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花苑为什么便宜:揭秘《山海经》:为山海经中的怪物们确认真身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17:35
揭秘《山海经》【30】云台山中说女娲(三)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一、嫦娥奔月真相

    《西游记》把妖怪写成人,《山海经》把人写成妖怪。妖怪披上人的衣服,变出人的嘴脸,使这些妖怪露出原形容易;人一旦被说成妖怪,使人长出妖怪嘴脸,有了妖怪形体,使这些本来是人的人还原出人的面孔,极其不易。天河里的天蓬元帅酒醉调戏嫦娥,被贬下界,错投猪胎,成为后来的猪八戒。我们的文化再生之时,似乎都有投错胎的类似现象。月宫玉兔下凡成妖作怪,被太阴星君和嫦娥降伏收回月宫,除去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一难。小说中有嫦娥,诗歌中有嫦娥。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原本叫恒娥,西汉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姮娥、嫦娥。《淮南鸿烈集解》云:“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淮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集解》又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大羿和嫦娥是夫妻。《准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引古本《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12个字。《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嫦娥服不死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并非始于《准南子》。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

    《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尽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帝俊,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帝俊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的弓箭,一支支向骄横的太阳射去,10个太阳被射落9个,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民间传说。

    后羿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其他人的妒忌,他们到帝俊那里去进谗言,使帝俊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王母娘娘,向王母求得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事情被蓬蒙知道了,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蓬蒙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缴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仙。后羿回到家,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月亮中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食品鲜果,遥祭月宫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形成了民间中秋节拜月风俗。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故事。后羿,又称夷羿,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这是《尚书》中记载的后羿。《天问》载:“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说后羿的妻子是“纯狐”而不是“嫦娥”。《天问》的说法是,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月亮上去了。《淮南子》中记载的另一种说法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地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

    有后羿射日,才有嫦娥奔月。天上不会有出现10个太阳的天象,即便有,也不存在可以射到太阳的弓箭。“十日”指的是十天干。“十日并出”指的是纪日上出现的混乱,比如同一天,有人说是甲日,有人说是乙日,有人说是丙日,甚至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都有,这叫“十日并出”。这种混乱的天干纪日,必须去除9个错误的天干纪日,确定一个正确的出来。这是后羿射日故事的真相。

    羲和为太阳之母,在东极浴日。常羲为月亮之母,在西极浴月。《史记·历书》载:“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浴日、浴月,我们已经讲过“浴”不作沐浴的“浴”,而作风俗的“俗”。《世本》说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仪、常羲的异记。她们的占日、占月,就是说她们是制订纪年纪月纪时干支风俗的人,被后世神化为日母、月母,日精、月精。《山海经》中讲“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是对一年十二个月的最初确认。《山海经》中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羲和,一个是常羲,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正如羲和生十日不能理解为羲和养育了十个太阳儿子一样,常羲生十二月自然也不能理解为常羲从自己的腹中生出了十二个月亮儿子,这里的“月”和“日”,不是指月亮,而是时间概念,常羲生十二月即指常羲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规律制定了一年十二月的纪月制度。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所谓“女和”,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行确定历法的季节;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据阳历的节气务农时,据阴历的月相知时日,但是却有一项很麻烦,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参差不齐,不可公约,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而月亮绕地一周则大约28天,一年包含12个月还余10多天,如果不加调整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季节和月份发生大错位,比如说今年的惊蛰在2月,过两年可能就到了3月,这就是日月运行不同步、阴阳不齐所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置闰,即每间隔几年(三年)就在1年12个月之外增加1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月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因为她要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此为调和阴阳。

    纪日的十天干出现极大混乱,或许是因为阴阳合历中的复杂因素,或许是因为其他因素,虽然后羿出面给以了纠正,占日的羲和还是逃离了浴日、占日的地方,逃到了浴月、占月的地方去做了一名常仪。后羿射日,不是射洛天上的太阳;嫦娥奔月,也不是飞天飞到月亮上去。

