人们的心头,他们相视无语,只用沉重的目光盯视着阴沉沉的天空,他们再度失去了马尔维纳斯,在等待了150年之后,他们还得等待下去……




"蓝光"突击队在行动


  中东,这块多事之地,常常发生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爆炸性事件。

  1979年11月4日,位于波斯湾畔的伊朗也爆出了一条重大新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全体使馆人员被扣作人质!

  "蓝光"计划出笼

  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一面同伊朗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谈判,一面秘密准备军事营救计划。在人质被扣的当天,卡特总统发表声明,下令暂时停止向伊朗运送军事装备的配件,并命令司法部驱逐违反移民法旅居美国的100名伊朗学生,宣布停购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约95亿美元的资产。然而,伊朗人并不理睬这些,反美浪潮反而一浪高过一浪。伊朗国内举行了绝食斗争,美国驻巴基斯坦、利比里亚、英国、法国、西德、土耳其、孟加拉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领事馆均遭到了伊朗人的袭击。11月19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释放了人质中的5名妇女和8名黑人,并发表电视讲话,指出其他人质将被扣押起来,除非伊朗前国王巴列维被引渡,否则,他们将受到审讯。卡特总统获悉这一声明后,立即发出警告,指出如果伊朗审讯人质,将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全部责任,随即命令向波斯湾增派航空母舰。于是,排水量为81000吨的"小鹰"号航空母舰同1艘导弹巡洋舰、2艘驱逐舰、1艘加油船向波斯湾进发,航母上的4500多名官兵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对于美国的军事威胁,伊朗表现得更加强硬,德黑兰100多万人到原美国大使馆前游行示威,学生发表声明,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杀死全部人质,炸毁大使馆。伊朗海军司令马达尼宣布:伊朗海军已处于全部戒备状态。1979年11月23日,卡特总统召集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高级官员,讨论代号为"蓝光"的武装营救人质计划。

  其实,武装营救人质的问题,在此之前已被提上五角大楼的议事日程。就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周,"蓝光"突击队就接到预先号令:准备采取远程偷袭方式,武装袭击德黑兰美国大使馆,消灭守卫人员,救出人质,将他们安全带出伊朗。

  圣诞节之夜,五角大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战情室里却毫无一点节日的气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正在召集中央情报局官员、陆、海、空三军首脑、"蓝光"突击队队长贝克韦斯上校等人研究营救人质的行动方案。像这样的会议,此前已经开过6次了。

  会议由琼斯主持。 "诸位都知道,1个多月来,我们为了营救被扣人质,已经作了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卡特总统命令我们拟定1个方案,在适当时机以武力一举救出人质。我们本来不希望这样做,但除此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希望大家根据最新获得的情报和上几次讨论的情况,对武装营救人质的方式、路线、行动预案、继续发表意见。"

  连日来,他们在商讨营救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准确可靠的情报。人质被关押在大使馆的哪个地方?是集中在一起,还是分散在几处?谁在看守人质,兵力多大?一旦伊朗人遭到攻击,附近有哪些部队可能赶来增援?德黑兰周围有没有可供袭击部队停留的隐蔽地?这些情况他们都知之不详,而缺乏情报就等于拳击手在拳击场上被蒙上了眼睛,只能瞎打一气。

  为了尽快搞清人质的确切位置,美国人不得不铤而走险。中央情报局首先派出了1名绰号叫"鲍勃"的特务抵达德黑兰,此人是1位60多岁的退休情报官,常年居住在南欧某地,通晓数国语言。派他去德黑兰的目的是为未来的营救活动做物资准备。此人在德黑兰购买了5辆卡车和2辆运货车,租了1所仓库,以便在接应突击队时使用。但他始终未摸清关押人质的确切位置。

  于是,另外1名中央情报局的高级特工梅多斯化名住进了德黑兰的希拉顿酒店,他对空降场及德黑兰街道作了周密的勘察和了解。与此同时,1名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工作的巴基斯坦厨师获准离开伊朗回国。他报告的情况说: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是绝大部分人质被关押在使馆领事处内。

  最后,五角大楼终于将情况彻底弄清楚了:人质被分关在使馆的2栋楼房里。其中,大使馆办公楼里有31名人质,大使住宅里有19名人质。另外3名人质事发当天正在外交部办事,被关押在外交部大楼。负责看押人质的主要是警察和学生,戒备程度不高。大使馆外面是伊朗的革命卫队,战斗力较强。德黑兰市还驻有1支高速机动的武装部队,但它远离市区,最快也只能在1个半小时后赶来增援。另外,德黑兰东南部的沙漠地区有两处便于部队隐蔽的地点,那儿土质坚硬,可以承受大型运输机迫降......

  "既然所需要的情报都送来了,还等什么,该是作出决断的时候了。"1位空军将军打破了沉寂, "我提1个方案:首先使用大型运输机,将'蓝光'突击队伞降到德黑兰郊外,然后骑自行车通过德黑兰大街,冲进大使馆。"

  贝克韦斯在心里骂了一句:"蠢猪"。伞降?谈何容易!德黑兰郊外尽是些高低不平的丘陵地,突击队在那里伞降按照概率大约有7%的人会扭伤脚腿。突击队拖着这么一群断了腿的人,如何将人质全部从虎口中救出来?至于汽车通过德黑兰大街,更是荒唐!美国人和伊朗人,3岁小孩也能区分出来,何以隐蔽企图,达成突然性?

  "我看可以采用卡车方案, "又有人站起来发言,"先用大型运输机将突击队运到土耳其,再从那里乘预先购置的卡车进入伊朗。因为土耳其每天都有大量卡车越过国境,从陆路进入德黑兰,他们不会怀疑。"

  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危险性太大。土耳其边境距德黑兰有上千公里之遥,万一遇上伊朗人检查,一打开冷藏车,发现里面装的不是冻肉,而是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会议又冷场了。

  琼斯将军瞧了贝克韦斯一眼,用征询的口吻说:"上校,谈谈你的意见吧!"

  对于这次营救方案,作为担负这次行动的"蓝光"突击队的负责人,贝克韦斯早已深思熟虑,不过出于对这些声名显赫的将军们的礼貌,不愿过早地显露罢了。

  贝克韦斯的方案分3步进行:

  第1步,使用空军的6架C-130运输机,装载97名“蓝光"突击队队员和所需的燃料、设备,从美国本土的波普机场起飞,直飞埃及,在基纳机场加油后,穿越红海,南下进入曼德海峡,绕过哈德角,从查赫巴尔插入伊朗领空,然后直飞德黑兰东南约180英里处,于夜间降落在1块沙漠盐碱地上。那个地方的代号为"沙漠1号"。

  与此同时, 抽调8架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赶往"沙漠1号"会合。

  第2步,"蓝光"突击队乘加过油的直升飞机,直奔德黑兰郊外的另1个隐蔽地--"沙漠2号"。到达后,直升飞机和突击队员在那里潜伏1个白天。

  第3步, C-130运输机于第2天夜间飞往"沙漠2号"。与此同时,突击队员在特工小组接应下,乘上预先购置的汽车,秘密潜入德黑兰。到达罗斯福大街后,突击队兵分3路,第1队从大门突入使馆,直奔大使馆办公楼,营救那里的31名人质;第2队从大使馆东侧翻墙而过,直扑大使住宅,营救那里的19名人质;第3队冲向伊朗外交部大楼,营救被关在地下室里的3名人质。人质救出后,各队到使馆附近的体育场会齐,在那里登上接应的直升机,撤回到"沙漠2号"。尔后,直升机返回航母,人质和突击队员换乘C-130大型运输机,撤离伊朗。

  届时,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将为突击队提供情报和通信保障。武装直升机将飞临使馆上空巡逻,假如伊朗的革命卫队敢轻举妄动,就让他们尝尝机关炮的厉害。

  ......

  "嗯! 不错。"琼斯将军一面听着贝克韦斯的介绍,一面颌首称赞,"我看可以以此为蓝本,制定1个营救方案。至于行动的具体时间,我向总统请示后再定。"

  无人提出异议。通过!

  一道蓝光"裂"长空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蓝光"突击队在焦急的等待中,迎来了1980年。1月平安地过去了,2月悄悄地溜走了,3月也不见什么动静,4月的日历又翻过去了一半,可是,突击队仍没接到武装营救人质行动最后命令。

  本来,2月底至3月切,正是伊朗冬春交替时节,那段时间里,德黑兰的气温比较低,使馆区的武装警卫人员警惕性也比较差,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围坐在火炉旁取暖、打盹,这对于武装营救人质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卡特总统实际上早已批准了贝克韦斯上校提出的营救计划,但具体行动日期却一推再推,迟迟定不下来。因为卡特总统很清楚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所以他还要观察一下政治气候,不敢贸然行事。

  几个月来,"蓝光"突击队犹如坐在了烧红的铁板上,度日如年。他们昼伏夜出,一遍遍从直升机上爬上爬下,向那座模拟的美国大使馆模型冲击,冲击,再冲击。模拟的"使馆"围墙炸掉后再建,建起来又炸掉,不知折腾了有多少次。美国大使馆有几条路,每条多长,每座楼有几个旯旮,几个门,钥匙孔的方位,伊朗人的日常巡逻路线和停留地点都印在他们的脑子里,闭上眼睛也能说得出来。

  贝克韦斯更是不知把整个经过想了多少遍, 甚至连最细的细节也考虑到了:"蓝光"突击队从天而降, 驱车直迫使馆,几个战斗小组用M-60机枪封锁住所有通往使馆的道路,其余人员借助于携带的铝梯翻墙而入,用冲锋枪射击抵抗者。看守人质的大多是头脑发热的学生,几乎不懂军事。在使馆外用沙袋垒起的防御工事里的伊朗革命卫队也不会带来多大威胁。据事先潜入伊朗的特工观察报告,有的警卫执勤时在工事里打盹,还有不少人在闲聊,枪支扔在一旁。战斗一打响,突击队很快就能用火力压制住他们。

  所有人质被救出后,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必须全部运走,每个人都将系上一条发光的丝带,以便清点人数。突击队员将用40磅炸药把使馆的院墙炸开一道口子,然后冲出使馆,到附近的阿穆杰蒂艾体育场会齐,登上等候在那里的几架直升机,消失在德黑兰的茫茫夜空里。

  这一切,早就安排得天衣无缝了,可是总统为什么还不下达执行命令呢?伊朗正转向春季,气温上升,昼长夜短,越往后推时机越不利,直升机甚至无法在夜间飞到德黑兰东南80公里处加姆萨尔附近的"沙漠2号"基地。4月24日前后几天为最后的期限,再不采取行动,就必须再等到5个月之后,即10月11日后才能再找到合适的时间了。

  其实,卡特总统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不到最后一刻,他仍不愿放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幻想。但谈判的结果却使美国一筹莫展,两国矛盾反而越来越深。不能再等了!

