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神话电视剧:最全的佛学经典故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19:22

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当时平分禅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学生。药山本来是石头希迁的学生,一天,药山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义,我还粗略领会一点。禅门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我实在没有弄明白,请师父为我指点。"石头希迁:"这样不对,不这样也不对,这样不这样总是不对,你怎么办?"药山不知所措。石头希迁:"你的因缘不在这里,还是到马大师那儿去吧。"药山惟严禀受师命,恭敬地去礼拜马祖道一禅师。还是那些提问。马祖道一:"我有时教它扬眉眨眼,有时不教它扬眉眨眼,有时扬眉眨眼的是它,有时扬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么理解它?"药山听了恍然大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道一:"你见到了什么道理,就行礼拜谢?"药山惟严:"我在石头希迁老师那里,就好比蚊子叮铁牛,不得其门。"马祖道一:"既然这样领悟了,就得好好护持。"
有一天,药山惟严在禅坐,石头禅师见后便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惟严答到"什么也不干。"石头说:"这样就是闲坐了。"惟严说:"如果是闲坐,就有所作为了。"石头又问:"你说什么都不干,到底不干什么呢?"惟严答道:"千圣不识。"
一次,惟严禅师在坐禅,僧人问他:"师父,你坐着呆呆地思量什么?"禅师回答:"思量这个不思量。"僧人不解地问:"不思量的怎么思量?"惟严说:"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严禅师登山散步,忽然云雾散开,月亮露出了身影,禅师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传到了周围十几里外还听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来问,僧徒们说:"昨夜和尚在山顶大笑。"
刺史李翱听说此事,为药山惟严赋诗一首: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割肉报恩

 

出《佛報恩經》

毗婆尸佛像法时,波罗奈国叛臣罗睺谋夺王位,起兵造反,国王罗闍竟至遇害。王三子分茅列土,各守封疆。罗睺既破王城,声执浩大,驱得胜兵,伐诸王子。第一第二小王因境接近王城,先遭屠戮;第三小王惊倒在地,不省人事,良久方苏。侍臣力劝避难邻国。邻国强大,力能庇护,玉帛往来,素有睦谊。由此往彼,有两孔道:一路径直,计程七日;一路迂曲,须十四天方能行到。仓皇间,预备了七日干粮,随身携带。入宫抱着太子须阐提 ,呆呆的看了一回,真个是有无限悲怀,一时说不出来。王妃上前问道:“今见王面色惨变,不知有何非常变故,请明白告知。”王言:“非卿所知。”王妃又言:“我身与王,如飞鸟的两翅,如何遇有重大事,不便闻知?”王答如前。即把太子系在胸前,放开脚步,向外疾走,更不回顾。王妃一看情势不对,舍弃一切,便服紧追。

他们临出门时,匆匆忙忙,要想快快的避却临头大难,谁知错了方向,走到迂曲的长途上来。此路向来少人行走,一路崎岖,久勺水难觅。走了几天,粮食已尽,前途尚远。乞食无门,饥渴交迫,命在呼吸。王及王妃,仰天大哭,竟至失声。哭罢,夫妻互相计议,不欲三人并死,亦不能三人共生。王妃便言:“愿以我身,给汝父子,聊充饥肠,脱此灾祸。”王再三思维,无他善法,即依王妃言,拔剑在手,正欲割肉救饥,却意决手软,无情的食恣,突然间被天良制止。太子瞥见父王拔剑向母,急忙上前,紧紧抱住父王的手,不肯松放,一面含泪问道:“父王拔剑为何?”父王悲泪满目,泪珠无数,滚滚抛下,微声答太子道:“欲杀汝母,取其血肉,以续汝命,并救我饥。”太子放声大哭,劝阻父王,万勿出此。且谓世间那有子啖母肉,惟愿杀子,救父母命。王闻子言,肝肠寸裂,微声语子,谓:“子如眼目,何处有人自挑眼目,充作食物?吾愿舍命,不愿杀子。”太子答言:“出奔主意,原在后望,不求速死。而今前途遥遥,行粮早竭,呼救无门,惟恃自决。舍儿身肉,活父母命,天理人心,惟此为顺。”太子又言:“若便断命,不能经久,血肉臭烂。有方便法,可以取肉,肉不遽断。愿意每日就儿身上割肉三斤,二份供父母,一份还自食,儿命亦可暂保。”父王母后互相思议,言:“我儿孝思,既坚且决,当成其志。”遂挥泪割儿肉。行行复行行,去目的地渐近,再行两日,便有生望。此时太子身肉垂尽,惟见肢节筋骨仍相连续,余命未断。父母抱儿,相对大哭,言:“我等无状,横啖儿肉,使儿痛苦,一至于此。前路虽近,尚未达到,汝肉已尽,汝命将绝。今日惟有拼此一死,聚死一处。”太子含泪力谏,言:“我父我母将就取食,支持一二日,便可到心中所欲到地方。”父母依言搜割余肉,食竟号哭,与子生离。太子鹤立,望着父母去处,见父母且哭且行,时时回首,直至两不相见时,方才径直前去。

