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男友的填满方法9:草本排毒轻轻松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3:28


  草本排毒轻轻松松

  现代人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都知道了排毒的重要性。其实,毒也分很多种——湿毒、肝毒、肺毒、无名肿毒等等,就连上火,在中医里也被称之为毒。怎么排毒?内服还是外敷?看看这一章里介绍的草药,大家就知道了。

  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以前,家里住的是平房,有院子,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院子里种一些花花草草。每到春夏,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煞是好看。有一家种的是金银花,花开时清香扑鼻,上学放学经过花旁,总要停留一会儿,深呼吸数次,自得其乐。有一天放学,终于忍不住掐了一串儿,为了让它的香味离鼻子近些,就往头上一插,乐颠颠地跑回了家。爸爸看见我,哑然失笑,顺口说了个对子:“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小红娘坐车前头戴金银花。”我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隐隐觉得爸爸在笑我,扭股儿糖一般在爸爸跟前撒娇,爸爸说:“没笑你呀,你看,这个对子上下联对得多工整啊,各有三味中药,而且应景。”说罢含笑看看我头上插的花,告诉我金银花是一味极好的草药,又给我讲了个好听的故事。现在虽然事隔多年,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爸爸讲的故事——

  话说宋朝崇宁年间,天灾战祸,民不聊生,就连苏州天平山白云寺里的和尚都没有饭吃,只好靠挖野菜充饥度日。有一天,他们发现山涧枯树上长出一大丛蘑菇,颜色鲜艳,肉质肥厚,便爬上去采了下来,回到寺里煮熟便吃,味道非常鲜美。不料野蘑菇有剧毒,到了半夜,众和尚无不腹中绞痛,上吐下泻,头昏眼花,眼看生命垂危。时值阳春三月,山上草木繁茂,清凉的山风吹来一阵阵花草清香。其中一位和尚突然想起一件往事:有一年,寺中有个和尚背上生了个大毒疮,发高烧,说胡话,神志都已经不清醒了。恰好有个云游和尚当时在寺里挂单,见此情景,急忙跑到山上摘了一大把鸳鸯藤回来,煎了浓浓的汁,让那生了毒疮的和尚分多次喝下,结果把毒疮治愈了。看来鸳鸯藤有特殊的解毒功能,现在自己也误食毒蘑菇中毒,不妨一试。于是,抱着一线希望,他挣扎着在草丛中找到鸳鸯藤,直接揪下来生嚼起来,有几个和尚也跟着吃,结果吃了鸳鸯藤的和尚都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而没吃的全都命归黄泉了。从此,寺内僧人每当见到吃野蘑菇中毒的人,便告诉他“中野菌毒急采鸳鸯藤啖之”。这鸳鸯藤就是我特别喜欢的金银花。

  金银花是忍冬科多年生的常绿灌木,又名金银藤、鸳鸯藤、左缠藤、忍冬、双花。它在夏季开花,初放时洁白如银,数日后变为金黄,新旧相参,黄白相间,一金一银交相辉映,散发浓香,故又名“金银花”。

  金银花的药用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便被古代先民探知。《神农本草经》中,把金银花列为上品中药,并告知后人“久服可轻身”。它味甘,性寒,入肺经、心经、胃经。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效果,主治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症。《本草正》中记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著名的“银翘解毒丸”就是以金银花为主药。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金银花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白喉、急慢性咽炎、急性阑尾炎、丹毒、外伤感染等,均有较明显的疗效。金银花富含木犀草黄素、肌醇、皂苷等成分,能够降低血脂,减少体内胆固醇吸收,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最新研究表明,金银花还能够抑制艾滋病病毒生长,而且有抗肿瘤的效果。金银花的茎枝又名银花藤或忍冬藤,也能入药。它味甘,性寒,入肺经、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

  采摘金银花很有讲究。刚打苞的金银花,苞长2厘米左右,呈绿色,将此时采摘下来的金银花晒干后,用干净棉布缝好给小宝宝作枕头,是再好不过的天然药枕,对促进婴儿的脑部发育非常有好处,而且金银花柔软、舒适,对婴儿的头形不会有影响,还可以预防宝宝头颈处长痱子。即将开花的金银花苞,长约3~4厘米,是饮用效果最佳的时候,这时采摘下来,放在竹匾上晒干,装袋后可以长期储存,饮用时取少许用开水冲泡,味道上乘。开花过后的金银花,药效逐渐减退,此时的花朵虽好看,但药用价值已经不大,但泡茶的味道仍不逊于花苞,也可以适当采摘。据一些老花农说,金银花在晒干的过程中,不能接触铁器,也不能翻动,接触铁器会让花失去药效;翻动会使金银花变成黑色,饮用时味道和功效都会减退。

