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应用软件市场:辛亥百年:将军常败亦英雄 黄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11:13
将军常败亦英雄 黄兴2011-10-24 09:54:18 21CN新闻 | 我来说两句 (0)

  点击播放   

 

        播讲者:招卓宁

  正所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读书人,坏鬼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秀才造反,三年不乱”,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一般来说,读书人真的很少造反,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读书人真要造起反来,那才叫厉害了。正是“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有知识武装起来的起义,往往最能够真正撼动旧王朝的统治。

  张角、黄巢、洪秀全都是读书人出身,不是秀才就是落第秀才,从黄巾军到太平天国,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而那些不读书的刘邦、朱元璋、李自成,也是在得到了张良、刘基和李岩这些读书人的辅助之后,才渐成气候。

  我们这一回书的主角黄兴,也是一个造反的秀才。

  白:[黄兴,原名黄轸,字克强,1874年生,湖南长沙府人氏。黄兴自小就学习四书五经,吟诗作对。他勤奋好学,在22岁那年,考上了秀才,是革命党人里面少数有功名的人士。到了1898年,他入读长沙湘水校经堂,继而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1年毕业。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优异,黄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亲自推荐,赴日本留学。]

  黄兴虽然是秀才出身,却绝对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坏鬼书生。黄兴这个人长得膀阔腰圆,体格雄壮,是文武双全之才。他觉得中国要崛起,非得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不可,所以在课余时间,经常请日本的军官为他讲授军事课程,而且每日闻鸡起舞,联系骑马射击,在留学生中是著名的军事人才。

  那几年国事凋敝,国内经常传来令人失望乃至令人愤慨的消息,今天这个国家在中国新开了租界,明天那个国家在中国霸占了地方,令一众远在日本的留学生越来越激愤,从求学救国渐渐就变成了要推翻满清政权了。1903年,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大批留学生组成拒俄义勇队,到处抗议示威,黄兴、陈天华等人也是其中的积极份子。

  没多久,黄兴回到长沙,叫上日本同学陈天华、两湖学院同学宋教仁,组织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成立了华兴会。华兴会在清末时期算是较早成立的革命组织,在革命党人里面有很高的声望。不过聚义的都是书生,救国的热情是很高涨,要怎么执行大家心里面却没数,于是公推“最能打”的黄兴作会长了,由他全权策划起义的事。

  兴中会成立没多久,就有大生意上门了。这一日,黄兴他们收到消息,说慈禧太后要来长沙过70大寿,在万寿宫开生日派对。

  黄兴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对大家说:“这一次真是天助我也!慈禧太后这老乾婆躲在北京紫禁城,我们还奈她不何,她跑来湖南,那是送到我们手中,自取灭亡了。如今满清全靠慈禧操纵大局,她一死,满清灭亡指日可待!”

  于是,黄兴变卖家产,筹措了一笔经费,再联络会党,准备趁慈禧到长沙之际举事,在万寿宫埋个大炸弹,将满清高层来个一锅熟。

  不过华兴会主要依靠会党做事,保密工作做得不好,都还没准备好,消息就已经败露,官府上门来抓人了。幸好黄兴收风收得早,三十六计走为上,连忙跑到日本避难去了。

  这一次流产的起义事件,不知如何传到了身在海外的梁启超耳中。梁启超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一直痛恨慈禧太后,如今听说有人要刺杀慈禧起义,虽然没有成功,那也是大快人心,于是大笔一挥,写文章对此事大肆宣传。不过他只听说起义的领袖姓黄,却搞不清名字,幸好笔削春秋乃大文豪应有之义,既然搞不清,就杜撰一个好了,于是梁大才子决定起义领袖姓黄名兴。

  黄兴原来姓黄名轸,如今听说有人宣传自己事迹,还帮自己改了个名字,而且那人还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他不但不生气,还觉得受宠若惊,从此就改名叫黄兴了。黄兴这个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白:[1905年,在海外的几个革命势力几经周折,终于觉得力合则强,力分则弱,于是由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牵头,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三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事,三会合一之后,革命力量聚集,不断发动起义,声势截然不同。在同盟会成立这件事上,黄兴作了很大的贡献。]

  通常社团合并,谁做大哥就是最难搞的问题了。若果是后来的社团,恐怕要大火拼一番以定输赢,同盟会是革命团体,有共同理想,当然不致于此,但三个会原来均有领袖,谁来当这个带头大哥呢?

