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在五线谱上怎么弹:青 山 界 的 传 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5:19:45

 

在古商城内中心靠老鸦坡山脚有一座突出而耸立的峦形小山,其名叫青山界,海拔100余米,也是古商城中的最高点。该山三面为陡坡,只有东南角与高坡街相接。山頂建有一条小街,长不过20多米,宽不到6米,又名庆安里小街,过去也叫苗王寨。小街原有四道隔火墙和四个拱门(现存二墙二门),除隔火墙之外,所有建筑均为木结构吊脚楼,二到三层不等,因其规模比一般全木结构房屋大且建在山顶,从山下往山上望,所以更觉气势恢宏、壮覌和雄奇。

对于为什么叫青山界,其具体地名的来历,因未见史料,也无从资料可查,現已说不清了。至于是否含有苗王自立一界,将所管辖的青山界区分于汉族其它地方而起其名,就更不得而知。但从字面上来理解,无外乎青绿的山岭,界标的区分。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青山界的来历也可以有一个说法,就是青山界是古商城的制高点,苗民有占山而居的传统习惯,一来是出于安全考虑,二来是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旱土是不纳税的,只对水田征收皇粮,苗民生活在高山,种植玉米、红薯、花生等,相对而言比较自由自在,因此他们把所居的地方叫做青山界就不感到奇怪了。

说起青山界,历史上曾有一段佳话,或者叫一个传说,因为这在古商城的正史上未见记载,但在民间的口头传承中是流传了下来的。估且不论怎样,我们就当作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来听好了。古时,洪江历称“雄溪”。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 沅水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樠溪、酉溪、舞溪、辰溪也。”明清以前,洪江实乃“五溪蛮”的首蛮之地,为苗侗瑶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处。历史上相传三国时期,此地曾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之一,附近还留有“诸葛井”的遗迹,传说为蜀军所开凿。因苗族无文字,只能以口传历史为据。

元朝未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还是起义军的朱元璋之一部,曾溯沅水而上,进攻五溪地区。当年驻扎于洪江青山界的“雄溪蛮”苗王曾率部抵抗,苗民发挥苗船灵巧的优势,昼伏夜袭,节节骚扰,使朱部不得不暂且退兵。苗王为庆祝此次胜利,遂将青山界苗王寨近傍的街道命名为“庆安里”,以示庆祝胜利,祈福平安。同时在苗王寨的山后扩建天王庙,以谢天王护佑。待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明朝军师刘伯温亲率大军移师洪江,驻军于古商城的中心位置堡子坳。苗王见势不妙,乃率部众逃遁,余众则归順大明。大明天下既定, 明军也沒有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残酷镇压,而是在洪江进行“商屯”。 归順后的苗民在洪江浓厚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也不断地融入洪江的经商队伍之中。而逃往外地的苗王及族众不久也順应时势,弃武从商。据有关记载,那时往返于洪江至贵州的苗船商队,大的多达数十艘船只,自犁头咀沿巫水西岸泊船直到廖家码头,沿沅水南岸自贵州码头泊船一直到一甲巷码头,密密麻麻的船只,占据半个江面,蔚为大覌。洪江至镇远,洪江至凱里,洪江至云南等经典商路,大多由苗王及族众经营。明万历年间,贵州黔东南以吳勉为首的侗苗各部反叛朝庭,波及湖南。雄溪苗侗瑶民大多因经商而殷实,有家有业,便沒有人参入其事。不久,叛乱便最后被明军邓子龙部所平定。自苗王离开青山界后,曾经規模宏大有如城堡似的苗王寨在几百年间的沧桑岁月中逐渐衰败肆落下来,至清末明初,才由大油商刘岐山收买部分苗民院落,改建为“留园”,从而延续于至今。