  4月1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完成一切准备,以备一旦接到命令就能立即实施营救计划。

  4月15日,各级指挥官集中到五角大楼,为确保作战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

  4月1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实施"蓝光计划"。

  命令终于下达了。 4月20日晚上,贝克韦斯上校宣读了卡特总统的命令:"蓝光"特遣队立即开赴埃及, 4月24日晚从开罗飞抵位于伊朗东部霍腊散省塔巴斯附近的"沙漠1号"休整点,4月25日晚从位于德黑兰东南80公里处的加姆萨尔"沙漠2号"休整点直扑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救出全部人质。

  1980年4月19日至23日,联合特遣部队各队已按计划部署在指定的埃及基纳机场和停泊在阿曼海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这支部队由突击队、直升机队和C-130运输机队组成。 特遣队总指挥为詹姆斯陆军少将。营救队指挥官为贝克韦斯上校,成员为上校苦心经营多年的北卡罗莱纳州布拉格堡的反恐怖特种部队--"蓝光突击队"的97名队员。直升机队指挥官为查理·普特曼海军中校,配备有RH-53D“海上神马"直升机8架,运输机队指挥官为詹姆斯·凯尔空军上校,配备有C-130"大力神"运输机6架, 其中3架为加油机,另3架改装为战斗型运输机。无疑,作为"蓝光"方案的主要提出者和实施者,贝克韦斯上校是作战第1线的主要负责人。

  4月24日下午, 各队各就各位,整装待发。晚19点30分,随着一声"出发"的命令, 8架RH-53D直升机陆续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晃晃悠悠地升起。为了避开伊朗的防空雷达网,直升机编队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偷偷进入伊朗国境,迅速飞往沙漠中的1号会合处。

  与此同时, 6架C-130运输机载运着97名突击队员、武器装备及油料从埃及机场腾空而起,通过红海、亚丁湾、阿拉伯海,在阿曼空军机场补充燃料后,飞向同一个地点。这些样子古怪、绰号"大肚皮"的钢铁大鸟尽管其貌不扬,但机动性能却相当良好。它是美国空军装备使用最多的中型多用途战术运输机之一,1951年研制,1956年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制造并装备美军。它可运载12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92名伞兵、一辆12吨加油车、1门155毫米榴弹炮或1辆重型坦克。 C-130最突出的优点是迫降性能好,能在简易的野战机场或较平坦的空地上强行着陆或迫起降,这也是此次"蓝光"行动起用它的原因。

  4月24日晚22时30分, 6架C-130"大力神"顺利地在"沙漠1号"空旷的沙漠硬地上安全降落。

  "河口、 河口,山鹰呼叫,山鹰呼叫,我们已经到达'沙漠1号',我们已经到达'沙漠1号'。 "贝克韦斯上校激动而略带沙哑的声音,瞬时通过运行在波斯湾上空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传送到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战情室。机组人员正在检修飞机,"蓝光"突击队队员们身穿肩部缝有美国国旗的黑色战地夹克衫、紧身裤、长统靴,在银白色月光的映照下,忙碌地从飞机上往下搬东西,只待直升飞机一到,马上就向"沙漠2号"进发。

  沙漠的夜,深邃神秘,令人难以捉摸。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

  可是直升飞机还没有来。贝克韦斯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不时地抬手看表,怎么回事?出了什么问题?

  迷航?不会。上有卫星导航,下有预警机引导,一般不会迷失方向。

  故障?有可能。这些直升飞机娇嫩得很。本来在最初制定行动方案时,他就不想使用这种RH-53D直升机, 因为这种飞机本来是海上扫雷机,性能并不太出色。但由于海军极力想涉足这次行动,并打了包票,说它完全可以胜任营救人质任务,还列举了不少理由,如该机载重量大、航程远,性能优越,为配合这次行动专门进行了改装,另外使用这种海上扫雷机还可隐蔽企图等,贝克韦斯只好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结果在前一个阶段的模拟训练中,有2架直升机的液压系统就出过毛病。这次行动前,每架飞机都装了2大罐压缩空气,作为应急情况下的辅助驱动源。刚才琼斯将军在通话中说它们在19点30分已从航母上准时期飞了,又是空机飞行,应该能按时赶到的。那么大个铁疙瘩,就那么几片风扇似的叶片在空中飘悠,直让人心惊肉跳。但即使摔了,也不会8架飞机一起摔呀!为什么1架也见不到?直升机来晚了, “蓝光"突击队天亮之前就赶不到"沙漠2号",整个行动就要泡汤。贝克韦斯不敢再往下想了。但心里总有一种预感,一种不祥的预感--恐怕要出事。

  "头儿,他们来了!"突击队员向他报告。这时远方传来发动机的马达声,两道白光射了过来。贝克韦斯凭直觉马上作出判断,不是直升机,是汽车!

  的确是汽车,可是,是什么汽车?军用的,还是民用的?上边装的是什么人?意图何在?贝克韦斯的大脑在飞快地思考着。但转眼间汽车已来到了跟前,来不及细想了,他把手一挥"给我拦住它!"10多名突击队员旋风般地冲了上去。

  "噗哧,噗哧。"带消音起的冲锋枪在黑夜中喷出一串串火舌,汽车轮胎被打爆了,"嘎吱"停了下来。车内传出一阵惊恐的叫喊声。

  这是1辆过路的大轿车,车上有45名乘客,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妇女。

  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在这个时候过路?事先潜入伊朗的特工不是说这地方除了亚当和夏娃的脚印,再也不会有任何人烟吗?怎么一下子忽然冒出这么多人?真是活见鬼。

  "把汽车里的汽油全部放掉,人员集中看押起来,等直升机来了再说。"贝克韦斯略一思索,果断地吩咐道。只要直升机一到,把这些人装上拉到沙漠中卸下,让他们慢慢地在旷野上爬吧。既不伤害他们的性命,又不影响营救行动,等伊朗当局搞清了情况,我们早就踏上归途了。

  "不好,又来了两辆汽车!"有人惊呼。贝克韦斯也看到了。一辆加油车和一辆面包车正风驰电掣般地开过来,这次没等他下命令,6名突击队员分两路迎了上去。"站住!站住!"对他们的喊话,汽车根本不予理会。一名队员端起了手中的机枪,对准前面的加油车,"哒哒哒......"开了火,加油车被击中了,顷刻间燃起了熊熊大火。但后面的小面包车旋即作了一个猛烈的U字形急转弯,掉头就跑。队员们掉转枪口,一串串火舌围绕着汽车左右跳动,车窗玻璃哗哗地变为碎片,里面传出几声尖叫,但一眨眼,面包车就消失在黑暗中。

  "给我接'河口'",贝克韦斯拿起送话器。

  "'河口',我是'山鹰',这里刚刚发生了意外情况,有几名伊朗人驾车逃跑了。"

  "干什么的?"琼斯将军也着急了。

  "不太清楚,可能是偷石油的贼。"

  "他们发现我们意图了吗?"

  "大概没有。"

  "不用管它,按计划赶紧行动。"

  "可是直升机还没到呢。"贝克韦斯话还没完,天空中就传来阵阵马达声。他抬头望了一眼天空,没错,这次是直升机。"他们到了,整整迟到了70分钟。"

  "噢,不要紧,沉住气,天亮之前还来得及赶到'沙漠2号',大胆干吧!"