    二、易经中的恒

    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最终竟然变成了月精蟾蜍,即一只癞蛤蟆,并且终日被罚捣不死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载:“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汉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局十分怪异,说嫦娥变成了蟾蜍,也就是癞蛤蟆。一个窈窕美人变成了丑陋的癞蛤蟆,怎么会是吉卦呢?也许是因为美人变成癞蛤蟆的结局太悖逆常理,也太不合乎人情,于是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到后来,就丢掉了那个丑陋得让人起癞疙瘩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纯粹是悲欢离合的哀艳故事。然而,嫦娥与癞蛤蟆的事情,在《易经》中有记载。《易经》中记载嫦娥、王母、蟾蜍的有《恒》、《豫》、《晋》三卦。

    《易经·恒》载:“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九二:悔亡。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九四:田无禽。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上六:振恒凶。”在《易经》中,恒娥的“恒”,是一个卦名。《说文》载:“恒,常也。”这是汉代把恒娥改为常娥、嫦娥的依据。传统的解释是:震为阳、为男、为上、为外,巽为阴、为女、为下、为内,阳上阴下,男外女内,正像君贵民贱,男尊女卑,所谓永恒不变的封建纲常。君子应该坚守此道,持之以恒。所以卦名曰恒。其实,这个恒卦的恒,就是以恒娥来命名,就是以恒娥的故事作为一个卦例,就是讲恒娥在后羿射日之后,依然没有坚持浴日,离开浴日的地方奔逃到浴月的地方去的不恒其德行为。初六“浚恒”的“浚”字,应该是“俊”字,“浚恒”点明了恒娥与帝俊部落的关系,是帝俊部落成员。九二“悔亡”的亡字,是逃亡、逃走的意思。悔亡即“嫦娥应悔偷灵药”以及民间传说中嫦娥逃到月亮上去之后的后悔心情。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讲不恒其德的具体内容是承筐无实,在劳动中,在担经过程中,她挑着的筐子里是空的,因此被他人或自认为是羞耻。九四“田无禽”是讲后羿野外射猎归来的原因。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是讲嫦娥奔逃到浴月的地方以后的好的表现,讲嫦娥得到了好的归宿,以及后羿结局的不幸。上六“振恒凶”讲的是另外一件与恒娥有关的历史史实,是王亥、王振兄弟与恒娥之间发生的事件。

    恒娥为什么在浴日的东方不恒其德,造成了十日并出的混乱局面,而到了浴月的西方后能够恒其德?《易经·豫》载:“豫:利建侯行师。初六,鸣豫,凶。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六三,盱豫悔,迟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贞疾,恒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是不是看不出来怎么回事?还是在卦名上。卦名“豫”,古代注家皆训“豫”为“乐”,就是娱乐的“乐”,逸乐的“乐”,今人有把豫卦的“豫”与预则立“预”通用的。在出土的秦简中,“豫”作“介”。《尔雅·释诂上》载:“介,大也。”《易经·晋》载:“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载:“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帛书《易经》豫又作“馀”,应为“馀”、“豫”音义皆近而通用。而“豫”《說文》以为“象之大者”,因此今天的学者认为“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由此也就认为,秦简中豫卦作“介卦”,也是正確的。《大戴禮記·五帝德》载:“富而不骄,贵而不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豫,象之大者。引伸之,凡大皆称豫。”于是,“豫,谓逸豫。”把“豫”与“骄”对举,认为易经中的豫卦讲的是自大骄傲还是不自大骄傲的主题。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介”作“疥”。《经典释文》载:“介,古文作砎。”《类篇》载:“砎,硬也,或从界。砎,一曰磨也。”于是《系辞传》中孔子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焦作古代著名玄学家王弼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孔颖达也跟着来:“‘介于石’者,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苟求逸豫,上交不諂,下交不渎,知几事之初始,明祸福之所生,不苟求逸豫,守志耿介似于石。然见几之速,不待终竟一日,去恶修善,恒守正得吉也。”所谓“其操介如石焉”、“守志耿介似于石”,孔子、王弼、孔颖达,一概是不通经典的胡说八道。