太子对父母去处,鹤立多时,觉力不能支,向地面倒下。满身血迹,且有余血徐徐渗出。香散十方,荒山飞虫扔闻肉香,寻香飞至,集太子身,遍体舔食,痛苦万状。余命未断,发声立誓:“愿宿恶余殃从此产除,自今以往,更不敢作恶造孽。今我此身供养父母,以报厚恩,愿我父母得无量福。所残血肉,施与飞虫,使彼消除宿孽,机会均等,悉得度脱。”发是愿时,大地六种震动。赤日掩光,禽兽散走,大海波立,须弥涌没。六欲诸天悉皆惊怖,下阎浮提,化作狮子虎狼一切猛兽张目掴髭,咆哮万状,欲来搏啮,不敢逼近。太子见诸兽状,微声与语,谓:“汝等欲食,尽可随意。我不伤汝,何为惊惧?”时天帝释即复为天帝身,向太子问道:“汝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汝作如是功德,为愿意升天作梵王耶?抑愿作魔王耶?”太子答言:‘我愿成无上菩提。”天帝释言:“空有此愿,谁当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诳,令我身疮如终不合;我愿不虚,使我平复,血反为乳。”太子此时,满身疮口,立即平复,端正倍常。此时天帝释向太子前,五体投地,叹言:“善哉善哉!吾不及汝。汝精进勇猛,会得菩提,愿先度我。”言毕忽隐,一切猛兽亦不复见。

时父王母后已到邻国,国王闻知,出城迎接。既相见已,具说上事。邻王感念太子慈孝,即派大兵,送王夫妇安然回国,并伐罗睺,救民于水炎。行近太子哭别处,父母悲痛万状,欲收子尸,归葬家乡。到其地时,见太子身体平复无样,走前抱持,悲喜交集,并问身体平复缘故。太子具以前事岂白父母,父母及诸兵众皆大欢喜。太子遂同父母共坐大象,还归本国。太子福深,更得邻国百练雄师相助,誓师讨逆,势如破竹,克复故国,诛灭罗睺。

 

舍身饲虎

 

出《佛说菩萨投身饭饿虎经》

释迦佛陀在因地上修行时,难行苦行,尚未成佛以前,曾经有一世做乾陀尸利国的太子。那时的佛陀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却把荣华富贵看得平淡无奇,如空中浮去一般,只是喜欢游历名山大川,访求得道高人。后来寻着一位圣师 ,圣师聚集了五百弟子,在深山中谈经说法。因为太子已经历劫苦修,根基深厚,一切妙谛,都能心领神会,毫疑障。便参拜圣师,随问诸大弟子,依法起修。太子颖悟异常,精修猛历,虽初入山,成就超卓,不落诸弟子后。