  刚通完话,直升机就如点点鬼火般飘落下来,带队机长塞夫特跑步赶过来。

  "怎么搞的,晚到这么长时间?"贝克韦斯劈头盖脑就是一句。

  塞夫特一脸委屈地回答: "真倒霉,途中遇到了风暴,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险恶的风沙。"

  "怎么只有6架?还有2架呢?"贝克韦斯用眼睛扫了刚刚停稳的飞机一眼,恼怒地接着质问道。

  "那2架飞机,1架中途迷航,1架机械故障来不了。"

  原来,8架直升机刚从"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不久,一进入伊朗,便遇到了沙暴。4月份的伊朗高原正值冬春交替,迅猛的狂风刮起骇人的沙暴,席卷着整个波斯高原。沙土弥漫,能见度极低,直升机采取贴地和高空飞行,都无济于事。直升机在狂风中奋力前行,有如茫茫沙海中的几叶小舟,随着起流上下翻腾。"海马"直升机性能本来就不是太好,这次又在天气炎热的阿拉伯海执勤3个多月,带有盐质的海风,对直升机的部件起了腐蚀作用,同时这些直升机根本没能得到很好的保养,因此,飞行不到1小时,2架直升机相继出现故障,1架迫降于伊朗东南部,另1架紧急返航。 剩下6架经过艰难的飞行,终于抵达"沙漠1号"地区,与C-130会合了。

  贝克韦斯铁青着脸,没再继续追问。他心里盘算了一下,6架飞机是完成这次行动最起码的数量了,不能再少了。至少要用4架直升机运"蓝光"突击队员和人质,1架运装备器材,另一架作火力支援,连1架剩余的预备力量都没有,只好听天由命吧。"马上加油,登机!"贝克韦斯厉声下令。

  3架C-130加油机开始为直升机加油, "蓝光"突击队队员已排好了队,有的已拖着武器、装备爬上了加过油的直升机。有2架飞机已发动起来,旋翼呼呼飞转,声音震耳欲聋。

  "上校,又有1架飞机出问题了。"塞夫特边跑过来边大声地冲贝克韦斯大声地嚷嚷。

  "又怎么了?"贝克韦斯像一只雄狮愤怒气来,头都要气炸了。

  "那架飞机主螺旋桨出现裂缝,不能再飞了。"塞夫特心里也在叫苦。RH-53D型直升机是CH-53运输直升机的改进型, 已使用多年,设计航程仅为400公里,一般不适于长途飞行。为执行这次营救任务,海军部强行命令进行改装,增加了副油箱,使其航程增至900~1000公里。这次从"尼米兹"号航母到塔巴斯的直线距离就近1000公里,又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超航程长途飞行,导致机体及其部件,特别是螺旋桨过度疲劳。这次实际选择的降落地段沙层又厚又松软,直升机陷得很深,沙堆几乎淹到机肚子了。一下子爬上来这么多突击队的彪形大汉,1架飞机的主螺旋桨终于不堪重负,火花四射,现已出现裂缝,不可能再起飞。

  贝克韦斯像突然遭了雷击一样,愣了半天才缓过神来。咳!***,真倒霉。先是直升机迟到,后又是碰上一伙过路人,接着又是飞机出现故障,预定的8架直升机一下子只剩下了5架。只有5架直升机是无论如何完不成营救人质任务的。怎么办?路只有一条,打道回府。他心情异常沉重地拿起了送话器。

  听了贝克韦斯的报告,琼斯将军好半天才开口道:“上校,能否考虑减掉一些人,分乘5架直升机行动。"

  什么?贝克韦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减少一些人,就意味着人员编组要做大的调整,原来3个人的任务要由2个人去完成。空中也将失去火力掩护,这样仓促地变更计划,不仅时间不允许,获胜的把握也太小。人质救不出,再把“蓝光"突击队的性命搭进去,那就太不值得了。

  "绝对不行,5架直升机根本完不成营救任务。"贝克韦斯语气非常坚定,此时,对上司的敬畏也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言词颇为不恭,"如果真要那样做,无疑于把突击队员往火坑里推。"

  "那好吧,我请示总统后再答复你。"琼斯生气地扔下话筒。

  5分钟后,"蓝光"突击队接到了同意撤回的命令。

  "撤!"贝克韦斯几乎是在吼叫了。

  飞机轰鸣,大地颤抖,"沙漠1号"像开了锅一样,乱作一团的突击队员纷纷爬上飞机,C-130运输机也准备滑行起飞。这时,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正在指挥撤离的上校透过飞扬的尘土,看见1架直升机正摇摇晃晃地拉起,像个醉汉一样扑向刚才为它加油的C-130运输机。 "停住!停住!不能再靠了。"贝克韦斯打着手势加以制止。但为时已晚,一声巨响,迸出2个巨大的火球,犹如冲天的焰火,直上夜空。贝克韦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大力神"上的5名突击队员和"海马"上的3名机组人员转眼被大火吞噬了,另有4人严重烧伤。

  "头儿,快撤!不然其他飞机万一被引爆,全都走不了。"其余的突击队员们抬着4名伤员, 推着上校,搭乘5架C-130运输机,仓皇撤出了伊朗。他们除了放弃了4架完好的直升机外,还把与这次行动有关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了现场。撤退途中,贝克韦斯曾请求琼斯派舰载机摧毁遗留下的直升机和绝密文件。但白宫唯恐事态扩大,拒绝了他的要求。

  至此,经过长达5个月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的"蓝光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了。

  决定中止作战以后,白宫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下一步的消息。下午6点21分,传来了C-130运输机与直升机相撞焚毁的消息, 卡特总统的脸"唰"地变白了。25日上午1点,美国政府被迫向新闻界宣布这次在伊朗进行的营救行动已告失败,并向国会和盟国通报了有关情况。

  次日上午7点, 面部充满懊丧和痛苦表情的卡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为了营救被伊朗扣留的53名美国人质,我们已进行了极其秘密的营救行动。但由于直升机的技术故障,不得不放弃。营救人员在撤退时,在伊朗边境的沙漠地带,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而造成8人死亡。"

  美国这一行动遭到了许多国家和国会的指责,也使美伊关系更加恶化。伊朗学生把人质转移到全国各地关押,从而使美国营救人质的希望彻底破灭。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形势发生了转机。7月27日,移居埃及的62岁的前国王巴列维因病去世,伊朗学生扣留人质的一个重要理由已不复存在。

  两伊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人质事件的解决。11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把52名人质交还美国(1980年7月11日因病已释放1名人质)。1981年1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美伊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月20日,1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获释的52名人质飞离德黑兰,至此,持续了444天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




大漠狼烟--中东战争时的空中作战


  从1948年到1973年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在辽阔而富饶的中东地区,爆发了4场重要的局部战争,即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6月战争和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统称中东战争。除第一次中东战争外,在后3次中东战争中,空中力量是影响战争进程及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东战争中的空中作战,在世界空战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再推迟的轰炸

  1956年10月29日傍晚,夕阳正缓缓地落向地中海海面。美丽的地中海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浪花。微风轻拂,海面上洋溢着平和与安宁。

  大约4点钟左右,在米特拉山东面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黑点,迅速向西移动着。渐渐地,黑点越来越大,伴随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1架,2架,4架......16架,机尾上清楚地标着以色列的机徽。它们要干什么?

  转眼间,16架以色列"达科他"式运输机来到了米特拉山上空,蓝天白云之中出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伞。这是以色列唯一的伞兵部队--第202空降旅的400名士兵,在旅长沙龙的命令下突击米特拉山口。

  如果把西奈半岛比作是一个人的话,米特拉山口就是这个人的心脏。只有夺取米特拉,才能打开通向苏伊士运河的道路。

  以色列人打响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第1枪!

  第1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激烈动荡。美国趁英法日益衰落之际,进一步向中东地区扩张。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大大地激怒了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

  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成为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使欧亚两洲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600到1400公里,具有极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运河国有化对英法来说无疑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同时,以色列从1953年起就被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苏伊士运河对它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英法伙同以色列,联手发动了第2次中东战争。

  10月30日下午4点15分,在以色列首开战端1天之后,英法两国政府向埃及和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

  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

  2.两国军队同时后撤:埃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军

  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

  3.埃以政府同意英法联手为隔离埃以两国军队和保障一

  切国家船舶根据国际法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富阿德港、伊

  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通牒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在12小时内作出答复。以色列政府迅速答复英法,接受通牒要求;埃及总统纳赛尔于30日深夜拒绝了最后通牒。

  英法终于有了插手埃以战争的借口!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早在8月5日,英法就成立了联合军事计划小组,计划英国空军出动120架轰炸机、100架歼击轰炸机和1个侦察机中队,法国空军出动100架歼击轰炸机、3个运输机中队,以色列空军仅有的155架作战飞机全部参战。

  当时的埃及空军拥有255架飞机,但能出动的只有130架,其中70架是米格-15和"吸血鬼"式歼击机。

  英、法、以联军的空中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英国原准备在10月31日凌晨4点半最后通牒期限届满时,开始轰炸埃及机场,但直到当天下午4点半,通牒规定的时限早已过去,英国的空军仍然没有出动。

  原来,英法怕飞机在白天易被埃及的空防炮火击中,空军计划人员便把摧毁机场的任务安排在夜间。同时,伦敦接到消息,说有15架美国运输机正在埃及开罗机场等待撤退美国人,而这个机场正是英国皇家空军要轰炸的。一批载着美国人的汽车也正在这个机场边缘的亚历山大公路上奔驰。英法顾虑误伤美侨,影响同美国的关系,便一再延迟攻击时间。

  下午5点50分,位于塞浦路斯的联军指挥部内,联军总司令向空军部队下达了出动的命令。一再推迟的轰炸终于开始了!

  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发的200架英国飞机及40架法国喷气式飞机,一批批、一群群突入没有雷达警戒的埃及领空,疯狂地扑向埃及的机场、防空高炮阵地和兵营。在4万多英尺的高度,英法飞机对埃及的12个机场同时进行了突击。经过长时间训练的飞行员们,不慌不忙地瞄准、投弹。黑压压的炸弹密如雨注,从空中倾泻而下。机场上顿时火光冲天,烟柱升腾。停在跑道上的米格歼击机和伊尔-28双发轰炸机一架架被炸毁,指挥塔台被炸成了废墟。炮弹的爆炸声,人员的惨叫声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埃及人开始反击了。高射炮喷吐出串串愤怒的火舌,在空中构成了严密的火网。遗憾的是,高射炮火根本够不着联军的飞机,仅在天空留下一道道痕迹。埃及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惨剧继续进行着......

