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源泉食品公司:“西化”势不可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48:43
鲁迅曾用《忽然想到》《随感录》等,陈独秀也用《随感录》,以及《寸铁》为题,写了大量杂文——有感而发,针砭时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端的好题目,好文体。

  笔者不才,每每心血来潮,竟也偶有所得,应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老话;又好发议论,并以游戏文字为乐,故随感录类最合我宜。但大师们随感得都是“思想”,我的只是“想法”,难免片面乃至荒谬,故只配以《心血来潮》名之,绝不敢攀附先贤,望网友诸君明察。

  以上,权当是序。

 

  作为开篇,先说“西化”。

  马列的官学们动辄就说,鼓吹普世价值,就是企图“西化”中国云云,语气肯定,不容置疑,以此作为抵制人类政治文明的借口。

  “西方”是相对于“东方”而言,两者不仅是空间的地理概念,更是意识形态范畴的政治概念。

  问题是,西化,即“西方化”,有什么不好?

  1904年,陈独秀在《亡国篇》中,感慨中国连“做衣用的针和铁钉,人人都是用洋货”;1919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胡适文选>序》里说得更严重,“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甚至到了上世纪50年代,许多人还把火柴叫做“洋火”——闭关自守导致的落后明摆着,不西化,咱能用上抽水马桶么!

  物质如此,精神亦然:

  且不说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了,就是1917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列主义——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安身立命的“刀子”,就是欧洲的思想流派之一;

  其后,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又一度师从的苏联,虽然横跨欧亚,但其国家重心还在西边,人种,语系,也都不属于东方。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国门洞开,西风劲吹,中国就一直处在不断西化的进行时中。暂且撇开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谈,单从东西方两种文明冲突的角度,说咱自己“节节败退”太不中听,但说“西风压倒东风”不算过分;若以融合的观点看问题,则我们拿来的比人家拿走的要多,因此也才有了今日之崛起。

  其实,西化乃是历史的必然,正如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所说,“满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西化也是好事,《共产党宣言》就说,“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综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应当承认,西方文化可谓咄咄逼人势不可挡,我们却因拿不出让西方“东化”和“中化”的东西,所以只能是且战且退,亦步亦趋地步步西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建立民国,五四运动,共产革命,再造共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股份制度……现代化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曲折,趔趄,蹒跚,但前进的大方向未改。

  上述“路漫漫其修远”,不但给人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慨,也给人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希望和信心。

  历史和理论的解读都说明,“西化”词性中庸,贬义乃是强加的政治色彩,何况中国大获已经的“西化”之裨益,那么,拿“西化中国”来否定普世价值,在根本上就是无稽之谈,悖情悖理,可谓是以其昏昏,自己都不知所云,学问做到这种地步,实在可悲。

  同样,“绝不搞西方那一套”之说,尽管特有所指,但也因概念笼统含糊,不分青红皂白,所以也不成道理。

  毛泽东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绝不”,撑得住一时,扛不了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