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语奈何小翠的番外:中国古代书信别称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43:58
中国古代书信别称谈
  中国古代的文人总会用诗意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事物,面对春花秋月可以感慨万千,面对青山绿水可以心有所动,面对收到的书信,自然也是思绪飞扬。在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一纸薄薄的书信,要翻越千山万水,要传递很长时间,才可以到达收信人的手中,更不要说遇到“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了。当书信在手中展开时,也许已经没有了墨香,也许已经有些破损,也许纸上只有只言片语,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情厚谊,充满了传奇故事,因此在古人心中,书信除了传递讯息,还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为了表达对书信的这种特殊情感,古代文人便赋予其诸多的别称,让书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现将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分为三大类逐一说明。
  第一类别称是源于与书信有关的事物、动作,包括书写的材质、书写的工具、书信的包装、与书信有关的动作等等。这类别称是对书信客观的描述,直接而具体。下面分为四小类分别说明:
  第一,用书写的材质来指代:简(简书、简札、简帖)、牍(尺牍、书牍)、札(书札)、帛(帛书)、尺素、尺纸、笺、朵云(云朵)。
  以上这些别称都是用书写的材质来指代书信的,札是小而薄的木片,牍是大而厚的木片,简是狭长的竹片,帛是丝织物,素是生帛的一种,笺是小幅精美的纸张。这些名称的产生是与古代书写材质的演变发展紧密相关的。
  早期,人们书写的材质只能是取材方便的木片、竹简或者丝帛,书信也不例外。在西汉造纸术发明以后,纸张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书信的材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纸张的应用得到普及,种类也逐渐增多。发展到唐代还出现了私人专用的笺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薛涛笺”,不仅印有各种花纹,还出现了彩色笺纸。当然这种笺是集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不仅仅是用来写信的。发展到这个时候,尤其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书信不再是简单的讯息交流,更具有了欣赏性和艺术性。
  朵云,是笺上的一种五朵云的花纹,文人常用有这种图案的笺纸写信,后来就用朵云作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宋汪洋《回谢王参议启》有句:“尚稷尺牍之驰,先拜朵云之赐。”类似的还有鱼笺,就是上面有鱼图案的一种笺纸。唐羊士谔《寄江陵韩少尹》“蜀国鱼笺数行字,忆君秋梦过南塘”。
  古代官府规定,民间只准用一尺长的材质来写信,于是,人们在“牍”“素”“纸”等名称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尺”字,更加形象来称呼书信,充分展示了书信的时代特色,如尺牍、尺素、尺纸等。唐张九龄《当途界寄裴宣州》有句:“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宋书·沈璞传》有句:“复裁少字,宣志于璞,聊因尺纸,使卿等具知厥心。”
  随着汉语双音词的大量出现,人们将原来表示书信的单音节词两两组合,合成一个词来指代书信,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如简书、简札、简帖、书牍、书札、帛书等。唐李商隐《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中云:“仰瞻几阁,伏待简书”;《汉书·苏建传》中云:“(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山西 侯莉,选自《语文报中考版》2010年402期)