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无效,前妻快到碗:神脉刘的个人空间_首页_民间中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6:24
濒湖脉学讲义
作者:刘臣彬
童年时代,父亲为我讲《濒湖脉学》,一字一句的讲。后来,我成为一名医生,一直用它到现在,很实用。和正式出版的有区别。因为这是外公张福和,讲给父亲的讲义。外公是丹东老天祥中医孙老先生徒弟,是中国四大药房--“术苓参草派中医”正宗传人。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回忆,编辑出来,共爱好中医的,以及从事中医临床的朋友参考。
濒湖脉学讲义
作者:刘臣彬
1.浮(陽)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輕泛貌),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原注: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又謂之毛。太過則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脈訣》言,尋之如太過,乃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
注释:轻轻在上,如按水上漂木。轻手摸脉,顶指有力,重手按之,力量反而不足,漂浮在皮里肉外的一种指感。漂浮于血管最上层一种脉象的统称。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注释:浮脉是在肉上漂浮的一种脉象,轻轻去摸,很有力量;重度用力,反觉力量不足的一种脉象。四季之中,秋天,肺金当令,立秋那天算,脉象立刻变成浮脉,是健康人脉象,不是病脉。如果,不是秋季,出现在冬、春、夏三季,就是表症脉象。久病之人,气血不足,应该出现细、弱、沉、涩,一旦出现浮脉,是真阳不能潜藏,气脉浮大而散,真元欲绝,心元不足,不用人参快速来补,其人必定猝死。(现代研究,浮大而散,常见心衰重病)。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注释:浮脉如木棍漂浮在水面,轻手摸脉,顶指有力,重手摸脉,浮力不足,反而觉其虚弱的一种脉象。摸到脉象,状如葱管,外坚内空,就是芤脉。浮脉,按之宽大,如同暴雨中泥石流,迅速滚下山岚之势,汹涌澎湃,来时急而有力,去时力弱有形,宽阔而大,为洪脉。虚脉,是浮脉兼有迟脉,浮迟相兼,迟大而浮软无力,就是虚脉。 浮脉细弱,如橡皮筋,就是濡脉。散脉好像漫天飘舞的杨树花,散乱无章。芤、洪、虚、濡、散,都属于浮脉类,临床需要仔细辨别。
原注: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原注: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注释:浮脉为阳邪,在病主一切表症。浮迟为中风、血虚,浮缓为外感风邪、风湿;浮数,为外感风热、发热,热邪在表;浮紧为伤寒、或者风湿束表,肌肉疼痛;浮脉有力,多数是风热、急症;浮脉无力,多数久病,脉道空虚,气血不足。
寸部脉浮,主颈项强痛,眩晕,上半身风湿,外风袭肺,痰饮,咳嗽。左寸浮弦主风湿在颈项肩肘;右寸浮主久嗽、哮喘。左关脉浮,主胆病、少阳症、胆结石、黄疸。右关浮,木旺土衰,病发胃痛,多见脾虚,胃虚寒。尺部脉浮,主下半身寒痹、淋证、遗尿、癃闭。
2.沉(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楊氏)。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原注: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又謂之石,亦曰營。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虛微,去如數者,病在中也。《脈訣》言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者,非也。沉有緩數及各部之沉,爛綿乃弱脈,非沉也。
注释:重浊在下,用力按压至肉上骨下,内刚外柔。一切在下之脉的统称。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注释:沉脉性质似水,总是居于低位,扪之居于筋骨之间。硬而柔软,为健康人脉象。四季之中,女人寸部,男人尺部,总是这样脉象,不属于病脉。这是因为,男子为阳,女子为阴,阳长有余,阴常不足。又健康男人,左手脉,比右手有力;健康女人,右手脉,比左手脉有力。又男子左手脉,比右手弱者;女子右手脉,比左手弱者;常见于侧枝循环建立, 不做病论。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原注:沉行筋間,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細無力。
注释:沉、伏、牢、弱,都属于沉脉类,然而,大小强弱、位置不同。纯沉脉位于筋骨之间,和缓柔软。伏脉,重手按之入骨,才能感觉跳动,其脉在骨,是贴着骨骼位置的的脉象。沉细如丝线,柔软如皮筋,是弱脉。弦硬实大而长,居于沉伏之间,是牢脉久病。
主病詩: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氣積並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並泄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原注:沉脈主裡,有力裡實,無力裡虛。沉則為氣,又主水蓄,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食,沉澀氣郁,沉弱寒熱,沉緩寒濕,沉緊冷痛。
注释:沉脉主里病、水肿、痰饮、五脏病、六阴经病。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滑为痰饮,沉而无力为肾气虚、气血虚;沉而有力,为积聚、里寒、久病为肿瘤。
左寸部独沉,为心脏阳元不足。右寸部沉滑,为痰饮,水停胸中;双寸沉为痰郁。右寸沉无它病,肺气虚。
左关脉沉,为肝血虚;久病肝郁,化而血瘀。右关沉,为脾虚,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双关沉,为腸结,大便不通。
左尺独沉,为肾气虚,腰酸腿软;右尺独沉,主命门火衰,男阳痿、遗精、早泄、肾子下坠;女小腹凉痛胀,牵引腰痛,膝冷冒风,风吹则透,手足不温,为产后风、子宫寒。
双尺脉沉,为肾虚,腰酸腿软,尿频、浮肿、白浊、遗尿、遗精;女带下腥臭;或者泄泻、痢疾。
左尺为肾,右尺为命门,脉象之分。命门既是现代的生殖系统。
3.遲(陰)
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
原注:遲為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脈談》言:重手乃得,是有沉無浮。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曰隱隱、曰狀且難,是澀脈矣,其謬可知。
注释:脉搏在一呼一吸时间内,跳动三次的脉象,或者少于三次的脉象,统称为迟脉。大致1分钟58--65次之间。一般60--72次左右.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
注释:迟脉在一呼一吸时间内,仅有三次;迟脉的形成,是阳虚阴盛,病机是气分、血分、脏腑寒冷。临床要把浮迟相兼定为表寒,用麻黄汤、桂枝汤发表治疗;把沉迟定为里寒,治疗要用参芪桂附,补益肌体的阳气、元气、分经络、脏腑用药。
相类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原注:三至為遲,有力為緩;無力,為澀;有止為弦;遲甚為敗;浮大而軟為虛。黎氏曰︰遲小而實,緩大而慢;遲為陰盛陽衰,緩為衛盛營弱,宜別之。
注释:切脉一呼一吸三次脉象,为迟脉;比迟脉少快一点,是缓脉;迟而沉细,往来艰涩、经常偷停,为涩脉;浮取迟大为虚脉。迟脉或者缓脉,兼有偷停,就是结脉。迟、缓、虚、涩、结,都是迟脉类。
主病詩: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原注: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
注释:迟脉主寒证、五脏病、或者久病痰多。沉迟为久病,阳气不达于四肢,四肢气血不足,必然四肢发冷;久而久之,化成症瘕、肿瘤。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因为寒冷病机引起的疼痛,脉象为紧、弦迟。无力而迟的脉象,濡、弱、沉、细、微、涩、虚,都兼有迟脉,都是气血不足的虚寒病症,临床上除了涩脉兼有血瘀之外,都是气血不足为主,治疗时要根据脏腑经络等病位,而遣方用药。
寸部主心肺胸中,迟而无力,心肺气虚,常伴随痰饮;浮迟相兼在寸部,颈项肩肘疼痛,为上半身痹症。关部脉迟,为太阴症,直中寒;或饮凉纳冷,引起的胃寒。无力左关,为肝血不足之肝郁;右关脉弱为脾虚久病,胃虚寒,四君子证。尺脉浮迟、弦硬为下半身寒痹;尺脉沉迟,为肾阳虚,出现浮肿、大小便遗失,疝痛,腰酸腿软,尿频。
4.數(陽)
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
原注:數為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焉。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裡,而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妄甚矣。