对于青山界的传说及故事,虽然历史已过去了许久,岁月也如恒河流沙,史志上也无资料可查和文字考证,但实实在在的是青山界还圪立在那里,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还留存在那里。作为古商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的时候,它同样和拍着古商城的心跳及韵率,迎来了它岁月中的扱其重要的浓墨重彩的开放开发时期。大家都知道学史鉴金,学史资政,学史明智,从而达到古为今用,古为今鉴。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和见证青山界的苗王寨如何順应时势,与时俱进,弃武从商,并通过长江、沅水、巫水连接云贵茶马古道的重要黄金水上交通线和民族融合以及四方商旅汇聚的方法,充分融入和纳入到古商城商品经济的滚滚大潮之中,实现了古商城的兴盛和繁荣,构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发展、文化丰富的西南古商城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正視这段历史,并通过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借以帮助和指导我们今天的各項工作,从而达到尽快振兴和开创古商城兴盛崛起之目标。我想,这不但有着扱其重大的現实意义,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解和总结这段历史,我在最近一段时间,上网搜索和查寻了一些资料,也翻阅和查找了一些自已收藏的文字资料。另外,也带着相机实地到青山界跑了两趟,算是对青山界以及苗王寨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当然,对苗侗瑶汉等各民族在与古商族商品经济发展的融合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意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据《湖南社会科学院》王康乐研究员的报告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民族融合的事例比比皆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诏令鲜卑人改汉姓,易胡服,屡见不鲜。然而像洪江这样留下历史遗迹的,在国内却是独此一处”。

同样,通过王康乐的报告,并在洪江的实地考证中,我们发現其苗侗瑶汉等各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和事物比比皆是,处处可見。例如就地名而言,除青山界、庆安里、天王庙等地名外,还有鼓楼角、歌诗坡、吉隆街等极富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特色及风貌的地名。比如“鼓楼脚”,我们知道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而在洪江的今影剧院附近,曾建有一座雄伟的钟鼓楼(这一带现在仍叫“鼓楼脚”)。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其风格传言似常见的侗族鼓楼,因鼓楼常有吉庆隆重之事,故楼前街道名曰“吉隆街”。 因“吉隆”与“鸡笼”谐音,初时人们只是戏谑称之为“鸡笼街”,不幸后人以讹传讹,使得大多数人只知“鸡笼街”而不知其本名了。1931年,鼓楼及吉隆街被大火焚毁,从此鼓楼便从洪江人的视野中消失了。1950年,重建后的吉隆街再次遭遇火灾,就更使得鼓楼遗迹荡然无存。又如“歌诗坡”,在今区财政局后山,曾是苗侗瑶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对歌的歌场之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赶歌场的日子,苗侗瑶的青年男女更是盛装打扮,绚丽多姿,众人云集,相互对歌,只见笑语声声,情歌阵阵,十分喜庆和狂欢。現在对歌之事已无,但歌诗坡地名却保存了下来,令人产生无穷的神思和遐想。

此外,在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中这种印记和事物也是不胜枚举,种类繁多:比如“洪江血粑鸭“,这是一道以糯米和鸭血蒸熟后经油炸再与鸭肉一起炒制的特色菜肴,已经成为洪江人们家家户户的当家菜之一,有亲朋好友上门必将品赏到这一美味佳肴。并且在怀化12个县市区内,唯有洪江独此一家,其它县市均无此种吃法。然而在离此数百里之外的凤凰、吉首等苗侗瑶族比较集中的地方,却也是有着血粑鸭的菜肴,这说明久远苗民饮食的传统菜肴已为洪江当地汉人所承袭,只不过他们大多己忘却这种民族传承的关系,或者己根深蒂固地承袭和享受着这种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变化及成果。再如洪江的斗笠、蜡染、姜糖、炮茶、阴米糕、灯盏粑、酸坛、银饰加工等极富苗侗瑶少数民族特色及风貌的饮食小品和事物,无不明显反映和折射出洪江古商城内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又如“抓痒痒”、“收吓”、“ 刮莎”、“ 爆灯火”、“ 拔火罐”、“ 扎肝肌”、“ 画驴子水”等匪夷所思的医术及手段以及很多的“土方”、“ 草药”在洪江民间流传,并且手到病退,药到病除,收效良好,实则乃是古老的苗医和苗药。还有洪江的乞丐在乞讨时不像别处乞丐那样念叨“行行好!”,而是说“修阴功”。“ 修阴功”就是劝人行善积德以利后世,这是与苗民生活习俗相关的,因为苗民信奉鬼神,相信因果循环,来世报应。

