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开着除湿睡觉好吗:中华文化知识-女子别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41:10
    中华文化知识 七  古时女子别称 2     与“虹女”的传说相比,“惊鸿”的来历便沉重得多。据周密《齐东野语》等书记载:宋词大家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妇情深意笃。无奈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个媳妇,两个人被迫分离。后来陆游另娶,唐琬改嫁。一次陆游春游,在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园与唐琬相遇。唐琬以酒肴殷勤相待,陆游浩叹齐天,在沈园墙壁上当即题写著名的《钗头风》词,泣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相传唐琬看了这首《钗头风》之后和词一首,写有“世情薄,人情恶”的字句,不久便抑郁而死。四十年之后,陆放翁故地重游,仍不能忘情,又写了两首著名《沈园》诗。其中一首道: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画角”是古代乐器,“惊鸿”原指惊飞的鸿雁,比喻美人体态轻盈,在此指唐琬。夕阳西下时分,凄凉的画角声远远传来,陆游望着四十年后面目全非的沈园,悲从中来,更叫人伤心的是春水荡漾的园中桥下,曾是唐琬梳妆照影的地方,睹物思人,陆游怎能不“犹吊遗踪一泫然”呢!从此,后人便把“惊鸿”用作美人的代称。然而,“文姬有貌终难比,西子无言我更惭。”更多的是“赋”即直言其美或多用“美”的同义和近义词代之。粗略统计就有: 古时女子别称佳人   佳口   佳丽   佳治   佳侠佼人   佚女   良人   硕人   淑女淑媛   姝丽   名姝   细娘   娇娘娇艾   娇冶   娇娇   娇娆   娇蛾娇娟   娇姝   娇姿   丽人   丽姬丽娟   丽蛾   娇娃   丽质   西施婵娟   婵娟子 窈窕娘  窈娘  窈窕软玉温香 “佳”即美好。《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可见汉代美女并不集中于南国。“口”即人口,故“佳口”也意为佳人。“丽”、“侠”、“冶”、“娇”等都是美好之意,连用或交叉使用,则进一步突出、加重了“美好”。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极言唐玄宗对杨玉环宠爱的程度。屈原《九章·惜往日》亦称谗言诬陷自己是“妒佳冶之芬芳”。《汉书·李夫人传》:“佳侠函光,陨朱荣兮。”“佼”也还是“美好”,“佼人”一作“姣人”,亦指美女。《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皎”指月光皎洁,“僚”指美好的样子,月色皎然,美女僚然,诗作写的是男女相悦之情,因此请出了月亮之“爱的使者”起兴。“佚”还是美,“佚女”最早亦见于屈原的《离骚》。“逸女”同“佚女”。逸字还兼“超绝”意。《汉书·扬雄传》有“思瑶台之逸女”的句子,“瑶台”是美玉砌成的台,神话中神仙的住处。“良人”也指美人。《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写国乱民贫之际,丈夫仰视三星,正不知今夕何夕,忽然发现了自己美貌的妻子,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硕人”和“淑女”亦语出《诗经》。《诗经,硕人》写主人公庄姜“硕人其颀”。“硕”当“大”讲,“颀”作“长”解,言庄姜身材美好,面目秀丽。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是家喻户晓的诗句。“窈窕”是美好的样子,“淑”指善良、美好。“逑”,指配偶。说周文王生有圣德,娶了贤淑的女子姒氏为妻,适获佳偶。“淑媛”的“媛”也指美女,“淑媛”则美善得兼。曹植《与杨修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嫒。”“南威”是古代最有名的美女。据《战国策》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得南威,三日不听朝”,可见魅力之大。因此,曹子建说:如果有南威一样的美貌,才可以谈某人的漂亮与否。“姝”仍指美女,《陌上桑》:“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因此,“名姝”即著名的美女。《旧唐书·元载传》说:“载在相位多年……名妹异乐资货,不可胜计。”元载一边擅权用事排斥忠良,一边声色犬马恣意挥霍,最后“帝深戒之。不悛,赐自尽。”不思改过,难免落得“赐自尽”的下场。“细娘”原为吴地方言,别称少女。彭汝砺诗:“有女夭夭称细娘”。“夭夭”指少女体貌和舒的样子。后来多指姿色美好的女子。清诗中便有“细娘装束晚登车,欲向中秋斗月华”的句子,记载美女乔妆打扮,登车赏月的情景。“娇”既有“柔嫩”意,更有“美好可爱”的内涵。李贺诗曰:“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对值”即对亲,男女订婚。“唐”字,《说文解字段注》:“引申为大也。”意为娇美可爱的女孩示意男儿订婚,小伙子笑着比划了一个“唐”字,意为再大一点就行了,让姑娘放心。“艾”还是美好的意思,因此“娇艾”也指年轻美丽的女子。《桃花扇》中有“积了些金帛,娶了些娇艾”的句子。“娇冶”原指艳丽、妖媚,后指美女。《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只因此一去,有分教:绿林此日逢娇冶,红粉如今遇险危。”元代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展转自寻思,定要娶娇姿。”“娇娃”既指美人又指少女。