注释:一呼一吸时间内,脉搏跳动六次,快速急疾的脉象。又比缓脉少快而无力的脉象,为虚数;大致1分钟79--75次之间;数脉1分钟约80次以上,一般在90次左右。健康人脉象冷天72--74次左右,热天在78次左右。浮沉以部位深浅而言,迟数以快慢而言,大小强弱,以脉体形状而言。浮沉迟数、快慢休止、大小强弱,脉之总纲。
體狀詩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注释:数脉,在一呼一吸时间内,跳动六次左右,病机是阴微阳盛,故发热、烦躁、癫狂。临床应该以兼有浮沉,分表里,浮数为表症,沉数为里症;有力无力分虚实,有力而数为实热,无力而数为虚热(也就是阴虚内热)。小儿4岁以上,六次、七次为正常脉象,八次、九次为数脉,四次、五次为迟脉;三岁以下,八次为平,超过八次为数,不及八次为迟。健康儿童脉象软缓而数。
相類詩: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原注:數而弦急為緊,流利為滑,數中有止為促,數甚為極,數見關中為動,数甚为极。
注释:正常人脉搏,一息3--5次,而数脉总是比平时快,快到一息六次。紧、促、动、疾、极,皆属于数脉类,紧脉形同被拉紧的绳索,被弹动,左右摆动急促;促脉是数脉当中,有偷停--数中有止;动脉,只有关部有,寸部、尺部不见,如豆滚动在关部;脉跳一呼一吸,八次为疾脉,九次为极脉。疾脉、极脉,疾病危重,心脑衰竭前夕。
主病詩: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並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原注:數脈主腑,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裡熱,氣口數實肺癰,數虛肺痨。六脉虚数无力,为阴虚内热。
注释:数脉为阳盛热类疾病,主一切热证。临床上分虚热、实热;实热为君火,虚热为相火;实火用清热药物直接清实热,虚热用滋阴药物,慢慢养血、凉血调补。咳喘久病,如果在深秋季节,出现数脉,金气当令,反被火刑,火来克金,确是很重的疾病。病势虽重,如果重用清热化痰之药,再佐以滋阴养血之品,稍加活血补气药物,也能治愈。数脉,经过用药,清热滋阴,数日脉象仍数同前,反而呼吸困难,肌体消瘦,此脉为贼脉,常见于恶性肿瘤。见盗贼脉必死。脑病常见到数脉,常不发热,也有发热者,常见到脑出血、脑血栓急性期、脑出血。
寸部数脉,喉痹、咽痛、口舌生疮、口禁、干咳、咳嗽、咳血、肺脓疡、肺痈。左关脉数,胆热、胆结石、肝胆湿热,胰腺、胆囊肿瘤晚期。有关脉数,胃火炽盛、便秘燥结。双尺数为淋证;无力虚数,阴虚火旺;虚大,相火盛。肝肾阴虚、肾阴虚火旺。
5.滑(陽中陰)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脈經》)。漉漉如欲脫。
原注:滑為陰氣有余,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脈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注释:滑脉有三种脉形。第一如人急走,跌倒迅速爬起;第二象指下钢珠滚动,欲脱手状;第三种形同豆粒状。
體狀相類詩: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原注:滑則如珠,數則六至。
注释:滑脉似珠,又似珠滚动,又滚动偶止三种脉象;滑数有时相兼,但不要认为相同,滑脉是形状言,数脉是次数言;滑脉如珠变化,数脉次数快在一息六次。滑脉如豆,数脉次数快。
主病詩: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颓淋看尺部。
原注: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脈訣》言︰關滑,胃寒,赤滑臍似水。與《脈經》言關滑胃熱,尺滑血蓄,婦人經病之旨相反,其謬如此。
注释:滑脉为阳类脉象,发病时间很久,是元气不足(也许是肿瘤、脑病)。滑脉主痰饮、伤食、食积、呕吐、下焦蓄血、女子胎孕、肿瘤、结石。如人急走,跌倒速起,病位在脑,急见生死,脑外伤、脑出血、脑血栓急重期。如珠滚动,多数痰饮。指下珠形,如豆,为积聚、胎孕、肿瘤。又胎孕左尺有力为男胎,右尺部有力,为女胎。
寸部脉滑,上焦有痰、咳嗽、哮喘、梅核气、喉痹、呕吐、吞酸、痰郁、卒中脑病、舌强不能言语;女胎孕,左寸滑为血盛胎孕,右寸滑为痰饮。左关滑实,少阳胆府疾病、热、结石;右关脉滑,食积内伤胃痛;双关滑,阳明腑实证,便秘不通。尺部脉滑,下焦火炽,相火旺;下痢脓血、泄泻、消渴、颓疝、淋证;女子胎孕、子宫肌瘤、经闭、痛经、带下病、性交疼痛。蛔虫尺部脉滑。
6.澀(陰)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複來(《脈經》)。參伍不調(《素問》)。如輕刀刮竹(《脈訣》)。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蠶食葉。
原注:澀為陽氣有余,氣盛則血少,故脈來蹇滯,而肺宜之。《脈訣》言︰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與《脈經》所云,絕不相干。
注释:涩脉有六种复杂状态。一细而迟,往来艰难;二两头短,且散乱;三或者艰涩,一止复来;四时多时少,次数不匀;五往来艰涩,形同散沙; 六象病蚕食叶,跳动艰难,止多动少。总体:脉慢的脉象,兼有跳动艰涩,就是涩脉。
體狀詩: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注释:涩脉往往带有四种复合脉象以上,在细迟短涩的基础上,时散乱、时动、时止,时稀疏,时慢跳艰涩,象轻刀刮竹,又似病蚕食叶。与散脉不同的是,涩脉具有一定的节律,散脉没有节律,止而不复。
相類詩: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原注: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極細,而軟,重按若絕曰微。浮而柔細曰濡,沉而柔細曰弱。
注释:跳动或快、或慢、错杂不匀是涩脉,又像轻刀刮竹那样涩滞艰难。微脉象麦芒那样细微,分不清浮沉,只在似有似无之间,极微小的一种脉象。涩有休止;微细小,重按全无;涩有同样波动重来,散不会有同样波动。
主病詩: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痺,女人非孕即無經。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原注:澀主血少精傷之病,女人有孕為胎病,無孕為敗血。杜光庭云︰澀脈獨見尺,中,形同代為死脈。
注释:涩脉主病是血瘀,逢涩脉,就有血瘀。往往兼有元气不足、精血不足。涩脉主血虚久病、血瘀;劳损;反胃;虚脱亡阳大汗之后,脉道空虚,血流艰涩,血痹;妇女血少血瘀,无血行经;瘀血闭经、数月行经。一切淤血的主脉象。目前涩脉主要是心电图有变化,早搏、心律不齐、心衰等。
左寸涩,为心血瘀阻,轻者心中阳元不足,重者血瘀胸中,真心痛。右寸独涩,为肺脏正常脉象,肺为五脏华盖,司天,常有阴晴圆缺,之故。左关脉涩,肝郁血虚成瘀;右关胃痛脾虚,久瘀成积、积破便血。尺部脉涩为腸结、血淋、肾虚、结石;左尺单涩,为肾虚肾阳不足;右尺涩,男阳痿、遗精、早泄、女子宫寒、小腹凉,牵引腰痛,膝下冒风,风吹则透,手足不温,为产后风。
7.虛(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
原注:崔紫虛云︰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脈訣》言︰尋之不足,,舉之有余。上言浮脈,不見虛狀。楊仁齋言︰狀似柳絮,散漫而遲。滑氏言︰散大而軟,皆是散脈,非虛也。
注释:浮、迟、大三者相兼,按之空虚。气血、津液不足,脉道空虚,大而无力之象。
體狀相類詩: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原注: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為脫血。虛為血虛,浮散二脈見浮脈。
注释:举之迟大,按之松软为虚脉,浮、迟、大、宽具备。芤脉,如葱管,中空外实,如管状。芤,古代指葱。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痺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
原注:《經》曰︰血虛脈虛。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
注释:虚脉急症见于发热伤暑,出汗多,脉道中空。不热,见于心脾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卫表不固,则自汗。心元不足,气血两虚,则心悸怔忡。脾虚则中气下陷。
左寸部脉虚,血不养心,则气短,心悸怔忡;右寸脉虚,则气息短促,不足一息。关部脉虚,则中气下陷。肌肉无力为气虚。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睾丸下坠、脱肛、重症肌无力。脾气不足,食后腹胀。尺脉虚大,相火盛,肾阴不足,因而出现骨蒸、痿症,气血两虚,非痹症。
8.實(陽)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噼噼然.
原注:(《脈經》)噼噼然.,堅實貌。《脈訣》言︰如繩應指來,乃緊脈,非實,脈也。
注释:浮、中、沉三取,应指有力,噼啪弹指,弦、长、实、大、滑、数相兼。犹如拿筷子,敲打指腹感觉。
體狀詩: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噼噼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注释:实脉是浮中沉三取都坚实有力,粗大滑长数相兼;毫无虚象。邪热蕴蓄上焦,痞、满、燥、实相兼。治疗必须通里攻下,清泻实火、软坚散结。是大承气症典型脉象。