时深谷底有一只母虎,新产了七只子虎。恰逢天降大雪,虎母抱子卧雪地,不敢片时相离,恐怕母虎一走,七只子虎,一转眼都要冻死。但是北风越吹越紧,雪越下越大,接连下了三日,母虎饥困欲死,仍旧下雪不止。可怜的母虎因饥寒交逼,饥极发狂,竟欲吞吃子虎。还好因母子亲情出于天性,无情的食恣,这才被制止。此时的圣师与五百弟子,早已证得神通,所以虽不出石室,依然能够得知饥虎惨状,连母虎的生心动念,都已知晓。当时圣师与诸大弟子商量:“谁能舍身,救济饥虎?”太子欣然适应道:“善哉善哉!今日正好酬我的宿愿。”说罢,太子便独自走出石室,踏足危崖,向下一望,见母虎抱子,被大雪掩埋。大悲心不禁油然而生,就站在危崖上面,顿时外遗山河大地,内断我法二执,入大禅定,立时心境澄澈,证得无生法忍 。太子照见自己在过去无数劫中,所做过的一切为众生而舍身之事。出定返身后,便到圣师和五百同学前,欢然告别,说道:“我今舍身,愿大家随喜!”圣师道:“太子学道日浅,知见未广,为何遽然发心舍身?”太子答道:“7弟子于无量劫前,发心救济苦恼众生,愿舍千身。弟子已舍过九百九十九身,今日舍了此身,可心满足千身宿愿,所以决定舍身。望圣师随喜!”圣师道:“太子志愿意很大,功德很高,必定成佛。成佛以后还望度我。”太子遂毅饲虎去。圣师率同五百弟子,挥泪如雨,送太子到危崖上。当时有富蓝长者,带同地方善信五百人,冒雪入山,齐送供养物品,以结善缘;闻太子投身饲虎事,亦悲哀痛哭,随太子到危崖。

太子在大众前发大誓言:“我今舍身,救苦恼众生命,愿所有功德,速成菩提,得常、乐、我、净 无为法身。未度的得度,未解的得解,未安的得安。我现在这个色身,内中储满了烦恼苦趣诸般恶毒。此身久被四大 毒蛇所蟠踞,常为五欲恶贼所摧残,此身于命终后,每下地狱,受无量苦,所以对这虚幻不实的肉身,应使受苦,勿使得乐。“又发誓道:”今把我生百病,而一切汤药针炙所不能救治的众生,来我塔处至心供养,随病轻重,不出百日必得除愈。我今此言,若果然真实不虚,马上天降香花,证明此事。”此时天空中曼陀罗花,应声飞坠,密如雨点,大地震动。太子即解衣缠头,投身虎前。虎母得菩萨肉,母子俱活。时危崖上面千馀人,望见太子被饥虎吞食,骨肉狼藉,极声悲号,震动森谷。或有椎胸自扑宛转卧地,或有立地禅定,或有叩头惭悔。此时诸天圣众,亦大受感动,都发出无上菩提心来。一面奏着天乐,异口同声唱言:“善哉!摩诃萨埵。从此以后,不久当坐道场。”五百同学都发出了无上道意,那位圣师马上得证无生法忍。隔日,母后派遗使者送食物来山,但见石室中,只有太子的衣裳、伞盖、钵锡、瓶罐等几件非常简单的日用品,不见太子。而四周的学道弟子,也是三五相对的啼哭,不发一语。使者骇极,知有变故,便把一切食物分给诸人,急返王宫,把所见情状陈诉母后。母后大惊失色,说道:“不好了!我儿遭难了!”于是椎胸大叫,奔走告王。王得警报,泫然昏绝,不省人事。有顷还醒,群臣劝慰,谓:“太子当无恙,入山寻觅,或能再见。愿王安心!”国王、王后、妃子众宫人,与群臣吏民,踏雪入山。中途,富蓝长者带同五百善信迎面而来,含泪告王,言:“太子昨日投身危崖下,把肉身喂饥牙。今惟有余骨,狼藉在地。”遂返身前去,同到太子舍身处。国王、王后、妃子、宫人与群臣吏民,入声悲号,震动山谷。国王、王后伏太子尸上,心肝痛绝,昏不识人。妃膝行向前,扶头理太子发,泪与声俱出,言:“愿使我身碎如尘粉,不愿意我夫奄忽如今!”时群臣白王:“太子发大菩提心,以肉身布施,救济苦恼众生,非无常怨怼侵逼致死可此,应善为供养。”遂收拾骸骨,出山谷口,就平坦处,积旃檀香,加香苏油,行闍维法。收获舍利,起七宝塔。