  当时光复会只是部分会员加盟,可以不论,但兴中会的孙中山和华兴会的黄兴,谁来做同盟会的领袖,一时之间两边争夺颇为激烈。

  论资格,孙中山比较老,很早就奔走四方,号召革命,算是先知先觉;但论实力呢,则以黄兴的华兴会较有声势,人数既多,事情也做得大。当时华兴会下面很多人都主张黄兴来当这个老大,但黄兴却出来发话说:“孙先生年纪比我长九岁,革命比我先十年,学贯中西,熟悉世界潮流,富有民主政治思想,是将来治理国家的最佳人选,同盟会总理,我还是推举孙先生。”

  当时的革命党人,固然大都为救国而奔忙拼命,但私下里也常常争一日之长短,门户之间甚重。黄兴力推孙中山为首领,这一份胸襟怀抱,确实非常人能及。

  后来同盟会几次内讧,先有会旗之争,后有会费之争,宋教仁和章太炎都先后翻脸,孙中山也被日本驱逐出境,会内反对孙中山的人很多,这时候若黄兴要揽权,这个同盟会总理他是做定了的,但黄兴依然多方协调,保留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总理之位和他主张使用的青天白日旗。

  同盟会成立之后,一直致力于武装起义,推翻满清。而黄兴也就此展开了他的战斗生涯。他的风格与孙中山不同,孙中山擅长靠宣传唤起民众,在海外筹款,在幕后操纵;而黄兴则每次起义都身先士卒,披坚执锐,亲力亲为。他和孙中山两人一文一武,一虚一实,是同盟会的两大支柱。

  当时孙中山认为满清势力尚强,不宜正面交锋,主张选择两广为革命发动之地,成事之后再号召全国,北伐灭清;而黄兴则认为应以长江流域为发动之地,在两湖发动,伺机攻取南京,再图北上。到了实际执行,孙中山既是同盟会总理,革命导师,又是资金提供方,当然是听他的。所以后来基本上就成了孙中山负责筹款策划,黄兴负责实际执行的合作格局。

  黄兴率领一群革命党人,以越南河内为基地,转战两广,发动了多次起义。粗略计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等等,虽然起义都不成功,但黄兴的武名却是传遍天下,革命党人以“孙黄”并称,成为革命的一面旗帜。

  白:[黄兴一生率领了多场反清起义,而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次,非辛亥年广州黄花岗起义莫属了。这次起义被认为是武昌起义的先声,辛亥革命的第一战。起义虽然失败,但战况之激烈,影响之巨大,都远非前几次起义可比。孙中山先生后来讲到这一战,认为“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虽然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但孙中山这个人是越战越勇之辈,他在马来亚召开同盟会大会,决定以黄兴为首领,以广州新军为主干,组成敢死队先攻占广州,然后在挥师北上。

  毕竟吸取了很多教训经验,这一次起义的调度组织比之前的那几次要周全很多,到了1911年4月,筹备工作大体完成,同盟会决定4月13日十路大军围攻广州城。

  谁知正是如箭在弦的时候,却拦路杀出个程咬金。4月8日,同盟会会员温生才,忽然刺杀了广州署理将军孚琦。革命党人的刺杀行动,成功的次数很少,偏偏这次让他成功了,却是打草惊了蛇。

  将军遇刺,广州全城戒严,加上海外的资金和枪支也没到,起义只好推迟。起义造反这种事情,讲究一鼓作气,时间一推迟,便容易二而衰三而歇,有时间人就会乱想,一乱想就下不了决心。而且孙中山在海外购置的枪械,水货不少,运期又不准,致使起义军弹药不足,十分尴尬。

  到了4月下旬,黄兴来到广州成立指挥部,决定26日起事。偏偏枪械未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马上又要退伍了,若然少了新军的力量,起义就很难成功。左右为难之际,黄兴拍板说:“自古以来起义造反,哪有必胜之事?唯有拼死一搏而已。”于是大家下定决心,在4月27起事。这一日是农历的三月二十九,所以这次起义又称为“三二九起义”。

  起义当天,黄兴带领先锋队120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两广总督督署。喻培伦胸前更是挂着一箩筐炸弹,见敌人就扔。这一路起义军英勇非凡,又出其不意,一下子就杀得督署的卫队人仰马翻。两广总督张鸣歧见势头不对,第一时间就跑到水师提督衙门去了,起义军找他不到。

  黄兴他们虽然初战得利,但原先预定的十路大军,有八路却不见踪影。早前联络的会党只有顺德一路发动,夺取了团练分局,但没几下就被清兵打散了;准备起义的新军因为清廷方面早有准备,被没收的子弹,有枪无弹打不成;有几个起义领袖事到临头见势头不对溜掉了;还有些因为内部有矛盾,领不到枪械,也是没有发动。总之同盟会投入资源最多,号称准备得最周详的这一次起义,一开始就成了黄兴孤军奋战,对着早有准备的大批清军,岂有不败之理?