《歧路灯》第四十九回:“谭绍闻因前日跟着夏鼎赶那一次会,也新学会了物色娇娃。”明代朱有煅《风月牡丹仙》第一折:“娘子莫是东邻幼女,北舍娇妹,表情荡漾,游戏於兹。”“娇娥”即“娇蛾”、“蛾眉”。《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绣户珠帘,时露娇蛾半面。”广东民歌《妹子有郎像无郎》:“十八娇娇三岁郎,手提灯盏牵人房”,可见旧社会包办婚姻的荒唐。“娇娆”一作“娇饶”,原为美人名,后代称美女。明代沈鲸《双珠记·助恶除奸》:“一自遇娇娆,相思日夜熬。”“娇媚”指美貌女子。清代李渔《慎鸾交·订游》:“斗室中,莫畅襟怀;随喜处,易亲娇媚。”“丽人”亦即美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明沈鲸《双珠记·纩衣得诗》:“宫词写诉,喜得才情俱可,是谁家毓秀,有这般丽娥。”“毓”(音玉),此为养育。“丽姬”和“丽娟”亦有典故。前者被庄子誉为“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的美女,后者因“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为汉武帝宠爱,后皆泛指美女。清代李渔有“弃却千金买丽娟”的句子(《比目鱼·偕亡》)。宋代柳永《抛球乐》词:“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西施”即“西子”,当年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娶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其迷惑而忘政。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泛五湖,逃之夭夭。后来西施就泛指所有美女。唐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诗:“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巧笑倩而美目盼,众女自然比不得西施。“婵娟”指姿态美好的样子,后指美人,常用作人名。元代马致远《新水令·离别》曲:“青锁畔,绣纬前,少个婵娟,酬不了少年愿。”郭沫若亦用“婵娟”作为人名,在五幕历史剧《屈原》中塑造了一个美丽正直而坚贞的女性形象。“婵娟”加“子”亦指美女,明代陈子龙《八月十五夜》诗之二:“云能人梦婵娟子,月解伤人宛转歌。”“软玉温香”形容年轻女子身体洁白柔软,散发着温馨的青春气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人间天上,看莺莺强如做道场。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傍。”“做道场”即作佛事,写张生在普救寺邂逅崔莺莺一事。“窈娘”一称颇有来历。“窈娘”本为女子名,是唐代武则天时左司郎中乔知之的婢女。窈娘不仅姿色美丽,且善于唱歌。为此,乔知之不娶妻室,愿与窈娘结百年之好。但后来事情有变,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看中了窈娘,强行娶走。乔知之悲愤成疾,病中作《绿珠篇》以讥刺窈娘。窈娘得诗后悲惋自杀身亡。后来就用“窈娘”借指美女。清代金农诗曰:“暂沾朝露领朝阳,镜里朱颜似窈娘。”其实,古来“窈窕”和“窈窕娘”均指美女。宋梅尧臣《隐堂》诗:“曲房有窈窕,空白事眉额。”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雾鬓云环窈窕娘,绣球打中状元郎。”在“赋”和“比”之外,极言美女俏丽的近于“夸张”修辞格的别称还有“花魁”、“上色”、“殊色”、“绝色”、“绝代佳人”、“国容”、“倾国”等。“花魁”原意为百花的魁首,喻指绝色佳人。《醒世恒言》中有《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其中说:“这些富豪公子,慕其容貌,都备着厚礼求见,……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弄出大的名声来,不叫她美娘,叫她做‘花魁娘子”’。“上”即上等、上品。“上色”即美女。南朝梁代诗人江淹《山中楚辞》:“舞燕赵之上色,激河淇之名讴。”“燕赵”为国名,在今河北山西一带,“河淇”指黄河淇口,“激”意为鼓动激荡,“讴”指歌曲。两句诗意思是让燕赵的美女起舞,让河淇一带的名歌响遏行云。“殊”即出众。“殊色”指特别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柳毅》记载:“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观之,乃殊色也”。“绝”为极度和独特意,“绝色”亦指极美的女子。晋代王嘉《拾遗记》载,吴国孙亮“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由“绝色”演绎出“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女。“国容”即“国色”,指极其美丽的绝色女子。《公羊传·僖公十年》:“骊姬者,国色也。”“倾国”原意是极言美女之害足以倾覆国家,后多用“倾城倾国”称美人,如《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特指美女,如李白《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写出了“名花”、“倾国”的美貌对于君王心境的影响。封建社会把美丽的女子称为“尤物”--即迷惑人本性的东西,自然是荒唐之极。但许多帝王将相穷奢极欲,出伴随“国色天香”,人不离“软玉温香”,也是其荒淫误国的原因之一。因此,古代称女色亦有“眉斧”一说。语出汉代枚乘的《七发》。