相類詩: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原注:浮沉有力為實,弦急彈人為緊,沉而實大,微弦而長為牢。
注释:实脉是弦滑数相兼,浮沉都有力的实相。紧脉,与它相似,但是,如同转动的绳索一样。牢脉与它相似,但是,牢脉浮取没有,属于沉脉类,弦长实大,潜伏于骨上。
主病詩:實脈為陽火郁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
原注:《經》曰︰血實脈實。曰︰脈實者,水谷為病。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脈,訣》言尺實小便不禁,與《脈經》尺實小腹痛、小便難之說何反。潔古不知其謬,訣為虛寒,藥用姜附,愈誤矣。
注释:实脉为阳类脉象,发病常见实热、高热、神昏、谵语 、火郁、癫狂、呕吐、阳毒、伤食、燥结、气滞、大便久日不下。等实证。
寸部脉实,头面风热、咽痛喉痹、舌硬、气滞、高热状态。关部脉实,实热燥结,胃腑
三焦大热大实。尺部脉实,腸结便秘,也见于寒积(尿毒症晚期)。
9.長(陽)
長脈: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
原注:《素問》,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心脈長,神強氣壯;腎脈長,蒂固根深。《經》曰︰長則氣治,皆言平脈也。
注释:长脉是以长度言,它的长度,在前超过寸部,在后超过尺部。以期长度超过正常的寸尺,因此叫做长脉。长脉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健康人的长脉,它的状态,象摸到竹竿一样,长而柔软;一种是疾病脉象,它的状态,长而兼有滑脉,形同被拉直的绳索,摸到的指感。
體狀相類詩: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原注: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注释:超过正常脉位的脉象叫做长脉。弦、牢、实、紧都兼有长脉,弦脉如按被拉紧的弓弦;牢脉长中兼有洪大象,噼啪应指,居于沉位,在下;实脉弦、滑、数相兼,浮沉皆能见到其噼啪应指;紧脉,如按被弹起的绳索,虽然长,但有拧劲指感。
主病詩: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原注:長主有余之病。
注释:长脉是健康长寿的人的标志。正常状态下,代表这个人必然长寿。长寿人的长脉,长而柔和。疾病的长脉,主要见于脑病,常见的高热的阳毒、阳明热深、癫痫、脑瘤、脑中风后期,但是这些长脉,往往兼有滑脉,一般长滑相兼的长脉。
10.短(陰)
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能滿部(《脈經》)。
原注:戴同父云︰短脈只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故關不診短。黎居士云︰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附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肝肺,長短自見。
注释:短脉主要体现在寸部和尺部。常见的寸部不足,略短,或者尺部不足,略短。有时寸部没有脉搏,或者尺部没有脉搏,或者寸尺都不足。
體狀相類詩: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原注:澀、微、動、皆兼短脈。
注释:涩脉、微脉、动脉、皆兼有短脉。涩脉,不足,但是有脉涩小;微脉,微小似无,欲绝;动脉是数脉,两头都短,摇摇在关部位有。
主病詩: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注释:《經》曰:短則氣病,短主不及之病。
注释:短脉见于寸部不足,左寸部不足,是心元虚;右寸部不足,是肺气虚;关部没有短脉。左寸部短肾气不足;右寸部短,命门火衰。短、滑、数三者结合,同时出现,就是酒积(饮酒过度,发生的疾病)
11.洪(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原注: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複下。應血脈來去之象,象萬物敷布下垂之狀。詹炎舉言如,環珠者,非。《脈訣》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洪脈所宜,蓋謬也。
注释:洪脉,形同奔腾汹涌的洪水形状,汹涌澎湃;指下宽大,来时有力,去时无力;来时宽大,去时绵长。有时与数脉同时夹杂(洪大而快)。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淹淹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注释:夏季主热,心火值班,南方丙丁火盛,洪脉当令,为正常脉象。如果出现在秋冬春季,就是病脉,病位在肺胃气分—白虎汤证。
相類詩: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噼噼堅。
原注: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注释:洪脉形同波涛汹涌的江水,澎湃之象。实脉有些相同,但是噼啪敲打指腹。
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肝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原注: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曰:脈大則病進。
注释:洪脉是阳气偏盛,肺胃实热,大汗出、大渴、大热、大烦躁,四大症,也叫做白虎症。病位在中上二焦,常见于急症。虚证失血过多,血虚热,血不足,学的流速快,相火盛,也能见到,如当归补血汤证。还能见到胃热、腹胀、阴虚、肿瘤、泄泻、久痢。
寸部脉洪,心肺实火。关部脉洪左肝火、右胃热。尺部脉洪,肾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知母、黄柏为君药,相火炽盛证。
上焦、中焦生石膏、知母,下焦知母、黄柏。
12.微(陰)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
原注:《素問》謂之小。氣血微則脈微。
注释:极细而软,按之就要绝了,似有似无。
體狀相類詩: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原注: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注释:微脉,微弱似无,极端微弱。细脉,和微脉近似;但是细脉如丝线,细而常有。
主病詩: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原注: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訣》云︰歲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亦枯。
注释:微脉,是气血不足重症主脉。往往欲见生死之象,微脉生脉用独参汤大量。常见于大病之后、大汗之后、劳损重病、女子大量崩漏流血之后、或者感染性疾病很久,导致重度气血不足,才能出现微脉。
寸部脉微常见气息短促、心悸怔忡,这些都是心元不足。右关部脉微,是脾虚腹胀;左关脉微,是肝血不足、肝癌。尺部脉微,肾虚欲绝、精血不足、命门火衰、消渴肾虚重病。
13.緊(陽)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箪線(丹溪)。
原注: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脈訣》言︰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注释:紧脉形同转动着的绳索,被弹起,弹到指腹的感觉。
體狀詩: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注释:紧脉是寒邪,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常见外感风寒表实症、寒邪直中中焦脾胃。中焦直中则腹痛,外感寒邪则身痛。
相類詩:見弦、實。
注释:紧脉和弦脉近似,紧脉如同绳索;弦脉如同琴弦。紧脉和实脉相同,紧脉如同绳索;实脉浮沉都有,脉大还长,如同敲打指腹感。
主病詩: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然安。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原注: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尺緊痛居其腹。況乃疾在其腹。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
注释:紧脉主痛证、寒证。受寒邪咳喘、痰饮、呕吐、风痫。浮紧是表寒,用麻黄汤发汗,沉紧是里寒,用附子理中汤温散寒邪。
左寸紧主伤寒,右寸紧主伤食。关部脉紧,寒邪直中脾胃,用理中汤类温中散寒治疗。尺部脉紧,常见腰脱(寒痹)、奔豚证、寒疝痛。
14.緩(陰)
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毡柳梢(滑伯仁)。