    帛书易经本作“疥”,《說文·疒部》载:“疥,搔也。从疒,介声。”分明是美人有病,嫦娥有病,什么病?疥疮!“六五贞疾,恒不死”,恒娥的疥疮病,不至于要人命。《易经·晋卦》载:“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疥疮俗称疥疙瘩、癞皮疮,恒娥的病是谁给治好的?是西王母。负责占日、浴日的嫦娥因患疥疮病不能工作,造成十日并出的乱局,从浴日的东方跑到浴月的西方去找王母求药治病,病好后留在王母处工作,表现得非常好。月宫中的蟾蜍、癞蛤蟆,因嫦娥所患癞疮病而有此传说。《易经》中的恒卦、豫卦、晋卦,讲的是嫦娥故事。射日、盗药、奔月,嫦娥神话,是上古时期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  揭秘《山海经》【31】云台山中女儿国(一)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有女子之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易经·屯》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一、合烟  续竹  磙磨盘

    几乎在所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版本中,伏羲、女娲都是兄妹关系,人类遭遇洪荒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为夫妻。唐代李冗在《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女娲与自己的哥哥伏羲婚配的故事,还有更多的民间版本。1、洪荒之后,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两人,兄妹两人为了繁衍人类,想结为夫妻,为了看一下兄妹成婚是否符合天意,就从昆仑山东西两座山头上分别向下磙两盘石磨,如果两盘石磨在山下能磙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结果是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2、洪荒之后,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眼看人类要绝种,太白金星叫他们兄妹结为夫妻,两人不肯,提出如果太白金星能够把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太白金星把他们兄妹二人砍断的竹子一一接起来,插在地上,又复活生长——这就是后人看到的为什么竹子上有许多竹节的神话传说。3、女娲又提出了一个条件,由她围着山脚跑,如果伏羲能追上自己,就结为夫妻。伏羲、女娲两个人就围着山脚追逐起来。伏羲追不上女娲,这个时候,一只灵龟告诉伏羲:你别在后头追,你从相反的方向去堵截。伏羲一听,就掉转方向跑,女娲没有防备,竟然跑到了伏羲怀里。

    对于人类早期的婚姻状况,典籍中也有记载。《管子·君巨篇》载:“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淮南子·本经训》载:“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载:“男女杂游,不聘不媒。”《吕氏春秋》载:“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女娲诸多创世功勋中,制定婚姻是其又一大创举。《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通鉴纲目》载:“伏羲氏初创书契、制骊皮嫁娶之礼。”在民间传说中,女娲造了很多泥人,他们在地上一翻身都成了真人,但是这些人终究都会死去,难道要不停地捏泥人吗?女娲苦恼了一阵子,终于决定让人类像自己兄妹夫妻一样分出男女,结婚生子,繁衍自身。女娲遂成为中国婚姻的鼻祖,在典籍中被称作高媒,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媒婆。古代中国,各地都有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用来祭祀女娲。女娲在民间的崇高地位,跟她作为婚姻之神、媒婆之祖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同人类有过一个原始群婚阶段,然后进入到血缘婚阶段,然后有一个抢婚阶段,最后才有了比较稳固的族外婚。“男妇同姓,其生不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时期逐渐有了成熟的婚姻制度,“六礼”所规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血缘婚也叫班辈婚、兄妹婚,这指的就是伏羲、女娲兄妹形式的婚姻。部落中的婚姻是按辈份来划分,家族范围内所有祖父与所有祖母都互为夫妻,所有父亲和所有母亲都互为夫妻。同样,子女之间也是这种婚姻状态。班辈婚的习惯,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孩子称所有的男人为父亲,称所有的女人为母亲。殷墟甲骨文中就任然保留有商代的这种称谓习惯,比如武丁称他的父亲为父甲、父乙(武丁的生父)、父丙、父丁、父戊,是为多父;称他的母亲为母甲、母丙、母庚(他的生母)。现代社会,焦作一些地区的称谓中,称父亲为爹,父亲之兄为大爹,父亲之弟为小爹,或许就与商代的父甲、父乙、父丙等相类似。中国上古婚俗,兄终弟及,姐死妹继,甚至姐妹二人同嫁一人,比如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一同嫁给舜,这在《易经·归妹》中也有详细记载。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习俗。《易经·屯》爻辞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一群人乘马飞速而来,不是来抢财产的,是来抢亲婚配的。《易经·屯》爻辞又载:“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抢亲的人骑着马儿飞速而去,山路上留下的是哀哭之声。《说文解字》载:“婚,娶妇以昏时。”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者据此断定:古时候的人们天黑下来后才结婚,疑是抢婚性质。

