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传奇霸业:引用 【民间疗法】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20:27

引用 【民间疗法】资料 

分类: 医疗保健 | 修改 | 删除 | 被2人转藏 | 2009-08-23 03:41:44

  引用
luoxunb 的 【民间疗法】资料
【民间疗法】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3780
1.刮 痧 疗 法 1.1含义:是用边沿光滑的汤匙、铜钱、硬币等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按一定的顺序反复刮动治疗疾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广泛流行于民间。 刮治部位为患者的背部、头部。颈部;胸部及四肢。在各体表部位由上而下,由内向外轻轻顺刮,一般刮10次左右,以出现紫红色斑点为宜。时间半小时以内。本疗法应用范围广,除应用于痧症还扩展用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刮痧时应注意避风保暖。重症患者如心血管病人、急性传染病禁用,应送医院治疗。刮治部位皮肤损伤或初愈、饱食、饥饿时不宜采用本法。
刮痧,又称抓痧、撮痧、挑痧。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之一。用手指操作的称“抓痧”或“挟痧”、“撮痧”等。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斑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既方便又经济,实践证明,确有疗效。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并发展起来的,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运用苎麻刮痧治病。
“痧症”中医认为主要是风、湿、火三气相搏而为病。以夏秋季节为多见,故又称为“暑痧”。痧症(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热恶寒、头晕、恶心呕吐、胸膜胀痛、起病快)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
暑痧的发生,每因体质虚弱,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或在烈日下劳动、奔走,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乘虚侵袭而致。 伤暑多见于避暑纳凉太过,或露卧当风,过食生冷,致阴寒之邪内侵、阳气不得宣通。此为伤暑阴症。 中暑则多见于气血素弱者,因汗出过多,气从外泄,暑热内侵,致抽搐转筋、汗出肢冷、喘促、脉微欲绝等虚脱现象。 “痧症”是指夏秋之际,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感受疫气、秽浊之邪,突然引起身体寒热、头晕头痛、胸腹胀闷疼痛、肢体疲乏,或壮热烦躁、喉痛、口渴引饮、或腰如束带、上吐下泻,甚则神昏卒倒、四肢挛急、唇甲青紫等一类病症。又称“痧”、“痧气”。民间通称“发痧”。刮痧疗法是治痧诸症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群众的喜爱.
1.2.源流 关于痧症,早在元明时代的医籍中就有记载,如在《痧胀玉衡》中有言:“痧毒在气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肤者粹之,痧毒入腑者宜荡涤攻逐之”,另外,对刮痧的具体操作也描述较为详细。如“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
1.3.治病原理 中医认为:痧症是人体受秽浊邪气所伤,经络不通,气血逆乱。通过刨刮人体一定部位,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同时使体内邪热疫气外泄,宣邪透表,则实热可泻,痧毒可除。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刮痧能使神经系统兴奋,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旺盛,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1.4.操作方法 1.4.1.工具 凡大小适中、边缘光滑的硬物均可作为刮痧的工具。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苎麻粗纤维 早年用,现己多不用。 (2) 铜钱 现已少见。 (3) 汤匙、小碗、酒杯 现较为常用。 总之要求: 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无锋利之物。可就地取材。 介质:增加润滑,有清水、植物油、风油精。 1.4.2.刮痧部位及顺序 (1) 项背部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医者侧立,先从后项发际下第七颈椎起至腰骶部第五腰椎为止,由上而下轻直刮。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脊柱两侧,由上至下顺刮;背部肋间,由内向外斜刮。此处为常用部位。 (2) 肩颈部 颈部后外侧至肩峰,由内上往外下斜刮;颈前部气管两侧,由上往下顺刮. (3)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骨);剑突下至脐上;均由上往下顺刮。胸胁部肋间,由内往外斜刮。 (4) 肘腘窝 由上往下顺刮 刮痧时,一般先刮肩颈部、项背部,再刮胸腹部、肘腘窝。
1.4.3.具体方法 ① 先将预定刮痧部位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干净,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② 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条痕或斑块为度.将刮痧局部的食油或水擦干。 1.5.适应症 ① 中暑、流感、感暑夹湿、急性肠胃炎轻症;具有清热开窍、辟浊解痧之功。
② 发热咳嗽 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刮治,如咳嗽较重;再刮治胸部第2、3、4肋间。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
1.6.禁忌症 ①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高血压、中风等病禁用。 ②损伤后出血不止或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禁用。 ③局部皮肤溃疡,损伤处禁用。
1.7.注意事项 ①刮痧工具边缘要光滑,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 ②用力要先轻后重。要单向顺刮,不宜来回刨动。 ③刮痧后患者以轻松舒适为佳,若反觉不适或病情加重者,应送医院诊治。必要时,配合针灸、中西医治疗措施。 抓痧:选穴多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腰部。 1.头部:印堂、太阳; 2.颈部:前为气管两侧;后为颈椎两侧;余同刮痧部位。 抓痧手法: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夹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处6至8次,直至被夹处显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适应症: 1. 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或暑天烈日下,受强阳光辐射及高温的作用,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疾病,属中医温病急症,治疗应以醒脑开窍法救其急。刮痧为民间疗法,对轻度中暑可使患者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胸闷心悸等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对重症中暑亦可达到起效快,缩短疗程的目的。 取凉水半碗,先用少许凉水沾湿局部肌肤,操作者右手食指和中指屈曲,先后在病人鼻梁上部、甲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和腰大肌等处,捏皮肤数次,至皮肤出现红色或暗红色即可。 2. 颈椎病: (1) 颈项部疼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其中部分病例兼 有手指及前臂麻木胀痛,手握力差,伴头晕、头痛及耳鸣等症状; (2) 椎束旁压痛及压颈试验阳性; (3) 颈椎X 线片示 钩锥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 增生 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治疗方法 按照从头部、颈部、背部及上肢、下肢的顺序用刮痧板刮拭,除头部外,先在刮拭部位的 皮肤 上涂抹活血剂。 刮痧部位: 头颈部刮百会、哑门、颈百劳、风池、大椎; 背部刮肩井、天宗、心俞、肺俞; 上肢部刮肩?、曲池、手三里、外关; 下肢部刮足三里、丰隆、条口、阳陵泉。 通常每次选择3~5个部位,用泻法或平 补平泻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刮拭时间为3~5min;用补法刮痧,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 5~1 0min,一般5次为1个疗程。 