原注:緩脈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在人為脾。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有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為胃氣。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賢推定五般土。陽土須知不遇陰,陰土遇陰當細數。詳《玉函經》。
注释:缓脉,正常人呼吸,一息四次,一般在72—78次/分钟。往来和缓,均匀一致。
體狀詩: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毡輕風。欲從脈裡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注释:缓脉的形状,缓缓慢慢,如同轻风吹动柳絮,缓缓慢慢。
相類詩:見遲脈。
注释:缓脉和迟脉类似,但是,比迟脉略快。缓脉中含有停止,同迟脉含有停止一样,都是结脉。结脉,是心脏早搏。缓脉是正常人脉象。迟脉是有寒证。
主病詩:緩脈營衰衛有余,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痺,分別浮沉大小區。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原注: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痺,緩澀脾虛,緩弱氣虛。《脈訣》言︰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出自杜撰,與緩無關。
注释:缓脉的病症,主要是正常人脉象。在四季出现缓脉,都是正常的。如果太过,不及,则是病脉,没有柔和之象。缓脉的病症,常见脾虚和风湿中的风痹。在上部,则头痛、项强、肩背、肩关节、肘臂疼痛,有时,攻窜作痛。在下肢,则膝关节、小腿、足疼痛,也攻窜疼痛。久病,还见到肌肉萎缩。浮缓多上部疾病痹证,沉缓多下部痹证。
寸部脉缓,头肩部有风湿。关部脉缓,脾虚生痰,导致眩晕,或者脾虚胃痛。尺部脉缓,常见脾虚泄泻、便秘中的风秘、下肢痹证,行走蹣跚。
15.芤(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
原注:芤,慈蔥也。《素問》無芤名。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脈訣》言︰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注释:芤,古代葱名。指的是脉象如葱管状。外如葱管,里面中空。
體狀詩: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注释:芤脉形同葱管,脉象外实中空。病机是邪热侵犯阳经,血热妄行,引起出血诸症。
相類詩: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虛虛。
注释:和芤脉相同的脉象是虚脉和革脉。芤脉是外实中空,形同葱管;虚脉是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革脉是形同鼓皮。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於胸,關內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注释:寸部脉芤,咳血、吐血、脑出血。关部脉芤,肠痈、胃痈证。尺部脉芤,尿血、赤痢、崩漏。临床上最常见到的就是—脑出血前后,或者大出血之后。就要脑出血时,出现芤脉,此时可以在头部放血预防。
芤脉,大出血后,脉道中空。
16.弦(陽中陰)
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箏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刊誤》)。
原注:弦脈在卦為震,在時為春,在人為肝。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緊而數勁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脈訣》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皆非弦象,今削之。
注释:弦脉,如同按在琴弦的指感。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如同琴弦。
體狀詩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注释:弦脉就像琴弦一样,是肝木克脾土,土弱木强,肝郁、脾虚常见病。肝郁气滞,则胸满胀,胁下胀痛,肋下攻窜胀痛,烦躁易怒,脾气不好。火眼病、流泪内外障眼。
相類詩: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又見長脈)
注释:弦脉如同绷紧的丝线,在指下,长而端直。紧脉与它相似,但是,紧脉如同滚动着的绳索,左右弹指。牢脉也相似,牢脉属沉脉类,在沉伏之间,比较低下,而且弦长。概括起来:弦长实大沉伏相兼。主病詩: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症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原注:弦為木盛之病。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
注释:弦脉常见肝胆疾病。浮弦,饮溢四肢证;沉弦,悬饮停胸下。少阳经症,往来寒热、口苦。疟疾。弦迟兼有寒证。弦数兼有热证。弦滑建有痰饮,也常见脑病,脑出血、脑血栓、脑瘤、脑外伤重症时期。弦滑数相兼,也见常于危证,欲死。
寸弦头痛、胸膈以上有痰饮。左关部脉弦,寒热往来、乙肝病毒携带、肝炎痊愈。左关部弦滑,常见胆结石、胆囊炎、肝胆、胰腺部位肿瘤。右关部弦,为胃寒,弦滑胃热、蓄食。尺部脉弦,为寒痹,在下肢,常见腰脱。或者抽筋。或者寒疝。
17.革(陰)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原注: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証皆異也。又按︰《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混濁革變,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貺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注释:如按鼓皮,上硬如皮革下空。
體狀主病詩: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注释:革脉如按鼓皮,是芤弦相合的脉象。女子流产、不完全流产、崩漏;男子血虚、梦遗、性生活大汗之后。病机是津液、气血丢失,脉道中空。
相類詩:見芤、牢。
注释:革脉与弦脉、芤脉、牢脉类似。革脉形同鼓皮;弦脉如按琴弦;芤脉如按葱管状。牢脉是沉、弦、长、实、大相兼,属沉脉类。革脉属浮脉类。
18.牢(陰中陽)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
原注: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孟浪謬誤。
注释:在沉伏之间,长大有力,稍弦。属沉脉类。
體狀相類詩: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注释:患有沉、弦、长、实、大的脉象,居于沉伏位子是牢脉。革脉与它类似,革脉含有芤弦,如同鼓皮,属浮脉类。
主病詩:寒則牢堅裡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症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原注: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云︰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脈訣》言︰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注释:牢脉是久寒的疾病。寒则气血凝滞,久寒入肾、血瘀成积。心痛、胃痛,心痛属血瘀,胃痛属实寒。还见到疝气、颓疝、症瘕、肿瘤。丢失血液过多,导致的血虚。阴虚日久--目前多见于肿瘤晚期。
19.濡(陰,即軟字)
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
原注: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及之象。《脈訣》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微脈,非濡也。
注释:濡字,古代做软字,就是柔软的含义。濡脉属于浮脉类,漂浮在上,很柔软。简单记忆:柔软在上。形同皮筋,柔软在上。
體狀詩: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注释:濡脉浮而软细,摸脉时轻轻用力,就好像水中漂浮着的丝绸,轻手可得,重按就没了的指感。常见于大病之后,和孕妇产后,气血大虚的状态下,大补气血,就痊愈了。如果是慢性疾病,属于无根脉,说明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
相類詩: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諸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原注: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注释:浮而软细是濡脉,沉而软细是弱脉。浮而极细像要断绝是微脉,沉而极细不断是细脉。