  黄兴他们杀入督署,却找不到两广总督,便放一把火,把督署烧了,然后又冲杀出来,正好碰上前来镇压的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双方大打出手,好不灿烂,多名革命党人牺牲,黄兴的右手两只手指也被打断。黄兴见敌人势大,便决定兵分三路,一部攻督练公所,一部攻小北门,一部到南门接应防营。

  但这时清军已经完全调动起来了,革命党的突袭优势完全丧失,跑到哪里都遇到前来堵截的清军,结果三路人马都寡不敌众,黄兴那一路还杀错自己人,方声洞一枪把带着巡防营前来响应起义的巡防营首领温带雄打死了,结果巡防营大肆反击,黄兴带领的人马全军覆没,黄兴只身逃得性命。

  这一战在广州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杀得清政府胆战心惊,而同盟会的精英也牺牲了一大批,可说是惊天动地。起义过后,广州城内伏尸处处,吓得没人敢出门,一位革命志士潘达微冒死收敛了死难的革命党人尸体,找到七十二具,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一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孙中山极为痛心,认为“吾会精华,付诸一炬”,损失太过惨重。但同时对此战也评价极高,认为这一战开了辛亥革命之先声,武昌起义正是接力黄花岗起义而起。后来民国成立,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还被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黄花岗一战壮烈固然壮烈,但却暴露革命党人的多处不足。从组织策划、物资准备,到战术布置、战斗指挥,没一样得心应手,而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一事,更显出同盟会组织涣散,各自为战的弊病。日后即使武昌起义成功,各地革命党趁势而起夺半壁江山,但遇到组织有力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和袁世凯,却完全不是对手。

  不过经此一役,黄兴的武名远播,大有革命党之关云长的气势,他断指而坚持奋战的形象,也成为革命党宣传的榜样。

  黄花岗之战,并不是黄兴最后的战场。武昌起义成功之后,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各地纷纷响应,本来势头大好。但清政府请袁世凯出山,调动北洋军大力反击,北洋大将冯国璋率军猛攻,汉口失陷,武昌岌岌可危。当时武汉军政府由黎元洪主政,正是坐困愁城,彷徨无计之际,黄兴拍马赶到,再次投入战斗。

  黄兴的名气实在是太响了,他这一到,武昌军民士气大振!比革命领袖孙中山亲临还要兴奋!黄兴不比孙中山,孙中山虽是革命领袖,却不临战阵,而黄兴向来以善战著称,如今军情紧急,自然是黄胜于孙了。

  黎元洪拉着他大叫“克强兄你来,武汉幸甚,革命幸甚!”大街上各处士兵骑马持旗,上书“黄兴到”三个大字,全城为之轰动。

  不过黄兴名气虽然大,始终湖北革命军的实力与北洋军大有差距,几轮大战之下,汉口汉阳失守,黄兴被迫引咎辞职。

  日后革命党人论起黄兴在阳夏战争的功绩,都认为虽然汉阳失守,但黄兴指挥孤军与北洋军奋战一个多月,拖住了清军主力,为各省独立、稳固革命形势争取了时间。正是这一个多月令各省的革命势力大涨,而一些中间派墙头草眼见清廷无力挽回局势,也纷纷倒向革命党这一边,因此阳夏之战虽然局部失利,辛亥革命却是全局性获得胜利。这一番评价固然多少有为黄兴脸上贴金之嫌,但从历史大局而论,却也是公道之论。若然湖北军政府一触即败,革命形势当无日后的乐观。

  武昌之战后,黄兴再也没有指挥作战。他的军事能力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人品却是无可挑剔。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推举他作大元帅,希望压过上海和武昌集团,在南京成立中央政府,他坚持不肯受,力劝身边的同志要精诚团结,不可重蹈太平天国搞内讧的覆辙,定要等孙中山回来主持大局。这样的胸襟怀抱,在当时武昌、上海、南京几大革命党势力暗自较劲的形势之下,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白:[黄兴一生戎马,为革命奋不顾身,亲临战阵无数,而且品格高尚,有君子之风,无地域党争之流弊,实在无愧于与孙中山齐名并称。他一生虽然屡战屡败,率领的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失败的战斗,却连贯成胜利的战争,他和革命党人无数次的起义,令革命之势有如星火燎原,终于在武昌一战功成,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