 

施毯沐恩

 

《佛说贤愚经》

舍卫国大长者家,生一妙相女。生时便有细软白毯,围裹女身。父母惊异,请术士来家察看。术士言:“此女有大福德。”便题名白净。白净女子年纪渐渐长大,所披细软白毯,亦随身长大。女貌既端丽,德性又众,令名四播,远近豪贵公子托人来求婚的接踵而至,父母念言:“女儿年已长大,当为择婿,并宜及早预备装奁,免致临时匆迫。”即招金细工,为女儿作璎珞及其他饰物。白净女见此举动,便问父言:“锻这金银,作何用途?”父告女言:“汝年已成长,嫁期渐近,所以为作环佩钗钏等物。”白净女急将自家志愿,在父母前陈白:“我愿出家,不愿出嫁。”时舍卫国清信男女出家求道的,盛极一时,白净女父母亲不以为怪,且痛爱其女,不愿拂其志,便允所请。于是上门求婚的,一概谢绝。未几又招成衣匠来家,为作五衣,白净女劝阻父母言:“我所着衣服,随身具足,寒暖俱适,不须更制。今缝工既来家,请改做父母应用的衣物。”翌日,父母伴白净女至释迦如来前。白净女五体投地,求为弟子。如来许可,所披白毯,自然化为法衣。付大爱道,为比丘尼,精进修习,不久即成阿罗汉道。

阿难在如来前合掌启请,言:“白净比丘尼宿生修何功德,生长者家,何故生时妙毯随身,出家不久,即成罗汉道?”

如来答方:“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名毗婆尸,与诸弟子,广度一切。时国王臣民盛设供养,举行盛会,请佛说法。有一比丘,在外劝化,使大众赴会,听请法要。地方善信盛行布施,期种来福。此时有一贫苦妇人,名檀尼伽,穷极无奈,生计艰困,典质殆尽。夫妇二人,只有一毯子遮身。夫出外寻食,裹毯行,妇便裸坐破屋内枯草上;妇若出外寻食,夫便在家露坐草蓐。某日劝化比丘至其家,见此妇人,便劝化她说:‘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人身难得,汝当听法。’并广说悭贪布施的报应,谓无论贫富贵贱,皆当发心布施。妇人道:‘大德稍住。’妇人急忙进破屋中去,与其夫言:‘外面有一沙门,劝我见佛,听讲法要,并为我广说布施悭贪的报应。我等先世不布施,故今生一穷至此,今当如何为后世种福?’其夫答言:‘我家穷困到此,虽有善心,有何物可施?’妇言:‘前世不施,今一穷至此。今又不种善因,以后如何可得善果?君今任我,我决欲施。’夫窃自念:此妇或尚蓄有少许私产,我当听恁她。即答言:‘欲施便施,我不阻汝。’妇人即明白告其夫言:‘我意欲以此毯布施。’夫言:‘我今与汝共此一毯,更相遮身,以寻活计。今若用以布施,岂不坐以待死?’妇人答言:‘生必有死,施与不施,都有死时。宁施以死,后尚有望;今若不施,死后更是难堪。’其夫闻此语,贪惑便除,便欢喜答言:‘死为分有,快施快施!’妇即出外白比丘言:‘大德!可从破墙跨上我屋,上屋时,我当布施。’比丘答言:‘汝有信施,汝当面施,以便为汝祝愿。’妇人白言:‘家无长物,惟此一毯。内无别衣,女形秽恶,不宜露身。’便速入内,隐身门后,脱身上毯,以门掩身,举毯施与彼劝化比丘。比丘受毯,祝愿已,即返身去。