主病詩: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原注:濡主血虛之病,又為傷濕。
注释:浮软相兼之脉就是濡脉,出现这种状态,是大出血之后,命门火衰,真火不足,夜间盗汗,骨蒸,湿气胜脾虚。现代医学的肠伤寒、最常见是风湿病,湿气袭表。
注释:寸部濡软,阳虚汗多,心肺阳元不足。关部发软,左关肝血虚,右关脾胃气虚。尺部濡软,是命门火衰,真火不足,肾气虚。
20.弱(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原注:弱乃濡之干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注释:极软而沉细,形同橡皮筋而微弱,重按乃得,轻手不见。属于沉脉类。
體狀詩: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注释:弱脉是无力,而按之柔软,属于沉脉类,和濡脉对应。这种脉象的发生,是阴精不足,气血虚弱所致;由于气血不足,必然有气短、胸闷、心慌,乏力、困倦、健忘、眩晕、眼干,腰酸,手足麻木等症状,老年见到是动脉硬化所致,年轻人见到,就是气血不足,伴随精血、肾脏虚弱的重病,一般叫做劳损。
相類詩:見濡脈。
注释:濡脉属于浮脉类,弱脉属于沉脉类。都濡软如橡皮筋,一个漂浮,一个沉下,对应。
主病詩: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原注: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注释:弱脉的病机是阴血不足,阳气虚衰。常见的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中医叫做劳损。恶寒、发热、筋骨萎软,惊悸、多汗,精气神不足。这种状态,补益气血,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寸部脉弱,心肺气虚。左寸,心气虚则心悸,偶尔晕厥;右寸,肺气虚弱,气短不足一息。左关脉弱,肝血不足,忧郁,胁肋胀痛,情志不舒,偶尔见于肝脏周围肿瘤。右关脉弱,主要是脾气虚、脾虚夹寒,脾胃虚寒;左尺部脉弱为肾虚,双尺部脉弱肾虚;右尺部脉弱,命门火衰,见于生殖系统疾病,男常阳痿、遗精、早泄;女子宫寒症、产后中风久远,带下病。双尺软弱,常见浮肿。
21.散(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裡(《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
原注:戴同父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水腫,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注释:宽大而散乱,如同春天杨花飘落之象,时多时少,来去不均匀。
體狀詩: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注释: 散脉如同杨花飘舞,没有规律,飘忽不定。产妇是即将生产之兆,重病、日久,是将亡之兆。
[相類詩]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注释:散脉散乱没有规律,濡脉浮细而濡软;浮迟虚大无力为虚脉;芤脉如葱,外实中空。
主病詩: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衍浮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注释:左寸心悸怔忡;右寸是气短、自汗。左关是溢饮,饮停四肢,右关部脾虚足肿;双关散,临床常见鼓胀晚期。尺部见到散脉,肾气绝,中医认为是无根的脉象,不久离开人世。但是,目前看尺部脉不见,寸关见到缓脉、迟脉,是命门火衰,右归饮加减仍能治愈;还见到手术切除妇女卵巢、男子肾脏。如尺部散乱,六脉主体间歇相代,时停时至,必死之脉。
22.細(陰)
細脈:小大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
原注:《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指背。
注释:细脉如线。病机是:气血不足,脉道空虚。
體狀詩: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注释:细脉如同丝线,经常是沉细交织。春天脉弦,夏天脉洪,少年脉缓有利,见到细弱脉,说明气血不足,少年见到,有可能先天性心脏病。老年人见到,是动脉硬化。
相類詩:見微、濡。
注释:微脉细弱是无,濡脉细而濡软。与细脉类似。
主病詩: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原注:《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証則順,否則逆。故吐衄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注释: 细脉主病是血虚。血液不足,不能充斥脉道,脉管空虚,而细。血虚则气也不足,因此,补血,同时要补气。细脉的原因,各种虚弱疾病,劳损、七情乖逆,是常见的。也见于湿气损伤腰肾的肾着症。还见到性生活过度伤精和大汗之后。还有久病泄泻。
寸部脉细见到心肺气血不足,心肺气虚,呕吐。关部常见于脾虚,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左关部是肝血不足当归症。尺部脉细,泄泻、痢疾、遗精、精气欲绝。右尺部是命门火衰。
23.伏(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
原注:《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注释:重手用力按到骨骼,才能感觉脉在跳动。脉位在骨上筋下。
體狀詩: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証屬陰。
注释:脉位较深,在骨骼上,才能摸到。常见伤寒病,欲汗出、未出之时;也见于厥证,脐腹疼痛重病。
相類詩:見沉脈。
注释:属于沉脉类,位居骨上,比沉脉深,沉脉在筋上。
主病詩: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裡莫因循。食郁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原注: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証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複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複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附子細辛麻黃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
注释:伏脉为霍乱,呕吐频繁;腹痛宿食不下,食积。或者老痰蓄积的积聚。或者见到久病脾肾阳虚。食郁停胸,寸部脉伏。胃中久寒见到关部。尺部见到是寒疝疼痛。伏脉比较罕见,一旦出现伏脉,较重疾病时。
24.動(陽)
动脉: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原注: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鼓動如鉤、如毛者,尤謬。
注释:动脉是寸部和尺部没有脉搏,唯独关部滑动,脉来较快,厥厥动摇。
體狀詩: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注释:关部滑数相兼,跳动较快,寸尺没脉。
主病詩: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原注: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注释:动脉很少见到,主要是痛证、惊吓、大汗之后、腹泻重症、抽筋、男子泄精之后、女子大流血后。
25.促(陽)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複來(《脈經》)。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
原注:《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數止為促,緩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注释:脉搏较快,偶尔停止。好像疾走,被拌,又接着走。
體狀詩: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注释:促脉属于数脉类,疾数偶止。这是阳热至极,就要亡阴。三焦之火进一步加重,就有危险,减退就生还。是要见到生死之兆。
相類詩:見代脈。
注释:促脉和结脉、代脉类似。促脉是疾数偶止;结脉是迟缓偶止;代脉是停止跳动与跳动交替,时间不定。
主病詩: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原注:促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也。
注释:促脉是热性疾病,到了极点,出现的脉象。大致有五个原因:咳嗽、哮喘、痰积(包括肿瘤)、癫狂、疔毒痈疽重病。属于高热、痰热、狂癫、恶性肿瘤重病、阴虚重病中的血热。
26.結(陰)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複來(《脈經》)。
