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女曰鸡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3:44
联 林 绝 配
乾隆皇帝与纪晓岚都很喜欢对对联,并且都是联林高手,堪称绝配。他们经常君臣唱和,选录几则供大家开心。
(一)赏雪观梅对句
时值除夕,瑞雪初霁,梅花傲放,红装银裹。纪晓岚伴乾隆皇帝到户外赏景,不料乾隆皇帝叹道:
老叟扶持观梅花,唉!青春已过。
纪晓岚悟出这是一个上联,脱口而出对出下联:
幼童侧耳听鞭炮,哟!又是一年。
(二)猜谜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乾隆出一谜语联(打两字用语):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摸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纪昀道出谜底:“猜谜”。录另一副谜底也是“猜谜”二字的谜语联共赏:
狰狞乎,猖狂乎,或狼狈乎?不清不静闹嚷嚷,是也是也;
进退者,迟速者,抑追逐者?有说有吃喜洋洋,妙哉妙哉!
此联连用六个反犬旁的字,暗指和“猜”字有相似之处,其共同点是“犭”;“清、静”和“猜”字,都有“青”字;“犭”、 “青”合起来为“猜”字。下联用了六个有走之旁的字,指所猜之字是“辶”旁;说是言,米可吃”, 加上“辶”,合起来便是“谜”字。
(三)祝寿联
乾隆五十年时,在乾清宫设“千叟宴”,赴宴的多是老寿星。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一百四十一周岁。乾隆以此为题出上联,宫中官员一时都对不上来,纪晓岚艺高一筹,对出了下联。联曰: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纪昀)
花甲,六十岁。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一百二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即一百四十一。古稀,七十岁。双庆即庆两次古稀,一百四十。还多一度春秋,也是一百四十一。
(四)一语中的
乾隆皇帝看出纪晓岚想家了又不敢说,就给纪一个机会对对联,对上了就让他回家。纪一听道:“陛下圣明,如蒙恩准,臣感戴圣恩。乾隆出上联,纪即对下联。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乾隆)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昀)
纪昀的下联十分完整,乾隆大为高兴,当场批准他回家。
(五)随机应变
乾隆游览佛寺时,在郊外看见飞来一只白鹤,便要纪晓岚以此为题作诗。纪随声吟道:“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冠雪为衣。”刚吟出两句,乾隆刁难纪晓岚说:“这是一只黑鹤。”纪看了一下乾隆,接着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蓄墨池。”乾隆听后开怀大笑,大家无不赞叹纪昀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乾隆诗兴大发,突然想到城里的“天然居”店铺,便吟了一回文式上联,乾隆话音刚落,纪昀就对出了下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说:“太妙了,再对”。纪晓岚见一和尚走进山林中的云隐寺庙,便道: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六)南北通州
乾隆游江南,纪晓岚和一班文武官员随驾。这一日来到江苏通州,乾隆问随从是何处?答:“通州”。乾隆一下想起河北那个通州,说:“怎么有两个通州?”纪晓岚解释说:“河北的通州叫北通州,江苏这个通州叫南通州”。乾隆兴趣盎然,即以两个通州为题吟出一联,顾左右问谁能对?众官员面面相观,纪晓岚也没想到佳对。就在这时,一个小侍从说:“通州的当铺真多!”纪晓岚心有灵感,即刻对出了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乾隆出句)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纪昀对句)
注:南通州,现为江苏南通市。北通州,现称河北通县。
(七)巧释“老头子”
有一天,纪晓岚和同僚在殿侧等待上朝,见皇上迟迟未到,便戏对同僚说:“老头子姗姗来迟?”语音未落,乾隆皇帝已走到面前,听到这句玩笑话十分生气,对纪晓岚喝道:“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则生,无说则死!”众人都为纪晓岚捏一把汗。
纪晓岚从容奏道:“皇上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联曰:
万寿无疆堪谓老;
顶天立地可称头。
纪晓岚的几句话,把乾隆帝说得回嗔作喜,当即赦纪晓岚无罪。群臣无不佩服纪晓岚的才华
9、孙中山、梁启超妙对张之洞
孙中山、张之洞、梁启超,是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孙中山与张之洞、梁启超与张之洞之间,都发生过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布衣亦可傲王侯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经过武昌时,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官即将孙中山的名片呈送上去,张之洞一看很不高兴。问:“孙文,何许人也?”