另外,在这种民族融合中,有些还是潜移黙化、润物无声的。例如在洪江地方流行的一些少儿军事游戏“打俘虏”、“ 躲蒙蒙”、“ 踩高跷”等就是如此。如“打俘虏”游戏是将参加游戏的人分为两队,直到其中一队所有成员全部“被俘”即为失敗,另一队则“获胜”。 所谓“被俘”就是头部某个部位被对方摸到。双方队员在约定场所范围內展开“对攻”,充分展示自己的弹跳能力,以使其手够着对方的头部。这种蹦跳不仅是体能的锻炼,而且也是技能的训炼,同时也是战略战术的训炼,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偷袭”、“ 杀回马枪”等都可得到充分运用。这是当年苗王寨训炼少儿军事才能的游戏方法,在少儿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其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样,在洪江的城镇建筑布局中也呈现和体現出一种民族融合的格局,靠后山一带的制高点如青山界、枫木岭、瀑步桥、大湾塘一带多是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沅巫两水河边有河街、边街、米厂街三条街,全是吊脚楼;而古商城中间依地形而建,順山势而走的均是古扑厚重、青瓦灰墙、徽州民居式的窨子屋。这些窨子屋密密麻麻、伸展有序地环绕着青山界,好似成了拱卫苗王寨的屏障,又似苗侗瑶汉等各民族相居一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种民族融合的格局和态势展現的淋漓尽致、英姿昂然、清晰可见。

那么,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原因导致洪江成功的实現了当地苗侗瑶汉等各民族的民族融合呢?我想,答案很多,但很关健的是由洪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长江、沅水、巫水这条水上黄金交通的生命线上,由于当时陆路交通极为落后,加之洪江古商城位于沅、巫两水交汇处,是滇、黔、川、桂、湘五省与泸、汉之间水运的必经之地。据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林河先生的“水上丝绸之路”理论中指出:从成都到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避开三峡险滩,通过重庆酉阳、秀山的酉水进入古黔中郡郡府之地沅陵的沅水,再从沅水到洪江,从洪江換船只上至沅水尽头的清水江黄平,最后换成马帮运到云南入缅甸,到达西域各国。由于洪江是沅水进贵州的瓶口之地,正位于“五溪”地区的中心,也是当年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因15吨以上的大船只能通航到洪江为止,此上就得改行体积小的苗船才能进贵洲。于是,洪江得天独厚,凭借水运交通便利,成为了沅水上游物资集散的枢纽之地,产生和孕育出古商城特有的机遇和条件,也带来和开创出洪江古商城的繁荣及昌盛。

正是由于洪江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洪江成为了物资集散的枢纽之地,并在开拓云贵商路中,不仅需要藉助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运输工具,更需借助他们的人际脉络以及沟通方式和开拓技能。当然,苗侗瑶等少数民族也順应时势,因势利导,弃武经商,充分发挥他们苗船小、水路熟、人脉广、信息准、运输快的特点和优势,当之无愧地起到了枢纽之地集散功能的作用,实現了自身的价值,并在頻繁的商业活动中获得了自已的利润及利益,也使他们更有了改善自己生活和地位的信心和勇气。而居住在洪江的徽商、江西商人及省内各地商人更是将商贸延伸至江浙、两广各地,从而使得西南商路越来越寛广,下江(指长江下游一带)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古商城也越来越繁荣,民族融合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可以说,这其中不存在汉族吞并少数民族,也不存在少数民族归附汉族的问題,而是民族融合、共融共存、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因而使古商城获得了历史上空前的发展大好时机及局面。

 至此,本文也将要结束了。我想,通过本文的一个简短介绍,作为一个洪江人不仅要为国內唯一保存完善的古商城而感到无限荣燿,更要为国内成功地实现民族融合的历史例证而感到由衷自豪,还要为进一步保护和开放开发好古商城作出我们应有的较大贡献!

 

嵩云樵子

0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