劝化比丘至毗婆尸佛前,出此信施,佛手自接受。此毯非常污秽,寻常人眼光中看来,难以入目。时法会中国王、王后及诸大臣、诸大长者均在座听讲,见此秽物,心中以为佛手不应接受如此秽物。众人心上作此计较,佛已知晓,便与大众言:‘我观此会清净大施。’并   在大众前,说施者生活惟艰的苦况,及踊跃输诚的情状。

王后首先感动,即脱下已身所着之璎珞宝衣,送与其妇。国王亦非常欢悦,除下已身衣服,送与其夫。使人送去,并请彼夫妇来会。

既来后,毗婆尸佛广为大众说微妙法:‘凡无心、至心所施微小善因,往后收穗无量善果。犹之粒彀播地,几次循环生发,不久便可聚米成山。’时会中众人闻法开解,悉得脱度。”

如来重复与阿难言:“乐时贫妇檀尼伽,今日白净比丘尼是。因当时以清净心施毯作布施功德,故九十一劫所投生处,常有妙衣随身,一切幸福,无稍缺乏,随意所至,自在受享。缘于彼佛,闻深妙法,速得解脱,故今得遇我,速得罗汉道。是故汝等应精勤进修,更须至诚布施。”

 

减程送水


佛陀教化众生,极重视适应机宜,投合众生的心理。因此,佛曾举个譬喻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落,离开国王的都城大约八十里,国王听说这个村庄里面,有一口涌水的井泉,泉所涌出的水,其味极为甘美,国王利用自己尊贵的权威,要此村庄天天供应泉水。最初,村里人民,组织了一个像接力赛的队伍,勉强送水,可是不久之后,村里人民,觉得担水的路程太远,慢慢觉得疲倦起来,大家都在打主意逃走,那知这件事给村长知道了,村长心里想: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也不能不想办法解决,村长挖空心思,想改革这件事;可是想不出适当的办法来,最后,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匆匆忙忙的去如集一次村民大会,在开会的时候,村长首先极为同情的发言说:“诸位同胞,今天这个村民大会,最主要的是讨论如何改善送水的路程,诸位每日担水十分辛苦,路程遥远,我非常同情;唯国王既然分配我们负责送水,如果我们逃了,国王会说我们没有忠君的心肠,那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如果,我们不改善担水的路程,又怎能解决每日送水的辛劳?所以我想了很久,只有缩短路程,才是彻底解决的办法。”

村民们听说要缩短路程,就感到很兴奋,会场立刻表现出欢呼的骚动,于是只听群众高声说:“缩短路程,才是最好的主意,愿村长为我们设法!”

“先请诸位安静,”村长十分有把握的说:“我一定尽我所有的力量完成这个任务,希望大家不要有逃避的意思,我将亲往都城,请求国王答应我缩短路程的建议,若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听任诸位自由的迁往他处,大家说好吗?”

“很好!”村民们异口同声的大声说:“我们一切听村长的吩咐。”

从产水的村庄到都城,足足有八十里,八十里的路程,是一段很长的距离呀!村长看透了纯洁村民们的心,于是善巧问道:“诸位谁知道,我们的村庄到都城,共有多少路程?”

“八十里。”

“八十里真是很长的距离,我一定恳请国王将八十里改为五十里,诸位看如吗?”

“很好!”村民们喜悦的齐声应好。

村长将这件缩短路程的事,请求国王批准,国王果然很快的批下来,当国王颁下这个八十里改为五十里的通令时,全村的人民,真是欢欣若狂。虽然有些聪明的人告诉他们说:“路程并未缩短呀!还不是和以前一样长吗?你们欢喜什么呢?”