门官回话:“是一介书生。”
张之洞当即书写一联交门官,命其打发孙中山。联曰: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看后微微一笑,马上写好下联,退还给门官。联曰: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了回应联,暗暗吃惊,急命大开中门,迎接才华横溢的孙中山。
注:①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早年反清,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被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8年将中国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由于陈炯明叛变,陷入绝望境地。在中共和俄共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存世的著作是后人编辑的《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
②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是清朝的封疆大吏。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他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任大学士,升任军机大臣。1909年病死,谥号“文襄”。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张之洞是东南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的鼻祖,中国幼儿园的创始人,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他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办新式教育,二是办实业,三是训练新军,四是抵御外辱。
(二)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康有为推荐梁启超到武昌张之洞那里去任职。当时,梁启超是颇有知名度的文人。张之洞凭着显赫的权力、地位与真才实学,神气十足,根本瞧不起梁启超这介书生。于是和他的幕僚出了一个上联来为难梁启超,意在使他知难而退。他和梁启超见面,相互刚叙过常礼,就说:“听说梁先生是康先生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苦思尚无下联,请赐教。”他也不等梁启超回话,接着就吟出了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面对张之洞的傲气,不肯示弱,略加思索,有了下联。很有礼貌的说:“总督大人,晚辈不才,想出一联,不知妥否?献丑了”。接着高声吟出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意想不到梁启超能立即对出下联,而且对仗工整,天衣无缝,言辞锋芒毕露。心想:此人不可小视。于是连说“佩服!佩服!”此后对梁启超倍加器重。
注:①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和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人称“康梁”。编辑《西政丛书》,参加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戊戌政变失败后,逃亡日本。
② 四水---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又一说是江、河、湖、海的统称,习惯把江放在前头。 ③ 四时——春、夏、秋、冬。 ④ 三教——儒、佛、道。 ⑥ 儒人——读书人。 ⑤ 三才——天、地、人。 ⑦ 江夏——武汉的旧称。

10、毛主席的对联情趣
毛主席是个伟大的诗人,这是举世公认的。他的诗词,人们张口成诵。可他爱好对联
以及他的对联艺术与特点,了解的人却是不很多。毛主席写的挽联本书有专题介绍,这里只是想通过实例展示一下毛主席的对联情趣。
毛主席的书房里,有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巧对录》与《楹联墨迹大观》等书籍,他不仅阅读过这些书籍,还对其中内容作了大量的批注。他参观名胜古迹时,很注意观赏
评析楹联。此外,他在政治活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引用对联、撰写对联、吟咏对联,善于用对联说事、评人、褒贬功过、悼念烈士和仁人志士,发挥对联的特殊作用。
(一)毛主席特别欣赏的几副对联
① 对清代孙髯题云南昆明大观楼楹联阅读得非常仔细,加了很多圈点和评析。阮元任云南总督时,对这一长联作了修改,毛主席很细心地将修改前后的两副楹联作了对照,在改动的地方圈画,写了批注。梁章钜说,这一楹联(孙髯联)多至一百七十余言,毛主席在这段话旁批注:“一百八十字”。梁章钜认为此联过于冗长,毛主席批注:“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在阮元改过的长联处,毛主席批注:“死对,点金成铁。”康有为1920年4月游杭州西湖时,撰书的对联悬于三潭印月御亭亭柱上,联曰: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湖老柳,十顷荷花,食莼
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锁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
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注:大观楼长联,本书已载,这里恕不重复。
② 1958年,毛主席游览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对凭吊杜甫的诗句石刻看得十分仔细,盛赞杜诗是“政治诗”。他对清人顾复初的名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顾联曰: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③ 毛主席来到武侯祠。见诸葛亮殿前清末赵藩所题的对联,反复吟诵: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二)毛主席撰写对联既突出思想性,又注重艺术性。