颈椎病多因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当,或劳逸失宜,或复感风寒湿邪,致使气血失和,肌肉 、筋 骨及气血失其生理常态,经络郁滞,不通则痛。 3, 面部美容 3.1将刮痧疗法,应用于面部美容,可起到驻颜护肤的作用。适用于黑眼圈,眼袋,皱纹,黄褐斑,痤疮,换肤后遗症, 3.2面部刮痧的工具 选用制作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水牛角鱼形面部刮痧板。水牛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坚散结的功能,且不同形状的角度、弯度、厚薄,恰到好处地帮助施术者准确地循经导穴地操作刮拭。 面部刮痧时,使用具有杀菌消炎,性质柔和,渗透性好,不腻不油,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的面部刮痧油、按摩精华油、调理液等作人体表面之间的润滑剂。 3.3手法 ①刮动法:用刮具边缘按一定方向刮。 ②平推法:由后往前推。 ③转动法:点按在穴位上刮具旋转,扭动。 ④叩动法:刮具一端点叩,重叩在表皮。 ⑤滑动法:刮具平面在面部滑动。 3.4 力度 面部刮痧保健美肤,刮则不强求出痧,以刮拭面热耳热,稍有红线即可。轻弱力度适合于干性皮肤,敏感性、保养性质的皮肤;中等力度适合治疗,保健性的以及常用穴位。 3.5 方向 刮痧方向是根据肌肉、神经走向及经络穴位按顺次刮拭的。脸部、颈部由内向外,由上而下。经络穴位先通督脉、任脉、刮拭大椎穴,再做脸部穴位。 3.6常配经穴 保健刮痧操作 由内往外点穴按压,旋转揉摆,直可挑刺,动作连贯不间断,每穴重复3次~5次,承浆—大迎—下关,地仓—颧 —听会,人中—巨阙—听宫,迎香—四白—上关,睛明—承泣—球后—太阳,印堂—攒竹—阳白—丝竹空—瞳子 —太阳—神庭—头维—曲差—耳轮廓—翳风—风池。 3.7 疗肤刮痧 抗老化,祛皱纹—通督脉,足阳明、足太阳、足太阴。 主穴:百会、大椎、命门、腰阳关。 配穴:瞳子 、阳白、承泣、丝竹空、足三里、血海等, 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痤疮刮痧—通督脉、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经络,手厥阴经络,任脉。 主穴泻法: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 配穴: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丰隆、三阴交、大肠俞、三焦俞、足三里等。 祛斑刮痧—通督脉、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阴、足太阳等。 主穴:刮大椎、大杼、膏盲俞、神堂用泻法。 配穴: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百会、风池、心俞、胆俞、肾俞、脾俞、点揉中脘、气海、太溪、太冲等补法。 3.8 方法 患者平卧,将头发包好,温水洁面,然后根据不同病症选用按摩精华油,并均匀涂布全脸,用牛角面部刮痧板,按前述刮痧手法及配穴施术,20分钟结束,每周2次,8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作疗效判定。 面部刮痧美容的作用机理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运用光滑的器具、或手指、或金属针具在人体表面的经脉穴道,反复进行刮、挤、捏、揪、刺等物理刺激,以此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把阻滞经络的“痧”呈现于体表,迫使痧气排出,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促进人体自身愈病的目的。皮肤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经脉有十二条,皮肤也随之分为“十二皮部”,由于人是一个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相应的全身性反应。面部皮肤在完全暴露部位,对人体起着抗外安内的作用。因此,把刮痧法运用到面部,在面部经络穴位进行良性刺激,“治表固卫”尤其对面部色斑、痤疮、皱纹、黑眼圈施以科学的刮痧手法,充分发挥卫气作用,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加强,皮肤中的细胞得到了充分的营养和氧气,加速细胞修复、更新,起到排毒养颜,舒缓皱纹,活血除疮,行气消斑,保健美肤的功效。 面部刮痧适应证与注意事项: 适应证:一般皮肤保养、黄褐斑、痤疮、皱纹、眼袋、黑眼圈、换肤后皮质变厚、变黑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 ①刮具要消毒,用1次必须消毒1次。 ②饥饿时或饱食后半小时内不宜刮。对刮痧有恐惧感者不宜。 ③换肤掉疤不足2月者忌刮。 ④不能干刮,需用刮痧油配合,不能用过尖及锋利的工具。 ⑤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疤痕、溃烂皮损不能刮。 ⑥面部刮痧后4小时内不化妆,不热敷,1小时内不用冷水洗脸。 在刮痧疗肤的实际应用中,要熟悉和掌握各种适应证和禁忌症。面部刮痧结合面膜护理疗效更佳。在某些情况下,面部刮痧只能起着辅助治疗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3780
2.敷脐疗法 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
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 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 2.3.常用药物和剂型: 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 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 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 驱虫积:乌梅、槟榔等; 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 理气:陈皮、木香等; 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 补虚:人参、黄芪等; 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 泻实:大黄、巴豆等; 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 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剂型: 脐疗法临床和民间流行的药物剂型有以下5种: 1.散剂: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直接填入脐内,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膏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加丹制成油膏,或将中药碾成极细末,配合香油、蜂蜡等炼制成膏,敷贴时加热烊化。 3.糊剂:将所用中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水、油、蜜、鲜草药汁、酒、醋、凡士林等,调匀成厚糊状,摊于敷料上,或直接填脐,外用敷料固定。 4.丸剂:以中药蜜丸直接填脐固定。 5.药袋:将中药碾成粗末,装入布袋内,缝制成一定形状的药袋,贴戴于脐部。 如:丁桂散、玉枢丹、理中丸、暖脐膏等; 2.4.给药途径:敷脐、贴脐、涂脐、熨脐、灸脐等。
2.5.适应症: 由于脐部解剖生理的特点和几千年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脐疗法作用广泛,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温通阳气,回阳苏厥:以温热药物敷脐,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或艾灸、热熨的传导作用,使病人达到阳复厥苏的目的。对虚脱、晕厥、休克、中风昏迷病人急救有效。 2.调理冲任,固经安胎:脐通冲、任、督、带四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上述四脉与妇女经、带、胎、产诸疾息息相关,故脐疗在临床上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及胎产诸疾。 3.健脾和胃,降逆止泻:脐居中焦,为全身经络气机之总枢,脐疗可增强脾胃功能,使清阳升而浊阴降,故可用于腹痛、腹泻、呕吐及腹胀等消化道疾患。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部通行全身诸经,所以通过脐部治疗,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适用于寒湿痹阻、脉络不和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诸病症,及由于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瘕瘕积聚诸疾。 5.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三焦为周身水、气及元阳通行之道路,脐居三焦中枢,可转运阴阳之气,激发三焦气化功能,可治疗水肿、腹水、小便不通及湿热蕴结之黄疸。 6.强壮保健,养生延年:神阙穴为先天之本源,又为后天之气舍。脐疗既能温肾壮阳,又能补益中气,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保健及虚劳疾患的治疗。 由于历代医家长期应用经验的积累,脐疗法已有较广泛的临床适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上至头面五官,下及四肢各部。不过究其使用机率,还是以胸腹脏器的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用之最多,婴幼儿使用机率相对于成人较多。