  在10月31日及以后的两天里,约有215架埃及飞机在联军的反复突击下,被摧毁于地面。埃及空军几乎全军覆没。

  战场制空权牢牢地掌握在联军的手中。

  失去了空中支援的埃及地面部队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被迫撤出了西奈半岛。

  英法的侵略,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奋起抗击,全世界人民也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浪潮。1956年11月5日和6日,在美、苏的干预下,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不得不先后宣布停火。

  然而,苏伊士运河战争并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的争斗还将继续下去。

  孤注一掷的空袭

  1967年6月5日清晨,红彤彤的太阳刚刚跃出海面,朝霞染红了东方的天际。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地中海湛蓝的海面。

  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附近的一个军用机场上,此刻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地勤人员正忙着为飞机加油挂弹,进行最后一次检查;飞行员们早已等候在驾驶舱里,在脑中回忆着即将执行的任务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塔台里的调度仔细而紧张地进行着准备工作......

  在1966年末和1967年初,以色列向约旦和叙利亚进行了猛烈的报复性突击。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插手此事以支持起盟国。1967年5月22日,埃及关闭了蒂朗海峡。5月30日,埃及和约旦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5月31日,伊拉克部队进驻约旦以示支援。在这种形势下,以色列认为自己已是四面受敌,便决定向阿拉伯国家发起进攻,先发制人发动毁灭性的空中袭击。

  在当时各阿拉伯国家中,埃及空军拥有约550架作战飞机,对以色列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而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没有能力给以色列造成打击。因此,以色列把埃及空军选作首次攻击的目标。

  8点20分左右, 突击埃及阿布苏韦尔空军基地第1波次8架幻影C-3飞机腾空而起,扑向蓝天的怀抱。突击开始了!

  速度达2马赫的幻影C-3飞机是一种战斗轰炸机,装有2门30毫米机关炮,机翼外侧挂2枚1000磅的炸弹, 内侧挂副油箱。幻影C-3飞机可以用来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和担任空中阻击任务,一旦情况需要,还可立即改为执行对地面部队的近距支援任务。

  机群起飞后,取航向270度,向西直飞地中海方向。机群保持在30英尺高度,紧贴着海面飞行。各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8米。

  飞机掠过海面,机翼不时轻触着地中海涌起的浪花。飞行员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地操纵着飞机,紧随长机前进,额头上渗出了紧张的汗珠。

  在全部飞行过程中,机群一直保持着无线电静默,超低空向目标行行,阿拉伯国家的雷达一点也没有发现这群不祥的飞鹰。

  飞过尼罗河口北面不久,长机摇晃了一下机翼,编队立即向左后方转弯,并上升到70英尺高度,突入了埃及领空。

  此时,空中的薄雾已经消散,天空变得格外晴朗。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机群显得十分耀眼。

  8点45分,在埃及的阿布苏韦尔空军基地里,一切活动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军官们吃完早饭,正行进在上班的路上;刚刚巡逻完毕的空军值班部队人员正吃着第2次早餐;雷达站的值班人员正在交接班......

  突然,在机场西北角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小黑点。黑点越来越大,还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可以看出那是几架飞机,高度也就是100米的样子。

  飞机越来越近,转眼间已来到机场上空。2架,4架,6架,一共是8架。机尾上清清楚楚地标着以色列机徽。

  "空袭!空袭!"人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机场上顿时一片混乱。

  以色列飞行员望着机场上四处奔跑的人群,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

  8架幻影飞机一字排开,在跑道上空依次掠过。一枚枚炸弹倾泻而下,准确地落在机场跑道上,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跑道上立刻出现了累累弹坑。

  以色列飞行员不禁暗自得意:这种新型炸弹果然不同凡响!

  以色列人这次轰炸所使用的炸弹是一种新研制的特殊炸弹。以色列空军在制定空袭计划时,为了提高轰炸命中率并节约兵力,决定采用低空攻击的战术。但低空轰炸跑道不仅会产生跳弹,危及投弹飞机自身的安全,而且炸弹破坏跑道的效果也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早在3年前就同法国的玛特拉公司秘密联合研制了一种特殊炸弹,适于在飞行高度为100米到60米、速度为每小时550至820公里的飞机上投掷。这种专门破坏跑道的特殊炸弹,是在法国的STA200型爆破弹的尾部加装1组反推火箭,1组助推火箭和1个减速伞制成的。炸弹自飞机上投下后,经0.3秒,反推火箭点火,使炸弹减速;0.9秒后,减速伞打开,使炸弹转为同地面成60至70度角;然后,助推火箭点火,烧掉减速伞,给炸弹加速,使炸弹以很大的速度冲向跑道,取得足够的侵彻力,造成很大破坏。这次使用,果然证明这种炸弹有很好的效果。

  一转眼,以军飞机又转了回来,凶猛地扑向在停机坪上整齐排列着的米格-21飞机。机关炮不停地喷吐出火舌,向倒霉的米格飞机添去。随着响彻云霄的爆炸声,飞机接二连三地中弹起火,巨大的烟柱直冲天空。几架企图强行升空的埃军飞机,刚刚开始滑行,便迎面遇上了以色列飞机的扫射。米格机顿时期火爆炸。

  10分钟后,以色列的第2波轰炸飞机又来到了阿布苏韦尔上空。再过10分钟,又是第3波飞机的轰炸。

  最后一次突击完毕后,阿布苏韦尔空军基地已陷入一片火海,指挥塔已变成了断壁残垣,跑道上布满了累累弹坑,停机坪上满是飞机的碎片。阿布苏韦尔空军基地陷入了瘫痪状态。

  就在阿布苏韦尔遭到轰炸的同时,阿里什、吉夫加法和开罗等机场也都遭到以色列的空袭。时间都是8点45分!6月5日上午,以色列对埃及的轰炸取得了很大战果:到中午时分,近300架埃及空军的飞机已被击毁在地面,埃及空军的350名飞行员中有100名因此而丧生。

  与其他机场相比,设在尼罗河上游的乌克苏尔基地和红海南部海岸的巴纳斯基地却显得十分平静。由于这两个轰炸机基地距以色列空军的大部分机场约有900公里,埃及空军指挥所一向认为这里是最安全的,便将在上午的空袭中幸存下来的飞机全部转移到这两个基地。

  遗憾的是,以色列人并没有忘记乌克苏尔和巴纳斯。

  以色列空军没有新式的中、重型远程轰炸机,只有少量的"秃鹰"式轻型轰炸机。这是法国制造的一种喷气式双发轰炸机,最大片飞速度每小时可达951公里,能携带1350公斤的炸弹。正常情况下,"秃鹰"飞机的战斗活动半径大约在800公里左右,是以色列空军所有作战飞机中战斗活动半径最大的一个机种。

  为了突击距离较远的乌克苏尔和巴纳斯机场,以色列空军挖空心思,首先把他们的战斗活动半径最远的"秃鹰"飞机秘密转场到以色列最南端的拉泽里姆空军基地。"秃鹰"从这里起飞后,用最有利的速度爬高到单发飞行最有利的高度,即23000至25000英尺,然后关闭一台发动机,保持长距离的单发飞行,沿亚喀巴湾南下,取最短距离直飞这两个机场。在到达目标前,飞机恢复双发飞行,进入攻击。以色列空军采用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战术,在6月5日下午远程奔袭了乌克苏尔和巴纳斯,将埃及拥有的30架图-16轰炸机全部摧毁于地面。

  以色列空军牢牢地控制了天空!

  在空中支援下,以色列地面部队的进攻非常顺利,战争仅进行了6天便以阿拉伯国家的惨败而告结束。

  飞机与导弹的角逐

  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按照犹太教教规,赎罪日这天,从日出到日落,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也不能抽烟。

  中午2点钟左右,在约旦河东岸的戈兰高地上,到处是起和宁静的景象。以军士兵有的手捧经书,嘴里喃喃地叨念着经文;有的懒洋洋地坐在工事前的沙地上,一动不动;有的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坐等天黑......经过几个小时的禁食,以军士兵的身上已没有几分气力了。

  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打破了沉寂。从约旦河对面的叙利亚阵地上,一排排炮弹呼啸着铺天盖地打来;几十架叙军飞机出现在空中,向以军阵地俯冲投弹,机关炮喷吐着凶猛的火古。冲天的沙柱夹杂着浓烟遮住了阳光,天空顿时昏暗起来。

  与此同时,在西奈半岛,埃及军队也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赎罪日战争爆发了!

  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上,毫无思想准备的以色列军队被打得晕头转向,难以迅速组织十分有效的防御,只得请求空军给予支援。

  下午3点左右,首次支援地面部队战斗的以色列空军,飞临戈兰高地和西奈沙溪上空,与赶来拦截的埃及和叙利亚的米格-21战斗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鬼怪"式飞机与米格-21歼击机互相纠缠着,响尾蛇导弹的嘶叫声,喷气机的呼啸声,飞机被击中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动地。空对空导弹和火箭弹发出的火焰,飞机爆炸燃烧的火球和升腾的浓烟搅成一片。有的飞机凌空爆炸,碎片横飞;有的飞机后半截被炸掉,前半截在空中划着弧线,坠向地面;有的飞机倒栽葱似地扎到地上,烟尘四起......