毛主席把对联作为宣传革命、鼓动群众的最好武器。他为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撰书对联,将“十六字”游击战方针与战略战术写入联中: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三)毛泽东盛赞叶剑英:
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朱元璋书赠对联嘉奖大臣,开了历史的先河。毛主席书写对联赞颂自己的同志,更是枚不胜举。毛主席用这副对联赞叶剑英,恰到好处。
叶剑英最大的贡献有两件事:一件是1935年长征途中,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企图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想危害中央负责同志。值此危急关头,时任左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冒险来到右路军驻地,向党中央汇报了张国焘的阴谋,使党中央因此脱险,及时而有效地制止了分裂活动。另一件是英明决策、组织领导,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此外,叶剑英还有其他可称道的“大事不糊涂”之举。如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挺身而出,率部保卫蒙难广州的孙中山。1926年北伐军打下南昌,蒋介石让他做其嫡系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叶剑英予以拒绝。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他通电反蒋,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叶剑英获知汪精卫、张发奎将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加以逮捕以阻挠起义的消息,便火速下山同贺、叶商量对策,使他们幸免遇难,保证了起义顺利进行。叶剑英长期在我军总部负责参谋工作,多建帷幄运筹之功。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他“单刀赴会”,更有“舌战群儒”之举。“文革”初期,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搞乱党和国家的局面,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闹怀仁堂”。九一三事件后,叶先是配合周恩来,后是支持邓小平,经受了党内艰难的政治局势的考验。
注:① 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② 吕端,北宋名臣。《宋史·吕端传》,宋太宗想以吕端为相,不同意者说吕端糊涂,太宗却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何谓“小事糊涂”?在不关涉原则大事、只涉及个人利害得失的问题和事情不斤斤计较。何谓“大事不糊涂”?就是在关系朝廷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朝廷要捕杀叛将李继迁的母亲,吕端坚决反对,建议把李母安置好并给以优厚待遇,即使李继迁不降,也能笼络住他的心。宋太宗死时,内侍王继恩担心有才干的太子继位妨碍其专权,同李皇后合谋另立。吕端觉察其奸,把王继恩看管起来,去说服李皇后不要改立。太子继位,垂帘召见群臣,独吕端不拜,他打开帘子,上殿看清楚确是原先的太子后才退出下拜。
(四)1939年7月7日,毛泽东为延安新安市场题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7年7月7日《解放》周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一文中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投降”指的是准备公开投降的汪精卫和准备暗中投降的蒋介石。“分裂”是指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共摩擦,如“博山惨案”、“深县惨案”、“平江惨案”等。“倒退”是指国民党已经宣布抗战又搞投降活动,已经合作又搞反共摩擦。毛泽东巧妙地将《七七宣言》中的三大政治口号揉缀成联,既揭露国民党的投降活动和分裂阴谋,又表明了我党对抗战与合作的严正立场和坚定方针,大大鼓舞了军民。集口号成联,对仗工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令人赞叹不已。
(五)题对联 取菜名
1931年秋,毛泽东在兴国县长冈乡开展农村调查。为尽地主之谊,陪同毛泽东调查的乡长吩咐房东刘大娘准备午饭。刘大娘当即拿出一大三小四个盘子,先在每个盘子中垫上芋头片,然后将已拌好酱油、辣椒、蒜瓣、米粉的猪肉分别盛到四个盘子里,再打开蒸笼,将三个小盘放在下面,一个大盘叠放上面,然后点火蒸菜。蒸好的菜香味扑鼻,味道好极了。毛主席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啊?刘大娘答道:“我们只知道这么做,可谁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这时,同来的乡长说:“那就请主席起个名字吧。”毛泽东笑了笑:“好说,好说,那我就写副对联吧。”毛泽东挥笔写道:
上盘下盘,盘叠盘,猪肉、米粉、芋头片,盘盘装好菜;
主料配料,料拌料,酱油、辣椒、蒜果瓣,料料出佳肴。
接着写了“四星望月”的横批,并说“这‘四星望月’的横批就算我给这道菜取的菜名吧。”在场的人们听罢,无不喝彩。
(六)战友对句 生活添趣
毛主席与何长工既是老战友,又是常在一起对句的老朋友。1927年秋收起义后,一道上了井冈山。一天,两人散步时,见一老农推砻砻谷,何长工见砻转谷破米出,随口吟上联,请毛主席对下联。上联云:
谷砻砻谷,谷随砻转,砻转谷裂出白米。
主席说:“妙!妙句!”想了想,又说:“要对出下句的确很难,还是让我多想想吧。”
二人来到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见警卫员开锁推门,顿时灵感闪现,对何长工说:“我有了对句,”接着念出对句:
门锁锁门,门由锁开,锁开门敞迎故人。
何长工连声说好!