原注:《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
注释:慢脉偷停,立刻起搏。迟脉或者缓脉,突然停止,又立刻跳动。
體狀詩: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注释:结脉是迟缓脉停止跳动,又立刻跳动的脉象。刚发病是心元不足,久病是血瘀所致。兼有浮象,是气滞重,兼有沉象是积聚久病(肿瘤)。
相類詩:見代脈。
注释:涩脉艰涩。代脉,停止跳动,很长时间,又再次起跳,几秒、几分,甚至几小时。促脉,快速脉象偶尔停止,又立刻跳动。结脉,慢脉突然停止跳动,又立刻跳动。
主病詩: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假)為殃病屬陰。
原注: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
注释:结脉常见的是血瘀、痰积、积聚、痈肿、疝、瘕。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血瘀。由于血瘀,导致心悸。
27.代(陰)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
原注: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臟之氣衰,而他臟之氣代至也。《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複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注释:脉象突然停止跳动,不能再次起动,间隔一段时间起动,就叫做代脉。
體狀詩:動而中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注释:脉象停止跳动,与跳动,交替。这种状态就是代脉。患者是心脏病。健康的人,出现代脉,是即将死亡的脉象。
相類詩:數而時至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涂。
原注: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三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也。
注释:促脉是快速脉象,突然停止一次,又再次跳动。结脉是慢的脉象,停止跳动,又再次跳动。代脉时停止跳动一会儿,又再次跳动。
主病詩:代脈元因臟氣衰,腹痛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原注:《脈經》曰︰代散者死。生泄及便膿血。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後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証。
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注释:代脉的原因,是心脏虚衰疾病。腹痛重病、泄利导致下焦重虚,或者大吐、大泻、或者妇女怀孕三个月,使气血不足,都出现代脉。
中医认为:脉象跳动每四十次,停止一次,一个脏器衰竭,能活四年。三十次停止一次,能活三年。二十次停止一次,能活二年。十动一止,能活一年。
两次跳动,一次停止,能活三四日。三四次跳动,一次停止,能活六七天。五六次跳动,停止一次跳动,能活七八天。照着这样推算人的生死,基本就是中医思路。
查看(92)评论(0)
月经不调讲义
2007-9-17
月经不调讲义
根据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年5月编写的<复习参考资料>改编  作者:刘臣彬
主题词:
本题主要讨论月经病的中医治疗.
月经病,指的是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全身病理变化。学习主要需要掌握具体病症的概念、主症、治则、方剂、药量,方能更好的从事临床工作。
一、月经不调
凡是月经的期(周期及带血天数)、量、色、质,出现异常,称为“月经不调”。临床上分五个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正常月经每次4--5天,一般2--7天不是病,每次的周期是28--32天。提前或者超过7天,才能诊断发生了月经病。
经行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一周以上甚至二周者,称为“经行先期”,亦称“经早”。若偶然一次经行先期,下次如常者,不做病论。临床分为血热、气虚二型。以血热型常见。
1、血热型
(1).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嗜食辛辣,肝郁化火--火热内蕴--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先期。
(2).主要证候:
虚热症:经行先期,量少,色鲜红,质黏稠,五心烦热,颧赤唇红,舌红而干,或有裂纹,六脉细数,或虚数无力。
实热症:经行先期,量多,色紫红,质黏稠,心胸烦闷,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六脉滑数,或弦数。
肝热症: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挟瘀块,烦躁易怒,胸胁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实大。
(3).治疗原则:清热凉血为主。
(4).方药举例:
虚热:地骨皮饮加减。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麦冬25克 阿胶25克 白芍30克 知母25克 黄柏15克
水煎服。
实热和肝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25克 栀子30克 黄芩30克 柴胡25克 生地30克 车前子25克 泽泻25克 木通25克 甘草20克 当归25克 玄参30克 丹皮25克 黄柏15克
水煎服。
2.气虚型
(1).病因病机:
素体脾虚,劳倦过度,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先期。
(2).主要症候:经行先期,量多,或量少点滴而下,时断时续,色淡,质稀,神倦乏力,小腹空坠,舌淡苔白,六脉细弱而迟,右关弱。
(3).治疗原则:补气摄血
(4).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白术30克 人参15克 黄芪100克 当归25克 甘草20克 茯神20克 远志25克 枣仁20克 木香25克 龙眼肉20克 仙鹤草75克 刘寄奴75克
水煎服。
经行后期:
月经周期错后一周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以上,称为“经行后期”,亦称“经迟”。若偶然一次错后,下次如常者,不做病论。临床分为血虚、血寒、气滞三型。
1.血虚型:
(1).病因病机:素体虚弱,大病久病,失血过多,产后乳众--耗阴伤血--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后期。
(2).主要症候:
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小腹空疼,或不痛,面色萎黄、无华,皮肤少泽,头晕心悸,舌质淡白,六脉细迟,虚大,纯弱。
(3).治疗原则:补益气血
(4).代表方剂:圣愈汤
熟地50克 白芍50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人参20克 黄芪150克
水煎服。如尺部脉弱合右归饮加减。
2.血寒型:
(1). 病因病机:   经期产后,过食生冷,摄生不慎,感寒涉水,虚寒内生,素体阳虚--寒滞小腹--血行不畅--后期。
(2).主要症候: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或色黯,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冷痛,或绞痛,肢冷畏寒喜暖,头晕心慌,舌质淡白,六脉细迟,右尺独弱。
(3).治疗原则:温经散寒、补益气血。
(4).温经汤加味:
川芎20克 人参15克 白芍30克 莪术25克 青皮15克 甘草15克  肉桂10克 当归20克 牛膝30克 熟地50克 山芋25克 山药25克 玉竹20克 黄精25克 黄芪100克 白术20克 吴茱萸20克 附子20克 桂枝15克
水煎服。
3.气滞型:
(1).病因病机:抑郁愤怒,忧思不解--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后期。
(2).主要症候: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神态抑郁,舌淡白,六脉具弦,或左关独弦。
(3).治疗原则:理气行滞。
(4).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25克 熟地25克 桃仁25克 红花25克 枳壳15克 牛膝30克 川芎25克 柴胡25克 赤芍30克 甘草20克 桔梗20克 益母草50克 泽兰50克
水煎服。
查看(111)评论(0)
消石秘法
2007-7-25
消石秘法
我有一个朋友,54岁,男,患了胆结石病,是一个房地产开发老板.在沈阳大小医院治疗,只是消炎,经常发作,每次都是右胁下剧烈疼痛,放射到右肩背,不用杜冷丁,不能止痛.缓解期,又用了很多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有民间传来一法,用了,结石没了,这是现代仪器征实的.发出供大家参考.