临床资料报道较多的疾病有:①急性病症,如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②传染病症,如脑炎、肝炎、痢疾、疟疾等;③消化系统病症,如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胆囊炎、溃疡病等;④呼吸系统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⑤泌尿系统病症,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等;⑥小儿病症,如疳积、腹泻、厌食、鹅口疮、自汗盗汗、夜啼、痘疹、惊风、遗尿、二便不通、脐患等;⑦妇科病症,如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及产后诸疾等;⑧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等。其他如头面五官科的一些病症,也都可选用脐疗法。 除上述适应症外,临床凡遇不愿、不便、不能服用中药或施用针灸的情况,也都可酌情选用脐疗法。 临床上还应纠正脐疗法“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错误认识,对一些急危重症一定要配合一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救治,千万不可拘泥一法,坐失良机。对皮肤过敏的患者,或脐部感染溃烂的患者,脐疗法也都属禁忌使用之列。 常用的适应症有: 胃痛腹痛、呕吐腹泻、便秘、水肿、淋证; 小儿厌食、夜啼、遗尿、二便不通; 痛经、崩漏、带下; 遗精、阳萎;
2.6.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成极细末,或作散剂用,或作膏剂用。如用新鲜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先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再用胶布或纱布敷盖固定。 根据病情需要,或一二天换药1次,或3-5天换药1次。 2.7.注意事项: (1).患者仰卧位取穴、用药;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询问病史,预防过敏、毒性反应; (4).小儿贴药以1~2小时为宜。 临床应用: 广州军区总医院以甜瓜蒂为主进行脐疗,治疗150例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者降酶有效率达79.33%。 李忠等以脐部敷药治疗高血压,中西药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82.35%。 宁选等以五倍子为主药敷脐治疗自汗、盗汗,40例全部治愈。 杨侃以中药脐疗治疗小儿腹泻663例,治愈419例,好转185例,总有效率达91.1%。 孙世福用干姜、艾叶、小茴香、川椒敷脐治小儿积滞、腹胀98例,有效率为94%。 罗忠用玄明粉、胡椒敷脐治小儿积滞、腹胀100例,经3~5天痊愈。还有报道以二甘散贴脐治疗疟疾者,三味止带散敷脐治疗白带者,还有报道用脐疗治疗前列腺炎、荨麻疹、肠梗阻、脐疝等均获得满意效果。
2.8临床应用6则
1.暖脐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158例
1.1制备 吴茱萸、公丁香、肉桂、小茴香、栀子各10g,芒硝15g,胡椒3g,冰片1g。将芒硝、冰片共研,其余药物粉碎成粉。两者混合均匀,装入密封袋,15g/袋,备用。 1.2用法 每次1袋,醋调匀外敷脐部,塑料薄膜覆盖,纱布包扎固定,24h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少数腹泻次数多,有脱水的患儿给口服补液盐或适当静脉补液。伴有发热、大便有粘液者适当加用抗生素或小儿奇应丸。 神阙穴位于脐部,属任脉。任脉维系诸阴经,督脉总督诸阳经,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同时,冲脉乃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具有溢蓄经脉气血的作用,故脐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都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进入细胞间质,再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将药物分子弥散而进入血液循环。而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屏障功能最弱,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另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部穿头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二发挥作用。
2.消臌散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肝硬化腹水治疗组加用"消臌散"敷脐疗法,将大戟、甘遂、商陆、牵牛子、冰片以2:2:2:2:1的比例共研细末成散剂,每次用5g,以米醋调和成糊状,以纱布包裹,外敷病人神阙穴,每日换药2次,以腹水消退为度。 神阙穴为任脉要穴,可治疗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诸脏腑疾病。"消臌散"中大戟、甘遂、商陆、牵牛子4药性味苦寒,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效,治疗肝硬化腹水可起到利二便,消除浮肿及腹水的作用。这类药物口服具有较大毒性,但通过神阙穴的局部吸收毒性变小安全可靠。方中冰片开窍醒脑,清热止痛,可促进诸药通过穴位吸收,同时可刺激神阙穴发挥其温阳回阳,理气化湿之功效。穴位刺激及药物的吸收可起到双重调节作用,使阴阳、寒热平衡,适用于各证型肝硬化腹水病人。应用此疗法可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加,大便易于排泄,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腹水迅速消退。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神阙穴外敷"消臌散"的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疗程明显缩短,同时可减少血浆、白蛋白及利尿剂等药物的应用,节省医疗费用。 3.温脾止泻散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配方:吴茱萸、苍术、车前子、白胡椒、肉桂、丁香(3:3:3:2:2:1),药物研末过筛,每袋5 g分装。<6个月取1.5~2 g,6~12个月取2.5 g,1~3岁取5 g,温开水或米醋调成糊状,敷脐,外贴伤湿止痛膏固定,24 h更换1次,连用3~4次。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使用抗生素、病毒唑,有脱水者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 4.中药敷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 方法: 王不留行、红花、茜草、菖蒲、黄柏、滑石、桂枝、艾叶、香附、枳壳各等份。上药研细后过120目筛,高压灭菌后装瓶备用。治疗时取其适量,以少量白酒调成糊状,置于洗净的脐窝,外用胶布固定。更换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 5.盐酸丙米嗪加葱白硫磺散敷脐治疗遗尿症的疗效观察
6.中药敷脐在腹部手术后对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转载请注明出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3780
3.足按摩法 3.1.含义:足按摩法是指施术者运用手指的压力,在患者足部反射区进行按摩,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 3.2.发展概况: 起于唐代足心道;指压法――日本;元代马可波罗---欧洲;再由港台---内地 3.3.治疗机理: 脚上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运用不同手法按摩这些反射区,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功能,调节人体动态平衡。(整体观念、生物全息论) 3.4.作用途径: 神经反射理论;血液、淋巴液的循环理论;心理疗法;“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3.5.适应症:以防治功能性疾病为主。 神经系统:失眠头痛、神经官能症、神经痛; 内分泌系统:甲亢甲低、肥胖、过敏症; 消化系统:腹胀腹泻、纳差反胃、呕吐; 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 3.6.操作方法: 要求:有力持久、均匀柔和 3.6.1.食指顶力:食指第一、二指关节弯曲扣紧,其余四指握拳。 着力点:第二关节顶点。 3.6.2.拇指按力: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60度用力按。 着力点:拇指指腹。 3.6.3.拇指顶力: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成圆弧状。 着力点:拇指指尖。 3.6.4.操作顺序: 从左脚开始,按摩三遍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再按脚底-脚内侧-脚外侧-脚背的顺序进行,结束时再按摩三遍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然后按上述次序按摩右脚。术后嘱其饮温开水250毫升左右。 时间30~45分钟左右。 3.7.注意事项: 按摩前,先泡脚、剪趾甲、修脚,注意避开皮损区。 泡脚方:当归50克、川芎50克、桂枝30克、杜仲50克、牛膝30克、防风30克、薄荷20克、鸡血藤50克。 上药煎水5升备用。