  10月6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共出动了400多架次飞机,支援地面部队抗击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以色列飞机虽然在空中格斗时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却受到地空导弹和高射炮火的凶猛打击。仅在戈兰高地上空,以色列空军就损失了30架A-4攻击机和10架"鬼怪"式飞机。

  在支援地面部队战斗的同时,以色列空军制定了反航空兵作战计划。10月7日拂晓,大批以色列作战飞机满载炸弹和火箭,飞往埃及和叙利亚,企图再现6日战争时的雄风。

  然而,阿拉伯人在战争开始前就知道,他们的空军与以色列空军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他们大力加强了地面防空部队的力量。

  为了有效地遏制以色列的空中优势,埃及和叙利亚吸取了6日战争时的教训,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重建了防空部队,形成了有效的对空防御部署。埃及和叙利亚防空部队的主要战斗单位是地空导弹旅、下辖4至5个地空导弹营。为对付各种高度、速度来袭的以机,地空导弹旅一般采取混合编成,各型地空导弹交错配置,构成多层严密的火力网。同时,每个导弹旅均配有3个高炮营。高炮与导弹混合配置,专门打正在做规避导弹动作的敌机。

  埃及和叙利亚装备的主要防空武器有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地空导弹和4联装自行高射炮。

  萨姆-2是一种中程、中高空地对空导弹,射程为10至34公里。老式的萨姆-2射高最低3000米,最高22000米;改进后的萨姆-2射高最低能到300米。这种导弹用无线电指令制导,跟踪雷达比较陈旧,精度较差且易受干扰,对1000米以下的飞机一般无效。它本身无机动能力,易遭攻击,所以需要其他防空兵器的掩护。

  萨姆-3是一种近程、 中低空导弹,射程5000-21000米,射高最低80米,最高15000米。它的指挥设备和运载车辆均可放在深5米的地下工事内,有较好的抗打击能力,但机动作战能力较差。

  萨姆-6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近程地空导弹,可以对付中低空和超低空飞机。它的射程为5000-25000米, 射高最低60米,最高7000至10000米。它的发射架安在履带装甲车上,机动性好,一般不设专门阵地。它的瞄准起能自动搜索敌机。它的2个雷达系统提供定向脉冲的信号:搜索启发现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波束被目标反射回来。定向波束跟踪敌机,反射信号在几分之一秒内给发射架的电子系统提供关于飞机高度、方向、速度的各种信号。电子系统自动发射火箭。发射出去的火箭以超音速飞行。在最初阶段,导弹受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频率多变(至少可使用4种不同频率),对方很难干扰。终段为自动红外线寻热,弹头上的热探测器感受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气流,火箭便把方向瞄准这一热源。即使导弹不直接命中飞机,而只是在附近爆炸,弹片也能打中飞机的易损部位。

  萨姆-7是对付低空飞机和直升机的全自动红外线寻热地空导弹,可由单兵携带,从肩上发射。它的射程为500至4200米,射高50至2300米。这种导弹的机动性好,命中精度高,但战斗部装药少,威力不大。

  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埃及和叙利亚将各种导弹和高炮进行密集混合部署:在苏伊士运河战区,埃及部署了62个导弹阵地;在戈兰高地战区,叙利亚部署了36个导弹阵地,构成了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的立体火力掩护区。在两国的首都和重要目标周围,也都部署了密集的防空火网。

  由于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和叙利亚这种以地空导弹为主的防空部署缺乏足够认识,对这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萨姆-6地空导弹和自行高炮的性能缺乏足够了解,以致在空袭埃及和叙利亚时遭到了厄运。在第1波袭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8架以军飞机中,只有1架飞回了以色列。

  遭受重大损失的以色列空军及时总结了教训,改变了战术,改进了装备,把大约30%的战斗机装备了新式的电子干扰设备,其中部分飞机配备了百舌鸟反雷达导弹、红外假目标投放弃和ALQ-119干扰吊舱,改装了12架幻影飞机作为电子对抗飞机。同时,以军攻击的重点也从对方的机场转为地空导弹阵地。

  以色列飞机从20-30米的超低空接近防空导弹阵地, 然后猛地拉起并改变航向,在2300米到4500米高度转向导弹阵地,实施大角度俯冲攻击,并在一定距离上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摧毁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

  为了对付防空导弹的攻击,以色列空军还派出直升机担任警戒,负责发现敌方发射的导弹,通知攻击飞机及时进行规避导弹的机动,并施放干扰,使导弹脱离正常轨迹。

  在攻击机群到达目标前1-1.5分钟, 以色列的无人驾驶飞机便在攻击目标上空投放干扰包,并施放有源干扰。

  此外,以色列空军还投掷了大量不同程度的金属片,干扰阿方的防空雷达;在空中投掷高热照明弹、高热气球或燃烧着的镁火,干扰导弹的红外热寻的系统。

  以色列空军采取的这些措施果然有效。在对埃及导弹阵地实施的6次大规模突击中,以色列空军摧毁了苏伊士运河西岸埃军46个导弹阵地;在对叙利亚导弹阵地连续数天的突击中,摧毁了戈兰高地战线叙利亚导弹阵地的一半,迫使叙利亚将剩余的导弹撤回到大马士革周围。

  10月15日以后,以军地面部队乘埃军后方空虚,在埃及第2、3军团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又摧毁了埃及约13的地B空导弹阵地。

  由于埃、叙过分依赖地面防空兵器,没有使用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突击以色列的机场及主要军事目标,也没有积极使用歼击机配合地面防空兵器作战,地空导弹阵地又没有得到陆军部队的可靠保护,在以色列采取的有效对策面前,埃、叙严密的对空防御火网终于被摧毁了。战争初期曾被埃、叙控制的天空,又重新回到了以色列手中。

  在强大空中优势的支援下,以色列地面部队在西奈半岛和戈兰战线发动了全面反攻,阿拉伯军队节节败退,被迫宣布接受"停火"。

  在历时18天的第4次中东战争中,埃、叙投入交战的飞机有1000多架,损失飞机451架,其中空战损失335架;以色列投入作战飞机488架,共损失120架,但空战中损失仅有6架,出现了空战损失为56:1的惊人对比.




巴比伦行动


  历史的时针转至1981年,两伊战火愈演愈烈。伊拉克共和国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全力以赴地操纵着战争机器,这场一眼看不到头的战争已使他绞尽了脑汁。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另一场战争的阴云正悄然向他袭来。

  雄心勃勃的核计划

  伊拉克与以色列并无边界接壤,伊拉克之所以憎恨以色列,完全是出于共同的阿拉伯意识。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伊拉克派出了2个最精锐的坦克师赴叙利亚参战。在戈兰高地,叙伊联军同以色列装甲部队打得天昏地暗,并一度攻入距以色列本土仅数公里之遥的约旦河阿里桥以东地区。

  从那以后,两国积怨更深,互把对方视为最危险的敌人。

  为了抗衡以色列的核军备,伊拉克20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推行本国的核计划。按照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伊拉克最终将建成若干个重水型核反应堆。

  任何一个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拥有核反应堆,就不难得到装配核武器所需要的放射性原料。

  为了发展核技术,早在1959年,伊拉克就同苏联人签订了核技术协议。不过,当时采取的行动还是不大的。然而,到了70年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伊拉克雄心勃勃的强人萨达姆想使这个盛产石油的国家成为中东居领导地位的阿拉伯国家。他要求法国和意大利这2个伊拉克石油的主要顾客提供先进的核技术,包括1座威力强大的核反应堆和1座能提供制造武器级燃料的钚分离工厂。

  起初,以色列人对伊拉克发展核技术不屑一顾,认为伊拉克发展核武器纯属天方夜潭。然而,到了1976年,以色列的情报专家开始对伊拉克研究核的意图和能力感到严重不安。此时,伊拉克原子能委员会每年的预算由500万美元猛增至7000万美元;伊拉克同意大利签订了购买"热室"的协定,这可使伊拉克获得研制武器级钚的能力。此外,伊拉克还和法国签订了一项合同,规定法国到1981年在巴格达郊外的图瓦伊塔建造1座价值2.75亿美元的奥西拉克研究反应堆。

  以色列的秘密情报机构摩萨德还获悉:伊拉克的一些代表团在法国、西德、意大利和瑞典进行了核设施考察。一位以色列情报官员说:“他们在购买数量使人吃惊的核硬件和技术资料。"

  伊拉克发展核技术的情报雪片般地飞到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办公桌上,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消除伊拉克的核威胁已刻不容缓!

  巴比伦行动计划出笼

  为了阻止伊拉克发展核武器,以色列首先在外交上展开攻势。驻西欧各国首都的以色列外交官要求那些同伊拉克打交道的国家要谨慎些,然而收效甚微。这些国家根本不买以色列人的帐,依旧我行我素。

  外交方式失败之后,以色列官员们进行了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是否可以用武力把在巴格达郊外正在建造中的法国反应堆摧毁。但是,当时以色列拥有的最先进的美制F-4“鬼怪"式战斗轰炸机航程较短,还不能作远距离的空袭,只好作罢。

  此计不成,以色列又生一计,派出大批特工人员对与伊拉克核计划有牵连的人进行谋杀,但也未能阻止伊拉克核计划的顺利实施。

  随着由法国援建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即将竣工运转,萨达姆总统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硬:

  "阿拉伯民族不会永远软弱, 他们将在适当的时机,一劳永逸地回击犹太侵略者!"

  以色列当然听懂了萨达姆的弦外之音。

  "为了以色列的安全和犹太人的生存权利,必须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设施!"