绿豆500克 鲜猪胆10个甘草30克 白水3500克
煎煮约5小时,用手作成90粒小丸,早晚各一次,每次一丸.连服45天.用仪器复查?看结果.
好多人结石没了.所以我把它发到网上.
查看(70)评论(1)
痛经验案(原创)
2007-7-10
痛经验案
作者:刘臣彬
患者,女,24岁,已婚.某中学教师,家住沈阳.2003年5月20日.
问诊:
主诉:从13岁时行经腹痛至今.
现病史:患者13岁时行经,22--30天/1次,每次4--5天.每在经前睡不好觉,经期小腹及两侧,剧烈疼痛,甚至想撞墙;有时恶心,吐黄色液体;经量中等,不是很多;经期不准,有时提前,有时错后1周;色黯红,伴有黑块;质黏稠.每次月经两天后,黑块大下后,疼痛缓解.曾经在中国医科大学二院确诊为原发性痛经.经很多大小医院诊断治疗未愈.用药不详.现又来月经,疼痛剧烈,两人掺扶来诊,痛苦面容,面无血色,发白;两手捂着小腹,弯腰走进门诊.验舌,舌质略黯红,舌底有紫斑散在分布,六脉沉细而紧,右尺脉独弱.<气口九道脉>示:前部如内者.素体小腹发凉,腰酸膝软,畏寒,四季怕风,手足不温.婚后,性生活没有舒适感,因而讨厌性生活.白带无异常。
既往史:从13岁时月经腹痛.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经带胎产史:13岁来月经,4--5/22--30天,量中色黯,有血块,大如指甲,块下腹痛减轻。以往白带正常。
婚姻史:21岁结婚,未生育,性生活无舒适感,讨厌。否认性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其它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沈阳,未到远方居住,居住条件好,无烟、酒及其它嗜好。
家族史:父母健在,家族中无遗传病及肿瘤病史。
望、闻、切诊:
神色形态:神志清楚,精神正常,手捂小腹,痛苦面容,面白无光泽,双目有神,形体适中,行动不便。
声息气味:语音不正常,痛苦呻吟,语声无力;未闻及异常气味。
皮肤毛发:头发黑密,有光泽。全身皮肤发白,无斑疹、疖肿,无浮肿。
舌象:舌体大小适中,舌质略黯紫,苔薄白。
脉象:六脉沉细而紧,右尺脉独弱.<气口九道脉>示:前部如内者.
头面五官颈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目窠浮肿,目珠不黄,瞳人等大等圆,无鼻翼煽动,无耳瘘及生疮,唇色白无光泽,咽喉无异常,未见乳蛾,颈项活动灵活,未见瘿瘤、瘰疬。
胸腹:胸部形态正常,乳房正常,未见虚里波动,上腹软,无压痛,无症瘕痞块,无青筋暴露。小腹扪之发凉,拒按,脐下正中压痛。
腰背四肢爪甲:脊柱腰背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爪甲发白。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未查。
体格检查:
T:36.6度  P:72次/分  R:21次?分  BP:115/80mmHg
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发育正常,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下无结节,巩膜未见黄染,烟部正常,扁桃体无红肿,不肿大,颈无抵抗,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均匀,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心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腹按之有压痛,无反跳痛,肾区无叩击痛,脊柱无病理性弯曲,四肢活动正常.
其它检查:未做.
辩病辩证依据:经行小腹部疼痛剧烈,两人掺扶来诊,痛苦面容,面无血色,发白;两手捂着小腹,弯腰走进门诊.验舌,舌质略黯红,舌底有紫斑散在分布,六脉沉细而紧,右尺脉独弱.<气口九道脉>示:前部如内者.素体小腹发凉,腰酸膝软,畏寒,四季怕风,手足不温.婚后,性生活没有舒适感,因而讨厌性生活.白带无异常。
西医诊断依据:中国医科大学二院确诊为原发性痛经.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痛经
厥阴经病
血瘀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处置:
1.针刺中极,双三阴交,40分钟,疼痛立刻缓解.
2.用中药治疗原发症.
治则:温补厥阴,活血,理气,安神.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味.
吴茱萸20克 桃仁25克 红花25克 熟地25克 赤芍30克 当归20克 川芎20克
远志20克 枣仁20克 三棱30克 莪术30克 香附25克 郁金25克 乌药25克
20副,水煎服.
经服药后,疼痛逐渐缓解.服完药,又在之后每经期,前3--5天服药,连服8天,连用6个经期,痊愈.追访至今未犯.
讨论:痛经一病,在西医,主要是子宫内膜脱落不完整,所致,中药散寒.理气.活血.起到了"清宫术"的作用.协助了月经的内膜脱落与修复,又改变了内环境,真是个好方法,值得推广.
有问必答网中医科研究室版主--神脉刘
查看(482)评论(0)
急诊疑难病例
2007-6-26
急诊疑难病例
2007年1月30日,晚急诊.患者,女,30多岁.家住沈阳.
主诉:患者腹痛剧烈,在医大,陆军总院查不出病2年.