4. 蜂 刺 疗 法
4.1含义:是利用家养工蜂末端蜂刺中释放出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或配合刺针的综合作用而起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蜜蜂的尾针刺入穴位代替针刺) 数百年来,欧洲、亚洲各国一直盛行用蜂毒疗法治疗风湿、类风湿、神经痛等疾病,由于蜂毒疗法疗效显著,致使古老的疗法经久不衰,目前人们更是重视这些自然疗法的应用。国外学者利用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对蜂毒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中医蜂毒疗法无论是用蜂毒注射,还是用蜂针等法直接治疗,基本上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处方选穴,按穴治疗的特点,以此来提高疗效。这是与某些民间疗法的差异之处。 4.2适应症 疗效显著:面神经炎、偏头痛、枕神经痛; 有效: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腰椎骨质增生、高血压、中风偏瘫、神经官能症、哮喘。 4.3禁忌症 月经期、创伤后脑病伴无力、肺心病、动脉内膜炎、肺结核活动期、急性传染病、慢性皮肤病、过敏性体质。 4.4反应及处理 反应:局部痛、肿、痒。重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痒、肌肉痛、脱皮,甚则休克。 处理:轻症用扑尔敏4mg/次、强的松5~10mg/次,一日三次。 反应大小取决于受试者的体质和病情.因为蜂毒的化学成份有55种之多,如蜂毒肽、蜂毒明肽、脱颗粒肥大细胞多肽…;组织胺、氨基酸、多巴胺、去甲肾、5-HT、乙酰胆碱…;透明质酸酶、磷酯酶-A2、阿多托品、溶血磷酯酶… 4.5操作方法 (1) 试针 取蜜蜂(多采用中华蜜蜂)1只,或取出一只蜂的蜂刺,螫刺病人的一个已常规消毒的穴位上,点刺、散刺,或留针5分钟后,将蜂螫刺拔出。观察15分钟,若局部红肿直径小于5cm,又无不适的局部或全身反应者,为阴性反应,可接受蜂针治疗。若局部红肿半径大于5cm,或有全身反应者,为阳性反应,则接受蜂针治疗时易出现过敏反应,不予治疗,或用脱敏方法治疗。 (2) 选好穴位,采用出巢蜂或内勤蜂,不可用刚返巢的蜜蜂。 (3) 最常用的蜜蜂有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蜂。因家养蜜蜂与野蜂的毒液成分不同,野蜂更易导致过敏反应,故最好不用野蜂。 (4) 选用蜜蜂箱门口的守卫蜂或内勤蜂,或要飞出去采蜜的蜜蜂为佳,一般不宜选采蜜返巢的蜜蜂。使用日龄为10日以上的蜜蜂最好,此时蜂毒液充分,蜂毒成分比较衡定。 (5) 捉取蜜蜂无需特殊设备,只要使用便于取蜂的蜂盒即可,有的蜂疗室直接将蜂箱搬入诊室,或蜂箱的后门置于蜂疗室内,便于随时取蜂进行治疗。 (6) 用75%酒精作皮肤局部消毒,用镊子夹住蜂腰,把蜂尾对准穴位螫刺,刺后将蜜蜂去掉。此时螫针脱离蜂体而留在穴内,螫刺上的毒囊一缩一张有节奏地在活动。 (7) 等毒囊活动停止,就将其拔掉。 做完治疗后患者须留观20分钟,如无全身反应,方可离去。等到病人局部红肿消失(3~7天),再做下次治疗。 4.6.主治病症 (1) 面神经炎 主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流涎落泪、鼓腮漏气。 鉴别:注意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中耳炎、腮腺炎、肿瘤、中枢性脑血管病加以区别。 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选穴:丝竹空、下关、太阳、颊车、地仓、迎香。 每次二穴,每穴一蜂,每次间隔3~7天。 (2) 偏头痛 主证:发作前感觉异常,发作时初为颞、眶、额部钻痛,继而半侧头痛,头痛剧烈时出现偏盲、恶心呕吐等症,不发作时正常。 鉴别:注意与脑血管病、脑瘤、脑外伤、脑膜炎及五官科疾病相区别。 治疗:选穴:头维、角孙、乳突、太阳。每次一穴,每穴一蜂。
(3) 枕神经痛 主证:后头部、颈上部及肩背部剧痛或钝痛,颈僵直,转动困难,有明显压痛点。 治疗:选乳突、风池、肩井、天柱穴。 每次一穴,每穴一蜂。
蜂疗的缺点: 活蜂来源的条件限制;过敏性反应的存在;心理、肉体上的恐怖和痛苦。 蜂疗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局部明显红肿和剧烈疼痛,不同程度发热、皮疹、心悸乏力、汗出、奇痒,甚则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和蜂蜜水;较重者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加维生素C40毫升及用解热剂;严重休克者采用急救措施,如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应立即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皮下或肌内注射量为0.5~1毫克,静脉注射量为0.1~0.5毫克以9倍生理盐水稀释,如疗效不佳可立即以4~8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中静脉滴注,同时针刺人中、中冲与内关。 因此,有人提出其操作分两步进行:先作过敏试验;再治疗。 过敏试验:分三种 第一种为隔日试验法,于治疗前一天试验,上午在病人腰椎一侧的皮肤上用一只蜜蜂螫刺,10秒钟拔出;若无明显反应,可于下午在另一侧腰部再刺一蜂针,15秒钟后拔出,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若半小时内仅有轻度局部反应(红肿范围在直径5厘米内),体温与血压无明显变化;尿常规化检正常,尿糖与蛋白均为阴性,此属过敏试验阴性,可应用蜂疗。 第二种为即刻试验法,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行常规消毒,用镊子将活蜂尾针拔出,刺入皮肤1.5毫米(亦可用活蜂螫刺),随即将螫针拔除,如30分钟后仅有局部红肿,即属过敏试验阴性。 第三种为穴位注射试验法,本法用于穴位注射蜂毒前作过敏试验,首先作皮内试验,如为阴性,再作试验性治疗。第1次剂量为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毫升加蜂毒3个单位;第2次剂量为0.25%普鲁卡因2毫升加蜂毒6个单位,注入预定穴位中,如无反应,即可正式治疗。 5.捏 脊 疗 法
5.1.含义:就是医者用双手捏起患者脊背皮肤,沿着脊柱由下而上运用捏拿手法,从龟尾捏向大椎,从而防病治病的外治方法。
5.2.适应症
小儿:腹泻、痢疾、呕吐、腹痛厌食、便秘脱肛、夜啼遗尿、多汗烦躁等症。 ?成人:胃脘痛、失眠、月经不调等虚寒证。
5.3.禁忌证 ?(1)背部皮肤外伤、皮肤病、急腹症; (2)椎体肿瘤、结核及孕期妇女: ?(3)严重传染病、冠心病者; (4)极度疲劳、饥饿者,精神不正常者。
5.4.操作方法 ?体位:俯卧位、俯膝位等。以背部平坦松驰为目的。
6岁以上及成人可取俯卧位,平卧于床上,两上肢曲屈,两手枕于额上,两下肢伸直,使脊背皮肤放松。 ?4—6岁患者均由家长抱置于大腿上,将脊背露出 .
部 位 ?捏脊部位即脊背的后正中线,从尾骨部至第七颈椎部。也就是说,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到大椎穴。 5.5.手法 ?(1)患者俯卧位,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医者先用轻手法在背部按摩,使肌肉放松,然后由长强开始,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直至大椎。每次捏9遍,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3天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2).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呈半圆状,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对准食指的第二指关节桡侧,两者保持一定距离,虎口向前,双食指紧贴皮肤并向前推进,将皮肤推起,然后双手拇食二指把皮肤捏起来。反复操作至终点。 5.6 注意事项 ?1.操作时间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未吃东西前进行。 ?2.操作体位是否舒适,肌肉放松,以便于捏拿。 ?3. 操作手法要轻柔,两手用力均匀。 ?4.每次捏拿完毕后,病人休息半小时才吃东西。 ?5. 操作时注意室内最好保持一定的气温。 6.蚂 蝗 疗 法 ? 6.1.含义:即取活蚂蝗吸咬血肿处的一种外治法。? 活蚂蝗(水蛭)是无痕手术刀.6.2 古籍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方》中记载:“取水蛭令吸去恶血,以治毒肿”.? 宋代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称其为“蜞针法”。“笔管一根,入蚂蝗一条,管口对疮口,使蜞吮脓血,其毒即散” . 6.3 现代研究? 根据水蛭毒抗凝的特性,用于断指再植术后、眼眶血肿、无痛麻醉、血栓溶解等方面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6.4 操作方法 1. 捕获蚂蝗数条,小竹管数根;? 2. 洗净患处,把蚂蝗夹入竹管内,对准疮口,吸吮5分钟后换预装蚂蝗竹管一根;? 3. 疮口用消毒纱布包扎,每天1次,3次为一疗程。以脓血净、血肿消为度。 6.5 国外应用? 早在古埃及和19世纪前的法国,水蛭就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其服务时间长达2000多年。1972年,法国社会安全协会取消了水蛭在医学上的应用。然而,到了8O年代初,随着再植技术和显微外科的发展,水蛭又重回医疗领域。?