但送水的村民,却不相信那些聪明人的话。

评语:

 

      “不用”

    生死大事,不能因世间事忙碌而担搁。平时诵经要专心一意,不可杂夹其他话语。曾有这样一故事:

    在三江有位武官戚公,他向来都奉持金刚经。

    有一天,有位部曹不幸亡故了,晚上托梦给他:“大人,明天内人会去拜见您,请求您为亡卒诵一卷经。”

    第二天,果真一位妇人悲啼求见:“呜……,大人,冒昧求见,恳求原谅,只因亡夫托梦,嘱卑妇前来祈请大人,为他诵一部经。”

    “真有此事,昨夜吾亦有所梦,你不用悲啼,明晨我即诵经回向给他!”

    “叩谢大人慈悲。”

    第二天早晨戚公为亡卒诵经。晚上,又梦见那位亡卒。“感谢大人恩德,然亡卒只得半卷经的利益而已。”

   “怎会如此呢?我明明诵了一卷。”戚公怀疑着。

   “因为当中夹杂了‘不用’这二个字。”

   “不用?”

    戚公醒来很疑惑“咦!不用!我没育‘不用’二字啊!”

   “相公,昨晨有遣婢女送茶饼给您,她端了进去,您示意‘不用’。”

   “啊!我看见她端进来,只是挥手示意,口中并没说话啊!这心中的‘不用’竟起了作用!好!明晨任何人都不得来打扰!”

    第二天,戚大人紧闭门户诵经。当夜又梦亡卒。“感谢大人诵经回向功德,亡卒已获超拔了!”

   “阿弥陀佛!”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
    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的抱着……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的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长寿王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长寿;他有个儿子,名叫长生。长寿王以法治国,但从不对臣民滥施刑罚,国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邻国有个国王,凶狠残暴,肆意妄为,搞得天怒人怨,国困民穷,大家都称他为恶王。

有一天,恶王对大臣说:“我听说长寿王的国家,离我们不远,国家富饶,财物无数,又没有多少军队,我们发兵去把它攻下来吧!”恶王听大臣们纷纷赞成,就带领军队,扑向长寿王的国家。

边境的官员得到了消息,星夜派人向长寿王示警,要求速做准备,增派援兵。

长寿王召集群臣,对大家说:“恶王之所以攻伐我国,目的不过是要抢夺我们的粮食、珍宝、财物。我如果发兵抵抗,我方军队必有死伤。这样的事我不能做!”

大臣们说:“我们有熟悉战略、战术的将领,勇猛善战的士兵,一定能打败敌人,而不会有多少伤亡,请大王放心。”

长寿王说:“如果我们能胜利,对方就一定会有大批人员伤亡。对方士兵的生命同样可贵,你们为了爱戴我,而去伤害他们的生命,这同样是不应该的。”

大臣们见国王坚持不肯发兵抵抗敌人,只好自己先行组织起来,带领军队奔赴边境。

长寿王对太子说:“恶王贪图我国的财富而来攻打我们,现在大臣们为了保护我,要与恶王作战。两国交战,必有死伤,还不如我们两人偷偷地扔下王位,逃往其它地方吧!”

太子说:“遵命!”

于是,父子两人在半夜偷偷地翻墙出走,隐居到深山里。

长寿王父子出走后,大臣们也就不再抵抗了。

恶王顺利地占据了长寿王的国家,他派人到处搜寻长寿王的下落,宣布说:“有谁能捉住长寿王献来,赏给黄金万两。”但一直没能抓住长寿王。

有一天,长寿王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恰好碰到一个从远方来的婆罗门,也在大树下休息。

婆罗门问长寿王:“您是哪国人?怎么会在这里?”

长寿王说:“我就是这个国家的人,随便出来玩玩而已。您从什么地方来?准备到哪里去?”

婆罗门说:“我是个住在穷乡僻壤的修道人,听说你们国家的长寿王,一向乐善好施,救穷济贫,所以特地赶到这儿来,希望得到一点布施。您是这个国家的人,应该了解情况,长寿王还像过去那样乐善好施吗?”