现病史:患者在怀孕2个月时,饥饱无度,引起上腹部剧烈疼痛,翻滚叫喊,揉拉腹部、背部、击打痛区。经中国医科大学二院、陆军总院等,查肝、胆、脾、胰、肾胃肠,均查不出病。患者忍到产后,没有用药。之后,开始服曲马多止痛,从一片开始,递增到六片,现又加服氨非待引片,效不佳,以为癔病,求余针灸,舌质略黯红,苔白腻,六脉沉滑数相兼。查体:肝肋下二指,墨非氏症(-),脾肋下未及,腹部松软如面,“上腹部深压疼痛,横于胃壁后,从右肋--左肋一条,宽约3指,松手反跳痛”,脐左侧深按,能扪到肠形,略硬。大便20多天不下。我针灸:三脘、膻中、期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100多穴,发现肌肉痉挛,针歪向一侧。尤其腹部歪的严重。
既往史:吃饭不正常,经常1天,甚至2--3天不食,突然暴食。
个人史:无传染病。
家族史:无遗传疾病。
过敏史:不祥。
辩证辩病依据:1.饥饱无度。
2.上腹压痛,脐旁肠形。
3.大便20多天不下。
4.六脉沉滑数相兼。
西医诊断依据:上腹部深压疼痛,横于胃壁后,从右肋--左肋一条,宽约3指,松手反跳痛”,脐左侧深按,能扪到肠形,略硬。大便20多天不下。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少阳阳明府合病--燥结(上腹痛)
西医诊断: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处置:中医治疗
治则:和解少阳,通里攻下。
处方: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30克 大黄75克(后下)枳实30克  黄芩50克  白芍30克  元胡30克 番泻叶25克  虎杖30克
芦根30克 茅根30克  木香30克  连翘50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西洋参20克
水煎服。
晚上没睡,服药没泻,第二天又去精神病院一天,晚上回家泻下一宿。病情缓解。
又服中药,去大黄、泻叶,十多付。追踪至今未犯。
讨论:这个病是蓄食不化,形成燥结,结于大肠,反攻中州,引起诸症。西医就是慢性胰腺炎,因为漏诊,所以不治,只要认真查治,还是不难辩证。最重要的“20多天大便不下”。
查看(23)评论(0)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
2007-6-10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
作者:刘臣彬
肝炎病毒携带,患者可能没有症状,在偶尔体检中发现,也有人自觉乏力,困倦,肌肉酸疼,全身不适,心悸,尿黄,胁下胀疼,恶心,烦躁等症,症状不一定俱全.中医临床,左关脉弦,细,弱,六脉细数,亦有个别迟缓,虚大者.我用此方给病人服,三个月一疗程,疗效显著,还没花太多钱,经检验,有多数转阴,或症状好转,可用于各种肝炎,任何时期的治疗,没有副作用.兼糖尿病,高血压,及其它病症,亦可服用.
组成:茵陈50克  佩兰50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玉竹20克  黄精20克
郁金30克  板兰根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5克  川芎20克
用法:水煎服.每付服2天整,每12小时一次口服,轻者月余病情缓解.
加减:1.伴心悸,气短加西洋参15克  黄芪60克  党参30克
2.伴目黄口苦,加栀子30克  柴胡30克  黄芩30克
3.伴饮食不振,或服药恶心,缓泻,胃不适感,加阳春砂10克  白蔻10克  苍术20克
4.伴失眠,加远志25克  枣红25克  柏子仁25克
5.伴浮肿,加泽泻30克  白术30克  牛膝75克  茯苓30克
6.伴肝大,脾大,加三棱30克  莪术30克  郁金30克
7.伴口唇青紫,舌质紫黯,舌体上下有紫斑紫点,为血瘀,加丹参30克  桃仁25克  红花25克
8.伴鼻流血,加侧柏叶30克  仙鹤草75克  刘寄奴50克
9.转胺酶增高,加辽五味20克
10.血脂高,加焦山楂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11.胆结石,加金线草200克  海金沙100克  海金砂布包煎
方解:肝炎病毒入侵,目黄,口苦,一身黄染,六脉弦数,细数,虚数无力,弦滑.中医病机为脾虚湿盛.但
病毒携带,则六脉细数,数软无力,数者为热,细软为血虚,中医病机为阴虚内热,因而治疗时考
虑2个方面,第一病毒所致血虚,第二病毒所致血热.方中用茵陈,佩兰,板兰根抗病毒为君,凉血
四物汤,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生血,佐玄参,二冬,玉竹,黄精滋阴养肝,郁金理肝解郁为使
诸药补肝解毒,一治损伤,二解病毒,久用病毒不再复制.
查看(256)评论(7)
中医近代史--四大药房
2007-6-10
中医近代史--四大药房
外公张福和讲,他是中国四大药房老天祥中医传人.是丹东老天祥中医--术苓参草派。中国建国前,中医正宗是在药方坐诊,清朝以前的药房,相当于今天的中医药大学。由药房(药店)、门诊、制药厂,三部分组成,药房有医师、药师二部分组成,俗称“前店后厂”。
中医的发展,由三方:一术苓参草派,也叫四君派。二地芍归芎派,也叫四物派。三香附良姜茶叶丁香派,三家,从远古发展而来。三方的特点,是中医的三个分支,不是用一方治病,而是用一方加减通治百病,以四物汤为例,熟地白芍,生血补血,生血重用;当归川芎,活血补血,活血重用。临床除去这四药,还是四物汤(派)。随症四路加减治病,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生生不断。在古方中,这是常见的。
《黄帝内经》、《难经》时代,中医不传治病之方,汉代张仲景做太守,家乡瘟疫,时病“伤寒”,家人死五十多口,而弃官研究中医,写下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辩证施治、立法方药,最早的方书,开辟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先河;因而,张仲景被中医称为祖师爷。伤寒是最早的瘟疫,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多,就是与张仲景发明治伤寒有关。仲景祖师,幼爱中医,每在大堂诊治疾病,后人把药房命名为“堂”,源于此。
三方在仲景之前,历代秘传,逐步分支,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医体系。清末中医传人,要求背四小典:“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汪昂著《汤头歌诀》、龚廷贤著《药性四百味》、李东垣著《药性赋》。熟读四大典:《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不知何人所著。神农著《神农本草经》。秦越人著《八十一难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清正府要求背《医宗金监》,药房嫡派传人要求背《十二经络歌》、《奇经八脉歌》、《气口九道脉》,才算出师,出师前必须抓三年药。同时必须会炮炙药、生产药。并且每年有大比武。
正宗门人,要求能认药、配药、研制药品。中国四大药房全国都有分号,清代指的四大药房是:北京同仁堂,开发研制大蜜丸为主;天津达仁堂,研制丹药为主;沈阳天益堂,研制散剂为主;丹东老天祥,研制膏药为主,天下最著名的《够皮膏》,就是丹东老天祥发明的。
四大药房是一师徒,医学相互交流、技术同等,不分高低。四大药房讲德:“有钱也治病,没钱也治病,穷汉的吃药,富汉的拿钱”,对穷人也济世救人,对平时有怨的人,也不许见死不救。药有贵贱,穷人用贱药,富人用贵药。
三方,一分为二,二而合一,一而分三,三生万物。三方变化万千,去其药,亦名其派。所谓派,指的是医学源流。要求门徒博古通今、融会贯通,通晓古今内外,方为医。别人会的,我们必须会,别人不会的,我们不许不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药房,没有传人,我在努力整理这些东西,我希望有一天,一定会同大家见面......真正的中医传人,必须做到“来人不问、切脉定方”。
 


查看(45)评论(1)
我的主题
刘臣彬中医内科学
消石秘法
痛经验案(原创)
不诊断开药太坑人(与大家共勉)
气口九道脉(中医真传)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