  在一次讨论是否应对伊拉克核反应堆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内阁会议上,贝京用一种几乎是不容置疑的口吻做出了最后决定。贝京认为,以色列必须及时除掉这个隐患, 以色列拥有这种打击能力,因为此时以色列已从美国获得世界一流的F-16战斗轰炸机。 F-16是由美国著名的洛克西德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它可携带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等多种武器,它的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奥西拉克反应堆正好处在它的攻击范围之内。

  "但有个原则, 袭击的对象应仅限于伊拉克核设施本身,不得攻击除此之外的任何伊拉克目标。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法方援建人员和周围平民的伤亡。就像动手术,既要摘除毒瘤,又要避免大出血。"

  这番活,是贝京对以色列空军司令艾弗里说的。

  "霍菲,袭击前的情报工作一定要准确。"贝京转过头又对"摩萨德"新任局长霍菲说道。霍菲冷静地点了一下头。6月的中东,骄阳似火,热浪蒸腾。在耶路撒冷旧城曲折蜿蜒的街道上,一队防弹轿车向郊外疾驰而去。

  在沙漠林荫中,随着一扇重达30吨的钢甲防爆门的开启,汽车驶入一个恍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山洞"的洞内。这里是以色列绝密的军事情报中心,全部设施均隐蔽在距地面40米的洞穴中。

  以色列空军司令艾弗里、以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萨古伊先后从车内钻出,从第3辆轿车中下来的是"摩萨德"局长霍菲。

  由值班军官领路,艾弗里和霍菲一行来到了宽敞的中央控制大厅。这里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球定位和网络通讯系统,坐在操纵台前的转椅上,就能通过以色列自己发射的卫星--"地平线"号观察整个世界。

  指挥台正面墙上,数个彩色大屏幕显示屏正同时显示着世界各"敏感地区"的军事态势图。通过与美国间谍卫星的实时传输系统并机联网,这里可以调看、复制由美国卫星上高分辨率摄象机拍摄的地球上任何地方的高清晰度照片。

  霍菲的眼光落到了屏幕上出现的白色建筑群的中央,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工程。

  值班军官的手指向一座半地下建筑物,操纵机器的技术人员立即将这一画面放大。随后,按动打字键盘,一行希伯莱文字出现在屏幕下侧:反应堆主体厂房。

  霍菲这时才抬起头,他的目光,恰巧同艾弗里的目光碰到一起,他们相对而视,艾弗里则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他们清楚,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核反应堆将变成一片废墟。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一个旨在摧毁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的代号为"巴比伦行动"的计划就在这里诞生了。 该计划的要点是以空军出动8架F-16战斗轰炸机,在6架F-15战斗机的掩护下, 选择适当时机,对奥西拉克发动一次突然袭击,消除伊拉克潜在的核威胁。

  为了获得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精确坐标位置和发动袭击所必需的激光制导炸弹,以色列人像往常一样,要求他们的庇护神--美利坚合众国提供帮助。

  "最重要的是争取得到美方的支持和协助!"这是贝京对即将赴美的特使交待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年来,以色列每逢决定重大事件都要先通报美国。作为在中东地区美国意志的体现者,以色列在这一地区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

  但这一次却例外了。

  信息很快反馈回来:美国不同意以色列利用美国的情报和技术,去做刺激伊拉克人情绪的事情。毕竟,伊拉克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且控制着国际战略通道--波斯湾。为了珍贵的"工业血液"--石油,也为了美利坚成千上万的汽车轮子,美国不想轻易得罪阿拉伯产油国中的任何一个,当然也包括伊拉克在内。

  官方渠道堵死了。

  但"摩萨德"毕竟是"摩萨德",他们找到了多年合作共事的老朋友--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反复考虑,美国中央情报局私下向以色列提供了一卷只有20克重的微缩胶卷。

  胶卷立即被送回了"摩萨德"总部技术处理中心。这是一卷有关伊拉克核反应堆内部设施的绝密照片,经过特殊处理后放大的拷贝上,清楚地显示了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各种关键设备、安装分布位置及其经纬坐标。

  经"摩萨德"局长霍菲的亲自批准,这些绝密的资料以最快的速度传向各有关部门。

  3天以后,一个与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一模一样的同比例模型在以色列与埃及接壤的奈格夫沙漠中出现了。

  第5天下午,1个F-16战斗轰炸机群对此目标进行了第1次"轰炸"。

  进行这次战前演练的是驻扎在以色列"麻旧都"空军基地的第2飞行大队,它将执行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巴比伦行动。这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飞行部队,在以往的历次阿以战争中,这个大队几乎在每次空战中都以轻微的代价打败了它的阿拉伯对手。

  为了保证空袭的成功,以空军司令艾弗里亲自挑选了20多名一流的飞行员组成空中突击队,并任命巴哈里上校为队长。巴哈里是名副其实的飞行老手,他不仅有几千小时的飞行经历,而且在1967、1970和1973年曾3次驾机与阿拉伯人较量过。

  空中突击队组成后,除了对核反应堆模型反复进行模拟攻击外,还长时间地驾机在约旦和沙特阿拉伯沙漠上空往返飞行,目的是培养耐力和摸索沙特人和约旦人雷达防区中的“盲"点。 更令人称绝的是,突击队员们还研究出一种奇妙的飞行队形,当机群按这种队形飞行时,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是1个类似于大型商业班机的大亮点,而不是1个机群。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对以色列人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飞兵奇袭巴格达

  1981年6月7日,西奈半岛埃其翁空军基地。

  准备执行巴比伦行动计划的6架F-15战斗机和8架F-16战斗轰炸机已做好了起飞前的最后准备,一字排列在跑道尽头。

  为了掩人耳目,这14架飞机的垂直尾翼上,全都漆成了约旦空军黑白灰3色圈标记。

  以色列与伊拉克之间隔着叙利亚、约旦和沙特阿拉伯,为了穿越这些敌对国家而不被启发现,以色列可谓费尽心机。"巴比伦行动现在开始!"

  耶路撒冷时间下午4点,以色列各海、空军基地,各战区司令部,"摩萨德"驻海外各情报站,担任奇袭任务的空军第2飞行大队,同时接到了空军司令艾弗里将军的命令。

  零时间,6架F-15战斗机机腹下,总推力为20吨的两台100F-PW-100型涡扇发动机喷管立刻怒吼起来。 紧接着,8架F-16战斗轰炸机的发动机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强烈的尾喷气流顿时吹得沙飞石走。

  "啦!啪!啪!"3发红色信号弹在塔台上空腾起。这时,带队长机巴哈里上校的耳机中,传来了塔台指挥官"起飞"的命令。

  外挂空对空导弹和副油箱、担任战斗掩护的F-15战斗机器飞了。

  载着激光穿甲爆破弹的F-16战斗轰炸机器飞了。

  电子战王国的"千里眼"--E-2C空中预警机,早已升空待命。

  满载着高辛烷航空燃油的大型空中加油机KC-10A,仿如一头负重的老牛,4台功率强劲的发动机吃力地咆哮着,直到跑道尽头,飞机才腾空而起。

  机群在空中绕场一周,编队完毕后,转向东方飞去。

  这是一只钢铁长臂,它几乎囊括了人类军事科技的全部最新成果。从现在起,它就要以每小时1000公里以上的速度,朝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那块低地挥去。这一次,它要砸烂的目标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30公里处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

  以色列总参谋部军令处对所有军事行动都有备案,但此时,值班军官对面计算机屏幕上,莹绿色的字符显示却是:军事演习。代号:巴比伦行动。

  战争的机器已经开始运转,但却被装上了"消音器"。极善此道的以色列人知道,唯有隐蔽性最大的突袭, 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尤其是这种"高技术、低强度"的"外科手术"式战争,只有实现突然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先发制人所具有的优势。

  按照霍菲的要求, 早已潜入伊拉克的"摩萨德"特工,从巴格达发来了"一切正常"的密码电报。 在那个至今仍不为人知的秘密制高点上,通过一架西德"蔡司"公司制造的高倍望远镜,距巴格达东南32公里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里的一切,全都被"摩萨德"一览无遗。

  除此之外,一个精干的特别爆破小分队正秘密向那里靠近,万一飞机轰炸未能彻底摧毁反应堆,那么,剩下的“活"将由他们乘乱进行。

  天上,地下,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已经织好,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在劫难逃了。

  像以往一样,以色列对"巴比伦行动"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除贝京和几个巴比伦行动计划的制定者外,绝大多数以色列人都被蒙在鼓里。

  6月7日是星期天。下午,贝京让秘书发出一个通知:内阁全体成员下午5时到他的官邸聚集。

  下午5时整,所有以色列内阁成员按时抵达贝京居所。他们陆续在会客室中落座,并不时地窃窃私语。他们在猜测这位总理大人把他们叫到家中来的原因。

  不一会儿,贝京从大厅旁的私人书斋中走出来,面色严峻。他冷冷地告诉部长们:就在他谈话的这个时候,以色列的F-16和F-15飞机正向东朝伊拉克飞去,目的是摧毁巴格达郊外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

  尽管这些部长们对贝京要袭击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意图早有耳闻,但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还是惊得目瞪口呆。

  机群继续急速飞行着。

  带队长机率14架飞机编队爬上8000米高空,尔后,从把沙特阿拉伯与埃及西奈半岛自然分开的亚喀巴湾最北端, 沿约旦-沙特边界,经恰卡勒-木道瓦拉-哈拉尔阿马尔一线,循着预定迂回航线向东北飞去。