主要应用? 1.吸出瘀血 ? 水蛭将吸出10至20毫升的血液,然后在20分钟后自动掉下来,但病人的手指还会继续出血,血量大约为水蛭吸血量的10倍。断指再植----瘀血----术后肿胀发青? 手指就会因淤血而坏死。在连续4到5天内使用水蛭,每天使用3小时,这有利于静脉系统的自然恢复,进而使手指得以存活。? 水蛭并不满足于吸血,它还会在伤口处注入一种名叫水蛭素的高效抗凝固剂,以阻止血栓的形成,扩张血管,促进静脉系统的恢复。主要应用? 2.化学药厂 ? 水蛭并不只是一台吸血机,而是一座丰富的化学药物工厂。除了水蛭素以外,水蛭的消化道和唾液中还含有诸多其他的化学物质和生物酶。水蛭是一种寄生虫,正是这种特性让它存活了6.5亿年而没有消亡。 ? 为了生存,水蛭发明了一套防止寄生对象发现自己的战略:分泌麻醉剂、消炎剂和抗凝固剂。? 水蛭具有消炎功效。德国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用水蛭治疗膝关节病的消炎效果比传统疗法更有效且更持久。主要应用? 用水蛭治疗静脉炎和高血压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俄罗斯生物学家将水蛭消化道内的一种天生脂肪包涵体做成网状,植入心脏病人的血管内以防血管堵塞。? 水蛭的免疫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具有杀菌效果的肽,它们可用于制造新一代的抗菌药物。? 水蛭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再生机制,因为水蛭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同人类的非常相似,一旦受损,可在一个星期内完全得以再生。? 如果研究取得突破,人类就有望修复脊髓损伤和治愈老年痴呆症。 7.气功疗法 气功是—种自我锻炼的方法,主要通过自身意念、呼吸和姿势的锻炼,调整身体内部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的目的。气功作为医疗保健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马王堆医书中的“却谷食气”为较早的文字记载。气功锻炼形式多样,根据患者和疾病的特点,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适宜的练功方法。 气功分硬气功、软气功两大类。种类繁多,但其总体内容则是一致的(即共性),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调身是摆好正确的练功姿势,调息是指对呼吸的调整和锻炼,调心是指思想意念的锻炼。
(一)调身锻炼的要领
1.宽衣解带
2.头正悬颈
3.沉肩坠肘
4.挺胸拔背
5.舒腰松腹
6.敛臀收膝
7.五趾着地
8.垂帘内视
9.合唇返听
10.舌抵上腭
(二)调息锻炼的要领
1.调息锻炼应在调身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呼吸。
2.调息锻炼先用自然呼吸法.使气沉丹田,大脑处于清静状态,再逐步把呼吸锻炼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
3.调息锻炼要在高度入静状态下进行均匀深长的呼吸,切勿猛力呼吸,绝对不要把呼吸勉强拉长或缩短。
(三)调心锻炼的要领
1.意形结合 练功开始时,先将意念放在调身上,调整好练功姿势,使身体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然后再调心入静。
2意息结合 调息锻炼是在意念活动的主导下进行的,同时意念的入静必须有呼吸的均匀深长,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初练气功时,意念宜淡,呼吸宜稳,意息相随.顺其自然。
3恬淡虚无 练功时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视物不见,无耳不闻之地。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在心烦意乱或恐惧时练功。
4心静意定 练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幻觉和气感。此时不要慌张,不要多虑,也不要过喜,顺其自然地坚持练下去。
5意念内守 练功过程中,排除外界杂念的同时,意念内守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多为丹田、命门),并用意念引气周身运行。但意念不可守得过死、过重,以免影响意念的入静。 二、练功注意事项 1.练功前要熟悉自己所练功法中对调身、调息、调心的要领。
2.要选择空气新鲜、环境安静的地方练功,不要在迎风或电风扇下练功。
3.练功前不宜作剧烈运功,练功时不宜过饥或过饱,一般在晨起、睡前或饭后1~2小时练功。 4练功的次数和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练功的进度灵活安排。不宜一味追求延长时间.以不感到疲劳、留有余力为宜。 转载请注明出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3780
8.熏洗疗法 8.1.含义: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和浸浴的一种外治方法。 最早见于《素问》中:“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渍形”即用热汤洗浴治病的方法。 《礼记.曲礼》中也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的说法。 8.2.作用机理: 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洗时,由于温热和药物作用,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8.3.适应症: 外科病:如疖、痈、痔、软组织损伤、骨折; 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脂溢性皮炎、手足癣、湿疹; 妇科病:如滴虫性阴道炎、急性女阴溃疡、子宫下垂; 熏洗疗法具有疏通腠理、消毒杀菌、生肌收口、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之功效。 8.4分类及应用: 根据治疗形式和使用部位不同,可分为全身熏洗、局部熏洗两种,根据熏洗方式又分为溻(ta 音塌)渍法、淋洗法、熏洗法、热罨(yan 音掩)法四大类。 全身熏洗法: ①.药物准备: 根据病症选定药物,如风寒感冒选取生姜、葱白、荊介、防风、白芷等。 ②.用具准备: 浴缸或浴盆1个,毛巾1条,布单1条。 ③.药液制备:将中草药用大锅加水煎煮,煮沸40~50min,倒入浴缸中,兑入适量热水,水温50℃左右为宜。 ④.熏洗方法:用手试水温,若水温高则先用蒸汽熏蒸全身;若水温适中,可将身体浸泡于药液中。每次15~30min,浴毕用温清水冲洗,擦干。注意避风。 局部熏洗法: 准备方法同上。 熏洗方法分类: (1).溻渍法: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在砂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煮开后维持沸腾10~30分钟。然后将药袋取出,再把药液倒入木盆中,于盆上放置木架,将患肢放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外盖布单或毛巾,不使热气外透,待药液不烫手时,再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蘸药液热渍患处,稍凉后再换热药液,连续乘热溻渍患处。此法多用于四肢或头面部疾患。 (2).淋洗法:将药物放入砂锅内加水煮沸,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液连续淋洗患处。此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烂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洗后换药。 (3).熏洗法: ① 全身熏洗: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内,全身浸泡于药液中。以汗出为度。此法多用于全身性皮肤病。 ② 局部熏洗:可分为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法。均以热药液蒸汽先熏后洗。 (4).热罨法:类似热湿敷法。煎好药液纱布浸湿后外敷。此法多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每日2次,每次1小时,15天为1疗程。 8.5.注意事项: 冬保暖来夏避风, 重病体弱不可蒸。 妊娠月经蹲不得, 饥饱疲劳枉费功。 附: 外科疔毒熏洗方: 银花、连翘、苦参、黄柏、地丁、丹皮、大黄、薄荷。 上药各10克,水煎滤渣。 骨科熏洗方: 归尾、元胡、姜黄、灵仙、乳香、没药、羌活、苏木。上药各10克,水煎滤渣。 止痒洗药: 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大黄、白藓皮.朴硝.丹皮。 用量、用法同上。 药浴疗疾四则: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0.2.18) 1. 皮肤病:疥疮、痤疮、褥疮、疖、痱子及冬痒症,可用川槿皮200克,狼毒100克,五倍子50克,紫花地丁300克,煎水去渣,加食醋200毫升洗浴,水温宜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和收敛之功。应注意狼毒有毒,凡煎药器具及洗浴器具,都应专用,同时要防止药液进入眼耳口鼻。 2. 外伤:局部受跌打扑击或骨折后期皮肤愈合后,都有瘀血凝滞,因气血不畅而引起全身疼痛。可用苏木、松节各150克,赤芍、红花各60克,煎水洗浴,水温适中,洗浴时应不断加热,具有活血行血、祛瘀通络之功。 3. 风湿病:以全身或局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可用羌活、独活、防风、五加皮、当归各80克,煎水洗浴,水温以能耐受为度。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4. 喘咳:可用麻黄30克,桂枝50克,细辛30克,葱头150克,煎水洗浴,热咳者不可用,体弱者不宜取汗太多。具有平喘散寒、止咳宣肺之功。 每日一次,每次洗5~15分钟。若能与内服药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附: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气。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五十二病方》、《内经》中就有对熏蒸疗法的记载。熏蒸疗法,可以起到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祛邪等功效,是一种有效的外治疗法。根据熏蒸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熏蒸法和局部熏蒸法。其机理是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而起效。热能疏散腠理,开发汗窍,通经活血,松弛肌筋;药能对症治疗,治病除疾,二者联合应用,则事半功倍。 采用全身熏蒸法时,要注意室温,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以防汗出过多虚脱、昏厥。体质虚弱者尤其慎用。局部熏蒸时要注意温度,不可过烫,一般保持在70度左右为宜。严寒季节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感冒。目前,本疗法主要应用于骨伤科的后期恢复阶段的治疗。