  金银花的花、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液叫金银花露,夏季用它做成饮料,不仅味道甘甜可口,而且清热解暑的效果非常好。以前老药铺的柜台上经常摆放一个装有金银花露的瓷坛,在饮料品种极其稀少的过去,柜台上的青花瓷坛不知让多少小孩儿眼馋心痒。金银花还可以用来熬粥——银花菊花粥,原料为金银花5克、白菊花5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加水煮粥,等粥熟时加入金银花、菊花,稍煮5分钟即可。这粥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痢的作用,适用于暑天感冒、头痛、眼睛红肿、咽喉肿痛等症。金银花的这些药用保健功效,在古诗中同样是有据可考的:“初夏园绿荫重重,金银开在碧玉中。虽少几分娇妍态,香透心脾情更浓。此花本是杯中物,甘洌淡雅有奇功。祛病除疾养颜色,人间才多不老松。”

  说到金银花“祛病除疾养颜色”,确实如此。我在夏天经常用金银花煎的汁来洗澡,不仅祛痱止痒治痘痘,还可以给全身皮肤来个大扫除,草木清香,绿意盎然。这个法子还可以治疗小宝宝的湿疹呢,祛湿毒的同时还不刺激皮肤,比花露水还管用。

  金银花与我从小结缘,我这个当年头戴金银花的“小红娘”现如今如此善用它,想必它定会欣喜得花朵更加灿烂、香气更加浓郁吧。

  决明子: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老翁,年过八旬,耳不聋、眼不花且身体轻健。于是有人好奇地向老翁请教长寿秘诀,他的回答异常简单——常饮决明子茶,并随口吟了一首诗:“愚翁八十目不瞑,日书蝇头夜点灯。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常年食决明。”这首诗浅近直白地为我们道出了决明子的好处。

  决明子,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马蹄决明、羊明、假绿豆、狗屎豆、千里光、还瞳子等。其性微寒,味甘、苦、咸,入肝经、大肠经,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怕光多泪等症,也可用于热结便秘或肠燥便秘。此外,它还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与降血压的功效,对血管硬化与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决明子是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决明子治青肓、目淫、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说明它对于各种眼疾都有显著的疗效。唐代医学家甄权说:“每日取一匙挼净,空心吞之,百日后,夜见物光。”清代名医黄宫绣盛赞决明子为“治目收泪要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决明子中含有决明子素、大黄酚、大黄素等物质,对视神经有保护作用,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结膜炎等眼疾。另外,决明子水浸液、煎剂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等。

  每年秋季,就是决明子成熟的季节。入药用的决明子通常需要先炒制,用微火并不时加以翻动搅拌,等到由原来的深绿棕色渐渐变为嫩黄色乃至棕黄色,同时伴有一种类似咖啡的香气飘散出来时,就可以起锅备用了。除了入药外,平常用决明子做些简单的食疗是相当不错的保健方法,民间方子里最常见的就是决明子茶和决明子粥。取1茶匙决明子放入杯中,用热水冲泡加入适量冰糖,也可再加入菊花、枸杞子,盖上盖子闷20分钟,开水由淡黄逐渐变深,决明子独特的香气就会慢慢飘散出来。决明子茶对于眼睛疲劳充血、口臭、尿色深浓的人最为适宜,配合枸杞子及菊花,更可减缓及改善眼疾。这茶可以热饮,亦可放入冰箱放凉饮用。在大热天喝上一杯冰镇的决明子茶,凉入心脾,既明目又清暑,比起时下流行的“三精水”——香精、糖精、色素水,要健康得多了。决明子粥的配料为决明子10~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把决明子煎汁去渣,放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就可以吃了。春夏季节每日一碗,5~7天为一疗程,可以清肝、明目、通便,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习惯性便秘等。饮茶喝粥之余,还可以用决明子做枕头,决明子做枕芯,明目和降血压是它最主要的疗效。决明子很坚硬,可以在睡觉时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穴位,所以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均有辅助治疗作用。决明子性微寒,略带青草香味,枕着睡觉闻着味道,犹如睡在青草丛中。在这样的芳香中放松身心,漫漫长夜中宛如梦回青葱原野,有决明子相伴的生活真是岁月静好、长夜生香呢。

  决明子还有一种作用——对咽喉肿痛、咽喉糜烂溃疡也有治疗效果。用决明子煎水饮用,同时用决明子水含漱,不但对一般的口腔炎症有效果,对放射治疗后的口、咽部反应,都可以减轻痛苦。如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口腔、咽喉、舌头通常会充血、糜烂,非常疼痛,甚至无法吞咽。这时候饮用决明子水和用决明子水含漱,能很快地减轻放疗反应,愈合创面。