  飞在编队最前面的巴哈里瞥了一眼舱外,几朵晚霞正向后掠去,机翼下方就是西奈半岛的尽头。这地方他再熟悉不过的了。作为参加过3次阿以战争的老兵,就在这里,他曾与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展开殊死的战斗。至今,在他的左臂胛骨里,还有1颗埃及高射机枪子弹的弹头。如今这里钻塔林立,在这看似荒瘠的沙漠下面,涌动的可都是无价的石油。正是为了争夺这块土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这里已经厮杀了1/3个世纪。

  由于实行全航程无线电静默,耳机里,只有机群左侧20000米上空飞行的电子干扰机发出的"咝咝"电流声。再过一会儿,这架E-2C"鹰眼"式预警飞机就将与机群脱离, 沿以色列-约旦边境作往返巡逻飞行。从它那功率强大的电子吊舱中发出的有源干扰信号,将会使叙利亚和约旦所有的苏制雷达出现"迟钝"。这样,在它们的雷达扫描器上,由这14架飞机密集编队所产生的反射波投影,仅相当于一块带电的高空积雨云。

  飞机飞到约旦-沙特边境的卡夫镇上空时, 耳机中突然传来一阵阵频率极高的快速发报声响。按照预先的规定,这是基地指挥部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暗号,告诉他们:在伊拉克方面,一切未见异常。

  巴哈里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踏实多了。下面的事,就是如何应付沙特空中警戒区值勤官的查询。他知道,在沙特由美国引进的最新式的雷达监测系统面前,一切干扰都是无效的。

  果然,没多久,在国际通用的应答频道上,出现了沙特空中管制官的英语询问。很显然,沙特警戒雷达已经发现了这些空中不速之客。

  然而,巴哈里并不惊慌,极老练地用流畅的英语回答道:“约旦空军,例行训练。 "沙特空中管制官信以为真了,这是因为沙约两国素来关系友好,两国军用飞机偶入国境是常有的事,况且此时14架以色列战机已涂上约旦空军的标志。

  巴哈里在确认沙特阿拉伯已经不再注意他们这批"约旦空军"之后,用"黄沙丘"这句暗语,向总部发回了表示飞行顺利的密语电报,以色列空军总部从这短短的几个字中,可了解飞行编队的飞行情况。

  尾随的KC-10A加油机左翼下, 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红色信号,这是加油机悬垂着的加油管上方的红色指示灯。为了保持静默,空中加油只能由事先约定的灯光信号进行联系。在能见度大大降低的暮霭中,以军飞行员完全凭借平时练就的高超技术,完成了别人白天都感到困难的动作。

  6时10分,突击机群飞临伊拉克领空。为了保持袭击的最大突然性和防备遍布伊拉克的苏制"萨姆"导弹,以色列机群又拿出了它惯用的低空突防战术。只见巴哈里一推操纵杆, 紧随其后的另外13架战机骤然降低高度,钻进伊拉克雷达的"盲区"。

  空袭,将从离地几十米的"一树之高"开始。

  6时30分,经过整整90分钟的飞行,以色列机群准时飞抵目标上空。从空中望去,整个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工厂像一具凝固的塑像,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白色的建筑群与周围的景物呈现出对比强烈的反差。以色列飞行员们惊喜万分,触摸投弹按钮的手指开始发痒。

  按照袭击方案, 担任攻击任务的8架F-16战斗轰炸机迅速爬升至600米高度, 转舵由西向东,进入轰炸航线。而6架F-15战斗机则上升至5000米高空,警惕地注视着伊拉克空军的动静。

  以色列选择这个时间进行攻击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此时,飞机自西向东背着阳光发动攻击,视野清晰,可以准确投弹,保证命中精确度。而驻守厂区的伊拉克防空高炮部队,却只能对着阳光射击,准确性必然大打折扣。待轰炸结束,即将降临的夜幕又可成为以机摆脱伊拉克截击机群的最好屏障。

  攻击的第1枚炸弹是由带队长机巴哈里上校投下的。这枚高爆激光制导炸弹,从距反应堆堆体550米的空中径直落下后,由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巨大动能,使炸弹垂直贯穿了敷在反应堆堆体顶层厚达数米的防爆水泥隔层,引起了反应堆主体内部猛烈爆炸。

  紧随其后的另外7架F-16, 依次飞过带队长机的中心投弹点,投下了14枚炸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

  直到这时,伊拉克防空部队才如梦初醒,防空火炮开始还击。苏制6管速射高炮的串串火舌,在空中交织成数道弹幕,硝烟和横飞的弹片充斥半个天空,附近居民门窗的玻璃全部被震碎,人们像往常躲避伊朗飞机空袭一样,纷纷躲进防空掩体。

  从第1波攻击中冲出的以色列机群,此刻又绕回了背向阳光的西方。附近伊拉克空军机场正在开晚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飞机升空至少要20分钟。于是,巴哈里决定,把担任警戒掩护的另外6架F-15战斗机也投入轰炸编队。

  接到巴哈里的命令, 6架F-15转眼间就从5000米高空冲向地面,加入了第2波攻击。一枚枚激光制导炸弹沿着激光波束向目标飞去,紧接着是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摧毁反应堆主体之后,以色列机群按预先分工,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反应堆附属设施进行破坏性轰炸。 随着一声猛烈的爆炸声响,1架F-16用火箭助推侵彻炸弹击中核反应堆另一侧的埋在地下6米深处的核废料存贮罐,巨大的烟柱立刻冲天而起,浓烟席卷烈焰,火柱高达数百米。

  6时45分,16吨炸弹被倾泻一空,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已经荡然无存。

  随着巴哈里一声令下,14架飞机垂直爬入高空,踏上了返航的归程,它们身后,夜幕开始降临。

  在高爆炸弹的成千上万块金属颗粒迸击下,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心脏"部位--生产铀238的重水堆机房已成一片废墟。巨大的粒子射线屏蔽钢罩被撕成几截,歪七扭八地躺在残垣断壁之中,安放巨型计算机的中央控制室房倒屋塌,千疮百孔,缕缕黑烟随着晚风四处飘游。

  3天后,在一片晦暗气氛中,法国援建团由巴格达登机回国。临行前,援建顾问团团长与伊拉克总统侍从室主任通了一次电话: "重建反应堆需要5亿以上的美元和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伊拉克政府能够确保安全的话。"还未等对方回答,这位团长挂断了电话。

  6月8日早晨,一叠由美国卫星传来的照片送到了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办公室。照片表明,造价数亿美元的反应堆的全部选定目标均被彻底摧毁。

  贝京站了起来, 他拍了拍站在身旁的艾弗里将军的肩膀说道:"巴比伦行动向世界表明,以色列决不允许一个怀有敌意的阿拉伯国家拥有原子弹!"

  以色列说到了,也做到了




车臣战争十年祭


  2004年12月2日,我从BBC的俄文网站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俄罗斯,车臣的十年》。是的,转眼之间,那场发生在高加索山区的血腥、混乱和无序的战争,已经打了十年。BBC的这篇文章,开启了俄罗斯国内外传媒对车臣战争十周年的纪念热潮,也引出了新一波车臣争论。

  12月20日上午,我们行驶在从印古什到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公路上。十年前的那个早晨,俄罗斯联邦军队就是由这条公路开始进攻车臣的。

  两小时预算和十年代价

  1994年12月11日,俄罗斯总统叶立钦签署了第2169号总统令《关于在车臣共和国境内保障法制和社会安全的措施》。这一天黎明,俄罗斯大军浩浩荡荡,西自弗拉季高加索,北自莫兹多克,东自达吉斯坦三个方向开入车臣,围困格罗兹尼,逼迫与联邦政府作对的杜达耶夫政权及其军队自动解除武装。

  殊未料到,战争刚一打响,俄罗斯联邦军队就蒙受了奇耻大辱:以坦克开路的联邦军队在车臣境内遭遇了猛烈的抵抗和防不胜防的打击。正所谓“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开战后两个月间,按照官方数字,车臣方面丧生者为6600到15000人,而俄军的阵亡或失踪数字则为1500人。俄罗斯军方承认,攻入格罗兹尼的第131独立摩托化旅和第81摩托化步兵团全军覆没,并有100多士兵被俘。

  当车臣人把被俘俄军士兵的录像带在电视台播出后,最难堪的恐怕就是叶立钦总统和他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格拉乔夫将军在准备出兵车臣之前的那句名言,成为十年来交战双方将士私下的笑柄:“只需一个空降团,两小时就能拿下格罗兹尼,解决所有问题。”

  两小时的预算和十年的代价,为何如此失算?今天在莫斯科,人们仍然在质问:当年是否应该对车臣大动干戈,以至造成数以万计俄军官兵阵亡、高达18万车臣人丧生(其中多为平民,武装分子不到三分之一)和格罗兹尼十室九空的悲惨结局?

  2004年12月9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就车臣战争十周年发表讲话:“尽管当时在车臣发生的事情不能不令人担忧,但这些问题并非典型,出兵进入车臣共和国完全是不适当的方式。这巨大的悲剧性错误既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后来又导致恐怖战争。”

  从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被动挨打败绩累累,到列别德将军与马斯哈多夫签署停火协议;从普京决定打响第二次车臣战争,直至发生了2002年10月的莫斯科人质事件和2004年9月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从莫斯科到世界各地,呼吁政治解决车臣问题的声音一直不断。许多人至今还在假设,如果十年前莫斯科不出兵车臣,今天的局面会否更好些?