(1)下肢外伤疾病 可选用伸筋草、五加皮、牛膝、秦艽、三棱、莪术,水蒸治疗下肢和各种骨折、伤筋、或脱位的后期病症。
(2)肩部疾病 可选用海桐皮、乳香、没药,当归,红花、独活、防风、水气蒸,治疗肩周炎、肩部软组织挫伤等疾病。 附: 蒙医五花药浴 "五花药浴"是蒙医传统治疗术,是用五种药物配制而成,煎煮后温浴。 药物: 小白蒿3分,水柏枝、麻黄各2分,刺柏、杜鹃叶各1分,以上五味为主药。上述五种药物,按比例配好后加水煎开,一般蒸气出1/3后把药汤留下,药渣扔掉,把药水放进干净的瓷盆里后温浴。 小白蒿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水柏枝治麻疹不透、风湿痹痛、癣;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寒、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刺柏清热、发汗、利尿、祛风湿; 杜鹃叶止痛、祛风湿、止咳、利痰、利尿。 浴法及疗效 水温调节在38℃~40℃左右。是利用浴水的温度和药物作用刺激皮肤,发汗使皮肤发红、血管扩散、脉搏加快、心搏出量增加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排出皮肤、肌肉、关节腔内的黄水,恢复筋络功能,祛风湿除浊热及肾寒。 温浴时间一般为7~21天,以夏秋为宜,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到1小时。坐浴前先用温浴水洗头,预防坏血上头。坐浴初期,时间要短些,以后慢慢延长,到中期坐浴时间须最长,后期逐步缩短时间,使其身体恢复常态。浴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5℃~28℃左右,室内保持干净。通气良好,具备更衣室、休息室。 禁忌症 高血压病、心脏病及浮肿患者禁止。 浴后护理 坐浴及浴后护理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淋雨、受风、受潮、受凉,尤其是出汗后更要注意。坐浴及浴后护理期间饭食方面要用温性易消化营养丰富食品,禁用寒凉生性、腐烂食物及饮酒。护理时间一般百天为宜。 9.热敷疗法 9.1含义:是将发热的物体置于身体的患部或特定的穴位等,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该方法的产生、历史悠久、可溯至原始社会,而正式运用于临床,则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本疗法简便易行,故一直沿用至今。 可分为:水热敷法、醋热敷法、盐热敷法、沙热敷法、砖热敷法、姜热敷法、葱热敷法等等。 常应用于胃肠疾病、腰腿痛、湿疹、痛经、小儿腹泻等。应用本方法应注意热敷温度,避免烫伤,重症患者应注意脉博和呼吸变化,应用过程中,如感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同时注意防止患者出汗过多而致虚脱。高烧、皮肤过敏或中医辨证属热症者不宜采用本法。此法简便易行、收效快捷,对于偏远地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现举例如下。
(1)盐熨疗法指以盐为媒体,热量通过加热的盐间接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方法。分类:①盐灸:即在盐上面加艾绒烧,先将一方形药盒留边去底,皮肤与盐之间隔一层布,倒细盐于布上,放艾绒于盐上点燃,直至盐发烫,以皮肤发红为度。主治:慢性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 ②盐袋:取粗盐500克,放在铁锅炒热,用纸包裹,装入布袋置放患处按压,冷后再炒。日行一次,每次三十分钟。主治:风湿痛、神经痛、骨质增生;胃肠疾病的腹痛腹泻。 ③盐盘:用铁盘装满盐烧热,以不烫手为度。将治疗部位放置盐上或用盐埋没,保留十分钟。 主治:骨质增生、风湿痛、腱鞘炎。
(2)水热敷法 取热水(约70度)灌入热水袋或将毛巾浸泡于热水中,5分钟后捞出拧开,敷于患处。此法适用于寒性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外伤肿痛等症。
(3)姜热敷法 取生姜500克,洗净捣出姜汁,将渣放入铁锅内炒热,布包敷患处,此法应用于冻疮、风湿性关节炎、小儿腹泻、痛经等。
附:药熨疗法 药熨疗法又称“汤熨”,是将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往复移动,以促使患者气血通畅、经脉调和的方法。 熨剂的配伍原则与内服药的配伍原则相同,此外大多选取气味辛香、雄烈之品为主配制,主要有药袋、药饼、药膏三种剂型。其操作使用步骤也各不相同。常用的有炒熨法、蒸煮熨、贴熨法、熨斗熨法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寒湿、气血瘀滞,或虚寒性的病症治疗上,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使用此法应注意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注意熨剂的温度及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呕吐、皮肤烫伤,应停止治疗。同时注意采取适当体位,避风保暖,操作力度恰当。皮肤破损处;孕妇的腹、腰部禁止用此法。
(1)青盐500克、小茴香120克,同炒热分装药袋热熨,每天3—5次,每次半小时。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食盐500克、姜60克、吴茱萸30克、喷酒炒热分装药袋,熨引中脘、神阙、胃俞,每日三次,每次半小时。适用于呕吐腹泻,小腹绞痛诸症。
(3)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50克,喷酒炒热分装药袋,热熨患处,每天3次,每次15分钟。适用于痈疽疮疡、红肿热痛。
(4)生地60克、红花30克、大黄30克、伸筋草30克共研末分装药袋,蒸热熨引患处。适用于软组织挫伤,局部瘀肿疼痛。
(5)晚蚕砂100克、玄胡30克、益母草60克,赤芍30克、小茴香30克共研粗末,蒸熨小腹。适用于寒湿凝滞,闭经或痛经。 10.热蜡疗法 10.1.含义:是用液态或半固态的黄蜡、石蜡或地蜡,涂布或热敷局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简称“蜡疗”。 清·祁坤《外科大成》即记载了蜡疗的治疗作用。现多用石蜡、地蜡。 13.2.操作方法: 黄蜡疗法:令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出治疗部位。用直径2cm的面粉条围在患处四周,圈内撒上黄蜡屑或敷上黄蜡饼,外围橡皮垫或数层布,以防伤及正常皮肤。圈内黄蜡屑厚度0.8~1.0cm,然后用铜勺盛炭火在蜡屑上烘烤,使蜡熔化,随化随添蜡屑,以蜡与面圈平满为度。每日一次,五次一疗程。 石蜡疗法: 可分为液蜡涂搽法、蜡布敷贴法、蜡饼敷贴法等。 13.3.适应证: ①.腰部扭伤及腰肌劳损:用蜡饼敷贴法,将半固态52~55℃的温热蜡饼敷在患病部位,每日两次,每次30min。 ②.神经炎、神经痛: 在疼痛局部蜡疗。 操作同上法。 ③.关节炎、腱鞘炎、滑囊炎、关节强直、疤痕挛缩及术后粘连:均在患部进行蜡疗。 ④.血肿和局部水肿:同上法操作。 ⑤.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13.4.注意事项: 防烫伤;重复使用的旧蜡须加15%~25%的新蜡。
于春风 王燕莉 孙德良 石蜡腹部热敷治疗婴儿迁延型腹泻34例分析(摘要)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 Vol.36 No.2 P.132-132
宋海涛 田万成 卢全中 潘希贵 康庆林 潘风雨 屈指肌腱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临床骨科杂志.2001 Vol.4 No.1 P.23-25
摘 要:目的 探讨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意义。方法 对116例(286指)无合并骨折的屈指肌腱断裂给予修复,术后3日起开始被动屈曲并辅以主动伸指练习,幅度循序渐进,4周后开始非辅助性训练,并依次给予音频、超短波及蜡疗等理疗;出院后每周随访1次,继续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97例(249指),时间6~18个月,采用TAM评定患指功能,优132指(77.1%),良25指(10.0%),可15指(6.0%),差17指(6.8%)。结论 腱周粘连在肌腱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早期活动促进形成非限制性粘连,增加修复腱在腱鞘内滑动度,早期恢复腱强度;早期活动宜从术后第3天开始。
季明华 刘书华 许刚 严耘 克雷氏骨折康复治疗.