长寿王听后很感动,心想:“你为了我才从远方赶来,却不知我已经丧失王位,一无所有了。你这样白跑一趟,实在太可怜了!”想着,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婆罗门说:“我就是长寿王。因为邻国的国王来攻打我国,所以我抛弃了国家,隐匿在这里。如今您大老远地来找我,我却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布施给您,实在是很对不起。”

两人不禁相对垂泪。

突然,长寿王想起恶王悬赏捉拿他的事,便说:“我听说新国王正在悬赏捉拿我,您只要提着我的头去见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大笔钱。”

婆罗门说:“我听说大王济贫救穷,所以不远万里来到这儿,想得一点布施以支撑度日,谁知大王已失去王位,这也只能怪我自己太没有福气了。让我杀了您去领赏,那是我万万不能做的!”

长寿王说:“您本是有所求,才从远方来找我的,我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你。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我的死,能对您有所帮助,您又何必谦让呢?即使您拒绝了,以后如有其他人,来要求我帮助,我同样会把脑袋交给他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您今天就把我的脑袋拿走。”

婆罗门说:“我实在不忍心下手杀害大王,如果大王如此大慈大悲,执意要杀身帮助我,那请您自行投案,我跟您一起去吧!”

于是两人一起来到王宫。

长寿王让卫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并马上去禀告恶王。恶王听说长寿王已找到,喜出望外,取出赏钱赏赐婆罗门。

婆罗门便回国了。

恶王派人在街头搭起行刑台,要在那里当众烧死长寿王。长寿王以前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跑来向恶王哀告:“这是我们的故主,他今天就要死了,希望大王允许我们最后一次为他送行!”

恶王答应了。大臣们便准备了各种酒食、饭菜,送到行刑台上,一个个痛哭不已;旁边围观的群众,都说长寿王死得太冤枉了,连城外的农民、樵夫都呼天喊地,伤心不已。太子长生听到传言说“父亲已被恶王抓住了”,连忙挑了一担柴,假装到城里卖柴,也挤在围观的人群中。他看到父亲就要被处死了,心里悲痛欲绝。

长寿王一眼看见儿子也挤在人群中,惟恐儿子以后会替自己报仇,便仰天长叹,高声喊道:“当儿子最大的孝顺,就是能让父亲死后无恨。儿子啊!你千万不要为我报仇,那我死后才会快乐,没有忧愁;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一定要杀人报仇,那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

长生不忍心亲眼看着父亲被活活烧死,便挤出人群,回到山中。

长寿王就这样被活活地烧死了。

长生回到山中,心里忿忿不平,一直宁静不下来,心想:“我父亲仁重义深,至死不变;而恶王却胡作非为,不明善恶,害死我父亲。虽然我父亲心存仁慈,至死仍不怨恨恶王,不让我报仇;但我做人儿子的,如不能杀了恶王,报此杀父大仇,有什么脸面再活在这世界上?”打定主意后,他偷偷地潜回城里,装扮成
打零工的,以寻找报仇的机会。

恶王手下有个大臣,家里有座菜园,正需要一个种菜的。管菜园的人在街上遇到长生,便雇他来种菜。长生干活认真负责,技艺又高,满园蔬菜长得茁壮旺盛,生机蓬勃。

一天,大臣来巡视菜园,看见蔬菜长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便叫来管菜园的人询问原因。

管菜园的回答说:“前不久,我在街上雇了个小伙子,这些菜都是他种的。”

大臣便把长生叫到面前,交谈之下,觉得这个小伙子知识丰富,什么都懂,便问他:“你会做饭菜吗?”

长生说:“会!”

大臣便提拔长生当厨师。

长生做的饭菜香气扑鼻,花样别致,味道甘美,大臣十分高兴。

一天,大臣请恶王到家里作客。

恶王一尝到如此精美的饭菜,欣羡极了,忙问:“你的这些饭菜是谁做的?”

大臣说:“前不久我雇了个小伙子,厨艺好极了,这些饭菜就是他做的。”恶王说:“你把他送给我吧!”饭后便把长生带回王宫,让长生专为自己做饭烧菜。

长生曲意奉承恶王,得到恶王极大的欢心和信任。

有一天,恶王问长生:“你会武艺吗?”