(七)周总理妙对毛主席
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起到湖南视察。一天,两人同乘一辆轿车浏览长沙市容,行至湘江橘子洲头,毛主席目睹江面上帆影点点,百舸争流,自己青年时代在这里与同学们纵论天下的情景立即浮现在眼前,不由得联兴大发,向周总理提出对句互娱。他即景咏出上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动洲未动
上联不仅即景扣情,而且舟与洲的读音相谐,难度颇大,素有才子之美誉的周总理,也一时无法对出。离开橘子洲行至天心阁时,一群鸽子从天心阁内飞出,目睹此景,才思敏捷的周总理拍拍大腿说,我能对出下联了。吟道: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下联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毛主席与周总理都开心地笑了。
(八)毛主席即兴出句成绝对
1951年3月的一天,中南海勤政殿内群英荟萃。这是毛主席与文友聚会的特别日子。聚会还没正式开始,毛主席见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与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谈笑风生,顿生雅趣,戏出上联,请众人续对。上联曰:
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
在座的学者们,无不为主席快捷的反应、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所折服。出句妙就妙在
“二胡”二字,它不仅与当时的语境相切,而且语带双关。尽管大家苦苦思索,最终还是无人能续出妙句。此后,这件事虽在上海《大公报》披露,但时至今日,竟一直没有对仗工整、贴切自然的下联出现。当时的人物,健在的极少了,出句人、联中人圴已作古。看来,毛主席这个即兴出句,成为绝对要成定论了。
(九)一联蒇玄机
一九七一年九月,周总理向毛主席书面汇报林彪一伙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并请示处置办法。毛主席阅后,当即在自己最喜欢的一把丝绸小折扇上题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总理。周总理打开这把丝绸小折扇,看了对联,完全明白了毛泽东的意图。毛主席的题联曰:
各求各志,各行各路;
离凡离圣,离果离因。
上联中“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毛主席在这里的意思是,林彪与我们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与我们各走各的道路。下联中的“凡”、“圣”属儒学范畴,儒学把人分为“圣人”和“凡人”两大类,圣人指圣贤豪杰,凡人指人民大众。“因”、“果”乃佛家之语。毛主席借此揭示辩证法的因果规律,意即林彪的反革命行径早已完全背离了广大民众和无产阶级的神圣事业,背离了事物发展的因果规律,如此肆意妄为,必然不会有好下场!
当年九月十三日凌晨,林彪果然撕去了“最最最”的面纱,携妻带子驾机叛逃,是乃“各求各志,各行各路”,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果然是“离凡离圣,离果离因。”
(十)毛主席的情感与情趣
毛主席是伟人,也是血肉之躯,是有感情有爱好有生活情趣的凡人通过下面这些对联也可有所了解。
① 书联挽母亲:
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无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② 欢迎李立三:
洞庭有贵客,
潇湘逢故人。
③ 故居留美谈: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乡亲)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主席)
④ 邓小平复出赠联:
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
⑤ 为蔡畅母亲作联:
老妇人新妇道,
儿英烈女英雄。
⑥ 为审判大会会场写的对联: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宰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此外,毛主席还写了相当多的挽联,悼念革命烈士和爱国志士(请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