现代康复2001 Vol.5 No.12 P.66
克雷氏 (Colle's)为骨科常见病,处理不当常发生晚期功能障碍。自 1396~ 2000年收治 Colle's骨折 129例,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 129例,男 47例,女 82例,年龄 12~ 84岁,平均 65岁。 1.2 方法 所有骨折病人均采用血肿内麻醉,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石膏固定不超过掌指关节,以能完全屈伸为宜,略掌屈尺偏旋后位,及时复查,检查石膏绷带松紧及手指肿胀情况,如石膏过紧要及时松解,复查时间以第 1周内, 1次 /2~ 3d, 1周后,每周 1次, 2周更换石膏,腕关节中立位固定,摄 X线片了解骨折位置是否正常, 4~ 6周去除石膏,再摄 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及外固定后,即开始手指伸屈活动,可进行握拳动作,活动手指关节,握拳松拳认真有力,次数渐增多,同时进行肩关节及肘关节锻炼,防止手-肩综合征发生。拆除石膏后,加大活动度,对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者,先行被动关节锻炼,再作主动活动,循序渐进,并辅以中药伸筋透骨汤薰洗或理疗、蜡疗等。手及腕部活动后无酸困感,可开始作轻工作。中药伸筋透骨汤组成:伸筋草、透骨草各 30g,红花、当归、黄柏各 20g,五加皮、秦艽、防风各 15g,细辛 10g,桂枝 20g,葛根 15g,加水 2000~ 3000ml煎沸后倒入盆中,毛巾遮盖,置热气上薰蒸,待稍凉后将腕关节放入药液中浸泡擦洗, 2次 /d,每剂 3d,半月为 1疗程。理疗:超短波,微热超短波, 15min/次, 1~ 2次 /d。蜡疗,加热 40℃左右, 30~ 40min/次, 1~ 2次 /d 李淑芹 用蜡疗联合血脉通治疗腰肌劳损62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 Vol.23 No.3 P.288-288
0 引言我科自2000-05开始,采用蜡疗联合血脉通中频电疗法治疗腰肌劳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中资料较全面的62例进行归纳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疗法 1.1 对象本组病例62(男40,女22)例,年龄25~55(平均40)岁,临床表现均以腰肌疼痛为主,出现阵发性剧痛,甚至局部伴有撕裂感、咳嗽、打喷嚏或作腰部活动时加重,检查时腰部肌肉僵硬,X线查结果:腰椎及椎关节无异常改变,本组病例,单侧腰肌疼痛20例,双侧腰肌疼痛42例,病程最长1 wk,最短2 d,均为急性期.
[1]郑红,石尚茂.电疗与蜡疗联合治疗腰腿痛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00,43(83):171-172. [2]陈景藻.现代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
张兰 陆琳 手部感染的康复治疗.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 Vol.18 No.04 P.213-220
摘 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治疗急、慢性手部感染的作用.方法对50例手部感染患者,早期采用超短波电疗和紫外线疗法进行抗炎治疗以促进伤口愈合.后期通过蜡疗、超声波疗法及运动疗法达到恢复手部功能的目的. 结果 50例的感染均得到早期控制,总有效率达98%.伤口愈合手功能完全恢复者急性感染占82.93%,慢性感染占44.44%.结论治疗手部感染时同时积极采用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控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恢复手功能. [参考文献] [1].黎文献. 中国常用民间疗法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391.8.一版;1392.4.二印.
[2].陈伟.蜂刺疗法 长沙.中南工大出版社,1390.9.一版
[3].张仁.实用独特针刺法 北京.人卫出版社,1397.10.一版
[4].邱李华. 捏脊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94.6. 1版,1396.1,2印
[5].王肇普.临床实用点穴疗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389.7,1版.
[6].王凡.杨光.民间点穴治病绝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93.10,1版,1395.6,2印.
[7].冯明 张文江.百病析梦疗法. 太原 山西科技出版社,1395.1.1版,1396.10.2印
[8].李刘坤.怪病奇医 北京 三联书店,1391.10,1版.
[9].谭支绍.中国民间灯火灸疗法 南宁 广西科技出版社,1390.12,1版,1393.3,2印. [10].植兰英 蒙贵清. 拔罐疗法 南宁 广西科技出版社,1391.6.1版,1393.1.2印
[11].朱红穗 中西医学美容 美容专业系列教材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398.12,1版
[12].李宗一,等编.敷脐疗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94.10.1版
[13].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 济南出版社.1392.4.1版
[14].尚德俊.熏洗疗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376.12.1版
[15].王旭,等.熏洗疗法.江苏科技出版社,1398年3月第1版,1399年1月第2次印刷
[16].章永红.蛇虫疗法.江苏科技出版社,1398年5月第1版
[17].东禹彦(日)著,孙华强等译.看指甲辨疾病.山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附加: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2月春节前后,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了该病305例,死亡5人。引起公众的恐慌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食盐、食醋出现抢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可怕的病呢?根据有关资料作如下介绍: 1. 主要症状: 高热、干咳、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肺部X线有片状浸润性阴影。病人发病急,发烧畏寒,乏力、干咳少痰,具有一定传染性,可近距离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包括身体接触、打喷嚏、咳嗽。 2. 病因病机: 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多发期,该病以病毒感染为特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 3. 预防方法: (1).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及局部空气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3~5ml倒入盆内加热蒸烧。 (2).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防寒保暖,有病及时就诊;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 (3).防治验方:板蓝根15g、野菊花10g、贯仲10g、连翘10g、甘草5g加水煎煮。(深圳市卫生局向市民推荐方,长沙晚报2003.2.14.B2版) 甲下恶性黑色素瘤:中老年人多见,好发于下肢足趾,局部溃烂难愈,截趾术化疗、干扰素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socia anxiety disorder,SAD)即社交恐怖症(socia phobia),慢性病,平均病程二十年,多发于青春期13-13岁,其特征:害怕被别人注视和评价,认为别人看出了其不自然的表情和窘态,预料别人会对其做出否定和蔑视的评价。在可能被别人注视的场合出现脸红、手抖、心悸出汗、恶心尿急等症状。欲与社会隔离,为此继发酗酒和抑郁。 典型恐怖情景:被介绍给别人,与上级见面,与异性交谈,约会,接电话,接待来访者,在被人注视的情况下写字或吃东西,在公开场合讲话,上公厕,在商店讲价或试穿衣服。个性内向、回避。 治疗: 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的氯硝安定、佳静安定。5-HT重吸收抑制剂抗抑郁药的帕罗西丁10-20mg/d,3个月以上的维持量。不良反应为畏食、恶心口干、乏力。 转载请注明出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3780