    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原始群婚阶段,是一个疑问。学者们所说的母系氏族社会历史时期,实际上指的就可能是血缘婚现象。血缘婚与抢婚与族外婚,也是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有并存关系。伏羲与女娲的血缘婚现象,也不是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各部落的普遍婚姻现象,而是仅仅发生于女娲部落,并且经历了神农、黄帝、夏、商、周,延续时间达数千年之久。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母系氏族历史时期,只存在个别部落特有的母系氏族现象。

    二、女娲部落是女儿国

    《后汉书·东夷传》载:“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隋书·西域传》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号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惟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国,共知国政。”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女儿国作过这样的描述:“拂惊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货,附拂逢国,故拂凛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时路过一个西凉女国,在这个王国里没有男人,繁衍后代都是靠喝湖中的水而受孕。《镜花缘》第三十二至三十八回中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山海经》中记载有女儿国,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女儿国叫作“女子国”。《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又记载了“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昆吾附近“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有女子之国”。

    我们来看看现实中人们所说的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女儿国。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活化石” 的云南境内的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的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在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神秘与诱惑。摩梭人视女为“根”,以女为贵,其中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因家中有男无女,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男子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男女走婚生活,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家中居住,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有的书上称“阿肖”为“阿夏”——男不娶、女不嫁,这是不是《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 “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摩梭人男女阿肖走婚关系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严禁结交阿肖——这不符合伏羲、女娲兄妹之间可以成婚的记载。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女娲部落中的婚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也在发生变化与进步。摩梭人男女结交阿肖,可以没有家人包办,也可以无媒妁之言。男女相互在一起生产劳动、节庆活动、跳舞交谊等交往过程中,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建立阿肖关系。建立阿肖关系比较自由,手续也很简便,通常经过双方私下或托人交换礼物便可确定关系。有的双方交换一样随身首饰和手镯、戒指等皆可,有的则由女子给男子赠送一样自己亲手制作的鞋垫或麻布腰带,男子则加赠一条围巾或首饰之类的便可。一旦交换了礼物,男女便成了阿肖情侣,到了夜间,男子就可以到女方走婚了。以这种方式结交的阿肖,一般都有一段相当隐秘的走婚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才逐步公开。也有不少男子在开始走婚阶段是以公开的方式出现的。男子在首次走访女阿肖时,必须带上媒人或自己的一个男朋友,并随身携带茶、糖或给女阿肖的衣裙等物。对方家中则对来者予以盛情款待,并将男阿肖带来的茶、糖拿一部分祭祀祖先,一部分送给本村各户或只送给亲族,以此委婉地宣布家中女儿已有男阿肖。晚上,由女方母亲或姊妹引男阿肖到女阿肖卧室。女阿肖也可以在自己花房里以酒招待男阿肖。男阿肖在走访的最初阶段,常常回避女方兄长或舅舅之类的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随便起来。结交阿肖公开后,双方家庭成为“比子则黑”,即亲家。每逢节日,要相互送礼拜访。遇红白喜事时互相帮忙。这种“比子则黑”的关系随着阿肖关系的建立而诞生,也随着阿肖关系的解除而消失。