  车臣人反抗俄罗斯的历史

  车臣人反抗俄罗斯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60年代,那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时代。沙皇大军首次踏足北高加索地区,征服切尔克斯和卡巴尔达公国,在北高加索建立俄罗斯人的城镇和居民点。当时,在沙俄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争霸中,夹在两大帝国之间的高加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722年-1723年,彼得大帝夺取了波斯人在高加索的地盘,征服了里海沿岸,在今天达吉斯坦共和国首府马哈奇卡拉附近建立了彼得罗夫斯克港口。

  奥斯曼帝国在1585年征服车臣,并令车臣人皈依了伊斯兰教。1774年,沙俄帝国打败奥斯曼帝国夺回车臣。十年之后,车臣人参加了民族领袖曼苏尔领导下的反抗俄罗斯大起义。但是七年之后曼苏尔被俘,车臣输掉了关键性的战役。沙皇派军队镇压后,开始在该地区修筑连环军事要塞,派驻重兵。

  正是在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浪漫主义诗歌盛行的时代,沙俄军队对高加索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第四次征服战争,高加索各民族最终在1862年宣告俯首称臣,但不屈的车臣人却屡败屡战起义不断。据史书记载,通常每半个世纪爆发一次车臣战争,每次持续6年到25年。

  与欧亚历史上诸多王朝一样,沙俄和苏联的历史就是扩张征服的历史,而在被征服的地区中,没有哪一个民族像北高加索山民那么骁勇善战,更鲜见车臣人那般暴戾凶猛桀骜不驯的部族。俄国十月革命后,车臣在1918年加入北高加索联邦共和国,受到欧洲国家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承认,但是苏俄在1920年直接入侵并占领了北高加索联邦。车臣人在1929年和1940年发动过两次大起义,均被残酷镇压。为分化瓦解车臣民族,斯大林在1944年下令押送50万车臣人移居哈萨克斯坦,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当政时,车臣人才被准许返回故乡。此后30多年间,车臣同苏联其它地区一样,在和平中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进步。

  车臣失控导致俄京发兵

  1980年代末,苏联大厦的结构性动摇在车臣引起骚动。1990年11月25日,包括俄族在内的车臣共和国各民族代表在首府格罗兹尼成立了“车臣全国大会”,选举了第一个当上苏联将军的车臣人、战略空军师师长杜达耶夫担任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并通过决议,宣布车臣脱离苏联独立建国。当时,在这个小小的“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所发生的事情,并没有被焦头烂额的克里姆林宫所重视。

  车臣的社会动乱危机就从那时开始。头脑发热的苏共车臣-印古什州委第一书记扎夫加耶夫亲自宣布车臣-印古什为主权国家,并为自己设立了共和国总统的职位。

  由于莫斯科出现混乱,车臣在1991年8月发生暴动:车臣-印古什政府支持了莫斯科紧急状态委员会,而杜达耶夫为首的人民大会则站在叶立钦一边。双方对峙的结果是,杜达耶夫宣布共和国最高苏维埃被推翻,声称车臣应该与印古什分开,选举自己的议会和总统。10月27日,杜氏当选为“车臣共和国总统”。几天后,俄罗斯联邦总统叶立钦签署在车臣-印古什实行紧急状态的命令,杜达耶夫于是宣布共和国戒严,并给车臣人发放武器。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车臣一直没有签署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协议。其后两年,莫斯科忙于应付自己的“休克疗法”式改革所引发的灾难而无暇他顾,实际上承认了车臣的自主地位和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还在1992年通过法律,承认车臣和印古什分别组建两个共和国。同年6月初,联邦军队全部撤出车臣,给杜达耶夫留下了原本部署在那里的所有武器,包括260架教练飞机、42辆坦克、34辆步兵装甲车、139门大炮、2500支自动步枪和27车皮的弹药。用俄罗斯将军特罗舍夫的话说,“这些武器足够装备一个小国家的军队。”

  1993年4月,杜达耶夫解散车臣议会宣布掌握国家大权,反对派则组织了共和国临时委员会。车臣内讧导致社会失控,支持和反对杜氏的军队开战,匪帮遍地横行,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当地俄族人频繁地成为盗匪的牺牲品。车臣成了罪犯的天堂,伪造银行证件等诈骗行为从那里散向北高加索乃至全俄各地。




两 伊 战 争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简称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两伊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长期的领土争端,宗教派系对立,又有民族纠纷和领导者个人恩怨掺杂其中。领土问题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边界。这段边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归属伊拉克。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订的边界条约,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约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此后,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并对阿拉伯河实行双方共管,伊拉克则坚决反对。1975年3月,两国领导人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当时处境困难的伊拉克同重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河界。伊朗也答应归还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原属伊拉克的领土,并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库尔德族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事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认为《阿尔及尔协议》是“奇耻大辱”,多次要求重划边界,均遭伊朗拒绝。另一问题是1971年伊朗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个小岛,并使之成为可以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事基地。伊朗的行动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对。

  宗教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重要原因。伊朗和伊拉克同是伊斯兰教国家,两国的穆斯林多数属于激进的什叶派。

  但两国什叶派穆斯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1979年初,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而伊拉克复兴党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却努力使政教分离,削弱宗教势力,将宗教活动纳入政府控制的轨道。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虽然占国内人口的多数,但长期以来,却处于被统治地位,激进的什叶派对此十分不满,长期与政府进行对抗。

  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都有一个少数民族--库尔德族。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内200万库尔德人的自治要求,伊拉克也支持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进行反对伊朗政府的斗争。

  此外,从1964年到1978年,霍梅尼受伊朗国王迫害一直在伊拉克的纳贾夫附近流亡传教。1978年初,萨达姆以“煽动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叛乱”的罪名将霍梅尼驱逐出境,迫使他辗转法国。霍梅尼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并发誓要复仇。

  战前两伊都进行了战争准备。伊拉克的准备更为充分,伊朗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潜力均胜过伊拉克。伊拉克总兵力22万人,其中陆军19万人;海军4000余人,各种舰艇43艘;空军2.8万人,各种飞机500余架。此外,还有人民军10万人,预备役部队25万人。伊朗军队经过霍梅尼大规模清洗,总兵力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军2万多人,各种舰艇80余艘;空军7万人。还有新组建的伊朗革命卫队9万人,预备役部队30万人。战前双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临战措施。伊拉克方面,制造“和平”空气,麻痹伊朗;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的调动。伊朗方面,事先对伊拉克的进攻企图有所察觉,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霍梅尼授权总统全权指挥国防部的神职人员,并释放一批被捕的前国王统治时期的军官和飞行员;突击购置武器装备,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零配件和设备;空军战斗机秘密向国内纵深基地转移,并紧急修好约200架F-4和F-14战斗机;积极改善外交上的孤立地位。

  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令。接着,伊拉克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不里士、阿瓦士、克尔曼沙赫、提斯孚尔等共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

  23日凌晨3时,伊拉克的地面部队5个师又1个旅约5万余人,1200余辆坦克,越过边境,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的480余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内大举推进。经过一周激战,10月初,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公里,宽20公里的狭长地带。深入伊朗境内10-30公里,南部战线最大入侵纵深达90公里。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伊朗拒绝了伊拉克的停火建议。为了不给伊拉克以喘息之机,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军队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到伊拉克境内20余公里。伊拉克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动用10万兵力进行反击,对进攻的伊朗军队进行围歼,挫败了伊朗军队的攻势。此后,双方你来我往,经过十多次交锋,都未取得进展,战争进入僵持状态。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两伊战争给了世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1.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美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这种靠钱买“现代化”的做法,非但没有改变他们对现代战争“外行”的状况,反而导致“消化不良”。以致作战中新式武器的作用都离不开外国顾问和专家,士兵不能熟练地按照标准规范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这样不仅不能使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得以正确运用和充分发挥其效能,而且容易丧失主动,受制于人。由此可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必须与自己国内的工业基础,军官和士兵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以及本国的战争传统相适应。否则,花很多钱去买自己消化不了、驾驭不了的东西,不仅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累赘。武器装备先进的程度不能代表军队现代化的程度,先进的技术装备本身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善于运用武器装备,有很高军事素质,有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与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相适应的战略战术思想,才能充分发挥武器效能,赢得作战的胜利。

  2.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在持久中消耗对方的实力,磨垮对方的意志,从而一举将伊拉克军队逐出国境,取得了重大胜利。诚然,战略上的速战速决,往往从突然袭击开始,确可收到先机之利,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国力、军力,不分作战对象,把速战速决的战略看成取胜的唯一法宝,而不进行长期作战的思想、物资准备,则可能会欲速而不达,由主动变被动,甚至在战争中失利。

  3.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战争初期,伊拉克进攻矛头几乎全部指向对方边境的一些城镇,不重视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歼灭敌人。

  伊朗在初期的防御反击作战中,也是以城市为目标部署兵力,以收复城市失地为胜利。由于均未发动以大量歼敌为目的的战略性战役,因此双方军队都没有受到重创,使战争得以久拖不决,形成“拉锯战”。这就说明,尽管攻城夺地是战争中的重要作战行动,但若不歼灭对方有生力量,就可能使敌人获得喘息之后再次组织反扑,从而使自己前功尽弃,甚至会导致局势的逆转。因此,在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必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4.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

  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仅军费开支一项,双方共耗资2000多亿美元。战争中,武器装备和物资的消耗相当可观。战争头两个月伊拉克击毁和缴获伊朗200多辆坦克,己方也损失近三分之一的武器装备。两伊的弹药消耗量也很大。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战争初期,伊拉克本来希望速战速决,但因作战物资供应不上,等待补给,进攻势头被迫减弱。

  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