11 药敷疗法オ11.1 概述 オヒ┓罅品ㄊ前岩┪锓笥诨疾炕蜓ㄎ唬按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辨证施治,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的一种外治方法。 オヒ┪锿夥罅品ㄔ谖夜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天官》就记载了运用外敷药物治疗疮疡的方法。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芥子泥敷头顶治航咬伤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毛茛外敷治疗疟疾的方法。这些都是应用外敷疗法的早期文字记载。 オヌ拼孙思邈《千金方》中将外敷疗法用于急救,如治疗蝮蛇咬伤“以射罔涂肿上,血出即愈”,治狂犬病“取猢犬脑敷上,后不复发”。孙思邈还提倡用中药外敷法预防疾病,如“用膏摩囟上及足心以避寒心”。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更多贴敷疗法记载,其中的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在沿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把外敷药物和经络俞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的治法,如《普济方》记载以生附子米、葱涎和如泥,贴涌泉穴治疗鼻渊脑泻。 オサ搅饲宕,中药外敷疗法已趋成熟,中药外治论著大量涌现,如赵学敏《串雅外编》、程鹏程《急救广生集》等。《医宗金鉴》也有大量的外敷方法,如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外贴神阙穴,同时用冷热刺激治疗小儿癃闭、点滴难出。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字尚先)撰写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广泛搜集整理前人的外治经验,收外治法近百种,载外治方1500余首,其中外敷药方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科等多种病证,并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观点,大大促进了药物外敷疗法的发展。 オバ轮泄成立后,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用器材的不断革新,中药外敷疗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如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应用等。在医学日益发达的当今时代,药敷疗法仍能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オヒ┓罅品ㄈ〔募虮悖方便实用,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安全无害,适于家庭、个人使用,可应用于内、外、妇、儿、伤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药外敷疗法还可避免许多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亦可与内服药配合使用,提高疗效。这也是药物外敷疗法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这一宝贵遗产,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オ11.2 药敷疗法的作用机制 オブ幸┩夥罅品ê椭幸狡渌疗法一样,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正如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说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也就是说,内治和外治法的理、方、药三者相同,不同者仅方法各异而已。他还认为,病多从外而入,故医亦应有外治之法。药物外敷疗法实际上是内服疗法应用范围的扩大,“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正像《医学入门》一书所说:“敷围内外夹攻,药气相通为妙。” オヒ┪锿夥罅品ǖ淖饔没制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辨证配穴,灵活施术,使外用敷药通过皮肤腠理、毛孔、穴位、经脉而起作用,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除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由于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仅能治疗局部病变,还可通过外敷达到治疗内脏及全身性疾病、调整和提高机体功能的目的。 オ11.3 药敷疗法的使用原则 オピ擞弥幸┩夥笾尾。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辨证立法,选方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错综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归纳,在确定属于哪一部位、哪一经络;哪一脏腑时,再进一步探明病因;病机,按轻重缓急来立法选方。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药敷治疗的原则有精辟的论述:“外治要求其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坚者消之,留者攻之;郁者以宣,乘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逐;满者以泄,牢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上者为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于外者为之敛。” オヒ┓罅品ㄋ选用的穴位,原则上与针灸用穴是一致的,但也有本疗法的特点。敷药部位多数直接选用痛点穴位,即针灸常用的“阿是穴”,该穴便于药物的直接渗透。同时还多选用窍穴,因窍穴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此外,在选穴时必须遵循“欲清上焦,选上脘、肺俞、劳宫、内关;欲清中焦,宜选神阙、涌泉、中脘;欲清下焦,宜选气海、关元等穴。欲补五脏,宜选背俞穴;欲泻五脏,亦取背俞穴;欲救阳者,宜选关元、气海”等原则。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若选穴精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オ11.4 应用药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オ1.辨证论治:药敷法与内治法一样,必须认真辨证施治,找出疾病的根本病因和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最根本的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オ2.局部消毒:敷药局都应按常规用75%酒精作局部消毒,也可用温开水或其它消毒液洗净穴位皮肤,然后敷药,以免发生感染。 オ3.正确选穴敷药:穴位敷药时,选穴不宜过多,每穴药量宜小,敷用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敷后若发生患部瘙痒,可在敷药外面按摩,或用酒精涂擦患处后,再将膏药加温敷上。 オ4.正确掌握药物温度:贴敷炒热的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适当温度,防止烫伤。 オ5.正确掌握药物湿度:湿敷时,要保持药料湿润。患者有大泡性皮肤病变及表皮剥脱者不宜湿敷。 オ6.正确掌握敷药时间: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小儿皮肤薄嫩,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敷药时间不宜过长。 オ7.正确掌握宜忌部位及对象: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以免引起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功能活动和美容。老年体弱、虚寒证、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外伤破损、炎症后期、心脏病、水肿等患者,不宜冰敷。孕妇禁用麝香类有堕胎或副作用的药物,以免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有皮肤过敏或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药敷疗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变态反应、病情加重等现象,应立即撤去药物。 オ8.施用发泡疗法时应注意:敷药部位一定要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因可发生灼伤、起泡,所以应间歇用药,每个疗程之间休息5~7日。水泡出现之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也可用消炎膏或龙胆紫涂敷;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挑破,流净黄水,涂以龙胆紫药水;破溃的水泡应以普通消炎软膏涂敷,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オ9.严格选择适应证:药敷法虽能治疗许多疾病,但是对某些病情凶险、来势急骤、证候复杂的危重病人,或对某些一时难以确诊,因而不能立即立方施术者,不要乱用中药外敷疗法,以免延误治疗。 12.发泡疗法 12.1.含义:是用一些能引起发泡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斑蝥等)捣碎敷在一定穴位上,使之发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天灸疗法”、“水灸疗法”。 唐·王焘《外台秘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详细记载。 12.2.操作: 根据病情选择发泡药物,常用的有:大蒜、白芥子、斑蝥、鲜毛茛、巴豆、蓖麻子、吴茱萸、甘遂等。选1~2种。 实施:将发泡药捣碎如泥,敷在选定穴位上,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勿使药物脱落。敷药后4~6小时即起水泡,时间亦因人而异。待起泡后,揭去敷药将水泡用消毒纱布包扎,防止感染。 12.3.适应证: ①.风湿性关节炎: 将斑蝥、雄黄各等量研为细末,放在粘性强、不漏气的小膏药中心,贴在关节病痛部位。如关节腔积液过多,须先用注射器抽尽积液,然后发泡。敷药后患处有奇痒勿抓。24小时后可揭去敷药,将水泡表皮清洗干净,纱布包扎,待其穿泡、自然愈合。如此反复治疗三次,约21天左右方产生疗效。 ②.鹤膝风(膝关节肿大): 用白芥子60克,研细粉,烧酒或黄酒调如糊状,摊布上包敷膝关节肿痛处,干后即换,以局部发泡为度。预防感染,如泡破干痛,可涤以芝麻油,此法对初起者效果较好。 ③.过敏性鼻炎: 取斑蝥1个,研成粉末备用,将15mm2胶布中央剪一直径为6mm的圆孔,圆孔对准印堂穴,在孔中放适量斑蝥粉再盖一层胶布,固定24小时后揭去。让水泡自然吸收愈合。內关穴亦可用上法治之。3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两星期。 ④.牙周炎: 用大蒜60克,轻粉3克,共捣碎如糊状,敷于一侧经渠穴胶布固定。15~30分钟后局部灼痛难忍时去药,随后起泡。刺破水泡排尽泡液,纱布包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