  摩梭妇女到结交阿肖的年龄,通常都在花楼上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一旦结交了阿肖,这间花房便成了谈情说爱的小天地。最初的约会多是避人耳目,悄悄进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女阿肖家按相约的暗号或抛石子到花楼房顶,或以吹笛弹弦,或以马铃声,或用烟斗敲门等,有多种多样的暗号,等候中的女子闻声开门,将男阿肖引入卧室。到拂晓前,男子便匆匆离去返回自己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后,女子便将男阿肖公开,男阿肖即可公开走访女阿肖,并可登堂入室,到女阿肖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热情招待。

  孩子随母,外甥跟舅。走婚男女有了孩子,在孩子出世的第二天,女方家中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并带上“巴舍巴哈”,即为小孩取名举行取名仪式时向神灵和祖先供奉的食物、甜酒等到男阿肖家道喜,男方家中则派一女子带上丰盛的食物去看望女阿肖。第一胎孩子满月前夕,男方家中要杀猪宰羊,备酒办席,到女方家中举行隆重的“若哈舍”满月酒仪式,招待女方村内和邻村的男女老少表示庆贺。孩子到了13岁举行成丁礼时,也要到生父家中拜节,生父则给予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表示祝贺。阿肖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随母而居,跟随母姓,由家庭中的母亲、舅父、姨母共同抚养。而子女成年后,对这些老人承担主要的赡养义务。男阿肖不是女阿肖家庭成员,也无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所以对摩梭男子而言,他们的相当的精力是与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抚养外甥,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帮助女阿肖抚养自己的亲生子女。

  阿肖关系维持时间长短不一,因情而异,短则几天、几个月,长则几年、十几年甚至终身。他们合则聚,不合则散。阿肖双方结交过程中,如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品性不端或与之情感不合等原因导致关系疏远感情破裂时,阿肖关系就随之解除。由于男女阿肖各居母家,没有经济上的关系和日常共同生活和密切接触,所以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阿肖之间,在经济上谁也不靠谁。你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双方均不可能独占对方,亦不可能依附对方。这就使阿肖关系变得比较淡漠,自然也就不会专一。男女阿肖,既有从一而终者,也有一个结交多个阿肖者。大多在数个以上,少数则多达十几、数十人。一般年轻时阿肖关系多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结交的阿肖逐渐减少,关系趋于稳定。

    伏羲、女娲经过合烟、续竹、转山、磙磨盘结为夫妻后所建立的婚姻,并不是后世汉族所建立的稳固的家庭式婚姻,而是摩梭人这种走婚式的婚姻。合烟之后,伏羲依然居住在他堆柴烧烟的山头上,女娲也依然居住在她堆柴烧烟的山头上;磙磨盘之后,伏羲依然居住在他向山下磙石磨的山头上,女娲也依然居住在她向山下磙石磨的山头上。他们的结合方式,是转山方式的走婚。伏羲在哪一座山上堆柴烧烟的,女娲在哪一座山头上堆柴烧烟的;伏羲在哪一座山头上向下磙石磨盘的,女娲在哪一座山头上向下公式磨盘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它们分别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及民间传说中的重要神话人物东王公与西王母。伏羲合烟、磙磨盘时是在东山上的,被称作东王公;女娲合烟、磙磨盘时是在西山上的,被称作西王母。这是伏羲形象向东王公形象转化、女娲形象向西王母转化的大关节点。

    《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载“女娲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继伏羲为王的女娲所建立的部落,是女儿国部落。《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男不娶、女不嫁;“女曰巫,男曰觋”。有神圣之德的女娲所建立的女子国,是为了巫觋重任的担当,是为了中国文化重任的担当。不是摩梭人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诱惑的徒有其表的婚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