  前些日子,得到两袋来自佛教名山五台山的禅茶,喝起来口感顺畅,仔细研究了一下它的配方,除野生绿茶外,还添加了当地盛产的金莲花,再就是草药决明子和甘草了。深得大自然性灵的花草做了茶的伴侣,娴雅、幽静、恬淡,清香自溢。在瓦屋纸窗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偷得浮生半日闲地慢慢品来,恐怕真能悟到这其中“粥去饭来茶吃了,开窗独坐看青山”的丝丝禅意了。

  黄连: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个歇后语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我们自打小时候起,就把黄连与“苦”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过幸好,这个“苦”字,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那个“苦”。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其“根如连珠而色黄”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其“根黄、花黄、实黄,皆土黄色”,所以称之为黄连。它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六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黄连是治泻痢之上药,这是因为黄连可以祛除中焦湿热,并有解毒作用,对肠胃湿热导致的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等症有很好的疗效。黄连的有效成分是黄连素,又叫小檗碱,有一种治腹泻的盐酸小檗碱片就是用从黄连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以免除我们苦口苦面喝黄连汤剂了。有趣的是,黄连中主要的苦味物质恰恰就是黄连素,据试验,用1份黄连素加上25万份的水,稀释后的溶液依然是苦的,可见黄连苦味之霸道,真是一味地地道道的“苦口良药”。

  黄连入药很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连:“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金元时期的名医张元素也对黄连推崇备至,他的《珍珠囊》中记载黄连:“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六:泻心热,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酒炒则上行。”由这些名医大家的评价可以看出,黄连的功效的确有目共睹。

  在南方的乡村,婴儿出生后,有用消毒纱布蘸黄连水在婴儿口腔里擦一遍的习俗,以达到消炎、清热解毒和减少疾病的目的,这一习俗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黄连开口水”。民间还有很多黄连的食疗经验方,比如黄连白头翁粥:将川黄连10克、白头翁50克放入沙锅,用水熬煮一段时间,去渣取汁,另取一锅加清水400毫升、粳米30克,煮至米开花,加入药汁,再煮成粥就好了。每天趁热吃三次,有清热、解毒、凉血的疗效,专治中毒性痢疾。还有一道强心镇静药膳叫黄连阿胶汤,先把5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白芍加水熬煮,去掉药渣,再把15克阿胶溶化在药汁内,每天两次,每次加一个鸡蛋黄煮熟后服用。需要注意的是,黄连大苦大寒,过量或久服容易伤脾胃,凡是有胃寒呕吐、脾虚泄泻症状的人均忌用。

  清代的《听雨轩笔记》中记载过一则苏州名医叶天士不敢用黄连的故事,颇为有趣。一天,叶天士愁眉不展,独自在房内徘徊,口中自言自语,全是“黄连”二字。原来,叶天士的老母亲近日患病,发烧不退,胃纳不佳,胃脘作痛,烦躁不安。他想用清热药剂,又害怕母亲年老体弱,受不住寒凉药的攻伐,一时间没了主意。叶天士问仆人:“此时医士尚有学问深而名未著者乎?”仆人答:“江尾有一章医生,言其医术超过主人,但找他看病者却寥寥无几。”叶天士沉吟一会儿后说:“口出大言,当有实学。”立即亲笔修书一封,命仆人请章医生前来诊视母亲的病症。信中写道:“君住江之尾,我住江之头;未识尊颜,诚惶诚恐,家母失健,恳望赐医。弟天士叩首。”章医生给叶母诊病后,书方一帖,独用黄连。叶天士看此独方后兴奋地叫了起来:“吾早欲用此药,奈家母年高,恐灭真火,故不敢耳。”即命仆人速去取药。章医生说:“太夫人之病是湿热郁于心胃之间,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用之无害。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黄连燥湿清热,无热去湿重,湿除热重之弊。”叶天士连连称是。叶母服了一方后热退入眠,渐有食欲。服第二方后,病即痊愈。叶天士赞道:“章兄医术过于我矣!”于是广为宣扬,盛赞章医生的妙手回春。从此,章医生名声大震,而叶天士求医、不耻下问的美谈,一直流传至今。

  黄连因苦而闻名,却是一剂良药。而事实上,良药苦口,是所有草药共同的特质。只有当我们带着一颗虔诚而安静的心,走进山野,去与它们亲密接触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丝丝清风,从大地上缓缓掠过,夹杂着山草野花的苦寒清香,直吹进我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