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爱消除672关攻略:为师不读《论语》就会误人子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1:02:16

为师不读《论语》就会误人子弟吗?

 

《论语》是孔子的论与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所作的记录,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言行录——孔子言行录。我为什么对这部孔子的言行录是如此情有独钟呢?

“《论语》的记载虽然简,但简而有趣、简而有味;那趣味是含蓄的、隽永的、耐人寻味的。《论语》不是一部让人一读就迷死、发狠恨不能一口气吞嚼完,读完也就扔一边,永远不会想要再拾起的‘畅销书’,《论语》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永远有销路的书。孔子一生提倡仁恕、开科授徒、周行列国,思想是多么伟大,志行是何等崇高;可是透过《论语》的简单记载,孔子的思想、志行就呈现在后人眼前,我们不能不说:《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早最成功的传记书。”

由此,我们就可以约略感知到《论语》一书的价值;宋代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把《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世界性会议上,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论语》一书的地位。

其实,真正让我对《论语》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原因是,《论语》包含了深邃的教育教学思想,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许多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都来源于《论语》。

第一,《论语》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培养和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然把“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

但“全面发展”不是我们的新发明,《论语》中对“全面发展”早有论述。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对于人的成长来说,《诗》篇能使人振奋起来,礼能让人在社会上立身,音乐能使人的所教所学得以完成。当时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为政篇》),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这里也隐含着全面发展的思想。孔子提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对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第二,《论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卫灵公篇》)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这与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一直追求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如出一辙。

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也显得更为鲜明充分。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地区差异,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致使“有教有类”;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度关注“好学生”或者“尖子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后进生,致使“好生”更好,“差生”更差。可以说,大多数的人才就是被这样遴选和“关照”出来的,大多数的“差生”也是被这样“淘汰”出来的。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实在是相距甚远,这本质上是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败读”。

第三,《论语》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师不应让学生屈服于自己;“起予者商也”(《八佾篇》)即能启发我的是子夏;“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篇》)告戒学生不要因为我年长一点而不敢说话。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孔子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十分民主与平等,师生可以坐而平等论道,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孔子看来所谓学生并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个能与传道者结合在一起的实体,他更加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为政篇》)。

第四,《论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对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实质是一致的。正是这一光辉思想使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卢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论语》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比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学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主张要早几十年。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到了因自己所知不足而愤懑,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启发他的;告诉他一种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那我就不再教他了。孔子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不可否认,《论语》里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批判的眼光辨证地读。关于《论语》的注解、译注类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感悟、心得称得上浩如烟海。囿于我的学识、理解能力和悟性能够读懂《论语》就已经让我很满足了,读后胡言乱语或鹦鹉学舌地谈点感想,实在有班门弄斧之嫌。

《于丹〈论语〉心得》里有这么一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难道我们教师不希望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吗?这种幸福快乐的生活到哪里去寻找?应该到工作中去,到课堂上,从教育教学中寻找成功的快乐与幸福。这样,为师就不能不读《论语》。Z自《日中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