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股份江平大忽悠:历史学习方法二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6:50:25
  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思维技巧       选择题一向是所有师生最重视的题型,怎样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这需要研究选择题的特点,掌握答题技巧。
    其实,选择题这种题型本身有弱点,在四个选项中,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多选题至少有两个正确,这使学生可以利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单项选择题有三种情况可以直接排除。一是:有三个选项明显错误,另一项必定正确。
    如1998年高考第17题,“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确立了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选项a的开端应是南昌起义,b也是南昌起义,d是三湾改编,这三项都不对,必定是c。二是:有三个选项是并列的关系,选其中任一都不对,必定是另一个选项。
    如1998年第5题“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黑水都督府 d.安西都护府”。题中有一重要的限制词“最早”,选项中a、c、d又都是唐代地方机构,为一种并列状况,选“b”必定正确。
    类似的还有1997年高考第23题“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这道题很难,难度系数达到0.16,其实b、c、d三个选项是并列的关系,都涉及日本进入帝国主义前后的情况,只有a涉及明治政府的特征。三是:有一个选项肯定是错的,有两个选项是并列关系,第4项必定是正确的。如1998年的第22题,“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倒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该题b、d选项都属于一般现象,绝不会是主要原因,而c项在时间与表述上肯定是错的,因而,a项必定是对的。上述三种方法是学生认识选择题,以及为确定答案提供支持的有效方法,并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下列几种方法,才能解决较难问题。
    1.“搭桥”的技术。所谓搭桥,是在遇到一个较复杂、较模糊或者较陌生的题时,采用一些方法使该问题得到简化、明确或者更熟悉,从而加快解题的速度,提高正确率。(1)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如,有的题目在时间限制上进行变换,将某朝代发生的事情,变为某某世纪(唐代为7~10世纪,元代为13~14世纪等,为避免疏忽,应改为唐、元)。又如,1998年第24题“18世纪初和1861年俄国两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这表明……”。题中“18世纪初的改革”为彼得一世改革,应随即在题上写出来,减少思考的复杂性。(2)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1997年高考第11题),“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1998年高考第6题)。(3)具体化法。有一些比较题,选项很抽象,做题时很难分析,就需要用具体化方法。如1997年高考第5题“《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应将两个文件的具体内容概括好再比较。如第8题中“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其中“新”指“美国扩大对华侵略”,写出来后,便于选出答案d。类似如1998年高考第35题等。
    2.“联想”的技术。联想方法是每个学生都用过的,但要使其起到更显著的效果,应注重两种方法。(1)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如1997年高考第13题,“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为伪政权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通过直接联想课本,可知三大口号前为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类似的还有1998年高考中的第4、7、13、39、40题等等。(2)举例联想法,有一类题目的题干是概括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共同特点,在选择时应当按选项分别举例说明,再做排除法。如1998年第27题“19世纪亚洲各国反抗西方侵略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 c.坚持反帝斗争 d.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按四个选项分别举例与题干中的要求对比,a项可举很多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起义、中国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朝鲜义兵运动等等,但是都失败了。b项在19世纪似乎举不出实例,也缺乏有力的例证。d项可举出日本明治维新,这倒是取得胜利的途径。在排除b、c后,比较a与d可发现,a是一般途径,只有d是最根本的途径。由上述过程可见举例的作用很大,类似的有1997年高考第10、28、38题等。
    3.分析关键词的技术。对题干中的限制词与回答词会不会分析,常常决定一道题能否解答。上例中的根本两字就决定了最后能否解决问题。
    (1)限制词的分析技术。回答词前常用的较关键的限制词有:最早、重大、根本、主要、突出等等。做题要将这些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这些限制词中有的比较明确,如最早、重大、突出,但有的不明确,如根本、主要。根本一词在不同的题目中有不同含义,1998年第9题“《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这里的“根本”两字涉及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能否实行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选项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指的是政权的性质,“根本”两字有时也指政权的阶级性。但是,这里所指却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政策能否实行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相对应的是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即指能促使资本主义成长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条件,d项涵盖全面,也能反映最基本的条件。第34题“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这里的“根本”涉及美国政府实行此政策的“最终目的”,与前题不同,可以用“主要”来代替,此题关键之处在于用一定标准鉴别选项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与选项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两项比较可以发现a项只是直接目的,b项才是美国此时的世界性政策,a项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实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主要”一词更含糊,有时可以是“根本的”,有时可以是“最直接的”,还有指表述最正确的等等,要依靠上下文来判断。1998年试题中第2题“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主张抵抗秦军 b.要求革新图强 c.反对君主专制 d.《离骚》触怒权贵”。题中的主要是其本意,即相对于次要而言,四选项中,c、d是错项,a为次,b为主,当选b。若追问一句为何a次b主,其一可依据课本史实;其二抗秦为对外政策,革新为对内政策,内政为本,只有图强才能抗秦;其三也正因为要革新图强,才触动权贵,被楚王流放。第25题“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这道题先要“搭桥”,弄清“创举”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然后,看其表现是哪一个,这里的主要其实指四个选项中最正确的一项。
    (2)回答词的分析技术。有的回答词很好理解,如“先后顺序”、“共同点”、“作用”等等,但有的回答词就让人很费解,这就需要弄清其含义,并学会在不同的题干中进行分析的方法。如“相关”、“依据”、“目的”、“功绩”、“原因”、“实质”等等。其中有的词在上文已提及可以替换,而大多数需要弄清其含义。试以“原因”为例,1998年高考选择题涉及原因的题目共有9题(18分),有的题目答案涉及的就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或主要原因,其他选项,或者表述错误,或者史实错误。如第2、32、38、39题等。有的题目答案涉及的是根本或实质性原因,理解能力要求高,如第20、22、23等。“相关”一词首先出自统计学中,多项选择题经常涉及这个词,不少同学对它很感头疼。“相关”实际包容了“因果关系”与“非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好理解,要么以因推果,要么以果索因。非因果关系包括包容关系(或从属关系)、互动关系(相互作用)等等,但是,历史考试中只涉及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如1998年第37题,“与城市商业繁荣相关的有 a.交子 b.岁币 c.瓦肆 d.机房”,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岁币”当然与此无关,其他三项都可选择。“依据”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根据,一类是事实根据,前者可参见1998年第28题,后者可参见一些材料选择题。关键词的分析要靠日积月累,逐步寻求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