文中吴客对楚太子说:“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命”即名为,“伐性之斧”即砍伐性命的斧头,意为终日沉缅于淫乐腐化的生活,等于以自己的生命作儿戏。无奈此后千余年间真正记得“眉斧”之戒的帝王为数少而又少矣!“山色湖光一例奇,莫将西子笑东施。”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中的这一联,道出了美和丑的相对性。相传东施为西子东邻,学西子病态之美而愈显其丑。其实,《庄子·天运》中只言西施之“里”仿效西施,并没有点明是“东邻”,但后人约定俗成,不仅肯定了是“东施效颦”,而且以东施代称了所有丑女子。据汉代刘向《列女传·齐钟离春》记载,战国时期齐国女子钟离春,生得奇丑:“臼头深目,长指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几乎举世无双,但她非常关心政事,曾自谒齐宣王,面责其奢淫腐败,宣王感动,立为王后。因钟离春是齐国无盐(治今山东东平)人,所以“无盐”既是丑女代称,又是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的代称。李白谈绘画之功能时说:“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郭沫若《王昭君》也说毛延寿把昭君画得像无盐一样。 与无盐齐名的丑女还有一个代称叫“宿瘤”。刘向《列女传·齐宿瘤女》:“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宿瘤。”《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宿为古国名,风姓,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即无盐附近。《三国志·魏志·徐邈传》:“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后来亦将宿瘤作为丑女的典型。按年龄段划分,成年女子过去还有“丁女”一称。“丁”即“壮”,也就是成年。所以古时候称成年男女为“寸男”、“丁女”。《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言男人被抓丁打仗,女子被抓佚运输,百姓困苦之极。“大姐”是对成年女子的尊称,如王大姐、李大姐。而“大娘子”则是对已婚中青年妇女的尊称。古代对女子还有“大家”一称,在此“家”读如“姑”。据《后汉书·曹氏叔妻传》说:班昭“博学多才,……帝数召人宫,令皇后诸贵人事焉,号曰大家。”对没有亲属关系的长一辈的妇女,今多称“阿姨”,古代亦称“丈母”。《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中便有韩滉称金兰兄弟刘玄佐之母为“丈母”的记载。对与母亲同辈而年纪较小的妇人,世人多称“大婶”。年纪较长的,则尊称“大娘”、“大妈”。“夫人”一词古代是尊称已婚的女子。《史记·刺客列传》中聂政刺杀了韩相侠累,自屠而死。韩国人将聂政暴尸于市,花千金求其姓名,而聂政的姐姐聂荣竟然从齐国赶到韩国“伏尸哭极哀”,众人相劝说:“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这里“夫人”即尊称聂荣。对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还有“徐娘”一称。因《南史·后妃传》有“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的典故而得名。对年长或老年的妇女,从古到今,还有“老婆”、“老姥”、“阿婆”、“老妪”等别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据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易之。”可见白居易对大众语言的汲取和运用的功夫。 与封建节烈观念紧密相关的女子别称有“节妇”、“烈女”、“贞女”、“贞妇”、“洁妇”等。  “节妇”旧称有节操的妇女。“烈女”则指刚正守节的女子。“贞女”、“贞妇”、“洁妇”均指从一而终,夫死而不嫁的妇女。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概括道:“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杀;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她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与重男轻女、歧视妇女的封建意识相关的别称和贬称还有“赔钱货”、“祸水”、“泼妇”、“荡女”、“淫女”、“冶叶倡条”、“残花败柳”等。“赔钱货”指生女子赔钱,表现了重男轻女的意识。“祸水”旧称惑人坏事的女子。旧题汉代伶玄《飞燕外传》说:汉代赵飞燕有个妹妹叫赵合德,容貌秀丽,汉成帝刘骜将她召人宫里。当时一位方术之土叫淖方成的,在成帝身后唾曰: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按五行之说,汉以火德而王,“灭火”是说赵合德如果得宠必然使汉灭亡,像人扑灭了火一样。后来便用“祸水”称得了宠而败坏了国家的女性。“泼妇”是对蛮横不讲理的女人的贬称。“荡妇”原指娟妇,南朝梁元帝萧绎曾写过《荡妇秋思赋》。后来指作风不正派的妇女。“淫妇”俗称淫乱的妇女。“冶叶倡条”原指杨柳枝叶的轻盈柔嫩,后借喻轻狂妖冶的女人。周邦彦词《尉迟杯》:“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其中“冶叶倡条”指歌妓。“残花败柳”指生活放荡被人蹂躏遗弃的女人。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他是个女孩儿家……休猜做败柳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