长生说:“过去学过。”

恶王便提拔长生做自己的贴身卫士,对长生说:“我有个仇人,就是已死的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一直防备着他,怕他来找我报仇。现在我提拔你做我的贴身卫士,希望你帮助我、保护我,防备长生前来暗杀我。”

长生说:“遵命!我一定为大王效力,以死相报。”

又过了些日子,恶王问长生:“你喜欢打猎吗?”

长生说:“我从小就喜欢打猎。”

恶王便命令手下牵犬驾鹰,与长生一起出城去打猎。入山不久,便看到一头羚羊在前面拚命逃窜,恶王就与长生一起驱马追赶;一直追到山林深处,两人都迷失了方向,在山林中转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返回的道路,他们又饥渴、又疲乏。恶王跳下马来,解下佩剑,交给长生说:“我实在累坏了。你坐下,让我枕着你的大腿睡一会。”

长生说:“行!”

恶王就枕着长生的大腿,渐渐地睡着了。

长生心中暗自思索:“我为了报仇,想了多少办法,吃了多少苦,今天总算老天爷保佑,报仇的机会到了。”便拔出剑来,正要砍去,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不觉又犹豫起来,心想:“父亲临终前再三命我不可报仇,我怎么能违反呢?”

想着,便把剑插入剑鞘。

这时,恶王突然惊醒,对长生说:“我作了个恶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把我吓坏了!不知怎么突然作这样的梦?”

长生说:“这一定是山中的恶鬼,见大王在这里休息,所以前来作祟吓唬您。有我在这里守卫,大王您安心睡吧!不用害怕。”

恶王又渐渐地睡着了。

长生听着恶王打呼的声音,心中的复仇之念,不住翻腾,不由得又拔出剑来。但一想起父亲的遗嘱,手又软了,再次把剑插入剑鞘。

恶王第二次惊醒,浑身冷汗淋淋,说:“我又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吓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今天是怎么啦?尽作恶梦!”

长生说:“一定是刚才那些恶鬼们还在作怪,大王不必害怕。”

恶王就又躺下。长生见恶王渐渐熟睡,心中的两种念头互相斗争着,第三次拔出剑来,但想来想去,父命不可违,最后他长叹一声,把剑扔在地上,再也不打算杀掉恶王了。

这时,恶王一下子蹦起来,对长生说:“真奇怪!我又作了个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说原谅我了,再也不来杀我了。”

长生说:“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到你身边来,实意是想杀死你,为我父亲报仇;但我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不准我报仇。我本想违背父亲的遗嘱,非杀了你不可,但想到父亲临终时殷勤恳切的模样,又实在不忍心不听他的话,所以把剑扔在地上,决定不再杀你。我今天虽然不杀你,但今后也许会恶意再起,又来杀你,这就会使我犯下不听父命的大罪。所以我现在把一切告诉你,请你杀了我吧!这样,你从此就安全了;我也免得做了不孝之子。”

恶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说:“我做事糊涂,不分善恶。你们父子俩行为高尚,仁至义尽;而我行事残酷,还毫不自觉。今天,我的命本来已握在你手中了,但你心怀仁慈,牢记父亲的遗言,不来伤害我,我真是感激不尽。现在让我们回城去吧!可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走呢?”长生说:“这儿的路我很熟,起先我是为了报杀父之仇,才故意引你迷路的。”说完,便领着恶王出了山林。

大臣们正在等待、寻找他们,见他们回来,十分高兴。

恶王下令准备宴席,在宴席上,恶王问群臣说:“你们有谁认识长寿王的太子长生的?”

大臣中有的根本不认识长生,就回答不认识;有的认识长生,也知道恶王身边的年轻人,明明就是长生,但他们都受过长寿王的恩德,唯恐说穿了,长生性命难保,因此也个个都说不认识。

恶王便指着长生说:“这就是长生啊!”说毕,恶王站起身来,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回到我原来的国家去,这个国家就交还给长生。我将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它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

宴会之后,恶王便率领自己的部下,返回本国。

从此,这两个国家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